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山之子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544
王乃友

  从名酒“双沟”产地的江苏泗洪双沟镇向西,沿着淮河支流窑河北岸走十几里路,就到了苏皖交界的峰山乡境内的大红山、小红山地界了。

  大小红山,其实并不大,方圆十几里;山也不高,海拔只有60多米;这山更没有什么名气,外地人很少知道它的存在。但在当地祖祖辈辈的老百姓中,却流传着神奇的传说:“大小红山,是当年刘伯温赶山太急,一神鞭抽成两截。”大小红山曾经辉煌过,最热闹时期是1958全民大炼钢铁时,数十万人安营扎寨,漫山遍野,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开挖铁矿石。后来因为山上都是鸡窝矿,没有开采价值而偃旗息鼓。从此,带着满身累累伤痕的大小红山寂静下来了。

  可近些年来,大红山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因为,山上长满了碧根果树,结出了果实,成了江苏最大的连片碧根果种植基地。于是,省市县和外地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连外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到大红山考察来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大红山不高,没有神仙,照样出名——因为有个名叫张勇的人,在山上种了碧根果树。

  张勇,现任泗洪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董事长、峰山乡乡贤参事会副会长。

  这个张勇,正在书写他大红山上的新传奇。

  一

  他有着山一样的胆魄,敢于弄潮,勇于走自己的路。

  世纪之交,发展的浪潮,改革的浪潮,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也颠覆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担任国有企业泗洪县医药公司副经理的张勇,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冲动感——眼见改革层层推进,感到铁饭碗不牢了;看到千万创业大军,熙熙攘攘,奋斗在城乡大地上,感到坐不住了;想到自己在农村长大,现在离开土地,就像希腊神话中安泰俄斯一样,人感到浑身无力被悬空了。

  2000年,年近40的张勇看到农村劳动力纷纷到城市打工,农村土地抛荒,经过认真思考,他觉得自己是学中药的,用武之地在农村。于是,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进军农村。他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辞职回农村创业!家人不知道,单位职工不理解,亲朋好友不支持。各种责难、非议、劝说,铺天盖地。可他,吃了秤砣铁了心,义无反顾,认定农村才是施展抱负的地方,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回到农村后,张勇凭着满腔热情,开始了漫长的艰辛创业之路。他先后承包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尝试搞蔬菜大棚,到邻乡种植中药材,搞水产养殖。可事不如愿,几年下来,种什么亏什么,养什么赔什么,栽什么贴什么,厄运如影随形,挫折接连不断。跌个跟头抓把泥,一道道弯路,一次次失利,迫使张勇不得不思考今后的路如何走,什么项目才是自己要搞的?

  2005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县林业站发现一颗特别的果树,树上面结了很多细长椭圆的果实,但不知道是什么果树,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有一次他在南京的一个食品专柜,知道了它原来叫“碧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国内鲜有、且价格不菲的进口高档坚果。他心中顿时激动起来:梦里寻她千百度,暮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苦苦追求的,可能就是它了!于是他千方百计,托关系找到了中科院吴文龙教授当面请教。吴教授告诉他,50年代中科院就开始种植试验,由于国内生活水平低,没有什么市场,没有大面积种植;但是在国外很受欢迎。吴教授的话,使他更加确定这就是自己要种的树,要选的项目。当即就恳请吴教授帮他寻找种苗。从此张勇和碧根果就结下了难解之缘。

  二

  他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坚毅执着,直面人生。

  选定了种植碧根果这棵希望之树,让它在什么地方落户呢?以往搞项目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这次张勇更加谨慎,不敢有半点大意。他多点多方位实地进行考察,广泛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士的意见。最后,他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全省最贫困地区泗洪县西南岗峰山乡大红山上种植碧根果。

  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呢?很多人担心、不理解。张勇却有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见解——大红山面积有数千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陆续种过茶树、桃树、葡萄、山楂、桑树。可是,无一不因种植管理不善或者市场行情起伏而前功盡弃。最近的一次,满山桑树长到比人高,可是蚕茧没人收,700多亩桑树就被村民在一个星期里刨得一棵不剩。大红山至今仍是一座荒山、伤心山,无人问津。在这座山上种碧根果,既避免与民争利,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张勇还找过科研机构的专家,咨询、论证、测试,西南岗丘陵地区包括大红山,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种植碧根果树。他甚至还做了市场调查,碧根果是外来品种,就是美国的薄壳山核桃,属世界十大坚果之一。在国内,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快,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碧根果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很好的保健功能,正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些,促使张勇上这个项目有了底气。

  峰山乡是全省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之一。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脱贫致富有着强烈的愿望。乡党委书记曾亲自到碧根果主产区云南山区考察,也认为种植碧根果市场有需求,果实保存时间长,风险相对较小,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于是引导村民种植碧根果,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与张勇的想法非常契合。多年的创业坎坷,前行路上的风风雨雨,使张勇深知单枪匹马创业的艰辛,没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当地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想成功是很困难的,想做大做强长远发展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张勇选择大红山的原因所在。

  2006年,张勇创建的泗洪县科晖现代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和峰山乡政府正式签订合同,取得承包大红山30年的经营权。从此,他就和荒山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硬是在没有路的山上,踩出一条路来。

  踩出一条路是漫长、艰辛、充满荆棘的。

  开始,他倾尽家中所有,向银行贷款10万元,怀揣着梦想,肩挑着希望,扎根荒山,走上了种植碧根果的路。然而,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碧根果树的种植,并不是想象那样简单。虽然碧根果树效益好,但树难栽。他后来了解到,江苏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两次引进种植,可惜都失败了。这消息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别人没干成的,我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闯出一条新路。”张勇暗暗告诫自己,也是在激励自己。

  栽碧根果树苗,首先要有水。然而,山上没有水。怎么办?张勇站在山顶上,远望着东流而去的窑河水,见而不能用,心中无比惆怅。他踏着乱石,踩着荒草,顶着风沙,艰难的去寻找水源。脚磨破了,鞋磨破了,衣服划破了,几天后,终于在大、小红山之间,找到了一条人工开挖的引水上岗的渠道——红山河。可这儿离他栽的树苗也有几里路远的呢!但这是唯一的可利用水源,别无选择。而要把红山河水引到树苗地里,又要做很大的工程,还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没有办法,只能穷办苦干。他花很少的钱,买来简易的抽水设施、塑料管道,逶迤起伏地一节一节往前铺,一个沟坎一个沟坎地垫上土石穿过去,一点一点往前延伸,像蚂蚁搬家一样,不停顿的向前移动。下雨天,山风呼啸,衣服湿透了,冷的浑身直打哆嗦;鞋被泥吸扯掉了,每走一步,脚踩在碎石上钻心疼;管道被泥水湿后又重又滑,拖不动,就用脚蹬着大石块或树根,一点一点向前挪;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脸上身上都是泥,全身上下都是伤;冻感冒了,身上发烧无力气,吃点药片接着干。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管道一天天延伸。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啃了多少个冷馒头,吃了多少袋方便面,喝了多少瓶矿泉水,终于把管道铺进碧根果树苗地里。他也变得像个地道的山里人,脸膛黧黑。

  接踵而来的是树苗的栽植。栽植要有土壤,这是基本条件。可山上主要是碎石头和很少的红土,有的地方全是石头,连一点土都没有。为保证树苗成活,张勇下了狠心,做出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挖洞换土。在乡党委政府和附近村党支部支持下,组织力量,一部分人在山上挖树洞,一部分人到山下取土,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挖树洞是个力气活,锹挖不动,就用镐刨,一镐下去,火星直冒,有的人手磨出了血泡,有的虎口裂了,有的皮磨出血了;在乡村干部和党员的鼓励带动下,大家不埋怨,不松劲,坚持干。从山下抬土是个耐力活,一趟好几里路,时间长了,肩膀疼了,腿肿胀了,脚起泡了,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可大家没有叫苦的,没有退缩不干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心愿,种好碧根果,给贫困山区的人民点燃脱贫致富的希望。挖洞换土栽树苗期间,张勇日夜吃住在山上,和大家一起,风餐露宿。他每天山上山下、山南山北,指导挖坑换土栽苗浇水,一天下来,光走路就有几十里;还要测量行距株距,做示范,检查质量;组织好人力搭配,安排好伙食;事事亲力亲为,件件落实到位。晚上回到工棚,唇裂舌破,腿脚肿胀,浑身筋疲力尽。尽管这样,他还要研究当天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商量布置好第二天的任务,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一连几十天,他顾不上回家,顾不上睡觉,顾不上苦累,硬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贫瘠的荒山上,种下了几万株碧根果树苗。树苗种起来,张勇却瘦了十几斤。

  可出乎张勇意料的是,他千辛万苦栽下的碧根果树苗,第二年就死掉了很多,成活率只有40%多。这一打击,使向来坚强的他,有些撑不住了。他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睡;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干枯的碧根果树苗。为什么,为什么?他反复思考着,追问着,从栽植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自认为都没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呢?忽然,他想到了树苗本身的问题。不是吗?碧根果树是引进品种,以前江苏有的地方栽种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树苗“水土不服”。于是,他披衣而起,思考解决树苗“水土不服”的办法。

  三

  他有着山一样冷静的头脑,勇于求索,一往无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勇意识到,要种好碧根果,光靠勇气、热情和苦干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智慧和翅膀。于是,他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请教学习碧根果树苗的基本知识,了解品种特点、习性、适应环境;又把山里土壤,让科研单位帮助化验成分。回来后,他决定组建研究团队,建起碧根果苗培育中心,进行试验、研究、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改进、完善。经过几年的潜心努力,终于从几十个品种中,筛选出7个适合本地生长的碧根果树种,攻克了碧根果树苗成活率低的难题。

  种果树,大量的工作是管理。張勇知道,树苗成活,到挂果,到有收获,有效益,一般要近10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人力、物力、技术,更要有资金投入。为了解决资金周转这个最大的困难,他自己贷款,不够又将姐姐的房屋抵押,还是不够。为此,他心里非常着急,睡不着,想着上项目欠下的钱,心理压力很大。刚开始几年,项目亏损越来越大,他不敢和别人说,怕朋友嘲笑,怕家人失望。若有熟人问起,他只淡淡地说还行吧,说完就赶快走掉,怕多问后无言以对。那时,他真是“风雨一肩挑,苦难自己尝”。几个跟随他一起种植的村民看到这样,也非常着急。一天,几个村民捧着几万块钱放到张勇面前,说:“这是他们想办法借来的,就这么多,虽帮不了大忙,出不了大力,但他们尽心了,希望能解眼前之急。”朴实的话语,滚烫的心意,期望的眼神,深深打动了张勇。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不久,乡里为了帮助他搞好管理,专门研究,派出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驻山给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协调解决和周围村庄的矛盾及人际关系,便于他用更多精力加强管理。张勇感到心里暖暖的,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住,种好这颗树。

  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为了减少亏损,他总结摸索,创出了一套立体种植方式:套种天花粉、杭白菊等中药材以及低矮农作物。这就使闲置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增加了收入,补充了所需资金的不足。同时又促进了碧根果树苗的管理和生长,为以后扩大公司规模,流转附近村庄农民土地种植碧根果树,积累了经验。

  为了破解碧根果树挂果期太长的问题,张勇还在省农科院等专家的指导下,反复试验,多方探索,精心验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一种方法不行,再探索使用另一种方法;一个品种不理想,再多用几个品种测试。经过长时间的攻关、创新、验证,锁定了从嫁接技术的改良为突破口,把碧根果树挂果期,提前近5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次开拓性创新。在解决树苗成活率低的基础上,为西南岗地区大范围种植,提供了合适的优质种苗;又解决了挂果期太长的问题。两次飞跃,使碧根果树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过十多年默默无闻的坚持、坚守,不动摇、不放弃,执着追求,甘于寂寞、甘于吃苦的人生历练,不断吸收消化、不停试验实践的创业创新,张勇及其公司终于迎来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广阔前景。2015年,大红山上的碧根果树结出了盼望已久的开心果。多年的辛劳、汗水、坚持和付出,有了回报。2016年,单株产量达到65斤;500亩丰产林,亩均产出碧根果300多斤,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2017年,江苏省林科院李晓储研究员专程到大红山碧根果园地实地测产,单珠产量已达76.8斤。张勇创办的科晖农业生态示范园,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林科技示范基地、江苏省农科院薄壳山核桃示范基地、江苏省药食植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美国薄壳山核桃及中药材种植示范园。2017年9月22-24日,首届“中国碧根果大会暨2017泗洪碧根果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泗洪举行,碧根果产业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产业界前所未有的关注。泗洪县委县政府也把碧根果作为“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全县推广。同年,政府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新建沥青道路3.8公里,功能室800平方米,育苗中心7000平方米,为碧根果基地后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018年10月,美国碧根果种植行业协会会长来大红山碧根果基地考察。今年3月,美国奥尔本大学教授、沃顿山庄园主先后来考察交流,他们对基地碧根果的大小和外形感到震撼,对碧根果基地规模感到惊讶,对培育出的多种新品种碧根果苗非常赞赏。

  四

  他有着山一样的胸怀,忧乐天下,不忘初心。

  实践出真知。张勇在种植过程中认识到,碧根果树既能产出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社会效益,还能形成生态效益。它不仅是致富树,也是健康树、绿化树。这在大红山周边的丘陵高岗地区,改变贫困面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建设绿色家园,确实是个好项目。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创业过程中,不论在山穷水尽的阶段,还是柳暗花明的今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他坚定的信念。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他所创立的公司从大红山附近的村庄,流转土地2500余亩种植碧根果树。他要求自己要勇于承担三个社会责任:“流转土地不能抛荒土地,让党委政府放心;流转土地不让农民离开土地,让农民放心就业;流转土地要让农民见到实惠,放心挣钱。”目前,他又在进行碧根果立体复合型种植,对林下经济作物反租倒包,合理分配,解决群众短期生活问题。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村级组织发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公司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农户种植入股分红,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在张勇的带动下,峰山乡已发展碧根果种植2万多亩。大红山成了致富山,碧根果成了摇钱树。为了引导和帮助农民走种植碧根果致富的路,张勇组织公司技术人员,经常走进田间地头讲课,邀请专家集中为农户授课。园艺修剪和肥水管理,他们做给农民看,农民再做给他们看,反复做,反复看,直至能熟练地掌握管理技术。每年来园区参观考察、学习取经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他总是毫无保留、和盘托出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他们解决有关碧根果种植上遇到的难题,不让他们走弯路,尽可能的让他们多受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則兼济天下。2017年,张勇带领公司人员,定点帮助峰山乡、天岗湖乡的2个贫困村,拿出近1500亩土地,指导他们进行立体复合型种植,让他们通过种植碧根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对种植结果的农户,承诺以市场保护价格进行回收,解决他们销售上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不断地向周边省市输出优质苗木和管理技术,带动了江苏、安徽两省发展碧根果种植近8万余亩。

  张勇,新时代的创业者。他深谙农业这个露天工厂里创业的艰辛与不易,也深知要保持创业的生机和活力,要推进事业长远发展,就要不断注入创新动力。在大面积推广碧根果种植的同时,他开始着手谋划碧根果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利用330省道过境的优势,将碧根果核心区打造成洪泽湖湿地公园、峰山乡窑河水寨的重要旅游节点,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碧根果真正成为致富一方、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产业之树。

  笔者有幸到大红山采访,参观了碧根果丰产园。一眼望去,连片的碧根果树,郁郁葱葱;2丈多高的树上,挂着一团一团碧绿椭圆形的果实,煞是喜人。摘下一个,剥掉碧绿的外皮,露出褐栗色的硬壳,用手捏碎要使很大的劲;原来像纸张一样厚的薄壳,却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果肉吃起来脆、松、酥、细,带着一股清香,没有油腻的感觉,真是爽口极了。医学专家说,碧根果营养价值丰富,有很好保健作用。林业研究者说,碧根果树是能生长几百年的长寿树种,有绿化城乡的功能。经济界人士说,碧根果市场前景看好,有特殊的经济价值。看着旁边的张勇,我突然感觉到,碧根果就像张勇,张勇就是碧根果树。大红山碧根果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大山乱石中倔强地生长出来。

  张勇和他的碧根果树,在大红山上长出了奇迹,长出了故事,长出了青山绿水,也长出了金山银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