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2003年2月份,正是北方大地春寒料峭时节。缓慢西沉的太阳,在灰蒙蒙的天空上,投射出一抹惨淡的光芒。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山区,东回镇人民政府大院里,走出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中年男子。他推着一辆半新不旧的摩托车,定定地站在大门旁,神色凝重回看了一眼身后的办公楼,又扭过头来,眺望着远方峰峦叠嶂的群山,目光里流露出一丝恋恋不舍的意味。而他面部表情所氤氲着的坚毅和刚强,却分明昭示着一种义无反顾的抉择。
“老裴,你真要走了?”经过他身旁的一位小伙子不无关切地问。
他咧嘴笑笑,点点头,算作回答。
“裴哥,回村里呀?”不一会儿,一个30多岁的女子走过他身边时,含笑问道。
他依然咧嘴笑笑,无语。
“我感觉,这一步太玄乎,你真没走对呢!”那位女子说。
他的嘴巴抿得紧紧的,冲对方轻轻摇摇头。
“常回来哦!”那位女子笑笑,款款离去。
他望着女子远去的背影,原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抬腿跨上摩托车,打着电马达,并下意识地捏着离合,轰了几下油门。
“呜呜呜”,巨大的轰鸣声,仿佛宣告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历史的开始。
不知怎么的,他的脑海里,倏然回响起一阵歌声——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他意味深长地摇摇头,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西边的太阳,怎么会落山呢?站在太阳的西边看太阳,它才刚刚升起呀!
是的,太阳是不会落山的,它始终都在按着既定的轨道运行,把阳光洒向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不过,你看太阳的位置不同罢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但他坚信,他的太阳,这一刻才真正的刚刚升起!
他深吸一口气,又长长地呼出,然后踩下一档,松开离合,摩托车缓缓驶下大院门前的坡道,驶入镇村街道,向东,再向南,一路前行,驶上坎坷不平的乡村公路,向暮色朦胧的前黄安村疾驶。
他叫裴海平,时年37岁,是一名聘用制干部。从今天起,他将告别六年的政府工作岗位,回农村老家开拓另一番崭新的天地。为改善农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僵化落后、新农村建设无起色的局面,东回镇人民政府作出了下派政府工作人员下乡回村挑重担的决定。裴海平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回生他养他的前黄安村竞选村委会主任。
穷乡僻壤筑梦人
10多分钟后,静卧于苍茫暮色中的前黄安村,隐隐约约地呈现在大山的怀抱。裴海平闭着眼都能想象出村子的模样——
夹在麻寨垴山、关山、东升山三座大山之间的一条土石路穿村而过,两边七沟八梁九面坡上,全村435户125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10个自然山庄。村委办公室、大戏台等少得可怜的几处主要公共设施简陋破旧,走风漏气,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2500余亩沙土质耕地贫瘠荒芜,只能种植玉米、谷子等几种农作物,一亩地一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村里人除了耕地种田养鸡喂猪,再没有别的产业可做。其中,90多户居民居住在年久失修危房里,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均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近50%,老龄人口也越来越多,而集体经济却长期停留在零水平。贫穷落后的境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阻滞着全村的发展步伐,大伙都想方设法往外跑,外流人口大幅增加,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古语所云“出口不如进黄安,黄安是个米粮川”,和眼下的前黄安根本搭不上界。这也难怪,随着时代的进步,温饱问题不再是人们的单纯追求,“米粮川”早已不能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全国的许多贫困村一样,“空巢村”的命运正一步步向前黄安逼近。
想到前黄安,一个羸弱孤独、满脸皱纹、郁郁寡欢、衣衫褴褛的老人形象,便蓦然突兀于裴海平眼前,他的心一阵阵刺痛。
下午,东回镇党委领导同志和他谈心时说:“其他报名下乡回村的政府人员,选择得都是担任第一书记或支部副书记,你为什么要竞选村委主任?你想过没有,你常年不在村里,和乡亲们接触少,大家对你也不太了解,会不会投你的票?纵然选上了,有多少人愿意听你的?干得好还罢,但凡出点差错,村里人会怎么看?你干不好可以回来,你的老婆孩子可都在前黄安啊!和村里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要让他们跟你受连累。”
“虽然我在村里的时间不多,但这些年下乡蹲点,也经常回村里,和乡亲们接触的时候并不少。再说,我自小在村里长大,熟悉前黄安的情况。虽然大伙对我不太了解,但他们知道我的为人,信任我。我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没有别的动机,就为了让前黄安村早点摘掉穷帽子。说句实话,回去后能不能干好,我也不敢打保票。我现在是只有满腔热忱,没有工作经验,但我会竭尽全力。至于会不会连累家人,这个顾虑不能太大,不然就会打退堂鼓,裹足不前,失去斗志。我知道,村委主任和第一书记、副书记不一样,第一书记和副书记由镇党委直接任命就行,而村委主任需要经过选举产生。干得好大家跟着沾光,干得不好,所有的罪过要一个人扛。不过这也没什么,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嘛!正因为我是前黄安人,老婆孩子都在前黄安,才更应该放下名和利,为前黄安干点事。也正因为我们全家都在前黄安,我才会更加小心谨慎,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既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村里人,更要对得住镇党委和政府。”裴海平呵呵一笑:“我不会让人戳我的脊梁骨、挖我家的祖坟的。”
镇党委领导同志满意地点点头,接着问:“你觉得怎样才能办好前黄安村的事?”
裴海平顿了顿,坦诚地回答:“这几天,我也在琢磨这件事,想了二十四个字,叫做‘农业稳村、科技兴村、打工富村、林业绿村、牧业強村、文明建村,你看行不行?”
裴海平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构想。镇党委领导同志笑道:“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干得好还要效果好。思路不错,但有待实践检验。我也是心里没数,来踩踩你的底子。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记住,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半途而废。回去以后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及时提出来,咱们一块想办法,镇里全力以赴支持你的工作。”
这次谈心,镇党委领导同志在给裴海平打预防针的同时,也打了一支强心针,裴海平对他良苦用心心知肚明。
回到家里,裴海平放好摩托车,进屋洗把脸,就去了厨房。妻子从碗柜里取出碗,给他盛了一碗面条,装作若无其事地问:“你的事定了没有?”
裴海平从筷桶里取了筷子,故意问:“我有什么事?”
妻子皱皱眉头嗔怪道:“这几天我的话白说了?”
裴海平笑笑:“回村里的事?”
妻子把饭碗递给他:“除了这个,能有啥事?”
裴海平看看妻子,说:“定了,郄镇长已经和我谈过话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能选上,我豁出去了。”
妻子叹了口气:“唉,不让你回村,你偏要回来,这下我和孩子们可有好戏看了。”
裴海平淡淡一笑:“放心吧,你老公不是不争气的人!”
匆匆吃过晚饭,裴海平说:“你早点睡,我出去转转。”
妻子问:“黑灯瞎火的,有什么好转悠的?”
裴海平说:“过几天就要海选了,我得把参加选举的事,和老少爷们儿透个风。”
那天晚上,裴海平走访了五户人家,大伙听说他要回来参选,十分诧异。这个说,放着好端端的国家干部不做,干嘛回来受这份罪?农村的事,可不像政府机关那么简单!那个说,你是不是嫌在政府挣得少,想回来揩点油?咱村这个样子,可没什么油水啊!更多的人对裴海平表达了心中的期待:回来吧,咱村就缺一个你这样的人!裴海平把心里话掏给大家:“干得好,大伙给我说句公道话。干得不好,你们随时可以罢免我,我随时卷铺盖走人。”
短短几天的走访,裴海平了解了大伙的所思所想,大伙也对裴海平的选择,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他提出的“二十四字方针”,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表示要投他一票。不久,前黄安村海选村委主任候选人,裴海平高票过关。
2003年2月18日上午9时许,前黄安村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了裴海平慷慨激昂的声音,他在竞选演讲中,发表了自己的“施政纲领”,重点是办好几件实事: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不向村民摊派任何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项目;修好一条路(通村公路)、美化一条街(村委会大街)、绿化三座山(麻寨垴山、关山、东升山);大力发展种植业,农作物由高投入低收入向低投入高回报转轨,树木品种由用材林向经济林延伸……
当日上午10时许,前黄安村大戏台广场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全村900多选民满怀期待,前来选举他们的当家人,投下了庄严的一票。裴海平赢得选票780多张,遥遥领先于另外一名候选人而稳居榜首,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
那一刻,裴海平心里波涛翻滚,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的人生将揭开新的一页,他要肩负镇党委、镇政府和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在贫穷落后的前黄安,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他的思绪,回到了很久以前——
1966年,裴海平出生于前黄安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姊妹八个,他排行老四。父亲原来是当时的阳泉矿务局三矿工人,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在姥姥、爷爷和奶奶的劝说下,办了离职手续回乡务农。记忆里,童年时代的裴海平,经常跟着姥姥、爷爷、奶奶和父亲,到荒山上刨坡造田种庄稼。裴海平也帮着擦镢头,掐烟花,挖野菜,剥榆树皮,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顿顿白面大米猪肉菜,吃的肠子都流油。主食是糠面窝窝高粱面,隔段时间吃顿玉米面掺榆皮面抿圪斗切圪瘩,就算是改善生活。大年初一吃一頓白面水饺,一年到头基本上闻不到白面味。食油是按人口供应的,全家人一年分不到一斤油。炒菜炒潲时不用油,就用水熬,做好后拿筷子在油瓶里蘸蘸,往锅里滴几滴就万事大吉。南瓜倭瓜萝卜土豆产量低,菜蔬不够吃,全靠豆叶菜、酸菜抵顶。头年沤的一大瓮酸菜,能吃到第二年夏天……
尽管时常饿肚子,但一家人和和睦睦,从不吵闹斗气。裴海平清晰地记得,每当妈妈做好了饭,总是先把稠的第一碗饭给姥姥端去,轮到孩子们的时候,便只剩下半碗清汤一筷菜,漂着几根高粱面条。邻居们很羡慕,都夸孩子好懂事。
艰苦的生活和艰难的日子,造就了裴家人勤俭持家的生活作风、尊敬老人的优秀品德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强性格。裴海平的母亲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还要给人做衣裳,一件衣服的工钱只有两毛钱,常常忙到大半夜。大哥14岁就离开学校去旧关修公路,每天拉着小平车装运土石方;16岁到白羊墅火车站装煤,扛着200斤重的煤筐,一筐一筐地往车皮上送;19岁回到村里,担任了生产队长。几年后,平定县县营煤矿苏峪矿开工兴建,大哥凭着一门过硬的石匠手艺,被安排到矿上搞基建。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受到上级领导的器重,从伐碹组副组长一路升迁,先后担任苏峪煤矿副矿长、县营华兴煤矿矿长、苏峪煤矿矿长、同意煤矿矿长。二哥17岁就去了县营东山煤矿,随后又以技术员身份调任兴峪煤矿任职坑下带班安全员,一直干到年满55周岁退休。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常对裴海平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机遇也不一样,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实实,身体力行,问心无愧,有个好名声。”三哥18岁参军,在51039部队师部警卫连担任过班长、司务长,在北京武警部队机关担任业务经理,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嘉奖两次。1995年转业到县电业局工作,曾任县电业局工程队安全员、物资公司经理等职。
长辈和兄长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使裴海平从小就具备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踏实肯干、追求上进、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成为他步入社会后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精神财富。
在校上学期间,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红少年之家”,学雷锋做好事。他们利用节假日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军烈属扫院子,抬水,和煤泥;学校勤工俭学,割白草,参加义务劳动,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每天放学后,裴海平和同学们背着箩筐,拿着铁铲,一块到山坡上剜草喂兔、喂猪;放春假和秋假时,积极参加生产队的积肥活动,拾牛粪,扒草皮,捡树叶,样样不落。裴海平多次被学校评为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秀红少年”。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红一行,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是裴海平一以贯之的人生信条。不论走到哪里,在哪个岗位工作,他都严格要求自己,苦活累活抢着干,身体力行挑重担,力争上游做贡献,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1982年高中毕业后,裴海平到县营苏峪煤矿掘进队工作,仅一个月就被提拔为伐碹组组长;1990年,被选送到新组建的平定县保安服务公司工作;1995年2月,参加了全县首批农村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城关冶金集团公司挂职副经理;1996年末,县里为各乡镇竞选聘用制干部,裴海平以优异的成绩竞选第一,走上了床泉乡人民政府经营管理站的工作岗位,仅用一年时间,就使常年排名倒数第一的乡镇经营管理工作,跃居全县19个乡镇的前五名;2000年,平定县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将原来的19个乡镇整合为10个乡镇,裴海平进入东回镇人民政府担任民政员。裴海平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走过来的。这一点,大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为村里出了个有本事的人格外高兴。平常的日子,不论谁家有事,碰上难解的疙瘩,都会找裴海平帮忙,裴海平总是热情相待,尽职尽责,为大伙排忧解难。不仅加深了他和村里人的感情联系,而且赢得了大伙的信任,为他这次成功当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余年后的今天,说起裴海平当年参选的事,80岁的老主任卢振和70岁老支书王秋科感触颇深,他们说:做村官首要的一条是人缘要好,大凡人缘好的人,人品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人品不好,就结不下人缘。没有人缘,你就是再有能耐,大伙也不会把票投给你。海平不但人缘好,而且有本事,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谋利。这样的人不当村委主任,还让谁来当?
成功当选的当天,裴海平向镇党委领导同志报告了这一喜讯。
电话那头,镇党委领导同志在表示祝贺后,给了他十六个字:出以公心,抛却私心,多干实事,打个满分!
电话这头,裴海平庄重地点了点头。
三立圆梦军令状
穷惯了、穷怕了的前黄安人,做梦都在想着有朝一日能翻身解放,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都在巴望着,他们选出的当家人,能兑现自己的承诺,给他们带来想要的东西。
裴海平深知,成功当选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更加艰难困苦的路途在后头,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二月二,龙抬头。天气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休眠了一冬的龙王,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姹紫嫣红的季节行云布雨的时候,前黄安村60余名支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兴致勃勃地聚集在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商讨前黄安的振兴发展大计。
联席会议上,裴海平就兑现选举承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了硬化通村主干路的建议。他说:“要想富,先修路,是党和政府的号召,是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基本条件。但长期以来,村里通往外面的唯一一条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弯多路窄。雨天两腿泥,晴天满身土,人难走、车难行的状况,一直没有改观,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现在,党和政府不但给政策,而且给补贴,鼓励发展农村道路交通事业。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咱村底子薄,条件差,没能力烧三把,就烧一把。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给乡亲们修好这条通村路,打开一扇致富门。”
裴海平话音刚落,大伙就议论开了。
一位老干部说:“修好通村路,是村里人多年来的梦想,也是几届村干的愿望,由于缺乏财力物力,迟迟动弹不得。今天海平提出来,又有决心,我舉双手赞成,一定积极配合,但要注意一个问题。一条标准化的通村路,一公里最少需要15万,国家只补贴5万。咱村这条路有两公里长,包括广场硬化合计3公里,除了国家给的10万块钱,还有20万块的亏空。这笔钱怎么解决?咱不能修好了路,欠下了债,造成尾大不掉、没法收场的局面。既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又给下一届惹麻烦。”
一位村民代表说:“修桥补路是造福百姓的事,欠点饥荒人们可以理解,也能够接受。关键是要在咱们这一届全部了结,不要把债务丢给下一届。如果不能了结,就先缓一缓,等以后有了钱再办。”
一位老党员说:“我觉得,海平积极兑现自己的承诺,是取信于民的实际行动。海平的竞选承诺,就是这届支村两委的共同责任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这个承诺,老百姓就不可能把选票投给你。既然把票投给你了,说明是赞成你的想法的。咱们不要顾虑太大,怕这怕那,畏缩不前。老百姓选你,指望的就是你能给村里带来新变化。这也不敢,那也不敢,能办成什么事?还不凉了老百姓的心?刘欢不是唱过吗?该出手时就出手嘛!”
老支书王秋科咳嗽了一声,清清嗓门说:“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进行的。要是等到什么也有了,条件具备了再革命,那得拖到猴年马月?没条件,咱想办法创造条件。有困难,咱一块克服。海平是咱选上的,咱要给他撑腰壮胆。”
在大伙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声中,裴海平站起来,环顾了一圈,说:“修路这件事,不办不行,不能再拖了。当着大伙的面,我立个军令状,就按大家提的意见办。修路所欠的债务,在我的任期里清理完毕。不然,下一届我自愿放弃竞选村委主任,也不在村里担任其它职务!你们看,行不行?”
大伙定定地望着裴海平,会议室鸦雀无声。
停了一会,裴海平说:“既然没人反对,我就说说我的打算。咱们这条路,需要黄沙800多方,投资7万多,通过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在外工作的前黄安籍人和有机动车辆的村民集资捐款解决;石子需要1600多方,咱们自己动手砸。人均1方,壮劳力另加1方;工程施工,发动全村青壮年劳力义务投工,每人20个,超过部分每工补助10元;施工机械和水泥等工程材料,我想办法赊购。”
多数人赞成裴海平的提议,个别村民代表依然顾虑重重。他们说,壮年劳力又投工又投料,负担重,要适当提高补助,不然没人干;修路花了这么多钱,对于前黄安这个巴掌大的村子,不是小数目。光靠集资捐款恐怕不行;纵然黄沙和石子的问题解决了,其它材料能不能赊回来,还是未知数。一旦贸然开工,到时候缺这少那怎么办?总不能停下来等吧!
为了消除大伙的畏难情绪,裴海平当机立断,明确表态:“我先垫资两万,到时候如果筹款数额不够,我补上。”
第二天,裴海平就把两万元垫款送到了村委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裴海平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及村委委员、村民代表不但主动捐款,而且登门入户做工作,动员大家踊跃捐款,不几天就筹齐了黄沙款。
与此同时,石子的备料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村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几乎全部加入到砸石子的行列。山梁上,山沟里,到处都可看到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锤子敲击石块的响声随处可闻。
为落实水泥问题,裴海平连着跑了好几家水泥厂,人家一听他是来赊货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当时水泥是紧俏货,带着现金到厂里购买还得排号等,两手空空来赊欠,门都没有。俗话说心诚则灵,裴海平拿出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功夫,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苦求,跟在厂长屁股后面说实情、倒苦水,诅咒发誓打保票,厂长终于被打动了,说:“看在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份上,就给你开个绿灯。但话说回来,情归情,义归义,欠钱还债的规矩不能破。水泥款必须在年底前结清,不然还是那句话,莫开尊口!”
裴海平高兴得直点头,拿出公章就要打欠条。厂长说:“这笔钱不对公,就对你,年底还不上,我派人去你家里要。”
裴海平嘴一抿,牙一咬:“行!到时候砸锅卖铁我还你!”
不日,400余吨水泥运进了前黄安。
裴海平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地去村里的对口扶贫单位——阳泉市宏厦三建求援,公司领导听了裴海平的陈情,马上开会研究,不仅免费提供机械设备,而且安排两名技术员到现场指导。
开工前夕,前来视察的上级交通部门领导一行,看到小山般高的一堆堆黄沙、一堆堆石子和码得整整齐齐的一袋袋水泥,个个赞不绝口,称赞前黄安人不亚于当年的锡崖沟和大寨人。
2003年11月8日,前黄安村道路拓宽硬化工程如期动工。经过88天夜以继日的艰苦鏖战,长3公里、宽4.5米、厚20公分的标准化通村路拓宽硬化工程顺利竣工。
2003年至2007年,裴海平和村委会班子一鼓作气,带领群众完成了总长26.5公里的通庄路、通户路和机耕路,极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运输环境。2004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公路建设模范村”荣誉称号。
以路为媒,裴海平把目光盯在了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上。他说:“修好路,更要用好路,要让凝结着前黄安人心血和汗水的希望路、翻身路、致富路,真正发挥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加速经济腾飞的作用。”
2003年,前黄安村的土地上,仅有以杨、柳、松、柏、槐、枣、核桃为主的各种大小树木3000多棵,山上除了自然植被,几乎看不到树木,森林覆盖率只有0.6%。
“荒山秃岭披绿装,万亩田园花果香。春去春回谁胜我?风景如画是故乡”。裴海平用一首小诗,描绘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
为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规划、不蛮干、靠科学,裴海平请来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林业专家,带上干粮饮水,背上仪器设备,到山上实地勘察,分析土壤结构,划分宜林区域。哪成想,翻山越岭走了一圈,专家失望地说:“你们这山除了石头就是砂砾,缺土没水,树木很难成活。”一句话,给裴海平热腾腾的心泼了盆凉水,也等于给前黄安的植树造林工作判了死刑。
埋头沉思良久,裴海平缓缓地抬起头,执拗地问:“假如俺们在石堆里挖坑,往坑里填土,担水浇树,能不能保证成活率?”
专家盯着裴海平看了许久,疑惑地问:“你真要这么干?”
裴海平说:“去年村里修公路,很多人也说不好干,干不成,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众人拾材火焰高,最终干成了。这次,我们还要按修路的方法办,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搞。”
专家笑了:“那我还能说什么?你要真做得到,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标准就行。”
裴海平说:“好。我就要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标准!”
一位领导同志说:“你要真能干成,就给你下任务,年底看结果。”
裴海平拍拍胸脯:“修路时我立过军令状,今天再立个军令状。如果干不成,我主动辞职,接受组织处分。”
2004年春暖花開之时,裴海平带着党员干部、群众100多人组成的林业队,扛着镢头铁镐,拿着铁榔头撬棍,挑着箩筐水桶,打着国旗党旗,浩浩荡荡地上了关山。
说时容易干时难。在干石山上刨鱼鳞坑,一镐头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发麻。原打算一个劳力一天能挖10个树坑,岂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多只能挖两个。头天下来,人们的豪情壮志就一落千丈,对开山造林心生疑虑:“刨个坑都这样难,什么时候才能栽上树?”不少人劝裴海平别干了,这件事兑现不了承诺,俺不怨你。
晚上,累得精疲力尽的裴海平回到家里,身上的尘土懒得扫,脸懒得洗,饭懒得吃,躺在床上想心事。
妻子问:“是不是怯阵了?”
裴海平说:“连我都扛不住,体质差的人更吃不消。我担心明天就没人去了。”
妻子开导他:“军令状也立了,工也开了,节骨眼上打退堂鼓,咋跟上头交待?当初我怕跟着你丢人现眼,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蔫了,以后叫我和孩子们怎么出去见人?你要挺住,不蒸馍馍争口气,硬着头皮也要干下去。明天开始,我动员妇女送饭上山,给你们鼓劲。你们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
妻子的关心和激励,唤醒了裴海平的斗志,他一骨碌翻身起床,三步并作两步走,急匆匆赶到村委会,打开扩音器,在高音喇叭里做了“战役动员”。
出乎所料,第二天,林业队的人一个不少,齐刷刷地出现在裴海平面前。那一刻,裴海平激动得不能自已,他红着眼圈,哽咽着声音对大伙说:“谢谢你们,我让大伙受苦了!”
大伙说:“不是你让俺们受苦,是俺们甘心受这份苦。只要能跟着你过上好光景,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两个多月的绿化攻坚,裴海平和林业队的人员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在关山一带1000余亩的干石山上,栽植了10万多株松柏树,成活率85%,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此后数年,裴海平带领群众致力于打造“绿色黄安”,完成了5公里的通道绿化工程和3000亩的荒山绿化工程,栽植侧柏、油松、白杨等生态林30余万株,栽植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林1100亩2.3万株,嫁接优质红枣树1.2万余株,种植连翘500亩5.5万株。整个前黄安村绿树成荫,花果吐香,森林覆盖率达到76%。
由于前黄安村世代缺水,植树造林用水,全靠村里的旱井和蓄水池支撑。人们一担一担地从山下往山上挑,一平车一平车地往路边运,一水窖水栽不了多少树就用完了。
大伙期待地望着裴海平,又提到了那个古老的话题:“咱村要是有眼深井多好啊!”
有人随声附和:“如果有深井水,那能节省多少时间,节省多少人工?一天能多挖好几十个鱼鳞坑,多栽好几十棵树哩!”
老支书王秋科说:“东回这一代没有地下水,是铁板上钉钉的事,谁能改变得了?要是能打出水来,咱这儿早就变成娘子关了。”
本县东部绵山脚下的娘子关镇娘子关村,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那儿水源丰富,大大小小32处泉眼和娘子关瀑布、水帘洞瀑布喷珠溅玉,一年四季流水淙淙,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经济富庶,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而与娘子关隔山相望的东回镇,却十年九旱,望水兴叹,成为人们千年难解的心结。村里人种庄稼,完全靠天等雨。人畜吃水雨季还好凑合,到了旱季和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闹水荒,要到15公里外的营庄村取用,肩挑驴驮平车拉,一个来回就是三个多小时。裴海平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到营庄挑水,一担水全家人要用五六天。一瓢水老人洗了小孩洗,洗完后放在盆里澄一澄,倒进专门置备的瓷缸里,积攒起来和煤泥、拌猪食。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黄安村响应“农业学大寨”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兴修水利建设高产田,曾经尝试过打机井,也挖出了一点潜水,但水量不大,渗漏得很快,两天不到就见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娘子关水提到了离村2公里外的岭南河水池,但每立方需要26元钱,好多人家都舍不得用。解决吃水难问题,裴海平回到家乡后,带领村民修建了10眼100立方米的水窖、1个200方水池和2个500立方米水池,依然无法满足需要。
“前黄安究竟有没有地下水资源?究竟能不能打出水来?”裴海平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前黄安要摘掉穷帽子,必须解决水的问题,再不能让大伙被水困扰,为水发愁了。”2013年初,裴海平把打深井的计划,再次提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没想到引来一片质疑声。
大家连连摇头:钻井的花销可不是小数目,钱去哪里找?纵然找下了,如果还打不出水来怎么办?村里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说咱好高骛远劳民伤财?
村民代表众口一词:以前村里尝试过好几次,连钻井机都动用了,结果什么也没干成。咱就不要白费心了。
他带着这个问题去征求群众的意见,大伙说:你的心思俺理解,你心气高,想给村里办点事。但梦想不等于现实,锅里没米难熬粥,咱认命吧!
回镇政府开会时,左近邻村的几个村主干这样和他开玩笑:“你要真能打出水来,俺们请你好好吃一顿大餐。”
裴海平问:“当真?”
几个村主干蛮认真地回答:“当真!”
裴海平说:“好。你们就等着掏钱吧!”
他拿着申请报告到县里、市里寻求支持,相关部门也认为前黄安打机井的可能性不大,迟迟不予审批。
裴海平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法宝——立军令状:如果打不出水来,所有费用我承担。
接待他的领导同志说:“我不是不支持你,是在保护你。你想想,假如项目批了,钱也花了,结果一事无成,那是什么局面?这些年你很不容易,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
“我就不相信前黄安村打不出水来。”被逼急了的裴海平拿上自家的存款,县里县外跑了好几个钻井队,承诺人家不管能不能打出水来,勘探费用先交上。即使这样,也没人愿意承接。
那天,心灰意冷的裴海平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河北省井陉县水利钻井队的大门。几番交涉后,面对依然犹豫不决的钻井隊领导,裴海平压抑着悲愤的心情说:“你就派人去看看不行吗?我代表前黄安的父老乡亲们求你了!”
“这样吧,我们可以派人去勘测。但是,如果能打出水来,所有费用必须一次性结清。”钻井队领导终于松口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精心勘测,终于在村口附近发现了地下水源,但储水量有多少,钻井地址究竟该选在哪儿,钻井队的人员心里也没底。裴海平村口那儿来来回回走了几遍,停到一处三角地带,凝神观察了许久,用脚尖点点地面,说:“就这儿。”
“你担保这儿能行?”有人问。
“这儿是三条进山路的结合部,地势较低,山上下来的空山水容易在这儿汇集,应该差不多。”
“老裴说的有道理,就在这儿吧!”勘测人员赞同裴海平的意见。
2013年5月10日,随着钻井机一声长吼,前黄安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深井开钻了。
那些天,村里人没事就在钻井机周围转悠,恨不得扭头之间就能听到那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裴海平更是须臾不离,纵然已经停钻收工,还要蹲在井眼边,侧耳听听下面有没有滴水声,探手试试井口有没有水汽。他一遍又一遍在心里祈祷着:快点出水吧!
太阳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时间过得真慢。裴海平的耳畔,“隆隆”的机声响个不停,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妻说:“睡吧。当有的没不了,不当有的耗死你也有不了。”
裴海平问:“你睡得着?”
妻说:“假如打不出水来,就前功尽弃了,看你怎么办。”
裴海平苦涩地笑笑:“天无绝人之路……”
妻说:“但愿……”
太阳在天上走了八个来回,月亮在天上蹲了八个晚上,前黄安人在焦躁不安中等了八个昼夜。对于裴海平来说,那短短的八天却漫长得犹如八年。
时间定格在2013年5月17日下午6点30分,一条淡黄色的水柱从井眼里喷涌而出。在人们的注目下,水柱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喷力越来越强劲。霎时,整个前黄安村沸腾了。
“出水了——”“出水了——”
人们高声呼喊着,奔走相告。越来越多的人闻讯赶来,聚集在井架周围,又唱又笑,欢呼雀跃,陶醉在一片喜庆之中。
那一刻,前黄安打不出深井的“定论”不攻自破,前黄安人终于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前黄安机井井深397米,经有关部门测定、检测,每小时出水30多立方米,30多项指标全部合格。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各项配套工程全部就绪。2013年10月2日上午11点,前黄安村新建的水泵房内,裴海平在人们的簇拥下,庄严地按下了水泵按钮。刹那间,亮得刺眼的井水闪着一道白光,“哗啦啦”地注入新修的蓄水池中。
一位老大爷捧起一掬井水,仰头痛饮下去,匝巴着嘴朗笑道:“真甜!咱做梦也想不到前黄安真能打出‘活水来。”
在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裴海平和支村两委成员带领群众逐步完善供水设施,新修了5000多米的供水管道,15个供水点,两个蓄水量700立方的蓄水池,把井水送到了前黄安村的各个山庄窝铺,人们不出村庄就能用上清澈甘甜的深井水。
这口井不仅圆了前黄安人上千年的深井梦,也圆了全东回人的深井梦。不仅满足了本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而且缓解了周边20多个村庄及镇政府、驻镇单位、企业3万余人吃水难的问题,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梦想穿上美丽的衣裳
在裴海平眼里,修路造林打深井,只是基本功。就像用藤条编了个圈圈,如果不饰以富裕之花,是没有美丽可言的。只有让前黄安人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精神上充实起来,文明程度提起来,才是他的终极追求,他的梦想才会变得更美丽。为此,他提出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设想,在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上,一次性全票通过。
2005年和2006年,裴海平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阳泉平安庄园农业有限公司及平定县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电子商务”的模式,积极整合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找支点,建平台。
2007年,在水资源严重短缺,饲养奶牛、肉牛等牲畜用水量大、没优势的情况下,裴海平带着支村两委成员和合作社代表,赴山西省垣曲县獭兔养殖基地考察取经,引进用水少、占地小、成本低、市场广阔的獭兔养殖项目。购进45只种兔,仅短短四个月就发展到1000余只。酒香不怕巷子深,前黄安的獭兔肉质肥美,毛色光亮,深受青睐。2008年,他们自筹资金70余万元兴建的养殖园区投入使用。至2011年,獭兔年存栏5000余只,年出栏1万余只,年收益达20余万元。
前黄安小米色泽金黄,口感香美,营养价值高,比‘沁州黄毫不逊色。但由于品种老化,舍不得投入,更新换代缓慢,产量低,销量少,售价低,村民种谷子的热情不高。为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传统优势,坐实壮大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扭转农户分散种植、各自加工、分散销售、包装不一致、标准不统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产品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地加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引进榨油组合机、玉米组合机、小米组合机、核桃组合机等先进设备,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并于2007年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了“黄安牌”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标识,变散装销售为袋装、盒装销售,相继推出了“黄安小米”、“黄安杂粮饼”、“黄安擀面”、“黄安红枣”、“黄安核桃”等品牌产品。前黄安村系列农产品进超市,上货柜,价格高、销售快,收益可观,种谷子的人家越来越多。他抓住时机,引进了晋谷21号、28号、40号、绿优谷、瑞生1号、长生8号等优良谷种和汾豆78号、铁丰29号等品种,动员农户推广种植,建成了1000亩高产丰产小杂粮种植基地,全村小杂粮年产量达到500万斤。“黄安牌”系列农产品也风生水起,2009年,被第一届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畅销产品奖”;2011年,在第二届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黄安”杂粮餅喜获“金奖”;2012年,“黄安”小米从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载誉归来,捧回了“金奖”。“黄安”牌商标被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山西省著名商标”,“黄安”品牌被中国质量安全监督委员会评为“中国著名品牌”。2007年至今,“黄安”牌系列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户均增收1.1万元。
村里的留守人员,大部分是50多岁、6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这个年龄,潜在疾病发病率高,体质下降,除了在家上地种庄稼,很难在外面找到工作。公司和合作社的成立,为她们发挥余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带来了福音。
今年63岁的耿存梅,丈夫眼睛残疾,两个儿子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收入低微,自顾不暇。她和丈夫靠几亩责任田艰难度日,没有其它收入来源。她一边料理家务,一边上地种田,农闲季节就到厂里做工,也能收入四、五千元。耿存梅说:“乍听起来,这点钱不算什么,但细水长流,对于家庭贫困的老年人,可就派上了大用场,起码不用跟孩子们要零用钱,能减少不小的家庭负担呢!”
今年57岁的朱有芳,已经在小杂粮加工厂干了五、六年了。她说:“厂里的工作是季节性的,什么时候有闲工夫,就什么时候去干活,干得多多挣,干得少少挣,挣多挣少,完全由自己掌握。我一年在厂里呆不了100天,一天干不了几个小时,一年能挣五千多。细算下来,一个月也有一千五、六的工资。”朱有芳的丈夫穆元生利用空闲时间给厂里送蜂窝煤,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不能贪大求洋,要切合实际。这儿挣一点,那儿挣一点,只要不闲着,光景慢慢就好起来了,小康社会也就越来越近了。”
前黄安人有栽种核桃树和枣树的习惯,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有一两棵核桃树或枣树。合作社成立当年,村里共有老核桃树、老枣树400多株。但由于种植分散,缺乏科学管护,产量很少,形不成规模。收获的核桃和红枣,除了自家使用及馈赠亲朋,销售收入只够买几斤油盐酱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裴海平决定引进新优品种,发展核桃和红枣产业。
不料,当他把这一想法提出来后,响应者寥寥无几。大伙都觉得门前屋后空地上栽点核桃树和枣树还行,占用粮田栽种,不但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不允许间种玉米等作物,而且单株占地面积大,一亩地栽不了几棵。尤其是枣树,根系发达,吸水力强,会把粮田毁掉。
裴海平耐心给大家讲解,我说的核桃树不是咱村现有的这个品种,是矮化了的新品种,一亩地能栽25棵。到了盛产期,一棵树能产8斤干核桃,一亩地就能产100公斤,按现在市场上每斤核桃10元钱的价格计算,一亩核桃就有2000元的收入。再套种上谷类、豆类等杂粮,又能增收1000元。这样下来,一亩地有3000元的收入,比单种玉米多收入2000多元。看着大伙还在犹豫,裴海平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带你们出去转转。”
裴海平领着村民到汾阳、赞皇等地实地考察了一番,通过参观基地,看品种,看产品,听介绍,听经验,才逐步打消了大家的顾虑。考察完回来,他们趁热打铁,说干就干,引进晋龙1号、2号、辽核1号、中林1号等优质品种,支村两委成员先行先试,种植核桃树1100余亩2.3万余株。实现了由绿色化向芳香化转进、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进、由家庭化到集群化转进的锐变。2007年至今,全村果品销售收入年均80余万元,年户均收入达0.18万元。
贫困村农民创业难、致富难,难就难在没资金、没技术、没项目。裴海平把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自我发展,作为合作社的重要议程来抓。对经商办企业的村民,在项目考察、资金周转、技术培训、建厂用地、产品销售等方面大开绿灯,提供便利。
村民张永刚原来在平定县磷肥厂工作,下岗后一直在外打工,学到了速凝剂生产技术。2012年,张永刚决定回村创业办速凝剂厂,裴海平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帮他协调建厂用地、办理营业执照、进行产品质量标准鉴定、寻找銷售门路,保证了工厂的平稳运行。该厂安置了村里15个劳力,每年每人收入3万多元。
2017年当选的村委主任王卯金,以前是村里的养羊专业户。由于没场地,缺资金,一直发展不起来。2016年,裴海平帮他协调了建厂用地,向上级部门争取了20万元扶持资金,开通了进场道路。2017年,年存栏400多只的标准化养羊场投入运行。
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更趋迫切,培养科技人才,壮大科技队伍,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致富,成为摆在前黄安村支村两委面前的新课题。2007年5月,裴海平创办的平定县黄安绿色农业专业协会和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前黄安科技培训学校成立后,与山西农大园林艺术学院、山西商务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聘请高级专家、教授、农艺师前来授课,传授科学栽培、养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56名村民取得了农函大毕业证书。以前,农作物发生了病虫害,只能等专家来诊治。现在,一般毛病,他们自个儿就能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交给本村13名科技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队解决,省时省力又省钱,方便多了。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是裴海平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素质的过程。2004年至今,他先后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苹果核桃树专业、山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核桃树专业、阳泉市信息化领导组计算机培训班、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和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北京大学山西民营百强董事长经济转型发展高级研修班等院校及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多年来,裴海平致力于科技扶贫,跨乡进村办讲座,给养殖专业户、种植专业户和小微企业传经授课,开展科技培训、电商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次,培训人数逾万人,并常年向500余户产粮大户推介优质肥料、赠送优良谷种,为农户调产增收提供科技保障。
2007年12月,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裴海平“新农村致富技术培训十大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10月,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予其“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荣誉称号;2011年12月,阳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其“优秀科普带头人”荣誉称号。
平安庄园农业有限公司、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和黄安绿色农业专业协会就像三驾马车,载着前黄安人在致富路上往前奔,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融资筹款、科技培训、电商服务全配套的运行体系。以前,村民打下粮食,要囤积好几个月,等粮贩子进村收购,价格砍得很低。现在,合作社统一造册登记,集中时间收购,送到村口的平安庄园公司就能变现,给的还是优惠价;以前,村里的农产品销售面十分狭窄,只能委托阳泉市周边地区的商场、超市和粮食交易市场销售。现在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通过阿里巴巴诚信通和阳泉市双创产业孵化中心及本县网上供销社、北京阳泉商会、平定太原商会等渠道,把黄安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地。2017年,他们又注册了‘裴宰相和‘裴将军两个商标,黄安农产品的路子将越来越宽。
2013年以来,平安庄园有限公司分别被全国妇联、科技部、农业部和阳泉市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阳泉市巾帼创业创新基地”、“巾帼创业创新基地”。平定县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被阳泉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示范合作社”;被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授予“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被农业部办公厅认定为“2014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省农业厅分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生产基地”;被阳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还要别有洞天。这个别有洞天,就是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拓展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提升人们的文明高度。”这是裴海平对小康社会的愿景。
他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严格遵守“三会一课”制度,带领全村党员学政治、学理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党员党性分析。对照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要求和“八项规定”,结合实际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党员村干廉洁自律制度、困难户联系帮扶制度、防邪教责任制、红白事厉行节约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了《党员村干细化量化责任制考核办法》,通过个人述职、书记点评、大家评议,代表测评的程序,对党员的进行星级评定。全村党员40名,五星级党员2名,四星级党员5名,三星级33名,在历次考核中全部达标。同时,组织党员、村干、入党积极分子和村民代表到昔阳县大寨村、七亘大捷纪念碑、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碑、黎城县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等地参观学习,开展优秀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党风民风显著改善。2003年至2017年,前黄安村发展党员1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
他狠抓“法治黄安”、“平安黄安”建设。围绕落实《村规民约》和“六议两公开”制度,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综治领导组,建立健全了监督委员会、民调委、治保会、巡逻队、帮教会、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包点帮扶贫困家庭会。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普法与综合治理教育相结合,开展村干部和群众性法制教育宣传的专题活动,为农户赠送、发放法律书籍和宣传资料。同时,与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和检察院建立了律师联村、检察官联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杜绝了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起了拥有各种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和藏书一万余册的农家书屋,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修建了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使学龄儿童告别破屋旧房,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上课。村里还会对三好学生、优秀少年进行表彰,为他们发放奖品,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修缮了卫生所,聘请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阳泉市体检医院、平定县医院、东回镇卫生院送医上门,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治疗疾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分别为30多户困难家庭和鳏寡孤独老年人申报了“低保”和“五保”,为220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资助10余名贫困大、中学生完成学业。在通村路和通户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筑了3500米环境卫生标语墙,布设内容生动形象、令人耳目一新的墙画、墙体标语60余幅;建成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年重阳节为老年人义诊、表演节目、吃长寿面、发放慰问品。对因病致贫的村民,村里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五保户耿仲所瘫痪在床多年,生病期间,村里不仅安排专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看病就医。老人过世后,还为他办理了体面的丧事。張巧祥身体残疾,丈夫又患重病,村里常年给予其生活上的救助,并资助其两个孩子上学。特困户田虎云的丈夫患有精神病,住房年久失修,几近倒塌,村里既为其办理了低保,又帮她改建危房。她家的房子焕然一新,比普通人家的还要好!同时,村里每年度都对“遵纪守法,热爱家庭,关心邻里,帮助他人”的先进个人、和谐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进行表彰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前黄安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和谐村、全国妇联先进集体、全国计生协会先进集体、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授予先进集体;山西省文明和谐村、模范集体、依法治理示范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标兵村;阳泉市优秀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妇联先进集体、共青团先进集体;平定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尾 声
2018年7月14日,由平定县东回镇政府、前黄安村、平定美丽乡村运营中心主办的首届“乡音?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前黄安村拉开帷幕。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阳泉市歌舞团、汾阳晋剧团、平定晋剧团、阳泉市郊区小河村文艺队互动联演,奉献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络绎不绝的游客或兴致勃勃地观看文艺演出,或趣味盎然地骑着毛驴、乘着马车参加果蔬采摘游园活动,或心旷神怡地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传统农耕文化展和农特产品展,或全神贯注地在前黄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八路军129师386旅驻军、八路军秦赖支队御敌、川军麻寨垴抗敌的英勇故事。阳泉电视台“泉精彩”栏目、“新农村”栏目及新华网等媒体,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对旅游节进行了宣传报道。
前黄安村是刘伯承、陈赓及秦基伟、赖际发跃马太行、挥师平(定)东、浴血抗战的地方。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386旅军需处,就设立在村民裴元满家。当月26日和28日,驻扎于前黄安村的386旅一部,参加了驰名中外的七亘伏击战。同年10月,川军奉命在村东北的麻寨垴阻击日军,战事失利,将士伤亡1000余人。1938年秋冬之际,八路军太行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委赖际发率部进驻前黄安村,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度过了四个月的时光。期间,粉碎日军大扫荡两次,歼敌400余人;包围歼灭了驻扎在谷洞村的国民党十三支队,活捉了变节投敌的原平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国民党十三支队支队长高九成。时至今日,村里的老年人仍记得八路军战士在军需处领棉衣、棉裤、棉被及出操、训练的情景。八路军129师386旅军需处、秦赖支队司令部、秦基伟司令员指挥室、高九成关押处等遗址保护完好。
裴海平说:“去年,前黄安村人均收入11500元,贫困户全部脱贫,进入巩固期。村集体经济顺利破零,达到6万元。今年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收入增加10%,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咱们的‘乡音?乡村文化旅游节,就是要把前黄安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融合起来,让人们在寻找乡村记忆、感受乡土气息、品位美丽乡愁、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中体验别样的文化旅行生活。通过做强做大做精旅游产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振兴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创富,再续一把柴,再烧一把火。”
为开发前黄安村的旅游资源,把“乡音?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文化旅游品牌,开辟黄安——娘娘庙——七亘红色旅游专线,裴海平又开始了长路漫漫的奔波、操劳……
十六年的风雨洗礼,伴随裴海平走过了一段人生的辉煌岁月。一个党性强、村风正、民心顺的新黄安,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一份份荣誉,记录着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创业历程,叠映着一个村官心向农村、情系农民、造福乡里的良好形象,为裴海平的“黄安梦”,点缀着瑰丽的光色。他先后被平定县委、县政府授予“生态林业建设标兵”“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小康建设标兵”“红旗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被阳泉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战线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新农村建设模范个人标兵”“创先争优先进个人”“阳泉市第四届拔尖人才”“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立阳泉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荣获阳泉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荣获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五一劳动奖章”一次。2016年当选平定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2017年当选中共阳泉市委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
沐浴着2019年的丽日和风,2003年报名回村离开镇政府的那个黄昏,犹如昨日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6年所走过的路,像电影里的一个个镜头,定格在历史的某一点,闪烁着熠熠光辉。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尽管业绩骄人,荣誉叠加,但裴海平没有沾沾自喜。他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我要不忘初心,肩负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用实际行动带领全村人民,为建设更新更美的前黄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