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618
江雪

  1.走进临夏

  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说这句话的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费孝通曾对中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进行过实地调查,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为改善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如此而言,费孝通这句话是经得起推敲的。

  河州人为此骄傲着。温州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而河州地处大西北黄沙漫漫荒凉之地,费孝通把温州与河州并列称赞,越发可见河州不俗,也难怪河州人骄傲!

  河州,即今天甘肃省临夏市。历史上,临夏是有名的“旱码头”、“茶马贸易”,一度在历史纵深处闪耀光华。

  “临夏”是一个因地理位置得来的名字。大夏河,古名漓水,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东南部达布热,全长206公里,在临夏市境内流长22.4公里。临夏位于大夏河河谷。先人逐水而居,水也是临夏形成城谷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临夏古称“河州”,也没有离开“水”。

  2018年11月16日,国务院对临夏进行了通报表彰。临夏,这座古老的内陆小城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那么,临夏这座内地城市是如何吸引国务院目光的呢?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古老的河州——临夏。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塞下秋來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在我的印象中,大西北被定格于古诗词的景象是孤城落日,是金戈铁马,是羌笛悠悠,是雪落荒原,是黄沙漠漠。

  我不是第一次到大西北来。2006年,我到西宁采风,在兰州转车。沿途青山连绵,千沟万壑,没有南方的旖旎灵秀,却多了一种厚重沧桑。西北,雨水不及南方丰沛,山峦之上,植被稀少,那些大山筋骨裸露,难怪古代诗人的眼里,大西北一片朔漠荒凉。

  我们的中巴车沿兰临高速向西行进。公路两旁,巍巍青山覆了薄薄一层白雪,倒使得岩石巉岩的大山多了一些别样生机。冬雪对于大西北是格外珍贵的礼物。公路边的村庄依在山脚下,房屋大多只有一层,斜顶红瓦,很少见楼房。掉光树叶的白杨树、老槐树荫蔽着这些村庄。我想,如果是夏天,倒也会有一番“绿树村边合,青山谷外斜”的韵致。如今,中国的大多数乡村已见安静、安逸。

  而让我们一同引颈的景致是车窗外田野上一个个淡绿色或白色的圆滚子,形状颇有几分似内地的石碾。一大片一大片,一个“滚子”一个“滚子”,气势浩大地匍匐在小雪后的田野上。

  来接我们的是两位姓马的领导,都是回族。之后得知,一位叫马福荣,在临夏市委宣传部工作;一位叫马旭,是八坊十三巷管理局的局长。

  面对我们的惊诧,来接我们的马福荣主任解释说,那是甘肃省粮改饲的成果。那些“石碾”内包裹着铡短的玉米秸秆,还有收获后的玉米粒,用来喂养牲口。

  就这样晾在地里,不怕丢啊?

  家家有,谁还偷?马福荣主任颇有几分自豪地说。

  家家有,谁还偷?是啊,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脱贫攻坚之风拂过华夏大地,在大西北的大山内,我们看到了先人们期待看到的景象。对于我们的目的地临夏市,忽然多了一份好感!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我们抵达临夏时,天色已晚。

  吃晚饭时,在临夏挂职的时任副市长李宏源赶来接待了我们。考虑到我们旅途劳累,有人提出,要不,明天再去八坊十三巷参观。

  但同行的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常务副社长王夏等人迫不及待地提议:现在就去八坊十三巷,晚上有晚上的风情嘛!

  李副市长于是说:“晚上看也可以,晚上的八坊十三巷更好看呢!”

  于是,天寒地冻的腊月时节,我们走进了夜色下的八坊十三巷。

  2.八坊由来

  临夏,历史上曾称为枹罕、河州,有层层叠叠深远而厚重的历史,这是在我去临夏之前所不知道的。

  去之前,我抱着或者能遇到西征红军的故事、祭奠红军将士的沉重心态。那是那块土地对我形成的最大吸引力。到了临夏之后,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西征红军并没有经过临夏市区。听到这些时,我还有些失落。

  但临夏的历史很快吸引了我。在很长的历史时光里,位于甘肃西南部的临夏不仅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南道重镇,还成为了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特殊的地理位置选择了临夏,使得这里一路繁花。据资料记载,大唐时,有来自阿拉伯的十大“上人”(德行高尚,主要传播伊斯兰教)抵达这里,在此活动,甚至有人逝于此地,永远留在了这里;大食或波斯商人“往往散行陕西诸路,久留不归”。

  临夏一度被称为“河湟重镇”。张骞出使西域经过这里,大唐时这里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防之地,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向西向南,走上青藏高原完成和亲使命的。

  宋时,丝路沿途各地滞留外来临夏的穆斯林更多,特别是西夏控制丝路北路之后,这里空前繁盛。

  1227年,成吉思汗率师破洮、河、西宁三州后,临夏成为蒙古军的屯戍之地。他们带来的大批西域各地的工匠和军士留居这里屯垦牧养。军队的屯垦,又吸引了络绎不绝使者、商人、贡使,河州遂逐步成了他们活动、居住的主要集镇。战争硝烟散去,留在河州的“屯、垦、牧、养”的商人、工匠等,自然就成为了此地的先民。此时,沿丝路的中西交通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

  思路有了,工程一步步上马。2015年10月,大旮巷350米段污水、排水、强电、弱电地下管网的综合改造全部完工。

  2016年3月,对大旮巷全段700米主巷实施综合风貌景观改造……

  “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按照此原则他们对八坊十三巷的设计精细到了每一个细节。比如对大旮巷的设计,小小巷子分出了24个节点,包括商业店铺、民居大门和院墙改造工程,都进行了统筹规划、统一设计,以突出反映八坊传统民风民俗。

  他们还在大旮巷内外共设计了500平米的文化墙,以砖雕、浮雕、等艺术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古河州、老八坊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内容,使来到这里的游客对临夏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巷内人文景观、树木花园,甚至休闲座椅、公厕、垃圾桶等便民服务设施,要一丝不苟地让游客感受到温暖的人文关怀……

  今天,我们纵观八坊十三巷改造过程,一言两言或可蔽之。事实上,这里的每一处都是匠心独用的真实实践。

  采访中,他们提到一个细节。大旮巷刚开始的灯光设计并不是现在这样。后来,临夏州委常委、市委书记曹正民去八坊现场办公,感觉那种灯光与八坊文化并不融洽,于是经过多次调试,才有了现在金黄色的灯光效果。

  他们对民居景点更是详细进行了规划:将大旮巷80号民居申报为3A级景点;64号民居打造为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的商业销售区;65号民居打造为清真特色饮食体验区……

  不得不说,八坊改造的精细化程度真令人叹服!遵循“文化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还要有保护性、文化性、差异性艺术创作性原则;要做到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还要实现新环境(改善民生),新感受(吸引游客),新模式(开发,改造);要有味道(老八坊),有新意(传统+现代),有内容(八坊品牌传播);还要把八坊最打造成临夏州文旅新地标、临夏市城市名片、临夏必游地、临夏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支撑点……

  2016年10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60大庆之际,以大旮巷为代表的八坊十三巷款款掀起了改造后的面纱……人们惊讶地发现,这还是昔日凌乱无序污水横流的八坊吗?

  而此时,临夏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停下对八坊改造的步伐,他们开始了后续对八坊的跟进式改造,如:引导原住民创业就业,帮助居民改造升级店面,将庭院变农家院,鼓励群众借助旅游发展特色美食店、工艺品店、饮品店、民族用品店等多种业态,以低成本、小投入迅速实现就业增收……

  1月18日中午,我们一起来到了大旮巷口的“回味家”吃午饭。年轻的老板原来在上海开着餐馆,八坊十三巷改造完成后,他毅然放弃上海的事业,回到家乡,开了“回味家”餐馆。

  76号特色馆的老板叫马哎力。他原本在临夏市最繁华地段经营酿皮生意。八坊十三巷改造完成后,他也把店铺搬回了家。作为临夏市久负盛名的小吃店,马哎力相信八坊会成为旅游热土,自己的生意会更好。

  李副市长说,今天的八坊十三巷,农家院“回味家”、“河州家宴”年收益都超过了100多万元。八坊商业创造、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30余人,劳务年总收入可达600万元!

  闲聊中,我还听到了这样一组数据: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八坊十三巷居民商铺庭院市场价值节节攀升,群众居住的一户四合庭院增值3-5倍,升值到300-400万元,八坊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截止2018年7月份,到八坊的游客人数达到3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亿元,同步增长107%。

  第二天,我们在八坊举行了一次座谈会。会上,一些八坊老居民被邀请到了现场。谈起今昔与往日的对比,他们感慨万千,浓郁的乡音里流露出满满的满足和幸福。

  今天,八坊十三巷如愿成為了临夏一张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成为了甘肃文旅新地标。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决定高度”,功夫不负苦心人,诸多“精细设计”就这样换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次改造,临夏市委市政府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融合、破解“城中村”改造难的新路子。

  2018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报,对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的做法予以表扬——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给予了肯定。而这次表彰,甘肃省受到表彰的只有三处,一处是张掖市打造全国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还有一处是甘肃酒泉市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值得赘言一笔的是,2019年1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来到临夏。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汪洋曾四次到临夏进行调研。几年过去,汪洋充分肯定了临夏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绩和贫困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外界探寻着八坊华丽改变的秘籍。在一份材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不拆一户,不让群众出一分钱,安置贫困户,公房变展馆。这个答案似乎有些简单。但我明白,这是这句话背后,有鞠躬尽瘁的奔波,有披星戴月的辛苦,有走遍千家委屈的眼泪,还有更多我们体会不到的复杂情愫,如同寒冬腊梅,冬雪中的娇艳掩盖了凌寒的日日夜夜。

  离开临夏那天,八坊大旮巷盖碗茶广场正举行着一场回族宴席曲大赛。夜色中,幸福的歌声传来:“一买顶针,二买尕手巾,三买上白冰糖,尕嘴嘴儿噙……”歌声与笑声回荡在八坊上空,回荡在八坊人的心中,也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八坊里的时装秀、八坊里的厨艺大赛、八坊里的火树银花迎新春、度元宵……八坊,今天的八坊,更是临夏百姓一片安居乐业的乐土!

  4、茶马互市

  1月17日,临夏的天空是一种澄澈的蓝。这样的蓝对于临夏这座城市是不是一种常态,我不清楚,但那蓝色让人迷惑,这不是大西北。

  1月18日,我见到了八坊砖雕的作者沈占伟。这是一个高大的西北汉子,面色偏黑,络腮胡刮得干干净净,说话直爽,声音很有穿透力,穿一件皮质长风衣。

  他坐下来,打开话匣子。

  沈占伟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之家,14岁辍学后,跟着别人学习寺庙彩绘。之后跟着远方祖父叫沈尕安学习砖雕。沈占伟爱琢磨,加上他先天敏锐的悟性,两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年轻学徒进入了匠工之列。之后,沈占伟在临夏榆巴巴寺的重建工程中,在分管砖雕部分工程的临夏砖雕艺术师周敬德的苦心寻觅下,接下了一个博古架的活儿。

  沈占伟说,他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毛兴文。2019年1月18日下午,我在沈占伟的陪同下来到了神韵砖雕公司,见到了他的伯乐毛兴文。

  在砖雕之路上小打小闹的沈占伟,有了毛兴文才有了他们之后的砖雕事业。2006年8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要举办成就展,毛兴文鼓励沈占伟去参展,他送去的五件作品均获得展出成功。不久,甘肃省举办“多彩甘肃,精品陇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第100届广交会,没想到,他们的砖雕作品再次引起轰动,当即拍板代表临夏砖雕参加广交会。遗憾的是,五件参展作品辗转托运到广州,四件被野蛮装卸时毁坏,只有一件博古架比较完整。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件宽60公分、长90公分的博古架,吸引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吴仪的目光。

  沈占伟的砖雕商路、事业之路就此打开。2006年12月18日,“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沈占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随着砖雕事业的成功,如今,沈占伟拥有临夏砖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正高级砖雕艺术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劳动技能大师、荣誉砖雕大国工匠、首届陇原提名工匠、河州工匠,临夏砖雕微雕工艺品创始人等诸多荣誉。

  今天,砖雕技艺已经在临夏这片土地薪火相传、遍地开花……

  在临夏,八坊泥塑也是独秀一枝。

  1月17日上午,常常忙忙的脚步中,我对“茶马互市”民族风情街的泥塑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泥塑作品,活灵活现展现了传统的民族记忆,比如磨豆腐、老油坊、驴推磨、收粮食、打谷场、庆元宵、盖楼房,各具形态,泥土的芬芳扑面而至。临夏故事在那些泥土塑就的人物,如背布袋的、扛粮食的、耍红火的、扭秧歌的,一个个厚唇巨齿,肌骨丰满,或惟妙惟肖,或憨态可掬,或淳朴可爱,或鬼灵精怪,一幅幅作品述说着逐渐消失的原生态乡村生活画卷。这些作品的作者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常天平,他用黄泥巴保留了一份可贵的“河州记忆”之乡愁,闪烁着别样的光华。

  常天平,中式的外衣,即肩长发,以及温文尔雅的谈吐,都显示着他中国文化深沉的热爱。

  1964年,常天平出生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常天平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为了培养儿子的艺术天赋,常天平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跟他一起扯大锯,父亲拉上,他拉下。小时候的常天平,与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没有玩具,没有玩乐时间,放学回家,还得给家里放羊、拾柴,但这些过程他并没有觉得苦,一边放羊,一边用树枝画画,或者用泥巴捏小狗小猫之类的小动物。有时候独自放羊寂寞了,放开嗓子唱几句“花儿”。田园生活活生生植根于常天平的脑海,这才会有很多年后活生生的一幅幅泥塑作品。

  常天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谈及临夏的花儿,常天平当场哼唱起来;对于戏曲,他也能轻松来上几段;他说他对乐器也都能“摸上两把”。采访中,他说到动情处,他站起身,扎着马步,伸展胳膊,动作起来。他率真而可爱,艺术对他性格的形成浸润非常深刻。

  1998年,常天平迁居临夏市。1994年,他在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深造。有着泥塑手艺的常天平平常做很多“大活”,比如刘家峡千佛洞的佛像塑像。据他说,如今,他塑的佛像不计其数,很多寺庙有他的“泥塑”作品。

  那天午饭后,常天平带着我参观了大旮巷内的八坊手工艺馆,之后又参观了位于东宫馆蝴蝶楼的泥塑展厅。

  今天的常天平时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雕塑艺术师,2011年全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7年7月,省人社厅、财政厅评审通过了“常天平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18年3月,在常天平的组织下,临夏艺术家一起走进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了中俄民间艺术家交流活动。2018年12月28日,常天平成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年40人之一。2019年1月14日,常天平的泥塑作品走进了央视一套《中华民族》栏目……

  临夏这块土地,文化深厚,奇跡纷呈。除了砖雕、泥塑,还有蛋雕,也是别具一格。

  我见过蛋雕,却没见过如此细腻而传神的蛋雕。

  任何技艺,抵达一定高峰,就成了传奇。河州蛋雕无疑是一个神话。我无法想象,纤细的缝衣针是如何在蛋壳上运筹帷幄、笔走龙蛇的,纤细对脆弱,微妙的碰撞之下,会成为一门绝伦的艺术。

  我更无法想象,那些魅力四射的纤弱的艺术品会出自一位大卡车司机的手。是啊,杨星国曾经就是一名大卡车司机。1978年出生的他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临夏砖雕、木雕、葫芦雕刻给了他启迪,他开始钻研在鸡蛋壳上写春秋。这一琢磨,琢磨出了2016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艺术大赛的一个二等奖。

  如果捧一个奖杯回来,且继续小打小闹着,也不会有蛋雕今天的芳华。幸运的是,杨星国遇到了一位伯乐——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2016年8月,曹正民邀请杨星国聊过一次天,之后,还将八坊十三巷手工艺馆免费提供给了杨星国做工作室。

  沉稳的杨星国无论如何也难以想到,有一天,他会得到市委书记的邀请,而且市委市政府会无偿提供工作室给他。他的激动、兴奋如今已经化作了一个个生动灵巧的作品。

  你需要让他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千里马才能真正成为千里马。今天,杨星国设计雕刻的鹅蛋镂空作品,成了临夏建州60周年州庆纪念品,他也被誉为“河州蛋雕第一人”。而最主要的,墙头开花两边香,蛋雕不仅成为了临夏艺术的又一张名片,还给八坊十三巷增添了有一抹艺术亮色!

  我们参观杨星国工作室那天,他的妻子和助手在一旁忙着帮他透空鸡蛋,而一个个雕刻好的蛋雕作品,被装盒入礼品盒,整齐地码放成了一堵“墙”。他腼腆地微笑说,选择在八坊开设工作室,他看中的是这里的文化。这里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徜徉其间,很多灵感妙思就会突然迸发。

  临夏的葫芦雕刻也是一绝。今天,八坊手工藝馆中,杨永龙和白正兵的葫芦雕刻颇为吸引人们的眼睛。杨永龙告诉我,选择到八坊十三巷,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里是一个交流的窗口。八坊汇聚了茶叶、陶瓷、古董、服饰、刺绣、地毯、羊毛毡、葫芦、砖雕、泥塑、微雕、土特产、美食等临夏最有特色的产品,吸引着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精英前来观摩交流。他们说,这里是一片文化的天堂,这里说商品的市场,更是艺术的市场。

  其实,临夏还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艺术,比如木雕、铜雕、彩陶、铜壶等,只是短暂的行程制约了我们的采访行程。

  徜徉在64号院八坊手工艺馆,我忍不住感慨:何谓民生,百姓需求就是民生;何谓发展,百姓乐业就是发展。临夏市委市政府所为所做,真是为民所想!

  喜欢艺术的人,相信到了这里都可以找到一种艺术的共鸣与情愫。砖雕馆、铜壶馆、葫芦馆、彩陶馆、泥塑馆、蛋雕馆……无一不根据各自的主题展现散发着临夏独有的非遗艺术魅力。

  非遗艺术如此“扎堆”呈现,怎么能不使人眼花缭乱,乐不思蜀!

  非遗艺术如此“扎堆”呈现,又怎么能不吸引喜欢非遗艺术的艺术家走进八坊呢!

  按照“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的改造思路,将历史与现代、民族与艺术、人文与休闲巧妙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区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难怪八坊会吸引各式各样的游人,会成为甘肃的新地标!

  结束语

  临夏,悠久的历史书写了这里的繁荣,灿烂的文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以黄河三峡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以马家窑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和政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物种演进文化,共同造就了临夏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里有黄河三峡、松鸣岩、莲花山、药水峡、关滩沟等自然风光景区,有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巷巷不一样的八坊十三巷、有“茶马互市”民族风情街,还有东宫馆、红园……我们的脚步走过临夏州彩陶馆、临夏州博物馆、临夏州体育馆、临夏大剧院……领略着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情,也感受着这片热土上百姓的安居乐业。

  匆匆脚步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浮光掠影。

  牡丹随处有,绝胜是河州。临夏人骄傲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紫斑牡丹花事繁盛,花期比洛阳牡丹、菏泽牡丹更长。临夏人家,无论贫富,家家院子里会种植几株牡丹。五月天气,花脸衬人面,生活如花鲜。每年,这里万亩紫斑牡丹盛开,浩浩声势,娇艳铺展,壮观美丽,“河州牡丹节”打开临夏又一张旅游名片。

  临夏享有“中国花儿之乡”美誉,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故乡。这里的人民,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来一段“花儿”。“花儿”在临夏,是娇美的女子,是美好的爱情,是盛开的鲜花,更是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生活。

  临夏是“中国彩陶之乡”。马家窑彩陶、边家林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诸多远古彩陶文化,开启的不仅仅是临夏对远古文明的溯源,更是临夏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017年1月8日,国际钢琴巨星、联合国和平大使郎朗踏上临夏这座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在临夏大剧院演奏了一场迎新专场慈善音乐会,为临夏观众带来一场国际级的古典音乐艺术盛宴;2017年9月,张学友第101次巡回演唱会选择了甘肃临夏。3万人的临夏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座无虚席……

  临夏,是一座大气的城市,任何文化的碰撞都可以闪烁出耀眼的火花!

  郎朗走进了八坊,张学友走进了八坊……八坊伸出热忱的双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八坊的灵气,八坊的风韵,八坊的乡愁,让我们记住了古老而年轻的八坊!精美的砖雕、铜雕、蛋雕、葫芦雕、彩陶,让我们记住了大美临夏!

  临夏,风景这边独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