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独立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683
董彦礼 卢辉

  给您讲述一个高位截肢残疾人奖牌和奖杯背后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品味他歪歪扭扭脚窝里泪水和汗水的苦涩和甜蜜,看他怎样用自己的行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演绎“拉一把,站起来”的河南卢氏脱贫攻坚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仿佛注定要做命运的抗争者,他们在苦难面前,从不会逆来顺受,也不会屈膝下跪,更不会逃之夭夭,在他们羸弱瘦小的躯体里,往往裹藏着钢铁一样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

  —— 采访手记

  1

  第二次见到杨书春,是在山里他的老家。这次见到他,引起我注意的,不再是他的双拐,而是他那两只手——两只乌黑粗糙爬满老茧的枯树棍般的手。看着这两只手,不由得我想起了和土地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我的爷爷和我的父親。而眼前这双手,却深深刺疼了我,刺痛了一个农民儿子的心!因为这双手在十天前,曾经载着“全国自强模范”的荣誉,被习近平总书记,被李克强总理紧紧握住过。我不知道我们共和国的领袖在握住这双手时,有没有感觉到它的粗糙和坚硬。杨书春说,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深深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温暖和力量的!仅仅十多天时间,这双手就实现了它有生以来最伟大,也是最朴实的一次“华丽转身”,从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再次回到了属于它的那片土地上,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投身于故乡的怀抱,去继续耕耘它尚未完成的梦想……

  为了再次采访杨书春,在第一次采访他三天之后,也就是5月27日一大早,我就拨通了他的电话。然而,从早晨5点半直到8点钟,在电话里一次又一次“嘟——嘟——”的断线提示中,我只得公事公办,求助于他所在的瓦窑沟乡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通过杨书春所在的观沟村村干部,联系到我的采访对象。当我驱车九十余公里,在初夏的午后走进那个群山环抱农舍错落的小村落,跟着乡村干部来到一个农家小院旁边时,隔着稀疏的瓜藤树叶,我看到架着双拐的杨书春,正在院边跟一个弓腰做活的年轻人说着什么——原来,通往他家的塑料水管爆裂,他和儿子正在刨挖,然后再行修补。

  跟他一碰面,我就说今个一早把你电话都打爆了,就是打不通。他说,在香菇棚里做活,都没拿手机,刚才村里派人去找我,说你们来采访,就回来等你们。他又说,这回一出去好几天,屋里活堆成了圪垯,娃子跟他妈俩人弄不过来,我得赶赶紧,活不等人呀!话间,我的眼睛一直盯着杨书春的两只手。我看到他的手粗糙乌黑爬满了老茧,很像几根枯树枝。他的胳膊上,印着许多不规则的血道子,就连他那白底碎点的短袖上,也布满了一坨一坨地图一样黑黢黢的图案。不用问,看他这一身装扮,就可以知道他从早晨到现在不是在享清福,而是在填补他几天不着屋的“空白”。

  在杨书春家里,我见到了他55岁就没有了门牙且耳朵有些背头发白了多半的妻子王秀珍,还有他们的24岁的儿子杨怀平,以及从云南保山嫁过来刚满两年带着九个月身孕的儿媳妇小奚。这是一个不算十分整洁却也卫生有序的家庭,墙上张贴着习主席画像以及扶贫攻坚明白卡之类的,在柜盖靠墙的一边,斜靠着县里颁发的“脱贫光荣证”、“最美脱贫示范户”以及“文明诚信家庭标兵户”镜框,证明这个家庭在2018年已经光荣脱贫,并成为示范户和标兵户。我们在认真听杨书春讲述我们所不曾知道的故事。说到他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时,他突然刹车了,说我这老婆子,老是藏我的证书奖牌。说着,就拄着拐杖去到后里间屋,翻箱倒柜。悉悉索索好一阵子,在毫无收获的情况下,就高着声喊他的老伴。当他把茶几上摆满了红丢丢的证书、金闪闪的奖牌和明晃晃的奖杯,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如数家珍给我们介绍着他的成绩和荣誉时,我再一次被这个用一条腿走出灿烂人生的山里汉子折服了!他说他获得过省里市里县里乡里村里许多奖励,唯独没有国家级的,这回,他去北京参加“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圆了他一辈子的心愿,他连做梦都没想到!

  2

  第一次见到杨书春,是5月23日晚上,在卢氏迎宾馆906房间,他作为政协第九届卢氏县委员会特邀委员的住地。当时他刚刚走下演讲台,我们作了简短的交谈。交谈中,我一直在注意着他靠在一旁墙上的双拐——那不是一双普通的拐杖,那是帮助杨书春走向人民大会堂的另一条腿呀!他朝我笑笑,两只眼眯成一条缝,横在高高隆起的颧骨上。而挂在颧骨下边那张古铜色的脸,就显得格外瘦格外小。他说,今儿个忒别忙。一清早,我在宾馆大门口就接受了卢氏电视台的采访。紧跟着是县委宣传部领着河南电视台记者,拉着我又回了一趟老家,拍我干活、上树、上坡、下地、背柴火、担水……后晌回来,又急急忙忙准备晚上咱县召开的“全国自强模范——杨书春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我说,这是为你个人举办的专场报告会!他说,是呀,这是我的又一个光荣!我一听说县里要为我个人办报告会,心里就怯得慌。听说台下坐的都是县里的领导、乡里的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家都是有文凭(文化)的,我一个农民,还是一条腿,让我坐在主席台上,我不敢,我给他们要求,叫我坐在台子底下说中不中?!领导说不中,必须要坐在台上。一开始领导让乡里给我弄了个发言材料,我一看,不中,跟我要说的是两张皮,我就搁心里打草稿,要用咱农民的话说,说咱做过的事,受过的苦。宣传部领导不放心,让我事先先试着说说,叫他们听听。他们听了,又给我提了意见,说那那不太好,需要再改改,我就再改改,一家伙弄了两三遍。赶到黑里7点钟上场,我心里扑腾扑腾直打鼓,害怕说不好。要是说不好,那就丢人了,给县委王书记丢人,给宣传部丢人。

  后来上到台上,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不看台下的人,把台下人当成一棵大树,想到哪说到哪。有时候,我偷偷扫一眼台下,看见王书记脸上笑笑的看着我,听得恁认真,台下还一阵一阵给我拍巴掌,这叫我感觉到我的发言说到点子上了,这个时候我心里才觉着踏实一点,就一直按着我想的往下说,不长时间,就说完了。王书记上台跟我握手,说老杨,你说得很好。我说我说得不好。王书记说,真的很好。张县长也上来跟我握手,说老杨,你讲得真好。我又把给王书记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她说,我不是夸你,是实话。

  杨书春说,今儿一天真是太忙了。我说,你如今是咱县的名人,全县38万人,谁跟总书记、总理握过手?就你一个人!他笑笑说,要说这也是,我是做梦都想不到这回去北京开会,能跟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握手。我说,你今儿个太忙,我也不耽搁你太长时间,就想听你说说这回进北京的事儿。他说,没事,我不乏,那我就跟你说说。他说,我住在京西宾馆,只想着参加国家召开这个会,根本没想到能见到国家领导人。会是在16号召开。头一天后晌,领导给我们说,明天开完会,国家最高领导人还要接见你们,跟你们合影。我一听,心差点从胸口蹦出来,心想哎呀我的妈呀,这回还能见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回到住室,我激动得差不多一夜没合眼,一直在想明儿个见到习总书记跟他说点啥,可一定要忍住不能流泪!我想这想那,把明儿个的场景在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过着。

  第二天开完会,我们排好队形,我在第二排。队形排好后,工作人员呼啦一下都闪开了,不见了。不大工夫,就看见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还有好些中央领导,笑笑地朝我们走过来。他们和前两排的代表一一握手。跟谁握手,谁就说:习总书记好,习总书记辛苦了!习总书记虽然不说话,可是他的脸上老是挂着笑,跟每一个人握手。当轮到我的时候,我也跟大家一样,喊着那两句话。当总书记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时,我感觉这是我握过的最温暖最有劲的手,那股子温暖,通过那双手,一下子就传遍了我的全身。我真恨我的眼不争气,看着习总书记,泪在我眼里直打转,我顾不得擦,一眨眼,泪就咕噜咕噜流下来了。紧跟着,李克强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都跟我们一一握手。我想,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光荣。返回的时候,和我同去的一个盲人代表跟我开玩笑说,咱们这次回去,20天不要洗手,要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说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5月18号,在郑州,省委书记王国生又接见了参加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的八个河南籍代表。王书记握住我的手说,老杨,你为咱河南争了光,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干!我说,王书记放心,我绝不给党中央和省委领导丢脸。王书记拍拍我的肩膀头,朝我笑笑说,这就好,这就好!

  杨书春说,回到县里,王书记、张县长都对我非常关心,不但安排我作为特邀委员出席县里的政协会,还安排专场让我作报告,听说下一步市委领导也要接待(见)我。这回回去,先是把我这几天耽搁的活赶赶工,补上,然后继续好好干,干出个样,不给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丢脸。

  在结束跟他的聊天,起身出门时,他对我如是说。

  3

  一个人,你出生在哪个地场,出生在啥样的家庭,是你所没法选择的,那好像都是老天爷的安排。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子的人可以把你播在肥沃的土地上,也可以把你播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子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样。1959年11月19日,“送子观音”乘着凌厉的寒风,翩然降临豫西深山区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将一个男娃送到一户姓杨的人家。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男娃从一出生就在经受着人世间的寒冷、饥饿和磨难,而且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磨难几乎是一个接一个,大有将他击垮打倒而后快的架势。更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男娃生来就是磨难的克星,到最后败下阵的,不是这个男娃,而是面目狰狞的磨难。

  这个男娃就是杨书春。在那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杨书春上边有一个哥哥,下边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是兄妹六个中的老二。杨书春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大集体的时候,他是生产队里的专职牛倌,一年到头靠着给生产队放牛挣工分。母亲一手拉扯着她的六个子女,一手做着生产队和家里永远也做不完的活。

  杨书春说,我一出生,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就像才拱出土的小苗苗就碰上了风霜雨雪。我在风里生,雨里长,忍饥挨饿,冷热不均,这些都在我的心里刻上了深深的记号。当时我们家八口人,这在农村可算是个大人口户,当时的农民都是靠挣工分吃饭的,一家八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全劳力,母亲是个半劳力,八张嘴靠一个半人养活,缺粮断顿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从来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天三顿,老是喝能照见娃娃的稀溜溜的包谷糁子汤,我们那里也叫喝“瞪眼汤”。母亲为了把饭做得稠一些,就到山上捋野菜。野菜煮多了,看着黄亮亮,吃着也还算香,就是不耐饥,两泡尿一尿,肚子里空空的,挖挠着疼,一家人的脸上,都是青黄二色。

  在那些饥饿艰难的岁月里,父母坚强的品质已深深扎根于杨书春幼小的心灵。有一回,父亲去放牛,母亲在屋里推磨。她恨不得叫自己长出四只手,把屋里的活全做了,故而就在既能推磨又能做其它活上打开了“主意”。她独出心裁,很为自己的“绝招”欢喜!她把磨棍绑在后腰上,自己在前头使劲拉,这样,她就能腾出两只手。她边拉磨,边用腾出来的两只手刮山芋,就是土豆。石磨很沉,两只手抱着磨棍往前推都费劲,她却用身子往前拉。就在她拼尽全力,同时完成着两项工作的时候,磨棍一滑,她一个跟头栽倒在磨道里,一下就昏死过去。杨书春说,我们兄妹几个看见母亲趴在那里满脸是血不动弹,就使劲摇,使劲喊,她就是不动弹不吭声。我们急了,又是掐人中,又是用手打她的臉。见母亲还是一动不动,我们都吓哭了,兄妹几个抱着母亲哭成了一圪垯。就在那一刻,我抱着母亲的时候,才觉着她的身子瘦得只有骨头没有肉——她已经是皮包骨头了。她身上坚硬的骨头棒子,好像一把刀戳在我的心里。我想,那一阵儿,我的兄弟姊妹也一定跟我一样,感觉到了母亲的瘦弱,母亲的骨头也一定戳痛了他们的心。我们都流泪了。泪水滴在母亲又黄又瘦的脸上。过了好一阵子,母亲终于反醒过来了。我们哭喊着问母亲:“妈,你咋啦,你这是咋啦?!”母亲好像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睁开她的眼,木木地无力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用她还在流血的手,抹着她的每一个娃子和闺女的脸,眼角涌出两滴明晃晃的泪蛋蛋。她说,咱是村里最大的缺粮户,眼看又要断顿了,妈这半个月没敢吃过一顿饱饭,我要紧着你们兄妹几个吃饱啊!你们都正长身子,不能叫你们饿着了。刚才妈是又累又饥,眼窝一黑,就啥也不知道了。

  在杨书春的印象里,他十岁之前,冬天从来都没穿过棉衣棉鞋。记得有一年腊月间,实在冷得受不了了,他就在破烂的单衣外头再套一件单衣。脚上穿的是草鞋,用烂布条子把脚一裹,算是袜子。白里还好熬,到了黑里,一家人在脚地上拢一笼火,围在火堆旁烤,前头烤烤,背后烤烤。快到半夜了,父亲和母亲喊他们上床睡觉,兄弟四个没有一个去睡的,都缩在火堆前不动弹。为啥不去睡觉?床上就铺着一张烂苇席,席下边铺一层麦秸,被子里几乎没有装棉花。到后半夜实在熬不下去了,他们兄弟四人就一人拉着薄被的一角,在火上把被子烤得烫手,然后一起蹬了草鞋,连滚带爬带衣裳钻进被子里,蒙住头,像一窝小猪娃一样拱在一起睡觉。薄被子很小,这个扯一下,那个拽一下,不扯不拽的就要受冻了。好些时候,他是被冻醒的。

  那年冬天的一个大雪天,父亲不能出去放牛,就担着筐,拿着斧头到后山上去破树圪垯。树圪垯是最好的烤火柴,着得慢,耐烧,为了天天黑夜屋里都有树圪垯烧,帮助一家人度过漫漫寒冬,勤快的父亲一有空就上坡去破,去打,每一回都是担着满满两箩筐树圪垯回来。奇怪的是,那天一清早就上坡的父亲,到早饭时都过了,还不见他的人影。吹着哨的风,卷起一天一地的雪,在村里村外张牙舞爪,到处白茫茫一片。母亲捣着棍子,带着我们兄妹几个,踏着没脚脖子的厚雪,到后山上去寻找父亲。雪好像从天上倒下来,铺天盖地,风戳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我们边走边喊。杨书春说,不大工夫,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母亲栽倒了,我们把她扶起来,继续往坡上爬。我们滚坡了,自己爬起来,又跟着母亲大喊大叫乱跑乱喊。不知道我们跑了多远,喊了多长时间,母亲终于大叫一声:你们看,那里有两个箩头!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一个壕沟的雪窝里,有两个箩筐静静地歪三倒四地睡在那里。我已经记不清我们当时是咋样连爬带滚地跑过去的,只记得母亲滑倒了,又起来,又滑到了。我们顾不上去拉母亲,只管往那两个箩筐跟前跑。母亲就在雪地里爬。当她爬到我们跟前时,我们已经将埋在大雪里的父亲刨了出来。母亲用手擦去父亲脸上被鲜血染红的雪,哭喊着,在他的脸上轻轻拍打着,父亲就像累了乏了睡着了一样,没有一点反应。母亲朝我们看看,一个个都是没有成人的娃子闺女,没有人能背动父亲。她命令大哥跟我回村子喊人,她和我的弟弟妹妹守在父亲跟前。

  那次受伤,父亲一连十几天昏迷不醒。就在父亲不省人事的日子里,母亲每天愁眉不展,四处为父亲求医问药,直到父亲清醒,她才长长松了一口气,一个人躲在背圪崂里偷偷流泪。

  4

  杨书春真正的磨难,是从他的第一个媳妇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书春经人介绍,和邻村的一个闺女结了婚。正是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杨书春跟当时所有农村青年人一样,对今后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他做梦都想着媳妇给他生几个娃子闺女,让老杨家人丁兴旺,小两口恩恩爱爱,过着“几亩地,几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在一群娃子闺女一天天长大中,他们慢慢变老。然而,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这个玩笑开大了,就会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改写,而这被改写过的人生轨迹上,又往往是沾满主人公的血和泪的。

  婚后不久的这对年轻夫妻,很快就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了这个小家庭。那阵子,人生头一回做父亲的幸福感和挑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感,让杨书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不管地里农活多脏多累多乏,只要一看见他的宝贝闺女,他的身上马上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把闺女抱在怀里,忍不住就要亲她几口。媳妇看他那么喜欢他们的闺女,心中自然甜丝丝美滋滋的。

  就在闺女出生一年多以后,杨书春的媳妇患上了一种常见病,因不舍得住医院治疗,就寻找附近的乡村医生医治,结果不但病没有治愈,反而搭上了一条人命。媳妇的突然离世,给杨书春致命的一击,人生的三大不幸,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尽情享受生活快乐和家庭幸福的时候,就早早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唯一可以让他的精神得以寄托的女儿,也被媳婦的娘家人抱走了。那阵子,他像正在旺长的庄稼苗突然遭遇了霜冻一样,一下就蔫了下去,痛苦和绝望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将他吞噬,有时候他感觉胸中的苦闷和烦恼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说,当时我连死的心都有。

  有时候,命运在跟你开过玩笑之后,又会在你不经意间,悄悄送给你一份惊喜。1987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观沟村四周山里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朝阳的山坡上就隐隐约约可见小草和树木萌发的绿意,在咋暖还寒的风里,向这个世界讲述着冬去春来的故事。而杨书春就如一棵刚刚经历了严冬洗礼的幼树,也早早地感受到了这春天的暖意。他在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最大不幸,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迎接新幸福准备的时候,他的第二个妻子王秀珍就闯进了他的日子里。王秀珍生性木讷,老实忠厚,不善言谈,婚后几年一直没有生育,且身体经常有病,住了好几回院,欠下一屁股两肋巴外债。1990年,杨书春和王秀珍达成一致,从邻村抱养了一个女娃。当杨书春再次成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时,他陡然觉得肩旁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因为,这个刚组建不久的家庭,不仅欠下外债,而且一下多出两张嘴,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到年下,都是拿着红哈哈的票子回村,一个个脸上挂着幸福和快活,这让杨书春这个跟父辈们一样,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营务庄稼的年轻人,产生了新的思考。他说,在农村,我也是起早打黄昏地苦劳苦做,但这仅仅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手头依然紧巴,生活依旧不富裕。看到外出打工比土里刨食来得快,来得直接,我心想总不能在这巴掌大一片土地上窝囊一辈子吧!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趁年轻出去闯一闯。1992年春节过后,杨书春怀揣致富梦,丢下媳妇和闺女,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来到河北邯郸一家煤矿,下矿井做了一名采煤工。然而几天之后,跟他同来的伙伴,皆被井下的脏和累吓跑了,最后留下的,只有他一个人。

  井下作业,特别是煤矿井下作业,脏,苦,累,杨书春是了解的,且在选择这项工作之前,他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他愿意去当“煤黑子”,因为这个工种工资待遇相对较好,他要好好干,等攒下钱了,再回老家干,那时,他就不像现在这样两手空空,他要用挣来的本钱,去滚雪球,让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让媳妇和闺女都能过上好光景。他坚守着井下枯燥乏味的生活和乌黑嘈杂的环境,每一次下井升井,他都要在心里盘算着这一上一下之后的收获。想起这些,他的心里就热乎乎的。然而,当他心怀希望和渴望,扒着幸福之门的门缝,朝着充满诱惑的明天张望的时候,命运之神再次残忍地关上了那扇让他看到阳光的大门,这致命的一击,几乎将他这条山里汉子弄得“粉身碎骨”。

  三个月后,灾难发生了,当矿车如一头野兽一样朝他扑来的时候,他躲闪不及,一阵钻心的剧痛,让他眼前一黑昏死了过去。那时,他没有来得及想他的父母亲人,也没有来得及想他的媳妇和闺女,唯一的一闪念就是这下完了,这一百多斤就撂在这黑洞里了!在医院里,当他听到“你的左腿需要截肢,不然就会危及你的生命”时,他的头嗡的一下就“炸”开了。他哭喊着求医生,能不能不锯我的腿?锯了我这一辈子就毁了!医生不容置疑地说不行,一定要锯掉,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你的命。矿上给杨书春的老家打了电报,代表他的家人来医院给他的手术签字的,是他的哥哥。这个时候,他多么希望能见到他的父母和他的媳妇、闺女,可是他们都没有来,只有哥哥一个人来了,而且哥哥在签完字之后,马上就返回了老家。这让杨书春产生了一萬个不理解:咋啦,我成了废人,就都不要我了?!

  那年,杨书春33岁。

  我的腿被锯掉了,小命是保住了。杨书春说,可是,在医院那段日子,我觉着活着还不如死了好。我常常一个人钻进被窝里哭。我哭的时候从来不出声,钻在被窝里偷偷哭,我不愿意让别人听到我的哭声。我在被窝里哭够了,把泪擦干了,就仰着脸,盯住医院的楼板看。楼板惨白惨白,空空的,啥也没有,我的心也空空的,一片空白。我一看就是一晌子,也不说话,也不动弹。有人把饭给我送来了,我也不想吃。我没有胃口,心乱如麻,哪还有心思吃饭?我不知道我的后半辈子该咋样过。我甚至想到了妻离子散,父母遗弃——因为,我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一点用处,只能是他们的累赘,是他们的祸害,除此之外,我还能给他们啥?想到这些,我还想到了破罐子破摔,那就是结束我这条没用的命,让自己没有痛苦,也不再拖累家里人。思来想去,我又觉得我这样做太自私了。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死了,我是没有知觉了,那我的父母,我的媳妇和闺女,他们真的就没有痛苦了么?他们会恁狠心?我相信他们不会不要我了,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情况。后来我才知道,家里人不是不要我了,他们是怕一接手我,矿上就会撒手不管,故而只派哥哥在代表家属签了字之后,就返回老家了。他们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对我的未来不知会发展到哪一步。比如,如果我死了,他们可以让矿上一次性赔他们一笔钱。如果我残废了,矿上在治疗好我的腿伤之后,会把我送回老家,然后再给一笔钱。如果他们直接插手,来来回回的费用谁来出,一旦矿上把我甩给他们,他们又该咋办?

  事情果然就按照家里人的第二种设想发展了。出院那天,矿上派了一个领导和一个同志送我回家。我问他们,我就这样回去?他们说那你想怎么样回去?我说我已经成了残废,我今后的生活,你们就不管了?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把手一摊,很无奈地摇头叹息着。我“扑通”一下,用剩下的一只右腿跪在那里,两只手撑着上身,边磕头边哭着喊着,求他们发发善心,可怜可怜我,给我拿点伤残费。我泪流满面,可怜巴巴,哭声悲惨。我想,就是铁石心肠的人,看到我这个一条腿的人这样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哀求他,也会心软的。我说,我要活,我的媳妇闺女要活……他们终于心软了。经过研究,除去我在医院花去的一万多医疗费外,又给了我3000块的赔偿费,外加500块药品……

  说到这里,杨书春哽咽了,泪光闪烁。我的眼眶里,泪水也在直打转转。

  5

  我是带着极大的痛苦和绝望回到观沟的。我以为我的亲人都不要我了。一路上,我把各种情况都想过了,最坏的结果就是妻离子散,我一个人孤苦无依在这个世上混,一条腿一瘸一拐走到死。我想想哭哭,哭哭想想。到村头,我不哭了,我把泪擦干,我不能叫一村人都看见我是哭着回来的。杨书春说,可是,我之前想的都错了!一回到屋里,我的父亲母亲看见我出去的时候是两条腿,回来变成了一条腿,就抱住我哭,一边哭,一边说,好娃呀,你这命咋这苦哩!前头殁了个媳妇,这好光景才开个头,你咋又弄成了一条腿,以后的光景可咋过呀!?我们仨人抱在一坨哭成了一圪垯。哭够了,说够了,我看见我的媳妇秀珍远远立在一旁,拿眼冷冷地瞅着我,就跟不认得我一样,生巴巴的,凉哇哇的,跟我出门的时候大不一样。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些天,一直在我心里盘算的事情可能真的要来了——离婚。这天,我的岳父听说我要回来,也从二十多里外跑来看我。他看出了他闺女的不一样,就把秀珍叫到一旁,狠狠说了她一顿,这是事后秀珍给我说的。岳父说,闺女,做人要讲良心,你跟人家书春的时候,他可是健健全全的。他为啥少了一条腿?他可不是为他弄成这样的,他是为你们一家人。如今人家成残废了,你就看不上眼了?就想扔下人家不管?这叫没良心!要是这,我可要吆喝你的!你以后要待人家好,跟人家好好过光景。你对人家好了,以后你的后人才会学你,对你也好!杨书春说,我说哩嘛!秀珍开头见我跟后来见我根本就不像一个人,原来是我的岳父在中间起了作用。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的岳父一直对我很好,他隔三差五就到我家来看我,不是背一捆柴火,就是给我拿几个窝窝头。那时候他也穷,别的啥他也没有,就给我拿几个窝窝头。窝窝头是啥做的?是把玉谷跟柿子拌在一起,晒干了,磨成面蒸的,吃起来甜丝丝的,很硬。

  那阵子,我的情绪低落到了不能再低落的地步,看着自己跟个废人一样,给父母和媳妇带来的尽是累赘,而没有一点用处,我连死的想法都有。可是,再看看父母,看看秀珍,看看我的闺女,我又不能死。特别是秀珍,她本身身体就不好,瘦得只有八九十斤,可是她为了叫我不着急,能见天晒日头,能看见村里人,给村里人拍个话,她就在院子里给我支起一张床,早起把我背出去,黑了又把我背回来。虽说我也很瘦,可是我的体重还是要比她重一二十斤。她背着我身子摇摇晃晃,但她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你是不知道,每一回她背我,我在她脊背上都想哭。我说不出我心里是啥滋味,反正很不好受,就像刀在戳。可是,我一回都没有叫泪流出来,我强忍着,不能叫它流出来。

  那阵子,我们家特别困难,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没法子,我就舍着脸去村里的小卖铺赊盐。人在好鼻子好眼的时候不显气,你要是成了废人,没用了,谁见你都害怕。我去小卖铺赊一斤盐,小卖铺主人说,小本生意不赊账。这话在旁人听着很平常,可是在我听来,就特别扎耳朵,说实在的,不是扎耳朵,是扎心。我的脸上像叫别人浇了一泡尿一样,热烘烘,骚唧唧的。我像一个要饭吃没要到饭反而叫人家奚落了一顿一样,蔫塌塌往回走。可是我还没走多远,村里另外一个人就从那个小卖铺里赊走了一袋盐。人家人健全,人能行,我是一条腿,我不能行。我是眼窝里噙着泪走回屋的。我们家吃不起油,三口人一年只吃一斤油。咋吃?把锅烧热了,用筷子头在油瓶里蘸一点点油,在锅沿上磕磕,滴几星,抓一把菜扔到锅里,也没有调料……

  为了攒钱买一辆架子车发展代料香菇,杨书春的媳妇秀珍白里干活做家务,黑里给云母场剥云母。那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点上了电灯,而杨书春家点不起电灯,还用小煤油灯照明。秀珍一剥就是半夜。煤油灯烟气大,第二天早起,秀珍的鼻窟窿都是黑的。云母很不好剥,一个月下来,只能剥三斤,一斤是三块钱。她攒了好长时间,好容易攒了一百多块,可是要买架子车,还差30块钱。杨书春寻到他的一家子兄弟,想借他30块。跟他一说,他说我哪有钱?你老想着我有钱,我会做钱?!杨书春明知道他手里有钱,可是他硬说没钱,杨书春又能把他咋样?钱是人家的,就是不借给你!此时此刻,杨书春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亲经常给他说的“人抬人高,人灭人低”这句古话的真正含义,人在倒霉的时候,鬼见了都怕你。

  赊盐和借钱的事,给了杨书春很大的打击,他在胸口憋着一口气,在心里攒着一股劲,暗暗给自己说,要想叫别人看起你,你就不能老扑塌在地上不起来,你就不能老是个没用的废人!他立志要争这口气。

  让杨书春重新站立起来的,还有他刚出生的儿子。1995年5月28日,儿子杨怀平的到来,在给杨书春带来沉重生活压力的同时,也给了他重新站立起来的勇气和力量——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让儿子生活得更好。

  6

  我要重新立起来!虽说我是一条腿,但是我也要跟你们两条腿的人一样,立得直直的!那阵子,在我心里头只有这一个想法。我不相信我就这式扑塌下去再也立不起来,叫人永远低眼下看,还有我的媳妇娃子闺女,我不能叫他们活得跟我一样,我要叫他们在人前头活的理直气壮。要是我连这些都做不到,还不如死了!杨书春说到这里,表情显得十分凝重,眼圈有些发红。他说,我看着媳妇秀珍把我背进背出,给我端吃端喝,给我擦屎挖尿,我出去又被别人看不起,我发誓,一定要立起来。杨书春说,那个时候,村里有些人家都买了电视机,我屋里穷,没电视看,就去邻居屋里看。我看见好些残疾人运动员,不是没胳膊就是没腿,可是他们照样拿冠军拿金牌。还有一个残疾闺女,两只胳膊都没有了,她用脚不但会写字会画画,还会包饺子做饭。看看他们,再看看我,我觉得我太渺小了,一样都是人,他们为啥能做到,我却不能?我这人生来不服输,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用一条腿活出个样子给人看。一开头,我拄着拐杖靠住墙,慢慢练习走路。一条腿不习惯,练了几天,脚脖子、腿都疼,又红又肿。媳妇劝我歇歇,我不听。有一回,母亲过来看我,见我脊背上背了一层灰土,脚面脚脖子又红又肿,也劝我不要练了,歇几天再说。我说不能停,练出功夫,自然就好了。母亲摸着我的脚,眼泪汪汪说,娃呀,你咋这命苦哩!

  经过一段日子的磨练,一条腿慢慢适应了,能连续走了。这个时候,我的咯肢窝也起了一层厚茧子,原先也是钻心的疼,经过前一阵子的练习,俩咯肢窝也练出了功夫。我先从平路好路开始练,然后练习趟水过河,练习在乱石头路上走,练习上坡下坡。为啥要练习走上坡路下坡路?我一家子人要吃要喝哩呀!山里人不像城市人,有电烧,有煤气烧。我们靠烧柴火做饭。烧柴火,就得上坡去砍去背。柴火弄好了,还得背下坡。我練,一天不歇。栽倒了,就又爬起来再练。又栽到了,就又爬起来。栽过多少回?那谁能记得恁清,反正回回练回回栽跤,很少有不栽跤的。栽跤的时候,往前头栽的少,多数是往后头栽。一栽倒,不是头上拌个圪垯,就是拌个窟窿,血长流。为了练习走路,走各种各样的路,我受的症遭的罪,连想都不敢想。光练习净人走路不算数,要练成能担水、能背柴火走路才算本事。一开始练习担水,水弄好,扁担拽住两桶水,不是这头沉,就是那头轻,走路一瘸一拐,一摇一歪,走不了几步,桶里的水就洒了一地一路。后来慢慢练,掌握水桶晃荡的规律,随着他的劲儿,掌握好平衡,水就不往出洒了。现在?担一担水走几百米,可以说连一点都不往出洒。最难弄的就是在上坡路下坡路上背柴火。上坡路难走,下坡路更不好走,弄不好就滚坡了。背东西练习走路,拐杖就吃重。那时候没有铁拐杖,都是我用木头做的,赖好弄根木棍,用钉子一钉就成了。一副拐杖最长时间能使两个月,最短只能用一个来月,一绊跤,拐杖就拌坏了,我就再钉一副,光拐杖我也不知道弄坏了多少副。有一回,我背着一捆柴火下坡,拐子没蹾实,一滑,我就滚了,一捆柴火实塌塌压在我身上。我被柴火捆压在下边不会动弹,坡上又没人,就我独一个,那可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咋弄?总不能等死吧?人到哪步说哪步话,这话我是有真实感受的。我不知道我当时从哪来恁大的力气,就把柴火捆掀开了,一看,哎呦我的妈,腿上,手上,脸上好几处都在流血,一个拐杖也坏成两截。当我拄着一根拐杖一瘸一瘸回到屋里,把我女人真真吓了一跳,她说,好爷呀,你咋弄成个血人了?!我立在那里,像一根木实橛子,一动不动,不知道该咋跟她说。

  说到这里,他嗓子有些沙哑,停下不说了。停了半晌,他才又说,再后来,我还学会了上树。村里好些两条腿的人都不一定能上去,我能上。上树弄啥?上树打核桃,打毛栗子,摘柿子。有一回一个记者采访我,他听别人说我一条腿能上树,不相信,叫我当着他的面再上一回,让他“开开眼界”。我二话不说,把住树“哧溜哧溜”就上去了。记者们一个个连连说好,还给我录像拍照。我说他们说的不是瞎话吧?记者说,眼见为实,这回我是真的相信了。记者又说,听说你拄着双拐能背柴火能挑水,还能上坡下坡?我都一一“表演”给他们看,每“表演”一个,他们都是连声说好,夸我真不简单。啥都看完了,一个记者突然又想起啥,问我,听说你一条腿还会刨地、锄地做庄稼活?我说,不信我再给你“表演”一回?他们说,那当然更好,这样你的全部绝活我们都亲眼见证过了,回去写报道才心里有底。我就又给他们做了一回“表演”。我拿起镢头刨地,拿起锄锄地,一条腿在地里灵活地蹦来跳去,乏了,就拄着镢头把或锄把歇一阵子。弄完了,记者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说你跟两条腿的人做庄稼活相比,一点不差。

  经过几年的苦练,杨书春练出了一身硬本事,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了村里“独立”做活的全把式,这也为他后来“活出个人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政府拉咱一把,咱要立起来!如今国家的扶贫政策多好!政策好了,咱总不能老挺(睡)在那里,扑塌在那里,等政府救济,政府是不会养咱一辈子的。杨书春对村里的其他贫困户说这话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之后的2016年。当时,他家在精准识别中,被确定为贫困户。其实,杨书春在被确定为贫困户之前,也从来没有躺下身子等靠要的思想和做法。杨书春说,在一开始发展代料香菇时,我就想着咋样靠这个产业来挣钱。当时,我想搞香菇种植,可是手里没有本钱。虽说我跟我媳妇俩人两手不停,可是只够养家糊口,要想发展产业,可以说手里连千儿八百都拿不出来。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我是真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了。为了攒本钱,我跟秀珍就从给别人打工开始。做啥?当时村里村外有点能力的人家,都在搞代料香菇。那时候不像这会儿,有装袋机,装袋都是靠人工。我俩就去给他们装代料。我腿前不去,手不耽搁事,装袋又快又瓷实又楞正,袋口绑得紧,不容易漏气感染。当时有人说,还真没看出来,你一个残疾人,装起袋倒比健全人还快还好!为了教会大家咋样装袋又快又好,我就给他们做示范,让他们看我咋装。后来,我装袋又快又好这件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方圆左近都知道我的名字,所以寻我给他们装袋的一家挨一家,越来越多。我跟我媳妇是白里装,黑里装,有时候一装就是大半夜,这家没装完,那家就在等着了。这样一来,我的收入就比旁人多。旁人一天挣百十块,我就能挣二三百,我跟我媳妇俩人一天匀匀都是四五百块。后来,附近村装完了,我就到邻乡的狮子坪去装。你甭看我一条腿,我去过狮子坪的颜子河、毛河,那里离我们村好几十里地哩!一天松松挣个二三百,三四百。

  经过几年装袋打工挣钱,杨书春手里终于攒下了五六千块钱,他计划用这笔钱做本,发展代料香菇。第一年起步,他发展了四千袋,第二年五千袋,第三年六千袋,像滚雪球一样,到后来一年八九千上万袋,一年比一年多。那些年,产业发展起来了,杨书春手里有了活钱,可是闺女、娃子都要上学,看着挣了几个钱,手里仍然不活套,老是紧巴巴的。越是这样,他就越想把香菇种植往大处发展,这样就能多挣几个钱。可是,大也有大的坏处,弄得多了,菌种用量自然也就大,买起菌种就不免有时候不够细心。记得有一年,他一下发展了一万袋,结果,由于菌种质量不过关,一家伙坏了七千多袋,不多算,一袋按10块钱算,七万块钱打了水漂,这是他发展代料香菇最惨的一次失败。看着一摞一摞发黑的代料橛子,杨书春忍不住呜呜大哭。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他跟着泌阳的技术员学习自己加工菌种。他说,我加工菌种舍得用料,特别是麦麸子,就多添加一些,做出的菌种出菇率比别人的菌种高。当地人用了,都觉得好,就成了抢手货。后来,西峡县几个在我们村干活的人知道我的菌种好,就专门买我的菌种,结果香菇大丰收,第二年还来买。

  搞代料香菇最受罪的,要数蒸代料,一连三天三夜不停点烧火。当时,娃他妈秀珍要照看家务跟娃子,烧火熬夜就由杨书春一个人承包下来。他三天三夜不合眼,铁打的人也受不了。有一回,一停火,他倒头就睡着了,倒在门口靠在门框上睡着了,这一睡,就睡了四个钟头,醒来一看,天都黑洞洞了。秀珍怕搅了他的觉,就由着他睡。

  杨书春说,我弄代料香菇那阵子,国家还没有搞脱贫攻坚,可是我为了争一口气,证明我一条腿照样不比你们两条腿差,我就破死亡命干,我就不信我一辈子老翻不了身。另一个,自从有了我的娃子以后,我也考虑着娃子以后慢慢长大了,要上学,要盖房子,要娶媳妇,总不能一辈子老住在那两间低扑塌房子里吧,我要叫我的娃子娶媳妇的时候,娶到新房子里,叫他们过上好光景,就凭着这两点,我就要拼死拼活干。谁实话,那些年,我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老想着在人前头活得像个人样,不叫人隔门缝把我看扁了。

  采访中,村里一位老大娘说,春娃子心大,能干,做起活,村里好些两条腿的人都干不过他一条腿!听着她朴实的话语,回忆一下我对杨书春的采访了解,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巍然屹立于我的心中!

  8

  我想给村里的贫困户带个头,让大家都干起来!2016年,杨书春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他说他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当时,县国税局下派到观沟村的第一书记强建怀在跟他聊天时,获悉他有这个想法,非常支持他,就跟他一起谋划怎样带头发展产业,给村里的贫困户起个示范带头作用。经过多次合计,他们达成共识:既要因地制宜,适合自己,又要有市场前景。当时,市场上仔猪一头售价达到800多块,都觉得发展母猪饲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强书记的参谋和支持下,他决定先试养四头母猪一头公猪,然后依据市场发展情况,再决定今后的规模。正当杨书春愁着购买种猪的钱无法凑够时,8月8日这天,瓦窑沟乡党委政府派人给他送来了2000元现金,这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以1050块的价格,买回四头母猪和一头公猪。这件事,在观沟村可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贫困户养猪,他是头一家!有的人觉得不敢相信,一条腿还喂恁多猪;有的人认为他是瞎逞能,只不过是出出风头,能不能挣钱还说不定哩!有的人冷眼旁观,看他到底能弄成个啥样样行行;也有的人心里佩服,说这家伙有股子冲劲儿,敢想敢干!

  喂猪这活,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可真不容易!杨书春说。一开头,就是给猪配种,老是担心不知道配上配不上。等到母猪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我吊着的心才算放下。后来,看着母猪的肚子鼓鼓的,圆圆的,就想,那个皮囊里装的不是猪娃,那是钱呀,是一沓一沓的钱!看着母猪肚子里鼓鼓囊囊的“钱”,甭提我心里多滋润。说到这里,杨书春两只眼笑得眯成了两条缝。为了叫母猪营养跟上,我黑里还要给它们喂一顿,让它肚子里的豬娃好好长。过了一阵子,母猪的产期到了,要下猪娃了。我就守在猪圈里,拿把椅子坐在那里,准备好酒精、药棉、剪子等接生用的东西。我事先给猪消消毒,把我的两只手和胳膊用酒精擦一擦,把剪子在酒精里泡泡。等到一个接一个小猪娃从它妈肚子里拱出来了,我就挨个剪断它们的脐带,把新下的小猪娃挪开,给下一个腾开地场。干这些活,我可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没经验,我就照眼色行事,边干边学。我看着小猪娃一个一个拱出来,就像看见老母猪在给我下钱,也不觉着脏,也不觉着乏。你看,才出来的猪娃要是四蹄有劲,不一会就能立起来,那就是好猪,体质好,成活率高。要是前腿撑架着,后沟子拉住地,这种猪娃就不保险!遇到这咋弄?我想了个法子,弄个纸盒盒,里头铺上草,烂衣裳烂套子,把它搁在里头,上头再吊个300瓦灯泡,弄个纸喇叭筒,把光聚在小猪娃身上,给它加温。我说,你这是给它弄了个席梦思,上头还吊个小太阳!他嘿嘿笑了,说,你倒会想,又是席梦思,又是小太阳,我就知道给它弄个窝,给它加加热。他接着说,才生出来的小猪娃最怕母猪压,一压,就活不成了。为了不叫母猪压死小猪娃,我就搬个小椅儿坐在猪窝里,跟前搁根棍子,只要听见小猪娃“吱哇”一声,我就赶紧拿起棍子照住母猪戳它一棍子,母猪腾一下就立起来了。有一回,我有事没有守在猪窝里,等办完事回来一看,俩猪娃叫母猪给压死了,哎呦,把我给气的,真想狠狠打母猪一顿,可是,拿在手里的棍子又搁下了。看着两个死猪娃,我眼里泪花花的。我心疼,这不是俩猪娃的事,这是一千多块钱白白扔了呀!

  杨书春的脸上表情沉重,仿佛那两只死猪娃就捧在他手里,真真是舍不得把它们扔掉。片刻之后,他又接着说,还有一回,两个母猪赶在一个黑里生,我这个“接生婆”忙得不亦乐乎,这头还没弄好,那头就等着我去处理。那头还没弄完,这头小猪娃就拽着脐带跑多远,我赶紧过来弄,等到两个母猪肚子里都空了,天也明了,乏得我饭不吃一口倒头就睡着了。这四头母猪,真真给我争了气了,一窝最少下八个,最多下十几个,长到二三十斤、三四十斤,一买,一窝猪娃八九千上万块就到手了!村里人看了都眼气,看着红哈哈的票子,谁不稀奇?!后来,村里就有好几个贫困户见样学样,也喂起了母猪。

  仔猪价格一直都很稳定?有没有卖不上价的时候?我问。杨书春说,有呀,咋没有!他说,啥都一样,有高就有低。有一年,小猪娃一个只能卖200来块,还是长到四五十、五六十斤重。这个时候,有人就劝我把母猪卖了,说不挣钱,还赔钱,你喂那张口货干啥,一顿不叫吃都不中。我说,便宜的时候你不喂,说不定啥时候贵了,你再喂,猪是喂大的,又不是吹大的,等小猪娃贵了,你吹一口气就把母猪吹大了?这会儿赔,等到价格好了,再挣回来。你猜咋样?果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猪娃价格又高了,一个卖八九百块,卖了母猪的人干瞪眼,我一窝八九千,一窝万把块。杨书春说,我养猪最多时,有八九十头百十头哩!

  说到这里,他又笑得像一朵花。

  9

  2016年,对于杨书春来说,在他的生命历程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用当地的土话说,就是他“转运”的一年。连他也没想到,土都埋了半截子了,还有时来运转的一天。不过,这个“运”不是老天爷给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地里头蹦出来的,而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给他带来了好运气。这一年,他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以后,得到了扶贫工作队、观沟村和瓦窑沟乡领导干部的指导和支持,在原来只发展香菇代料种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养猪产业,让他在脱贫的路上,从一条腿蹦着走,变成了两条腿跑着走。看看家里的变化,想想共产党的好,他生平头一回有了一種难以抑制的冲动,这冲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当时,他也曾经对自己的冲动有所怀疑:是不是头脑发热?是不是一时的冲动?是不是想出出风头?等他冷静下来以后,他把这些想法都一个一个否定了!他觉得他既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一时冲动,更没有想出风头的意思,他是实实在在这样想的,就像种子埋进土里,到了春天,有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就会自然而然发芽一个道理,这个冲动也是在他心里自然而然生出来的。那一夜,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常年不拿笔杆子的他,怀着极其崇敬而又庄严的心情,用一个庄稼汉粗糙弯曲的手,拿起了虽然很细但在他眼中却比镢头把和锄把还要粗还要沉的笔,在明亮的电灯下,写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那一年,他57岁。这件事在村里传出后,自然又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有说他知道报恩,心里对党有感情;有说他都快60的人了,还务那虚头做啥哩!有说他出了名,还想往村支书的位子上爬哩!还有说他卖能,当了致富带头人还嫌不够,还要当党员哩!反正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这些话陆陆续续传到了杨书春的耳朵里,他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平静下来想了想,觉得也没啥,嘴长在人家身上,随他们说啥都中,反正他自己心里有个主心骨,不能像墙头上的草,一会东一会西。

  《入党申请书》递上去以后,杨书春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党员来要求,他说,当时就想不能给党的脸上抹黑,不能给支持他帮助他的领导丢脸,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有一段时间,他发现村里一些贫困户思想有些不对头,一天到晚聚在一坨打麻将、喝酒,还说,咱当上贫困户,国家就得把咱管了,没粮食,他们给送,没有油,他们给送,没有衣裳被褥,他们还给送,听说谁想到乡里住、城里住,不用掏一分钱,还能给分一套房子,多美呀!碰巧,他们在一坨正说得欢实,让路过的杨书春碰上了。杨书春插话说,你们说这话我不爱听,国家扶贫政策好不好?真好!可是,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扶贫不扶懒,再说,这样的好政策也不是一辈子老有的,总有一天,扶贫工作结束了,你睡在那里啥都不干,光想着等国家给这给那,到那个时候,你们都去喝西北风?!他这一说,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哑口无言,谁也没有和他争辩。

  这一年,杨书春的好事一个接一个。隔三差五,都要有记者不嫌山高路远,摸到观沟这个大山圪崂里来采访他。他的事迹不断在电视台和报纸上被报道出去。特别是进入秋天以后,省里的、国家的媒体接连不断对杨书春进行了集中报道。先是10月份,河南卫视“大象市集”大型惠民公益活动走进卢氏,将他的事迹拍成了公益宣传片,在各级媒体不断播放,让很多人从这个短片中认识了杨书春,且从他身上感受到他这个“独立者”坚强不屈的精神。紧接着,新华社以《单腿支撑生命的平衡》为题,报道了杨书春的事迹。11月8日,《人民日报》以《一条腿趟出脱贫路》为题,再次对杨书春进行了报道。12月,杨书春荣获“2016感动天鹅城年度十大人物”称号;获得“2016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称号;参与河南卫视“脱贫大决战”拍摄,并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郎永淳采访。在采访中,杨书春说,今年,在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不但种了6000多袋香菇,还开始做起了养殖业,一下子养了5头猪,滚动发展,今年能挣2万块,明年估计能挣10万块。他还说,明年准备建一个小型养猪场,再扩大养猪规模。说到带头致富时,他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拉咱一把,咱不能还睡在那里不动弹,咱得立起来,咱得干起来!

  杨书春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

  当节目拍摄完成,他返回观沟老家时,距离儿子结婚只有两天时间。就在儿子结婚那天,杨书春意外地收到了县委书记王清华和县里、乡里几个领导的贺礼,这让他在感激之余,更有一种温暖在心里。他做梦都想不到,一个残疾贫困户的娃子结婚,还惊动了这么多领导。他说,这件事叫我心里又感动又不安。

  10

  在后来的日子里,你可能会想象得到,杨书春肯定又获得了许多荣誉。事实也果真如你想象,他又连续获得了“脱贫攻坚奋进奖”、“脱贫攻坚特殊贡献奖”、“自强模范”……所有的荣誉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这些日子,特别叫杨书春感到幸福和光荣的是,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铁拐》,马上就要上线公映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多么重大和值得纪念的事情啊!这一年多时间,他入了党,脱了贫,成了“全县首届脱贫示范户”。记得去年秋天,卢氏县首届农民丰收节在龙首山庄隆重举办,杨书春作为脱贫攻坚模范代表,出席丰收节并发表了个人感言。他那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朴实话语,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畔。他说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首先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二要感谢各级领导和扶贫队员对他的帮助和扶持,三要感谢他的亲人对他的关心鼓励。他说,我虽然脱贫了,但我致富的步子从来都没有放缓过,也没有停止过。我还要好好干,干出个样子!2019年,他发展代料香菇12700多袋,养殖黑猪将近30头。他说,越是在你走运的时候,你越要头脑冷静。在杨书春被各种荣誉的光环罩着的时候,他没有忘乎所以,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把两只脚实实在在踩在他脚下的土地上。为了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为了让“脱贫示范户”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他想到周围还有很多贫困户没有摆脱贫困,就拄着拐杖,走东家跑西家,说服和动员他们一起发展香菇生产和养殖业,还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香菇生产经验传授给这些贫困户,从装袋、灭菌、接种……全程手把手指导。对于那些主动上门求教的,他更是热情接待,认真解答。

  杨书春的典型示范效应,在观沟村逐渐蔓延开来,如今在观沟村,有284户群众发展香菇190多万袋,覆盖了全村90%的农户;120户贫困户中有103户发展香菇59万袋,人均收入3700元以上;4户群众养殖山羊260只;12户贫困户主动与他联系,计划发展黑猪养殖。在瓦窑沟乡扶贫办和电商办的帮助下,杨书春还和几个年轻人合伙开了一家淘宝店,名字叫“大山里的味道”,主要经营山里野生的猕猴桃、板栗、核桃以及野生菌类……如今,以观沟村为原点,杨书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诠释出的“拉一把,站起来”的卢氏脱贫攻坚精神,已经扩散到瓦窑沟乡乃至整个卢氏县、整个河南省,特别是影响和带动了县内一批残疾人顽强不屈和命运抗争,涌现出因小儿麻痹导致双腿不能行走架着双拐闯市场的电商大王卫飞舟,因车祸下肢严重残疾的养殖状元李刚等……

  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而且在隐隐作痛,不管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一个独立者艰难跋涉的影子,老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这个影子有时候像一座山,伟岸地挺立在我的眼前;有时候又如一把尖利的锥子,扎得我心里生疼。这时,我想到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发现,正是在生活使我遭到最大的屈辱和痛苦的那些岁月,正是我经受了那么多的艰辛岁月,我可望达到目的的勇气和顽强精神格外高涨。”我还想起了一句话,已经记不起出自哪位名人之口:石头是坚硬的,但是比石头更坚硬的,是人的意志,它可以征服世界上所有的艰难困苦。此时此刻,在我的心里,因杨书春而生发出N个假设和问号。假设他是一个健全人,跟村里的其他男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媳妇娃子过着平常农家的平常日子慢慢变老,他会怎么样?假如他当初外出打工,没有失去左腿,几年后背着鼓鼓囊囊的票子回家,让媳妇和闺女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又该怎么样?假如他外出打工弄坏了一条腿,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等着左邻右舍的施舍,向国家要救济,那又会是个啥样子?假如……没有假如了,他没有像村里的健全人一样,守着媳妇娃子一辈子,平平淡淡过一生;他跟村里外出讨希望的健全人一样,也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为一家人挣来幸福;他跟这些人不一样的是,他把一条腿弄丢了,高位截肢,成了残疾人;他跟那些在遭受致命打击就从此消沉下去的人不一样,他选择了重新站立起来——重新站立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付出灵魂的煎熬,人格的淬炼,肉体的摧残,意志的磨砺,他前进中的每一个脚窝里,都装满了泪水和血汗,需要常人所没有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勇气——归结起来,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就像大雪下的青松,冰霜中的红梅,顽石压迫的笋苗……我礼赞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旦具备了这种精神,是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压不垮、征服不了的!杨书春的这种精神,后来被确定为“卢氏脱贫攻坚精神”:拉一把,站起来!这种精神不仅在鼓舞着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也在感动和激励着卢氏县的文艺工作者。卢氏一高党委书记、诗人张留旺把这种精神写成歌词,卢氏县青年作曲家郭飞为这首歌谱了曲子——听,那铿锵有力的歌词,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如涌动的春潮,如叮咚的泉水,在鼓舞着我们的斗志,激发着我们的动力,温润着我们的心田:

  伸出双手来,温暖我的血脉

  挺起腰板来,挺出豪情满怀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追梦的路上春暖花开

  拉一把,拉起自强自立

  站起来,站立奋进舞台

  拉一把,拉向崭新时代

  站起来,站出民族气概

  拉一把,站起来

  心连心永远不分开

  拉一把,站起来

  看我强盛的中国大步来

  如今,在卢氏县40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38万老区儿女的心上,“拉一把,站起来”的卢氏脱贫攻坚精神,正在和着全县脱贫攻坚大决战坚定有力的脚步“翩翩起舞”,精彩地演绎着卢氏这一方古老山河的时代交响!

  采访结束时,杨书春说,我心里还有个大的想法,想给全县的残疾人办点实事好事。啥实事好事?他神秘地一笑说,暂时保密,等到有点头绪了,再公开!

  我深深地点点头,表示理解并满含期待。

  夏日的晨曦里,杨书春迎着初升的太阳默默站立,一个架着双拐的独立者,被金灿灿的阳光“剪”成了一幅黑色的剪影。这剪影的脚下是一片厚重的土地。而那独立的,哪里是一条腿呀,那是一棵大树,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他把他的“根”深深扎进脚下的泥土,然后长成一座伟岸的雕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