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贤“胡师”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247
刘风光

  一.赣榆的“野人”和“门外汉”

  中秋时节,树树碧绿处处绿意盎然毫无秋的影子。流淌千年的鲁兰河上驳船往来,河水波澜不惊从容不迫地纳入东面不远处雾茫茫的大海,很壮观很美妙很有诗意,古之文人墨客于此行诸吟咏不乏佳作佳句。我每次经过看着日夜奔流不息的河水滚滚东去难免也会冒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小感慨。但这次却用焦虑代替了其前的小情调:只因小小的疏忽导致我今晨参加和安书院的讲座势必迟到而致尴尬。

  自从接到赣榆区税务局邀请我参加和安书院导师、农学家胡淼的《诗经的科学解读》以及《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讲座起,我的思绪就一直处在纷乱中而对电子钟电池不足失察。

  知晓赣榆时情的人大概都知道,赣榆区税务局和安书院邀请年届82岁自称赣榆“野人”和“门外汉”的胡淼登台讲座有其必然性,因为多年来他们通过海洲乡贤研究所、和安书院等主推弘扬乡贤文化煞费苦心,植根于赣榆家乡母土的乡贤文化也在赣榆全区铺展开来在各乡镇落地生根。于是2018年11月15日江苏省在赣榆召开了全省新乡贤文化建设现场会,各市县区及各级机关与会人员对赣榆主推弘扬乡贤文化表示由衷地赞赏并予以效法。他们在连云港市税务局主编印发的许多期《乡贤》《新乡贤》中有这样的话:

  ……毋庸置疑,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无论是古乡贤还是新乡贤,他们都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我们讲乡村生态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以及税务治理,需要这样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为楷模为引领乡贤散发出来的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凝聚人心,这对于建设实力赣榆生态赣榆和安赣榆大有裨益……

  这段简洁之言把他们力推弘扬新乡贤的宗旨意义说得够明白的了。那么,今天登上和安书院讲坛主讲并被聘为该书院导师的胡淼是新乡贤吗?我略知胡淼大名且知他自称“野人”和“门外汉”!实际上胡淼的讲座前不久在市一单位开讲过,仰视发布的消息让人惊叹名流腕儿云集盛况空前。在下非名流腕儿但属团结发展对象然却未接到与会的邀请。究其原因大家心里明镜儿似的:我自知才疏学浅而养成不耻下问的秉性也许是好事但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倘若我在无意间冷不丁地向胡淼请教一些粗浅又不合时宜的问题,那会让人喝口水都感到塞牙的。其前不乏其例啊,故组织者知我甚深足见其荩虑周详也。

  其实我对长我十岁的胡淼钦佩莫名,但绝非钦佩他的两本巨著获“全国科学文化和科学普及优秀读物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和佳作奖”之故。而是因为胡淼在退休靠站后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悠哉悠哉享受着阳光与公园里清新空气,而是躲在蜗居20多年用业已哆嗦的手一笔一划手写出两部200万字的巨著!就凭这一点不知道中国能有几人可与其比肩!尽管偌大的中国能写字做学问搞研究之辈众多。所以我很赞同网民们的话“非常之人写出的非常之书”。

  宋代朱熹说做学问的人要“四宁四勿”,主张读书人要居下居小居近居浅,其实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去做,足见中国文人知行分离之病甚矣。但朱晦庵的“宁小勿大,宁浅勿深”之句,农学家胡淼从正面意义上似乎品出了三味。他以一副真诚的姿态把丑话说在前头,说自己研究《诗经》与《唐诗》乃诗研究界外的“野人”,是个“门外汉”。他越是這么“居下居小居浅”网络的赞美喝彩之声亦不绝于耳各类公众号佳评如潮,尤其是赞美胡淼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许,胡淼在连云港市的首讲就是在此种情势之下登上讲坛的。

  但我总觉得赣榆区税务局请胡淼登上和安书院讲台又聘其为该书院导师与前者存在很大区别:从《乡贤》刊物中分明看到该局提出的“和安六韵”之“和安神韵”所指的即传统文化神韵,而他们是通过力推弘扬乡贤文化作为切入点而实现的。这显然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层面上出发的。

  但不管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当接到和安书院邀请参加胡淼的讲座邀请函确让我堕入五里雾中:中文系毕业的局长万素林和他的一帮谋士难道就没有想过别人曾虑及的问题吗?还是对我有着充分的信心抑或让我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解他们认为的新乡贤胡淼这个“野人”和“门外汉”呢?

  犹豫之后决定参加这个讲座,但我肯定会请胡淼解我之惑。因为我很反感当前文化界盛行的极不正常的现象:评论一篇作品一部书说好就是一切都好好到了极致了,谁要弱弱地指出一处小斑点便会立即会遭到众人的讥讽围攻甚至网络的谩骂,故高帽子马屁评论大行其道。此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儿童二元思维方式积弊已久对文化繁荣发展戕害甚矣!

  我们脖颈上顶着的脑袋应该属于自己的,每个人都存有心灵深处隐秘的呼唤和应有的良知。哦哦,因为别人都鼓掌了所以我必须喝彩,别人都反对了所以我必须吐槽,这似乎是当前通行的惯例否则你就是另类。人弃我取人取我弃是我对抗此种现象的一种无奈的方式。于是,我对胡淼的《诗经的科学解读》以及《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两部获奖的巨著并未加入一片喝彩赞美的洪流。但绝非“酸葡萄理论”在我身上的应验。因为中国文学界尤其是诗界都知晓胡淼之论,在汉代明代抑或清“乾嘉学派”时期就有不少文人对古诗词中咏及的物类作考据注疏解释。但此种考据注疏是从帮助读者理解诗词本意出发而不是其它。而作为著名的农学家胡淼在退休以后另辟蹊径,按照他的话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伟大作品。”

  如此一来悖论便产生了:用自然科学来训诂古诗词是否有悖文学理论与常识?自然科学是观察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并非诗词的形象思维啊!文友叶文福曾对一个诗作者的作品评论说:诗是什么?说得直白点就是用唱歌说话用舞蹈走路!这种比喻很生动很新鲜很格别言简意赅乃贴切不过的诗论。无可置疑的是,诗是作者内心的体验心灵的闪耀,是用语言把这种体验和闪耀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的美的意境。于是乎或感情热烈或悲壮或婉约或豪放表现出诗的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和美。于是,古代就有“诗有可解不可解也不必解”之论而被广泛认同。可几千年后的赣榆农学家胡淼却不惜花了20多年的时间,写下200来万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伟大作品”!这种解读不是用简单几句赞美感慨抑或解惑之类的话可以了结的呀。难道不是吗?

  对此,胡淼能以何样理论完善我的认知而解我之惑呢?

  和安书院外静悄悄的讲座显然已经开始了。经验告诉我讲座正式开始不会很久,因为讲座之前例行的程序惯例一点都不会少的。如此这般,胡淼开讲也许刚刚开始。

  我的判断一点都没错。当我悄悄在书院讲堂最后一排空着的椅子上坐下时,胡淼端坐在台上所说的话分明属于开场白:

  ……刚才万局长给我戴上“新乡贤”的桂冠。说真的我心里感到激动。这个乡贤之称大概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与意义。万局长要大家以我这个“新乡贤”为楷模学习我的精神等等,我感到诚惶诚恐实不敢当。但人都要有点精神做点实事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和国家。实际上在座的赣榆区税务局的同志大概都知道我胡淼是什么样的人,但也有你们不知道的。今天我登上和安书院的讲台必须再重复一遍,我是诗研究界外的“野人”是个“门外汉”。但大家并不知道的是我在上海高桥上中学时是个诗迷,我非常喜爱诗啊。我把李白、杜甫、苏轼、雪莱、普希金的许多诗抄在本子上还经常朗诵呢,有时候还会偷偷看些歌德、泰戈尔、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那时看这些诗是不许可的呀。

  我退休以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诗经》与《唐诗》呢?这不仅仅因为是我非常喜爱诗,而是因为我把希望种植在赣榆的大地上,是为了赣榆这片和安的热土。因为感到《诗经》等许多篇章中,展现出那个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生态画卷之美,而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对照怎么改进……

  不错,我们赣榆的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比较其它地方显然比较轻,做得比较好,但比照《诗经》描绘的自然界之美呢……

  听了农学家胡淼的开场白我不由吃了一惊。他的开场白并没有一句涉及到他是如何解读《诗经》的话。

  ……我们不妨想想《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那首诗。那伊人所在的一方之水大概不会是发臭的被污染了的黑水臭水吧?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位美丽的伊人是不是缺心眼啊?(会场发出一阵大笑)

  大家觉得可笑吗?现在我们大量使用除草剂灭苇加剧了水质和湿地环境污染。现在分产到户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滥施农药造成的有机氯有机磷和一些剧毒农药仍然在卖。许多农民都有一块不打药的地种植的植物留着自己吃,而其它地里宁肯能多打农药不少打。小孩吃草莓中毒的事件还少吗?某中学学生食堂集体中毒事件,毒手竟然是菜中监测出的剧毒农药呋喃丹呀!

  上面这些话与今天解读诗经的讲座没有关联吗?不,密切相关呀。为了这方和安热土为了生态赣榆,下面我就从科学的角度对《诗经》作具体解读。让我们沉浸在《诗经》描绘的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曾经的蓝天碧水,百鸟飞翔,花木繁盛,鸟语花香,鱼龙并跃的自然界……

  胡淼的一席话让笔者心里翻江倒海思绪万千。我按耐不住便弓着腰凑近办公室杨主任座位前:

  “有胡淼的相关材料吗?”

  “哦,有的。”杨主任微微一笑但笑有些不自然,“凡来参加讲座的人签到时都发了一份胡老的材料。哦,怪我粗心,我这就去给您拿来一份。”这分明是我迟到没有在签到处拿到胡淼的相关材料嘛。

  我抽出楊主任拿来的纸袋里的材料,首先看的是胡淼简介:

  1937年8月生于上海……

  1957年—1961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61年分配到赣榆县农业局植保股……1971年—1973年下乡当农民……

  1983年—2003年当选为江苏省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1990年评为高级农艺师职称、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2000年被聘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被聘为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

  会场上不时发出笑声和掌声,胡淼讲了些什么我一句都没有听而是在专心地阅览网络通讯与评论以及胡淼的一些解读的观点:《认识胡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农田生态系统》《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唐诗丰富意蕴的一条蹊径》《既然是只笨鸟,那就先飞一下》……

  1961年,胡淼从南京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赣榆县农林局工作。那时有句顺口溜:“搞农技工作全靠两条腿,一张嘴。”

  ……胡淼花了两年的时间背着铺盖走遍了赣榆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都深入田间细致考察,用手指挖出受灾麦苗,一株株剥查、画图记载并写成技术报告。

  ……记者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陈列在展柜中一本本泛黄的笔记,粗糙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记录着各类病虫灾害的详细资料,透过本本笔记,仿佛能看到记录者五十余年忙碌于农技工作一线的身影……

  这些报道简单地介绍了胡淼解读《诗经》中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农田生态系统》《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的篇幅是叙述胡淼在赣榆农业局的工作情况和对赣榆农业植保的巨大贡献。文章的立意很明白,胡淼之所以能独辟蹊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诗经》是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致。

  我一边看材料一边记下需要胡淼解惑的28个问题。是关于这个“野人”“门外汉”报道中需要澄清证实的问题,即胡淼为了赣榆这方和安的热土把希望种植在这里的故事!要知道这是他今天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诗经》与《唐诗》的极为重要的基础。

  赣榆是海州湾的一颗明珠,蓝色浩渺的大海,条条奔腾翻卷着绿色波浪的河流,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歌唱日夜流淌,晴空万里朗朗乾坤空气清新,赣榆大地生机勃发茂茂腾腾,我们为了这方热土在这片热土上种植希望收割希望,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恩赐,恩赐人类生存的美好,我们感恩回报的唯一方式就是爱!爱自然,就是爱我们自己,爱我们的子孙,爱我们的生命!

  胡淼最后这几句很有诗意的话我听得清楚,场内一片掌声。接下来胡淼似乎在作讲座的结束语。

  我随即把胡淼的材料装进提袋,请杨主任把他们的局长万素林叫出会场向他表明我要马上离开。我知道万素林在胡淼讲座结束时肯定要向税务局布置讨论学习的事:“我以为你一定会向胡老提些问题的,可没想到没照面一句话都没说就要走。”万素林说。

  “谁说没有提问?还多着呢。”我说着便把记着28个问题的一张纸交给万素林,请他帮助联系胡淼近两天我要去采访他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万素林说最近胡淼要到北京开会,国家图书馆请他在全国图书馆讲座会议上主讲,他正在紧张准备讲稿不知能不能挤出半天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不管是谁再忙也得上厕所排泄吧?那时不就有时间了吗?”我说,“他尽管在里面处理身体废物我就在门外听着记着便是。再说写作采访的人大多有职业病脸皮厚,就像个野人粗人不在乎什么采访条件环境和排场的。”

  万素林是个很有信用办事极认真的人,芝麻大的事只要他点头就一定有回音的。两天后在胡淼办公室采访的事便落实了。于是,一个下午的时间胡淼解答了我提出的28个问题临时又加了两个。坐在我身边的胡淼有些瘦小精神特好,说话带着笑眼睛发亮头发稀少且稍白。通过采访原来胡淼模糊的影像立即在我头脑中清晰并鲜活起来,同时我不但看到了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一些根本无法想象的物件也看到了……

  直到此时似乎醍醐灌顶自解自惑,深深感到也许只有胡淼才有能力“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伟大作品”!才能让今天的人们从一个崭新的层面深刻地理解《诗经》。同时更觉得赣榆区税务局院请胡淼这个新乡贤登上和安书院讲台,始终是和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相连……

  二.那夜,他想到了什么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赣榆人凭着坚定的信念,在这片热土上种植希望,演绎了农业的奇迹,成为颇有名气的粮食高产县,病虫害防治县。毋庸置疑,农业历来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赣榆不管处于哪个历史时期,这里水旱虫灾不断,所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小麦和谷子的产量还只有一二百斤,水稻、玉米属于珍稀作物。人们为了活命,为了温饱,要付出繁重的劳动。但是,由于党的政策的改善、病虫害的防治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粮食亩产很快‘跨过了淮河,又‘跨过了长江,不但自己吃饱了肚子,还支援了国内的许多地方。从此,赣榆的农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赣榆的农业科技人员,也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声誉。”

  上面这段话是胡淼于2003年退休后在编写《赣榆农史通讯》发刊词中说的。

  赣榆农业取得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在江苏是闻名的先进县。但世界上没有任何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其背后必然伴随着肿痛的双肩疲惫的身躯滚烫的汗水和心酸的眼泪。然而这些磨难与艰辛今天的你体会得到吗?尽管胡淼在这段文字中没有涉及自己一个字,但今天当人们把目光投向赣榆感佩它的辉煌成就,感佩其成为实力赣榆、生态赣榆、和安赣榆的时候,不得不回忆起那些默默奉献的奠基人,那些为此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而无怨无悔的人,而“赣榆牌”的农学家、和安书院倒是胡淼在赣榆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的脚印最多最清晰,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1961年10月中旬,秋风略带着冷意。赣榆路两边不多的杨树叶子已经泛黄,不少叶子落下随风在地上翻卷着发出的沙沙声似乎在说:别为我担心吧明年春天我又会跃上枝头的。从南京农学院毕业的24岁的胡淼踏着地上的树叶背着背包怀里揣着徐州地委组织部的介绍信(时赣榆县属徐州专区),到赣榆县农林局报到。

  接待他的是主管业务的副局长郑础九。这个1940年便参加革命当过乡长当过中心小学校长和县文教科员的老资格,以赣榆人特有的眼光打量着眼前这个中等身材穿着白衬衣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满身书生气的上海年轻人:

  “噢,欢迎欢迎。我姓郑名础九,是主管业务的副局长。”郑础九自我介绍说,“你叫胡……淼,这个字念淼,是水大的样子。不错,赣榆边上就是浩淼的大海很符合这里地理概况啊。”郑础九说完哈哈大笑。刚出校门的胡淼来到农业局报到本来是很紧张的,看到这个领导这般谈笑风生平易近人情绪一下子松快起来,心想今天运气不错由姓郑的领导接待真吉利,因为即便是副职却永远都是正(郑)的一把手。接着郑础九向胡淼介绍赣榆农业局的袁局长以及另外两个副局长一般都在下面蹲点,平时主持处理业务的就是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赣榆黑林村郑础九。农林局设农业股林业股植保股蚕桑股畜牧兽医站,按照专业胡淼被分配到植保股。

  “农林局这几个股啊人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上了二三个月速成班的有中专大专本科的,还有参干人员和部分国民党时期的人员等等。”郑础九说,“他们主要来自江南江淮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北等地,赣榆本地人包括我只有二个。”

  胡淼第一天刚报到因为郑础九的原因印象好极了。但当他来到设在农林局宿舍的时候却皱起了眉头:一间窄窄的土墙平房里放着两张破旧单人板床,领着他的小张告诉他说这两张床由6个人共用!

  胡淼不由挠头摸耳:一张单人床睡三个人这可怎么睡法?要么睡在潮湿的土地上要么就是人压人摞起来睡啊?小张马上解释说,搞农技工作全靠两条腿一张嘴,大家都是轮流下乡蹲点调查,一个人回来汇报工作在家的一个人马上就背着背包下乡,当然偶尔也会有两三个人通腿睡的情况。啊,反正时间也不会长就艰苦克服一点吧。

  胡淼虽然松了口气但来到赣榆第一夜睡得并不安稳,这里的蚊子对他一点都不客气下口特狠,老鼠不停地吱吱呀呀在床边地下打架。第二天早上胡淼刚喝完两碗早餐糊嘟(用地瓜干或杂粮碾成粉熬成的稀粥),郑局长便给他下达任务:到城头公社朱店村调查水稻病害,晚上必须回来汇报情况。说完转身骑着车子到宋莊公社巡查病虫害疫情去了。

  城头公社朱店村在哪里路怎么走找谁接洽?而且赣榆好多的话胡淼都听不懂。鼻子下面是嘴巴难不倒他胡淼的。青口河上没有桥就学着行人拉着纤绳木船自渡过河,一路问去三个多小时才走到朱店村。顾不得休息便到田间巡视后一下子就急眼了:只见稻叶尖及边缘布满黄绿色斑点叶脉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稻叶成片枯死这是水稻白叶枯病啊。他马上找到生产队长一同来到田里着急地说:“这是白叶枯病啊!本可早些发现早期预防的呀,大片倒伏是不该发生的呀!你们使用代森铵、杀枯净药剂了吗?”

  村干部感到这个面生的农技员好厉害刚见面歇莫的就是一梭子弹。胡淼看着村干部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的样子:“这片水稻的稻粒和稻草上都带有白叶枯病菌而越冬传播。农技员没有给你们讲过还是你们没有去做?为防止明年灾害发生要从无病区留种并消毒,清除病稻草浅水勤灌呀。”

  这个白面书生还真看不出来懂得这么多,村干部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走了。胡淼遂步量了一块水稻局部倒伏的面积进而测算整个稻田的倒伏数据,然后蹲下来仔细检查一株株病害水稻,在双腿上摊开纸用钢笔将每株病害一一标注起来。画了一张又一张每张都附了说明,他饿着肚子在田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

  直到六点天黑时胡淼才想起今天必须回去。此时的郑础九从宋庄回到农业局见胡淼还没有回来很着急,此时的他感到自己做得似乎有些过分了,对一个初来乍到的上海大学生部署一个老赣榆都会感到困难的任务真的过分了。但谁能知道这是郑础九有意安排的?赣榆农业面积大病虫害肆虐,但很多农技员并不安心这里的艰苦工作四下活动想调走,可用的人手并不多呀。而这个胡淼报到时他感到这个青年身上有股他说不清的力量,觉得是个可造之才!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溜溜才行啊。

  郑础九晚上几次询问胡淼都没有回来,于是他不安地一直呆在农业局没有回家。夜里10点胡淼风尘仆仆地来到郑础九的办公室汇报城头公社朱店村水稻为白叶枯病,同时将所画的白叶枯病病虫害图及说明交给郑础九,并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明天在呈上详尽报告。郑础九摆摆手让他回去休息,并让他在写出报告后必须写出赣榆县防治白叶枯病的实施方案来。

  “朱店村的考察报告和防治白叶枯病的方案写好了,”胡淼在采访中说,“郑局长又派我到赣马公社调查小麦用666拌种发生的药害问题。这次调查赣马公社药害和朱店村水稻病虫害特点大体差不多,只要宣传到位措施落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次调查我也写了报告并都画了图。”

  50年在历史长河中乃一瞬间,逝去的时光并不遥远啊。但今天我以诚悃的笔触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的时候是不是让年轻的读者感到惊愕?为了赣榆这方热土,赣榆的每寸土地每株稻谷在诉说着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凄婉而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澎湃着那个历史时期的生命的力量,问题是今天的你是否感觉到新乡贤晃动的身影?

  胡淼来到赣榆农业局两个月后1961年冬天很快就到了。他被分配到县东南片的宋庄、罗阳、墩尚、城南四个公社检查地瓜种越冬窖藏与巡查田间三麦越冬苗情。虽然路途很远但照例是步行的。农业局除了正副局长和股长有下乡的公用自行车外其他人全都靠步行。胡淼二话不说背着背包向罗阳公社走去。胡淼在天黑后才赶到罗阳公社掏出农业局的证明信,接待他的是公社的秘书。

  “叫胡——什么?”公社秘书看着介绍信说,“三个水摞在一起念什么字?”“念‘淼音,叫胡淼”。

  “哦,淼,是三个水,叫‘三水倒是很顺口的。”公社秘书说。

  胡淼尴尬地一笑。三水就三水怎么啦?水是生命之源嘛。哎,我是不是应该就叫“胡三水”呀?事实上赣榆各个公社的农民平时都称胡淼为“胡师”。一个个开口闭口“胡师”长“胡师”短“有事找胡师去”的话。而胡淼的很多同事在一起当然狗皮帽子没反正就随便得很,都叫他“胡三水”“三水同志”。直到晚年他的老同事还在电话中叫道:“三水呀,要不是为了完成你给我下达写赣榆植保的文字任务,我早怕挂了。”“想挂?挂你个头啊?”这边的胡淼说,“没有我的同意你敢挂?为了这方热土你我在这里干了一辈子,你不把你知道的赣榆农林植保的历史写出来留给后人,我会把你从坟里拉出来写!”“三水啊,你小子还是那个倔劲啊。”

  胡淼向罗阳公社报告工作目的和内容后希望能找个地方住宿。公社秘书一摊手:“噢,就到南面大礼堂住吧。”

  大礼堂在村外是个孤零零的大房子,大门和窗户都没有安装没有灯,胡淼摸黑进去地面上坑坑洼洼高一脚底一脚,凛冽的北风尖叫着从大门从窗户口吹进来,他感到害怕的是只有他一个人。礼堂外有一个稻草垛,胡淼使劲扯下两大抱稻草铺在地上打开自己的被褥钻了进去。他蒙住头卷缩着身子浑身在打着哆嗦。入冬后手脚上生的冻疮此时那么疼。虽然他累极睏极肚子又饿个把小时依然难以入睡。

  “谁?”胡淼隐约觉得有个什么进了礼堂,他惊喝一声伸出头坐起身子。一阵紧张兮兮地对话才知道对方是个推小车过路的农民,离家还有十几里路走不动了来这里投宿,他也被胡淼的一声惊喝吓得半死。“黑暗中我看见他也抱来稻草铺在地下。他比我更惨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单布裹着身子睡下了,两个人在稻草铺上抖抖索索一整夜。”胡淼说,“这一夜我的脑子很乱想得很多很多。以后做的许多事都是这一夜所想的。”

  第二天,胡淼要对罗阳的地瓜种“窖窖过堂”。公社秘书说:“这可能吗?那么多地瓜窖挨个查要查多长时间?”胡淼没有回答。他到地瓜窖进去闻了闻或者拿起几个地瓜看了看或者进窖很快又出来,很快检查完毕罗阳的地瓜窖过堂合格。他对相关人员说一定要把握地瓜进窖时不要破皮,地窖通气、学会闻气味、量窖温、看颜色,向生产队一一交待怎么越冬管理。

  胡淼一路查到墩尚宋庄第四天查到城南公社。寒风呼啸中胡淼走在旷野中,蹲在麦田里从冰冻的土里挖出麦苗,摊开纸用满是冻疮的手记载绿叶数、黄叶数、分蘖数、初生根和次生根数、苗长、根长等。

  胡淼的手脚都冻肿了裂开了道道血口子这些并不稀罕,农业局那间放着两张单人床的宿舍他很少回去,他经常下农村泡在田野里胡子拉碴和農民差不多。至于说夜宿罗阳大礼堂这样的境遇于胡淼是常有的事。也就是夜宿大礼堂第二年冬天,胡淼到土城公社和徐山公社检查地瓜种窖藏和三麦苗情。他背着被子顶着刺骨的寒风边走边查,晚上住在粮管所的空仓库里,命运还算不错有两条破麻袋铺在地上睡。一天两顿饭在塔山水库工地上和民工一起吃,两顿都是糊嘟不光是稀而且大部分是高粱壳之类的东西异常粗糙难以下咽。民工每人喝上一大盆而胡淼最多只能喝四分之一便喝不下去了,两泡尿肚子空空,更可怕的是高粱壳在肚子里拉不出屎来……

  胡淼的办公室杂乱无章,除了书籍和各种发黄的资料标本大概没有多少内容了。采访中对我提出的问题他会立即指出这些资料摆在什么地方伸手就拿。“哦,你说的这个在这儿。”他与我一边交谈一边好像审视着我似的,是不是要鉴定我属于哪种害虫或是什么鸟类?抑或是职业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思考问题习惯从本身的专业角度考量而作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结论。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当然我对胡淼自然也是如此。

  胡淼办公室一边的架子上堆满的一尺高两尺高一摞一摞发黄的纸张,当我随意翻开一摞时,我的心感到震撼。我感到翻开的不是发黄字迹模糊而显得斑驳的纸张,而是在揭开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的真实面容,展示的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纷呈细节!从1961年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为了这方热土的各种“病虫害调查”“病虫害报告”“情况汇报”各种农作物受害的画图及说明等等,似一股极大的冲击力激荡在我的心头。今天在此采访的我如何进行多角度评读品味那些不曾远去的影像?如何体味那种洗尽铅华之后的平实?试问有多少人能像胡淼拥有这么多的“发黄”这样多的“斑驳”呢?胡淼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大概就蕴藏在这许多的“发黄”与“斑驳”中吧?

  三.一个人的测报站与楼梯下的新房

  胡淼是个报国心切责任感极强且善于思考的人。报到第二天的朱店村水稻白叶枯病的考察,以及其后夜宿大礼堂对东南片四个公社和对土城徐山公社的考察,胡淼敏锐地发现赣榆的植物保护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薄弱体现在农民对病虫灾害的一无所知上。胡淼感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可怕的现象!症结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

  胡淼翻开《嘉庆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知道赣榆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沿海蝗灾区,蝗灾往往“飞蝗蔽天”“人相食……道殣如山”“人死几半”“死者沟壑尽平。”其它病虫害也是触目惊心。历代相沿成习赣榆农民把害虫称为“神虫”,认为这是不可抗拒的天灾。赣榆从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一次次灾难中一步步艰难走来,病虫害肆虐的悲剧不断在惊人相似地重复着!无情的岁月像一把刀,病虫害吞噬着稻谷夺取无数人的生命。赣榆,这片灿烂辉煌的热土却被“神虫”祸害得百孔千疮。

  那次夜宿罗阳大礼堂夜里所想的问题出现在胡淼的脑海中,必须提前预报病虫害发生的警报以尽可能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建立赣榆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迫在眉睫,不能让病虫害肆虐的状况继续下去了!

  1962年初春,郑础九主持召开了赣榆农业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病虫害防治会议。在讨论中胡淼站起来几句简单的话在会场上产生一股极大的冲击力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们不能坐等病虫害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们应该建立病虫害测报站,对各个公社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主动出击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种类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样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减轻损失。”

  郑础九看了看胡淼点了点头,感到这个白面书生不简单当初没有看错他。郑础九感到惭愧,他这个老赣榆老经验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重要事体呢?会场七嘴八舌:

  ——县农业局没有病虫害测报站这个编制人员经费哪里来?有人讥讽说植保股干脆改作测报站一切就齐了。

  ——我们植保股搞病虫害预报责无旁贷,农业局其他股也就是说农业局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是病虫害测报站的成员,那局长岂不成了病虫害测报站的站长了吗?这话好像是一直对胡淼心存芥蒂的外号老二说的。

  “都别说了。”郑础九乜斜着扫了老二一眼说。“胡淼提出的建立赣榆县病虫害测报站非常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宣布从今天开始赣榆县病虫害测报站正式成立,由胡淼负责建站包括负责选择建站地点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我必须在这里强调,全局所有人员都应该掌握病虫害情况与测报站保持联系,测报站随时调查汇总予以向全县通报。”

  至此,赣榆县一场浩大的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拉开了历史性的帷幕。

  胡淼根据局领导决定将病虫害测报站设在赣马小农场。这里的有利条件是明显的,此处有县农科所两间弃用的土墙平房可用,且处于赣榆北部病虫害发生的中心地区便于随时考察掌握情况。两间弃用的土墙房子除了墙角到处是老鼠洞其它什么也没有。胡淼在地上铺上厚厚的高粱杆放些稻草就是床铺,搬块石头就是枕头支起双腿就是桌子。赣榆历史上一个人的病虫害测报站开始运转了。

  胡淼整天泡在田地里随时掌握各个公社病虫害的情况。就在这两间土房内,胡淼不知向全县发布了多少份“病虫情报”“病虫警报”‘秋收秋种情报”。这一张张情报警报还有许多放在胡淼的办公室里。这一张张看似简单的情报为农民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导。而这些情报都是胡淼在钢板上刻蜡纸自己油印完成的。没有信封就将纸对折起来订书机打上一个钉,远途用三分钱邮寄近途自己送。发往各公社党政领导人手中和公社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站和重点生产大队。

  胡淼在赣马的病虫害测报站工作颇有成效反映极佳。二个月后郑础九派来了植保股小高来协助胡淼工作。这里偏僻条件极为艰苦,小高干了一段时间说什么也不干便回到县局植保股。测报站又剩下胡淼一个人。这年秋天朱堵农技站技术员许达人来了。他是胡淼南农时的学长一位多么正直苦干有学问的学长啊。胡淼和许达人密切配合把测报站搞得有声有色。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麻雀不时惊魂般地从树梢中掠过,空气中弥漫着只有水稻才有的那种醉人的香味,在田间查看稻株的胡淼听到了一声蛙叫。这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又如同一块巨大吸引力的磁铁把胡淼吸引过去。他躡手蹑脚轻轻挨过去看见两只青蛙,胡淼俯下身子屏住呼吸仔细地观察着,只见青蛙跃起七八十公分高,像箭一样精准地捕食到在稻棵项部飞舞产卵的害虫。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对青蛙蟾蜍等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亲眼见到一只青蛙被撒下的化肥击中身体后惨叫一声并当即跃起在瞬间抽搐死亡。而青蛙因吃了被农药中毒未死昆虫而死亡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胡淼从青蛙的眼睛里看到一种凄凉与绝望!在胡淼的办公室里类似青蛙的标本还有麻雀白鹭甚至猫头鹰的标本!都是中毒而死。胡淼为此发出科学使用农药的情报。

  青蛙和蟾蜍都是农田的灭虫能手。胡淼经过认真观察并剖检它的胃肠道的食物取得一定数据后在发布的《病虫情报》和各种场合提出保护青蛙和蟾蜍的主张。县委农工部生产办公室得知这一情况后,要他起草一份保护青蛙的布告,在全县广为张贴并利用有线广播和各种会议上宣传,禁止捕杀青蛙和蟾蜍,保护农田庄稼。胡淼根据光绪十年的记载,告诉农民赣榆县北农田生虫,“有蟆千群食之尽。”赣榆此处的蟆是为中华大蟾蜍和黑斑蛙。它们是粘虫地老虎蝗虫蝼蛄金龟子等主要害虫的天敌是不可以杀害的。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被提出,而并不知道该书出版的在赣榆的胡淼也在这一年正密切关注农药的危害,他不断地发出情报通报提出要用生物防治害虫保持生态平衡,从保护青蛙开始并付诸实施。半个多世纪后的胡淼解读《诗经》也是出于此良苦用心啊。

  赣榆农业局病虫害测报站一年来工作大有成效。1962年秋收结束后农业局在抗日山园艺场召开全局和各公社农技站技术员会议,集中总结经验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培训会,胡淼给大家仔细讲解植保知识。会议后不久的1963年初,赣榆病虫害测报站由赣马小农场迁至县城西郊农科所。让胡淼难过的是他的学长许达人调走而增加了两个懒滑不干事的人。

  胡淼没有在意这些,随着全县水稻面积进一步扩大推广高产的优质品种,防治稻飞虱的严峻课题摆在面前。稻飞虱很小吸取穗汁繁殖力极强后代多。胡淼根据观察到的稻飞虱特点与爆发的规律,为了弄清稻飞虱的前世今生,他到吴山青口云台山朝阳山取样调查寻找越冬地点而预防杀灭之……

  时光荏苒日子就像流星在苍穹中划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不我与”呀。这位来自上海的小伙子胡淼在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方面小有名气而为人称道。当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徐州摄制科教片《保护青蛙》,就专程邀请他前来提供资料。同时业已27岁的胡淼渴望的爱情已悄悄地来到。但爱情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有诱惑力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障碍,既有亲近温存的渴望又有逃离躲避的恐惧。他们的交往方式难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徐州医学院毕业在县医院手术室工作的她,是个技术一流喜欢唱歌很活泼单纯美丽的姑娘,她早听到胡淼的大名,在姐们的怂恿下她大胆地来到了县城西的农科所胡淼的宿舍。哦哦,男人宿舍是乱七八糟的还有一股子臭鞋臭袜子的味道,但这臭味对于心里有着爱的姑娘来说没有哪个人是真心嫌弃的,但却往往会捂着鼻子掩盖着自己的羞涩。

  他们结婚了。谁说没有新房?楼梯道下面6平方多点的窄条条就是新房;谁说没有家具?她找来小木条包装板订了个箱子当书桌子又当饭桌。

  结婚后的胡淼的心思依然用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上,这是他一手创建的啊,妻子在县医院手术室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急病人可能随时都要做手术就得立即赶到。

  也许胡淼太专注工作了吧?胡淼疾恶如仇平时与人相处不愿意吹吹拍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他喜欢与害虫打交道而整天泡在田里胡子拉碴像个“野人”。那天胡淼找老二汇报病虫害情况就是找不到人。第二天汇报会胡淼拿出了本子一笔笔记载几个公社的病虫害,一张张图标记着害虫情况。“这只是几个公社的虫害别的地方呢?今天没有明天谁敢保证没有?不能及时发现就要坏大事。”胡淼着急地说,“现在良田在扩大麦苗在一天天生长,社员们都眼巴眼望着我们呢?休息日打牌钓鱼别人管不着,在一起凑个份子几杯老酒下肚海阔天空,但田里的害虫会为此鼓掌的!我们与害虫作战为什么要让害虫为我们鼓掌呢?”

  老二不高兴了宣布散会!不久,胡淼被宣布下放金山农技站工作!

  金山公社离县城很远没有公路汽车,妻子怀孕家里发生任何事只有干着急。胡淼也是人啊,他没有想到自己一手建立的测报站有一天自己会被赶出来。胡淼就是胡淼他没有气馁硬是要在金山干出个样子来。哦,此地叫金山,不在金山若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呀。

  金山公社农技站只有站长王广祥一个人,金山公社地域大有丘陵山岗平原河川地形复杂,水旱农作物多种多样,发生病虫害种类比其它地方复杂得多,要想全面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没有电话广播的时代而靠两个人就是跑断腿也是办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与科学种田水平,防止有虫不治无虫乱打药的现象。于是,胡淼向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刘笃丛提出培养村级植保员,建立村级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得到支持。胡淼在金山又一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了。

  胡淼的办公室里有一本45年前的泛黄的笔记本上记载着赣榆金山公社33个大队70个村级农民植保员的名字:

  后埝村:陆俊德、蒋玉峰、苏其采。

  石埠村:韦田方、韦有户、王其冈。

  徐湖村:徐扩仁、徐广金、徐维仁。

  ……

  下面是:八条路村、黄泥埃村、港西村、周庄村、前赵湖村等等一个个植保员的名字。同时在黄庄村、后赵湖村、董沟村三个村的下面写上一个“缺”字。

  至今胡淼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这些人中后来很多成为植保的骨干。

  四.农民与博导

  胡淼被不公正地下放金山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在赣榆农业局引起热议。这也让一直整他的人越发心存嫉恨。“事实上那几个人一直没有停止对我的打击报复整理我的黑材料”。胡淼说,“我不怕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再说我热爱技术也不是做官的料,管它什么提拔不提拔什么副县长不副县长的。”其后,为他胡淼说公道话打抱不平的几个同事包括胡淼的学长都被先后调走。

  胡淼记得清清楚楚从1968年2月4日开始,他便对金山70个村级农民植保员系統培训,详尽讲解有关植物病虫害的知识。金山公社在文革中是全县派性活动最强的地区,两大派武斗虽然停止,但对峙情绪依然严重,植保员自然也是两派。胡淼要求植保员在工作中抛弃派性,因为在粮食丰收吃饱肚子上不应该有分歧的这是共同点呀?要求他们三天一报告五天一开会活动不受任何干扰。大家学到了知识技能积极性很高。全公社水稻花生大豆高粱地瓜等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井井有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农药的污染。胡淼培养的这批人,“不少人至今我还记得。有的后来成为乡镇农技推广站或其他工作的骨干力量。”

  尽管胡淼在金山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尽管农民把胡淼看作是丰收的依靠,他们心中的“胡师”简直无所不通。但到1969年夏收一结束胡淼就被莫名其妙地送进塔山“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他从此永远离开了金山。

  1970年底胡淼莫名其妙地成为“阶级敌人”被开除了公职注销了户口“脱裤子”到班庄公社新集村当农民了。在胡淼落难的日子里一直保护他的良师益友郑础九,这个赣榆现代农业早期的领路人每次运动都被整,此时自身难保的他无法保护胡淼了。

  胡淼成为“阶级敌人”,有关部门动员妻子和他划清界限。胡淼的女儿一岁了,为了孩子今后的前途他们不得不离婚。春节那天一家三口在一起吃了顿饺子外面的雪下得很大很大。“明天再走吧。”妻子说。“不,今晚上我就走。”胡淼临走时把一些资料捆好请妻子保管。

  胡淼转了一圈来到当年的“新房”前,久久地呆呆地凝视着那窄窄长条的楼道梯下的新房,这里给他留下了无限的幸福甜蜜的回忆与带给他痛苦惆怅。刚才一家三口人一起吃的那一顿饺子、春节之夜、风雪之夜、女儿的笑脸,妻子无奈哀怨的眼睛里流出的泪水让胡淼一生都无法忘记……

  胡淼背着背包和书籍一扭头顶着鹅毛大雪抹黑向新集村走去。他在雪夜里是怎么走过这段遥远艰难之路的?胡淼摇摇头说已经记不清了记不清了,他只记得当他到达新集村时天也大亮,他是坐在村东边的雪地上发现天亮的。

  作为县病虫害测报站的胡淼自然来过新集村并知道该村是班庄公社最穷的村子。大队支书张钦绪把胡淼带到两间很窄矮小的土屋前,屋里一个土墩是个“忠”字台,一张破床没有草。这是逃荒闯东北的一家如今变成新农民胡淼的住所了。张钦绪分给胡淼一些地瓜干和玉米,没有烧草自己下地拾草吧。门前有一小块地被批准种些青菜。

  一盏油灯一晃一晃的从门缝中透出的微弱的灯光划破了新集村沉重的夜空。胡淼在土墩前有时阅读书籍记着笔记,夜间大部分时间在写论文,他要把防治小麦红蜘蛛的论文写出来。胡淼永远忘记不了他在考察中看到的小麦红蜘蛛暴发麦苗纷纷枯死状况,远远望去麦田就像被火烧过一般。所以红蜘蛛爆发被村民称之为“火龙”。红蜘蛛容易产生抗药性农药不但杀不死反而还能刺激它加快繁殖。经过不断试验胡淼完善了自己的防治方法,但是当农民的胡淼发表论文的权利没有了。白天的劳累夜间的熬夜胡淼感到太饿了出去挖根过寒菜便吃起来。

  胡淼到塔山水库劳作天还没亮便上工了。冰冷冰冷的天他一边走一边打着哆嗦。身上的棉衣不能抵挡寒风的袭击两条腿一抖一抖的。塔山水库的工地没有房子掘地为穴搭上工棚,没有蔬菜以盐水代菜……

  一天又一天,尽管今天的太阳是新的昨天的太阳再也不会出现。但看上去依然还是昨天那个样子发出耀眼的光芒。新的一天胡淼照例在空余为村民理发。在他来新集之前特地买了理发工具,但由于农民头上沙子太多理发推子不久便坏了,胡淼无钱修理无钱再买,他看着推子兴叹不已。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落难如此的人还想到为他人服务,胡淼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一天收工胡淼一瘸一拐行走艰难,他的腿肿得厉害疼痛难忍,他拿起买来的银针自己针灸疼痛减轻了。这是因为他以前自学过内、外科和针灸,还画过人体解剖图和手术解剖图,足有300来幅。当我打开这些人体各部位结构图时,线条那么流畅非常专业。

  胡淼在新集村是农民这个农民为村民理发。

  这个农民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趴在土墩上撰写病虫害防治的论文。

  这个农民没有了实验室便在田间进行科学实验指导其他农民科学种田。

  这个农民在夜间办夜校为农民读报讲时事。

  这个农民在田头在夜校讲抓革命要促生产,讲人勤地灵天开颜。

  这个农民会给人看病还懂中药,竟用银针拯救了两个被医院判处死刑的病人!

  ……

  胡淼就这样在班庄公社新集村当了两年半这样特殊的农民。村民说胡师是个很特别又很能干的好农民。说这个好农民同时是个好农业专家也是好教师是好画家是好医生是好剃头匠。村支书一言以蔽之说胡淼是天底下独一无二全才的好农民。

  不管新集村农民怎么评说胡淼是怎样的一个好农民,但胡淼在1973年初离开了他们回到了赣榆县植保测报站一干就是11年!

  该如何评述胡淼在植保測报站工作的11年啊!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胡淼几乎整天泡在田间看苗情观察各类害虫对植物的危害并画图标记,他一定要掌握各种自然天敌对各类害虫的控制情况。一张一张图标一本一本记录整整装了三大箱子!为了搞清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情况,胡淼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包里总是装满各种虫类的玻璃瓶细心喂养照料它们,细心观察这些害虫一年生几代何时成虫产卵多少,每一代脱多少层皮吃多少叶子。“这些数据我都要亲自测量称重的。”胡淼说。在此基础上胡淼交给农民诱杀害虫之法。

  1978年赣榆引种草莓达8000多亩为亚洲第一。为防止草莓病虫害而滥打农药危害民众健康,胡淼没日没夜观察实验研究草莓的病虫害防治。并撰写《草莓病虫害及其防治》。很多人说胡淼的这本书是种草莓的农户必看之书都快翻烂了(该书直到1990年7月方正式出版)。也就在此时单身8年的胡淼经人介绍和青口一个姓李的下放知青结婚此时方有个家,而他依然把大部分时间置身于田间。

  1979年胡淼发表论文《中华大蟾蜍防治麦田粘虫的初步观察》。1982胡淼又发表论文《田间自然天敌控制稻飞虱发生的初步观察》并获省农林成果奖。

  从1983年到1988年间,胡淼先后发表《稻纵卷叶螟的降落天气条件及其迁入主峰期的预测》《气旋波与昆虫的迁飞降落》《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在沿海地区集中降落分布规律及其防治对策》《中华大蟾蜍捕花生害虫的调查》《丽斑麻蜥的初步研究》等等。这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都发表在中科院及省内外的刊物上。

  当今天的人们目睹翻卷的麦浪无边高产的稻田,可知每株麦穗稻穗凝结着胡淼的心血么?可知胡淼研究成果的价值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吗?可知道胡淼的论文多次被日本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同行来函索要?胡淼的论文竟引起了联合国的重视,以至于联合国国际水稻研究所也来索要论文,英国的博士还来赣榆交流……

  “哦,您说我献身赣榆农业植保事业一生都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采访中胡淼说,“我扪心自问还真得认可这些。不管处于怎样的境遇我一直这样想,我必须报效祖国报答人民为国增光。这是我须臾不能离开的灵魂和动力呀。”说着胡淼拿出笔记本里一张纸递给万素林,我接过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这几句话……

  采访的话题由胡淼的这几句话而陷入短暂的沉默。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一桩桩一幕幕让我感慨万分……

  1983年后胡淼连续四届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他与沈瑞昌等多次提出提案呼吁保护好水资源这一生存的命脉;《关于保护蔷薇河水资源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并提出要让所有裸露的地面都长草长树,这一提案得到江苏省农林厅的答复。

  1984年胡淼出任赣榆县农业局副局长。除了感到责任重大其他的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还是改不掉的“工作狂”。1990年胡淼被评为高级农艺师职称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不久辞掉县农业局副局长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津贴……2000年被聘为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被聘为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3年头顶带着各种光环的胡淼从赣榆县农业局领导岗位上功成身退,船到码头车到站该停靠了,洗洗满腿的泥巴将卷起的裤腿放下该歇歇了。但谁都没有想到他非但一天没有闲着“工作狂”的习性似乎一点也没有改。胡淼来了个令世人惊掉下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举!

  胡淼退而不休始开始编著《赣榆植保志》他要给赣榆留下病虫害防治的珍贵历史资料,并于2013年完成初稿打印散发征求意见。这项工作对胡淼来说也许是轻车熟路,为了赣榆这方热土,胡淼在赣榆农业植保历史上留下了他宝贵的青春一腔热血与血汗支撑起的无边的稻田翻卷的麦浪!还有费尽他心血获得的亚洲第一的蓝莓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研究!然而让人感佩莫名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胡淼在编著《赣榆植保志》之同时,在近20年时光近7300个日日夜夜里,他用哆嗦的手一笔一划撰写出长达62万字的《<诗经>的科学解读》并于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轻轻吁口气紧接着撰写出118万字的《唐诗的博物学解读》,5年后完成二稿并于201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你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胡淼在退休后的20年中是如何生活如何一步一步走过的吧?他诠释的人生意义和给人的启迪又是什么呢?

  鸿篇巨制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荣获三项奖励,当我接过胡淼用哆嗦的手签名赠送的巨著时,心中一股热浪撞击着我的心怀。诚然我无法通过一篇短文评介胡淼的鸿篇巨制的内涵与时代意义,但胡淼以农学专家的独特视角给国人展示的古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令人心驰神往令人浩叹深思。此时不由想起前两天胡淼在和安书院讲座开场白中的那些话:

  ……那时美丽的自然界展现出的是蓝天碧水,天上百鸟自由飞翔,地上花草林木繁盛,一片鸟语花香;百兽成群出入其间,互相呼应;水中鱼龙并跃结队成群;年轻人或在河滨的鸟鸣声中倾诉爱情,或在月光皎洁的参天树下幽会誓盟;他们采葛采蘋,采蕨采麦,采萧采苓、采葑采艾,或成群结队,或独自一人,触景生情,勾引出思念亲人的深情。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去做……

  ……我从解读《诗经》《唐诗》各种植物的习性等方面告诉世人,保护环境是全社会人人都有份的事,提高所有人的环保素质,生态赣榆是何等重要。我要通过解读诗经告诉人們必须明白不重视环保是没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所以我和你们所做的都是为了赣榆这方和安的热土呀……

  让人感佩的是胡淼在出版《<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之后,他又煞费苦心撰写《生态环境古诗解读》阐述环保思想的著作于去年杀青即将出版。新乡贤之建设生态赣榆之良苦用心与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胡淼对我提出的28个问题的解答与他在赣榆和安书院的讲座幢幢幕幕浮现在眼前,赣榆区税务局和安书院聘胡淼为书院导师登台讲座,并非仅仅是解读审视与条分缕析《诗经》《唐诗》,穿越滚滚历史烟尘去体味那种醉人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要让税务局的全体人员通过和安书院胡淼的讲座去体悟效法他的那种精神和人格,体悟胡淼站在新世纪制高点上剖析和适应社会发展,以历史的幽微烛光照亮现实和未来的道路为中华复兴提供借镜,完成历史使命做好新时期赣榆的税务工作,而这无疑是赣榆区税务局和安书院一项长期的值得反复探索的事情。

  我坚信赣榆区税务局把胡淼抑或胡三水作为身边的“新乡贤”而为楷模而聘为和安书院导师,此举必将在赣榆区税务局历史上抑或更广阔的领域留下重彩一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