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小岭村村委会旁,有座装修豪华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只上过五年学的农民张立书自掏腰包,用80万元人民币兴建的图书馆。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将开化民智、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于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沙漠,有人烟的地方就兴建图书馆,为的是方便民众阅读。像中国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一阁等投资、规模、藏书量巨大、历史悠久、档案资料齐全的现代化管理的高档次图书馆,比比皆是。就是在海南,也兴建了海南图书馆、海口图书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一个比一个规模巨大,一个比一个的管理更现代化。张立书用80万人民币修建的图书馆,无论规模、管理、藏书,都无法与这些图书馆相比,可以说是泰山与杯土,大海与池塘之比。毕竟是一个农民投资建造的乡村图书馆,绝对没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里的明清资料、民国档案,也没有马克思的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更不会有费尔巴哈的哲学专著。但是,它的阅读对象是乡村农民,他们不需要查找明清资料和民国档案,也不需要阅读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经典名著、通俗读物,这里都有,两万多册图书基本可以满足乡村农民的阅读需要。
于是,我的目光聚焦到这个杯土与池塘上。
因为,那些“泰山”和“大海”是国家投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而小岭村图书馆用的是一个刚刚过上温饱生活、节衣缩食、自己家庭很多地方还需要用钱,农民张立书把仅有的那笔“巨款”投建了图书馆。
我们无意号召读者学习张立书的道德标高,但张立书确实给我们树立了现时代精神风向的旗帜。张立书的行为在当今社会确实是稀缺之物,但代表了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纵观人类五千年的发展史,横察当今世界复杂错综的利益格斗、政治的对抗、意识形态的博弈、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争斗与战争,和平成为几千年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已经把和平作为最高理想。在数千年的对抗争斗博弈中,唯一的共识就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增强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甚至把读书作为追求和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世界读书日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才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我在与张立书的交谈中,知晓这个只读过五年书的农民企业家根本不知道国际读书日是怎么回事情。但他天性意识里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竟然迎合了国际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祈求和目的,这种朴素的情感追求恰恰符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创造财富需要能力,用财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同样需要能力,更需要精神和道德的高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民享受着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物质富裕时,却又面对精神、道德、情操、品节的考量。多少人经不起这种考量,单一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道德修养;财富的增长对应的却是精神的萎缩;弄虚作假战胜了务实苦干;对金钱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名誉品节的渴望;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超越了对名声高洁的追求。当今社会中,唯利是图、道德败坏、投机取巧之风盛行,多么需要一股清廉之风,涤荡盛行的腐糜污浊之水。
张立书用自己辛劳获得和节省的钱,建造乡村图书馆,是种什么精神和道德?
是不是他以自己微薄之力,刮起的清廉之風?
人们已经习惯了以自己的度量,度量他人的肚量;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演他人的思维方式;以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别人的价值观;习惯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格言,真正遇到人不为己的壮举,就认为应该天殊地灭;习惯了呼吸污浊的雾霾,遇到新鲜空气就醉氧。“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他”的判决,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定式。张立书自己投资建造图书馆,一时间雀声四起:人无利不起五更夜,你自己的日子都过得那么艰难,还拿出80万建造图书馆,绝对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通过建造图书馆达到侵占集体土地的目的!他这是炫富,挣了俩钱烧得不行了!他自己都没读过几年书,修建图书馆给谁看,还不是做个样子!当一个人的精神高度超越人们常见的高度时,就有人认为这个人是畸形发育,双腿和身子的比例不对称,甚至试图将超高的部分砍掉…….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如何合理地消费拥有的财富,却成为相当一些人无可适从的课题,多少人认为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就是享受,不知道精神享受有什么意义,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于是,到处都是哗啦声,打麻将成风,甚至一些人生活荒淫放纵,严重地腐蚀着乡村的道德风气。这种风气又影响下一代,逃课玩手机,考试不及格,中学生谈恋爱。张立书思考,村子里有了图书馆,就可以把人们从麻将桌旁、按摩室里吸引过来,改变村子的风气。
从修建图书馆的动议开始,各种各样的议论、讽刺,绵绵不断。张立书没有搭理这些,也没有时间搭理这些。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夏天头顶骄阳,冬季冒着寒风,整整三百六十五天都忙碌在工地上,从打地基开始、到水泥沙子的比例、砖瓦的质量、装修的标准、他都严格要求。终于,一栋装修豪华质量上乘的两层图书馆楼,呈现在村委会办公楼东侧,成为小岭村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当张立书郑重地把图书馆楼的钥匙交给村委会主任时,所有的议论又发生了反转:当今社会还真有这样的人?张立书还真的为小岭村做了这么大的善事!
张立书的善举并不仅仅在于建造了一个乡村图书馆。
小岭村是个有一万多人的大村庄,时常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考上了大学,但由于交不起学费而无法走进大学的门槛。早在2014年,张立书就带头捐助了4000元,帮助村委会创建了小岭村助困教育基金会,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大学的校门。而在这个时候,他的两个儿女,一个正在上初中,一个正在上高中,正是花钱的时候,家里还有别的开销,经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有时候还出现捉襟见肘的境况。
笔者和张立书交谈时,说到这个问题。他不以为然地说,都是一个村子的乡亲,总不能看着孩子考上了大学没钱上不了,咱能帮多少帮多少。这些孩子要是不读书,这辈子只能当个农民,就是进城打工,也只会干些没有技术的粗活,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就因为现在的几千块钱耽误了!我这辈子就吃了没读书的亏,不能让下辈人再吃不读书的亏。
就在他把图书馆的钥匙交给村委会主任时,他的大女儿当了20多年教师,一家人还挤在学校的房改宿舍里。他在动议修建图书馆之前,就有亲戚朋友劝他,你给村里盖一栋图书馆,为什么不给女儿盖栋别墅?
其实,早在1993年,小岭村建设文明村,没有钱进行村容改造,也没有资金改善村子的交通。张立书知道后,捐出自己的积蓄,派出自己的推土机,无偿地为村子修建了一公里多的村道。
就这样,小岭村的乡亲一步一步地对张立书有了更多的了解。
张立书评上东方市十大好人后,有朋友开玩笑:张立书还应该评上东方好男人,理由是他不赌、不嫖,向来勤俭持家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优良本色。他的消费水准低到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几乎没有多余的花费。有次他午饭时朋友看望他,见他一家人的餐桌上只有一荤一素,说你的孩子都大学毕业了,你还有个企业,企业都在赚钱,每天补充一斤海鲜也不到二十块钱,一个月六百块钱,一年才七千块钱。你一下就捐了八十万盖图书馆,这钱,要吃一百多年呢!你这辈子吃不完,孙子这辈子也吃不完。人一辈子也就这么几十年,何苦这么克扣自己!
一直到现在,他的企业越办越红火,每年都有几十万的收入,他和家人还是每餐一荤一素的节俭。
日子是一天一天过,饭是一口一口吃,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人的精神高度的培养,需要土壤的滋养,更需要个人一点一滴地堆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楼高万丈平地起,张立书对读书的痴迷,对读书的认知,源于他的贫穷苦难的少年。
1955年,张立书出生在小岭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母生养了他们兄弟四个,吃饭都是大问题,根本无法供应他们上学读书。那个时代,我国农村基本都是这样。张立书从小就在家里干农活,16岁时学做木工。由于没有读过书,遇到稍微复杂的图纸,他就没有办法了,他开始尝到不读书的痛苦,找到父母坚决要求读书。父亲见他读书的心情迫切,只好同意他的要求,并给他起了个学名——张立书,18岁的他才有了自己的大名,这个名子的含义是立志读书!1973年9月1日,18岁的张立书背上了书包,满怀喜悦地走进小岭村小学。然而,他走进教室的瞬间,就看到令他万分尴尬的事情,他的同学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唯独自己是个成年人,比同学高出一个脑袋。下第一节课后,他找到校长,说自己年龄太大了,要求直接从三年级开始读,保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请教高年级学生,补习一、二年级的课程。学校领导充分考虑了张立书的实际情况,破例让他直接从三年级开始读书。就这样他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还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辍学了,只好又回到生产队参加田间劳动。这段时间是张立书最痛苦的时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自己只能下地干活,读书成了他理想天空中的月亮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他甚至觉得自己成了玻璃瓶里的苍蝇,前途光明,出路不大。他就这样怀着一颗破灭的读书梦,和当时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心有不甘又不得不死心塌地在贫困苦累的生活里挣扎。他在农田里苦劳一天之后,晚饭后躺在床上,用仅读过五年书认识的字,艰难地阅读很难借到的图书,很多字不认识,很多文章读不懂,只能对着字典查着读。每到这个时候,他就发出痛苦的叹息,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不让我读书!
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张立书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89年,张立书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县国营砖瓦厂,创建了自己的农业机耕队,随后又组建了自己的运输队,进入商业运作。商场如战场,运输队必然遭遇到预判、策划、经营、谈判、合同、管理、效益等,对于只读过五年书的张立书,实在是强其所难。他的运输队下了很大功夫,却盈利甚少,有时甚至亏损。他再一次感受到没有文化的痛苦,下决心不能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多读书!他养育了五个孩子,在运输队出现亏损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交学费,他卖掉了自己的轿车。他给家人和朋友说,天大地大没有供孩子读书的事情大,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处的人!如今,他的五个孩子全部大学毕业,一个还是硕士研究生,一个儿子娶的媳妇是博士研究生。现在,他的孩子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着贡献。我们再观察现实社会,多少人家为了赚钱、玩乐,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甚至不能以身作则,等到自己变老了,孩子长大了,却为孩子的饭碗前途发愁,有的甚至为孩子的戒毒发愁,到监狱看望孩子。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是对国家的具体贡献!
张立书不是马云、王健林,更不是比尔·盖茨,没有他们财力的雄厚。也许,他们一次可以捐助几千万,甚至几个亿,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拇指。但中国那个91岁的农村孤寡老人刘盛兰,自己还在饥饿线上挣扎,17年未添一件新衣,17年未尝肉味,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7万多元钱慷慨地资助了全国100多个学生。他谈起受自己资助的孩子时说,我有一碗饭,你没有,我给你半碗!一个刚刚解决了温饱略有结余的张立书,一次就捐出80万建造乡村图书馆,他捐出的钱都是流血流汗、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刘盛兰、张立书所捐款的数字和马云、王健林,比尔·盖茨所捐的数字相比,确实微不足道。但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高度,不是以捐出财富的多少为标准,而是能否让我们看到心灵的高尚。
张立书、刘盛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勿以善小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传统格言。
图书馆交付使用后,他又把目光转向如何普及、提升当地文化,决定每年出资10万元创办东方市第一家民办文学季刊,出面联系了几位作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终于在2016年6月《琼西文学》正式创刊,至今已创办5期。这个刊物的创办,凝聚了一批办刊的作家編辑,也凝聚了一批爱好文学的业余作者,挖掘了当地的文化,张扬了优秀的传统道德。张立书接受采访时说,我非常清楚在《琼西文学》发表作品的人,不可能成为大作家,《琼西文学》也很难培养出大作家。但有了这个刊物,就能培养一批读书的人,写书的人。读书的风气可以家传,谁也不敢说,这一代读书人成不了大作家,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成不了大作家?即使几代人都成不了大作家,但培育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读书明理,人都读书了,都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社会就和谐了!张立书创办了《琼西文学》之后,他又创办了西南风文学研究会,还是他负担研究会的全部费用。
采访过张立书,我突然产生出这样的思考: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自己的阅读都有非常大的困难,为什么能做出这些目光独特、格局高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好事善事?
也许,我前面的书写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了解到张立书的事迹和品节就可以了。
该写结尾了,我突然想起这样一句名言:“贫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仿佛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已经为今天的张立书写下了这句名言。
我就用这句名言回答刚才的提问,也用这句名言做这篇文章的结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