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印之魂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259
崔新宇

  沧州历来是一块文脉之地,历史上的沧州孕育过无数文学及艺术大家。从毛诗的开创与传播者毛亨、毛苌,到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刘长卿,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再到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等,他们的艺术成就历经千年依然名耀星空。而唯独印学艺术在沧州却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后,一名叫韩焕峰的传奇人物,励志弥坚,披荆斩棘,筚路褴褛,打开了沧州篆刻艺术的大门。他不仅让这门国粹艺术走出历史的尘埃,并且让她在这块土地上弘扬发展、生根开花;他不仅推动了沧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为中国的篆刻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上帝垂怜 开窗授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孟子

  世界上,从没有哪个孩子因为贫穷而拒绝出生。

  渤海湾是鱼虾丰富的渤海湾,而环绕它的那片土地却是一片贫瘠又多灾多难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中苏关系动荡等一系列的事件,导致国家积贫,民生凋敝,生活在这块空旷贫窭盐碱地上的人们更是艰难竭蹶。而这块穷困的土地却熔炼了洼民们抗击风霜又坚韧不拔的性情,并且靠着它特有的“粮食”——碱蓬以及芦苇,养活着这里的一代代子民。

  1948年春,一個冷风瑟瑟的夜里,渤海湾内黄骅县一个叫周青庄的村庄,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韩焕峰。多一个人口就多一份口粮,因此父母的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悦。母亲看着这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瘦弱的骨肉,微弱地叹了口气:“生在咱家,都是苦命的孩子啊!”家里的生活条件虽然穷困,但只要有父母在,孩子总会无忧无虑。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孩子,反而给了他最艰难的考验。韩焕峰13岁这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年,他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5月,爷爷去世;9月,父亲、母亲相继病逝;12月,韩焕峰的最后一位亲人——奶奶也撒手人寰,他和8岁的弟弟一夜之间变为孤儿。寒冬腊月,随着给奶奶送葬的人群离去,韩焕峰望着那个空荡荡、冰冷冷的家,茫然惊恐,不知所措。他搂住一无所知的弟弟,呜呜长哭。他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走下去,他还意识不到一段真正孤苦岁月的开始。

  13岁还是个不谙世事、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而韩焕峰却已无亲人可依。命运给韩焕峰带来磨难的同时,也造就了他坚韧不屈和吃苦耐劳的性情。他就像洼里生命力极强的芦苇,以羸弱的身躯抵御着寒风,过早地挑起了人生的重担。

  他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必须面对事实,必须自食其力,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刚读小学四年级的韩焕峰被迫辍学了。生产队里每月给一点点微薄的救济,出嫁的姑姑和姐姐帮衬着缝缝补补,但要想养活自己,还得靠讨饭维持生计。韩焕峰咬咬嘴唇,用裸露着棉絮的棉袄袖子抹一把眼泪,眼神里多了份坚定。他打发8岁的弟弟出去讨饭,自己则找到了生产队。队长望着眼前这个半大的孩子,摸了摸他乱蓬蓬的头发,心重重地疼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将信将疑地把队里的羊群交给了他。于是,在周青庄空旷的大洼里,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个孤独的孩子和一片蠕动的羊群。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为你开启一扇窗。”正是上帝为韩焕峰关闭了一扇幸福之门,却也同时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艺术之窗。

  少年的韩焕峰每天怀抱着羊鞭,以放羊为生。他没有玩伴儿,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不受约束地疯跑玩耍,他只能孤独地面对着这一片羊群。他坐在土坡上,看看天又看看羊群,他很寂寞,也很无聊。他随手拿起一截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或许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赐予了他灵感,他画羊,画树,画鸟,画草,脑子里想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小焕峰高兴了,为自己的“创作”而手舞足蹈。他好似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的生命因此充满了欢愉。他不再觉得寂寞和无聊,他每天就与羊群为伴,以树枝为笔,以大地为纸,勾画着自己内心的美好和想像,也勾画着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只是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勾画的正是自己未来缤纷绚丽的艺术人生。

  困顿的日子并没有阻止韩焕峰长大,反而将他雕塑成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大洼汉子。几年后的韩焕峰长成了一米八的大个子,一头浓密的黑发,魁伟健硕,高大帅气。他跟着人们农耕劳作,拾洼打草,搬运装卸,挖河筑堤。生活的重担非但没有把他压垮,反而淬炼了他顽强刚毅倔强的秉性。后来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岁月,韩焕峰不无感慨:或许正因为那段岁月的艰苦历练,才有了我今天性格的坚毅。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焕峰的艺术天分也一点点显露出来。从写标语,画黑板报开始,会写会画,吹拉弹唱,无师自通,充分展露了他潜在的才华,也逐渐在周青庄一带有了名气。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艺骨干。

  1963年夏,华北地区连降暴雨,遭遇洪水,泛滥成灾。这一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全国出动了十万人治理海河。1965年冬,黄骅县组成“根治海河”文艺宣传队,韩焕峰顺理成章地被推荐入选其中。从农民真正变为文艺工作者,韩焕峰自此走上了文艺道路。

  韩焕峰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一旦给他一个特定的施展环境,他的才华和灵性便勃然而发。他多才多艺,又勤勉好学,很快于人群中脱颖而出。1971年1月,他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饰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一角,由于对人物的把握尤其到位,表演投入而精彩,因此一炮打响,获得好评如潮,被县剧团领导一眼相中,直接调入到县剧团。韩焕峰就像一块破土的金子,在县剧团给他提供的这方舞台上开始璀璨发光。此时的韩焕峰顺风顺水,如鱼得水,在这片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他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在各个方面探求学习。他拉提琴,吹长号,弹大阮,画布景,刻剧本,写字幕,管灯光、音响……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不久就成了剧团里的多面手,艺术之生命随之大放异彩。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历史往往造就了许多机缘,在某一个节点,让人遇到一生甘愿为之奋斗的缘点,让人瞬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一天,韩焕峰在精心设计那本《龙江颂》剧本的封面。他反复端详琢磨,看来看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在封面右下角空白处放一枚闲章!他立即找来一把修脚刀,在一块木头上刻上“革命现代京剧”字样,端端正正地盖了上去。这是韩焕峰人生中的第一枚图章,也是他审美情怀的第一次显现。因为这枚印章,这帧封面臻于完美,韩焕峰也从此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枚小小的图章不但刻开了韩焕峰的一扇篆刻之窗,而且刻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生命。

  韩焕峰似乎找到了一个兴奋点,一个与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艺术诉求契合的兴奋点。他疯狂地迷上了篆刻,迷到如醉如痴。然而,篆刻需要大量的石料,他每月30元工资还要养家,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石头。诸如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上好的石料,韩焕峰连想都不敢想,于是就地取材。农村的砖头瓦块有的是,在韩焕峰眼里,全成了他练习篆刻的免费石料。从此后,黄骅的村野田间便多了一个孤独又执著的身影。韩焕峰一有闲暇就到处左寻右觅,平常走路看见砖头块瓦就捡起来,仔细端详擦拭,如果是适合刻印的青砖灰瓦,他就像捡到宝贝一样装进口袋带回家;去外地演出,別人带回来的是当地特产,他带回来的也是一包砖头瓦块。有人笑他疯癫,还给他编了“焕峰迷刻到疯癫,喜把青瓦当青田”的顺口溜。韩焕峰的故事越传越远,成了当年剧团人人皆知的笑谈。

  韩焕峰并不顾忌别人的目光,他将这些砖瓦“战利品”带回住处,先经过无数次打磨成型,然后操刀埋头,心无旁骛,精心雕琢。刻下的碎渣土沫一簸箕一簸箕地往外倒。他的衣服经常脏兮兮的,床上的被子都让砖瓦的粉尘染成了土红色。他着迷了,只要手握刻刀,他的情感和灵感就喷涌而至,他很迷恋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人生和美的诉求。

  韩焕峰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回来才能练习。当时韩焕峰住的是集体宿舍,又怕打扰到别人休息,每天等别人都睡着了,他再悄悄起床,倒腾那些捡回来的“宝贝”。每到深更半夜别人熟睡的时候,才是他飞笔走刀艺术细胞焕发异彩的时候。韩焕峰曾为自己赋诗一首:“抱寒操刀伴孤灯,点点横横皆有情。千载金石呼志上,三更过后梦难成。”沧州作家田松林曾对其有过这样的描述:“韩焕峰到处寻觅能作印材的砖头瓦块。古庙荒冢,颓壁残垣,都成了他的寻宝之地;匾额钟鼎,碑林蟠柱,都是他的必读天书。他用坏的刻刀,一把又一把;他刻过的砖瓦,无数可计。”他将所有的精力与情感都付诸于篆刻,一把刻刀刻进了他生活里所有的喜怒哀乐,也刻进了他全部的未来与希望。

  有的人看不过了,讥讽的话常有:“砖头瓦块要成精啊!”“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还搞艺术!”韩焕峰听到后,心拔凉拔凉的。他一度怀疑自己,我做错了吗?我喜欢篆刻,投入篆刻,就真的没有一点出路吗?真的不会开花结果吗?而篆刻已融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篆刻,韩焕峰的生活中就少了乐趣。这种乐趣支撑着他,在这条篆刻之路上,尽管踽踽独行,步履维艰,却依然坚强地走下去。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韩焕峰的砖瓦捡了一筐又一筐,刻刀换了一把又一把,印章刻了一方又一方。看着这些印章,韩焕峰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越看越爱。只是越来越多没处存放,又舍不得丢弃,他就将这些印章全部钤拓成印蜕,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册子,永久珍藏了起来。因为它们给韩焕峰单调困顿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乐趣,因此他为这本册子取名《补趣集》。

  1975年,韩焕峰去河间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河间县文化馆馆长孙铁宝。孙铁宝先生研习篆刻多年,造诣弥深,他发现韩焕峰迷恋篆刻,而且求知欲极强,悟性极高,便给他讲了篆刻艺术的起源、流派及美学价值等篆刻方面的知识。韩焕峰从此明白了篆刻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知道了篆刻不仅仅是刻字,而是一门流传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瑰宝艺术。搞篆刻不但要有灵感,还需要金石学、古文字学、美学及书画艺术等方面的修养;他悟出了篆刻还需要融合书画之构图,书法之笔势、雕刻之刀法等等知识修为。印章虽小,但气象万千,纳含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和民族的智慧。韩焕峰愈琢磨愈痴,义无反顾地踏进了篆刻艺术之门。

  回来后,韩焕峰睡不着了。他想不到自己喜欢的篆刻竟是中国几千年的国粹艺术,想不到这里面包含了这么多的知识与学问。从此后,他省吃俭用,将生活之外剩余的钱全花在了购买与篆刻有关的书籍上。他买来《古文字类编》《古玺文编》《金文编》《文字源流浅说》《常用古文字字典》《说文大字典》等理论工具书,稍有闲暇,便研磨耕读。然而,对于连小学都没读完的韩焕峰来说,可想而知,啃读这些书籍该有多么的困难。他一页页地啃,一个偏旁一个部首地查对,同时认真做着笔记,不明白的就死记硬背。韩焕峰夜以继日地补习文化知识,攻读艺术理论,以弥补自己所处的时代与身世带来的缺憾。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将《金石大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辞海》等书翻到破乱不堪,这些理论知识给韩焕峰的篆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往后再临古帖和古玺印,他便将这些知识活学活用,融进了他的刀法。接着他开始研究刀刻笔画的粗细与长短,虚实与方圆,从构图托衬,朱白对比,到刀法点击敲,直至整体的和谐之美。功夫不负有心人,韩焕峰的印艺日益精进,刻出的印章越来越美,越来越有生气,那些不值钱的砖头瓦块也在韩焕峰手里被赋予了灵性,被镌刻出了生命。

  苦心不负 黄沙成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 刘禹锡

  韩焕峰的篆刻技法越来越精湛,他的作品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内涵。多年以后,剑露锋芒,逐渐得到了许多报刊媒体的肯定、赏识与推崇。

  1980年,韩焕峰在《黄骅文艺》发表了第一件处女作品——周总理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组印。坚持了八年,终于有了回报。韩焕峰当时的喜悦心情无以言表,这组印作的发表像一支强心剂督促激励着韩焕峰探索篆刻艺术的步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韩焕峰的艺术创作呈一种喷薄而发之势,源源不断地创作出精品。1982年,他在《战友文艺》《天津文学》《河北日报》等数十家全国报刊,共发表了5件作品。1982年10月,韩焕峰的作品首次被選入“河北省七地市书法篆刻展览”,在沧州群艺馆巡回展出,同时被吸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韩焕峰的印刻出了名堂,让那些曾经讽刺挖苦过他的人真说中了——他的砖头瓦块真的成精了!

  1983年秋,韩焕峰随书法小组去北京学习,在故宫的“铭刻馆”和“历代雕刻艺术馆”见到了古代画像砖与瓦当实物和拓片,更加坚定了他以砖瓦刻印及砖刻瓦当的信心。

  1983年到1984年两年间,韩焕峰在《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画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共发表了近百方作品。他的刀刻、笔迹开始遍布了全国各地。

  1985年4月,其印作“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参加了“全国回族首届书法展览”;同年10月,“相邻一带水,友谊万年青”被选入日本东京都小平市书道展览。后多次被选送到日本、韩国、比利时、巴西等地参展。

  几年来,韩焕峰的作品多次发表及参展,喜报连连,成果显著。为更好地探索修为这门艺术,他开始关注并寻求有名望的艺术家的作品,于是一边独自苦修,一边拜师访友。“河北省七地市书法篆刻展览”时,韩焕峰第一次看到了一组沧州篆刻家的作品。他惊奇地发现其刀法老练精道,稳中显奇,出神入化,韩焕峰在这些作品前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他用心记下了“冯书楷”这个名字,并且打听到冯先生就是沧县前枣园村人。

  上天总是眷顾有心并善于把握机会之人。黄骅剧团到沧州东关的一次演出,给韩焕峰提供了一个拜访冯先生的机会。

  冯书楷主业中医,而擅金石书画,是沧州著名的民间篆刻家。曾拜齐白石弟子周铁衡为师,为齐白石的再传弟子。冯先生学问深厚,但不慕名利,藏身乡野,深居简出。韩焕峰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边打听,一边风尘仆仆来到冯书楷的家。冯先生打量着眼前这个魁岸朴实的小伙子,心生喜欢,开口笑道:早知道你韩焕峰的大名了!在报刊发表了好多作品,我还不如你呢!韩焕峰忙抱愧谦辞:学生自知才疏学浅,慕名冒昧拜访,若不嫌弃,请允许晚生拜您为师!或许韩焕峰身上的那种特有的淳朴憨厚和好学上进的精神感动了冯书楷,冯先生一反常态,直言不讳:你的作品,功夫没少下,但走了弯路!简直一语中的!随后,冯先生以其丰厚的学识给韩焕峰逐一评析。韩焕峰听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直有相见恨晚之感。

  艺术是相通的,瞬间连起了一条两代人情感的纽带。这两个白首黑发,一老一少,从早上聊到中午,又从中午聊到晚上,相谈默契,成了故交。冯先生看准韩焕峰有着篆刻艺术的天赋,是块搞篆刻的“好料儿”,于是将自己平生积累的宝贵的篆刻经验豪无保留,倾囊所授。最后,语重心长地说:篆刻艺术虽在方寸之间,但深奥绝伦,大多人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独有的篆刻艺术,无论有多难,你一定要坚持走下去!韩焕峰记下了,他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首先要肩负起一份责任,一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担当与责任;再就是绝不能闭门造车,得走出去广泛吸取众家之长,再将自己的灵性与艺术创造、历史文化接轨,刻出自己的风骨和精气神。

  得到冯先生的亲炙,韩焕峰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冯先生的教诲让韩焕峰的篆刻从此接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让他承担了将沧州篆刻艺术传承发展下去的使命。此后,韩焕峰只要外出开会或参加展览,就不失时机地拜访各地名师,探求印艺。韩焕峰陆续拜访了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副主席黄绮、王学仲,又拜于全国著名的金文字学家、金石书画篆刻家康殷先生的门下。这些金石书法篆刻大师不同程度地为他指点迷津,在韩焕峰的艺术道路上,扶掖肯勉,给予了他非常重要的启示。韩焕峰结合前辈们的经验,融会贯通,仔细琢磨,精心研究。他从齐派入手,上溯到明清、宋元、两汉、先秦,从商殷的甲骨,到先秦的玺印,再到汉代的铸印,他一点点地研究渗透。他找来黄牧甫、吴昌昊、齐白石、来楚生等篆刻大家的作品逐一品读揣摩。工作之余他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收集的印章剪报填满了一整纸箱。韩焕峰的印风亦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与改变,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奠定了自己的格调与印风。

  1984年4月23日,沧州日报社、市群艺馆联合为韩焕峰举办了“韩焕峰篆刻艺术展览”。沧州日报门前的橱窗内,300方作品和砖瓦印原作,整齐划一排列于橱窗内,向人们展示了他多年来的努力与成绩。他的印风格高古、刚柔并济,章法参差错落、巧拙相间,刀法灵活浑厚、不拘一格,显现出一种既平实又高古的艺术境界。

  同年9月,原沧州地区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他作为唯一一位篆刻艺术代表被特邀参加。自此,韩焕峰真正走进了沧州文化艺术的殿堂。当年10月,根据国家招贤任能政策,韩焕峰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特批调入沧州地区展览馆工作。紧接着,地区人事局又破格将他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后全家三口破例农转非。1987年开始,韩焕峰先后被破格评上了中级、副高、正高职称。韩焕峰一步步向好的人生转折几乎全都是破格改变,全与他的篆刻成就有关,篆刻艺术也真正给韩焕峰带来了命运的变迁。

  聚薮沧海 陌上花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 《增广贤文》

  韩焕峰出名了,他的印章走进众多人的心中。各种邀稿信,邀请函,仰慕者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到韩焕峰的办公桌上。其中有书画家、音乐家、作家、企业家,还有行政领导。韩焕峰是个认真之人,每一封信他都认真地读,认真地回复。他在信中看到了许多溢美之词,也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沧州的篆刻艺术始终处于一种涣散的无组织境地,沧州各地来自各行各业的篆刻爱好者们,同处于一种渴望学习而欲求无门的境遇。

  韩焕峰动心了,他们太需要一个组织了!他好似看到了这些渴求者们渴盼的目光,随即萌发了成立一个专门的印学研究组织的想法。他要为沧州的篆刻事业做点事情,他要为这些篆刻者们找个家,更为专门从事篆刻艺术的传承、弘扬及研究搭建一个集中、永久又便捷的平台。他找到同好张之、孙铁宝、刘芳庭一起策划商议,将这个设想说与他们,竟得到了同声一辞的支持与回应。

  于是,他一边联系着篆刻艺术界的爱好者,一邊考虑着印社机构人选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沧州地委宣传部、地区文联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一路绿灯,水到渠成,一切准备就绪。1985年4月28日,季春末的日子,阳光明媚,春风添暖,沧海印社成立大会隆重召开,燕赵大地上的首家印学组织——“沧海印社”正式宣告成立。印社筹备期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篆刻家康殷、徐之谦分别为印社题写了社名;西泠印社发来了贺电;康殷先生因故不能前来,特别从北京写来“振古如斯”四个大字,以资祝贺;黄绮、刘江、胡公石、沙曼翁、刘艺、高式熊、周哲文等数十位全国知名书法篆刻名家都寄来贺词。众望所归,韩焕峰全票当选首任社长(兼秘书长)。张之、孙铁宝、刘芳庭被选为副社长,特聘请中国书协副主席黄绮为名誉社长,首批社员35人。沧海印社的成立成了沧州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她不但填补了沧州乃至河北印学组织的一项空白,同时,在沧州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沧海印社如一艘挂起航帆的小舟,吹响了印坛航行集结号。

  印社成立当天,同时举办了“沧海印社首届社员篆刻作品展”和“冯书楷篆刻展”,并特邀老篆刻家孙竹、冯书楷莅沧讲学。韩焕峰从此链起了沧州大地上的篆刻艺术前辈及爱好者,这个组织成为了沧州篆刻人才的渊薮,并籍此培育了一批批印学新人。

  印社成立后,韩焕峰一边刀耕不辍,继续前行,一边投入精力于印社,壮大组织,提携后学。为了弘扬印学发展,给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以期提高印艺,发现培养篆刻人才,韩焕峰开始筹划创办一份印社社刊。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第一没有专职人员,第二没有资金。韩焕峰说得实在:人员方面我盯着,社员谁有时间谁来;资金方面实在不行,就拿我的印换钱!他真的将慕名前来求印的酬金,全部放到了印社做办刊费用。社员们多是公职人员,白天没有时间参与,就业余时间来做。韩焕峰先确定了办报宗旨:刊载篆刻作品、发表理论文章、介绍沧州印人、开拓艺术新路。然后,亲自从诸多封信稿中筛稿,组稿、审稿、定稿、排版校对,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从不含糊。为此经常忙得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80年代的印刷工艺还停留在油印铅字排版的基础上。前两期报纸都是用打字机打字,再用油墨印刷。每一张报纸,都是这样咔嚓咔嚓手工印出来的。为了省钱,上面的36枚印章,是在报纸油印出来后,再一个个用原石钤上去的。400份报纸,36方印,光盖章就得需要几个小时。眼睛熬红了,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揉揉眼睛继续干。终于,1986年4月,第一期《沧海印》正式出炉。这个由几个人组成的“草台班子”,硬是办出了一份内容丰富、独具特点、气场十足的漂亮的印人小报。

  韩焕峰依稀记得1986年9月的那个月夜。沧州日报社的车间里,韩焕峰正和几位印友在打样机上出刊,随着打印机咕噜咕噜的辗转碾轧声,一张张带着墨香的小报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孩子,翻滚跳跃着。他将这些报纸带回家,再分别将20枚印章一张张小心翼翼地钤上去。看着朵朵殷红的印作,像花一样开在版面上,韩焕峰喜不自禁,劳累全无。完全钤完400份印章,已到了第二天凌晨两点。他伸伸懒腰,并不觉疲惫,反而满身轻松。走出屋子看见满地的月光。联想到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突然来了兴致。他清了清嗓子,随口唱出了那段经典唱段——“早也盼,晚也盼……自己的队伍来到眼前……”静谧的夜里,这声音听起来春风得意,信心十足,成就满满。

  有人问:做这些无名又无利,你们到底为了什么啊?韩焕峰不假思索,掷地有声:为了光大印学,弥补沧州篆刻艺术的空白!韩焕峰就是这么一个敬业付出、抛却小我、高尚无私之人。

  一期又一期,《沧海印》从八开两版发展到如今的四开四版,从油印手钤,改为铅印,直到2000年后,才完全改为激光照排。韩焕峰十几年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终于感动了“上帝”,财政部门为此拨款1000元,很多企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从此,这份报纸便有了长久的生存能力。

  在韩焕峰的感召下,篆刻艺术在沧州渐渐开花结果,显现出繁盛的生命力。《沧海印》的刊出成为发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的阵地,大大提高了社员们的积极性。社员们在这里发表作品,展开印学学术交流,显各家之长,谈一己之见,通过切磋交流,提高印艺及艺术修养,同时培养推介了大批篆刻新秀。他不但把篆刻艺术推出了沧州,吸引了全国的篆刻爱好者在这里聚焦交流,结缘进步,而且把《沧海印》打造成沧州纸质传媒的一道艺术风景。截止到目前,《沧海印》已刊出了106期。它不仅是印社的一份社刊,更是印学界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承担了一份传承好弘扬国粹艺术的义务和责任。

  硕果累累 辉耀沧州

  “有恒之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百折不挠,铁杵成针。”

  —— 荀子

  这句话好像专为几百年后的韩焕峰量身而作。韩焕峰在篆刻这条道路上锲而不舍,风雨兼程,以一种义不容辞与奋不顾身的责任与担当,让这门国粹艺术在沧州落地生根,并且赋予了她永久的生命力。30多年来,他先后培养了冯宝麟、李泽成、吴学军、孙长铭、吕铁元、唐中元、孙宏伟、陶殿甲、苗俊昌、杨润浩等20多名印坛新秀,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其中4名成为西泠印社社员。他们在全国篆刻大展和西泠展上屡屡获奖。韩焕峰不仅是开创沧州乃至河北印学的第一人,还将沧海印社培育成了一棵蜚声海内外的参天大树。

  韩焕峰不但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以超强的能力与胆识,为沧海印社擘划着未来。他带领沧海印社陆续组织了极具影响力的全国印社篆刻展览、沧海印社社庆、编印书籍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携社员参加国内外篆刻艺术大展,与全国各地及国外的艺术团体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关系,架起了一座海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1986年,在中国汉字硬笔(含篆刻)书法大赛上,韩焕峰的篆刻作品于近百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

  1987年5月,其印作“新气象”“龙纹瓦当”荣获首届“爱国杯”海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银奖;10月,“黄骅渔乡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他的篆刻作品获得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沈鹏和陆石的高度赞扬;12月,在台湾《印林》杂志举办的“命题竞刻”中,韩焕峰作为大陆唯一一个参赛获奖者,其作品“忘怀得失”被评为佳作。

  1988年,沧州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印谱《沧海印社篆刻集》,经韩焕峰整理编著,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面世,成为全国地市级印学组织屈指可数的公开出版的印谱。

  1989年6月,韩焕峰作品“玄武湖”“梅花山”“夫子庙”等在《今日江苏》篆刻大赛中获得金奖;9月,他应邀参加在南朝鲜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其作品连续三年在日本东京都小平市和鸟取县展出。

  1990年6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大展开始,共收到两万多件投稿作品,评选揭晓只有500件入选。为了不留“遗珠”之憾,韩焕峰与张之以超人的胆略和魄力,克服种种困难,在余下的作品中选出340件优秀作品,汇集编辑成《墨海遗珠》一书,由天津杨柳画社出版,在当时书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任《青年书法报》的总编郭恒赞曰:拾遗补缺创奇闻,慧眼掬珠冀北人。

  1996年11月,应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邀请,韩焕峰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暨交流和篆刻专题讲学。同时在新加坡举办为期七天的个人篆刻展,第一次将篆刻艺术带到了海外。后分别于1999年8月、2006年3月应邀再次赴新加坡参加“河北·新加坡书法联展”和“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得到该国总统纳丹的亲切会见。

  1997年,韩焕峰被吸收为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影响力最大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韩焕峰是西泠印社建社近百年来在燕赵大地吸收的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社员。

  1999年1月,河北省书法协会篆刻研究会成立,韩焕峰被推选为会长,成为燕赵印坛的掌门人。他精心谋划着更高更远的蓝图,提出了“打造河北印坛品牌,树立燕赵印人形象”的口号。同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沧海印社立足于全国印坛先进之林。

  2001年,韩焕峰书法作品“花好月圆人寿 风和海晏年丰”,荣获“联合国2001世界和平年美术大展”铜奖。

  同年,建党八十周年之际,韩焕峰应邀为嘉兴南湖红船博物馆烟雨楼撰书“湖中叠浪迎明月,船上聚贤唱大风”联,再现了当年几位共产党人在一艘小船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景,表达了对老一輩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展览过后,该馆筛选了部分作品永久性收藏陈列,韩焕峰的作品与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文学家郭沫若、贺敬之及书坛巨擘启功、沙孟海等人的作品一同收入其中。

  2002年10月,韩焕峰在沧州举办了“河北省第二届印学研讨会”“河北省首届篆刻邀请展”,编辑出版了河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河北印学研讨文集》。

  2003年,密山市政府投资百余万元,建“吉祥铜钟”。钟体高2.2米,周长3.8米,铜钟四周铸四方“吉祥”印,铸铭文《爱莲说》。韩焕峰应邀用大篆刻四方“吉祥”印,用金文书写《爱莲说),字迹雍容遒劲,力透纸背。2004年,又受邀为投资近千万元建的“孔子庙”主殿书写四米高长联。沧州与密山因为韩焕峰的篆刻书法艺术连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2004年,广东省雷州靖海宫楹联艺术碑廊广场,修建四通巨碑,邀请当代书坛有名望的书法家分别用真、草、隶、篆四种字体书写。全国一共选了四位名家,其中就有韩焕峰。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用篆书《千字文》,于四尺仿古宣纸,整整写了33张碑文,放大一倍勒于高2.5米,长40米的碑石,蔚为壮观。被媒体誉为“篆书天下第一碑”。负责筹建此碑廊的李建华先生万分感慨,给韩焕峰写来四封信,用26页信笺表达了对韩焕峰精湛的书法及敬业精神的崇敬:“先生的书道与人道,作品与人品,风格与人格,素为书坛称道。拜赏巨作,确实精彩至极,更是当代书坛一件少见的经典之作。勒石竖于靖海宫,碑廊必将更为生辉。历史会铭记着先生的大名,您的大名也定会如同这石碑,流芳百世,万古长存……”

  同年5月,韩焕峰接到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邀请,为纪念堂治一枚“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印。韩焕峰深感任务重要,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他闭门构思,以“关防印式”镌刻出一枚典雅又凝重的印章,永久地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

  2006年11月,应新加坡啸涛篆刻书法会邀请,韩焕峰、冯宝麟、李泽成的篆刻作品在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新加坡印人作品展”,展出作品一并被编入《新加坡印人作品集》。

  2007年,韩焕峰受南运河管理处之邀,为大运河碑廊创作了约两吨之巨印“人智河情”,安放于大运河碑廊。边款刻下他的自作诗:“运河故道建碑廊,古郡浮阳添锦装。泼墨挥毫书盛世,人智河情民安康。”记载了古运河文化,赞扬了古郡盛世,同时为沧州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

  同年6月,西泠印社主办的“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举行。韩焕峰率领48名社员来到华北赛区,经三轮评选,7位登顶。同年9月,韩焕峰带队赴杭州参加总决赛,又有4人进入全国前50名。得到西泠印社的高度赞扬,被媒体称为华北印坛的一支劲旅。著名篆刻家杨鲁安先生因此将沧海印社与西泠印社相提并论,留下了“南有西泠,北有沧海”之佳话。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韩焕峰又创下一大盛举。作为一个印人,韩焕峰无疑是敏锐的。他从一枚“中国印”奥运会会徽得到启发,他要为奥运冠军每人治一方印。他联合沧州市体育局、《沧州晚报》,策划了“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活动。他组织了印社8位顶级篆刻家,组成8人创作小组,每产生一名冠军,就立即创作一方名印,次日在《沧州晚报》刊出。共为中国奥运冠军治印60方,堪与“中国印”同辉相映。原沧州地区行署专员、省文化厅厅长郑熙亭赞扬说:“这些印是国宝级的艺术珍品,是史无前例的丰硕成果,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沧州人民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是无价之宝,为沧州的文化事业创造了财富。”

  奥运会结束后,韩焕峰又将这批记录着历史荣光的“冠军印”,编成一部《中国奥运冠军印谱》,为奥运冠军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治冠军印期间,《沧州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日报》等数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消息传到各大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和记者慕名前来考察,亲领了沧海印人的团体面貌和治印水平,决定在央视“鉴宝”栏目录制一期节目,以弘扬印学。于是,韩焕峰携60枚冠军印应邀走进央视“鉴宝”栏目。此节目在中央二台连续四次播出,收视率达到了两亿。沧海印社也成了中国印坛上走进央视的第一个篆刻组织。

  10月,“和平颂”神七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向全国书画、篆刻界名家邀稿,搭载“神七”遨游太空。韩焕峰选送了印社四名社员的书法篆刻作品,这一枚枚小小的印章,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与“神七”一起奔向了太空。

  12月,韩焕峰的篆刻作品,被特邀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同年,他的作品受邀参加上海世博会“金石永寿篆刻艺术展”。

  2009年10月,“中国篆刻”世界申遗获批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篆刻艺术从此豋峰造极。韩焕峰受邀先后参加了“全国印学研讨会”“三北地区研讨会”“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西泠印社2018国际印社社长高峰论坛”等高端印学研讨会。

  2013年,韩焕峰高票当选为西泠印社理事。有人赞他:“继绝传薪,河北仅此一人也!”

  2016年,“G20国际峰会”在杭州召开,20个家国元首齐聚杭州,韩焕峰应邀为南非总统治“祖马”印,作国礼相赠。

  2017年6月,韩焕峰应邀率团5人前往日本作文化艺术交流,其篆刻作品先后六次在日本展出。

  2018年9月,韩焕峰应邀为“国庆特别节目”治印“江山多娇”,并做客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进行现场解读。

  2019年初,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举办“大美之春”春晚,全国知名艺术家共两千人齐聚人民大会堂。韩焕峰等十位篆刻艺术家应邀参加,韩焕峰现场篆刻了“德厚流光”,为观众送上了金石迎春的祝福。后又以“全国榜样人物”应邀参加了“2019榜样春晚”,被授予“艺术大使”荣誉称号,被媒体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韩焕峰一边组织大型活动,一边同时编刊著书,为印社留下了每一个阶段的珍贵篆刻资料。他先后编辑出版了《沧州书法篆刻选》《沧海印社篆刻精品集》《墨海遗珠》《沧海印学研究文集》《河北印学研究文集》《名家题贺书画邀请展作品集》《韩焕峰皕斋印集》等30余部篆刻研究及作品集。

  在韩焕峰的带领下,沧海印社相继与香港友聲印社、日本东丘印社、台湾《印林》杂志社、韩国篆刻研究会、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日本日中艺苑等书法篆刻组织结为友好社团。这些年来,印社共拍摄十余部专题艺术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河北电台等多家媒体播放,展现了沧州印人的风貌,弘扬了印学国粹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十四年来,沧海印社社员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权威性展览和评展中,作品频频入展和获奖。共计228人参展,特邀4人,获奖16人,入展45人。尤其在“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中,篆刻共有4人获奖,而沧海印社李泽成、孙宏伟双双获奖,占了全国篆刻获奖人数的50%。让印坛同行刮目相看,成为一时美谈。

  ……

  翰墨无言,金石有声。一次次盛大的活动,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一页页成绩飘扬而至。韩焕峰的成就简直“罄竹难书”!所有的这些荣誉,不仅仅是韩焕峰的骄傲,更是沧州文化界的骄傲。他的事迹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篆刻家韩焕峰》等在市、省、中央电视台播放,他的作品被数十家碑林勒石,被中央电视台、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及多家艺术馆永久性收藏。几十年的奋斗,韩焕峰将沧州的篆刻事业刻出了名堂,不但将之从沧州推向了全国,同时推向了世界。

  如日之恒 如月之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苏轼

  韩焕峰没有止步于这些成绩的获得,而是率领着印社再接再厉,继续攀登。他一边办刊、著述、办展览、搞培训、邀请艺术名家前来讲学,一边探索印艺,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中国的雕刻文字始于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以及秦代的石刻等,因所用字体多为篆书,后移入印章内,故称之为“篆刻”。它是一种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韩焕峰认为:“篆刻艺术应尊重秦汉至明清以来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按艺术规律行事,用当代的视角去认识、发掘、继承和发展篆刻艺术,才能开拓出既古又新的天地来。”他以书入印,追求高格,以独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内涵,创造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印风。

  韩焕峰每天与石为伍,几十年沉醉痴迷,他将艺术构想拓印到每一块瓦当与印石之上,他用陶然喜悦和艺术技巧表达着对审美的追求。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每治一方印,从章法开始,反复推敲,巧思寻探,端正己容,凝神静虑,排除杂念。印稿落墨上石时,更需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运用肩、肘、腕、指之力,握刀要稳,下刀要准,行刀要狠,心手相应,一气呵成。秉刀而思生,精神爽旺,心情舒畅,忘却疲劳。因此说,篆刻能练功开胸,调摄情感,陶冶心灵。”

  韩焕峰的生命已然活在他的篆刻世界里。他将篆刻看作是有生命智慧的艺术语言,把印学看作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他始终如一地痴于篆刻,他将篆刻与生命的趣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满腹豪情付诸于方寸之间,创造了一个篆刻界的传奇。

  为了坚持始终,他给自己刻“每日刻一瓦”“一把拙刀三百瓦”二印自勉。同时,在与各个不同风格的篆刻艺术家交流过程中,韩焕峰的篆刻艺术也突飞猛进,飞速提升。他早年跟冯书楷学习齐白石先生的单刀直入刚健豪爽,又得益于大康先生苍浑朴厚的古玺印风。他熟谙商周甲骨秦汉封泥古玺,秦权诏版汉瓦六朝造像和明清各派诸家印作精华,再融入他宏阔的魄力和器识,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印风。他的印作方正端庄、典雅浑穆、气象宏大,风格鲜明。正是字如其人,印如其人,他的印就像他的人,有性格,有棱角,一笔一画透着大气与洒脱,带着黄骅大野的质朴宏阔之风,粗犷而豪迈,痛快而霸气,酣畅而淋漓。

  杨鲁安先生说:“韩焕峰倾爱齐白石印风,故其刀下能迸发刚健豪放之情。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刀工凌厉、剥琢之声可闻。学齐之外,还上追秦汉,下晚清及近代诸家,博涉多优。而更尚康殷先生,学得其刀法,得其心法。故其印作刚柔相济,别有怀抱的境界。”

  他的印作越来越深刻,融入了他多年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艺术修养。他是用思想之笔进行审美创作,以蕴含生命力量的线条,构筑起开合有致、动静相宜的空间。他的印是活的,亮着风骨,含着内蕴,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篆刻从“砖、瓦、陶”文开始,到青铜锲铸,再到石材镌刻,印材拓展,文质延伸。加之后人在其内容、形式、技法上继承和创新,一步步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内涵。宋代以后文人加入治印的行列,变制印为治印,“以印言美、以印言志、以印言情、以印言趣、以印言事、以印言史。”一件印章作品的诞生,植入了美学和诗学的浪漫,更有了哲人般的思考。

  韩焕峰经过反复探求研究,悟到篆刻之精髓。他以为篆刻作品必须要有美。他说:“在篆刻创作中,没有美学思想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美学思想对于艺术表现技法来说,可以理解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篆刻之美具有空间构成与时序进程的两重性,篆刻的空间形式有赖技法完成;而刀石相击之间的美,刀笔相生的意韵,刀刀迸进过程中刻下的痕迹,表现的是一种时序之美。韩焕峰的印便兼汇了空间和时序之美,印风深邃古典,不入流俗,体现出一种特立不羁的艺术格调。

  笔者不谙篆刻,直观韩焕峰的作品,为其总结出“四美”。一为气势之美:气象浑穆,笔力雄健,精神飞扬;二为刀法之美:深浅峻厚,跳跃灵动,洒脱飘逸;三为结构之美:疏而不空,满而不塞,厚而不濁。四为艺术之美:如铸如刻,错落有致,动静相宜。总之,韩焕峰的印粗而不野,工而不板,巧拙相间,有疏有密,收放有度,常令人观后而难以忘怀。

  他擅于把握文字的意趣,在传统的基础上,广采博取,融古纳今。其章法,因势生变,不拘一格;其刀法,冲之干脆,切之浑朴。他自出机杼,直抒胸臆,大胆创新。“轻重有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他的印自然而成,存自然之美,加上了他的学识与风骨,更具有了“音乐的节奏,诗歌的意境,舞蹈的动感,绘画的韵味,以及建筑的力量”,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统一的炉火纯青之境地。

  陕西著名篆刻家傅嘉仪赞曰:“其印风涉猎广泛,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无论古玺印、秦汉印、流派印、甲骨、造像、肖形、古币、瓦当等都做了深入到研究,可谓‘追慕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刻古玺印,古朴遒劲,白文汉印苍浑厚重,尤得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齐白石之印式,所摹刻造像,瓦当具有普世肃穆之气,肖形印,朴拙空灵,赋予动感。”“方寸自有金戈铁马,刀笔微芒如同琴心剑胆。”

  艺术贵在个性,更贵在灵性与独创性。韩焕峰有着天生的慧根及悟性,有着艰辛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刻苦攻读,集腋成裘;他学养深厚、技法精良,于古老中寓新奇、拙朴中见灵巧,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落他人窠臼。他的印自成一派,雄浑苍劲、气势磅礴,有着燕赵的豪气,秦汉的风骨,气格高古、奔放豪纵、兼汇众妙极富有时代特色。

  中国书协副主席黄绮先生说:“焕峰篆刻的瓦当高于摹印,朴实中有活力,用此法移入印章内,可树一帜。”

  台湾篆刻泰斗王北岳言:“韩焕峰的印章有一种古朴大气,一种磅礴之势,喷薄而发之势。典雅中又率真,平静中见真情,俊俏中透骨力,一种‘大美不言的平和宁静与深刻。观其印常有‘气壮山河,心雄万夫之感,其感染力之强,尤为人之不及。”

  如今,韩焕峰的印作被国内外的许多名馆、堂收藏,他的《砖瓦治印之浅见》《略谈篆刻艺术的残破美》《浅析齐白石印风形成》《篆刻残破刍议》《沧州印人勾稽及沧州篆刻发展综述》等理论文章被编入《全国首届印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首届篆刻学暨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作品集》。他的书法篆刻作品被编录到《中国书法艺术大成》《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等数百部书籍。

  因此,有人说“韩焕峰的艺术成就,足以彪炳青史!

  不改初心 矢志修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

  在弘扬篆刻艺术的道路上,韩焕峰一直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基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始终自励自勉,发愤图强,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矻矻以求的进取精神,一种勤奋执著的敬业精神。他把篆刻当成一项生命特征艺术,将弘扬印学艺术作为民族担当大任,几十年如一日,足履实地,呕心沥血,一步一个脚印,和沧印人一起将篆刻这种小众艺术,发展成为尽人皆知的大众艺术,将小印章做成了大文章。

  韩焕峰成了沧州文艺界的知名人物,全国各地以及国外邀他讲学的,邀稿的,求印的,邀做当评委和艺术顾问的络绎不绝。他并没有为这些成就而自我陶醉,趾高气扬,而是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任何一项活动结束后,他又全力以赴与同仁们投入到另一个活动当中。

  田松林说:“韩焕峰是个从不知劳累的燕赵汉子,一旦在他大洼人吃苦耐劳,勇武憨直、坚韧倔强、敦厚自奋的性格中,注入了文化内涵,秉承了铁狮子精神,他就会发挥出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般的作为。”

  自沧海印社成立以来,他和社员们除了参与全国或国际权威性的篆刻艺术大赛和大展,还先后举办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展览和赛事,如“振兴沧州?篆刻命题创作展”“全国印社篆刻联展”“全国城市印社篆刻联展”“河北省首届篆刻刻字艺术展”“中外名家百茶书印道请展”,以及沧海印社成立周年社员作品展等二十余次大中型展览。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印学争鉴》《当代篆刻家大辞典》等十余部(集)辞书。

  作为沧海印社一社之长,他见证了印社全部的艰辛与成长。沧海印社从成立之日开始,一路蹒跚,栉风沐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弱到强,三十多年以后,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枝繁叶茂、葳蕤生光的参天大树。而今,已由当初的35人发展至166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就48人,西泠印社理事1人,社员3人。韩焕峰一直在集聚、培养人才,沧海印社成了培养后起篆刻人才的一个摇篮。他们办报著书,举行理论研讨,积极参与国内与国外赛事。三十年间共刊发《沧海印》报106期,出版学术及印集书籍100余部;在国内外各种权威性书法篆刻大赛中,共有180余次入展、获奖。应邀参加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展览、活动。韩焕峰还作为河北唯一的特邀作者,参加了西泠社首届“中国印”大展。以韩焕峰为首的沧海印社成为了燕赵大地上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创作实力最强的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对中国北方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激励社员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同时扩大印社对外的交流和影响,他成功策划了五次沧州印社周年庆典。他组织印社人员,每隔五年举行一次庆典,为沧海印社做一个小结;每隔十年举办一个大型庆典,同时举办大型展览或请知名篆刻家前来讲学。活动包含了庆典大会、名家题贺展、社员篆刻展、印社成果图片展、赠作品集等系列环节。每一次庆典都是一次印人相聚交流的一次盛会,同时显示了沧海印社庞大的脉络人气。

  2015年4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沧海印社以“三十而立,沧海扬帆”为主题,举办沧海印社成立三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各级领导及企业家、书画艺术界鸿儒、新闻界朋友1000余人齐聚沧州博物馆,共襄盛举。全国各地印社、各艺术团体、国内外篆刻及书法名流等纷纷题词祝贺,西泠印社等友好社团亦派人前来祝贺。这一天群贤毕至,书家荟萃,金石璀璨,向世界展示了沧海印社的成长历史和瑰丽的艺术成就。

  印社网络部拍片整理,加文字配送发到网络。中国篆刻网、燕赵都市网、土豆网、今日渤海网等多家网站将这次庆典盛况进行了滚动转播,点击率达到了七位数之多。

  如今,韩焕峰已是饮誉海内外的知名篆刻家,也成了沧州印学界的一面旗帜。有了他,沧海印社才有了三十多年的兴盛不衰。他成功地让篆刻艺术成为沧州乃至全国的一种艺术气象,不但光耀了沧州乃至河北篆刻艺术,而且铸就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成功与辉煌。

  大典以后,韩焕峰又耗时一年半,竭尽心力,亲自完成了一项浩繁的编纂工程——一部沧海印社活动及成就全集——《沧海印社三十年》(上、下卷)。

  这卷沉甸甸的书就像两块方砖,无论实际重量,还是内容含量,都分量十足。书的封面以天藍和海蓝色为主色,有海,有云,暗含了“沧海印社”的“沧海”内容,或者还有“历史的天空”和“海纳百川”之意。全书近千页,纳百万字,夹排两千幅图片和三百张报剪,序列规整。图文并茂,记录详实;以类归纳,纲举目张;攫微理纷,存史鉴今。它集史料性、学术性、艺术牲、文学性为一体,包罗了沧海印社成立三十年来的活动历程,全体社员均载入其内。它叙述了沧海印社成长的历史,记载了沧印人30年来所有的辛勤与努力、成就与艰辛、品位与荣誉。它像一个印学界的百科全书,被人们誉为一部涵盖了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人文关怀及社会价值的传世之作。它不但是一部史志型的书籍,一部可读之物,更是一部励志之书,填补了全国印社成长史上的一项空白。为印社留下三十年翔实史料的同时,启迪、激励着后人追随前辈的足迹,传承并弘扬沧印人自强不息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诗经里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事情都能善始,却显见能够善终。像韩焕峰这样从始至终,不改初心的艺术家实属难得。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情。韩焕峰做到了,他就是为了篆刻艺术持之以恒而倾其一生的那个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30多年来,韩焕峰创造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沧州文化艺术界,提起韩焕峰的鼎鼎大名,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若能拥有一方韩焕峰的印作,简直荣幸之至。虽然头上有诸多的光环和头衔,但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他以自身的正气与格局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赞赏,以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品质和阳光的个性收获了各界人士的爱戴与信任。

  有人说韩焕峰名气越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已不再随便给人刻印,他的印一印难求。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韩焕峰实在太忙了!慕名求印的人和单位太多了!大到国家、省部级领导出国考察访问,小到各界艺术家、企业家收藏,还有一些书画爱好者渴慕,都仰名前来求印。这些年来,他为朋友无偿治印已无数可计。他说过“一个艺术家在成功的道路上,艺德为本,艺术为末。人一旦被铜臭味迷失了方向,在艺术上不可能有所成就。”

  前人有云:“进取之事,不在于人,而在学术与人品。”“修艺弥贵在德”。他好学重德,为篆刻艺术殚思极虑的同时,不忘树德助人。他将奉献作为一件乐事,他的为人原则是,“跟谁交往都不能让人吃亏,人可以欠我,我绝不负人!”他不但印艺精湛,成就卓越,他做人的那份恳挚与笃诚,淳朴与憨厚的品性在朋友们眼里更是有口皆碑。结识他的名家众多,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傅嘉仪曾这样评价:“韩君的人品印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印如做人,正刀先正心,韩君为人坦率且豪爽,有铁狮子般的勇猛进取精神,并尊师重道,爱护后学,刻苦敬业,坦诚无私。在广大艺友中,口碑甚好……韩焕峰的的确确是位‘大家!”

  王北岳说:“韩焕峰先生倾心推广和弘扬篆刻艺术,致力于培养篆刻新人及组织工作。二十余年,勤勤恳恳,舍己为人,献身艺术,难能可贵。”

  庞涌湃说:“作为河北篆刻界的领军人物,韩焕峰组织家、活动家的气魄与能力,是他人无可代替的。其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对师辈的尊崇之心,对同道的坦诚之意对后学的提携关爱之情,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几十个春秋更替,送走了过去的岁月,也送走了前辈与先贤。韩焕峰不但始终以不负他人的准则与同道交往,对这些逝去的恩师同样表达着无尽的恩情与眷念。他尊师重道,尊老敬贤。他说,“这些老艺术家们的治学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他们为沧海印社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我怎敢遗忘!”

  冯书楷是韩焕峰的第一位恩师,韩焕峰始终不忘师恩。他曾亲自筹资为先生出版了一部篆刻作品集。1992年2月,冯先生重病,去世之前,韩焕峰赶时间将冯先生的作品编辑成《冯书楷书法篆刻》书稿。为了让先生生前见到样书,他马不停蹄加班加点,特别要求天津的出版社就近在沧州印刷,并先打印出一册样书,送到先生的病榻。冯先生感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说了一句:“焕峰,没有你,这些作品的成书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你了却了我一桩于世未完的心愿啊!”一个礼拜后,冯先生毫无遗憾,含笑九泉。不久,《冯书楷书法篆刻》正式出版。先生去世后的第四年,他又为先生立墓碑一通,并亲自撰写了碑文。每到节假之日,他总会到师母家探望。恩师祭日,他同恩师的家人一起缅怀悼念。师母百岁华诞之时,韩焕峰为其庆祝生日,专门举办了一场“恭贺百岁 缅怀先贤”活动。

  康殷先生也是韩焕峰的恩师。韩焕峰家里的正厅始终悬挂着一幅康殷先生所赠大篆“自强”二字,韩焕峰将它作为时时提示诲勉自己的座右铭。康殷先生去世时,他带着亲自撰写的3米巨幅白布挽联,赶赴北京八宝山参加葬礼,表达了对恩师的爱戴与敬仰之情。2016年秋,康殷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又与门人积极筹备纪念活动,一起出资出版了纪念专辑,还带领学生李泽成、王滨清一起专程去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发言时,回忆点点滴滴的师恩,感慨地表达了对前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他是一个为人立世止于至善的追求者,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山东肥城的张志银是一残疾人,做二十四孝大印时,慕名求助于韩焕峰。他精心设计刻治了印稿寄过去,又受托亲自邀请了22位西泠印社社员共同完成,大大提升了印作的品位与档次。后他又为张志银的《百家鉴印》写序题词、写刻铭等。张志银感动至极,拖着残疾的身体,专程两次来沧向韩焕峰致謝!

  他热爱这个国家,关注国家大事。他说:“一位艺术家,必须怀有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怀,如果离开了祖国,离开了人民就没有了艺术生命。”在韩焕峰眼里的篆刻艺术,不是为个人而艺术,而是为祖国而艺术,为时代而艺术。一切的艺术,只有融入时代的发展,融入社会的进步,才是光辉的,才是永恒的。从“奥运”到“神七”,韩焕峰用印作讴歌了和平与盛世,表达了对祖国强有力的支持与热爱。

  他是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人虔诚,重品轻利。他常说,“社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不知如何做才能对得起。既然篆刻给了我一切,我也一定要用篆刻来回报社会。”他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却一直热心公益,经常为赈灾义卖募捐,救助失学儿童,力所能及地为需要之人送去资助与慰藉。他经常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那片养育过他的土地,回报那些在他最困难之时给予过他援助的乡邻们。因他多年来多次参加、支持家乡的文化活动,被黄骅市政府授予“文化贡献奖”。

  他爱才好士,对社员关怀备至,他奖掖后学,甘为人梯。“篆刻不仅仅是艺术才华的个人展示,更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光大。”他又胸襟豁达,不计报酬,他从家里拿出经费办社庆,办展览,他用自己的钱给优秀者发奖金。2006年10月,他制定了《沧海印社篆刻创作奖励实施办法》,凡是在国展和西泠印社评展中获奖的社员,按获奖等级颁发奖金,从1000到3000不等,还要召开集体会议对其进行表彰。十几年来,他发出的奖金不下几万元。他亲手培植推荐冯宝麟、李泽成、孙长铭加入了西泠印社。

  他经常给社员们进行篆刻艺术公益讲座,他先后到泊头师范学院、献县、肃宁、青县等地进行讲座。他这样说,“刻印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是我想从中索取什么,而是想通过这门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沧海印社从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过五次换届,所有社员皆众口同声一致推举,韩焕峰也一直连任社长之职。他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而是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贡献,都看成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报答;他把社会上的种种赞誉和信任,都转化成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他永远忘记自己,却总是想着别人。2018年10月,他的学生刘果鑫第一次举办书法、篆刻展览,于情于理韩焕峰得去给学生擂鼓助威。而韩焕峰正因病住院,于是他说服了大夫,强打精神,拖着病体,赶到黄骅去参加了开幕式。

  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不拘小节,谦恭虚己。每遇老一辈向他求取书印,或朋友有需求但又不便时,他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亲自送上门去。如今韩焕峰已七十有余,依然不辞辛苦,不惧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用他的善良和热忱感召着周边的亲朋好友。

  前些年,每逢节假日,韩焕峰总会收到国内外朋友寄来的贺卡,花样繁多,琳琅满目。让韩焕峰最难忘的是2004年元旦,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先生寄來的贺卡。他很满意自己目下的状态,他说:“我非常知足,因为篆刻收获了很多朋友,我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志当盛景 耻于疏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刘禹锡

  韩焕峰人送外号“沧州铁狮子”,他行事立身,都带着铁狮身上的不卑不亢和不羁不屈。他身材魁梧,走路生风,高音大嗓,声如洪钟。他“言必信,行必果”,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看似粗线条,却粗中有细,敬小慎微;他为人豪放敞亮,为文却严谨精细;他雄强干练,古道热肠,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杨鲁安说:“焕峰天天在呼喊,天天在奔跑,丝毫也不知道劳累,好像他那魁梧的身架是前生就专为数以万计的石印而造就的;他那响如洪钟的大嗓门儿是专为弘扬印学而长就的。”夏恩龙说他:“魁梧的身躯,粗旷的线条,宽阔的前额,坚韧的下巴,勾勒出他的一幅速写,而咸腥的海风和碱滩的雄浑,则铸就了他坚强深厚的灵魂。”事实上,他就是一个有着大格局、大气魄、大气象、大情怀之人。

  韩焕峰一生为自己刻过四枚斋馆印,这四枚印章代表了韩焕峰大半生的奋斗历程。一为“不息斋”。取《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表达了锐意进取的志向;二名“瓦斋”。因无力购得上好石料,遂用砖瓦替代,显示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为“寒石庐”。因寒喻清贫,石为印材,且坚硬执著,喻励志弥坚;四为“印上楼”。一喻沧海印社从平房搬到二楼,二喻印艺与印社皆“更上一层楼”。

  韩焕峰的“印上楼”在群艺馆二楼。屋子里一盆正在盛开的蝴蝶兰,一盆长了乒乓球大小橘子的橘树盆景,两盆凤梨丹尼斯。韩焕峰给我介绍着,办公桌椅是博物馆支持的,书柜是运河区地税局的朋友送的,沙发、衣架、书案、毛毡等都是社员们送的。墙上挂了两张合影,一张是1985年印社成立时的照片,另一张是2015年三十周年社庆集体合影。另外就是韩焕峰亲书的“印上楼”。他指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给我看,感慨而幽默:“看我年轻的时候,一头浓密的头发,多帅!”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恍惚间韩焕峰就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从年少变成了古稀,他却依然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