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她和她的村庄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632
施建平

  我生在荷叶村,嫁在荷叶村,追梦在荷叶村。

  ——摘自都甫珍札记

  她叫都甫珍,今年51岁,个儿中等,齐耳短发,一双明亮的眼睛,扑闪着对事业真诚的光芒。每当她与你说话时,一对浅浅的酒窝就会神奇地显现出来,给人以温和、典雅、恬静的感觉。现任海宁市硖石街道荷叶村党总支书记。她曾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妇联执委会委员,嘉兴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嘉兴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海宁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她曾获浙江省人口普查工作先进个人,海宁市优秀共产党员,海宁市首届十佳村干部。她的村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曾获海宁市三星级美丽乡村,嘉兴市文明村,嘉兴市城乡一体新社区,嘉兴市生态村,嘉兴市三无村,浙江省卫生村,省无邪教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

  荷葉村,令人神往的地方,令人难以忘怀的村庄。

  荷叶村,位于海宁市江南大道两侧,海新公路和麻径港贯穿全村。

  荷叶村,南接双合村、先锋村,北靠海宁家居城,东邻联和村,西连东长社区。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415家农户,新居民580人,总人口1682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总计250万元。

  荷叶村,因地形象一张荷叶而得名,解放前硖石一带的人们都称荷叶村为荷叶地,《血色潮乡》中是这样记载的:

  荷叶地,即今之荷叶村,位于硖石街道南五千米,水陆交通方便,荷叶村的万兴、金和二组,三面环水,村中硖新公路纵穿南北,地形象一张荷叶,由此而得名“荷叶地”。

  说到荷叶地,人们忘不了“血染荷叶地”,那是一部血泪史,那是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残害中国百姓的铁证。

  1938年8月2日(农历七月初七)上午10时左右,当村里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时,2000多名日军扛着机枪,拖着迫击炮……分水陆两路从硖石出发直奔荷叶村而来,他们来到万兴桥后,封锁了荷叶地的要道,在万兴桥坟头架起了三挺机关枪;水路的日军又在河边将荷叶村围得严严实实,然后日军分成30多个小分队冲进村庄,50多岁的俞曹刚要出村去硖石镇就被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发现了,立刻被日军“砰”的一枪打死了。

  日军一边杀人,一边放火,荷叶地上空瞬间浓烟滚滚,一家家的房屋在熊熊大火中倒塌下来,顷刻间,村民的房屋财产、猪羊牲畜统统被焚毁烧死……万兴组一位娶进门不久的年轻媳妇李寒娟因头上扎着红头绳,一个满脸横肉的日本分队长一把抓住她说:女支那兵,死拉死拉的。紧接着,两名日军在她前胸后背用刺刀连戳五刀,可怜这位年轻媳妇已怀孕四个月,她丈夫闻讯赶来扑在妻子身上痛哭,并责问日军为何杀害她妻子,回答却是“砰砰”的两颗子弹,丈夫当场倒在妻子身上。

  年轻的戴少春患有肺病,他娘扶着他疾步而逃,突然间,戴少春觉着一阵麻辣辣的刺痛,便对娘说:“娘,我腰里湿漉漉的,怎么啦?”他娘一看,儿子腰部已中飞弹,不多久,他们遇上日军,均遭杀害。60多岁的俞万兴脚有残疾,他和老伴都没有逃,一碰到日军就被打死了。沈家兜里金欣田之父金和尚年仅40多岁,被日军抓住后打死在柴堆上。73岁的俞子英因病躺在床上,被日军活活烧死。戴少春的祖母正在屋里装谷,来不及逃脱,结果烧成了焦糊状;韩某22岁的妻子被日军强奸后用刺刀捅死。在竹桥头大脚范阿四的家里,日军将阿四的大脚用刺刀剖开,任其流血不止,活活痛死。

  27岁的俞严英听到日军枪声后,急忙抱着八岁的儿子躺在自己家后河边的乱草丛中,她半个身子浸泡在水里,一手紧紧捂着孩子的嘴。鬼子在河岸边用刺刀乱刺乱戳,有一刀险离俞严英眼前不到半只手的距离,俞严英屏住呼吸,丝毫不出声来,才保住了娘儿俩的性命。

  金和组俞王兴一家人和他叔叔一家子抖抖嗦嗦逃到长家堰上被鬼子发觉,他们拼命地钻进桑园里逃命,一群鬼子赶来,结果,俞王兴的爸爸俞春泉、他叔叔俞张松、婶婶当场被鬼子惨杀。

  俞王兴母亲身受重伤,惊吓中,三岁的王兴扑在已死的婶婶身上哭着吃奶;她婶婶的儿子扑在王兴的娘身上吸奶。可怜啊可怜!悲凄啊悲凄!两个尚不知世事的小孩子口口吸的都是母亲带血的乳汁!俞王兴的娘从下午3点被日军刺伤后,一直到6点钟还未咽下气,弥离之际,她心里实在放不下正在吃奶的孩子。惨烈、残酷、悲愤……从此,荷叶地就留下了“三岁王兴血奶吞”这句歌谣,从1938年起一直流传至今。

  日军在荷叶地村清剿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钟,整个村庄烟雾弥漫,枪声不绝,惨叫声不断,撕心裂肺,空气中充满了血腥味。

  这一天,荷叶地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遭受了前世未有的涂炭。日军在荷叶村包括平陵庙、夏家浜村落总共烧毁房屋1000多间,残杀和烧死手无寸铁的无辜村民147人,其中荷叶村被杀114人。

  血染荷叶地,方圆百里妇孺皆知,84岁高龄的朱六宝等老太太追忆起当时情景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就成为荷叶村村民对遇害者的祭祀日,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铭记历史,告慰战争带来的无故受害者,党支部书记都甫珍心里有了想法,她走访了荷叶村的每一个生产小组,征集了一位又一位村民的意见,将“血染荷叶地”的血泪史打造成毋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海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一个抗战史展览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含着泪对都甫珍说:“书记,你有这个想法,我第一个支持,日本鬼子血腥屠杀我们的同胞,屠杀我们荷叶地的亲人,这段血泪史忘不了啊!应该让后人铭记。”

  都甫珍握住老太太的手,隐隐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她,瞬间一股暖流涨满了她的心房,她美丽的眼睛里忽闪着泪花,她从心底里感激老太太,她想,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抗战史展览馆一定要建,一定要建成。

  关于成立海宁抗战史展览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经过近一年半的酝酿、筹建,最后由荷叶村、海宁市检察院、海宁市史志办共同投资63万元,于2016年8月3日正式成立海宁抗战史展览馆,展馆地址就在荷叶村党群服务中心靠东边。展览共分四个篇章,即“沦陷”、“浩劫”、“抗争”、“胜利”,图片展出170幅,并配有实物、影像、场景再现,真实记载了当年日军侵占海宁,屠杀无辜百姓的血泪史及潮乡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史。

  就在开馆这天,笔者写下了这首诗:

  平陵庙

  一个充满血腥充满火药味的地名

  荷叶村

  一个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的符号

  我们怎能忘记

  1938年8月2日的那一天

  日寇闯进荷叶村

  战火在一间间民宅漫延

  村民许宝山

  眼看自家的屋被大火吞噬

  拿起柴间里的鱼枪

  向鬼子刺去

  不料,被鬼子一挡

  鱼枪飞了出去

  狰狞的刺刀瞬间刺来

  许宝山死命抓住刺刀

  结果,被鬼子连刺数刀

  倒在血泊中

  仇和恨在平陵廟上空升腾

  上了年纪的褚宝林

  拣起一根死桑树

  冲向鬼子拼命

  鬼子夺下桑树,飞起一脚

  老人仰面朝天

  无情的刺刀破了他的肚子

  肠子被挂在树枝上

  知了 惊飞了

  老蝉 吓跑了

  我们又怎能忘记

  就在那天

  二十多岁的青年韩大发

  带着妻儿在外躲了一天

  折回家时

  发觉鬼子已进村庄

  吩咐妻子赶紧逃跑

  自己抱着孩子从后门水路逃命

  慌忙间 女子钻入床底

  被鬼子拖了出来,蜂拥而上

  倔犟的女性

  不忍强暴,奋力反抗

  用力蹬倒靠墙的水车轴

  砸得鬼子头破血流

  顿时,那鬼子恼羞成怒

  对那女子开膛破肚,惨不忍睹

  “苍天啊,你睁眼瞧一瞧呀!

  这就是日本天皇的黄道乐土

  这就是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

  ——1938年8月2日,农历七月七日

  鬼子烧毁平房一千多间

  杀死平民一百一十多人

  麻泾港哭泣呜咽

  钱塘江发怒咆哮

  抗日的烽火已燃遍潮乡

  陈士伯——陈营长

  抗日杀鬼子的英雄

  一次又一次地侦察

  一回又一回地出击

  一轮又一轮的追杀

  庙长港歼灭战

  歼敌40余名

  谢明强——谢团长

  命令陈士伯营长坚守平陵庙

  牵制日寇向袁花围剿

  乌桕树上有我们的岗哨

  平陵庙路口有我们哨卡

  庙长港河边有我们的喑哨

  桑树林中有我们潜伏的侦察兵

  不管你小鬼子从哪里来

  我们将消灭在那里

  天,热得睁不开眼

  风,再一次被战火吃进了肚里

  陈营长光着上身

  一张地图在视线里移动再移动

  突然,一发子弹从麻泾港东岸飞来

  击中了陈营长腰部

  “罗连长,快,快组织反攻……”

  此时,敌人又一个点射

  陈营长背上成了马蜂窝

  血,沐着强烈的阳光如注地喷洒……

  树枝上

  传来知了 一阵阵悲忿的哀鸣声

  阵地上

  传来战士 一阵阵呜呜的唏嘘声

  一位才十六岁的小兵

  扑倒在陈营长的身上

  不停地叫唤

  “营长,你醒醒

  你别走,你还要指挥打仗呢

  营长,你别,别扔下我呀!”

  陈士伯,人民心中的抗日英雄呀

  三天中,你带领大家用鲜血和生命

  抵抗了一千二百多名日寇的疯狂进攻

  写下了海宁抗战史上的传奇

  如今,海宁抗战史展览馆在荷叶村成立

  乃是一个铭记,一种缅怀

  一种民族气概,爱国情怀的传承

  二

  荷叶村。

  一场大雨过后,一轮彩虹横卧径长港,如诗如画,美仑美奂。荷叶村农民公园的荷塘里生机勃勃,彩霞飞舞,一张张荷叶挂满了一颗颗水珠,如同一个个小生命滚过来滚过去,灵动神韵,如痴如醉。它们好像在给你说话,给你作诗,给你祝福。

  书记都甫珍佇立在荷塘的曲径上,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她的心胸里奔腾着荷叶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的脑海里重复着当荷叶村干部三十年的日日夜夜。

  1987年9月,都甫珍芳龄18岁,便走马上任荷叶村团支部书记,二年后她进入村班子,1997年担任荷叶村行政负责人,1999年她担任了荷叶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担任荷叶村民委员会主任,2008年开始起,她书记主任一肩挑,连续两届扛下来,村里工作照样有声有色。2015年,她出任荷叶村党总支书记。

  当初,2008年,村里固定收入只有30多万元,但应付款却有40多万元,家底薄,资金少,收支不平衡,怎么办?都甫珍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没有却步,没有退缩,没有伸手向上要资金,她召集村班子人员,集思广议,各显神通,认真分析村里状况,盘活村里集体资产,激活集体经济,对村里建造的厂房进行整修改造,出租给企业。她盘算来,盘算去,寻思着荷叶村砥励前行的路径,寻找荷叶村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突破口,她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先后整理了三套荷叶村脱贫致富,兴旺发达的方案,但最后她都一一否定了,为什么?她自己讲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她很明白,她在为荷叶村编织致富梦、发展梦。她感到非常欣慰。

  我生在荷叶,嫁在荷叶,追梦在荷叶。都甫珍胸襟坦荡,激情满怀,有决心,有信心,带领全村160多号人走向富裕,走向美好,走向幸福,走向城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