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期间,我的任务就是全程陪同、协调、保障他们在平江的拍摄工作,整整二十天,拍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镜头中优美的汨罗江沿岸风情、丰富的人文故事,其形、神、气、态浑然一体,串成一串悠远唯美镜头。身为平江人,我不得不感叹平江丰富的人文景观、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他们的镜头中是美得如此纯净、圣洁,没有凡尘的一丝杂质。
《中国影像方志》平江项目组负责人黄跃平告诉我:没来平江之前,她只知道平江是个山区县,沉淀厚重的历史,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是个革命老区,出过很多将军和名人。到平江拍摄几天后,她说:平江真是个好地方,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在他们拍摄的镜头中,平江就像是一幅诗画长廊。
浪漫詩河流出一江的诗人圣水
《中国影像方志》栏目平江项目组四月份正式进驻平江,共七人,分两个摄制组。到平江之前,他们的拍摄计划早早就安排好了。先期抵达编导黄跃平和摄像师孟建中,一到平江就让我陪她们去汨罗江沿线考察。
的确,无论写平江,还是谈论平江,讲平江故事,一般都离不开汨罗江这个话题,事实上汨罗江在平江人心目中的位置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中国影像方志》栏目也不例外。
“汨罗江,水朝西;屈夫子,犟脾气。”这条全长只有253公里河流,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她和一个人的名字一道载入史册的河流。台湾著名诗人余光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在他的眼里,汨罗江是屈原的化身,这里相当于中华文化之根,在这里,才能找到诗歌之魂,“蓝墨水”在这里是文化的代名词。
就因为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这以死明志伟大一跳跳出了世人的敬仰,跳出了回荡恒远的绝响。他这一跳,让汨罗江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得到无限延伸和扩展,让这条江写满了诗的灵动和诗的崇高。
一千多年之后,身患重疾唐代诗人杜甫,沿着他的足迹,溯汨罗江而上,乘船途经汨罗江澄潭,焚香秉烛,朝江叩拜,仰天长叹,嚎啕大哭……到了平江中县坪后,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中国有众多的河流,有的波澜,有的气势,有的壮阔,有的长远,汨罗江都不能望其项背。但汨罗江是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先后魂归之处,有“蓝墨水的上游”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他江河无可比拟的。于是,汨水便成了很文化人眼中的圣水。后来,宋代诗人徐屯田有诗谓:“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品,寒日下西原。”概括了一条汨罗江同时承载着屈原、杜甫两位文化名人的悲壮皈依和文化延伸。
汨罗江的澄潭是屈原投江之处,“澄潭”之说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汨罗江澄潭还有着很多传说,中央电视台四台、七台、十台和很多媒体都到澄潭拍过镜头。前不久,中央十台科教频道刚刚播出的地理?中国《逆水藏汹》就专门介绍过澄潭漩涡,其潭深有17米多,相当于六层楼高,时常还出现江水倒流的景观。
摄制组把开机镜头选择在汨罗江澄潭拍摄,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无意还是巧合,摄制组的人员刚到江边,天就开始变脸,阴沉的像是在哭泣。一会功夫,就开始刮风下雨,整个江面上突然间变得风萧萧,雨蒙蒙,老天似乎像是在含泪祭奠,伤心欲绝。
这种天气,从美学角度来讲,是不适合拍摄的,但摄制组人员要的正是这样的天气,只有这种天气才能回放俩位伟大诗人当时的凄零、孤独和悲伤。
汨罗江,有四分之三的流域面积处在平江县境内。千百年来,这条江孕育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信念,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豪杰与精英。要说平江的故事,汨罗江便是平江故事的源头。
扮演屈原的向珊勇,扮演杜甫的李仿军,都是平江书法界的知名人士。他们俩位无论身高、长相、气质,都和屈原、杜甫角色的要求相当接近,而且都饱读诗书,能写一笔好字。
要扮演好诗祖与诗圣,不仅对身高,长相,气质的问题,而且头饰、发型、鞋袜都有严格要求。他们换上装饰之后,我都差点没能认出。
汨罗江边,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岸边。或许正是源于这样的对望,诗礼之魂与家国大义,在这里相遇了。
汨罗江确实是一条全球最浪漫的诗河。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汨罗江边,屈原仰天长笑曰:“世人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后沉入江底,带走了尘世的哀怨,将自己心中的太阳留在了人间。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但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们的命运相似,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镜头中,他们挥毫泼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拓写成就一张张气势恢宏的书法,浅笔静墨,淡开凝香;他们在岸边望天长叹,心中思暮,触不可及乌云蔽月,如斯寂寞狂风怒吼,惊涛拍岸,难鸣悲愤苍海一栗。
镜头中,雨珠含泪,江水苦吟。曾经的岁月,曾经的心情,曾经的故事,曾经的屈原和杜甫在这条江上演绎出了经久不衰的传奇。
千秋杜祠一炷永不熄灭的心香
屈原以水为坟,杜甫堆土为墓,汨罗江畔同时长眠着两位伟大诗人屈原和杜甫,足以让所有华夏子孙顶礼膜拜。
拍摄完汨罗江的镜头,摄制组就赶往杜甫祠墓拍摄。
走近杜甫祠墓,黛瓦、红砂岩、青石板……映入眼帘的杜公祠朴实而庄严。朴实无华的墓祠,诏示了杜文贞公的凛然浩气与天地长存。
在文革劫难中,这座古祠墓差点被夷为平地,幸好当时的祠堂被用作了当地小学的教室,才幸免于难。这座百年的乡村学校才幸免于难。随记者的镜头走进杜甫祠墓,旁边琅琅读书声,洋洋盈耳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学生们朗诵的正是杜甫的诗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田村小学与诗圣的祠墓仅一墙之隔,有着得天独厚的赏读诗圣经典篇章的地理优势。在镜头中,孩子们天真浪漫,读诗、背诗、诵诗,对孩子们来说,既是一种陶冶,更是一种传承。
杜甫祠墓,其历史演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处时越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杜甫文化,一直根植在平江县人民的心中,世代传承,万世流芳。
1956年,杜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平江杜甫墓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真墓。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評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为“诗圣留踪”。2005年9月2日,举行了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杜甫祠墓,始建于唐,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历经风霜雪雨,饱受战乱烽烟,在这期间,到底有过多少次重建和修葺,已无从考证。杜公祠墓是纪念性的祭祀祠庙,墓祠合建,相距咫尺,入祠见墓,并不多见。有专家称,杜公祠墓的设计有悖常规,融入的正是诗圣杜甫反对陈腐,鼎力创新的精神和理念。
杜甫祠墓,作为平江特有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一直把杜甫祠墓当作旅游资源和教育学习的主要载体打造,在2001年至2005年经历过一次大的修缮,在这次修缮中,童升平从牵头、勘察、规划、设计,自始至终,全过程参加。
童升平,平江县文化局原局长。说到对杜甫祠的修缮,他最有话语权了。我陪同摄制组的人员一起到了童升平家里,他正在书房里看书,书屋面积不大,除了一张电脑桌,一台电脑,书柜、桌子上摆满的全部是书,有新书、古书,还有好多线装书籍,一看就是个读书人。
童升平,年过七旬,精神矍铄,走路带风,讲话中气十足。在走访、讲解杜甫文化时,他像背书一样,向我们描述了杜甫祠历经千年沧桑,杜甫祠墓损毁严重,在多方筹集资金和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杜子祠经恢复性修建,祠中“僧舍”、“官厅”、“祠墓”、“铁瓶诗社”等重要景点被一一复原,小田杜子祠进一步被人们关注、被重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名流贤士前来寻踪朝圣、题诗赋文、撰联献墨。
镜头中,经过重新修缮的杜甫祠墓,庭院寂然,青石肃穆,“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的字样清晰可辨。“祠墓”、“官厅”、“僧舍”三个院落“一”字排开并列组成。其中心院落“祠墓”院,又由“门栋”、“飨堂”、“陵墓”三个单体建筑纵深排列。杜公祠中央,“诗中圣哲”的牌匾下,竖一尊杜甫端坐的铜像。杜甫左手抚膝,右手握书,神态凝重,遥望远方,似在潜心攻读,又如掩卷沉思,抑或心事重重……其态、其神、其貌、其情、其性在镜头中得到充分展现。
镜头中,远看杜甫祠:门楣上的“诗圣遗阡”四字立马让人感觉到了年代的悠远。青砖、黛瓦、红砂岩、青石板、山杉、毛竹,建筑群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统一。有如一首田园诗,清淡而恬静。其清雅简约的风格与杜甫生前简朴恬淡,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相呼应。
杜甫祠,这里并没有如织的人流,这恰好契合了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清寂。由于天气时晴时雨,拍摄过程一波三折,耗时耗力。在杜甫祠,摄制组反反复复用了三天的时间,基本上天天都是一大早上出门,到天黑还收不了工。
在童升平的带领下,记者们扛着摄像机走访杜甫祠墓周边的老人,介绍修缮时的情景,回忆实地勘察,从遍布的荒草瓦砾中发现散落的历代建筑元素和文化遗存……
平江有幸成为诗圣杜甫魂归之所,得千年诗风熏染,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走进杜甫祠墓,都会顶礼膜拜。如今的杜甫祠墓并不寂寞。始建于清代的铁瓶诗社经过修缮后,现也成为文人们吟诗弄墨、凭吊“诗圣”的活动场所。新铁瓶诗社社员经常聚集于此,他们的诗词吟诵、鉴赏、品读,伴随着泥土芬芳,沁入心扉,别有一番滋味。
杜甫的故事与诗歌,理想与追求,爱与忧,在山城里酝酿、升华,为平江历史文化重重地绘上一笔,在镜头之中穿越时光隧道,从古到今。
山高水长流动一座山城的春潮
平江——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城,这里山是绿的,水是绿的……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处处生机盎然。小山城,一年四季都洋溢在春天的气息之中。
平江因汨罗江而闻名世界,神奇幕阜山、连云山、福寿山与汨罗江天然一体,山塑造了水的生命,水成就了人的延续,山秀、水美、林幽、石奇把平江临摹成一幅春色的山水图画。
摄制组对整个山城进行了航拍,在他们的镜头中,河流两岸是绿的,道路的两旁是绿的,屋舍的前前后后是绿的,整个山城都在绿色的环绕之中,路在绿中,车在画中,人在景中,就像盆景般美丽……
平江地处罗宵山脉北端,是我国南方十二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境内黄龙、幕阜、福寿等山岭起伏,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有森林面积432.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达63.2%,活立木总蓄积量695万立方米,是联合国工发组织认定的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目前平江共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名山有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却很少有人知道“五岳”之外,还有一个天岳幕阜山。幕阜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据相关史料记载,天岳幕阜山是雷神居住之所,伏羲诞生之地。
作为六岳之首天岳幕阜山,东连江西修水,南通长沙,西抵岳阳,北达武汉,一山连三省,绵延千里,山连着山,山吻着山,山里有山,山外有山。山里沟壑幽深,集伏羲文化、神仙文化、屈子文化、道教文化等于一体。素以山雄、崖险、石奇、林秀、水美而著称。明代余大乾赞:“名山峻拔跨三州,千里烟花一望收。尽道洞庭俱在眼,尘埃不辨岳阳楼”。秋高气爽的时候站在山顶就能看到洞庭湖、鄱阳湖……
生长在汨罗江边的作家潘刚强,随同水文专家和记者前往将军山。出平江县城,驱车西行十余分钟,就到了当地人口中的将军山,这座为纪念宋朝将军邓雅而命名的小山,我们站在山下的青口滩,放眼望去,两岸晓烟杨柳绿,两江交汇碧水滔滔。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汨罗江最大的支流——昌江,注入汨水。水文专家解释,平江处在河流冲积形成的山前平原之中,河流比降急剧减少、地势格外平缓。这样的地形特点,与平江这个名字十分契合。
汨水源头在幕阜山系的东路,昌江源头来自幕阜山北路,这二条河流总源头都是来自幕阜山。
潘刚强还告诉记者:天岳幕阜山海拔1500米处泉沸沙翻,是现知的汨罗江一处最高源头,为中华一绝,又传是伏羲掘池养白龟“圣泉”,因得名“白龟沸沙池”,泉水经老龙沟流入昌江再汇汨罗江。天岳幕阜山常年溪水欢快地流动,或急或慢,或高或低,小溪与大溪,不停汇集,流淌成江,千年万年,流出了一条江的神圣。
摄制组想以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去揭示那座山的神奇面纱。编导黄跃平专门查找了平江县志,对县志上记录的天岳幕阜因伏羲在此作八卦而声名远播,道教四大天师中张道陵、葛玄、许旌阳等三人都修炼于此。唐称天岳幕阜山为道教“二十五洞天”,建有“宫”“观”百余处,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她越发对拍摄幕阜山产生浓厚的兴致。
四月的平江,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连续数天连绵不断的阴雨却让人感到有些寒意,摄制组人员都穿得单薄。尤其是要到幕阜山,山上的气温比山下的气温要低出好几度,她们不得不考虑添加衣物。
上山前的晚上,导演带着摄制组人员上街购衣。在一家超市门口,一脚踩空,摔倒在地,脚上裂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连夜送医院清创缝合包扎,走路还一瘸一拐。我以为她肯定去不成或要延迟计划,没想到第二天拍摄,她还是坚持要上山。
一路上,摄制组路途中时不时地喊司机停车,扛着摄像机沿途拍摄。用他们的话说,幕阜山的景色太美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车子沿着天岳幕阜山山脉前行,上坡、下坡,车子喘着粗气,一路颠簸,那滋味可叫一个“爽”!但他们一个个乐此不疲,恨不得将这一山的巍峨与旖旎尽揽镜头之中。
山里天气,气象万千,时晴时雨。但面对山里的美景,他们丝毫都没有感到寒冷。
一峰尖是天岳幕阜山的最高点,是观日出、看日落、拍云海、赏雾松的最佳位置,如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站在上狮岩之上的石崖上,极目四望众山皆成弹丸,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域尽收眼底。凌晨4点,摄制组就带着设备出门了,早早在山顶上架好设备拍日出。
等啊,等啊……最终还是等到了他们想要拍摄的画面。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般的薄雾慢慢散去,太阳终于从翻腾流动的云海向记者的镜头露出了笑脸。
晚上拍日落,幕阜山负责接待我們的同志把饭菜都等凉了,热过再等,等过再热……拍摄制一直拍到天完全黑了,才肯下山。
与幕阜山相连的国家地质公园石牛寨,方圆10余平方公里,是古军事要地,也是汨罗江源头之一,它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组成的丹霞石的世界,鬼斧神工,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中央十频道《地理中国》栏目专门拍摄了“平江奇峰”播出后,石牛寨这一特殊地质地貌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次摄制组再次把镜头对准石牛寨的时候,那奇异山丘,百里丹霞,千年古寨宛如珍珠一般,聚集在记者的镜头之中,画面之美无法用话语来形容……
在他们的镜头下,平江处处春潮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江生态画卷完全融入在绿色长廊之中。
中华一绝舞出华夏文化的图腾
多元文化汇聚的平江大地,舞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传统文化。平江舞龙分布范围很广,几乎所有乡村都有舞龙的队伍,而且各有特色。
平江最具特色的首当九龙舞,无论是规模、套路、技艺、特色,其它龙舞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已经从湖南走向了全国,走向国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精品。
摄制组去伍市镇白杨村姚家祠堂拍摄九龙舞,出发的时候,感觉天气还算不错。可惜的是,九条龙不能全上,摄制组只拍到两条龙的排练镜头。要九条龙全部出动,需要将近二百人的阵容。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为了拍个镜头,要全部从外地赶回来也不现实。
祠堂家神上摆放着九个龙头。祠堂天心中,有二十多个壮汉身着龙衣龙鞋,手持龙旗,握着龙耙,随时做好舞龙的准备;祠堂两边走廊中摆放着大锣大鼓,小锣小鼓唢呐等乐器,操持乐器的汉子们,一字排开站在旁边。尽管只有两条龙,场面也够壮观的。
摄像机摆放就绪后,两条龙随着乐器音乐和鼓点开始舞动。镜头中,栩栩如生的两条彩龙在他们手中起舞,似蛟龙出水,在碧浪中翻腾。奔腾的舞步,精美的造型,是力与美的和谐,是情与景的交融,酣畅淋漓地展现了龙舞的独特技艺和风格。
专程赶到现场观看龙舞表演的中南大学龙狮运动研究所所长、教授黄益苏看完龙舞的排练后,面对镜头,他说:“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的九龙舞,队形变换极为复杂,所需的人员和资金也非同小可。九龙舞在老祖宗手上能传承中延续至今,而且创造成华夏的文化图腾,演绎成尽情挥洒的竞技,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据《平江县文化志》记载,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一场表演,往往长达三个小时,包含数十套程式。在姚氏家族流传的说法中,它们的姿态,完整地表现了九条神龙将屈原遗体送回百姓身边的故事。
刚拍摄完两条龙排练镜头,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好像从天上泼下来的,号天呼地,犹如老天的哭泣,表达着对屈原千年的缅怀。
拍摄仍在进行,镜头对准九龙舞传承人姚大明。姚大明,是平江县白杨村九龙舞的第18代传人,他从16岁开始习龙舞龙,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告诉记者:九龙舞起始于姚家家族,从出龙、行龙、舞龙到藏龙,都有一整套完整礼仪和程序,表演套路也极为丰富、繁杂。由于演出规模巨大,过于耗时耗力,九龙舞的排演渐渐难以为继。如今,九龙舞不再限于家族,从宗祠普及到全村,从全村普及到全镇,从家庭普及到学校,九龙舞的传承工作一直未曾停止过。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为白杨村九龙舞拍摄了专题片,取名《中华一绝》,将九龙舞推向世界。200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平江伍市镇“中国民间艺术九龙舞之乡”。2008年,平江九龙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九龙舞被称之为“中华一绝”名不虚传。绝就绝在它独树一帜,是一种舞动的造型艺术。截至目前,它是岳阳60多支民间龙舞队中,唯一一支具有“国字号”头衔的龙舞队,特色和身价不言而喻。
为了传承和发展九龙舞,如今时丰中学成为了教习九龙舞的固定地点。时丰中学,占地3000平米的九龙文化广场,经常旗幡列列、鼓乐阵阵。
摄制组进入时丰中学,六条彩龙在100多名学生舞龙手的操持下,伴随铿锵有力的击鼓声、鸣锣声,在广场上翻腾旋转,如巨浪掀天,似云海翻滚,千变万化,场面恢宏,好不热闹。只见彩龙时而交织缠绕,张弛有序,时而舒展像春花怒放,令人赏心悦目;时而翻江倒海,时而腾跃跳起,让人目不暇接;舞龙手表演了10套传统艺术套路,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在拍摄中,除了九龙舞,平江县南江镇邹家祠堂还有一种龙舞叫竹龙舞,那也是一种非常具有民间特色的龙文化。竹龙舞把汨罗江与平江的源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所编织的竹龙,从龙头到龙尾共18节,由幕阜山中的竹片、竹丝、斗笠竹叶和一种叫做猴脚板的藤状植物编织而成。
在镜头中,舞龙队员打扮成粗犷的上古部落武士,在喧天鼓乐声中,竹龙按照八卦七阵图踏鼓起舞,舞蹈表演着他们对于身旁高山与河流的景仰。镜头中,好一个舞龙,舞出了中国人强健的体魄和富饶的土地;好一个舞龙,舞出了中国腾飞的今天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天经地纬燃起红色土地的火焰
诗性与血性,在这条河的流淌中合而为一;家国之情与故土之思,也在这条河的凝望中缠绕交织。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平江是一方举足轻重的土地,这里,山凝圣迹,水蕴诗魂,戎轩逐鹿,英杰争雄。一次次狂飙席卷,与民之生息国之命运紧密相连。
也许恰是荆楚遗风劲悍善斗,每国难当头,必不畏强暴。革命时期,平江人风起云涌,平江起义、井冈会师、万里长征、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平江有20多万儿女壮烈牺牲,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超过2.1万人,占湖南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迄今为止,平江先后苏振华、张震、傅秋涛、钟期光等60多位共和国将军,还有30多名省部级以上領导干部,成为湖南有名、全国少有的“将军县”。
平江起义、三月扑城、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平江这座小小的山城之中。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平江拍摄的电影《怒潮》即“三月扑城”,农运暴动排山倒海的声势、波澜壮阔的场景,把平江人在大时期的血性和呐喊体现得淋漓尽致。平江人不惜用自己鲜血与生命,为中国革命抒写出一篇篇壮丽的画卷。
“追寻时代印记,传承红色文化”是摄制组在平江拍摄的一个重要主题。
编导的设想,是用平江起义第一团服过役的老兵讲述平江起义串起整个平江的红色故事。“平江起义第一团”,前身就是由平江起义而诞生。她从平江起义的硝烟战火中走来,历经4000多次战斗的洗礼,先后走出共和国1位元帅和183位将军与1000多名战斗英雄。在中国革命史上,平江起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眼看就要到拍摄日程,编导急了,让我赶紧催促退役局人员寻找一位这样的老兵,找不到这样平江起义第一团老兵,整个拍摄镜头和故事就不完美了。经过一波三折,最后找到一位平江起义第一团服役12年的老兵——廖小平。
廖家四代军人。廖小平的祖父廖有生就曾经参加过”平江起义”,并于1928年10月在江西进行战斗时英勇牺牲。2004年,“平江起义第一团”第一次在平江招收新兵,廖小平继承了祖父的遗志,有幸成为这120多名士兵中的一员。从小听闻的平江起义历史、祖辈参加革命的经历,一直激励着他在军中的表现。在部队,廖小平成为了雷达站站长,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虽然已经退役,穿上没有肩章、领花,军装,胸前挂着一排排奖章,那军人特有的气质、行为和作风,给人一种干净利落、帅气大方的感觉。起初在镜头中还有些拘束,随后慢慢地就不再紧张了。
平江起义的时候,参加起义的张震那个时候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1998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亲笔为团队题词“平江起义第一团”。这七个凝聚着光荣历史的大字,今天依然被印刻在平江起义第一团每一名官兵的徽章上。说到第一团,廖小平脸上写满自豪,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荣光。
随着镜头走进天岳书院,纪念馆副馆长李醒狮一边引领记者拍摄,一边向他们介绍:平江天岳书院除了一种古老的文化表达,还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天经地纬,岳峙渊亭”对联赫然入目,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这些卓越的英雄人物,曾在这里运筹帷幄、起义图存,著名的平江起义在这里诞生。这个书声琅琅的院落,自此承担起了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平江最重要的红色地标。
书院前铜像广场,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威风凛凛,让人仿佛看到当年彭德怀站在书院门前,大手用力一挥,庄严宣告全团武装起义的场景。面对铜像,摄制组人员深深地三鞠躬,以表他们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跟随他们的镜头走进纪念馆,看到展览的一幅幅历史图片以及一件件历史遗物,不由得感叹这个地方原来发生过这么多波澜壮阔的故事。看着墙上镌刻的伟人事迹与雕像,耳边仿佛回荡着炮弹的轰鸣声,许许多多英勇无畏的爱国将士前仆后继的场景也似乎出现在了眼前,不由得对以彭德怀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家们肃然起敬。
随后,摄制组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前往平江烈士陵园拍摄,平江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为386亩。门头为仿古建筑,上书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词“平江烈士陵园”。烈士铭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英魂名字,上面记载着平江在册的革命烈士21000多人的英名。庄严肃穆的烈士碑顶天立地,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世纪壮举,谱写那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赞歌。烈士陵园是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遗骨安息之处,也是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自发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的市民特别多,脚步沉重心神凝聚,站在烈士碑前,精神在这里得到净化,灵魂在这里得到洗礼……
通过摄制组拍摄的一组组镜头,这块红土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烈士们的慷慨豪情与故园之思,似乎永远在山水之间,回应着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绝唱。
串珠成链系列产品走出国门
平江,从远古一路走来,伏羲的陵寝,诗圣的遗阡、书院的枪声以及奔流不息的时代浪涛,在这里神奇般地融为一体,承载着世世代代历久弥新的梦想与荣光。
平江地处“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区,长沙、南昌、武汉中部城市圈的“金三角”,已逐步形成水、陆、空“三栖并进”的交通区位优势。武深高速、106国道纵穿南北,308、207省道和建设中的平益高速横贯东西,蒙华铁路像一条长龙穿越在大山之间。近年来,随着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新业态的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及相关产业串珠成链,平江一系列的产品也步入了发展中的春天。
摄制组选择了平江长寿凤凰扇和安定镇竹火炬二个产业作为拍摄景点。
初到长寿镇的凤凰扇厂,工厂建在邻鎮的一个村上,一开始我们还走错了路。好不容易找到扇厂,从外观上看上去像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厂。当时,我心中有些纳闷,平江这么多大企业,好企业,编导为什么要把摄像地点选在这个小厂。
随着摄制组的镜头,一起走进扇厂,生产车间的工人们基本上都是人工作业,扇子从削竹到绘制图案书画都是全手工,图案结合中欧文化,各式各样,看到一把把精美的扇子的时候,摄影师们都瞪大了自己的眼睛,这画面真是太震憾了!
在我的记忆中,平江县以前的扇厂有好多家,我们村上有几个都在扇厂里做画工。而且,现在县里面有三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是出自当初的画工。随着时代变迁,扇子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好多扇厂被迫关停。凤凰扇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革新,将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变成一件件工艺品。
现在的市场上,做这种手工艺扇子的人太少,能认真把扇子做出工艺品的更少了。这么美的扇子,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凤凰扇厂也成功将长寿扇远销西班牙批发市场,变成了旅游艺术品。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在光与影的变换中,一把把小小的扇子都焕发着青春的风姿。
竹火炬,要不是编导说,平江有这么一家公司,这个名称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中国火把节历史悠久,各民族流传各自的民间故事,而神话传说却是同脉共源。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它的民间传说最为经典,起源于人们与天地神灵的斗争,人们点燃松枝、野蒿扎成的火把到田间去烧蝗虫,借助神力驱赶争夺粮食的虫兽。
小时候,走山路,手里拿着一根火把照路壮胆是常有的事。火把做工简单粗糙,用松枝或杉木皮扎紧,只要能点燃有点光亮就行。
但竹火炬能飘洋过海,将太平洋两岸的古老文化融化一体。我还真想去见识一番。
“连云捷风竹制品有限公司”在安定镇正黄村,出城不到二十分钟,我同摄制组人员便进入厂区。车间里整齐摆放着各种竹制火把、竹火炬、玻璃纤维灯芯、淡竹等产品。
摄制组用镜头记录着厂里工人们加工竹竿、藤条、铁圈和篾片的生产过程。金黄溜光的竹竿,七彩斑斓的灯笼,清香扑鼻,沁入肺腑。
这家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工人都是来自贫困对象。在厂里做工的大部分都是些老人、妇女,有的物件厂商直接送到职工家里加工,每年每个家庭平均可增收5000-10000元左右,周边乡村共有50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
竹火炬出口西方国家主要是用于在花园、沙滩派对、旅游、露营等活动。编导想找一对情侣,点燃火把,让他们在这摇曳而宁静的火光里,尽情释放心中的激情,营建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
拍摄场地选择在离工厂五公里的自在平江的水上餐厅。水上餐厅环境优美,修竹蔽日,溪水潺潺,鸟鸣阵阵,随处可见的野花,蜿蜒静逸的山谷,像是个天然氧吧,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甜香。
下午6点,水上餐厅几十支火把,一对情侣进入镜头。置身其中,葱葱郁郁的树林伴着蓝天倒映在水里,诗意便从水里娉婷而出。四月,一直都处在阴雨之中,唯独那天是个大晴天,天黑得特别的晚,点燃火把,天没黑下来,摄影师感觉画面效果不够理想!好不容易等到天黑,缀满金色星星的夜空,一对情侣在餐厅漫步、交谈,火炬婆娑起舞,火光轻飏摇曳,那种画面看上去朦胧韵味。
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竹火炬,一团团飘洋过海的火焰,进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中北美洲国家的销售市场,目前,平江竹火把已牢牢占据了美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如今,像平江的扇子、竹火炬这样系列产品都已经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了国外市场,虽然只是小产品,却凝聚了山区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不仅体现了一个地方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更展示着一个地方的演进与发展。
厚德崇文绽开平江文化的沃土
在平江,汨罗江是大地的血脉,西流的江涛,塑造着平江人的铮铮傲骨。它的精神,早已镌刻在平江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了永恒的乡愁。
时人有云:“湖南之士盛于岳,岳之士盛于平江。”正是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平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如向恺然、张岳龄、李元度、李六如、周令钊、彭见明、吴傲军、李锐、彭东明、吴牧铃、毛云尔等等,这些人,这条江,也足以塑造一座平江山城的风骨。
平江的文化土壤,千年以前就已埋下伏笔。一条河、两个诗人,跨越时空的相遇,山长水阔、余音袅袅。自此,诗歌成为了平江人与万物对话的途径。假如沿着这样的脉络向历史的纵深追溯,公元1868年夏秋的一天,对于平江来说,注定不大平凡。李元度,字次青,是清末平江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和同乡一道踌躇满志创建了——新天岳书院。精通平江古今的彭以达先生有过考证,在科举时代,平江建有天岳、昌江、文崇、爽溪、星纸五大书院。宋代科举考试中,平江有53人取进士,117人取举人,有三届全省会试录取者全是平江人。清代平江有文举人73人,文进士9人,武举人38人,武进士1人。
为了寻找文学艺术界代表人物,摄制组把镜头选择在周令钊艺术馆,通过讲述国家形象设计大师周令钊老教授人物事迹,介绍平江文化。
在平江县博物馆的陈列中,有一副山水长卷格外醒目。这幅名叫《汨水平江永留芳》的彩色长轴画卷,是92岁的周令钊和86岁的夫人陈若菊合作的画卷。此画卷以汨水、平江为素材,虽表现的是汨水沿岸风光,但表达的却是周老对祖国山河,特別是对家乡的热爱。整画气势连贯,用笔潇洒,墨彩兼施,将汨水万里风光融入此长卷之内,可谓周老内心之“万里长城”。
如今,周令钊艺术馆就像杜甫祠一样,平江文化的新亮点、艺术的新名片,并以此推动平江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周令钊,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第一个点到的人。摄制组进入周令钊艺术馆,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第二、三、四套人民币图案、共青团团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动人的平江山水等几百幅作品,摄影师们无不被周老艺术成就而震惊!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稍上仰,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画像展现了毛主席的诗人气质和特有的性格风度;国徽、团旗、队旗、钞票、邮票这些国之瑰宝,形色各异,其美有别,永载史册;人类、花木、昆虫、鸟兽精巧玲珑,简洁明快;《三月扑城》《五四运动》等历史画卷,内涵丰富、催人奋进,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展现了周老深厚的家国情怀;家乡平江,山水、江河相互呼应,融为一体;水粉、水彩、壁画鲜艳而热烈,每幅构图都具有诗情画意。
追溯前人脚印,从盛载着千年文化渊源的汨罗江中,用艺术的手段提炼一缕情愫、一种精力、一股能力……最后将之糅炼成一道湘楚古韵的景致,一曲巍峨中华的长歌……无不彰显各个时期平江人的精神风貌。
在平江的二十天拍摄中,摄制组还拍摄了平江烟茶,它是大隐千年的中国古茶,始于春秋战国,兴于宋末元初。这种从工艺到口味都极其古朴的茶叶,对于平江人来说,似乎天生带有乡愁的味道;平江的“情席”。婚丧嫁娶筵席,呈上菜肴,推杯换盏,聚集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师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赴一场温情脉脉的“情义”盛宴。平江的酱干,方寸大小,铜钱厚薄,乌黑油亮,芳香四溢,耐嚼爽口,味道醇美。
摄制组涉猎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不是单纯用几个镜头、几段文字能表达清楚的。今天的平江,走上了文化品牌打造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沁润在汨罗江的流淌之中。来平江旅游的、经商的络绎不绝,众多媒体屡次把镜头对准平江这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它在光和影的交织中,独放异彩,越来越受人关注……
作者简介:
彭世民,湖南省平江县人,毕业于国防科大,现任湖南省平江县文联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三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协会会员、湖南省儿童学会会员。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少年文艺》《湖南文学》《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