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重建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坐标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185
2019年6月15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承办的“王筱喻报告文学《习习儒风孔子潮》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主持,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常务副社长王夏致辞。

  山东是报告文学大省,早年形成了以李存葆、李延国、王光明、王兆山为领军人物,近年以许晨、铁流、杨文学、高艳国、赵方新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鲁军”,在国内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王筱喻早年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酷爱文学、书法与国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报告文学,曾在《报告文学》、《山东文学》等志多次发表作品。近十多年来,他又进入一个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报告文学、散文和小说。2014年中篇报告文学《尼山重光》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发表后在《齐鲁晚报》等报刊连载、选载,引起较大反响。

  2019年4月,《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在头条醒目位置推出了王筱喻中篇报告文学《习习儒风孔子潮》。作品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之前的曲阜之行,深刻书写阵阵习风儒语的历史蕴含和现实意义,讲述仁人志士重建新时代人文精神新坐标的生动故事。它以时空上的大穿越、大跨度、大開合的视野和胆识,从践行习总书记宏伟愿景出发,哲学化考量和记述了“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登峰”与“落地”;呈现了从星火燎原之势的中国乡村儒学到震撼海内外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那些波澜壮阔的恢弘场面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文学笔调,全面揭示出总书记曲阜之行这一中国历史文化转折点和里程碑的深刻背景及历史必然。

  何建明等专家对《习习儒风孔子潮》的现实意义和高远立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政治、思想和艺术高度统一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一部紧贴时代脉搏、书写新时代人文精神律动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围绕习总书记曲阜之行这一重大事件深度开掘、奋笔讴歌,体现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报告文学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担当,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的创作自觉和家国情怀。作品充盈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人间情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鼓与呼。这部作品无疑是当前全党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

  李炳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和时效新度,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首先主题开掘深。作品沿着中华道统的传承及其近一二百年来的迷失流离,从日本、韩国一直讲到台湾,讲到当下,充分印证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存在着的一个亘古不移的“孔子定律”,深刻揭示了总书记的曲阜之行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历史穿插妙。作品每一章开头的“历史镜头”,在一种悲凉气氛之中,都把人带入历史苍茫的隧道,步步为营,月出云破,将读者引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无限境地。其三人物刻画新。作者用儒学精神书写儒学发展,以儒家风范刻画儒学人物,杨朝明、赵法生、高述群……个个身上分别演绎着“仁义礼智”、知行合一的大儒风貌。

  陈文东在致辞中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学发祥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曲阜讲话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历史文化的新起点,这对山东文学界是一个重大机遇。王筱喻及时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成功推出这部作品,是山东文学界的一大喜事,也是山东报告文学取得的重要收获。

  作品主人公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学院教授、著名儒学专家高述群说,总书记曲阜之行,有着与邓小平南巡谈话同等重要的意义,阵阵习风儒语,解决了上百年来关于“姓马”和“姓孔”的问题。这部作品敢于秉笔直言,写出了儒学专家们的心里话和愿望,为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开了一个历史性的好头。

  与会专家学者就《习习儒风孔子潮》作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普遍认为先期曾著过《尼山重光》的作者,坚持以儒学取向的时代价值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理念来书写当下的儒学文化与发展,紧紧把握儒家“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和总书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融汇,秉承孔孟“舍我其谁”、“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社会担当,将对我国儒学发展和报告文学的繁荣产生长久影响。大家还认为,这部作品在报告文学的结构布局上不落俗套,大胆跳跃穿插,创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该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政论性和理论性特征,作者敢于冲破以前一些政治理论上的藩篱,仗义执言,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风范塑造主人公,如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跨文明对话领域代表人物高述群、王学典,乡村儒学发起人赵法生、颜炳罡和一大批尼山学派“士人群体”,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刻画了他们孜孜不倦的情怀与使命担当,创新性地对人物进行了儒家传统意义上的个性化的品质提炼,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度和艺术张力。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徐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李青松,《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主编梁彬,武警影视中心原主任丁临一,《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人民文学》副编审、作家杨海蒂,山东省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名誉会长王兆山,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立国,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丽军,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傅洁,《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副主编魏建军,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学、副秘书长赵方新,湖北松滋市作家协会主席田永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部分编辑等3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最后,作者王筱喻汇报了他“以儒学精神书写儒学文化”的创作感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