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城中村变身新地标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366
吴志云

  敢于创立新思路,最困惑的难题能够破解;

  勇于探索新模式,最无奈的硬伤可以整治;

  善于实践新理念,最艰巨的攻坚必定取胜。

  —— 题记

  千年古城崛起文旅新地标

  甘肃临夏,史称河州。据考古发现,已有7000年文明史,5000文化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河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度地带之间,依藏面兰,区位优长,得天独厚。古城往昔,扼丝绸之路南道之枢,汇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文化之源,享“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之誉。天时予取,地利予获,人和予盛。辉煌、昌茂、旷达,让古河州声名远播,青史留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市两级党委政府,肩负历史担当,忠诚使命职责,统率临夏人民奋起超越、迎头赶上,在古老的河州大地,挥洒巨椽之笔,谱写了一部部令世人瞩目、让历史记载的新时代新临夏新篇章。

  这是两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

  2018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08号文件,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其中,第118项为:“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新地标”。

  2018年12月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215号文件,充分肯定临夏“将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城市困难群众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拆一间房,不迁一户群众、不让群众出一分钱,筹资3、4亿元全力推进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打造临夏最具特色旅游名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临夏“八坊十三巷”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域名”,先后出现在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的文件上,可谓“坊芳传华夏,巷香溢神州”。这是自临夏(河州)设县(州)治以来,获得的国家最高褒奖,无疑是临夏人民、特别是八坊十三巷百姓的无尚荣光。

  “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八坊十三巷,因着媒体的宣传、推介,名声鹊起;“隐姓埋名几春秋”的八坊十三巷,随着载体的凸显、标榜,鹤立鸡群;“自怨自艾徒悲叹”的八坊十三巷,伴着人们的盛赞、口碑,扬眉吐气。

  一位研究中国新城镇建设的资深专家,在八坊十三巷“转了一大圈,看了一大堆,想了一大通”后,发出感慨:“没有想到临夏古城厢还保留着如此历史悠久的坊巷,没有想到临夏这地脚还存在着如此自然悠清的环境,没有想到保护改造后的老街坊竟呈现出如此文化悠远的光彩,没有想到今天的八坊十三巷释放出如此神韵悠然的魅力!”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彰显,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幸福小康景象完美展现,民俗特色亮点满目皆是,一跃成为4A级景区。“文旅综合体、文旅新地标”,名至实归。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因,催生了八坊十三巷的时代性变迁?又是什么力量,催发了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战略,燃烧了这片土地

  古老的大夏河,奔流不息。充沛的自然流量、孕育的多元文化,给地处大夏河谷腹地、大夏河穿城而过的临夏古城,带来了亘古千秋、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营造和构建了旷世无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历史演进到盛唐,古河州敞开胸襟,接纳八方来风,域外、境外、国外,一队队骑旅、一拨拨商人、一阵阵驼铃、一批批来客,前呼后拥,此起彼伏,来到这里寻梦、筑梦、圆梦,旅人歇脚,驼铃解衔,教士传教,商贾经商,立足定居,置业传家;一时店肆飘幡,人声鼎沸,一派繁荣。宋元明清以来,持续兴盛的伊斯兰教在这儿传播,逐步修建的8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拔地而起,形成了“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区,“八坊”的特定域名由此叫响并世代相传、声名远播。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以“八坊”为主要城市载体的临夏,在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先进文明相互呼应、各族居民和谐相处的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中,“八坊人”用独特的品性、广阔的视野,自觉传承和延续了先贤先辈先人积淀的历史传统文化根脉,给予了“八坊”这块神奇土地顽强的生命力。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临夏“八坊”不可避免地同步扮演着各个历史阶段的“角色”,与历史“荣辱与共”。

  这是“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前的状态:1954户,8668人,少数民族占98%;典型的老城区、古老的瓦房区;2015年近37%的居民,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民生问题突出,是城市的贫困区;由于诸多因素,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原住民创业就业空间狭小;保护开发矛盾众多,难度较大。

  值得庆幸的是,在历史发展大环境大变化的年代,“老八坊”的风韵犹存!“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局马旭局长自豪地告诉我们:“许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城建形成大拆大建运动,我们的八坊十三巷居然在商业大开发的冲击下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充分证明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这儿,平静地、和谐地存在着原汁原味的大旮巷、拥政巷、铁家巷、沙尕楞巷、仁义巷、王寺巷、专员巷、石桥巷、坝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细巷、北巷等十三条街巷,“六横七纵”的格局完美,气势非凡,不可多得。

  然而,严峻的现实同时也摆在临夏市委市政府的面前:随着近年临夏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日益缩小的发展空间成为“瓶颈”,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八坊十三巷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困人口如何尽快脱贫?党中央提出的坚决打胜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性任务如何完成?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认为:要破解临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揽全局;必须从临夏的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地区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挖掘第三产业优势;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立足临夏明显的区位优势、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改造八坊十三巷“城中村”作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文化保护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和新型产业培育项目。

  据此,临夏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让利于人民群众”,坚持“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留住临夏人民的乡愁;既最大限度避免过度的商住开发,又切实做到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为确保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项目的落地推进,临夏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常委宣传部长、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为负责人,市园林局、财政局、发改局、规划局、住建局、食药局、房产局、房屋征收管理局、商务局、招商局、文广局、旅游局、街道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和改造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确定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文化为先、利民为本,商业进院、景观进巷,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的保护改造思路。

  临夏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发展的城建新模式,寻求一条解决城市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这一发展战略,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决策的高度、政治的高度。

  一种情怀,赢得了民意民心

  八坊十三巷要进行开发了,八坊十三巷要旧貌换新颜了,八坊十三巷要提升改造了……

  临夏市里刚刚决策,各种各样的议论便在八坊十三巷的街头里巷不胫而走,迅速传递开来。

  开发改造,就意味着拆除搬迁。尽管这些年在八坊十三巷没有发生过大拆大建大搬迁,但这里的老百姓也确确实实听说过“强行拆迁”、“野蛮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的拆迁”、“违背百姓意愿的拆迁”的故事。

  如今,要轮上八坊十三巷了。政府讲的“开发”,会坑害居户吗?宣传“保护”,会强行搬离吗?祖居祖产祖传,会被统统“清除”吗?疑问、疑惑、疑虑,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八坊十三巷的上空;失助、失落、失去的情绪,纷扰得让人窒息。更有甚者,“谁敢动我家祖产”的论调也放出来了。

  八坊十三巷的明天、未来,福兮?祸兮?

  八坊十三巷的百姓、群众,得之?失之?

  各种各样的反响,很快反馈到临夏市领导那儿。

  郭维安市长认为:群众有想法、有诉求、有疑虑,很正常,因为群众想的很现实、很具体。对于八坊十三巷,政府“欠账”太多;尽快让八坊十三巷彻底改变面貌,我们别无选择。

  曹正民书记认为:现在摆在面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让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意志,变为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八坊十三巷人民群众的行为共识,真正做到上下同心、党群同步、目标同向。

  同心、同步、同向!多么简洁、多么精辟的语言概括,多么具有工作的指导性!

  在采访中,八坊办事处党委陈殿民书记、李永平主任向我讲述了来自项目第一线、唱响“同心、同向、同步”主旋律的精彩故事——

  八坊十三巷是一片人口密集居住区,居户以少数民族回族为主。保护开发这样的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居民的态度和意愿,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决策时反复强调的,也是决定此次保护开发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俗话讲,百人百心,百姓百心。八坊十三巷有1954户居民,人口8668人,他们对这个项目支持吗?愿意参与吗?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和期待?于是,在上级的指导下,八坊街道根据项目领导小组的指示,通过全覆盖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八坊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民居、饮食、习俗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征求八坊居民是否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是否愿意搬离居住地、是否愿意参与保护改造后的旅游经营、是否愿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等事关民生、民俗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

  万万没有想到,这份精心策划的“问卷”,发放进入八坊居民家门后,测评回收率竟然不到50%;而且回收“问卷”的满意度不高,群众的响应度不高。

  曹正民书记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同志说:“第一次问卷调查,有这么多的群众有态度,说明他们在关注项目;满意度不高,是在提醒我们实施项目、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周全,要让群众满意;有些居户不理不睬,则是我们工作还没有做到家。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那就继续做工作。一次不行,做二次;二次不行,再做三次;直到让群众完全接受、自觉愿意为止。”

  市委领导的“点拨”,及时导向了一线工作。

  第二次测评表“出笼”了。八坊街道统一组织60多人,分为7个工作小组,由市综合保护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担任组长;逐门逐户发表格,逐个户主见面谈。

  这次大范围的“面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了解到了群众的真实想法。比如,有居户提出:“你们先搞700米样板路,为什么不一下子开发?”“把我们这么好看的门墙拆了,你们要搞啥样子?”“你们是想把我们赶出八坊,还是要让我们留在八坊?”

  群众愿意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了,说明关注程度提高了;群众在提具体问题了,证明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了。项目领导小组对第二次的“测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增强了一线工作人员的信心。

  緊接着,经项目领导小组反复商讨、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出台了第三份“测评表”。通过这份“测评表”,进一步向八坊居户讲清了为什么要保护开发八坊十三巷,讲清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讲清了祖业传承与片区人文、民俗保留相辅相成……这几个“讲清”,把临夏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的“为民、利民、惠民、爱民”的初衷和情怀,原汁原味地传达到群众,感染和打动群众,让广大群众的意愿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引起“共振”,达成“共识”。一位在八坊居住五代之久的老住户说:“政府开发八坊,能充分考虑我们的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不搞大拆大搬;我们拥护政府在开发中不拆一户的决定。开发后能留住八坊的根,这是好事,我们支持。”第三次“测评”汇总情况表明:群众对实施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项目的满意度上升至98%;涉及第一期工程的210户,只有4户“不同意但不反对”。这4户中的1户,有私家汽车,他认为开发后有些巷道设置门禁,进入不便,发生火灾怎么办?家人患病急诊怎么办?

  对这些十分具体、细节的问题,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八坊街道,又作了更为细致周到的考虑,提出了妥善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从项目问卷测评支持率由不到50%上升到98%,从1次问卷到3次调研,从不满意到绝大多数满意,八坊十三巷开发保护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2016年4月2日,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项目正式开工。

  岂料,当3台施工机械开到现场,却遭到了一位居民的阻拦。随着轰鸣的机械声消失,嘈杂的人声沸起:“谁让你们开进来的?不许施工!”

  事件很简单:计划项目第一阶段首批6户改造工程第一个点的“第一铲”,将在大旮巷150米处的80号院居民墙体动工。因为这儿是危房,事前,项目办公室已经与户主谈妥,同意在改造中拆除后自建。可是临到现场房主又不同意了:“推倒老墙,政府补助多少钱?”,“你们在这儿放一个景观,又补助多少钱?”短短数分钟,闹轰轰的现场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围观群众。

  僵持,僵持,再僵持。下午4时,施工机械又发动起来,动起来的机械不是向前推进,而是退却返回;“第一锹”在一片“嘘嘘”声中流产。

  这天晚上,项目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开得很热烈、很激烈,开得很久、很晚。与会同志形成共识:“老百姓不愿拆,有他们的理由,我们不能怨怪,更不能对立。今天的‘第一铲虽然流产了,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梳理完善一下工作思路,为今后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改造工程,提供经验。”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再次了解第一阶段工程6户住户的情况;政策上再作完善,让群众真正领会和领受优惠政策;选准其中3户作为突破口,务求取得成效。

  第2天上午,3位户主被邀请到项目办公室。3位户主坐定,开口直奔主题:“你们政府有什么优惠条件?如合适,我们同意;如不对路,我们不干。”原来,3位户主不是坚决不拆,而是对政策有疑虑,他们为自己昨天的过激行为感到很难为情。

  “我们算了一笔账,危房拆除的费用需1万元,建筑垃圾清运费3万元。我们选择你们3户作为样板,先行一步,充分考虑了你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这笔费用将由政府承担。”“当然,你们不愿意也不勉强。但这个既定改造项目是经八坊98%的住户同意的,包括你们3户。昨天晚上我们慎重商量了,如果今天不能进场施工,拖延后再拆,政府将取消优惠,拆除费用由户主自理。”听着项目办领导不紧不慢、软中带“硬”的话语,这3户住户主有点坐不住了,说:“只要政府说话算数,我们干!”

  “顶牛”矛盾迎刃而解。第二天上午11点,施工机械开到巷道两头、中间的3个点上,同时开拆排危。望着天天见面、日日进出、相依相伴几十年的门墙顷刻成为废墟,3位户主不禁动情地流下眼泪。

  这眼泪,是对老宅“陈旧”的告别,是对新院“风光”的期盼。

  紧接着,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了。这天下午,首批预定6户中的另外3个户主来到办事处,一进门就大声说:“那3户拆了,你们为什么不通知我们?我们也要拆!如果你们的施工机械安排不过来,我们自己动手拆,但优惠政策不能忘了我们呀!”果然,不等机械到场,他们自己动了手。

  具有典型引领意义的6户危房带头一拆,在八坊引起巨大的反响,造成了一种气势。于是,一期700米“样板工程样板路”,一天一个样地变化着。整街整巷的住户,看到一堵堵新墙立面矗立起来,一座座崭新的院门装扮起来,发出一阵阵赞赏声。

  在工程建设中,曹正民书记、郭维安市长、时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兼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马晓璐、常委宣传部长兼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建霖、副市长兼领导小组副组长马晓龙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他们经常来到现场,与项目办负责人一起,了解工程进度,协调处理矛盾,确定行动方针;来到工程指挥部,向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项目施工人员表示慰问,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2016年9月,在700米样板路即将竣工验收的一次工作汇报会议上,曹书记充满深情地说:“从4月到9月,我们经历了许多、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领悟了许多。从八坊十三巷项目的实施、各种问题的解决、既定目标的达成,而且做到了‘零上访,总结出一条,这就是: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事情装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摆上位置、把群众的诉求予以解决,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最厚的坚冰也能融化,最棘手的矛盾也能化解。”

  曹书记的这席话,很实在。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能凝聚人心民意的博大情怀!

  一派自信,表达了时代主题

  “八坊十三巷古街保护区资源,在甘肃全省屈指可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在甘肃全省更是寥寥无几。”

  “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纯朴的人文和民俗,有保存较为完整的26院古典建筑群。”

  “唤醒河州文化记忆,打造新时代临夏文旅新地标。”

  这些充满文化自信的辞句,集群式出现在临夏州市两级党政领导的讲话中,出现在各级部门相关的文件中,出现在具体实施项目的广大干部口谈中。

  临夏的这种文化自信,难能可贵——

  今天的臨夏,幸赖于古河州永续不断的文化传承脉络,承载着古河州丰厚的文化遗存。八坊十三巷,集古城临夏人文大全于一体,保护、开发、传承、利用,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了弘扬这份自信,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保护、提升、改造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科学地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态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和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把临夏文化的过去、现在、将来,渗透融合在这8大区域,使之生生不息、连缀不断。根据这个大思路,项目领导小组在组织指导展开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中,严格“以保护为前提,以保护为基调、以保护为目的”,坚决做到“严格保护八坊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按照“保护开发、文化融合、突出特色、主题引领、节点创新、符合实际、经济合理”的思路,不断优化“两点、四带、一中心”的文化景观艺创方案,针对居民实际需求,从商铺、家门、墙面、屋檐、景观、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着手,采取政府引导、多元化设计、一户一策、共商共建的方式,实施保护改造。

  从八坊十三巷南入口,走进改造一新的老八坊主干道——大旮巷。据介绍,这条大旮巷,过去路面狭窄、交通拥堵、沿街建筑零乱,残留的文化印记模糊不清。如今的大旮巷,充盈着文化景观,充溢着文化浓汁,充满着文雅气质;一路走去,映入眼帘的景物,集中展现了临夏特有的砖雕、木雕、铜雕、泥塑、彩绘等文化元素凝成的“出彩”!回族居民拜丽指着院墙上的一组砖雕说:“这上面刻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故事,我们上年纪的人天天看这些雕刻,看了感到自豪;我们的孩子们日日看这些砖雕故事,看了很受教育和启发。”临夏市民海丽来到大旮巷看新奇的雕刻,她说:“真没想到呀,临夏的先辈有如此高超的手艺、工艺、技艺!”

  2016年9月26日,大旮巷、拥政巷一期700米保护改造工程竣工开放。国庆节这一天,临夏万人空巷,游客井喷,空前绝后!这么多人来这儿看什么?看临夏的文化!

  文化,充满自信的古河州文化,通过八坊十三巷一期项目,作了一次破天荒的展示和检阅;重现再现呈现了靓丽的风采和历史文化的強大冲击力、感染力。

  在一期项目取得预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基础上,临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八坊十三巷进行更大范围和规模的二期规划改造,继续唱响“文化为先、利民为本”、“亲民、利民、便民”的主旋律。市委曹正民书记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二期工程要坚持文化理念,缺少文化之处,要变成充满文化;丢失断裂文化的地方,要变成传承文化的样板;真正做到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

  曹正民书记对于临夏文化传承在八坊十三巷项目中的“再解读”,使正在进行的二期项目,凸现出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符号、文化印记、文化标志——

  这是专员巷,它的功能定位为“八坊印巷”。这儿将出现一座摄影师情景雕塑,随着摄影师镜头的引导,通过半封闭环境的摄影作品长廊,让游人静静地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

  这是王寺巷,它的功能定位为“回儒文化巷”。南段用回儒文化礼仪小品,体现回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北段通过浮雕壁画,完整表达回族婚俗文化。

  这是石桥巷,它的功能定位为“丝路回商风情巷”。“乐商坚韧、义利共济”回商精神文化墙、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雕塑、回商经典故事墙,将让你在驼铃声声中感受悠远的思念。

  这是坝口巷,它的功能定位为“河州溯源巷”。巷口一座造型别致的牌坊,导向你走入古河州文化综合展示区;利用部分土墙机理,将马家窑、马厂、辛店等不同文化类型的经典图案、彩陶纹饰装饰在墙体,让游人走进由神秘纹饰、特殊器型传递信息的悠远而去的临夏历史隧道,去仰望和感知古河州的伟大奇迹。

  还有小南巷(人文生态巷)、大南巷(八坊创意巷)、北巷(红水河映像)、沙尕楞巷(八坊味道巷)、细巷(八坊童趣巷)、大南巷(八坊创意巷)……

  二期项目除改造上述9条街巷外,依据老八坊特色和新八坊创意,还将打造河州书院、非遗馆、博物馆、茶马司、八坊小剧院等5大文化院落。河州书院,将是文人墨客文化情结、书画墨宝风韵精神的栖息地。非遗馆,则会逐一展示临夏103种已被列为“非遗”的文化传承项目。博物馆,纳入临夏独有的化石、彩陶、文物、手工艺、文化遗留等多种珍稀文化元素,采用声光等现代新技术组成大型陈列。茶马司,用雕刻八坊全景沙盘,演绎千年历史,重温河州底蕴,品味域名变迁,展示物流聚散,标榜河湟雄镇。八坊小剧院,则是把临夏静态文化变为动态文化的艺术殿堂,让游人在此欣赏八坊别样的人文风情。

  未来的八坊十三巷,真正的民俗文化特色聚集区!真正的中华文化旅游观赏区!真正的临夏文化展示区!真正的“巷巷不一样”!

  是的,临夏的八坊,是中华民族的八坊、世界的八坊;临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把临夏文化精心打造成精品,奉献给世界,这是临夏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对此,临夏充满自信!

  一次转型,助推了完美飞跃

  从实施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实施一期大旮巷至拥政巷保护修复工程以来,按照“文化上墙、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相继建成八坊民俗馆、八坊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和回廊广场,初步形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街巷。随着2017年重点实施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二期(九巷一河)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民俗独特”的特色旅游景区已经形成,“八坊”这块福地不断释放出遒劲璀灿的光芒,彰显着无穷魅力。

  一位伟人说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临夏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用政治智慧执政理政,善于挖掘和开发这种创造力,做好做足经济社会转型的文章,使之嬗变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是笔者在采访时获得的一组数据:一期保护修复的700米大旮巷至拥政巷,原先仅有10户商铺,总经营面积120平方米,铺面租金每平方米不到10元。改造后,这一段街巷的商铺增至70户,经营面积扩大到1600平方米,铺面租金每平方米升至80元;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30人。同时,由于景点打造、品牌入驻、游客增多,八坊的不动产(房产)迅速增值,带动巷内住户固定资产增长。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这一组与八坊居民家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却具有滚烫的热度,每个符号充满着值得张扬的激昂,闪光着自尊自重自豪。

  大旮巷中段住户马苏女,她对这样的数据情有独钟、喜形于色。一开始,马苏女对宅院改造持消极态度,在改造过程中又与隔壁邻居为楼层高低发生激烈冲突,差点成为“钉子户”。后经反复做工作,前后长达一个月,终于“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领导的关怀下”(马苏女语)达成一致,按照项目改造的要求,改善了宅院环境。当马苏女与租客签订协议书、摁上手印、收到年房租金5万元的那一刻,马苏女激动得不得了,接着一大沓人民币的双手甚至有点颤抖。第二天,马苏女来到项目办公室,感动地说:“我要制作锦旗,专门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让我家一夜之间由穷变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