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CCTV-4《走遍中国》播出了电视专题片《赤壁疑云》。看完这部片子,顿时一头雾水,疑窦丛生。本文择其要而问之。
疑问之一:苏东坡的诗文能够证明“三国赤壁在黄州”吗?该片一开头,就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九百多年以前,苏东坡的著名诗文证明三国赤壁在黄州,九百多年以后,中国一些历史学家却认为三国赤壁在蒲圻。苏东坡说三国赤壁在黄州,他依据何种史料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毕竟比今天的人们离那段历史近了九百多年。”照该片中这么说,苏东坡的“证明”似乎已成定论,是“中国的一些历史学家”无事生非,竟敢跟文学家苏东坡叫板了。三国赤壁遗址考证,不知道究竟是个文学问题,还是个历史问题?既然连苏东坡“依据何种史料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凭什么能说他的诗文能够“证明三国赤壁在黄州”呢?古战场遗址考证,应该是个系统工程,怎能就凭某名人的诗文就可以“证明”的呢?从时间上看,苏东坡的确比今天的人们早了九百多年,但请别忘了,苏东坡与那段历史也相隔了八百多年。相隔了八百多年,谁能保证苏东坡“看清了那段历史”?恐怕连苏东坡自己都不能保证。也请别忘了,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么说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既然是“人道是”,那么请问,其证明力几何?就凭“人道是”就可以证明“三国赤壁在黄州”?
疑问之二:究竟是哪些专家学者“近年来”提出“三国赤壁在黄州”?片中先后七次提到有专家学者或历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其中第二次是这样表述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省蒲圻县,这是当代一些历史学家的看法和定论。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些历史学家说,黄州赤壁才是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赤壁之战的地方。”看完整个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有哪一位历史学家站出来讲过这个观点。片中的确展示过一本书和七篇论文,采访过三个人。展示的《赤壁战地考》一书出版于1990年7月。展示的那七篇论文,大多已收入该书中。最晚的一篇,也是发表于1992年。从展示的著作来看,提出“三国赤壁在黄州”这个观点并不是什么“近年来”的事情,至少已是15年前的事。15年前的论文,在电视上一晃,就成了“近年来”的东西?并且这些论文的作者能够确认身份的,也大多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教授,而不是什么“历史学家”,有的且已辞世。再说,作为电视片,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手段就是采访当事人。谁提出观点,谁有新发现,就采访一下谁,这是否更直截了当,更有权威性?但是,让人生疑的是,片中为何不去采访那些“历史学家”,而仅仅只是采访了与黄州赤壁有直接关联的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舒玲、王琳祥、刘民华。据片中介绍,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东坡赤壁管理处工作人员、东坡赤壁管理处文物专家、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为何仅仅只采访这三个人,而不去采访第三方?中国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少吗?
疑问之三:为何用“蒲圻赤壁”的出土文物来印证“三国赤壁在黄州”?片中在引用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诗时,是这样解说的:“把黄州赤壁认为是三国古戰场来‘遥想公瑾当年的,在中国的著名文人中,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杜牧在《赤壁》诗中说,他在沙滩上拣到一支折断的战戟,经过打磨和清洗,发现是三国时期的兵器。由此想起赤壁之战和借东风的故事”。与这段解说相印证的,是出土文物“箭镞”和“弩机”的画面。不可思议的是,这“箭镞”和“弩机”竟然是“蒲圻赤壁”的出土文物。就在“弩机”的介绍文字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弩机,1986年5月7日,在金鸾山右后500米处,由原湖北省咸宁地区博物馆抢救清理一号墓,共出土各类文物37件,其中有刻有‘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铭文的铜弩机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段文字中的“金鸾山”就在“蒲圻赤壁”,“咸宁地区”已更名“咸宁市”,更名后的“赤壁市”仍然是其所辖的县级市。
稍有一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论证古战场,出土文物是最有力的证据。既然有“历史学家”说“三国赤壁在黄州”,东坡赤壁又有自己的“文物专家”,那么为何不自己挖几个箭镞和弩机之类的东西以备一时之需,却要用“蒲圻赤壁”的出土文物来印证“黄州赤壁说”?这种做法,无论是学术上,道德上,还是法律上,恐怕都不是太说得过去的吧?
疑问之四:赤壁之战遗址之争是否真的存在“疑云”?该片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赤壁之战发生在哪里?千百年来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一些学者的考证表明黄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战的遗址,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因此,这场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赤壁疑云还没有消散。”真的是“卒章显其志”。这段话,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肯定赤壁之战的遗址在哪里,但其倾向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前面已经说过,“近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专家学者的“考证”表明“三国赤壁在黄州”。这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论争,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烟消云散”,形成“倾向性”的意见。所以,易中天先生才在《品三国》之《赤壁疑云》中,十分肯定地说:“学术界倾向性的意见,在今天湖北省的蒲圻县境内,现在已经改名为赤壁市。”该片也承认这是“当代一些历史学家的看法和定论”。试想一下,如果学术界没有定论,国务院能够于1998年6月批准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本已消散的“疑云”,不知为何又被人挑起?定论不是不能被推翻,但如果像片中这样,仅靠“苏东坡的著名诗文”、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的对联和那三个“专家”所说的话,恐怕是难以推翻这个“定论”的。已经形成“倾向性”的意见,不知为何又要人为地制造一些“疑云”来?
刘民华:“从地理形势上来看,曹操的军队驻扎在江北,而周瑜和刘备的联军驻扎在江南。他要火烧赤壁,火烧曹操的军队舰船,那只能是烧北岸。从地理形势上来看,这个赤壁只能在江北,而我们黄州赤壁就在江北,蒲圻赤壁在江南”。片中接着解说道“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蒲圻赤壁在江南,所以应该排除在赤壁大战之外,剩下的就只有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赤壁了”。
点评:
1.“赤壁之战究竟发生在长江以南,还是长江以北”?如果没有真本事,怎么能够提出这么深奥的问题来?请问,谁能够回答“赤壁之战究竟发生在长江以南,还是长江以北”这个问题?恐怕再扯两千年,都难得扯清楚。
2.赤壁之战既发生在江南,也发生在江北。准确地说,是始发于江南,次发于江面,结束于江北。战争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专家”本来就清楚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并且承认火烧的是“北岸”。没弄清楚的是,北岸的地名。如果“专家”没得时间翻《三国志》,我可以告诉您,那个地方不叫赤壁,而叫做“乌林”。不知是疏忽,还是有意避开,从头到尾,片中根本就没出现过“乌林”二字。
4.其实,片中在引用《三国志》的记述时,就已经明确了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在江南,而不在江北。《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队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5.古代战争以始发地命名,是个惯例。不仅赤壁之战如此,其他许多的古代战争都是如此。
第七次,主题:“交战地点是在汉水入江口的上游,还是下游”?
王琳祥:“这个赤壁是在长江边,在长江的北岸,那么从汉水下出大江注浦口,这个赤壁只能在汉水入江口的下游”。
接着,片中解说道:“《英雄记》曰:三国赤壁应具备的要素:
(1)在赤壁之战以前就被称做赤壁;
(2)地处长江北岸;
(3)位于汉水入江口的下游。”
王琳祥:“那么,江汉之间五个赤壁当中,唯有黄州赤壁才具备着这種要素。”
点评:
1.既然“专家”也承认了《三国志》的权威性,为何不采信《三国志》的记述,而采信《英雄记》的记述?
2.三要素中,只有第一条要素被学术界所公认。后面两条,并不被学术界所认可。
第八次,主题:寻找赤壁之战的遗址,还可以从“赤壁”这两个字入手。
王琳祥:“眼前的赤壁,悬崖峭壁陡峭如削。最新科技测试,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已经有46.53万年的历史”。
点评:
1.王专家的研究领域真够广的。
2.王专家的论证,“陡峭如削”也好,“丹霞地貌”也好,“46.53万年的历史”也好,好像与赤壁之战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第九次,主题:苏子的两赋“把赤壁之战的地点界定在黄州”。
王琳祥:“苏东坡在《赤壁赋》里用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他把(赤壁)的地理位置界定在夏口,就是今天的武汉市的东边,鄂州的西边。苏东坡在这篇赋里面,就已经把赤壁之战的地点界定在黄州。”
点评:
1.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不仅写了赋,而且写了诗,他的“著名诗文”,只能证明黄州赤壁是“东坡赤壁”,或者是“文赤壁”,而不能证明其他。
2.如果想证明其他,最好将“人道是”去掉。
结论:从头到尾,“专家”的访谈也好,引用的史料也好,只能证明黄州赤壁是“东坡赤壁”,或者是“文赤壁”。如果想证明黄州赤壁是“武赤壁”,恐怕得另请专家。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这方面的专家并不是很难找。
《赤壁疑云》的另一个版本
2008年7月21日,在新浪博客读过刘继兴先生的文章《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后,觉得它是另一个版本的《赤壁疑云》,于是在他的博客里写下了如下评论:
拜读了刘继兴先生的大作,不敢苟同。不是因为我是赤壁人的缘故,而是文章本身没有半点新意,基本上是照抄的央视《赤壁疑云》的观点。而央视的那些观点,我在《<赤壁疑云>专家访谈述评》和《<赤壁疑云>真令人生疑》中已有论述,敬请刘先生抽空看一下。
十分感谢网友将我的文章贴在你的博客里。使我再次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的《<赤壁疑云>专家访谈述评》和《<赤壁疑云>真令人生疑》两篇文章,今年1月份就已在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的论坛或博客中上传。前不久,在这些地方都能够看到我的这两篇文章,可是现在,这两篇文章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了。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同是新浪博客,我的博客中的文章被删除了,而力挺黄州赤壁的文章被放到了新浪网的首页。
刘先生是学哲学的,应该记得哲学有个观点叫做“存在决定意识”。
不知刘先生到过蒲圻赤壁没有,如果没有,最好到蒲圻赤壁来看一下,再写文章不迟。
辩友变挚友——赤壁论战中的“统战”
在电影《赤壁》开始炒热“赤壁”的同时,赤壁论战也适时开战。
先是2007年12月12日,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电视专题片《赤壁疑云》,该片说“近年有专家说黄州赤壁不仅是文赤壁,而且还是武赤壁”,再度燃起赤壁论战的战火。
接着便是,在电影《赤壁》(上)首映式之后,2008年7月21日,在新浪网的首页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
文章挂在新浪网首页最抢眼的位置,作者叫做刘继兴。这篇文章的点击数是95071,评论250条,收藏6人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