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临夏八坊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300
王伟举

  走过一山又一山,山连者山,

  走罢了一川又一川,

  走到的路上我把“花儿”哈漫

  花种子撒到了天边。

  走到我的家呀,大夏河边,

  河州古城临夏市呀,

  千年丝路上的古驿站,

  大美的风景看不完。

  三十里花廊牡丹鲜 胜绝人间,

  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般,

  特色美食尝不尽,

  商贸旅游天外天。

  ……

  这悦耳的民歌,是临夏人的“花儿”。临夏是“花儿”的故乡,这首“花儿”唱的是临夏的美景,唱的是被临夏人引为骄傲的“八坊十三巷”。

  以前人们提起甘肃,就会想起“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诗,想起大漠黄沙里的驼队,想起嘉峪关的雄伟,想起敦煌石窟里的飞天仙女……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一处新的甘肃地标悄然诞生,并且热度不断攀升,大有赶超那些著名历史坐标之势。这个新地标,就是甘肃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

  丝路古驿——八坊从历史深处走来

  甘肃地处河西走廊,历史上是沟通西域的要冲,特殊的地埋人文因素使甘肃省版图狭长而奇特,省境从东南至西北,直线距离超过1600公里。

  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不仅有着8000多年历史,而且地形奇特——从沙漠到森林,从高山到平原,从黄土高坡到黄河之滨。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省内分布着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满族等50多个民族。东乡、保安、裕固是甘肃独有的民族,在人口上,回族是省内仅次于汉民族的第二大民族,也是除宁夏回族自治区之外回民聚集最多的省分,省内回民人口约120多万,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

  作为自治州的首府,临夏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十分厚重。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极地,有史可查的州级建制可上溯到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始稱河州(公元344年);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河州为导河县,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临夏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3月31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从临夏县析出城关区设立县级临夏市。1973年12月市的建制撤消再与临夏县合并。1983年8月31日国务院发文恢复临夏县级市建制。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的版图面积只有88.6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8万,加上往来客商和游人,全市常住人口约在40万左右。因此,临夏也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市。

  有人会问:临夏这个并不出名的西部小城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流动人口?然而我们稍加留意一下临夏的区位和历史,就不难理解。

  临夏自治州邻近青海,地埋理上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也是西部高原少有的河谷地带——黄河一级支流大夏河从临夏市内穿境而过,在境内绵延103公里,大夏河的主要支流红水河、牛津河也都在临夏市内汇集,河州因此而得名。就是改名后的临夏,也是因了大夏河的缘故。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临夏这片土肥水美的地方一直是各割据势力争夺的重要城池,最早称作枹罕,并且曾一度做过西秦政权的都城。在被称作河州的遥远年代,这里一直是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西域的贸易打通之后,中原内地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吸引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的浓厚兴趣,这些深受西方人喜爱的东方特产激活了东西方的贸易。一个个骆驼和马匹组成的商队,满载着西方人青睐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翻山越岭、穿过大漠戈壁,长年往返于长安与地中海之间。一条横跨欧亚的漫长商道就这样形成,并且演变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陆路通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蕃古道”。19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李希霍芬(音)的德国学者给这条商道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也就是我们今天沿用的名字——古丝绸之路。

  通往西域的这条漫长的商道又有北路、中路、南路之分,而河州(临夏)一线土肥水美,物产丰富,沿途皆是富庶地方,自然就成了丝路上的重要节点,“凤林驿”就曾是河州有名的古驿站。而吐蕃政权崛起后,河州作为商道南线上的驿站,地理更为重要,据说唐朝文成公主当年和亲远嫁吐蕃,就是从长安出发进甘肃沿临洮、河州这条路线进入青海,由松赞干布在柏海(玛多)向送亲的江夏王李道宗行了谒见之礼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拉萨)。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之后唐蕃交好,汉藏贸易渐趋繁荣。为稳定边地,唐中央政权在河州一带开始实行军屯制度。河州驻军万余,兵无战事屯田种粮,自耕自食。他们修复了汉代水渠,使河州之地皆成良田。军屯为国库省了开支,维护了地方稳定,强化了兵备。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河州已成富庶上州,有河湟雄镇之称。这时期河州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比唐初增长了数倍,粮食自足有余并且大量上缴国库,史载河州军屯绩效曾得到过女皇武则天赞扬。《太平广记》中说“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灵武),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因为河州地方河流纵横,土肥水美宜农宜牧,粮丰草茂,沿途皆是经济繁荣之地,往来于长安与西域的商贾、驿吏、信使、官员宁愿多绕些路也要走南道经过河州一带。

  当年路过河州的这条南路商道上,时常走过长长的商队,驼铃声终年不绝于耳。回纥、大食、波斯等国的商队赶着骆驼,马驴、牛羊络绎不绝前往长安,返回时驼背上便驮满丝绸、茶叶和瓷器。

  除此之外,西域的良马也受到中原将士们的喜爱,而西域部族主食牛羊肉、饮乳酪,渴求中原腹地的茶叶。于是一种用茶叶向西域换取马匹的交易开始兴起。到了北宋,茶马交易开始由官家控制,朝廷设有专管茶叶马匹交易的提举官,并由官府设立“卖马场”,西部民族地区的马匹只能由官府统一收购,民间不得进行茶马交易。

  到了明朝,朝廷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更需要从西北输入大量的战马充实军队,官府对茶马互市交易管控更严。明朝官府设立了专营机构——茶马司,制定了一整套以茶换马的措施维持茶马互市的实施。有了茶马交易,交易茶马的客商渐渐走出新的商道,即所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与丝绸商道方向有一段重合,大致由陕甘连接滇康藏,向尼泊尔、印度、西亚、红海西非方向延伸。

  河州茶马司设立于明洪武七年。当时由于元末战乱百姓流亡,河州地区人口锐减,明军攻克河州后面临的是城邑空虚,田地荒芜,民生凋敝。镇守将领韦正上书朝廷,仿唐制在河州一带实行卫所屯田。明太祖诏令“诸卫军士留三分之一守御城池,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运”。明朝将唐代的屯田改为军屯和民屯两种,一边招抚流民耕种荒地,一边让军队自己耕种田地解决军粮,减轻百姓负担。镇守官还充分利用河州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组织军民疏渠引水,建造水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且鼓励西北少数民族与河州军民之间开展贸易。很快使河州、庄浪、凉州一带重归繁荣。当时河州设有三日一集的大市用来交易粮食、牲畜和山货,还为往来客商建造歇脚的客店,并且建有专供藏民们居住的“番厂”,仅“番厂”就有120间。史载明初河州的客店已有十八座之多,商贸活跃致使往来客商如云。朝廷亦重视河州的地位,令士卒在河州开屯田、兴水利、修城池、设驿站、建烽墩、架桥梁、置船渡,交通大为改善,河州由此成为汉藏贸易的枢杻。茶马互市吸引了西域各国客商相继涌入,史称“秦陇以西,繁华称首”。

  因为地处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要冲,河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最早开始民族文化交流、和解、融合的地区。西域各国往来长安、到访中原的商旅在与华夏民族进行物资贸易同时,也将西域的文化带到了华夏。西域的宗教、绘画、音乐对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有很大的影响。在今临夏自治州小积石山炳灵寺的石窟里,就有着西秦以来各个时期的带有西域色彩的佛教雕像和绘画。

  从唐朝开始,河州一带就有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伊朗)等国商人和伊斯兰传教士在此从事经商、传教活动。这些西域人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富庶之乡,从唐天宝年间就开始有传教士长留河州并定居下来。到了蒙元时期,河州驻屯大量蒙古军士,战事结束被允许就地解甲务农。这中间不少是蒙古大军西征带回来的异域工匠,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逐渐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八坊回族。他们与当地汉人等其他民族和睦相处,或农耕、或经营茶马生意。到宋朝时,朝廷对西域番商往来贸易持开放政策,更多的外国商人经河州进入中原,河州的商业有了初步的繁荣。而明朝政府又特别对回回等少数民族的商业贸易实行怀柔政策,对他们的各种生意予以保护。明太祖在洪武二十二年颁谕旨特别提到回回商人——往来买卖中“如过关津渡口,不许阻滞”。即便明廷对茶马交易实行官营之后,茶马互市仍以回族人为主。当时做茶马生意必须有官府授予的金牌,相当于准许经营盐业的盐引。据说明廷共发准许经营以茶换马生意的金牌49块,其中六成颁发给了河州的回回商人。历史上河州一直是茶马互市的中心地区,有很多回民由此成为了茶马交易的大族世家。这也是后来回民大多善于经商的历史背景。

  随着回族人大量的增长,河州南关一带回民区自然不断扩大,清真寺也不断增多,并且随着财力的雄厚和时代变迁,后来建的清真寺也变得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并且由一座发展到八座。因为回民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分属于不同教区,也称教坊。在城市概念中,街与坊是相互关联的,泛指有经营活动的商贸店铺和居民住宅的混合社区。外面人把这围绕八座清真寺居住的回民社区称作“八坊”。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八坊”便成为一处有名的街区。

  由于回族人都善于经商,回民们盖房时都拉开距离依序而建,留出店铺门面,这种自然形成的不规则街巷相互衔接,不断向外延伸。后来清真寺增加到十二座、十六座,但人们仍习惯的把这个回族聚居区称作“八坊”。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善于经商且恪守教规,做生意讲求诚信,商誉远播,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市面也更加繁荣。由于地皮紧张,街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长,主要街巷多达十三条。人们说到这片街区,常常称为“八坊十三巷”。经过长达百年的口口相传,“八坊十三巷”在西北地区已经广为人知。

  重塑八坊—— 彰显执政者智慧与担当

  在临夏,要追溯八坊的历史,会有很多种说法。有史可稽的是《甘宁青史略》中有伊斯兰教徒在大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因此临夏回民中一直有从西域来传教的“十大上人”逝于河州的说法。南关清真大寺是最早定居在河州的那一代穆斯林于至元十年创建,迄今已有746年。这个清真大寺的建立时间应视为八坊的历史起源。明朝初年开始,统治者对回族商人采取怀柔政策,吸引了各地回民纷纷迁来河州,聚于城外南关,经营牛羊、皮毛、特别是官府控制的茶马、盐业,南关一带迅速發展为商业繁盛之地,根据八座清真寺的创建历史可以确定,“八坊”的格局在清朝前期就已形成。穆斯林们分别居住在八座清真寺自然形成的教区,“围寺而居,围坊而商”,回民们生意上最讲诚信,世代经商,城南关外的八坊比城内的生意更为活跃。当年八坊的繁华在整个大西北都很有名气。到民国改“河州”为“临夏”时,这个地方仍然是中原地区农产品与西北民族交换牛羊和牲畜产品的中心集市。来往客商如云,货物堆积如山,成为甘肃全省首屈一指的富庶街市。

  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曾经的繁华让“八坊”这个街区在甘肃、在中国西北久负盛名,这名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八坊,使八坊街区越来越拥挤。街巷纵横交错,街巷密布,巷巷相通、道道相接,曲里拐弯,比较知名的街巷有十三条之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形如蛛网。特别是八坊核心区,在仅只有0.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面上,竟挤住着5690户,17760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人口密度有如上海的老城厢。其中98%都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狭小的街区有八座清真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临夏经济的快速发展,临夏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城区更是高楼林立,现代感十足。而八坊却因为住户密集、街区里面结构复杂,面貌依旧。特别是一百多年前的老街巷基础设施处于原始状态,经历多次小修小补无济于事。走进八坊,巷道路面上大坑小洼,特别是没有标准的下水系统,居民生活污水只能泼在门口沟里,这种门前排水沟也不通畅,夏天,泄不走的污水在高温下发臭,一到雨天,就与新的雨水混合着涌上街面,造成八坊街巷污水遍地,泥泞不堪。对老屋随意改造、乱搭乱建现象也不断出现,部分百年老屋年久失修,不仅破烂,院墙还朝街上歪斜,危及行人……

  有人用打油诗来自嘲“临夏八坊十三巷,当年梧桐落凤凰,如今凤凰脱了毛,脏乱破旧污水淌……”

  无法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八坊,再没有了昔日的繁荣,许多人开始从八坊逃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都在城市新区买了带电梯的商品住宅楼先后搬离八坊,把自己的旧宅老院租给外来做小生意的流动人口。八坊街上那些会做生意的回族居民大多带着资本去外地开店,比如天津、上海、成都等地。剩下的都是些缺少经营能力的老弱病残,其中依靠政府低保過生活的人占比达37%。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住在八坊里面的人们开始感觉没面子了,一些年轻人即使租房子也要搬出去。历史上曾号称“秦陇以西,繁华称首”的八坊衰落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贫穷落后的象征。

  困守在八坊十三巷的居民们看着日渐破败的老街旧巷,看着临夏城市新区

  的飞速发展,看着一幢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看着自己的邻居一家家搬进了带电梯楼、有物业服务的城市新区既羡慕又焦虑。他们面露愁容,栖身在破败的小院或老屋里,讲说着老几辈人传给他们的关于八坊往昔的繁华,在叹息声中艰难度日。

  其实发愁、焦虑的并不只是八坊的居民们。比他们更焦虑的是当地的党政领导——临夏州委、州政府和临夏市委、市政府的主政者们。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自治州、临夏市两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抓住机遇,在民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福利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外面人初进临夏,一下就被它的繁华与现代镇住了,根本不相信这是地处偏远西北的一个县级市。城市扩张速度惊人,50层高的大厦、商业区迷人的霓虹灯、现代感十足的住宅小区让人感觉这里与一线城市并无明显差距。然而过去老河州最繁荣的八坊街区却与现代新城形成了强烈反差,八坊十三条破旧的街巷如同晚清遗老们脑后拖的辫子,既拖了全市的后腿,也与日新月异的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临夏州、市两级领导的目光一直在关注着这片古老的街区,为八坊的改造动脑筋。为了八坊的改造,他们多次深入到八坊街区调研,为了这片历史厚重的“城中村”,他们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智。这个以回族居民为主体的街区,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从历史的意义上,八坊曾经是古老河州经济贸易的活力之源,是临夏的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从国家层面,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长达1600多公里,在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古河州临夏市是丝路上的重要驿站,八坊的老旧街巷都是有生命的历史文物。但是在现实中,八坊已经成为临夏市的城中村和贫民区也是客观存在,从脱贫攻坚的角度八坊改造也是州、市两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居民要求改善生存环境迫切心情、党中央给出的脱贫攻坚时限、街区历史建筑和民族风情急待抢救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让州、市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人感到压力山大。

  临夏州、市两级领导的压力感来自诸多方面,面对这样复杂的一个历史街区,改造方案必须考虑方方面面因素,一定得找出让各方利益都能最大化的最佳方案。党委政府的共识是宁慢无滥,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因为草率决策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临夏州、市的领导们有如此清醒的思路,这是因为他们都了解八坊的历史。八坊虽然破旧衰败,但正是因为改造难度太大才使它原有旧貌得以保留,许多历史建筑、回族风情特色都藏在这破旧的坊巷之中。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也是一种幸运。八坊重生的机会只有一次,一旦把握不好,将造成永久遗憾。特别有些不可再生的建筑,如果在改造中遭到破坏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因此,州、市两级领导对八坊改造项目的每一步都谨慎小心,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州、市两级党委的领导下,临夏市政府组建了八坊旧城改造工作小组,并且从政府各职能部门抽调了各个方面的人员参与。这支60人的队伍分成7个工作小组,深入八坊十三巷,一家一户的征求居民愿望,听取每户居民的想法。

  工作组同时还向八坊社区所有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卷面上各种选项让群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市领导还亲自深入到八坊居民家中与居民面对面交谈,征询他们对八坊改造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中发现居民们都有盼望八坊老街区早日改造的强烈愿望,也都对八坊改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其中很多居民急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住上现代高楼。他们倾向于让房地产开发商来拆迁,把整个八坊十三巷全部推成土平,在上面建现代高档住宅楼,每户分几套还迁房用来出租,坐食其利,最好再给一大笔搬迁安置费。

  这种希望一夜暴富的人并不是少数。如果不能让这部分群众转变观念,政府想办好事的愿望得不到支持,改造施工的阻力一定很大。

  八坊旧城改造工作小组将群众的各种想法汇报给了州、市领导。州领导认为对群众的各种想法都要予以理解,但是州政府对八坊改造的最初定位就是杜绝商业开发,建商品楼更不可取。如果把八坊变成一个商品楼小区,就等于彻底毁了八坊!但是要让群众认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区别,就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让群众认识八坊老街旧巷的价值才能促其观念转变。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除了专项工作组之外,临夏市宣传文化部门同时组织力量搜集整理临夏的历史故事,挖掘八坊历史故事,研究回族民俗风情特色,调查确定并申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组织各种图片展览、文艺展演,让八坊各条街巷的群众了解八坊十三巷历史,认识八坊历史价值的珍贵。以潜移默化方式引导群众认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八坊办事处在居民中组织开展专题讨论——

  究竟是要一次暴富而不惜毁掉八坊历史文化?还是通过改造把八坊悠久历史发扬光大,把传统祖业传承下去,让八坊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风情特色旅游景区,成为世代沿袭的福地?

  州、市两级领导观念一致,目的明确。改造八坊就是为八坊的居民造福,但是政府的想法还得让老百姓理解,认可,支持。

  州委的态度是,先不要急着让群众表态,我们先拿出让群众满意,得到群众认可的方案最有说服力。

  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考察了丽江古城、成都宽窄巷、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同时也对上海“田子坊”、北京“南锣鼓巷”的改造方案进行了研究。

  在考察结束后,州委常委、市委曹正民书记对规划设计专家们说,“看了大城市的旧城改造案例,也看了知名度很高的丽江古城,我们对八坊改造更有信心!临夏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特色。八坊十三巷更是独具一格,河州美食、砖雕、木刻、彩绘等都是古河州的记忆。独特的民族风情,丝绸之路古驿站的历史底蕴,这就是八坊的优势。我们一定能做成全国最好!中国唯一!”

  曹正民的信心来自于他对八坊的深入调查研究。作为临夏市的主要负责人,他对八坊这片历史街区关注已久。在他看来一条条老街巷虽然没有规划弯弯曲曲,但正是这种自然形成的弯曲反倒比整齐划一的街道更有味道,一些老房旧院虽然破败却诠释着临夏的历史。在他看来,八坊古民居是临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印记,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特别重视的是八坊古民居,他认为这是一部由各个时代的文化组成的一部鲜活的历史,对于后人了解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发展城市经济的角度,八坊十三巷古民居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曹正民认为八坊古民居保护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委书记的信心与底气感染了所有参与设计的专家学者。设计专家们认真做功课,深入挖掘临夏的历史,寻访八坊历史老人,请教历史学者、民族学专家、民俗学专家、搜集回族先辈经商、传教的民间传说,研究回族文化生活习惯,为后期设计做足功课。

  在设计院专家构思方案之初,曹正民对他们说了八个字——“文化为先,利民为本”,曹正民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我们临夏回族自治州党委、政府改造八坊的宗旨。”

  曹书记特别强调改造施工一定要尊重原住民,遵循“利民、便民、近民”的原则。

  市委书记的“八字方针”让设计院专家们有了方向和目标。也让八坊街区的原住居民们在改造方向上逐渐和政府达成共识。

  湼槃重生——八坊十三巷变身甘肃新地标

  八坊保护性改造开发的创意、设计、施工均通过市场化形式向全国招标。在众多方案比选中,兰州太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意被选中,工程设计的标的则被实力雄厚的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竞得。

  列入保护性开发改造的十三条街巷分别是大旮巷、拥政路巷、石桥巷、王寺街巷、沙尕塄巷、细巷、铁家寺巷、小南巷、大南巷、专员巷、坝口巷、仁义巷和北巷。外来人穿行其间感觉街巷密布,甚至找不到出口,犹如迷宫一样。

  中国市政西北设计研究院中标后,设计单位组织专家按照临夏州委、市委的

  思路,对八坊形成的历史文化深入研究、梳理。因为八坊居民以回族居民为主,

  另外也还有东乡族、保安、撒拉族和少数汉族。设计专家组大量访问原住民,

  了解回族生活风俗。在深入了解八坊之后,设计院的专家们最终提

  出了还原历史面貌,展示民族风情,树立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标识,集旅游、商

  贸、居住为一体的设计思想。

  市委市政府领导针对设计创意提出几条必须把握的原则意见——要求设计专家们在整体风貌上复古,复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对八坊区域的历史建筑风貌、色彩、材质、传统街巷、环境等进行最大化的复原。既保护传统风貌,又满足居民对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而在使用现代高科技设施提高八坊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避免商业、科技等各种因素过度介入对八坊特有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造成侵蚀消解。

  州、市领导反复强调,在保护性开发设计方案中既要体现沿袭八坊居民历史上重视经商、善于经商的特点,考虑八坊原住居民为保障生活来源而进行的商业经营,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必须特别注意商业业态及分布,

  政府领导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在改造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时失去分寸,像很多地方一样建成一片崭新的街巷,基至是城中新农村,将八坊变成临夏又一处城市新区。

  多在修旧如旧在下功夫、修复或重建的建筑要做到接近原貌又胜似原貌,尽最大努力恢复历史上的八坊风情、让游人走进八坊就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唤起人们对古老河州的记忆。

  在保护八坊历史传统、特有民俗风情与满足八坊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之间,在保护八坊历史商业特色与满足贫困居民通过经营特色餐饮与旅游商品实现困难居民脱贫致富的现实目标之间,在保护抢修或重建八坊历史民居与防止雷同化、新城化、新农村模式化之间,界限相对模糊,如何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分寸的把握与拿捏,对于设计和承建单位是相当严峻的考验。而作为代表业主利益的临夏市政府,在八坊所有设计创意效果图没有真正变成实体建筑之前,领导们的心是一直悬着的。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充分领会、理解了临夏市领导们的意图,在设计之前和设计过程中做足了功课。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八坊的历史文化、原住居民的生活习俗、有关民族宗教文化、伊斯兰风格建筑都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最终的创意设计让市领导十分满意,并且得到了八坊原住居民们的广泛认可。

  设计创意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八坊历史文化的繼承与发扬,满足了居民们对现代便利生活的需求,并且在融合古今的旅游商业氛围上有独到的创意,超出了居民们的预期。

  整个八坊十三巷保护性开发改造按照复原、复古、沧桑、宜居、宜商的原则,构思出四大核心游览区的规划思路——

  一是以大旮巷和拥政路所构成的“八坊精髓”经典核心游览区,

  二是以老王寺为中心,王寺巷和石桥巷所构成的“回族商业和民族文化”核心游览区,

  三是以坝口巷为中心,辐射北巷、大南巷、小南巷的“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体验核心游览区,

  四是以红水河两岸景观所构成的“生态怀旧”水岸风情核心游览区。

  由于整个保护改造工程坚持了“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改造思

  路,坚持了以人为本,让利于人民群众的原则。工程得到了八坊居民们的充分理

  解和大力支持。

  为了工程顺利开展,作为改造项目的建设单位,八坊街道办事处通过调查问

  卷方式全面了解八坊居民对历史、文化、民居、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对是否

  愿意改变现有生活方式、是否搬离居住的民居、是否愿意参与旅游经营、是否愿

  意开放宗教场所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在问卷调查支持率达到98%的情况

  下,八坊改造项目终于在2015年4月正式启动。

  在八坊改造开发工程项目书中,建设单位是八坊街道办事处。规模如此巨大并且牵涉面广泛的复杂旧城改造项目由一个基层街道办事处承担,这让八坊街工委书记陈殿民和街道办主任李永平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两个科级干部的肩膀担得起吗?从职级权限上说,他们可能真的担不起。但是他们明白他们只是前线的战士,背后是临夏市委、市政府,最大的后台是国家。所以他们感到责任重大而神圣。

  八坊十三巷的改造既是旧城棚户区改造的民生工程,也是临夏市委、市政府为民谋福祉的惠民德政工程,还是保护民族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的历史文化工程。对八坊十三巷进行的改造与保护性开发是改变当地居民贫困生活的福音,既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役,也是激活八坊街道商贸经济、甚至拉动整个临夏市旅游经济的引擎。虽然背后有市委市政府,但在项目书上他们毕竟是直接责任。背负巨大压力,两个年轻干部紧张而又激动。对于他们来说,八坊项目是压力更是动力。千头万绪的复杂的工程既是考验他们工作能力的机遇,也是他们新时期建功立业的平台。用李永平的话说,“我跟陈书记的感觉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虽然市里宣传动员工作已经做得很细,但是长达一年多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想不到的困难。特别是民族宗教事务,一件事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很大影响。”

  两个年轻人互相鼓励,默契配合,每天深入到各条街巷、走进各个院落。长期的基层工作,陈殿民和李永平与八坊居民相互都很熟悉,即使一下叫不上名字,也大致知道他住在哪条巷子。

  人熟有感情是他们做基层工作的最大优势,居民们把他们看作自家里人,有什么想法都会毫不隐瞒的对他们敞开心扉。在即将开工的阶段,因为各种具体利益诉求,找他们说事的居民每天不下50人。常常不能下班回家吃饭,夜晚还得经常加班。

  居民们找他们反映的事情很琐碎也很棘手,有的甚至就是扯皮拉筋。长期穷困使部分居民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心理,只要沾上公家的边就是发财的机会。有的居民自己的房屋早就成了危房,政府将其列入规划按原貌重修,他反倒找政府要钱,明明他的院墙倾圮,规划中帮他把烂墙拆除复原重建,他也找你要钱,根据八坊整体文化设计需在他家院墙上嵌一块精致砖雕,本质是增加了户主房屋的观赏价值,增加了街道的文化氛围,但是他也要与你谈补偿。还有的因为墙上贴的瓷砖与整个古意八坊的设计风格格不搭,规划帮他换成质地更好的青砖,他也找你要钱。有的人家临街的旧玻璃窗户破了用塑料布蒙着,既看着扎眼又不能挡风保暖,改造中政府帮他换成艺术雕刻的木格子窗,他也提出要钱。满足不了要求就挡着你的工程车不让进……

  这些现象只是极少数,但影响却不小。陈殿民和李永平只能耐心细致的做工作,讲八巷十三巷改造的重大意义,讲党和政府对八坊居民的关心,与他们一起描绘八坊商贸旅游发展对他们生活的改变。对一时做不通的户也不强求,留给他们转换思维的时间,工程不能耽搁就绕开这一户继续向前施工。等看到别人改造修复后的艺术墙面,这些户怕自己家被真的落下,又会找陈书记李主任求着让施工队回去。

  陈殿民和李永平早已习惯了与居民打交道的这种琐碎,对他们为眼前利益制造的小障碍给予充分理解。李永平曾说,做居民工作急不得,要允许群众认识有先后,理解群众对一件事物存有疑虑,我们基层街道干部能做的就是把心交给群众,以坦诚和宽容面对持有不同意见者。因此,凡遇到阻碍工程的人与事,这两个街道办的书记和主任都能始终保持着耐心与笑容,跟这些居民交心谈心拉家常,引导他们算大账,帮他们规划未来的生意。在拉家常中让他们明白这是政府为八坊居民们造福的工程,帮助八坊人脱贫致富的工程。居民们明白了道理,转而积极支持工程进展。有的居民思想转变之后为了表明心迹,主动请机械拆了自己的院墙请施工队早日进来。

  细致的群众工作不仅使八坊改造工程一路顺风顺水,也为后来八坊十三巷旅游深度开发施工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项目改造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尽量保持街区原有整体格局和群众生活方式不受影响,这种种精细用心得到了八坊居民们的交口称赞。

  施工过程充分贯彻临夏市委市政府“利民为本”的思想,实现整个工程不拆迁一户原住居民的目标。为了安置施工阶段需要暂时腾挪的院落居民,市政府将136户550名特困群众安置到新建的公租楼房居住,这让居民们十分感动。

  有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八坊改造项目进展十分顺利。经过一年紧张的施工,以大旮巷、拥政路巷为主线的“八坊精髓”经典核心游览区顺利竣工。这实际是具有示范效应的一期工程。

  在八坊的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临夏市始终十分低调,曹正民说,“我们临夏人干这件事不是为出名,一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总目标,二是为了抢救古河州的历史文化,如果做得好,有了游客来参观访问,拉动了临夏旅游,让八坊的商贸活起来,老百姓的生意好起來,钱袋子鼓起来,这才算成功!”曹正民是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他的态度自然代表市、州两级领导的态度。因此整个工程本地媒体都极少对外披露。除了有关领导之外,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可以说,临夏八坊的一期改造开发是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顺利完成的。低调是临夏市领导层的一贯行事风格,同进也是一种成功的商业策划。因此开发改造后的八坊的街景风貌是以一种闪亮登场的方式,猝不及防的揭去神秘的面纱,以超出所有人心理预期的惊艳震撼了世人。

  马炳山说,政府改造八坊真是为民造福了。住在自己家里做生意比在上海挣的还多!

  随着八坊十三巷一起出名的还有“老马酱牛肉”。这是一家世代相传的百年老店。祖上从晚清开始卖牛肉,到他爷爷马忠孝开始做酱牛肉,父亲手里因为当年极左路线不准经商有过十多年的停业,但配方和工艺始终没丢,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名气。马宏伟从2000年开始学艺。因为老八坊太过破败没有人气,他们把老八坊的院子低价租了出去,自己做生意的店面却是在外面租的,居住也是买的小区单元樓。2015年政府启动了八坊改造,马宏伟看到了商机,父亲在外面做,小马搬回自家的院里做。结果八坊改造完成一开放,每天人如流如潮。他们在东乡山区定点采买的草地黄牛,做酱牛肉时只用小黄牛的腱子肉,配方独特,手艺十分讲究。很快就火了起来。一天一头牛不够卖。“五一”、“十一”期间每天营收过万元。如今“马家酱牛肉”成了游客必尝的八坊经典特色名吃。吃客走时还要加上马宏伟的微信,回去通过微信支付找他邮购。小马也与时俱进,与机场快线冷链物流联上了网,每天真空包装通过空运把酱牛肉发往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

  谈到他的生意,马宏伟感慨不已,“要是没有政府出钱改造八坊,我做梦也想不到坐在这偏远的大西北,能把马家酱牛肉直接卖到北京上海去。我们的政府真正是为民造福啊,八坊十三巷改造这么大工程,政府没要我们居民出一分钱。受益发财的都是我们!”

  八坊改造不止是给居民们带来了福祉,同时也给返乡的大学生创造了商机。现在的八坊街上有了很多文化味道十足的场馆店铺,其中较典型的是一个回乡大学生开的“凤林驿”茶餐厅。店主王辉是八坊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于兰州西北民族大学,专业是美术设计。小伙子志存高远,先后在深圳、北京闯荡。看到八坊十三巷的设计创意方向,心有灵犀的王辉毅然回到八坊,斥资50万自己设计装修,做起了旅游服务生意。王辉的毕业论文就是《凤林驿的历史溯源》,凤林驿是古河州(枹罕)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驿站。他的茶餐厅别具一格,属于时尚年轻人的小清新那种。茶碗是由底座、杯、盖三部分组成,当地称作“三炮台”,走进凤林驿的小院,院里种着各种鲜花,砖铺的甬道蜿蜒通往茶室。人从鲜花中走过,心情已是愉悦十分,再坐进优雅的茶室。主人捧上茶来——云南的绿茶,本地的大枣,福建的桂元、杭州的菊花、宁夏的苟杞,滚开的开水冲泡,满满一杯,香气四溢。一杯茶10元,你可邀约好友细啜品味,也可迅疾将杯中物几口吃下走人,全凭各人兴致。除了茶饮之外还有八坊经典小吃供客点餐,店前厅还经销各种本地特产。

  我们采访时王辉采购去了兰州,看店的是王辉的小舅子马期元。马期元介绍说去年只接待了5万多游客,但是王辉很有信心,说古代的河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今天的临夏也是新丝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临夏旅游业的发展,“凤林驿”的旅游服务肯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牟霞、马宏伟、马炳忠只是众多商户中的几个代表,在八坊的各条街巷里都有红火的店铺。如清真点心传承人马文才、专营牛杂割的马忠义、八坊豆腐制作人洒力海、河州水粉、八大碗马尔撒……八坊不仅恢复了回族人民善于经商的特性色,并且在政府引导下有了更具时代感的新型业态。

  入夜,夜幕灯光下的八坊更是魅力无穷。各色彩灯映着条条幽深的街巷、映照着一家家充满古意的店铺,给人梦幻般的感觉。街头的塑像,穿梭其中的游客,亦真亦幻,这是古代的河州还是今天的临夏?每个游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体验。

  此次临夏之行让我感慨万千。短短的两天采访,我记住了临夏州、市领导们的责任与担当,记住了八坊办事处干部的扎实作风,记住了八坊回民兄弟的好客与热情,记住了临夏胜绝天下的牡丹,记住了市旅游局长张积英即兴唱的“花儿”……

  本文收笔之时,我仍沉浸在临夏八坊采访的回味中。兴犹未尽,从网上搜到了临夏的非遗传承人李春文的河州评弦演唱视频——

  李春文弹着三弦,用嘹亮高亢的嗓音唱着他专为临夏八坊十三巷新编的作品:

  清风徐徐,

  粼光闪闪,

  红水河里碧波荡

  八坊啊八坊,

  想过去,你曾伤痕累累,堆砌着苍凉,

  污浊漫流,断人肝肠,

  几多寒暑,几多期望,终于迎来改天换地的新气象。

  党委政府有担当,

  科学施策谋长远,

  万众奋战斗志昂,

  实干兴邦,旧城改造带来一片新气象。

  你看那白玉的栏杆青石的路,

  古色古香的小亭廊

  小桥流水赛江南,

  装点着临夏美丽的家乡。

  轻风杨枊拂水面,碧波揉碎了阳光,

  呀!人在画中游,

  带着梦想,再创辉煌!

  红水河里碧波荡!

  (2019年2月28日夜初稿于上海,2019年4月17日夜修改于厦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