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意澳门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215
张春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般地栖居。无论遇见什么,那都是我们生命的典藏。如今,“诗意地栖居”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然而,诗意的光芒往往被忙忙碌碌所替代、所掩盖,甚至被弄得一地鸡毛。这是一种生命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忙里偷闲,即便不能泛波五湖,踏遍青山,亦可以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欣赏花开,眺望新绿,品读城市特色的诗意盎然,或许能够让劳累得到栖息,让紧张得到舒缓,让精神变得愉悦,让心灵更加宁静。

  —— 题记

  引 言

  滚滚珠江东逝水,与南海浪花叠踵处,是整个中国的感动。

  感动,源于每一个瞬间。

  1999年12月20日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那一声激情澎湃的宣告——继香港之后,在外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游子澳门“也回家了!”自此,澳门走上了“一国两制”的康庄大道,开辟了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1999—2019年。

  今年,澳门回归祖国20年。

  澳门滴水入海,祖国拥子入怀。

  海浪吞吐历史烟云,阳光洒满锦绣大地。

  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催人泪下的感动,是万众一心“回归精神”的写照。

  回归不久,我陪同澳门保安范畴一个代表团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篝火晚会就在蒙古包旁边的草地上举行。皓月当空,烤羊飘香,歌声悦耳,舞姿动人,几位澳门同行相拥在一起,眼含热泪,动情诉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啊,有这么辽阔的国土!我们多么幸福!

  是的,回归是一种幸福。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提供了太多的美好和富足。还有什么幸福能与之相比?想到这一点,我的激动便如同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2006年9月我带着这种骨子里的亲近感来到澳门,与濠江风雨同行4个年头。

  由此: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

  正所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我出生于负有“避暑山庄”盛名的河北承德,小时候,“海”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传说。参加工作30多年后,我来到了海国江乡,深水汪洋的澳门工作生活。

  《诗经》有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纳闷不已,这古老的诗句写的是我和澳门之深切关系吗?

  弯而可泊者为澳,四屿离立然成门。

  澳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为华盖,山为支柱,岛为城基,水为裙裾,人为本然,如同一枚价值连城的“小型张”,紧贴在中国版圖的东南部。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决定了它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文化张力的地方。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都可称为“澳”,又因为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这些名字,何等美妙!每每走进这名字里去,每每走进澳门城区和特色街道,品读用土木石头写成的历史,是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醉”美享受。那一刻,自然和人文,真实和虚幻,历史和传奇,交织杂糅在一起,不间断地闯入眼帘,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眼前渐次铺开……

  了解一个城市,我的体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它的特色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脉络,与建筑一起塑造着城市的形态,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难以复制不可再生的财富。

  你知道吗?小小澳门总共有1255条街道,最长的街道:友谊大马路,约2900米;最短的街道:妈阁第三巷,约4.3米;最宽的街道:望德圣母湾大马路,约41米;最窄的街道:鱼网里,约0.73米。仅凭这些资料,就已经让你浮想联翩了。

  路边各种古怪的房子,刷着五彩缤纷的糖果色,仿佛童话里的模样。小巷四通八达,相互串通,每一处都是一个世界。尤其走在黑白石材交错铺成的葡式碎石路上,真的要“放慢脚步,用心体会”其拥有的永不退色的魅力。

  实际上,这是一个离人性最近的城市,犹如一个童话世界,仿佛一切都是新生,到处涌动着生命力,充盈着人情味。

  别具特色的建筑物沉淀的是时光,定格的是文化,传承的是历史,其留下的气息令人着迷。

  漫步街头,店铺林立,货品丰盈,商业发达,民风淳朴,多种语言交汇。那些古老的广场前地就像是街区的交谊室,天空是它的天花板,人类是它的坐上宾。密集而错落的骑楼、童话般艳丽色彩的小房子、庄严圣洁的教堂、香火鼎盛的庙宇,还有那些被海岛阳光照亮的清澈目光,那些毫无造作伪饰的坦诚笑容,那些自然流露出的友好和善良,都展示着浓浓的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王道”,这不就是孔老夫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描述的景象吗?

  澳门就像一间博物馆,汇集了中国最传统的一面,又融合了西方宗教和民俗元素,自成一体。她有着古老城池的别致和温婉,有着现代都市的豁达与开放,有着从古至今延绵开放的独立与包容。在历史的淘沥和时光的雕琢之中,诗意绵绵!

  诗意自在人心。为了涵养自己的诗意,我仔细研读澳门这本书,走街串巷、刨根问底,参加所有的与澳门文化有关的活动,包括每年都举办的百万行、烟火表演、歌唱大赛、品尝特色小吃、观看大赛车等,以丰富自己对澳门的感受,激发自己的诗情画意。

  再加上我亲身经历的澳门回归10周年庆典、奥运火炬传递、特首选举、立法会选举、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等重大政治活动及每年一次的“回归波”,可以说满目春光皆是诗。

  躬逢其盛,与荣有焉,幸甚至哉!我拿出看家的本事,以一颗虔诚之心,深入地观察澳门自然与人心的美。

  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吉狄马加说:“一个地方,如果很容易让人产生诗情的表达,或者诗意的冲动、诗性的交织,这样的地方就算没有神奇,也会让人产生奇妙的遐想。”

  澳门是既充满了神奇,又容易让人产生奇妙遐想、诗意栖息的地方。

  那火热激荡的现实生活,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爱国爱澳的光荣传统,洋溢着浓郁的诗性精神与诗意魅力,让我迷醉和焦灼,跃跃欲试,促使我用文学的形式推开澳门这扇门、打开澳门这本书,以诗意的记述和表达,让跌宕起伏的情感噴涌而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又不耽误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我每天凌晨三点爬起写到五点,把脑子里一闪一闪的思想火花,变成一行一行灼热的文字,连续创作了一批诗歌,用笔名“夜雨”发表在澳门期刊杂志上,其中部分作品编入了我的诗集《诗读濠江》中,在澳门基金会赞助下,在语言学教授程祥徽先生的帮助下出版发行。

  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渊源,让地位独特的澳门有了一份厚重与自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虬蟠苍劲,厚叶蒙茸,让澳门人全面领略伟大祖国的强健与生机,触摸到历史前进和国家腾飞的足音与脉搏,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滴水入海20载,澳门这块“莲花宝地”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热土”,澳门人不负众望,砥砺前行,拾级而上,从一棵小树苗,健康成长为健壮之树,枝繁叶茂,绿意葱翠,洋溢着蓬勃生命的动人气象,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如今的澳门人,见过之后,每每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澳门,用二十年的生长,酝酿出惊世的模样。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是如何炼成的?可以是一篇说明文,也可以是一篇抒情散文,还可以是一部既弘阔激昂又凝重笃实的不朽史诗。

  我对澳门魂牵梦绕,更要为讲好澳门故事竭尽全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20周年的今天,我试着将“一个场景一首诗”的果实穿成一串糖葫芦,献给读者,不是为澳门的梦想和神奇立传,而是讲一讲诗情画意的澳门故事,但愿能为文学高手写好史诗般“小城大事”有所借鉴。

  第一章 诗意澳门 它融化在精微博大的浪漫震撼里

  晨光在天边抖动,然后像团火焰一般迅速膨胀,把天地撑亮了。

  澳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澳门顺利回归,是我国继香港之后运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又一成功范例。

  回归祖国的浩荡浪潮,让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的澳门,在“历史的一瞬”翻天覆地、突飞猛进、起伏跌宕,翻开史诗般的壮丽画卷,即便最大胆的预言家也不会想象到这个小地方“史诗般的进步”,而这每一步,都那么从容,那么自信,那么坚实!

  回归之前,澳门街头黑帮横行,今天,澳门社会平安和谐。

  澳门于2009年澳门制定了《维护国家安全法》,所有条文表决时均获高票通过,充分体现了澳门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

  2013年底,1.1平方公里,面积是老区20倍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在珠海横琴落成启用,给与澳门大学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澳门每年有60人进入国际一流大学深造,仅在美国硅谷就有数百名澳门青年在从事技术工作,此外,澳门的大学还拥有4间重点实验室,在多个科技领域多有见树;

  2015年,国务院划定澳门85平方公里的水域管理范围和陆地界线,让澳门拥有了对自身水域的管辖权和执法权;

  2016年起,澳门单牌车可以出入珠海横琴。

  自回归以来,澳门人均GDP增长了5倍多,澳门居民月收入中位数从4,725到1,5000澳门币涨了足足217%,再算上政府分享计划等各种福利,澳门居民实实在在从中受益,使澳门成为当之无愧的全中国福利最好城市,这样的福利和惠民政策甚至远远超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澳门政府的财政支出超过两成用于社会保障工作,其“现金分享计划”包括澳门永久性居民将收到9000元/人,澳门非久性居民将收到5400元/人。如果是本地居民,还可以享受到医疗和教育上的各种优惠,综合起来远不止9000元……

  澳门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义务教育,公立医院全部免费,公屋制度保障居者有其屋,且居住满一定年限后还可转让出售,年满65岁的澳门长者可每月领到平均5700澳门元的补贴,居民每月可获得医疗券、电费补贴等,学生可获得学习用品津贴,居民大部分税负也被减免……

  对于博彩业,澳门适度调控其规模,使其向“健康有序”、“ 优质诚信”方向发展;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国际展览业、旅游业、中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特色金融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建设葡语系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设立中葡合作发展基金总部、打造“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持续推进,澳门经济发展变得多姿多彩。

  澳门中西合璧的特色文化扎堆靓丽于世。2005年7月16日,“澳门历史城区”即以澳门旧城的22处历史建筑,以及同这些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8个广场前地整体组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7月24日,澳门神像雕刻被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澳门列入全球美食文化创意城市网络……

  澳门入境旅客内地赴澳旅客人数从2003年的510万人次,攀升至2018年的超3500万人次创新高。

  2018年10月24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首次实现澳门、珠海与香港的陆路对接,将促进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有助于澳门建设“一个中心”(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一个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经济适度多元。而且由于距离缩短,澳门等于多了一个世界级机场(香港)和一个国家级机场(珠海)。澳门还是蓬勃发展、后劲十足的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工作生活圈”的“圈内”城市,许多优惠政策扑面而来。

  澳门用自己的成功实踐,有力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生命力、合理性和优越性。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指出的,“只要路子对、政策好、身段灵、人心齐,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人们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澳门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人物柯正平、马万祺、何贤、崔德祺、吴福、何鸿燊、曹其真、王孝行、许健康、何厚铧等等,他们是澳门之变的功臣翘楚,让人崇敬铭记。

  我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位行政长官何厚铧,是在其第二个任期熟识的,何特首凭着自己一贯“少说多做”的踏实作风取得了的成功,他靠自食其力和奋斗拼搏才拼出了自己的“传奇”。他在行政长官这个位置上,为市民不辞劳苦地服务了整整10年,头发花白了不少。他笑言:“头发变成斑白,这已是最小的代价。”他是弹丸小城澳门发生的神奇变化的、举世公认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位掌舵人。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先生切身感受到这种变化之大:基金会原来只有几个人,现在变成120人;财政预算原来每年只有几百万,现在是20个亿;合作社团原来只有几个,现在是1千多个……为什么快速发展,稳定进步?吴志良的回答干脆响亮:“澳门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稳定、进步和繁荣”。

  悠悠珠江是生命的脐带,浩浩大洋是生命的远瞻。“祖国好,澳门好;澳门好,祖国更好!”这样的情感表达,汇成时代的主旋律,形成强大的正能量,与祖国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从一桥飞架港珠澳三地的世界之最、中国骄傲之中,从格兰披治大赛车震耳欲聋的轰鸣之中,从国际烟花比赛汇演活力四射的璀璨惊艳之中,从被国际展览业协会评为亚洲表现最出色展览市场的喜庆之中,从国际美食节人气爆棚之中,从博彩业“一业独大”到“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从澳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满满的幸福感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看到的是“尽精微,而致博大”的时代华章……

  有一种精微叫博大

  —— 澳门回归诗记

  有人说

  澳门太小

  人口五六十万

  面积三十多平方公里

  看来看去不过是

  大三巴的“一面墙”

  妈阁庙的“一柱香”

  其实,城不在小

  有容乃——

  大道无疆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坚毅的地方

  开埠乃我先祖

  历代为我家邦

  只因葡人西来

  身陷殖民沧桑

  漫漫长夜

  路在何方

  多少仁人志士

  梦寐不忘国土沦丧

  林则徐宣誓主权

  孙中山图存救亡

  郑观应盛世危言

  闻一多文化抵抗

  陈少白鼓吹革命

  沈志亮拔刀相向

  血泪洒在大地

  流淌成悲怆文明

  信念铸进历史

  凝结成抗夷脊梁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直若诎

  心志如钢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世遗的地方

  从妈阁庙、关帝庙、哪咤庙、玫瑰堂

  到大三巴、大炮台、旧城墙

  从松山灯塔、郑家大屋、岗顶剧院

  到民政总署大楼、基督教坟场

  二十多处珍贵的记忆与符号

  就像阳光聚于五指

  完美地组合成

  天才创作的交响

  教堂与寺庙和平共存

  官邸与民宅相得益彰

  文化“双面神”宁静深旨

  民俗“多元化”百花竞放

  葡国碎石铺就的波浪甬道

  欧陆格调包装的蓝瓷粉墙

  那斑驳陆离的美

  令人荡气回肠

  那不可再生的文明价值

  因回归祖国而渥彩重光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象无形

  超迈群芳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奇迹的地方

  回归效应

  将创造财富的潜能释放

  一个岳海之梦

  在现代的大厦新居

  在幽远的小街古巷

  纵意飞翔

  填海造地

  覆矶岩礁石成良壤

  跨海建桥

  架长虹卧波贯三乡

  海上通道

  辐射内地香港

  空中航路

  连接四面八方

  建筑工地机声隆隆

  入境口岸人流熙攘

  零六年博彩收益跑赢拉城

  零八年人均GDP超越香港

  岁入其高,惊艳世界

  盈利之丰,羡煞同行

  琼楼玉砌,银裹金镶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笔如椽

  戮力兴商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学堂的地方

  十五年免费教育

  四十多间学校桃李芬芳

  虽不宽敞的校园海纳百川

  但有名师来自内地他乡

  胸藏万汇凭吞吐

  四语兼通暖寒窗

  把科学与文化

  激情与梦想

  聚于尺方讲台

  成为冰雪也会融化的胸膛

  启发民智,托起希望

  传承文明,培育栋梁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才盘盘

  聚兴濠江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广场的地方

  从澳门本岛

  到离岛路凼

  十几个袖珍公园

  十几处前地广场

  就像一面面镜子

  闪耀着穿越时空的

  民本之光

  喷泉、小径、亭阁

  鱼戏荷塘

  悠雅、秀丽、幽寂

  鸟语花香

  闹中取静

  给心放一个假

  悠然自得地

  在恬淡中珍存幸福

  在宁静中蒸发忧伤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雅微作

  举世无双

  澳门虽小

  却是盛产时尚的地方

  高楼鳞次,大道星光

  博物励志,竞技健康

  赛车飙驰,烟花绽放

  会展搭台,美食飘香

  奥运圣火,与国共享

  汶川地震,与国同殇

  龙舟竞渡,狮舞龙翔

  多彩社会,本色濠江

  中国结——

  缠绕心间,龙盘福聚

  特区魂——

  传承薪火,龙韵华章

  今天的澳门

  不再痴迷那

  博彩收益的急速增长

  不再沉醉于

  凝固文化的古色古香

  捧给世人一座

  稳定发展的城池

  是于家于国的最大担当

  这就是澳门啊

  未见其小有若此者

  大醇小疵

  志在繁昌

  (该作发表于200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濠江?抒怀》专版,篇幅所限,略有删减。)

  第二章 诗意澳门 它缭绕在盛德妈阁的香烛紫烟里

  向海而生,心自浩瀚。

  历史以来,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澳门人不得不利用岛上各种资源,寻求各种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精神保护。

  公元1152年,香山县成立,澳门归属该县范围。从此澳门人口逐渐聚集繁衍,船舶往来停靠增多。当地船民为求神灵保护,希望海上活动安全,就在岛上建立了妈阁庙,请来妈祖女神庇护澳门。相传女神是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妈,能预言吉凶,死后常显灵海上,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根据澳门民间古老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88年)由闽潮商贾与当地居民商议,在现址立庙奉祀妈祖,是为妈祖阁,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为“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

  妈阁庙不但是每一个来澳门的人必去的地方,还是澳门葡文名字Macau诞生的地方。据说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在庙门前面的海滩上岸,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居民以为是问妈阁庙,故答“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译而成Macau,从此作为澳门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这也就是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中“‘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的由来。

  “弱柏倒垂如线蔓,檐头不见有枝柯。影堂香火长相续,应得人来礼拜多。”妈祖阁是澳门三大禅院(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最古老的一座,是澳门庙宇中香火最旺的地方。虽然妈阁庙对于一些佛教禅寺来说实在袖珍,但在我看来,妈祖和妈阁庙,既是澳門的地理标志,也是她的人文标志,而且是最高最核心的宗教与信仰标志。妈阁的所居之处,蕴涵着人愿与天意“合二为一”的心理,成为点亮人心的“万神殿”。

  澳门的妈阁庙在我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既具有我国向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后来中葡文化融合的起点,是我国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桥头堡”。

  有一种传续叫香火

  ——妈阁庙诗记

  妈阁——MACAU

  澳门的葡文名号

  从那第一柱香燃起

  已历经四百余年缭绕

  香烛流着红泪

  紫烟向天空祈祷

  那盘旋婀娜的身姿

  多像生命的舞蹈

  下承地气

  上接云霄

  感染着路边花

  熏染着林间草

  保佑着远行人

  守护着澳门岛

  “德同化宇”

  “泽润生民”

  把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演绎得惟肖惟妙

  在澳门世遗景点中

  她排行第一

  在濠江三大禅院里

  她资格最老

  也许有人要问

  妈阁守着一个渡头

  香火何以为继

  声名为啥彰昭

  因为有——

  大海滔滔不绝的滋养

  绿树盘根错节的拥抱

  青山嘉耦天成的依靠

  太阳毫不吝啬的照耀

  潮水飞香

  鸟语含潮

  看虔诚如花盛开

  听盛德似火延烧

  祝愿澳门的土地

  在妈阁的容颜中

  雨顺风调

  福星高照

  祈祷濠江的子民

  在世界的瞩目下

  青春不老

  椿萱并茂

  第三章 诗意澳门 它凝结在残破牌坊的不倒风采里

  澳门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其他异质文化兼收并蓄。“大三巴”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是圣保罗教堂,建成于1637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经历两次大火唯有前壁劫后余生,屹立不倒。因为它的形状极似中国传统牌坊,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牌坊。它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也是历史风云的突出见证,成为今天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一扇大门。

  “大三巴”牌坊位于炮台山下,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体现东西艺术的交融。尤其是牌坊的第三、四层,左右两端均建有造型别致、姿态生动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石狮雕像,在牌坊两端遥相呼应、辉映成趣。这是当时澳门民俗的真实反映。17世纪的澳门雕刻家正是因为受到了中国民间舞狮艺术的启发,才将那飞腾跃动的狮子形象搬上了煌煌天主教堂的前壁。这既让我们倍感自豪,仿佛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正放射出熠熠光彩,同时,也让我们倍感隐痛与警醒,因为与石狮一起镌刻在牌坊上的,是中华民族晚清以来灾难深重的历史——

  曾记得,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28条军舰,15000人的兵力,就把一个古老东方大国打得稀里哗啦,就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总兵力加起来就一万多人,却在十天之内攻陷北京。最后签订《辛丑条约》,空前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当时澳门报纸登了篇评论,里面有句话:“国中之兵70万之众,未必有1000人可用。”

  圣保罗教堂被焚后的170多年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族蹂躏,历经万般屈辱,举世罕见。中国各族人民用血和泪写就了一部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中国近代史——

  曾记得,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澳门,驻足在“大三巴”牌坊前,体味着百年文明遭毁的剧痛,坚定了与列强战斗到底的信念与决心;1895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也徘徊在“大三巴”牌坊下,追怀着禁烟先驱的伟大胸襟与旷世风范,苦苦求索着救国救民的现实出路。

  “大三巴”,见证了澳门300多年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苦难悲壮的近代史,俨然一部发人深省的史书……

  有人问,“为什么要对一段断壁残墙如此膜拜呢?”“反倒是现在这样的残缺还可以让我们想象它当年的和谐。”一位外国朋友如是说,但我却不那么认为:“大三巴”牌坊能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它根扎在营养丰富的中国大地上!

  有一种风采叫站立

  ——大三巴诗记

  大火将教堂变为废墟

  而你却神奇地巍然挺立

  是什么支撑你三百年不倒

  让古建筑史诗般传承永续

  是十字架下

  象征圣灵的铜鸽

  还是永恒之火和

  生命之树环抱的

  童贞圣体

  是威武雄壮的石狮雕像

  还是中西合璧的刚柔并济

  海说,是奔流不息的血脉

  山说,是延绵不绝的坚毅

  风说,是吹而不倒的骨气

  我说,是离而不弃的接续

  多少个黑夜和白昼

  无声的轮替

  你都冲着不可改变的方向

  在时间深处——静立

  以残存的一个截面

  孑然承载了全部教义

  像一位思想者

  宁静而痛彻地思来想去

  內心是奔涌的江河

  外表却山峰般刚毅

  我虽破译不出

  你发出的讯息

  却能看出

  你的期待与焦虑

  正因如此

  每次见到你

  我都心潮澎湃、心跳加剧

  自上俯瞰石阶

  自下仰望顶脊

  我读懂了——

  什么叫中西合璧

  什么叫尊严勇气

  什么叫和衷共济

  什么叫绝不放弃

  整整三个世纪

  你就那样站立、站立

  站成了风景

  站成了古迹

  你感恩大地——

  给你的无穷支力

  我感谢先人——

  留下的珍贵标记

  第四章 诗意澳门 它蕴涵在小城博物的经典写照里

  每到一地,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图书馆,二是博物馆。前一个地方可以找到当地在书本或口述中的古往今来;后一个地方可以找到它的文化遗产、文化中心,本身就是一册翻开的风物志,鲜亮、活跳。

  澳门不大,但博物馆不少,包括孙中山纪念馆、海事博物馆、圣物宝库、澳门博物馆、澳门茶文化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大赛车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音响博物馆、仁慈堂博物馆、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等。

  

  澳门的博物馆既有政府部门管理的,也有民间私营的。这些博物馆大多规模不大,但均各有特色,多数围绕着澳门历史文化,很多门类在其它地方难得一见。

  最大、最全的博物馆是澳门博物馆。时任澳门博物馆陈迎宪馆长告诉我们,这是一间展示澳门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表现澳门在历史上的重大价值,这就是中欧两大文明在澳门的深层次接触。

  徜徉在博物馆中,恍如走进了时空隧道,那么多不同时段的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浑穆或纤巧,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

  第一层展区展示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16世纪葡萄牙人到达澳门之前各自的发展历程、澳门的早期历史、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以及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澳门文化。

  第二层展区从不同侧面展示澳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尤其是澳门人的休闲娱乐、宗教仪式和民俗庆典。以实物和模型,再现了当年华人与葡人的传统节日、日常生活、手工艺和典型行业。

  第三层则展示了澳门今天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的特色,同时介绍以澳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并定期举办与澳门相关的各种艺术大展。

  不同的展区,或是实物原型,或是光电投影,或是模拟原声,多处设有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的自动语音讲解说明,让参观者如穿过时光隧道,身临其境般体验数百年前的澳门生活场景。

  听着讲解员生动地介绍着这些文物,言语间透露着对中华文明的满满自豪。那份对文物的珍视、对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这就说明,当馆藏与文物故事都融入历史叙事的剧情之中的时候,一个有温度、有厚度、有人性闪光、有思想火花、有文化理想的澳门故事,才能引人入胜地呈现给观众。

  或许与许多恢弘博大的博物馆相比,澳门博物馆面积不够大,只有2800平方米,展品不够多,共有3000多件展品,但它正是澳门社会“小而美”的经典写照,是唤醒历史文化的力量。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不必像学术论文那样缜密,那样严谨,但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有一种夺目叫璀璨

  ——澳门博物馆诗记

  澳门博物馆

  不是单一的人文景观

  它是一串文明的珍珠

  它是一幅历史的长卷

  它是一首神奇瑰丽的交响曲

  它是一套中西合璧的组合拳

  有历史、有人文

  有行业、有自然

  有葡萄酒、大赛车美艳比肩

  有仁慈堂、茶文化色彩斑斓

  有龙环葡运住宅精华

  有翡翠玉器艺术灿烂

  有水光山色天地灵气的滋养

  有人文社会心性智慧的渲染

  大大小小二十几个馆舍

  把澳门描摹得令人惊讶赞叹

  澳门博物馆

  是一部部

  宁静与理性的

  厚重经典

  凝聚时尚精华

  收藏珍缺和稀罕

  表达着山水小城的岁月坦诚

  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

  忽而丰盈宁静

  忽而淡然幽怨

  时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怆然

  时有“逝者如斯夫”的喟叹

  在中西合璧的文化里

  浸淫越久

  那绵延不绝的穿透力

  就越是震撼

  澳门博物馆

  是一场场

  双面与多元的

  文化盛宴

  收藏、艺术、时尚、旅游

  精彩纷呈

  根脉、记忆、风景、传说

  美轮美奂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把往日文明与文化的仓储

  辅以上乘佐料搅拌

  用物化的往事启发来者

  哺育新生

  鼓励探索和发现

  澳门博物馆

  是一个个

  溫馨与休闲的

  心灵港湾

  再硬的长剑

  都被软化成折扇

  再暴躁的流水

  也不会惊涛拍岸

  看日升月落日子长出花

  一年又一年

  是港湾影响了大地

  肃穆了堤岸

  水域茫茫

  给你长风

  给你帆

  给你河清海晏

  你可以让心化作一叶小舟

  沉迷其间

  追忆她的过去

  触摸她的今天

  澳门博物馆

  是一座座

  坚韧与挺拔的

  巍巍高山

  踏阁攀林境不同

  峰峦处处有云烟

  锲而不舍中

  腿脚陡增力气

  潜移默化里

  心胸顿转坤干

  它的文化贵在偶得

  及而后的品味把玩

  这个时候

  你就会觉得

  滋养人的不止泥土山川

  还有超乎其类的

  陶冶与洗练

  澳门博物馆

  是一只只

  勤劳与忠实的

  堂前春燕

  唱绿了家园

  歌声留在天空

  标本却留在百年后的祭坛

  让人们长思不已

  留下

  不屈的琴文

  韧性的剑胆和

  啼血般的眷恋

  澳门博物馆

  品读它

  才是真正的

  庭草交翠

  风月无边

  第五章 诗意澳门 它书写在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里

  人物,是澳门这部史诗最重要的元素。有故事的人,才是城市最有价值的风景。

  澳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海岛,却有超乎我想象的名人足迹值得铭记。英雄辈出、英雄际会,这才是诗意澳门中的伟大篇章!

  天主教士利玛窦从这里把科学的概念带进中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曾在这里禁绝鸦片,洋务大臣郑观应在这里写出了传世巨作《盛世危言》,孙中山与澳门渊源深厚,并在澳门留下了不可拭去的足迹。要了解孙中山先生不仅要看中山故居,更要来澳门看看“国父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创建人和杰出军事军事家叶挺将军曾在这里与家人共享了七年的天伦之乐。这里是音乐大师冼星海梦回萦绕的故乡,文学家、现代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笔下的“七子”之二写的就是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在澳门回归的庆祝晚会上,适年9岁的澳门女孩容韵琳领唱的《七子之歌·澳门》,深深地撞击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扉。容韵琳那稚嫩的嗓音、可爱的笑容赢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一晃20年过去了,昔日的那个小可爱也逐渐长大,期间,作为澳门回归的标志性节目之一,只要不影响学习,她都会接受演出邀请,因为在她看来,能代表澳门,代表祖国唱《七子之歌·澳门》,是荣誉,更是骄傲。相同的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容韵琳的思想也在慢慢成熟起来,也激励着她成长。

  人的足迹是土地的烙印,人的追求是历史的动力,人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无数事实说明,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需要记载在文字中,更需要留存在携着先人生命讯息的故居里。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走進先人的故居,想象他们的生活场景,体味他们的情感,可以寻找到这座城市,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而一个个地方的景观,因为与一位文化名人相关,就风流宛在,历经千年却依然瞻仰者众,譬如澳门的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坐落在亚婆井前地那一片葡式建筑群之中,中式的山墙屋脊格外显目,如今修缮一新的旧宅因其主人而蓬荜生辉。2014年12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崔世安夫人霍慧芬陪同下,参观了澳门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郑家大屋。她不时在郑家大屋模型、木质老房梁、极具风情的贝壳窗前驻足观看,对大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表示欣赏,并详细了解了大屋的历史和修葺、保护情况。

  就这在这里,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实业家、“近代中国寻梦人”郑观应撰写了举世闻名的皇皇巨著——《盛世危言》。在中国思想界,这是一部比较早地考察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之必然性的著作。书中,直言不讳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生活方面落后于西方的情形,以“富强救国”为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医国之灵柩金匮”,刚一问世便震动朝野。光绪皇帝下旨“饬总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阅看”,并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这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到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一代思想家和变革者,也有后来的两位杰出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可以说,郑家大屋是《盛世危言》的产房。到澳门,要到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安静、祥和,除了叶子跳舞,鸟儿在窗外唱戏。屋檐下生长着最茂盛的阳光,像个金钵,风儿在这里绕道而走,阳光在这里聚而不散,仿佛在捧读《盛世危言》,寻找救国治世的“良药”。

  有一种敬仰叫分享

  ——郑家大屋诗记

  不是所有的古迹

  都能令后人敬仰

  阿婆井前地

  龙头左巷

  一座院落式大宅

  储灵蕴秀

  青史留香

  那一砖一瓦

  承载着

  岁月的风霜

  那一堂一室

  斑驳着

  历史的沧桑

  而郑观应的

  一部《盛世危言》

  使这座岭南风格的老屋

  更加渥彩重光

  人生的逆转多源于

  祸起萧墙

  他是晚清著名实业家

  经商从政占得无限风光

  然因国运不济

  李带桃僵

  这位商场的“千手观音”

  被黑暗收拢了一双翅膀

  在绝望的簇拥下

  42岁回到祖屋

  退隐濠江

  而心中却一直升腾着

  飞的欲望

  夹缠着爱恨怨忧

  浸渍着萧索苍凉

  沉痛着国家破败

  忧患着民族存亡

  以文载思虑

  以笔做刀枪

  把曾经用心拼写的

  斑斓文字

  淘涤成巨著宏章

  把个人的志向和

  国家的梦想

  汇聚成喷涌的岩浆

  呼吁兴利除弊

  推崇改革改良

  欲攘外,先自强

  欲自强,振工商

  字字珠玑啊

  句句铿锵

  那是寒流中抽出的青涩

  那是暗夜里透出的曙光

  那是医国之灵柩金匮

  那是辅世之妙药良方

  点亮了多少直视风寒的眼睛

  激发了多少重整河山的梦想

  光绪皇帝、康有为

  梁启超、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更让少年毛泽东相信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为了中国,他应该走出韶山

  去畅游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

  如今走进大屋

  就如同走进一座

  肃穆的讲堂

  古井依旧

  宅院新装

  忍看西风把世界

  吹绿又吹黄

  历史走过了一百年

  决定胜败的还是在

  经济战场

  我钦佩这位改良思想家

  醍醐灌顶的睿智和

  洞察世事的目光

  透过纸背

  我看到了

  民族复兴的期盼

  我听到了

  中华崛起的欢畅

  凝思中忽觉有谁

  拍我肩膀

  暮然回首

  见一只雄鹰

  正在蔚蓝的天空中

  展翅飞翔

  第六章 诗意澳门 它闪耀在松山灯塔的灵动辉光里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经历,让你豁然顿悟。而“旅行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着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美国散文家、自然主义者梭罗)这些年来,我去过一些地方,有些不一样的经历特别难忘,而不一样的经历源于不一样的名胜,澳门的东望洋灯塔,就是其中之一。

  东望洋灯塔1865年9月24日正式开始运作,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灯塔,最初只是靠一盏酒精灯发光。1874年,灯塔因风暴受损,经过重修后于1910年6月29日重新启用和转为电气化运作。在雷达还未普及之前,是进入珠江的地标。现今灯塔已改由现代化照明系统,全自动控制,无人值理,仍为航海人士服务。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灯塔总高15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里之远。站在灯塔之上,可以欣赏澳门全景。由于地势高,灯塔亦被用作悬挂台风讯号和灯号,向公众发布风暴消息。每逢入夜,灯塔的光柱无声无息地在墨色的夜空中旋转投射,在漫天繁星的映衬下,壮观莫测,让人恍如置身于一个奇妙的秘境。

  我在澳门的时光,多数是在松山灯塔下度过的。我深信,有乐趣的日子也会发光。我喜欢书法,因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经常在灯塔的闪耀中临摹字帖练字;同时,我还喜欢摄影,因为“摄影人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是历史影像传奇的书写者”。我深知,只要现在找找角度,动动指头,今后就可以让我们得以重温每一个历史瞬间,感受每一份细微变化。因此,从给照相机加上長焦的那一天开始,我便把镜头对准了松山灯塔。为了利用有利地形地物,拍一些有价值、别人很难拍到的照片,我有时爬到办公楼的楼顶,有时爬到宿舍楼的楼顶,寻找最佳拍摄时机和取景视角,而不必担心高楼、树梢会对画面构图造成影响。我虽不是专业摄影师,但由于我选位好,时机把握的还行,拍下了许多精彩的照片,尤其是这张落日落在灯塔顶端的“巨眼”上的照片非常珍贵,这样的收获将成为永远的记忆,它像灯塔一样照耀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有一种平凡叫闪光

  ——松山灯塔诗记

  澳门生赤子

  赤子恋故乡

  世事如烟缥缈去

  但见它闪光

  立身苍茫间

  静默松山上

  像忠诚的哨兵

  看风起云涌

  潮落潮涨

  它的身躯

  如同白马王子

  不用斧刻锤凿

  没有玉裹金镶

  任由海风鞭玉马

  不改英武戎装

  就连被磨损的部分

  也脱落成泥

  滋润花香

  撒出的光束

  与天地对话

  在平淡中书写华章

  生命的天空不缺彩虹

  却有动与静的较量

  它犀利的视线

  织成一张大网

  它的光——

  如同锋利的刀刃

  能切割绵绵细雨

  和厚黑的天窗

  它每一次闪耀都是

  对正义的宣誓

  对邪恶的杀伤

  它的光——

  能为船舶导航

  给远行人以

  站起的力量

  它列入世遗名录

  靠的是

  心身俱定

  不拒担当

  这就是澳门第一山啊

  高不到百米

  却是濠江的门梁

  这就是远东第一塔啊

  占地几十平方

  却是澳门的心窗

  满含春夏秋冬

  见证了游子漂泊

  骨肉分离的

  百年沧桑

  见证了滴水归海

  骨肉团聚的

  20年风雨

  20年辉煌

  20年磨练

  20年成长

  我们每天走进灯塔的光区

  沿着心的轨迹

  梦的方向

  去感受

  国旗区旗同飘扬

  国花区花共芬芳

  去体味

  瞬间即永恒

  永恒始留香

  第七章 诗意澳门 它呈现在莲花观音的兀立静默里

  雨过看树色,海静听潮声。

  在澳门的都市文化中,还有一块散发永久艺术气息的园地——户外雕塑,也就是巧妙地将雕塑艺术融入城市,打造出令人回味悠长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架,那么,雕塑就是城市的灵魂。它们以东方文化精神为基础,兼具西方多元文化色彩的共融文化,展示着澳门美的独一无二,又如同我们史书上的插图,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

  澳门早期的具有较重殖民主义色彩的城市雕塑,都已先后运回葡萄牙。到了八十年代出现了首座大型的户外浮雕,由葡萄牙女艺术家设计,1985年落成,象征中葡文化水乳交融。澳门政府为纪念中葡友好,决定从1993年开始,每年兴建一座或多座标志中葡友好的纪念碑和户外雕塑,如融和门、莲花雕塑、拥抱、男女与狗、乘风展翅、东方明珠、永远的握手、妈祖石雕像和观音莲花苑等等。尤其是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时,艺术家梁晚年先生创作的19.99米世界最高的汉白玉妈祖像矗立在澳门迭石塘山顶,成为澳门的新地标,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水平,更让人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可贵。

  其实,澳门的雕塑艺术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了。当时,澳门是一个落后的小渔村,捕渔是经济支柱。为了方便渔民在渔船上拜祭祖先,以保平安,神像雕刻行业便应运而生,当时俗称“公仔铺”神像店成行成市,盛极一时。经过逾四百年的时代变迁,澳门的神像雕刻业日渐式微,但在2017年7月24日,澳门神像雕刻被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曾德衡认为,申遗成功让澳门人通过来自世界的肯定提升了文化自我认同,大大增强了文化归属感。

  澳门的城市雕塑,将历史的符号融入时代的内涵,让“内在心灵性的东西显现出永恒本质上的独立自足”(皮格马利翁)的生命意蕴,是设计者和雕塑的上乘境界,而对于观赏者来说,那就是“信不信由你”。比如,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面对“观音像”,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抚平心灵,安心工作,静心生活,耐心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有一种境界叫静默

  ——观音像诗记

  海洋发疯了

  举起大浪

  不停地捶打自己

  整个城市

  被吓得

  毛发耸立

  唯她

  依然亭亭玉立

  在莲花丛中

  深沉地静默

  似乎只有静默

  才能抵挡风波跌入眼眸

  而不生怯意

  仿佛只有靜默

  才能承载坚毅

  为惊恐的人们

  平添几分定力

  她漂洋而来

  带着中西结合的风习

  落地生根

  被莲花簇拥着

  在澳门典雅的封面上站立

  两眼下垂

  和蔼地看世间

  云路崎岖

  提示着远行人

  慈航登觉岸

  苦海识菩提

  掬水月在手

  任花香满衣

  背对大海

  漠视风波世界

  面朝陆地

  俯瞰清澈净域

  大海是她

  深厚的呼吸

  祥云是她

  心生的瑞气

  看六尘伏拜

  听求赎心迹

  她依然内修外敛

  表里如一

  没有经声佛号

  不见跪拜行礼

  她还是一如既往

  脚踏实地

  只有那独特的目光

  折射出

  她的心光独透

  她的智光无际

  许久,许久

  狂躁的潮水

  已筋疲力尽地睡去

  她依然静默,静默

  正可谓——

  闲蝉自在鸣

  观音佯不语

  第八章 诗意澳门 它篆刻在炮台要塞的斑驳寒秋里

  “津防关大局,敢不竭孤忠”。

  炮台,就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一般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具有两门以上的火炮,是旧时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构筑的永备炮阵地。阵地为永备工事,比较坚固。

  澳门大炮台位于澳门中部高山地区,是澳门初期最重要的军事重地,与松山炮台、妈阁炮台形成一个军事防护墙,再加上望夏炮台,形成当时能保护葡国商人利益的优势军事地形。

  大炮台是澳门众多炮台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是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它就像一座关口,扼住整个澳门的命脉。它一声不吭,安静,深邃。大块的砖石,层层迭迭,严丝合缝。它的垛口密集,像巨龙蜿蜒的脊背朝向蓝天。

  澳门大炮台重要、坚固,它保留了雄奇的骨骼和精髓,凝聚着百姓的汗水和心血,是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大炮台见证过战争、忧愁和悲伤。1662年,荷兰人企图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保卫了澳门,把荷兰人击退。

  晨雨初霁,我来到大炮台。海风,销声匿迹;阳光,灼热肆意。人头攒动,鼎沸的人声和着日光四处蒸腾。正要喊热喊渴的时候,历史深处的海风便习习吹来,吹散了喧闹,吹来了跫音。

  静心看去,大炮台密集的垛口与障墙错落有致,斑驳陆离,像历经沧桑的长者,牵了我的思绪,从古走到今。环顾四周,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更美;近看,澳门岛的景色尽收眼底。高楼林立,民宅密布,大桥高架,车船竞驰。现代化的氛围里,大炮台显得老旧、孤独。但好在它存续着,让波澜壮阔的史诗始终回荡着,余音袅袅,温润了钢筋水泥,厚重了整座城池,充满了筋骨力量。

  什么叫力量?美国人托夫勒把力量归结为三种形态:1.暴力,谁的拳头大,谁当老大;2.金钱,金钱能买通一切,金钱万能;3.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而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说,托夫勒忘掉了第四种力量:来自信仰的力量。

  如今的澳门大炮台,防御功能已经消散,但依然坚守着当初的豪迈,那就是它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守着一个山头初心不改。而我却思考着如何以此激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有效抵御精神入侵的伤害呢?

  有一种坚守叫豪迈

  ——大炮台诗记

  巍壘高墙

  御临碧海

  斑驳寒秋

  雄踞要塞

  啊,澳门炮台

  站在历史的山顶

  望着浩瀚的大海

  以一种不变的姿态

  历经了上百年的

  严阵以待

  那短圆的炮筒

  湿漉漉的幽深

  隐含昂首冲天的气派

  那缄默的炮口

  阴森森的恐怖

  如黑之花随时会开

  那厚实的墙体和垛口

  都是澳门历史的一道

  无法逾越的关隘

  写着血性男儿的承诺

  灌满了将士的勇武气概

  只要用手触摸一下

  都会感到热血澎湃

  经过了流离年代

  滴水终究归海

  啊,澳门炮台

  任远去的风

  把自己凝固在大海与太阳之间

  吹塑成一尊尊清冷的雕像

  伫立着不再言战

  俨然成为热门景脉

  那么,在山头呆久了

  会不会出现懈怠

  因为,许多防御

  能低档火力攻击

  却防不住精神侵害

  带着对你的膜拜

  站在你的垛隘

  悲伤着昨日的悲伤

  豪迈着今天的豪迈

  期待着明日的期待

  也忧虑着

  社会千姿百态

  会忽略精神入侵的

  长驱直入

  兴妖作怪

  多么希望

  每个澳门人的内心深处

  都筑有固若金汤的要塞

  能抵御任何内忧外患

  守护人生的航向

  一生不改

  第九章 诗意澳门 它飞动在普济禅院的寺钟绕梁里

  在澳门徜徉,离不开具有古老中华神韵的中式庙宇。与那些耸立于闹市中心或街巷之中,气度恢弘、庄严肃穆的教堂不同,澳门的主要庙宇大多坐落于山脚之下或半山腰处,其原因可能是这样的环境适合出家人六根清净、潜心修行吧。每逢观音诞期,这里便香火鼎盛,善信纷至。

  在这些中式庙宇中,排行第二的是观音堂,又称普济禅院,在东望洋山以北,是澳门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建筑最为雄伟的佛教寺院,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禅院为中国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

  观音堂里,有两个景物令人思接千载,难以忘怀。

  一是观音殿内的十八罗汉禅院东面的后花园,有一张石桌和四条长石凳,这就是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地方。中美《望厦条约》是比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及其附件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它是加在中国身上的又一道更为沉重的枷锁,并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二是在后山花园中的连理树,是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榕树,美髯飘拂,状貌古拙,高逾数丈。树的茎部四株相连,造型颇似长颈鹿。近年不幸枯萎,但仍具吸引力。“连理树”的命名,取意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关此树,流传着一个哀怨动人的故事,在观音堂建庙之初,附近有一双情侣,因家庭反对成婚而双双殉情自杀,死后合葬之处长出这棵连理树,以表示爱情坚贞不渝及至死不离之意。

  两个故事,都具有悲剧色彩,但却含有警醒后人、净化人心的精神作用。而观音堂,就其专业造诣来说,还是很高的,非常值得一看。

  有一种珍爱叫膜拜

  ——观音堂诗记

  烟火飞香

  寺钟绕梁

  普济寻幽

  宝树华妆

  啊,观音堂

  在你的句子里读你

  需要特别的韵律和胆量

  庙貌巍峨

  彩塑檐墙

  三进两厢的主建筑

  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

  和莲花转世的观音宝像

  广阔幽深的后花园

  一张花冈石桌不同凡响

  诉说着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的屈辱和感伤

  还有那棵连理双榕

  因追逐阳光而横斜盘屈

  因参透禅机而超迈群芳

  啊,观音堂

  众神和谐相处

  不掩彼此光芒

  石桌宝树映衬

  延绵不灭想象

  那深仁大爱

  容下了多少风雨阳光

  我欣赏你的幽深

  钦佩你的雅量

  膜拜你的灵性

  感动你的情肠

  在香火缭绕的深处

  借着佛光

  转迷成悟

  回味梦想的真谛——

  张开翅膀

  爱就是天堂

  第十章 詩意澳门 它融化在莲花仙子的香远益清里

  我喜欢莲花。莲花又叫荷花。莲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天地间生灵的精致和美妙,在它们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这种喜欢,源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到极致方有魂。莲,花之君子;廉,人之正品。寓莲为廉,清白高洁。廉洁,是一种坚守原则的生活态度,是一份坚持格调的人生哲学,更是一段坚定信念的生命境界。

  一叶青莲,灵动飘逸,如梦似幻;一朵莲花,超凡脱俗,似神如仙。莲花盛开所绽放出的绚丽之美、纯真之美、和谐之美、力量之美,犹如人世间耀眼的火炬、月色中熠熠的星辰、绿洲上舒展的风帆。每一枝莲花都亭亭临风而立,虽身出淤泥之中,但却难得地保持着自身的清净,不为外物所动。正因如此,莲花的品格成为了澳门人心中的向往,也成为了澳门的象征。澳门的区花(市花)是白色的五瓣莲花,有纯洁清廉的意思,代表人们的美好向往,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区旗的图案中的一部分。

  莲花的果实叫莲蓬。盛夏后,莲花花瓣渐渐脱落,变成只只碧绿的莲蓬。中国人对莲蓬的喜爱可能自古已有,观音盘坐或站立的莲花座,就是莲花的花心——一只硕大的莲蓬。古乐府·子夜夏歌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芙蓉一词指的便是莲蓬。莲蓬里多含莲子,而莲子是“连子”的谐音。莲蓬包含了多个莲子,古人寓意为“多子多孙,子孙满堂”。

  澳门的莲花多来自于珠海的湾仔。每天清晨,珠海的花船便一艘艘地靠上澳门粤通码头,卖花女挑上一担担的鲜花上岸。她们的花担里有各种各样的鲜花,但最多的是莲花,一支支含苞待放的莲花白里透红,十分诱人。街市上的花档,最走俏最让人喜欢的也是莲花。不仅一般人家的客厅里时常插上一束莲花,就连一些寺庙的佛像前也插莲花供奉神灵。

  澳门人缘何对莲花情有独钟,乃至崇拜?究其原因是其地形酷似莲花。澳门的地形、地貌与莲花和莲茎相似,故而澳门素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美誉。澳门的一些地名、街名乃至庙名都与莲花有关,甚至每年夏天都会举办“荷花节”供市民品莲赏莲,澳门人爱莲之深从此处可略见一斑。顺应民意,澳门特区区旗是莲花的绿色,澳门特区区花是莲花。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处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在一切的喧嚣、炫目之中都应守住自己的“廉”和“静”,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做到清风不乱,“莲”心不散,莲子满堂。

  我坚信澳门这朵盛世莲花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有一种花开叫灿烂

  ——盛世莲花诗记

  青荷盖绿水

  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

  上有并头莲

  ——晋·乐府《青阳渡》

  澳门莲啊

  是仙子莲

  根植瑶池

  向往蓝天

  似溪边的鹭鸶

  如梦中的牡丹

  绿叶翻风含着祥和

  艳态还幽泛着光鲜

  她是夺魂的迷离

  她是凝神的妙曼

  她是水宫仙子

  美得动人心弦

  澳门莲啊

  是君子莲

  志洁行芳

  历经风寒

  洁在清纯的丽质

  芳在娇羞的内敛

  美在濯清涟而不妖

  贵在出淤泥而不染

  她把生存的幻想

  变成窈窕的呼唤

  她把每一方水域

  当作幸福的家园

  她是花中君子

  无谁能与争妍

  澳门莲啊

  是聚宝莲

  华实齐生

  不枝不蔓

  所有株体都可当美食

  又能作药膳

  莲花降火莲叶清暑

  莲子补虚莲藕健脾

  莲蓬去湿莲心清心

  莲梗顺畅体内气息循环

  莲蓉作馅美满中秋月圆

  她把人间的忧伤排遣

  她把人生的向往点燃

  她是花中瑰宝

  赢得无数咏赞

  澳门莲啊

  是醒世莲

  坚贞如洗

  脱俗超凡

  她矜持有度巧修书史

  她含笑欲飞点缀河山

  她有灵动鲜活的丽眼

  她有福临民众的夙愿

  他令人认识赤诚

  她让人感知娇艳

  她叫人理解纯洁

  她使人见识奉献

  正所谓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成就了凌波仙子

  梦魂萦绕的

  痴迷苦恋

  她是澳门区花

  一统濠江灿烂

  第十一章 诗意澳门 它渗透在根壁画墙的不朽生长里

  太阳消失了,霓虹灯四起。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加班之后,我走出办公大楼,边吟诵着久远的诗句,边快步行走于水塘的步道上。

  风从大洋深处吹来,令人感到凉爽。眼睛却盯着路边的那些树,榕树、菩提树、椰子树、荔枝树、芒果树、樟树等,它们不是野生树林里随意生长的树,它们是有使命的,就是为水塘站岗——守着水塘,擋着烈日,拦住风尘。尤其那排大王椰,青绿色的树皮光润洁净,圆直的树干像挺拔的腰杆,像一排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新口岸水塘面积和贮水量为澳门境内最大,储水量400万平方米,水源来自内地。据了解,以前珠江枯水季节期间,由于受多年罕见的天文潮汐影响,珠江下游发生海水倒灌,致使港澳的淡水被高度咸潮覆盖。为压制咸潮,保障高质量供水,广东、广西利用大坝上移、水电站调水等措施,加大枯水期放水流量,压制珠江入海口海水倒灌形成的咸潮,这种为民生着想的坚忍不拔,让港澳居民喝上了“放心水”。这就是博大的“一国两制”情怀的真实写照。

  走着走着,看见路边山坡崖壁上有一面由树根组成的“画墙”,比东北魁夷的名画《根》还要壮观,还要震撼灵魂!

  整个画面是——所有树的躯干都是昂然向上,而它们的一部分根,就像鸿爪一样悄无生息地抓地入土,为的只是去寻找养料与水分,以滋润树木根根笔直,棵棵挺立;而它们的另一部分根则裸露在崖壁之上,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并集结成网,就像人的脉管,仿佛已经长出思想;有的则裸露在空中悬根露爪、青筋暴突、穿石抱岩,如风霜老人的手臂;有的粗壮苍老雄健,有的细小坚韧倔强,它们不惜将自己的身体扭曲,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遍体鳞伤。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阳光中绽出恬静的微笑,而那些粗细不同的树根,搅在一起,盘活营养,执着坚韧,向世人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人们经常赞美树木的挺拔,享受树木的恩赐,但我对全力支撑大树的树根,却很动情。因为,树根扎得深且牢固,枝叶才会繁茂,其寿命也才会更加长久,不但可以养育出优质的木材,长出片片树荫,供人休息、乘凉,供人观赏,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山体不滑坡,保护水塘不缺氧。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从这面“根壁画墙”联想到,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总是只想要表面上的风光,不甘承受背地里的落魄;只愿做社会上的“树干和枝叶”,而不愿去做“盘根错节的树根”;只愿获取既得利益,不愿饮水思源。然而,没根的树怎么能长大呢?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树根精神”,不论是隐遁还是展露,都将根深植于泥土,奋发于天空;同时要敬仰树根的奉献精神,饮水思源,感恩戴德。

  水是“自来水”,树是“自然长”。水是平淡的,树是奇特的。这就是最“贵”的免费学堂,它并不在远方,就在身旁。这就是我面对水塘不赞美水,却赞美“根壁画墙”的原因所在。

  有一种不朽叫生长

  ——根壁画墙诗记

  在水塘边的峭壁上

  有一面根壁画墙

  那古树盘根的姿态

  让人心情激荡

  那翻转腾挪的造型

  叫人思绪飞扬

  壁立如屏

  更像张大千酒后泼墨的

  精彩画廊

  每一笔

  都挥洒着恢宏的气势

  每一划

  都高扬着亘古的雄壮

  更让人惊奇的是

  它坚毅的根须

  向下深深扎进岩层

  不断吸取地心能量

  向上牢牢抓住地面

  不断输出优质滋养

  峭壁断裂了

  它吐根为筋

  泥土流失了

  它化须为壤

  数千年风雨洗礼

  把它变成精

  变成画栋雕梁

  虽有那么多的纠缠

  却和谐如钢

  固守着山体不滑坡

  护卫着水塘不缺氧

  它是——

  树木的典范

  水土的凝铸

  生命的华章

  也同我们一起

  亲历澳门迅速崛起

  见证社会风雷激荡

  希望这面根壁画墙

  能成为一道风景

  被更多的人

  凝注、思索

  膜拜、景仰

  愿将我心化为根

  为了澳门之树

  枝繁叶茂

  参天茁壮

  第十二章 诗意澳门 它辉煌在红绿契合的交相辉映里

  “凡国之大事,必治其礼仪。”

  在纪念抗战胜利的特殊日子里,最大规模的护旗方队,史无前例的宏大合唱团,汇集千人的联合军乐团……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捧出盛大礼乐,用威武的队列和雄壮的音符再次擦亮“国家名片”。

  这是广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澳门最重要的广场是金莲花广场。其实所谓广场,也就是只有天安门广场十分之一不到的一块地方,但在寸土寸金的澳门,这片广场已经是奢侈的所在了。

  每逢重大节日,特征政府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每当此时,早晨的澳门都十分寂静。寂静中,蕴藏着磅礴的力量——上千人汇聚的莲花广场,静得似乎连每个人自己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怦然间,脚步声,一阵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响彻广场,震撼人心,高耸刺破云霄的威仪。由澳门警察组成的仪仗队护送国旗抵达后,银乐队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当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碧绿的澳门特区区旗冉冉升起。

  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种看得见的信仰,它是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一旦凝聚了民族的历史与鲜血,就拥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那紧随国旗起舞的碧绿区旗,由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组成,寄托着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展的美好愿望。前来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充满热情,共同祝愿“祖国和澳门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家国天下一面旗。爱国,是一种天然情感;爱国,也是需要表达的。风卷国旗、区旗如画。即便是游客,他们的“压轴”之作,都是到金莲花广场与舞之于风的国旗、区旗同框合照全家福,既欣赏风景,也在凝眸的一瞬感受曾经那一刻的神圣与庄严。这也是民族复兴伟力的一种汇聚。

  有一种红,叫中国红;有一种绿,叫澳门绿。红色娇艳,绿色葱郁,中国红与澳门绿相互映衬,更具风采,蕴含着澳门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犹如莲花一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正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由于工作关系,我不仅满怀激动地观礼升旗仪式,而且由于广场就在我的住所楼下,休息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可从宿舍的阳台俯瞰广场,我感到非常幸运,别有一番自豪在心头,有时候甚至感动地热泪盈眶。

  我看到,在中国红、澳门绿的凝视下,澳门大地敞开了丰富而深沉的美。我见到国的所有澳门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祖国的繁荣富强成就了现在的澳門,我为祖国感到无比自豪!”

  澳门莲花广场,就是澳门这座城市的精气神。澳门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建立起对于一片国土的感情。

  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我要把这种感觉、感情写出来,让澳门故事走向世界。

  有一种简单叫深广

  ——金莲花广场诗记

  走在中西合璧的澳门街巷

  我常想

  如果生活需要一个支点

  这支点

  应首推金莲花广场

  它是一个历史的情结

  标注一个民族的方向

  大理石铺就的地面

  回荡着濠江的清爽

  花岗岩铸就的基座

  承载着莲花的芬芳

  神针般耸立的旗杆

  高擎着国旗区旗的飘扬

  独一无二的镜海文化

  给它以生命的滋养

  游人纷纭如浪的气息

  给它以视野的宽广

  它用鲜活的生命

  统领澳门三岛

  它用执着的平静

  守护和谐家邦

  走出殖民沧桑

  感受滴水入海的浩荡

  变与不变

  都因回归而不同凡响

  欧陆情调

  依然令人神往

  华夏蕴涵

  更加厚重辉煌

  佑民妈祖

  再也不流咸泪

  放纵城市

  不再舞弄刀枪

  漫步在金莲花广场

  倾听风与树交谈的声音

  和社会发展的淋漓酣畅

  凝思静想

  什么是财富

  一个成熟的社会

  究竟需要怎样才能

  身强力壮

  大海不会拒绝溪流

  蓝天不会拒绝飞翔

  大地不会拒绝生长

  广场不会拒绝花香

  金莲花超凡入圣

  靠的是

  耐心的雨露

  诚心的土壤

  爱心的阳光

  真心的担当

  啊,金莲花广场

  大雅不作,其为微型城标

  正声微茫,却是宏大篇章

  第十三章 诗意澳门 它浪漫在安乐幸福的盛世祥瑞里

  社会祥瑞的标志就是吉祥,和谐,美好。

  祥瑞澳门离不开独有的保存完整的民间习俗,及现代的美好追求。

  舞龙舞狮龙舟在澳门保留得很完整,而且还体现在了澳门硬币上,随着钱币的流通,起着一个传播文化宣传自己的作用。

  澳门的舞龙舞狮细腻、高雅、节奏感强,成为振奋精神的一种仪式。

  赛龙舟更是惊心动魄,常常是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呼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桨起桨落,水花四溅,一条条龙舟像箭一样,从水面上飞快地掠过,激励着人们拼搏向上、奋勇争先。

  对这些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而我要重点讲的是澳门人之于生态环境,如同眼睛、生命一样宝贵,而最有意义的就是参加“绿化周”植树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一国两制”的澳门照样适用。澳门人已经把种树当成每年必做之事,专门设立了“绿化周”,动员全社会参与。

  种树,种树。每年的植树节,澳门的山上,到处都是挥锨种树的身影。歌声伴着笑声,鼓荡着灵魂与激情。

  我天生是个爱种树的人。我秉持的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是:“前人栽树,后人继续栽树。”因为,“乘凉”完全是一种消遣、一种享受、一种消耗,“继续栽树”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创富。因此,我对如今有的城市砍掉树木种时鲜花草,很不理解。北方的桃树梨树苹果树我种过,南方的沉香树黄花梨树小叶紫檀树我也种过。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看见好树我就喜欢,正像大作家张抗抗描述的那样:站在树下我就神清气爽,树干让我挺拔,树冠为我庇荫,树叶让我呼吸通畅。

  与每一棵树的相遇,在我看来都是前世的缘分。没事的时候,我就看树,看树能看到奇异艳丽的树花呼喊一样地绽放,能听到枝干中汁液汩汩流淌的声音,能感受到每一片飘零的叶子都有过生命的繁华,在它化入大地的瞬间,呈现出让人惊叹的大气象!

  “罗汉松一身铜柯,虬蟠苍劲,厚叶蒙茸:历沧桑,默不语,声靡空。

  高山榕一伞葱郁,伟干俊挺,气根壮从:展高洁,拔正气,舞长缨。

  木棉树一派英气,花开流火,叶发清澄:唤雷电,洒碧血,绘丹青。

  鸳鸯树一座凉棚,百年合抱,根异心通:红丝绳,结连理,谋共生。”

  这就是我为单位写的《赋》里面的一段话。

  我在澳门工作的4年里,每年春天都参加种树活动,不管工作多忙都乐此不彼。

  每一次种树结束,下山之后,回首望去,发现自己种的树作为个体生命,它已隐藏在林海之中。而形成林海的源头与上游,是许许多多像我栽下的这几棵树苗一样,是它们以自己的生长和血脉茁壮林海。也因为有了它们,一直牢牢地扎根在大地之上,扎根于沃土之中,生长在风雨兼程的路上,林海才能浩瀚恣肆,乘着清风,破着激浪,冲撞向前。单独一座山、一棵树、一株草,都不会产生这样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景象,是无数山与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才形成了这挺拔向上的绿,没有破绽的绿,无边无际的绿。

  人生应如树,首先要有“像树一样成长”的志向,也就是要有立志成“材”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努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再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与浩荡同行”。

  有一种付出叫报赏

  ——植树节诗记

  快乐挽着心灵的臂膀

  激情冲破三月的雾障

  我们集结在石排湾郊野公园

  就像浪漫的花事

  漫山遍野的怒放

  為了绿色新景象

  为了城市更漂亮

  今天我们栽下荷木、沉香

  相约期待它们明天的茁壮

  一个个树坑

  织出最新的绿网

  一棵棵树苗

  站成美丽的诗行

  一把把泥土

  结成最壮的土壤

  一壶壶清水

  充盈最浓的滋养

  微微的雨丝

  也打开了七彩的染料盒

  到处涂抹下醉人的欢畅

  铭志于树

  付出也是报赏

  寄情于林

  有许多嘱咐的话要讲——

  你要把根

  深扎于泥土

  你要把叶

  朝向天空

  去尽情承受雨露和阳光

  即便在疾风暴雨里

  也要站稳脚跟

  挺直脊梁

  在地下盘根错节

  在地上排列成行

  与兄弟姐妹一道

  抵御外患内伤

  为澳门筑起

  绿色屏障

  为濠江塑造

  英武形象

  用你最快的成长

  抚慰一双双

  痴情的目光

  春天是一个炫目的舞台

  植树节踏春植树

  就如同

  迎春的交响

  我们张开双臂

  拥抱大自然的清爽

  我们敞开胸襟

  收藏杜鹃花的芬芳

  我们倾情付出

  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写下地久天长

  下山的时候

  还有意外奖赏

  捧一盆花草在手

  幸福一路在唱

  第十四章 诗意澳门 它沸腾在火炬传递的澎湃激情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况空前、圆满成功。由于在澳门工作,我不但有幸参加了奥运开幕式,还参与组织了北京奥运澳门火炬传递活动。

  《澳门日报》头版刊登了圣火在大三巴牌坊前传递的一瞬。新闻提要说,2008年5月3日这一天,将永远载入澳门史册!

  整个火炬传递的路程长约27公里,从澳门半岛的渔人码头开始,经过金莲花广场、大三巴牌坊、议事亭前地、妈阁庙等半岛上的著名景点,进行一段龙舟水上传递之后,再通过嘉乐庇总督大桥来到澳门的凼仔岛城区,绕一圈后经由西湾大桥回到半岛的渔人码头。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代表、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在仪式上表示,奥运火炬将长远照亮澳门人民的心,特别是青年人的心。

  当天,澳门市民早早等候在火炬传递的起点——渔人码头,他们挥舞着中国国旗和澳门区旗,为奥运圣火加油助威。在起跑仪式上,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将由火种灯引燃的火炬交给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之后何厚铧将火炬交给了梁洪敏。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梁洪敏手持火炬,开始了圣火在澳门的传递。当86岁赌王何鸿燊跑完第二棒时略带兴奋地表示,自己只跑了200米左右,其实还可以多跑点,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很高兴有机会直接参与圣火传递。总共120位火炬手经3个小时接力传递,让北京奥运圣火历史性走进澳门大街小巷,途经现代化城市新建筑、中西交融世界文化遗产。沿途得到25万居民和游客摇旗吶喊:为京奥加油!为中国加油!欢呼声响彻全城……

  在整个活动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的何振梁都十分兴奋。他说,象征着光明、团结、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圣火经历了30多天的全球之旅,来到了澳门。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见证“祥云”火炬在澳门这座美丽的城市继续“和谐之旅”。

  在火炬的前后,我作为安保负责人之一,一直与何振梁先生随车而行,一辆中巴车上,老人家和车上的人一样,都难掩兴奋与激动,它基本没有坐着,全是站着身、躬着腰、探着头、笑容满满,透过车窗,看见一路人山人海,国旗飘扬,满眼都是希望,有时候还向夹道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不停地说,“谢谢你们,谢谢澳门!奥运火炬将长远照亮澳门人民的心,特别是青年人的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