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星星还在闪烁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641
四十多年前,段元星就是一颗星,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用肉眼发现星空中多出了一颗星,比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早两个多小时,一下子震惊了世界。介绍其事迹的报告文学《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后,又入编全日制1979年至1983年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这五年,全国有一亿多的中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了解了段元星的事迹,段元星成为那个时代无数青少年的偶像。四十多年过去了,段元星回到他魂牵梦绕的赣南,并接受笔者采访。

  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这句话用在段元星身上一点都不夸张。

  当年,新华社播发消息:北京时间1975年8月30日19点35分,天鹅星座出现了一颗新星。最先发现这颗星星的是位年轻人,江西省宁都县竹笮公社大布大队下乡知青段元星。他没有借助任何设备,仅凭肉眼。比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早两个多小时,是世界最先发现者。

  仅凭这一点,第一个发现,用肉眼,他一下惊震了。了不起,太了不起了!不管天文学界还是平民百姓,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现年75岁高龄的段元星,回忆那刻时仍然很激动。

  吃过晚饭,他习惯于去梅江河游会儿泳。有些累了,便爬上岸,躺在江边,仰望天空开始数星星。当他的目光移到天鹅星座时,突然发现多了一颗明亮的星星。他先以为是一颗人造卫星,目不转睛地凝视了一分多钟后,发现它并没有丝毫的移动。他急忙跑回家,用自做的天文望远镜对着那颗亮星仔细观测,查对它的位置,测定它的亮度……他迅速推断:这是一颗新星!

  当时,他是多么地兴奋。浩瀚星空,多出一顆新星乃百年不遇,是一种结构不稳定的恒星的巨大爆发现象。研究新星的爆发,对于研究恒星起源和演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觉得必须尽快向国家天文科研机关报告。

  他拿起笔,有点颤抖地写下:关于发现新星的报告。次日一大早,也是1975年8月31日早上,他来到县邮电局,给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投去两封信函,并给北京天文台加拍了一份电报。

  北京天文台收到电报后,并立即报告了中国科学院。9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给他挂来了长途电话,热烈祝贺他发现了新星!此时他才知道,他肉眼发现的这颗新星比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早了两个小时。一时间,首都各大媒体、全国地方党报纷纷转载新华社通稿。

  段元星,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下乡知青一夜之间成了国内外新闻人物。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从全国各地飞到他手中。北京天文台也发来了贺信。贺信说:“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从用目视观测手段发现新星来讲,其发现的时间是很重要的。从这一点上说,你的发现为祖国争了光!”

  他是个天文爱好者

  打小开始,段元星就喜欢仰望星空,是位名副其实的追星族。4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在门口玩着,抬头看见天上的星星,顿感好奇,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告诉他,那是星星。有时,天上漆黑一片,他又会翘嘴生气,追问妈妈,晚上为什么没有星星了……浩瀚星空,里面隐藏着多少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想打开其中的奥秘。

  读书时,没有天文课,但他对地理兴趣盎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与天文有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他常常痴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后来,他开始订购天文杂志,借阅大量的天文书籍,掌握了丰富的天文知识。那个时候,手表只有老师才有,下了课后,同学们常常会逗段元星,让他算算是什么时间了,他只要伸出两个手指对着太阳一比,说出来的时间和老师的手表一对比,相差不了一分钟。晚上用手指对着月亮一比划,同样能说出是几点几分。

  他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就是在天文领域里有所作为。可是,科偏得严重导致他高考名落孙山。两年后,他被下放到竹笮公社的大布大队。在那里,他是民办教师,天天教书育人。在农村,他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匮乏给农民带来的不幸。有一年春播,倒春寒骤降,秧苗全都冻死了,他和社员们都很心痛。要是能事先预测天气变化,提前防范,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了。从此,他立志要用科学改变落后,做一名有所作为的知青。从此,他利用学到的天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预测天气,明天会下雨,后天大升温。为把天气预测更准确点,他自制了几十种不同类型的望远镜、木制脚架。白天连着晚上转,日观天夜测星。有时,在山上或河边露宿过夜。

  段元星还从稻田里捉来一些蚂蟥,放入一只装着清水的小玻璃瓶中,天气正常,蚂蟥便安静地伏在水底不太动;如果它们感觉很憋闷,频频地浮到水面上来呼吸,那就标志着天气要发生变化了。他这业余天气预测员经验越来越丰富了。有年双抢,大旱已久,田土晒裂,队里想组织劳力从水库里担水抗旱。可是,如果劳动力都去担水了,熟透了的早稻势必要延迟收割,倒伏也是很大的损失。队长不知如何决断时,段元星说:“都去抢收吧,根据我观测,明天就会下大雨。种晚稻不差水。”

  队长转忧为喜,当即集中劳力突击抢收早稻。第二天傍晚,果然雷声隆隆,大雨如约而来。队长望着山野间的茫茫烟雨,乐呵呵地说:“有元星在我们这里啊,夺丰收就更有把握了!”

  段元星也自信起来,天文的作用大,可以为农业生产排忧解难,我这天文爱好者当得值!

  邓小平说,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十年内乱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大门的敞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如壮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一个国家的梦想重新启航,仿佛中华民族科教兴国战略引擎发动时的一声鸣笛,新中国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接着又恢复招收研究生,知识、知识分子开始得到尊重。从此,这群年轻一代的理想和命运,牵动着国人无数的目光。新中国醒来了,祖国在蜕变、在腾跃、在飞翔。

  1977年5月12日,尚未正式复出的邓小平同志约见方毅和李昌,专门谈科技和教育的整顿问题,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春江水暖鸭先知,段元星嗅到了科学的春天就要来临。愈发刻苦钻研天文知识,常常为了一个天文实验细针密缕,熬得天昏地暗。

  段元星做梦都没有想到,在中南海里,中央高层记起他。邓小平召集时任国家科委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不久为副总理)方毅谈话时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气氛。邓小平特别提起段元星:江西宁都不是出了一个下乡知青用肉眼发现了新星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呢!你是管科学的,天上的事就是科学嘛!这颗“新星”要让他发亮啊……

  邓小平的一席话对方毅触动很大。决定段元星命运的“橄榄枝”也在途中悄悄送达。江西省正准备给段元星安排新的工作时,方毅与中科院的同志又谈起了段元星:我们要把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的人才发掘出来加以培养,江西宁都县那个民办教师段元星就是个天文人才,肉眼发现新星,应破格录取到中科大来培养。

  当时,有的同志思想打不开。上大学就要过考试关,怎么可搞特殊化呢?有人甚至怀疑他的成功只是一种偶然。方毅力排众议,斩钉截铁地说:“牛顿因苹果落在头顶上而发现了地心引力,瓦特因看见水沸壶盖动而发明了蒸汽机,段元星因凝望夜空而发现了新星,这都是因为厚积而薄发。他没有平时的观察、思考、追求,给他再多偶然,也不会有什么发现。像段元星这样的同志是祖国最需要的人才啊!”方毅同志一言九鼎,亲笔批示,段元星于1978年2月,被中国科学院破格录取北京天文台研究生并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学习。

  学无止境

  此时,段元星身上各种荣誉接踵而来。1978年3月18-31日,盛况空前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之后,在北京隆重召开,段元星荣幸出席了他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盛会,有6000人参加了开幕盛况,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宣告:“‘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段元星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两眼闪着泪花,几乎在哽咽:“这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大会,使我们在座的科技工作者如沐春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啊!”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这两项荣誉最为有份量,人民大会堂中的座上宾,段元星有資格骄傲。

  然而,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科学的险阻更大。进入中科大后,他发现,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他只有高中文化,虽读了不少天文书,也熟悉星图,与高深的天文学相比,仅能算通俗读物。学无止境,他意识到自己差得太远。

  1979年秋,西德马普学会天体物理研究所邦纳博士慕段元星名来到科大学术交流。四天的交流会上,听西德学者讲课,虽有人现场同步口译。段元星还是感觉如听天书。有人讥讽他一朝成名,终会无果而终,成不了气候。

  段元星回忆说,当年在中科大,多亏了张家铝教授鼓励与悉心指导。张家铝教授后晋升为中科院院士,是段元星的导师,有同乡之谊。张家铝教授激赏段元星在艰难困苦中热爱天文。“你能用肉眼发现新星,也就能克服学业中的一切困难,在天文事业中再立新功。”

  张教授让段元星跟科大助教进修班听大课,指定他读戴文赛书,随后安排他给空间物理专业老师主讲的普通天文学助课。同时参加天体物理研究室集体学术活动。张教授对段元星说“你可能完全听不懂,也要硬着头皮听和记,开始总是这样的,打牢基础才是正途。”

  段元星来自革命老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在导师的引领下,吃苦耐劳,昼夜不分地恶补功课,追赶学霸,使自己在科研团队里不拉队伍。交流读书、看文献心得、讨论前沿动向、做课题,写论文,慢慢地,段元星成就渐显。

  段元星为了求解一个涉及宇宙空间物体的难题,调阅旅美华裔天文学家黄授书吸积环谱线轮廓计算推广到强引力场、弯曲空间情形的文献。这些文献都是英文,而且还得先啃黄文引用的其它诸多文献,可谓多歧亡羊,半个多月仍然未能入门、正一筹莫展。张家铝教授向段元星指出可以先着手计算、在计算中弄懂物理图像。“这就给我指出一条切实可行途径!”段元星说。这样,稿纸上有段元星极概括的思路、徒手绘制示意图、推导节点与最终算式。

  段元星对天象观测和天体计算升华成类似“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爱好与自身需要,他用自己的那套在乡下发明的“专利”移接到科大,在宿舍楼顶开设“段元星工作室”,每天晚上对着浩瀚星空仰视遥望,形成一套独特的天文理论。

  长期的苦战让本来身体单薄的段元星支撑不住,以致于他的肠道功能每况愈下。他知道,看医生很要时间,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段元星来说,节省时间研发和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无奈之际,他就自制药方,他结合在宁都下放时乡亲们教给的秘方,用一大堆玻璃罐头瓶配置“红茶菌”,随时随地当茶喝,据说经常饮用能防治肠胃病等20多种疾病。正是这一土制秘方,有效缓解了段元星的肠胃病。

  我只是平凡的人

  中国科大读研六年后,段元星回到了北京天文台工作。采访中,段元星说:“无论在科大还是北京天文台,我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与工作中,几乎做到心无旁骛。当时,有许多的同志、甚至包括外国专家慕名来访,我一概拒绝,不是我的架子大,而是我实在不愿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耽误不起。我只是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更要努力。”

  在北京天文台,他主要从事天文观测,协助更优秀、更年轻的同志搞好研发和推广。

  北京天文台有五大观测基地。段元星总是不知疲倦地在这些基地里辗转忙碌。航天需要天文知识找出安全快速的方案。宇宙对人类来说还是神秘又陌生。观测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常常在观测基地为其他年轻专家就新发现的天际现象计算绘图,释疑解惑。他喜欢引用老子“无中生有”讲述宇宙起源。在观测天际的同时,笔不离手,将观测到的宇宙现象绘画成图,让大家思辨和探析。

  平凡得不再平凡,2006年,段元星从北京天文台退休后,一直居住在中关村。这十几年,他虽然不在天文事业一线,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天文“视野”。他说,一个天文领域的老兵,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成就里,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他常自我加压,经常购买和收集天文资料和相关书籍,天天坚持五个多小时的阅读、记录、探讨、实践。

  段元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宁都的骄傲,也是祖国的骄傲。他离开家乡有四十余年了,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他总会用自己的特长和知识来为家乡服务。在他的建议下,有不少中小学校建立了天文观测台,开设了以普及天文或航天知识的“第二课堂”,让青少年一代接好力。这次回来,撮合并指导宁都县创办了青少年航天科技馆,在宁都中学科研教学楼顶上的观测台,还与三十多名同学一起,通过天文望远镜“探究宇宙奥秘”。

  “我看到的太阳怎么是白色的,上面有黑色的小点,那就是太阳黑子吗?”

  “我看到的太阳像个蛋黄,是太阳吗?”

  段老一一讲解,让同学们茅塞顿开。讲解完以后,同学们争相跟段老合影留念。

  “我又不是明星。”段老谦虚地笑了笑。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明星!”活泼的同学们再一次站到这位天文专家偶像旁边,露出开心的笑容。

  尾 声

  白驹过隙,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段元星虽然没有科学家、院士那样的新发明新创造,更不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但他依然是浩瀚夜空里发着光亮的一颗小星星,一点一滴启迪着青少年向天追梦……

  作者简介:

  温谈升,笔名伍敛,男。长期供职于媒体,从事记者生涯30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宁都县作协主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