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无悔人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854
李畅兴

  决胜小康奏凯歌,

  文明中华奇迹多。

  昔日小站练兵地,

  党员村民感动我。

  默然济困四十年,

  救助女童续传说。

  口碑载道自淡定,

  能助他人是快乐!

  农历己亥新年伊始,在举国奋斗奔小康的锦绣中华大地,13亿多龙的传人,正在共享安静祥和、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到处洋溢着欢波笑浪、浓郁氛围的别样春节。

  我的手机响了,是小站镇的一个好友拜年来了。他又向我提及:“村里有个年逾古稀、品高德馨的老党员梁福来,主动为4口之家有3人严重烧伤的特困家庭,一次次排忧解难,特别是挽救了那个烧掉鼻子、面目全非的刚满周岁的女孩。父老乡亲们对梁福来交口点赞,他的事迹值得一写,挺有宣传意义。”

  我听后惊叹、赞佩、感动——作为以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的党员作家,一种使命感,促使我必欲深入采写、公诸于世而心安。于是,在惠风和畅的元宵节后,在“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一个周日,我心驰神往地来到40里外的津南区小站镇头道沟村。

  一家三口烧伤 闻讯慷慨解囊

  钟灵毓秀的天津小站,是个“因兵而兴,因米而名”,蕴含厚重政治、军事、农耕文化积淀的闻名中外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98年“康梁变法”失败后,慈禧为加强其反动统治,令袁世凯在此抓紧练兵。长达45年的“小站练兵”,不仅产生了4个民国总统、6个北洋军阀政府总理及陆军总长、34个督军以上的军阀,走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第一支军乐队,还改变了中国封建的旧军制,创立了一支由近代军制和装备编制的新建陆军,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首开先河。此外,由驻扎当地的清军开挖马厂减河,引水种植的“小站稻米”,其外形,白里泛青、晶莹剔透、似珠赛玉;蒸饭煮粥、油光发亮、满院飘香、诱人馋涎;吃到嘴里,粘香可口、食欲顿增、回味甘醇。除作军饷外,还运送京都,供清宫食用,故而声名远播。

  本文主人公梁福来及其受助者孙树群祖籍头道沟村,就坐落于该地引水种稻、昔称御河的马厂减河南畔。

  孙树群之妻彭春婷,是山东省郓城县人,因其父彭龙冬在天津打工而嫁来此地,她在附近开了个小超市,由丈夫上货,生有一女。他们住在这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本来是其乐融融三辈、四口的“幸福之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一天,春婷带着14个月的女儿,到工地去看望老父。岂料,突如其来的一场火灾,把这3人烧伤。最令人疼惜的,是这个天真烂漫、俊朗可爱的女婴:她全身烧伤面达50%,左小脚趾烧掉了,左小手指严重烧坏,特别是鼻子烧没了,口、耳等处也都烧得面貌全非。事故发生后,在场者旋即将伤者送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抢救……

  家住离村数十里大港区的梁福来闻讯后,很快前往慰问,送去1万元现金,并轻握着彭龙冬的手,诚挚而亲切地说:“遇到这事儿别着急,配合医生,抓紧治疗,好好调养。在钱上有困难,您就言一声。”感动得这个烧伤的山东汉子热泪潸潸地说:“人们都说您是助人为乐的活雷锋——今天我可真是亲身感受到啦!”

  他那躺在旁边床上的女儿春婷讲:“梁叔啊,说实在的,俩大人怎么都能忍受、能面对;可媛梦还这么小,又是女孩,将来上学、就业、生活、找对象——一想到这,我的心都碎了,精神快崩溃了!”

  心慈面善的梁福来一听这话,赶紧走近她劝慰:“小婷啊,你可千万不能这么想!你一定要想得开、看得远,只要你意志坚强、充满信心,再加上大家的帮助,通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治疗,您仨肯定都能康复!小孩儿的再生能力强——她的前程仍然光鲜着哪!”这脉脉含情、拳拳爱意的谆谆教导,直说得春婷连连点头……

  经过天津第一一中心医院两次住院治疗,仨人的烧伤都有好转,可还是不理想。尤其是小媛梦的面部,不仅仍然难看,而且鼻、唇都生长的不好:鼻子容易长成没有鼻孔,无法呼吸;两唇长到一起,仅有一个筷子粗的小孔,只能用细输液管喂食。对此,虑及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生活,家人决定接受主治医生的建议,转到北京八大处整形科技院治疗。

  那里条件好、很专业,但费用较高,还须多次前往,方可收到理想效果。怎么办?家中唯一的健康者孙树群,每天要外出打工挣钱;年老的彭龙冬需在家养伤;只有烧伤未愈的彭春婷,毅然顽强地带着幼女,先从家坐公交车去天津站,再转火车至京,后乘地铁到整形科技院。

  这对遍体烧伤的母女,夙兴夜寐地一次次往返京津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更甚于此的困窘则是:这治疗期间的交通、医疗、住院等费用的重负,是他们实在难以承担,搜尽枯肠也无计可施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直牵挂着这个命途多舛家庭的梁福来得知详情后,心想:“全家一人打工收入少,3人有病开支大,日子可怎么过?我绝不能坐视不管,一定要再伸援手!”当晚,他就与同为党员的妻子杨秉华、儿子、4个女儿商量,全家人都同意他的义举。特别是他那善于学习的正处级黨员干部之子尚斌,还严肃认真地说出了支持此举的理论根据及其内涵深意:“咱是有3个党员的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眼下,这个偶遇祸事的乡亲家,经济特困,难以为继,我们理应靠前扶助,帮他们跨过这道坎儿!这样做,一是我们党员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释放正能量,启迪和带动更多的人扶贫助残,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以身教影响和引领下一代,承续和弘扬由爸爸创立的‘助人为乐的传统家风!所以,这事儿不但应该办,而且要赶快办、定办好!”尚斌这番郑重其事的侃侃之论,把大家说得都心怡神悦地笑出了声。

  面对全家人的充分理解和欣然支持,置身“家和万事兴”温馨气氛中的梁福来,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心满意足地喝了一口贤惠儿媳小孙医生送上的大红袍茶水,声清气朗地宣布:“这个家庭会开得真好啊!明天一早我就去银行办理。大伙儿忙活一天了,都快休息去吧!”

  翌日上午9时,梁福来就把6万元钱打到村民孙树群的银行卡里去了。他这恰如杜甫《春夜喜雨》诗所写“好雨知时节”的善行义举,又解了那家的燃眉之急。

  朴实、勤快而又爽朗的彭春婷,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地对笔者讲:“从这次受助之后,媛梦坚持到京治疗,面部烧伤根本好转、并将康复!我家真的把他们当成恩人和亲人了!梁叔更是经常打电话询问病情,有时亲自登门,还有两次各给过2万元钱;至于每次见面带的慰问食品和随时零给的钱,那更多,我都记不清了;就连工作挺忙的尚斌哥等梁家人,也先后来过我家看望。我们有时也去梁家拜访,一去了,梁婶儿等人就硬留我们吃了饭再走。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现在确实把那里当成我的娘家了!”她异常激动地讲到这里,情不自禁地从烧痕尚存的脸上,簌簌淌下滴滴晶莹的喜泪。

  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友,是连选连任、蝉联4届的村支书,还曾当选津南区基层优秀书记。当我向他谈及上述采访情况,并对梁福来的嘉言懿行点赞时,他感同身受地说:“其实呀,这只是梁福来善行的一例。40多年来,他默默为大伙做的好事多着哪,就像晴朗夜空中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啊!全村1千多人、30多名党员都知道,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件,他的确是新时代农村中的好党员,是我们很值得学习的榜样!正因这样,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他那助人为乐的平凡而又闪光的事迹文章,还多次刊登过天津市委的党报、党刊呢!”

  据此,我走进一些村民家。经面对面地同他们座谈,果然令我喜出望外,收获多多……

  铭记入党初心 践行为民宗旨

  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循循善诱的教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梁福来1944年出生于头道沟村贫窭农家,自幼深受讷言敏行、排难拼干、仗义疏财的父亲言传身教熏陶,日渐成长为性情淳厚、勤学上进、助人为乐之人。他以高分考入小站中学后,各门功课成绩均佳,尤爱学物理课。上初三时,他就在课余时间,独自精心组装成功音色甚好的收音机,并陆续白送给好几个爱听广播的乡亲,博得众人称赞:“这孩子挺聪明、品行好,真招人喜爱!”“就从‘乐于助人这点看,也是子如其父啊!”

  尽管他很愿上学又品学兼优,也不得不因家里人多地少、母亲有病、经济拮据而辍学回村务农。

  能写会算人缘好的梁福来,被吸收到从区里来、后当选副区长姚玉祥任队长的“四清”工作队当秘书,一干就是18个月。梁福来通过同党的干部一起工作和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同时,他还主动同社员们下地干活——插稻秧、挖沟渠、抬大筐、推土车,都舍得花力气,很快成为内行,受到大家的一致首肯。1964年6月20日,在他刚满19周岁,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梁福来十分清晰地记着:入党那天,他特别郑重地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确立“初心”——那言简意赅、金贵无比的12短语、80字的铿锵《誓词》,重重地弹拨着他的心弦,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脑际,至今仍时时萦绕耳畔、浮现心幕,且变成了他点燃心灵、激励壮志、爆发奋斗、助人义举的最佳引信。他颇有体悟地说:“那一刻的所感、所思,成了我日后无穷动力的能量源泉!”

  从此,青年党员梁福来,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韧劲服务社会。他看到本村很多青少年没文化的不便和苦楚,就主动向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请缨:“自办夜校扫盲班,愿尽义务不要报酬。”得到充分肯定后,他即走街串户“招生”,仅两天,就招来50多人:小的8、9岁,最大的20岁,有的能认一些字,有的竟然只字不识。年龄、文化相差悬殊,如何施教?

  梁福来将学生分成6个年级,同在一堂复室上课;还自费买来课本、作业本,白送学生,语文、算术全由他一人教。他白天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就到那间土房里,在点煤油的提灯微光中讲课:讲完一年级的内容,让他们练习写字和默读,再给二年级讲,依次类推。当深夜下课后,对年幼远道的学生,他摸黑步行5、6里,一直送到家门口。有的学生因病不能来上课,他还要抽空上门补课。群众的眼是尺、心是秤,对人看的最清、评价公正。梁福来坚持不懈地义务办学之举,深深感动了本村人,也遐迩飞传。

  天道酬勤。1965年3月,在时为河北省会天津隆重召开的全省耕读教育表彰大会上,刚过20周岁的农民党员梁福来,是20名登台介绍经验者中唯一的天津市代表。他那声情并茂的表达,内容充实的故事,激起了热烈掌声,就连经历万里长征的教育部长陆定一和主席台上的所有领导同志,也都心悦首肯地站起来鼓掌——这使他成了轰动大会的新闻人物,多家媒体找他采访。会后,《河北日报》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他“艰苦办夜校”的长文和照片。于是“梁福来”的名字不胫而走、广赢口碑。在此鞭策下,他愈益雄姿勃勃地坚持了10年义务办学!

  梁福来对笔者说:“我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奉献而不是索取,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这就是我恪守的为民宗旨!”他离开讲坛后,在村里当10年兽医,分文不取,作为自己对“为民宗旨”的具体诠释。

  那个年代,单靠土里刨食的村民們,孩子上学的费用和买油盐酱醋等的零花钱,只能靠粜些余粮,或者养些母鸡卖蛋、养几头猪售出的收入,所以,家家都有家禽、家畜的副业。人们只是粗放喂养,不懂防疫,多有病死者,减少了各家收入。情牵村民的梁福来看在眼里,暗自思忖:“如果我能帮大家搞好禽、畜防疫,不就等于给各家增收了嘛——好,这‘为民之事我应做!”

  梁福来主动去区兽医站说明情况,得到支持后,就骑自行车到30里外的区畜牧局,多次参加培训班学习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并自费买了药品和宣传材料,逐户讲解科学养殖和防疫的内容,还把药品和材料送给大伙儿。

  为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养殖经验与防疫办法,梁福来还常年自养鸡、猪,以提高全村养殖效率。他经常到各家去具体指导,并按时给禽、畜打针、喂药。有的禽畜生病,只要主家去找梁福来,他即马上前往,风雨无阻,从未误过事。这就使头道沟全村的养殖业,连续10年健康发展。老少爷儿们都亲切地称颂:“他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咱服务的好兽医!”

  帮村助人 口碑载道

  在风生水起、波翻浪涌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特别善于读书、看报、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奋斗的梁福来,在小站地区率先带领本村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创业。他以身先士卒的拼搏行动和先人后己的诚信品格,使大家凝心聚力地一步步走向成功。当他有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后,从清朝名臣曾国藩“利可共而不可独”的箴言中得到启示,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作为记初心、践宗旨的共产党员,我要尽己之力,施惠村民!”

  据村委会记载和村民们所说,梁福来奉献社会、集体和帮助他人的善举,起码有下述这些。

  村党支书陈文友心悦诚服地讲:“20多年来,在小站镇政府每年举办的‘支教、扶贫、助残公益日活动中,梁福来年年捐资万余元,直至而今。”

  村委会会计说:“因为年深月久,他捐款的次数又挺多,所以,我只能列举一些近年来的主要捐项。譬如,为解决交通工具难题,早在1985年,他就拿出7千元,为我村购买了一辆双排座汽车;1989年,出资1万元,在村街安装了路灯;2000年,以2万元,为各户都装了有线电视;2002年他出钱修了村内公路……”

  2003年春节期间,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满足老年人观看传统戏的期求,梁福来掏钱请剧团来村,专门为父老乡亲们演出——那铿铿锵锵的响亮锣鼓声和拉长腔调的高亢嗓音,把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们也都吸引来了,他们边欣赏,边艳羡地笑着说:“瞧人家头道沟村多阔气呀,能专门请来大戏在门口唱!”在旁的本村人听了,自豪得眉飞色舞地插话:“这是我村党员梁福来,自己花钱为大伙儿请来的哪!”

  此后好多天,村里的戏迷们还津津乐道:“我说呀:咱门不用去戏院,在村就有好戏看!”“就是嘛:咱村有个梁福来,门口大戏唱起来!”

  党员村民肖发银介绍:“梁福来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仗义疏财,而是品行好、党悟高、党性强。每年‘七一前,他都建议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座谈,先后去过周恩来邓小平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西柏坡等地,一切费用都由他出。”

  村会计找出一沓收款票据让我看,他说:”这是1985年到2006年间,梁福来30多次捐款给村办公益事业的部分收据,总金额达80多万元!他直接给学校、各户等等的钱,还都不在其内。”

  在村支部每次评选优秀党员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梁福来,他却总是坚辞不受地讲:“还是评选别人为好,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劳动积极性;而我不当选,也会照常这么做——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们听了,又都会说出同样的话:“你是众望所归,党员拥护——就得评选您!”结果,梁福来年年都以全票蝉联小站镇和津南区优秀党员称号。

  在我采访归来的数日中,彭春婷曾3次打来电话,她总是饱含感恩情愫地说:“今已75岁的梁叔叔,是个憨厚少语的农民,家里人多、生活不很富裕,可他一听说我家遭祸,就一次又一次地帮解忧难,还不为名利、谢绝报答——村里有这样崇高精神境界的党员,真是太难能可贵了。我代表全家人和所有的亲戚好友拜托您:请您辛苦一下,好好写篇报道文章,一定要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社会上更多的人听,要是大家都这么做了,那不就像《奉献》歌中唱的那样:‘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嘛!”

  我听了欣然应诺。当我把她这些话如实转告梁福来后,他先是不经意地微微一笑,然后左手慢慢摘下白框眼鏡,右手迅即地捋捋满头银发,睁大慧眼,坦述心声:“人家这么说是感谢我,其实我应该这么做,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这个入党55年的可敬老农,略微停顿了一下,又挺胸昂首、壮心不已地继续讲:“我虽然年迈,但身体健康,精气神儿尚好,进取心犹在。要做一个不忘入党初心的真正合格的党员,就理应以翻篇归零的心态,把成绩留给昨天,把行动落实今天,把目光投向明天,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阳光大道上继续奋斗。对我来说,无怨无悔地尽己全力,助人为乐,不要任何回报,只为释放正能量——这就是我不改初衷、乐此不疲追求的人生价值!”

  听,这个普普通通农民党员的肺腑之言,讲得是何等的朴质无华而又精彩感人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