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的困境及其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9605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从无到有,呈现出逐渐兴起与繁荣的趋势。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实行,大学生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中西部落后地区支教开辟了一条新路。”大学生短期支教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改善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成为了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助力我国的教育扶贫。然而,我国目前的支教事业还不是很成熟,社会上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质疑也越来越大。通过对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促进我国支教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教育扶贫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广大大学生致力于支教事业,其中短期支教以其时间选择弹性大而受到广大在校大学生喜爱。”大学生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助力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支教有利于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改善当地发展状态。大学生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和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支教,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服务和奉献的意识,也能在支教过程中将自身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短期支教也能给当地的学生带去新的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开设多种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的困境

大学生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教活动蓬勃发展,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学落后的乡镇中小学校提供支教服务的同时在短时间支教后期也呈现出较多的问题。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后心态的变化

大学生支教奖惩机制不完善,助长部分大学生功利心。许多大学生以单纯的目的进行支教。但是,有少部分大学生完成短期支教回到学校,发现相关志愿服务奖惩制度中,参与支教活动能让自己获取多种奖励,助长了部分学生的功利心。将原本单纯的支教在后期成为一种获利手段。以追求获利为目的参与下一次的支教,以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益处。其想法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扩散,导致参与支教成为大学生一种获利的途径。

  大学生支教未达成预期目标,自信心受挫。参与支教活动的部分大学生有着对教育事业崇高的热爱,对于支教效果有着较大的期待,但是实际的效果与预估期望显现出较明显的对比。支教活动完成后让参与支教的部分大学生内心产生落差感,对于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挫,导致大学生在参与支教后减少对从教的热情。

(二)当地被支教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知识差距

短期支教后期教学方式转变,产生心理落差。大学生带去的不同的上课方式和新颖的课程,与传统的单纯课本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形成比。在大学生支教离去后教学方式的转变可能让当地学生内心产生落差感。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的身份是学生与支教地学生的情感认知差距更小,能够与当地学生较迅速的建立友谊,支教后的突然的离开让孩子们难以接受,形成情感伤害。尤其是许多支教点的支教队伍的频繁变更,容易让当地学生形成心理防御机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支教受众度小,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支教活动是在假期开展,许多当地学生已有安排,支教队伍人数和学生管理能力的欠缺最后参与支教的只是小部分学生,支教活动受众度小。许多支教队伍开设的课程多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课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能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学习下学期新知识。同时许多支教队伍也开设了兴趣培养课程,给他们带去了许多新鲜事物。从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上与未参加活动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差距,学生之间会相互比较。

(三)当地学生家长滋生不满感

支教效果满意感低,产生不平衡感。一部分家长对大学生支教是非常支持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支教过程中受益。部分支教地教学质量较差很少的学生能考取大学,因此家长对大学生的到来抱有较大期望。但由于只是短期支教并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效果和形成持续性的发展,家长们从内心产生一种失落情绪。

(四)增加当地学校教师教学的负担

教学进度参差不齐,影响教师教学进程。有的支教团队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讲解,但是参与学生受众度小,导致了新学期学生的知识进度参差不齐影响当地教师教育进程。支教团队开设了当地学校所没有的兴趣课程在后期也无法得到延续。另一方面有的支教大学生教学经验较少,对教材知识没有进行长期研究,知识较零散和杂乱。知识体系混乱,扰乱当地老师原本的教学体系。许多响老师后期教学中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老师权威性受到影响,造成教学管理困难。大学生带来的教学方式和较多课外知识与当地老师产生对比。学生可能会在新学期对老师产生抵抗情绪,会减少当地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上课过程中的不配合和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权威性受损,加重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负担。

三、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困境的对策

完善支教大学生筛选和奖惩制度,纯洁大学生支教的目的和动力。支教大学生的筛选中着重考察大学生支教动机的纯洁性。学校对于支教活动的相关奖惩制度制定明确细则,奖励与活动取得的效果相匹配。同时将支教活动过程及成果充分展示给更多的大学生群体,让他们对支教活动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功利心。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形成长期有效的联系在支教期间。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在当地学生后续联系问题的研究,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每个接受支教的学生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有差别的电子档案。”确定后期与当地学生的联系频率和联系内容,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联系。让当地学生依旧能感受到关心并对支教效果起到一定的反馈作用。同时,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的联系,试图通过建立长久的支教合作关系,形成定点定员的支教,形成一个持续的效果。

  增加家访环节促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在支教过程中增加家访环节,加强与当地家长的交流。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减轻对学校老师的依赖,增加对当地老师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在后期建立家长联系群,提供相关学习辅导、考试咨询,缓解家长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离开后的失落感。

  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变。课程的设置应与当地老师进行交流,使课程的结构更加科学符合学生的需求,便于当地老师对于课程的继续,形成支教效果的持续性。加强后期与当地老师的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联系,将教育资料共享,丰富乡村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支教在推动教育扶贫与促进贫困教育公平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能够帮助支教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努力解决支教后期带来的问题,使支教事业更加的专业和可持续发展。让大学生群体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助力我国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