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常山四贤”,演绎“宋诗之河”风流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411
羊角岩 王有军

  一、“探路”之旅·赵鼎首来常山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二十五,从钱塘江下游杭州方向驶来一只乌篷船,收起帆篷,泊在常山县何家码头的春风里。一个中年官员模样的人从船上跨步下来,他的脚,首次触到了常山县温暖而坚实的土地。他就是千年后在常山县的“宋诗之河”文化景观中具有最显著地位的“男一号”,名叫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赵鼎这时44岁,不年轻了,却还只是南宋临时行宫杭州城里的一个小官儿,职务为朝奉大夫祠差主管杭州洞宵宫。这只是一个主管祭祀的闲职,级别不高。他此际尚很不得志,怀才不遇,虽然他很快就要发迹,但他不可能预测到。

  自南宋初创的两三年以来,赵鼎跟随被金兵和伪齐追赶得鸡飞狗跳的宋高宗小朝廷一路南逃,颇见狼狈。虽然他考上过进士,在河南洛阳、开封等地做过一些县尉、县令、士曹之类的官,有一定政治资本,但是逃难出来后,原来的任命似乎自动失效,新的任命尚未下达,所以当他先后逃难到应天、镇江,又于一年前逃难到扬州时,连一家人的生计都已捉襟见肘,“号寒饥啼”(《戊申正月行在参吏部示幼》)。他的家庭成员大约是十五六口人,包括从小教育他饱读诗书的才女母亲樊氏(赵鼎四岁丧父),他的妻子(名字不详),四个儿子以及儿媳妇孙子若干,仆人丫环也可能有两三人。他有一个女儿,名字不详,本文中且称她为“赵女”吧!约在两三年前已嫁给了他的官场好友、现任两淮转运副使的范沖(范家身世显赫,家族中有多位史学家、文学家和高官,范沖的父亲范祖禹为著名史学家)之子。总之这么一大家子,每天的吃喝拉撒以及孩子们读书交际等,开销不算小,一家人全指望着他哩!因而他不得不周旋于官场朋友之间,“包羞忍恥王公前”(赵鼎诗句),厚着脸皮四处“运作”,才谋来了这么个小官儿,有了一份赖以生存的俸禄。除了经济的窘迫,他的身体也出了状况,前不久还得了一场大病,这时才大病初愈。

  赵鼎青年时代也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事迹的,最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一是他于1106年考进士“对策”时,指责哲宗时宰相“章惇误国”。章惇已去世多年了,当年他在位时,参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王的得力干将,宋朝新党的代表性人物。他严刑竣法,控制言论,弄得怨声载道。赵鼎在考进士“对策”时,相当于把他“鞭尸”了一次,引起不小官场人士的共鸣。另一件值得一说的事情是,当金军攻陷太原时,朝廷商议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个地区的土地,赵鼎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为何还要商议?”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金人商议立张邦昌为帝,赵鼎与同榜进士张浚等逃到太学中,不跪拜新主。这件事,表示出他的气节。

  赵鼎这次出发前往常山,与他的亲家即女儿的公公范沖有关。范沖为了不在南渡辗转奔波的途中老是受家眷之累,也让家眷过上一份安定的生活,早已棋高一着地把家眷安顿到浙西衢州所辖的常山县叠石村。有一次赵鼎跟范沖在杭州见上了面,谈到赵鼎家眷的安顿问题时,范沖建议说:“常山这地方山清水秀的,你不妨也把家眷安顿到我家附近,相互间也有个照应嘛!”

  赵鼎说风就是雨,趁着眼下正在休病假期间且身体已恢复得差不多了,立马要去常山,有几位好友笑话他,你办事总是这么着急呀?赵鼎写了一首诗《发杭州有讶太遽者》以回答朋友关切:“丧乱物情薄,奔驰智力疲。溪山有佳处,投老更何之。”大意是说,处于动乱年代,我早已疲惫不堪,常山这边的山水有好地方,投靠安顿家眷,甚至归隐养老,不是很好吗?千年以后,这首诗成了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景观建设中的一个代表作品。

  赵鼎兴冲冲地到常山,还有一个吸引他的地方,就是他的官场好友魏矼此时担任着常山知县。把家眷安顿在常山,可以得到魏矼的关照。

  魏矼比赵鼎小一轮,字邦达,和州历阳人,是唐朝名相魏知古后裔。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考上进士。随着宋庭南下,成为南宋常山第一任知县。

  赵鼎一路站在船头欣赏风景,正值仲春时节,远处青山如黛,两岸山花烂漫,翠鸟翔舞,真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到达县城码头时,县令魏矼早已在码头迎候着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酒早就为你温好了。

  两人不由分说,到驿馆里痛饮一番。

  下午,赵鼎便在魏矼的陪同下前往离县城北仅七里路的叠石村(今徐村村),那里是范沖的家。刚进村口,就看到有巨石突出于溪中,层叠如堆,景观奇特。魏矼神乎其神地介绍说,传说这个奇石叠里过去有龙窝,常生出小龙来,龙出,石叠崩裂……这可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啊!

  范沖的家就在叠石堆不远处。赵女看到老爸突然来到,兴奋得不知所以,像燕子一样飞到老爸面前,在他脸上“叭”地亲了一口。

  赵鼎、魏矼吃肉喝酒,赵女殷勤执壶,自不用多说,席间说到赵鼎家眷的安置问题,赵女说,老爸,你快点把我娘和哥哥弟弟嫂嫂们迁来,我对他们是日思夜想呵!

  魏矼说:我突然想到有一个好去处。离此地不远处,有一座黄冈山,山上有一座永年寺,是本县最大且香火最为旺盛的一座寺庙。关键是其方丈了空和尚跟我关系很好。我觉得你家眷可以就安置在永年寺中,了空和尚会关照你们的。朝廷现在也有政策,鼓励官员们到寺庙里进行安置,起码不用花钱造房,而且节省了大量的造房子时间……

  次日,魏矼又陪着赵鼎一起攀登上了黄冈山上的永年寺。从远处望,整座山就像一尊气势雄伟的佛像,所以山的最高峰被称为如来峰,永年寺就坐落在佛的怀抱中。该寺始建于唐大中十年(856年),原名容车寺。寺园北侧有一座石塔,称“万寿塔”,寺内现有青碑石三座,七宝如来柱,木结构古香桌一条。万寿寺佛像颇为灵验,是浙西地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了空和尚见有贵客来到,喜不自禁,连忙吩咐下去,用寺庙里的素食招待了赵鼎三人。席间,魏矼提出关于赵鼎家眷的安顿问题,了空和尚笑道:这还不容易呀?我们这里大大小小两百余间寮房,我们腾十间出来安置赵家人,你们看如何?

  赵鼎立即说:如此甚好,在下感激不尽!我马上回杭州,过几天就把家眷都迁过来。

  这是赵鼎第一次来常山,目的是看望女儿并为安顿家眷“踩点”,因而他没多作停留,来去大约三四天时间。

  二、“安居工程”·赵鼎二来常山县

  三月初五,赵鼎第二次乘船从杭州出发,举家迁来常山。大箱小包,细软珠宝,到黄冈山永年寺安顿下来。本来就是逃难,归隐,大家的心境可想而知。那位樊氏老母亲对黄冈山永年寺既向往,也有隐忧,不知这个家族将来会是什么命运。赵鼎则把忧虑都藏在心里,一再地给大家打气,说一切都好起来的,明天比蜜甜,实在说他心里也有同样的忧虑。受他的热情影响,老母亲看到新居也还能住得下,才算勉强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赵鼎的官职本来还算悠闲,来黄冈山后,既有青山绿水,又有魏矼的陪同和款待,女儿赵女也三天两头地回娘家来,一时使得赵鼎乐不思“杭”,几乎都忘记自己还是上班族了。这一住,就住了23天。突然得到朝廷里的紧急通知,快赶回杭州,咱们南宋摊上大事了。

  原来,三月二十六,是宋神宗忌日,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史称“苗刘兵变”。三月二十八,有快马哒哒的将紧急公文送到永年寺,递到赵鼎手上,赵鼎简单收拾行装,连夜上路,重返杭州。

  三、贬谪赋闲·赵鼎三来常山县

  1

  赵鼎此番出山,由于得到同榜进士张浚(就是靖康之变时与赵鼎一同逃到太学,不肯向伪楚新主跪拜的几位好友之一,此时张浚已官至右司员外郎黄概、枢密院事)的举荐,赵鼎的仕途一路顺风,飞黄腾达,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后来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仆射(即左宰相,职位高于右宰相),而且曾被宋高宗称为“中兴贤相”,成为历史上南宋“四大名相”之首。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已位居宰相的赵鼎突遭贬谪,回到常山与家人团聚。被贬的原因,是因为宋高宗想提拔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为节度使。生性刚硬的赵鼎直言辛企宗没有军功,不能任命,惹恼了宋高宗赵构,他一怒之下,罢免赵鼎宰相职,扔给他一个“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的闲职。

  南宋本是赵构家的江山,他爱提拔谁提拔谁,赵鼎这是咋了,非要跟皇上抬杠不可?看起来有点儿犯倔。而且,这下也害苦了姻亲范沖。前一年,范沖已由两淮转运使副使调到衢州任知府。常山为衢州所辖,这样范沖离家已是很近了,逢年过节很方便往叠石村跑。回家安享天伦之乐之余,也时不时地约了县令魏矼去永年寺探望赵鼎家眷,帮忙解决点大米菜油柴禾之类的困难。当然也会去了空和尚那里上点儿香火,以便有神灵保佑大家官运亨通。可惜范沖只当了一年衢州知府,赵鼎遭到贬谪后,他有连坐的责任,便只好主动“请祠”,就是主动请求免去知府职务,下放去像赵鼎那样也只当一个管祭祀的小官闲官。主动请祠当然是一种苦肉计,相当于负荆请罪,以免让皇上想起来要处罚的时候,那就处罚更重,麻烦大了。

  范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于是当赵鼎被贬回常山的时候,他也回到常山赋闲。赵鼎主动登门告罪:亲家原谅我,我连带你受罪了。

  范沖心态蛮好的,哈哈一笑:咱们两家的命运血脉相连,要怨就怨命运,哪能怨你呢?我们坦然面对就是了。

  于是赵女就更殷勤地做了好饭好菜,让老爸和公公对饮浇愁。而且他俩整酒的时候,不会忘记打发下人去给县令魏矼送帖子,魏矼也是性情中人,时常放下手上公务,飞马赶来,只为诗与酒,这就成就了“常山三贤”的好名声。他们经常会在一起吟风弄月,相互唱和。

  三个人的聚会,大概只经过了一两个月的样子。魏矼时常被人提醒:你跟他们两个贬官过从甚密,小心有人上折子,有你的好果子吃。

  魏矼并不当回事,依然诗酒狂欢,一副名士风范。

  突然有一天,上面的信使快马送了信来,盖着朝廷的封印,魏矼吓得不轻,不听人劝告,这么快就要倒霉了!跪下接信时,双腿直哆嗦,不過还好,却是利好消息,原来是调他入京,另有任用。从此,他在官场平步青云,屡屡提拔。历任枢密院计议官,枢密丞,考功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

  到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再次想起赵鼎并下诏召他回朝,赵鼎在常山度过了近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几乎一直有姻亲范沖的陪同。不久,范沖也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调他到宫中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范沖是范祖禹长子,是范氏族人中第三代史学家,由他主持重新修订,且由姻亲赵鼎监修的《神宗实录》,后来著称于世。宋高宗非常满意,亲书“忠正德文”四字及《尚书》一帙赐予了赵鼎,同时提拨范沖为起居郎,专门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2

  “苗刘兵变”之后,赵鼎因为张浚的举荐,被急召回朝,先被宋高宗朝廷吸纳为户部官员,不久又转任谏官。

  在谏官生涯中,赵鼎以自己的铮铮铁骨和两袖清风,为南宋初期的政治清明和政权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南方久旱无雨,宋高宗下诏廷臣进言。赵鼎上书说道:百姓贫弱,原因在于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破坏了祖宗之法。故应当废除王安石在太庙内的配享资格。对此,宋高宗表示完全认可,将赵鼎的建议付诸实施。

  赵鼎任谏官极称职,所参谋的四十件政事,皇上点赞并施行了三十六件。这个成绩单可不得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创历史新高。

  赵鼎还积极引荐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人才。襄阳陷落后,赵鼎认为收复襄阳,非岳飞莫属。当时岳飞还是一个官职不高的青年将领。高宗采纳了赵鼎的建议,启用岳飞抗敌。岳飞果然未令高宗和赵鼎失望,“出师竟复襄阳”。光是成功举荐岳飞这一笔,赵鼎就足以青史留名啦!

  赵鼎非常谦虚,有自知之明。宋高宗接连提拔他,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堪重用,甚至要求辞去职务,宋高宗这时已离不开赵鼎这个左膀右臂了,连忙说:爱卿怎能离我而远去,我应当立刻册封爱卿你为宰相。

  赵鼎在半百之际,实现了位极人臣的政治殊遇。当任命赵鼎为宰相的诏书公布于众时,“朝士相庆”,可见赵鼎之高升实乃众望所归。遗憾的是,不久后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宋高宗欲提拔辛企宗而赵鼎抗拒之事,导致了他的第一次被罢相。

  3

  赵鼎罢相遭贬后,和范沖一起在常山度过了两年的被贬谪赋闲岁月,为常山县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不少诗文,这些作品成为当下常山县“宋诗之河”的重要内容。赵鼎诗作《将至常山先寄诸幼》、《过子陵滩题僧舍壁》、《又泊兰溪亭》等诗篇。

  《将至常山先寄诸幼》诗云:

  经年游宦叹离群,相见提携数侯门。一笑相看即无事,径须归办酒盈樽。

  此时的赵鼎,虽遭到罢相之贬,但他并不显得多么沮丧难熬,反而有一种犹如逃脱樊笼的鸟儿,欢呼雀跃的感觉。在快要回到常山的路上,他便写下此诗,迫切地期盼着与家人团聚,思家之心,爱子之切,跃然纸上。这首诗也说明赵鼎性格的乐观放达。

  赵鼎寓居黄冈山后,便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有诗《越土水浅易涸而近山无木可采故常有薪水之忧既归黄冈遂脱此责作诗示同舍》为证:

  经年薪水困行朝,一日归来百念消。决决溪流鸣枕下,丁丁谷响应山椒。

  小安课伐犹多事,无复移居莫见招。老矣羞为吴市隐,买田从此混渔樵。

  不久,时任衢州知府的亲家公范沖也提出请祠,回到常山与赵鼎、了空和尚一道吟诗唱和,把酒言欢。这是赵鼎一生中最悠闲惬意的日子,近两年的时间里,创作诗词八十余首。此时魏矼正好受诏入京,但也通过书信与赵鼎等人互为唱和。其诗作曾被后人汇编成《三贤唱和诗》传世,可惜诗集现已佚散。如范沖《赠龙华院了空》诗云:

  几回飞锡入红尘,一任随缘自在身。琢句不妨踏明月,援琴谁与听阳春。

  扬眉抚目如相委,捧腹狂歌即是真。汤饼藜羹奉朝供,自怜擔绿小乘人。

  赵鼎即以唱和《用元长韵赠空老》:

  虚怀无地着纤尘,独鹤孤云寄此身。琴发清弹庐阜月,诗控妙意武林春。

  少陵深契赞公语,惠远能知陶令真。扰扰今谁同此趣,容车山下两闲人。

  魏矼也依韵而和《次韵赠了空》:

  山河大地等微尘,岂向尘中认色身。沤没沤生俱是妄,花开花落几经春。

  鸣琴对客意何古,破袖蒙头乐最真。平日远公能贳酒,不妨去作社中人。

  以上三人唱和的诗,不仅押着相同的韵,而且押韵的字也是一样的,即“尘”、“身”“春”、“真”、“人”。

  赵鼎爱上了这方山水,甚至萌生了死后也要归葬此地的念头。他作《三衢多碧轩》诗云:

  平生爱山心不足,寸碧已复明双眸。暮年得此幽栖地,枕上烟岚万叠秋。

  赵鼎这次在黄冈山赋闲的时候,年龄约在四十七八岁,还远远算不上“暮年”。诗中“暮年得此幽栖地”,自然是在畅想真正暮年之后的归宿地了。

  赵鼎虽然寓居黄冈,但从未把国事抛在一边。他建造了黄冈山“独往亭”,撰诗铭刻于石上,以抒对南宋朝廷的“矢志不移”之心。张浚、沈与求、吕本中等友人纷纷寄诗唱和,以示支持。也正是在常山寓居期间,赵鼎结交了喻樗、江袤、江纬、程俱等人,为宋室中兴输送了一些人才。

  魏矼还有一首《即景》较为有名:

  落日溪桥少立时,溪云归尽月生迟。

  溪声漏泄春消息,借问溪翁却不知。

  魏矼《闲居》一诗还有个小插曲,《宋诗》录入的郑魏珽《题松风馆》与之雷同。据查证,郑魏珽为衢州江山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相比魏矼的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晚了93年,而《傥溪魏氏宗谱》明确记载,该诗为“绍兴庚午(1150年)春仲,历阳魏邦达书于常山松壑轩”,可见此诗极有可能系魏矼所作。

  绍兴二年(1132年),赵鼎重新被启用。他难得享受这种天伦之乐,给宋高宗写奏折推辞了两次,宋高宗都没有准许,无奈之下,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老母亲和妻子儿女,离开常山,重新踏上了风云莫测的仕途。赵鼎流着泪“扑嗵”跪在老母亲的面前:娘,我本来打算一直在您的膝下尽孝的,但是……您原谅儿子的不孝吧!

  白發苍苍的樊氏老太婆却对儿子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国家事大,家庭事小,你且去吧! 不过,你还是把老二汾带出去吧!一来他可以在你身边替我照顾你;二来也许可以有一个功名呢!赵汾从此一直跟随在赵鼎身边。

  四、归葬青山·赵鼎四来常山县

  1

  赵鼎第二次复出为相,就再没有活着回到过常山,没有跟常山的儿孙们重逢,直到他63岁上在流放地绝食而死,死后才根据他的遗愿“归葬”,即其灵柩被运回常山,葬在他第三次到常山时自己看好的墓地,离今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石门山。他入葬后,其墓地所在地被称为“坟头”,后在建村时依谐音更名为“文图村”。他第二次复出为相后,经历了很多事情,为宋室中兴建立过不少功勋。

  如他参与和指挥了“三大战役”,对金兵和伪齐给予了极大的打击。

  第一个成功战役是“大仪镇”之战。

  公元1134年,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人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赵鼎提出战御之计(坚决抵抗不能示弱并推荐赋闲多年的张浚),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浚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皇上躲避到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离去不晚。”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浚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当警报频传时,刘光世派人劝赵鼎说:“赵丞相你可以选择自己先逃往蜀地,确保安全呀,何苦为了大家而操心呢!”韩世忠也对人说:“赵丞相真是敢为。”由于宰相赵鼎镇定指挥,并影响到宋高宗和全军将士的士气,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兵。当战事正紧,敌兵势力十分强盛的时候,赵鼎担心宋高宗中途改变主意,对他鼓气说:“陛下养兵十年,用兵正在今日。如果稍微退却,就会人心涣散,我们今日有长江之险,但是如果再往南退,我们就没有可以凭恃的了啊!”后来,战局扭转,捷报频传,宋高宗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又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赵鼎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与敌争锋,是失策。况且刘豫还只派他的儿子,怎么烦动陛下呢?”高宗因此作罢。不久,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从长江上游回来,说北边敌兵大集,才知道赵鼎有先见。

  第二个成功战役是淮南战役。

  战役开始的时候,在赵鼎的强力推荐下,长期被废置的张浚被启用,担任知枢密院。赵鼎命令他前往长江视察部队。当时敌兵长期驻扎淮南,知道宋军有准备,慢慢打算北归。赵鼎说:“金人不能有作为了。”看准时机,令诸将在诸淮间主动向金兵挑战,接连大败金兵,金兵逃走。宋高宗对赵鼎说:“现在将士们奋勇争先,各地守臣也响应得很有成效,是朕任用你的功效啊!”赵鼎谦虚地说:“都出自陛下明断,臣哪出了什么力!”有人问赵鼎说:“金人倾国来攻,人们都很畏惧,只有您说不足畏,为什么呢?”赵鼎说:“敌兵虽然很多,但是应伪齐刘豫的邀约而来,并非本意,作战必然不力,因此我知道敌人不足畏。”

  第三次大获全胜仍然是淮南大战。

  不久,刘豫派子刘麟、刘猊分两路进犯,当时张浚驻扎在盱眙,杨沂中驻扎在泗水,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驻扎在鄂州,刘光世驻扎在庐州,沿长江上下没有军队,宋高宗与赵鼎十分忧虑。赵鼎寄信给张浚,打算命他与杨沂中合兵剿敌。刘光世请求抛弃庐州回到太平,又请求退保采石,赵鼎上奏说:“刘豫是逆贼,官军与刘豫作战而不能胜,或者甚至退守,怎么立国?现在敌人已渡过淮河,应当赶忙派遣张浚会合刘光世的军队扫尽淮南之敌,然后商议去留。”高宗赞赏他的计策,诏令二将进兵。张浚军进至藕塘与刘猊大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到合肥援助刘光世,刘光世已放弃庐州回到江北。张浚写信告诉赵鼎,赵鼎告诉高宗下诏给张浚:“有不听命者,听任军法处置。”刘光世十分惊骇,又进兵至淝河与刘麟作战,打败敌军,刘麟、刘猊拔营逃走。

  三大战役期间,宋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让他辅助我中兴,可以说是国家的幸运啊!”这个评价,使得赵鼎的宰相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2

  在赵鼎的宰相生涯中,与两个人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们分别是张浚和秦桧。研究赵鼎的生平故事和诗歌创作,需要研究他与这二人的关系。

  赵鼎与张浚是同榜进士,靖康之耻后他俩曾一起拒绝向伪齐效忠,而逃到太学不向伪齐跪拜。后来张浚先受到宋高宗重用,而赵鼎一直到45岁还没什么起色。“苗刘兵变”后,国家人才奇缺,是张浚极力向宋高宗举荐了赵鼎,所以张浚对于赵鼎是有恩在先的。

  张浚作为军事将领,控制着长江,曾经派其属官吕祉入京奏事,言词夸大,赵鼎常加以减抑。高宗都看出问题来了,对赵鼎说:“日后张浚与你不和,必定由于吕祉。”后来张浚商议政事,语言稍微冒犯赵鼎,赵鼎说:“臣当初与张浚亲如兄弟,因为吕祉离间,遂不和。现在张浚立功,应当让他施展全部才能,张浚应当留任,臣应当去职。”

  还有一次,张浚曾经上奏请求高宗到建康(今南京),而赵鼎上奏折请求宋高宗回到临安(今杭州)。

  再有一次张浚向宋高宗请求乘机攻取河南,并且罢去刘光世军政职务。赵鼎不同意:捉拿刘豫固然容易,但是取得河南,能保证金人不再入侵吗?刘光世历代为将,无故而罢免,恐怕人心不安。

  张浚于是不高兴。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赵鼎与张浚之间的矛盾也渐渐积累,势成水火。他俩的针锋相对也让宋高宗很恼火。虽然此际赵鼎比张浚位高权重,完全可以有机会打击张浚,甚至置他于死地,但赵鼎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主动示弱退让,向宋高宗再三请求,辞去了宰相职,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他能做到这样,需要多大的忍让和自我牺牲精神呢?

  不久,形势逆转,吕祉被伪齐策反,率领全军投降伪齐,史称“淮西军变”。张俊引咎辞职,高宗便以万寿观使兼侍读之职召赵鼎急赴行在所建康,重新担任左仆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晋升四官,荣极一时。因为张浚应对“淮西军变”负责,在处置张浚的问题上,高宗说:张浚罪当贬到远方。

  赵鼎却说:张浚的母亲已老,而且有保护陛下之功。

  高宗说:功过不能相抵。

  不久宫內批文已出。张浚贬到岭南安置。赵鼎却大胆地留住批文不发下去。次日早朝,赵鼎邀约同僚们一起保奏解救,高宗怒意一点不松,赵鼎竭力恳请说:张浚的罪不过失察而已。凡人计虑,无不欲万全,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后来者有奇谋秘计,谁还敢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并非只是私爱张浚。

  经赵鼎斗胆执意劝说,高宗方才怒意略消,便命张浚以散官身份分守衙门,安置在离杭州较近的永州。在对张浚的关系处理上,赵鼎显出了以德报怨,不忘初心的善良。

  3

  秦桧在靖康之耻时被金人俘虏,四年后却神奇地回到南宋。他是如何能顺利逃脱的,这是一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回南宋后,曾到赵鼎府上拜访,他能言善辩,赵鼎对他产生了良好印象。最先是张浚向高宗举荐,称“可与其共大事”。后来赵鼎复出担任丞相后,也向高过举荐过秦桧。只是他万料不到秦桧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而是“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的伪君子。不久,秦桧当上了右宰相,官位仅在赵鼎之下。

  赵鼎第二次任相后,他并不发动对北方的战争,因而被人议论他没什么行动,其实此刻他的战争艺术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守、和三个选项中,赵鼎更愿意选择“守”势。他曾说:“今日事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下来养护。如果再加以攻砭,必定伤了元气。”

  这时,北方发生了金人废去刘豫的事件,赵鼎及时判断北方各派之间已存在各种裂隙,于是派出大批间谍前去招抚河南守将,寿州、亳州、陈州、蔡州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来归降,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知庐州刘锜也上言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

  宋高宗高兴地说:朕常忧虑江州、池州数百里间防御空虚,现在得到这些军队可以没有忧患了。

  尽管战局发生了对南宋朝廷有利的变化,可是宋高宗(他在南宋的初期是主战的,后来摇摆,变成了乞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还是不肯振作精神,并决定不惜以丧权辱国来换取苟且偷生。此长彼消,朝廷里的主战派与主守派渐渐失势。赵鼎主张以黄河为界,宋金二国分而治之,反对屈辱性议和。然而此时,宋高宗已不再需要赵鼎的逆耳忠言,他迫切需要在秦桧的帮扶之下向金朝屈膝投降,以换取自保。

  紹兴八年(1138年)十月,在秦桧的一再排挤下,赵鼎辞去了宰相职务。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又被改封奉国节度使。

  其实,除了反对屈辱性议和之外,赵鼎遭废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便是高宗建储问题。

  宋高宗赵构仅有一个儿子,即是在南宋初期“苗刘政变”时曾被拥立为明受帝的元懿太子。后来元懿太子夭折,因高宗再也没有生育能力,帝国无皇子。迫于众臣压力,宋高宗只得在流落民间的宋太祖后裔中寻求中意宗室,以便将来册封为皇子并承袭大统(宋徽宗为宋太祖之弟宋太宗一支,但“靖康之变”中宋太宗后裔多被虏至北国,故宋太祖后裔中可供选择的范围要大得多)。太祖后裔赵伯琮与赵伯玖二人先后被选入皇宫中。先是赵伯琮受封建国公,并为包括赵鼎在内的朝廷大臣所普遍看好。后来,宋高宗又欲册封赵伯玖为吴国公。宋高宗的这个想法遭到赵鼎等人的强烈反对,赵鼎对宋高宗陈谏道:建国公赵伯琮虽然还没有正式获得皇储的名分,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这是江山社稷的大计。在今日礼数不得不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这是涉及到人心,且让其无所适从,感到迷茫的问题啊!赵鼎的言论隐含着对皇上的失望态度,尤其是在生育上。这引起了高宗对赵鼎的气愤与反感,成为赵鼎遭到罢黜的一个重要缘由。

  赵鼎罢相离京,带着儿子赵汾,没什么行李,也没别的随从,乘坐着一辆小马车来到城外长亭的时候,秦桧带着其他十多位官员们迎了上来。

  赵鼎一愣:你这是摆的什么阵势?

  秦桧来了一个长揖:赵相,我秦桧能有今天,是因为有你的提携,没齿难忘。您今天去绍兴府,我带众官为您设宴饯行,您喝一杯再走好吗?

  其他官员们也附和着说:赵相,平时您公务繁忙,我们想见您也很难,今天好歹给我们一个敬酒的机会。但是赵鼎根本不领情,甚至也没有下马,只从鼻孔里“哼”了一声。手里一抖缰绳,马车继续前行,马的蹄子差点儿碰到秦桧身上。

  秦桧愣在当场。当着众人,他很没面子。这也成为秦桧日后一直对赵鼎不依不饶的一个隐仇。

  赵鼎到绍兴任知府,没过多久,秦桧进谗言让宋高宗改任他为更远的泉州知府,又让谢祖信指责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其实我们前面已知道赵鼎为不肯跪拜张邦昌而逃往太学的故事),以这个由头夺了赵鼎的节钺。又让御史中丞王次翁指责赵鼎治郡废弛,宋高宗命他提举洞宵宫。赵鼎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怕他重新被起用,非把他彻底打倒不可,让王次翁又指责他曾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将其贬官住在兴化军。指责赵鼎的人仍不罢休,宋高宗又命他迁移到漳州,又责任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赵鼎在潮州一共生活了五年。此间,他闭门谢客,绝口不提政治。若有人向他询问罢相原因,他便以引咎辞职来搪塞对方。后来他又被转移至吉阳(今海南三亚)。在写给宋高宗的谢辞中,赵鼎仍不改其刚烈忠贞本色,有言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身居吉阳的三年时间里,赵鼎依旧保持“潜居深处”,过着低调而平淡的生活。广西将领张宗元出于敬仰与同情,曾赠送一些物品以供赵鼎食用。当秦桧知晓这件事后,立马将张宗元调往他处。由此,赵鼎判定秦桧依旧对他这个老政敌心存恶毒之心,于是对带在身边的二儿子赵汾说:秦桧是想杀害我的,他必将对我下毒手。假若我现在就死了,家人都将会平安无事;我若不死,必将给我们家庭带来祸害。

  不久,借着得了一场重病,赵鼎自书墓中石,铭旌中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箕尾”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颗,据说曾经辅弼商王武丁的贤相傅说死后,灵魂就曾骑跨在箕宿和尾宿二者之间。于是,后人就将“身骑箕尾”来指代忠臣良将的死。大诗人陆游读到这两句话时曾感慨道:“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此后,赵鼎便不再进食,一代名相绝食而终。

  赵鼎虽然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被贬谪到荒远之地,在官场似乎销声匿迹,其实一直都没有走出南宋官民的记忆。得知赵鼎惨死,“天下闻而悲之”。直到明君宋孝宗即位,他才得以被平反。宋孝宗追谥其为丰国公,赠太傅。《宋史》上说:“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赵鼎被正史视为了南宋中兴第一贤相,得到如此之高的历史定论,赵鼎自当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五、翁蒙之并称“四贤”

  绍兴十八年,赵鼎归葬常山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原来,时任衢州太守章杰,是赵鼎的一个仇家后人。他是章惇的孙子。我们还记得,当年赵鼎考进士的时候,所撰写的“对策”,就是论证“章惇误国”。现在,章杰竟来到赵鼎的第二故乡衢州当了父母官,这真是风水轮流转,阴差兼阳错。这是赵鼎怎么也无法预料的。

  得知赵鼎死亡,其子赵汾将扶灵而归的消息,章杰正转着绿豆眼睛琢磨着该怎么使坏,突然秦桧的信差到了。章杰拆开一看,原来秦桧嘱他密切注意赵家动向,且着意搜集赵鼎生前与好友的来往信件,搜集“谋反”罪证。

  章杰仰面大笑三声:哈哈,真是苍天有眼呵!我终于可以给爷爷报仇了。

  章杰连夜通知常山县尉翁蒙之,让他组织兵勇赶往永年寺赵鼎家对其灵堂进行搜查。

  翁蒙之,字子功,福建崇安人,出生于1123年。比赵鼎晚出生38年,此时他才24岁。他当然没有见过赵鼎,只知道本县永年寺住着一位朝廷大人物的家眷。此外,他还听人传说过不少关于赵鼎的事迹。他也爱读赵鼎的诗,算是赵鼎的忠实“粉丝”。

  面对眼下这件棘手的事,翁蒙之本可以不用脑子,直接带人快马驰骋闯入赵鼎家,去开展地毯式搜查。那样,如果能查获一些书信文札之类的,秦桧、章杰之流就可以罗织文学狱,不仅赵鼎要摊上大事儿,而且跟赵家有着友好往来的朋友,也势必要跟着殃及池鱼。

  而且,章杰担心翁蒙之泄密,另派了手下前往监视。

  翁蒙之甘愿冒了极大风险,叫出两名手下心腹兵丁,嘱咐道:你们快抄小道,星夜出发,抢在我带的大队兵勇之前赶到赵家,叮嘱赵汾迅速将家中所有纸片加以焚化……

  兩名兵丁持着翁蒙之的信,疾驰而去。

  赵汾戴着重孝,正在灵堂里祭拜,两名县衙兵勇闯了进来。赵汾一愣,正不知如何是好,两名兵勇翻身下马,对赵汾说:且借一步说话……

  翁蒙之率大队人马赶到时,果然片言只字也没搜出来。

  赵家的一场灭门之祸,就这样被避免了。

  翁蒙之的义名顿时传播开来。县人将他与赵鼎、范沖、魏矼“三贤”并列,称为“四贤”。

  南宋隆兴初年,翁蒙之被皇上下诏,提拔入京,担任司农丞。

  结 语

  黄冈山、永年寺因为赵鼎等“四贤”的故事,更成一方名胜之地。自南宋开始,历朝历代的名人文士便纷至沓来,既为玩赏山景,更为仰望先贤,凭吊赵鼎等人而来。历朝历代留下的诗文佳作数不胜数。如明代徐海的《游黄冈山》:

  峰头曾拟一超然,失脚谁知坠俗缘。

  台省郊原同雨露,江湖廊庙合风烟。

  衣传乙地真怀子,袖指云宵共作山。

  莫道孤根沦越楚,也擎南壁半青天。

  诗的最后一句“也擎南壁半青天”,盛赞赵鼎虽然已化作黄冈山下的一座孤坟,但他的精神仍然可以擎起南国半壁青天。再如明代常山知县李溥《忠简孤冢》一诗如下:

  远望乔林宰木稠,乡人皆识赵公丘。

  一生忠义身能死,百世芬芳孰与倚。

  猿鸟有怀啼落日,铭碑无字几经秋。

  可怜剑挂荒烟外,都是山阳笛里愁。

  “宰木”指坟头上的树木。“远望乔林宰木稠,乡人皆识赵公丘。”是说虽然赵鼎坟头上的树木已经很稠密,很高大,历史已经走远,但是这样一位好宰相,百姓是不会忘记的。“一身忠义身能死,百世芬芳孰与倚。”是称赞赵鼎“一身忠义”,虽然他已死去,但是他的精神是万古流芳。“猿鸟有怀啼落日,铭碑无字几经秋。”虽然赵鼎的碑上无字,但是却也无法阻隔人民的怀念。“可怜剑挂荒烟外,都是山阳笛里愁。”这句诗,把赵鼎喻为“利剑”,是战胜敌人的法宝和利器,但却悬挂在“荒烟外”,不能为国家所用,这难道不是天大的遗憾吗?夕阳下面,笛声呜咽,使人发愁。诗人愁的或许并不只是赵鼎,而是由于朝廷高层不能识人,不免有大量像赵鼎这样的“剑”得不到重用,无法为国家效力,多么悲哀。

  读着这样的精彩诗作,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缅怀昨日风景,欣然向往,见贤而思齐。

  当下,常山县正斥巨资在抓紧实施“宋诗之河”大型文化景观建设之中。一方面加强挖掘研究,举办研讨会、建立资料档案库、编撰《常山宋诗三百首》等;另一方面推动开发利用,打造何家乡长风段、县城段、招贤古街段三条“宋诗文化长廊”,建设芳村村、招贤村、金源村三个“宋代文化小镇”,同时做好宋诗文化与旅游、城乡建设、项目工程三篇结合文章,让“宋诗之河”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置身“宋诗之河”的意境中,聆听“宋诗之河”的千年涛声,我们更加怀念以赵鼎为代表的宋代先贤,勉怀“常山四贤”的人生情怀和品格风范,去收获今天幸福而诗意的生活。

  作者简介:

  羊角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诗集《鄂西倒影》曾荣获湖北文学奖。另有长篇小说《花彤彤的姐》《又见红叶》多部,舞台话剧《一起过上好日子》曾被评为2018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品。另有中长篇报告文学若干部。

  王有军,浙江常山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常山县文联主席。主编出版图书有《一本书读懂常山人文》《民间上梁喝彩习俗》《常山县优秀文学作品选》《常山奇石》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