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决战之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469
秦岭

  契 子

  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

  —— 宋.赵希迈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这是描写贵州山水景致最佳的诗句了。把我们贵州,也包括了遵义大自然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苍山如海、云雾缠绕的灵动画卷扑面而来,怎能不“令我身心忆桑梓”呢?我生活在长年云雾缭绕的武陵山区、天楼山下,打小就饱受饥寒贫穷与落寞苦荒,苦苦厮守着那一片贫瘠的土壤,做着吃饱肚子穿上新衣的美梦!

  遵义,在山一方,似乎很遥远,远到几千年,远至地老天荒的长寂和广袤无边。初逮古梁,继附鼈国,后为巴蜀、夜郎,唐代置播州,明置遵义军民府、平越军民府……往事如烟,青山依旧,数千年来,演绎出多少千古传奇。黔北大地,亘古长天,在血红的残阳夕照中,呈现出咄咄逼人的王者之气。多少英雄豪杰,随着烟云散去。

  《尚书.洪范》:“无偏不陂,遵王之义。”对我们长此相依的这片故土,作了最好的注脚。

  但是,自古以来,贫穷像一座高耸的断崖,横亘在我们面前。曾经富甲一方的“黔北粮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即便多姿绚丽的风光,似乎也掩饰不住那一抹贫穷底色。

  由于特殊地形地貌特征,遵义有9个县处于武陵山片区和乌蒙山片区。2014年,国家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乌蒙山片区所在的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桐梓、习水、赤水8个县(市)被列为贫困县。省级贫困乡镇116个。2014年建档立卡,遵义尚有重点贫困村871个,贫困人口92万。

  在武陵山、乌蒙山深处,是一双双渴望走出深山的大眼睛。曾几何时,我们仿佛听到山间那一声声急切的呼唤,依稀看见那些挣扎的身影,渴求生存的生命。一次次的叩问,撞击着我们心底良知;一声声的呼唤,撼摇着我们的责任底线。

  花茂儿女唱新歌

  打起鼓、敲起锣,欢歌笑语迎亲人,花茂儿女唱新歌!

  2015年6月16日,阳光明媚,花繁叶茂。

  花茂村群众兴高采烈,翘首以盼。下午4时许,习近平总书记神采奕奕,走进这片乡愁浓浓的土壤,亲切看望夙夜牵挂的贫困群众。总书记走在乡间小道,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家里;在农家院里与群众亲切交谈,笑语欢声,山水同乐。总书记高兴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总书记牵挂革命老区人民。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他来到花茂村,为贫困群众送来党中央的温暖。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3年来,花茂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打造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农旅一体,产业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过上富裕日子。全村1345戶,870户贫困户破旧房焕然一新,一幢幢崭新的黔北民居分布于村村寨寨,通村油路四通八达。村民们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人均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这个曾经“出行难、看病难、饮水难、增收难”的“四难”村,如今到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找得到乡愁。

  深秋的早晨,我们迎着和煦的朝阳来到花茂。田畴处处,稻谷飘香,瓜果遍地,一派欣欣向荣。村民王治强的红色农家小院,生意火爆,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洋溢着甜蜜的笑意。

  王治强,这个昔日的穷人,20多年前因生计所迫外出广东、贵阳打工,历尽艰辛,找了些小钱。而今回乡创办“红色之家”农家乐,生活从此发生巨变。总书记走进他家,在他家院子里与村民拉家常、促膝谈心,畅谈脱贫致富之道。

  王治强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总书记日理万机,那么繁忙,会来到我的家里,我好激动、好幸福!在总书记离开几天后,我都还沉浸在幸福里。现在,我的农家乐每天都有几百游客光顾,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参观考察,忙都忙不过来。我家每天的收入都有几千元,还解决了10多人就业。这都是总书记的关怀,党的政策好!”

  提起3年前的那天,王治强异常兴奋。“总书记是下午4点来我家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总书记在他家的每一个细节。总书记到后,进屋看了厨房、餐厅、客厅,问这问那,问得很细。刚在院坝坐下,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我们的党员?”王治强激动地说:“是!”总书记高兴地笑着说:“好好好!党员带头嘛!”总书记平易近人,在他家坐了50多分钟,和他们一家人亲切交谈。总书记说:“这是我第3次来遵义,特别想了解老百姓尤其是贫困农民的生活。这次来贵州调研,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贫困人口如何脱贫致富。”

  总书记接着又向大家了解扶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语重心长,和蔼可亲。大家争抢着发言,场面热闹,氛围融洽,村民们一点也不拘谨。总书记在快要离开时对陪同的领导和群众说:“群众拥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王治强说,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领袖,还牵挂着地处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走到我的家里,让我想都不敢想,这可是千年等一回的幸福事情啊,叫我一辈子都难忘。

  沿着乡间小道漫步走过,迎面微风吹拂。一座座崭新的黔北民居映入眼帘,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优雅别致,独具特色。

  村支部书记、十九大代表潘克刚说:“三年过去了,花茂今非昔比,都是中央的扶贫政策和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花茂村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土地流转,建立了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成立了专业农业合作社,致力于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开办了40多家乡村旅馆、10多家农家乐,农民收入翻了番。”

  潘克刚愉快地回忆起十九大召开期间,给总书记汇报花茂村变化的情景,心里充满自豪和幸福。总书记非常关心花茂的旅游发展。他说,乡村旅游要持续发展,注意饱和度,不能家家户户都开农家乐,家家开就要亏。土陶工艺是纯手工的,这很好,越土越好,但也要从工艺方面去提升品质,争取市场……总书记说完又问潘克刚,农民的生活怎样?那几名留守儿童的父母回来没有?潘克刚都一一作答。潘克刚受花茂群众所托,给总书记送去了群众自拍的一张花茂最近的照片。总书记高兴地看着照片,亲切说道:“真是风景如画,很漂亮!”

  总书记的关怀,让花茂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花茂儿女时刻铭记于心,感恩于心,唱着新时代赞歌,阔步走在小康路上。如今,花茂村群众思想境界更高了,视野更开阔了,他们向往远方,向往更加富足的美好生活。

  天降大任于斯人

  “汽车行驶在贵州的道上,电扫风驰。只凭回目一望,多半是数家烟火,散居于荒山僻崖之上,竹篱茅舍,破弊不堪。百姓鹑衣百结,触目增怜。”

  这是《大公报》总编张琴南上世纪40年代从贵州入川,途经遵义时看到的景象。多年后,这一切似乎已成过往。现在在遵义,我们看到的情景已大相径庭。绝大多数地区的百姓,沐浴着春天阳光,穿戴整洁,生活逐步好起来。到处是青砖楼房,青山秀水,瓜果飘香。

  但贫穷和闭塞总像一对老冤家,一直站在我们对面。在幅员辽阔的遵义,14个县(区、市),600多万农村人口,尚有数十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武陵山和乌蒙山区结合部,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缺医少药,教育滞后,生活贫困。

  治理贫穷,成为当今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

  2015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人会议,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效果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11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出了“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落下”的战略部署。

  这是一个大国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对世界许下的铮铮誓言。

  天降大任于斯人。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落在遵义各级干部肩上。市委及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遵义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脱贫格局和“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捆绑发展、整体推进”脱贫攻坚体系。紧接着,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结集号,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

  遵義构建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气势恢宏。市委市政府高位领导、强势推进;人大、政协齐抓共管,献计出力;集团帮扶,上海援助,企业支持,社会参与;8个县市成立8个战区,党政统帅,部门协作,把时代楷模黄大发精神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精神动力,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信心和勇气,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全市数万名干部职工奔赴各个战区一线,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在黔北大地打响。

  市委书记龙长春说:“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以一往无前的气魄,不胜不休的决心,坚决打赢遵义精准脱贫攻坚战,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新的长征,在遵义热土上,演绎出一幕一幕精彩传奇,奏响一出出胜利凯歌!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桐梓战区指挥部,县委书记亲任指挥长,指挥调度25个乡镇(街道)指挥部,调动7000多名党员干部到前线突击作战。以乡镇为作战区,村组为作战单元,形成“一个声音抓督查、一套措施抓整改”的一根指挥棒调度体系。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场脱贫攻坚大战在桐梓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摆开了架势。娄山关下战马嘶鸣!

  在习水战区,十面合围治十穷,美丽乡村改穷貌。演绎了一出“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精彩传奇。26个战区指挥部,打了5场硬仗,攻克一个个堡垒。精准识别、基础设施、产业就业、住房保障、政策落实一个不落下。红城绿都鱼水情深!

  在湄潭战区,三线联合作战,开辟决战决胜攻坚路。指挥长魏在平、李勰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三产融合、三保组合、三改聚合”,全面推进。锦绣江南捷报频传!

  在赤水战区、凤冈战区、正安战区、道真战区、务川战区,战旗飘扬、战鼓声声、惊天动地。数十万干部群众背着背包,整装出发,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进村入户,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场场胜利的消息传到市指挥部,令人欢欣鼓舞……

  遵义脱贫攻坚,没给全国、全省拖后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将会如期实现,给全省带好头,交一份满意答卷。遵义干部没有辜负习总书记和省委的殷切期望,虽然还没有最终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但干部们用辛勤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老百姓幸福安康!

  市扶贫办主任刘强告诉我们,在脱贫攻坚决战中,遵义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至2017年底,市县两级机关11万9千多名干部参加,帮扶871个贫困村。选派749名第一书记,4627名驻村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2014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万多,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9万。贫困村从871个减少到255个,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17.34%下降到2017年底到3.5%,下降13.84个百分点。“六个小康行动”惠及全市95%的人口,实现100%的村通公路、通客运,累计建成“组组通”公路8984公里。100%的村吃上了安全自来水,供电有保障。95%的村通信覆盖、通宽带。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成绩斐然。赤水在全省率先打赢了脱贫首战,代表贵州省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率先实现脱贫摘帽退出。桐梓、习水、湄潭、凤冈完成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并宣布脱贫退出。

  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战绩,在遵义发展历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在赤水、习水、湄潭、桐梓、凤冈、正安、务川等地采访,亲眼目睹各个战区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身影;到处看到移民搬迁、兴修水利、修筑公路、发展产业等如火如荼、感天动地的壮阔场景;看到处处山明水静,阡陌交通,村庄秀美,百姓安居乐业。中观镇晏溪村村民何承模谈到这几年农村变化时,脸上挂着一丝丝笑意,高兴得合不拢嘴:“全靠党的扶贫政策,改变了农村居住环境,带来了新生活。房子瓦片亮闪闪,住着心里亮堂堂”。道出了多少贫困群众心声。

  刘强主任感慨万端,心情很不平静。他说,桐梓、习水、湄潭、凤冈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结果刚宣布,已顺利退出。为了这场举世关注的脱贫攻坚战,遵义有多位扶贫干部倒在路上或受伤。他们都是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今天听到4个县宣布脱贫退出,心里暨高兴,又觉亏欠。

  这场攻坚战,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3年会战,相当于过去10年发展的总和,变化是巨大的。魏树旺市长对遵义的变化总结得最为精辟,他说:“脱贫攻坚战打到今天,虽然还远远没有到鸣锣收兵的阶段,但是脱贫攻坚的影响和效果已经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千千万万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基础设施的大变化、居住条件的大变化、生活水平的大变化;让许多自我感觉无盼头、无自信、无尊严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活出了自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发自肺腑感恩党的声音越来越强劲,响彻黔北大地;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战斗在一线,亲身经历了群众思想观念的大变化、干群关系的大变化、发展环境的大变化,脱贫攻坚战场已成为锤炼和磨砺干部的主阵地。党心所指,民心所向。”

  据我后来深入一线采访所见、所闻、所感,魏市长的评价完全符合遵义事实。农民由穷致富,农民观念、干部认识都发生了巨变。尤其干部作风大转变,基层党组织和驻村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职责和担当的深刻内涵。挽回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当年军民鱼水情,今朝干群一家亲”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在青杠坡采访,了解到两名60多岁的妇女自发组织起2支文艺宣传队,义务宣传脱贫攻坚,自编自演节目送到田间地头,为脱贫攻坚干部加油鼓劲,犹见当年群众自发迎接红军到来的感人场面。湄潭民间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舍不得你走》,我听后感动不也。“自从你住进村里,你总把我们记在心头,谁家人有几口?房子漏不漏?谁家娃娃该上学,粮食够不够?上学就医愁不愁?你一天到晚忙前忙后,一忙就是春和秋。握住你温暖的双手,舍不得你走......”

  我本意想从刘强主任这里多了解扶贫办干部们工作状态和辛苦情况,反映他们的风采。但他谦虚而又诚恳地说,你不要写我们扶贫办,要多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还有那些为脱贫攻坚倒在路上、受伤的干部,她们(他们)才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我说,这是肯定的,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脱贫战士无怨无悔的人生值得我们浓墨重彩地书写。

  厉兵秣马迎“国考”

  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

  这是当年贵州省委对遵义的殷切嘱托!

  2017年12月26日,况顺航作为省委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委书记,站在省委大礼堂演讲台上,汇报赤水市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经验体会。短短几分钟发言,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这掌声来自于与会者内心佩服,来自于对基层干部由衷赞赏。

  况顺航给大家汇报说:“2014年以来,我和赤水市干部群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回顾走过的艰苦历程,我的体会是:必须依靠实干赢得民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切实帮到群众关键处,扶到群众心坎上,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才能赢得百姓口碑……”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赤水脱贫攻坚主战场中,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作了很好的诠释。

  说起赤水“迎国考”的事,时任市委副书记宋晓路感慨万端。为了完成省委交给的艰巨任务,宋晓路数次深入赤水一线调研,靠前指挥,与赤水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宋晓路说,赤水代表贵州“迎国考”,省委信任,群众期盼。赤水必须担当起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使命,为全省作表率,为省委、遵义市委交一份满意答卷!

  2017年10月9日,在赤水获得第三方评估验收合格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像遵义赤水这样的工作做得实,群众对形式主义的反映少,可注意总结,推动解决扶贫中形式主义的问题。”省委书记孙志刚、市委书记龙长春及时对落实汪洋副总理指示和赤水脱贫工作予以批示,层层传递着领导的关怀。

  赤水,地处遵义西南一隅,处于乌蒙山脉边缘,具有千瀑之市、丹霞竹海的美誉,因旅游火爆全国,名声鹊起。然而,她却是乌蒙山区贫困县,与习水、桐梓并驾齐驱。

  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主要山脉之一,横贯云贵几百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大自然鬼斧神工,把乌蒙山最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赏赐给赤水,让赤水人受用不尽,大为快哉!

  赤水在这次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和经验,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赤水“九不”增“九感”获得大家认同,赤水干部群众称之为“扶贫九条”,成为全省、全市未来攻坚战场良略妙计。在汪洋副总理的批示件上,我有幸看到了“扶贫九条”。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坚持识别不漏一人,增强群众认同感;坚持帮扶不漏一方,增强扶贫责任感;坚持政策不漏一项,增强群众满意感;坚持产业不漏一家,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基础不漏一处,增强群众共享感;坚持住房不漏一宅,增强群众安居感;坚持兜底不漏一个,增强群众幸福感;坚持扶智不漏一员,增强群众正义感;坚持退出不漏一户,增强群众认可感。”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赤水得到完美实践。我们不得不佩服基层干部的智慧和高度概括能力。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2016年11月赤水市脱贫攻坚千人誓师大会上,况顺航慷慨激昂,震地有声地说,冲刺,寓意着赛跑临近终点时候用全力向前冲,50天犹如50米,不能懈怠1天,不能落下1米,冲过去就是胜利,慢下来就是失败。他说,在脱贫攻坚路上,每个人都干得很苦,拼得很累,谭海、怀容、洪林等同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担任战区指挥长,定勇同志带病驻守前线,打着吊瓶仍然坚持一线作战。

  这只是一个缩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啃下一块一块硬骨头,攻下一座一座桥头堡,凝集成脱贫攻坚向心力,打牢脱贫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31万人口的赤水,投入各类资金388亿元,6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减少7495户,24120人。

  在这场大决战中,赤水市53名县级干部挂帮到镇,51个部门包干贫困村,2876名县乡干部帮扶到户,下派35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选派44名第一书记和288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举全市之力,倾全部之财助推决战。干部们坚持吃、住、工作在村,日收集,夜研判,一日一督查、一通报,压力空前绝后。有2名乡镇党委书记被降为副书记主持工作,1名副镇长被就地免职,6名干部受党纪处分。

  厉兵秣马迎“国考”,不破楼兰终不还。那阵仗,有“提头来见"的悲壮。

  沿着210国道,穿越美丽神秘赤水河,我们来到千年古镇丙安。丙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红一军团驻地。地广人稀,1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居住着6700人口,3个村1个社区,贫困村有艾华、三佛2个村,251户贫困户。

  我们在丙安镇简陋的会议室里,见到了镇党委书记,“女强人”马红霞。她给我的初步印象是高个儿、短头发、大眼睛。有些憔悴的脸被晒得红里透黑。

  去丙安采访之前,我们就听说了马红霞的故事。2016年6月换届时,她从赤水市妇联“空降”丙安,担当起丙安脱贫攻坚大任。2017年4月,省里确定赤水代表贵州省迎接第三方评估后,全市上下倍感压力剧增。在5月初召开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马红霞和元厚镇王大才被免去镇党委书记,降为副书记主持工作。

  回到镇上,家人、朋友安慰的电话不断打进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时候,侄女的一则短信挽救了她即将崩溃的神经。侄女说:“幺妈,你只要不是贪污腐败免职,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支持你。幺妈加油!”

  我说:“红霞书记,你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马红霞声音有些沙哑,因为感冒一直没好断底,经常要面对群众,不断说话,声音就一直这样。

  她说,赤水代表贵州迎检,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倍感压力空前。说句真心话,当时很不理解,我自认为到丙安后,一直都在努力地做,付出也很多,连女儿高考都顾不过来,都在生我气,内心很纠结。当时6个贫困乡镇都在会上表态发言,谈了存在问题。紧接着就通报丙安情况,说我工作不在状态,差距大,被当场宣布免去镇党委书记。当时就蒙了,那一刻,仿佛五雷轰顶,感觉就像被诸葛亮挥泪斩下的马谡。好难受,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还得认真向组织检讨。强颜欢笑,去面对全镇干部职工,面对群众……

  马红霞说着说着就抽泣起来。

  等她镇静下来,我们又接着说:“马书记,你讲讲当时不在状态是咋回事?”

  她犹豫了一会说,这些事,女人们大多自己扛着,也不好对别人说,尤其是上级领导。在工作中也不是我一个人,我们镇好多女同志,生理期也坚持在一线,甚至怀孕生产。丙安就有5位女干部面临孩子高考,好几位女同志因公流产,放弃生育。

  2017年初,马红霞意外怀孕,思想斗争很激烈,按政策她完全可以生下这个孩子,丈夫也希望她生下来。可是,考虑到脱贫攻坚任务重,她还是做通了家人工作,去医院做了人流。做完人流第3天,不顾医生劝告,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丙安。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开会研判,每天都坚持到晚上11点。5月2日,她去艾华村低保户家里查看情况,下雨地滑,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全身裹满了泥巴。在同行人幫助下,费了好大劲才爬起来。顿觉脖子僵硬,头昏目眩。

  下午,谭海市长陪着省、市领导到丙安调研。伤痛折磨,鼻炎和耳鸣的老毛病又犯了。她强撑硬拖,陪着领导调研,一路上几次差点跌倒。在汇报工作时,身体虚弱到快要支撑不住了,靠一股顽强意志坚持着,工作汇报草草收场。

  也许,这就是马红霞的工作不在状态吧。

  讲完这些,马红霞又一次哽咽着。

  在面临免职、脱贫攻坚、女儿高考三重压力下,我们很难想象当时马红霞内心的煎熬和痛苦。这3件事情,搁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不好受。忙碌完一天工作后,已是夜深人静,她躺在床上,五味杂存,思绪万端,情不自禁给女儿发出了一条令人动容的短信:“亲爱的女儿,请原谅妈妈在你人生面临重大转折时,不能陪伴你身边,你要自己努力。妈妈也在脱贫攻坚路上努力着,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你迎高考,我迎国考,但愿我们都能考出好成绩!”

  发完短信,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湿透枕巾。

  很快,女儿回短信了:“谢谢妈妈,你辛苦了,我理解你。我们一起加油!”

  女儿的回信如一阵春风,吹散了心中苦闷。她擦干眼泪,走到窗前,凝望远处黑黝黝的山峦,心中又盘算着明天去山那边帮助贫困户。

  在马红霞率领下,2017年7月,丙安作为赤水市重点迎检的乡镇,顺利通过“国考”,2个贫困村、251户贫困户摘帽出列。

  我们在将近两个小时交流中,逐步建立起信任,无话不说。采访要结束时,马红霞说了几句至今让我回味的话。她说,通过这场“国考”,我明白,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可干,但付出会更多。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一笔难得的财富,刻骨铭心。不经过磨炼,还真熬不出来。

  满园春色关不住

  遵义产业发展,朝气蓬勃,方兴未艾,可以说是“满园春色关不住”。

  市扶贫办冷预春副主任说:“遵义的“产业扶贫”,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席之地,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遵义暨是乌蒙山区,又属武陵山片区,还是革命老区,三区叠加,非常特殊。解决区域性贫困,放在全国来看,措施、办法、效果都前所未有。从2012年中央作出战略部署以来,2015年提出精准扶贫,发展到现在,实现了从粗犷式、漫水灌式扶贫到精准式、集约式扶贫转变,脱贫人口全市达到了127万,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是解决区域性脱贫的一个重要标志。”话语间,冷预春充满自信。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带动数百万群众致富。从市扶贫办提供的数据看,以湄潭、凤冈为主的茶产业达到206万亩;以播州、新蒲、绥阳为主的辣椒产业达到226万亩;以赤水、习水、桐梓、正安为主的竹产业达到200万亩,全市中药材180多万亩,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60亿元。“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00多个,家庭农场150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300亩。建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区、务川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石斛、桐梓方竹、务川山羊、湄潭翠芽、凤冈富硒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茶叶、辣椒、中药材、食用菌和生态家禽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产业扶贫项目建立连接机制的扶贫人口达到30多万。

  产业撬动一个地方经济腾飞,带动一方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看一组数据就得知。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130元,贫困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64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无三分银”,已成为过往。

  盛夏8月,阳光热烈灿烂。我们一行慕名前往湄潭采访。

  副县长聂珍玉介绍说,湄潭素有“茶城、烟县、粮仓、酒乡”之美誉。先后被中央和国务院及国家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县”、“中国茶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殊荣。但是贫困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2014年精准识别,全县有5个贫困乡镇,6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2961户,43689人,贫困发生率10%。从2014起,全县投入129亿元脱贫攻坚,减少贫困人口35700多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83%。

  在市委发起脱贫攻坚大决战之后,湄潭县不甘落后,自我加压,“六三合力战贫困,共筑新路奔小康”。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全面规划,深化农村改革,创造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税收制度“户户减负、均衡减负”、集体产权“四确五定”、入市改革“五明五定”等改革成果,被国家政策文件吸纳并在全国推广,创造了广为人知的“湄潭经验”,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样板。多年前,湄潭“四在农家”建设就风生水起,铸造了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核桃坝村田家沟百姓自发组织起秧歌队,唱出了“十谢共产党”的肺腑心声,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湄潭新农村建设、改革经验、产业发展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笔者在云贵山一块茶园基地,邂逅了县长李勰。这块茶园据说是清朝时期的贡茶,年代久远,但茶叶长得清幽茂盛。李勰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他自2014年起,一直在湄潭工作生活,主抓茶产业,主要精力放在脱贫上,倾注了主要情感,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在脱贫攻坚中,他的体会是:“只有敢担当,才有新作为!”

  李勰思路敏捷,浑身充满活力。实际上作为一县之长,担子并不轻松。面对发展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他提出了“不差钱差时间,用时间换资金”的主张,深得干部群众赞赏,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和精气神。有一次,他从早上出发,一天走访了4个镇7个村、16户贫困户,爬山涉水数十公里,晚上11点还召集县镇村三级指挥部研究工作,指挥作战。

  李县长说,大家的辛勤付出,换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县已创建6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60万亩茶业、20万亩优质稻、烟叶基地5万亩、特色果蔬基地34万亩,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102亿元,惠及8万8千户农户,35万人。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社504家,种养大户546户,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抱团发展,解决就业2万多人,直接帶动几万人脱贫致富。

  湄潭变化翻天覆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怪不得人们都说:到湄潭当农民去。

  汪洋、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湄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予以高度评价,对湄潭脱贫攻坚早日小康寄予殷切期望。

  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各地都在努力探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凤冈永安镇,几十年来始终如一发展茶产业,独具特色,一枝独秀,带动全镇群众致富。

  在田坝村,我们登上仙人岭鸟瞰,微风习习,茶香阵阵,不觉神清气爽。向山下眺望,一望无涯的田野,绿浪翻腾。

  上世纪50年代,永安区崇新乡(田坝)冒着风险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得到了毛主席亲笔批示。我们登上一个叫茶海之心的地方,在池塘边石碑上,镌刻着毛主席批示,倍感亲切,一股热流在心里涌动。毛主席说:“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这个乡已经有了5个农业合作社,7个互助联组,3个常年互助组,14个临时互助组……这个地方的合作化运动,依靠党支部的力量,在组织上、形式上、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值得全国推广。”

  毛主席的批示有1000多字。读罢,久久沉思,注目难离。

  说起毛主席批示,永安镇干部群众无不感到幸福自豪。在时间过去60多年之后,大家还记忆犹新,引以为荣。

  田坝村十字茶叶农业合作社,就是企业(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典型案列。凤冈仙人岭锌硒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自有茶叶基地2648亩,入社农户400多户,入社茶园3145亩,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行订单生产,每年入社农户每亩可分红1500至2000元;还有收茶青时也返利,对入社成员每亩每年给予550元有机肥和生物剂补助。对会员茶青每斤高于市场价格15元收购,直接带动424户茶农,户均增收4000多元,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仙人岭公司负责人孙德礼是田坝孙家寨土生土长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地方民选的乡长,1984年开始承包荒山种树、种茶,2007年创办仙人岭公司,创造了仙人岭系列品牌,获得贵州名牌商标、贵州名牌产品、省级龙头企业等荣誉,2015年获得意大利百年世博“金骆驼奖”。近几年来,公司捐出300多万元资助当地百姓,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村4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日子。

  永安镇是遵义市在产业助推脱贫方面的典型。全镇茶园面积5万多亩,其中田坝村就有28000多亩。全镇7528户,70%是茶农。镇内有茶叶加工企业8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是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茶旅一体化示范区。3年来,全,461户1774人依托茶叶产业脱贫致富。永安也成为全省首个村村通二级公路的乡镇。

  为了亲眼见证,我们来到田坝村三组贫困户孙道勋家。他家4口人,大女儿在贵阳读大学,小儿子在重庆务工。这是一户典型贫困户,现在已经脱贫。孙道勋60岁了,身体残疾,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脸上留下了累累伤痕,智力受到影响,长期患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力。媳妇丁昌维,50多岁,患小儿麻痹症,留下终身残疾,身材只有七八岁孩子高,丧失劳动力。却非常精明能干,能说会道。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洁卫生。

  我们坐下来聊家常,帮助她算账。他家有3亩茶园,每年分红收入6000元左右,加上采摘茶青补助,可以收入1万元以上。小儿子在重庆务工,每年要寄2万多元回来,一年稳定收入在3万以上。大女儿读书的学费、生活补助都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房子改造、环境整治都是政府拿钱,自己没花一分钱。养老保险、合作医疗都有保障,基本上不愁啥子。两口子听我们这么逐条分析算账,不断地点头,脸上挂满笑意。丁昌维感激地说:“这都是政府产业扶贫政策好,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寻声暗問弹者谁

  正安,尹珍故里,神秘桐乡,中国吉他之乡,是武陵山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曾经,戴着多块“国字号”招牌的正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群众生活困难。边远闭塞,大山阻隔。曾经,正安数十万农民冲出大山赴沿海,寻求生计闯天涯。

  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区从无到有。5年间,投入资金100多亿,建设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入驻吉他企业45家,年生产吉他510万把,产值31亿元,创税3亿元,解决就业9200多人,带动4600多人脱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这就是几个当年打工仔创造的神话故事。

  寻声暗问弹者谁?我们走进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探寻究竟。在神曲、贝加尔生产车间,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上漆等流水线上机声轰鸣,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神曲吉他公司总经理郑传玖,引领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一幢幢宽畅厂房耸立在碧云蓝天下。在一楼宽大的车间里,整齐地堆放着一箱箱吉他产品,工人们忙着上货,顾不得与我们交谈。

  郑传玖说,我们的产品都是两头在外,原材料从加拿大、印尼、非洲等国外引进,加工成品后全部出口,主要销往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每年出口50万把,产值有1.8亿,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

  当年正安县创办这个吉他产业园,中间多少故事,道不尽酸甜苦辣。当年园区负责人,现政协主席谢劲松说起来就激动不也。那个时候,他作为县委常委,实际职务是园区常务副主任,具体指挥者和执行者。为了这个产业园建设,他在山上静坐沉思一天,一杆接着一杆抽烟,丢掉几十个烟头。为了拆迁,在大太阳底下,端着板凳与“钉子户”面对面谈判,对坐几个小时……

  园区建起来后,只有当地几家企业进来,偌大的园区冷冷清清,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书记县长们心急如焚,谢劲松更是坐卧不安。2013年5月,书记县长亲自出马,奔赴广东、深圳、番禺等地招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才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这一去,让县里的头头们大开眼界。

  正安在贵州率先走出山门,有序组织劳务输出。1986年,县委县政府首次组织300名“娘子军”出山到番禺务工,在贵州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高度关注,并亲笔作了批示。这一创举,改变了正安山区人们的命运,一个是穷乡僻壤山区,一个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就这样山海相连。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正安山区的孩子们如潮水般涌往沿海,20多万人在那里务工,安营扎寨,娶妻生子,从农村娃变了城里人。

  1993年2月,出身在扬兴乡边远村落里的郑传玖,初中没毕业,就邀约十几个半大小孩闯荡天下,他在广东一家吉生产企业开始了打工生涯。几经周折,郑传玖从一名打工仔,做到公司管理层。2007年,郑传玖和他的3个哥哥以及同村二20多个兄弟们商量开办自己的厂子,得到大家一致赞成。每人出5万元,一共120万元,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吉他企业。2007年8月,第一间吉他厂房正式投产。他从一名放牛娃、打工仔,当上了厂长、经理。2009年,参加上海吉他展博会,订单增加几倍,赚了500百多万元,收获了第一桶金。

  创业的成功,让郑传玖尝到甜头。没隔多久,又合伙开办了第二个吉他厂。

  话说书记县长们去广东招商引资,得知正安26万名务工人员中有6万人在吉他企业工作,不少是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兴奋异常,连夜找到郑传玖,表达了求贤若渴、筑巢引凤的愿望。

  郑传玖说,自己有强烈的家乡情结,在外漂泊20多年,早就有回乡创业愿望。父母年岁已高,忠孝不得两全,一直纠结着。书记亲自上门,他被深深打动,过去对正安投资环境的负面印象来了一百八大转弯。

  2013年8月,在经历了几次考察、接触之后,郑传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落户瑞豪工业园区。11月13日,正安神曲吉他公司正式落户正安,开业生产。短短半年时间,从考察、谈判,到开业运行,创造了“正安速度”,演绎了一曲正安吉他神曲!

  说起这些往事,郑传玖眼圈红了,万千思绪注到心头。

  他说,自己个性很强,有一股子闯劲,天不怕地不怕,谁要是敢在他的企业发展中吃拿卡要,他就直接打电话给书记县长。神曲公司如果没有县领导撑腰,走不到今天。现在,他把一同出去拼打的弟兄伙都带回来了,把两个厂都搬迁过来,发展势头强劲。

  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参观正安神曲,赵克志书记给予了充分肯定。赵书记说,正安无中生有创办了吉他产业园,不靠海,不沿江,创造了奇迹,值得全省推广学习。

  一业带动百业兴。正安吉他产业,带动了就业、服务业、运输业、快递等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神曲公司解决当地就业586人,为266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厂里打工的140多个贫困户,每个贫困户打工人员每月增加200元工资,今年就多发了10多万元。

  在厂里,我们遇到了在此打工的钟文勇一家。钟文勇50多岁,老实巴交。他是和溪镇青龙村贫困户,有5口人,媳妇、娃儿一家3人都在厂里打工,周末还可回家上青龙山做点儿农活,每年打工收入超过1万元。

  钟文勇面对我们的采访,笑得憨憨的。他说:“以前我在浙江打工,家也顾不到,农活也做不到,在外消费高,来回奔波,累死人了。现在真好,家门口打工,一家人在一起,好安逸.....”

  在正安吉他产业园,还有一位与郑传玖有相同经历的青年,创造了电商销售吉他的奇迹,获得马云青睐。

  他叫赵山,省政协委员,贝加尔吉他公司创办者。他和郑传玖不一样,他是自己“厚着脸皮”,求着工业园区谢劲松硬挤进来的。

  说起这件事,谢劲松很兴奋。

  当时,正安创办这个园区,费尽移山心力。筑巢引凤,巢筑起来,凤在天上飞。招不进商,大家都很着急。自从吉他产业成功后,名声大震,短短两三年就引进了数十家企业。后来,想要进来的企业多了,园区容纳不下,县里就严格控制把关。2015年底,赵山找到他,說要来办吉他厂。谢劲松问:你懂吉他吗?办过吉他厂吗?赵山摇摇头说:没有。

  那真是天方夜谭!

  赵山高大英俊,谈吐儒雅。他当过兵,打过工,当过企业副总,干过IT公司业务骨干。自己办过公司,做过保健品销售,开过药店,卖过摩托车,做过金融行业操盘手。他想成立一个自己的公司,销售自己的产品。

  听他这么一说,谢劲松被这个小伙子真挚和传奇经历打动,顿时改变了看法。

  其实,在找谢劲松之前,赵山私下去找过神曲、维利亚公司负责人合作,碰了钉子。

  于是他才找到谢劲松。谢劲松答应了几个年轻人的请求。

  2016年6月,贝加尔吉他公司正式入驻正安吉他产业园。当时只有28个工人,7月份开了第一个网店,生产的贝加尔、威伯吉他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全国各地。短短两年,贝加尔从无到有,年生产销售几十万把吉他,销售量最多一天达到1万8千把,平均每天网上销售3千把,创造了电子销售奇迹。马云惊奇地为其点赞。

  1985年出生在尹珍故地新州龙岗村的赵山,开朗活泼,活力四射。讲起创业故事,不乏得意和诙谐。谈到创办企业被人骗,血本无归的经历时,他说,当时人都懹了,交了一笔昂贵学费。有了前次惨痛经历,这次决定回乡创业,经过了深思熟虑。当时他正在为一家公司负责五六千万的项目,项目完成后,除了年薪100万元,还可得到几百万元奖励。公司老总几次请他吃饭喝酒、挽留,朋友们也劝他:何必呢,这么高的待遇,去哪里找喔。

  他对朋友们说,待遇再高,我们也是打工仔。有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公司,才有根基,才靠得住。回正安去,那里才是我们创业的乐园。

  在他坚持和说服下,几个儿时伙伴跟着他到了正安,开创自己的事业。向祖华高中没毕业就辍学,现在是公司业务主管,电商专家。陈伟,大学体育专业学生,辞去工作跟着他干,现在是公司行政主管,管理专家。

  在贝加尔公司网点中心,员工们忙忙碌碌,下订单,收货款,回复顾客请求,不亦乐乎。

  赵山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公司3条生产线,每年销售1亿5千万元。公司有441名员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2人,易地扶贫搬迁户15人,返乡就业人员306人,带动496户,2000多人脱贫。

  郑传玖、郑传祥两兄弟返乡创业成为第一批“弹奏者”,开启正安吉他产业发展大幕。赵山作为后来者,继续演奏电商神曲,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的骄子。退休干部杨志东,在安场创建“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给数十名返乡创业者和年轻人带来创业机遇。

  道路无尘野菊香

  “路基全线贯通,接下来就可以搞路面浇筑了。”眼看进村的公路就要修通了,新蒲新区三渡镇高峰村中心组村民激动万分。再等一个月,全长2公里的村公路就要通车,将彻底结束肩挑背磨的时代。

  这条公路尽管不是很长,但沿线山高坡陡,切割很深,1公里完全建在悬崖峭壁上,像一条彩带从山崖飘过。这个组36户人家,其中贫困户有7户24人,“组组通”大决战为山区百姓带来福音。公路的建设,缩短农村与城市距离,打通了通往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生活在大山的百姓长年受山河隔阻,出行难,运输难,生产资料难运进,生活物资运不出,养头大肥猪买还得请四五个青壮年劳力抬出山来,光人工钱就要花去几百块,你说合算不合算?村民们无奈地说。

  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遵义把交通引领、交通先行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立体交通体系,提前实现县县通高速。崇遵高速、杭瑞高速贯通全境,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水路达1000公里航程,形成新舟机场、茅台机场一市双机场格局,稳步步入“高铁时代”。遵义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大会战,全市交通投资850亿元,完成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近万公里,“地无三尺平”成为历史。

  走在乡间、村落,公路四通八达,全部铺了沥青或水泥。“一番秋雨一番凉,道路无尘野菊香。”再也看不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烂路了。

  进入新时代,遵义把组组通油路、县县通双高速、县县通机场、通铁路纳入奋斗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纳入规划。四通八达、畅行无阻的新遵义交通时代指日可待。

  “务川最大问题是公路问题,出行难制约全县经济发展,制约脱贫攻坚,制约群众致富,尤其是这几年务川发展草畜牲畜,运输是最大的问题。”县委书记杨游明如是说。

  仡佬仡佬,开山劈草。这是在务川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务川,是遵义纳入武陵山区贫困序列最具典型县份之一,是中国仡佬族、苗族分布最多的县,有将近20万仡佬民族聚居这里,自古有“丹砂古县”之称,古时以盛产丹砂扬名。但是务川边远贫穷也远近闻名,全县13个贫困乡镇6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469户、106077人,贫困发生率25%。通过几年努力,减少了贫困人口76270人,还有2万多贫困人口要脱贫,压力巨大。尤其是交通问题,是贫困乡镇的痛,大多地处高山,偏远闭塞,修路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杨游明把交通引领作为主要抓手。全县投入数百亿抓交通基础设施,修建公路4千多公里,13个乡镇全部修建二级公路,已通二级公路11个,村组全覆盖,乡镇大循环。最贫穷的务川,交通建设走在了前面。

  石朝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之一,距离县城40多公里,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一直受交通制约。乡党委政府班子痛下决心拔穷根、挪穷窝,下大力解决交通问题。在县有关部门帮助下,从县城修建至石朝快速通道,建成后,将把到县城距离缩短至40分钟以内。通组公路完成29条,123公里,公路畅达率达到96%,出行难的问题将彻底改观。农村水安全、电网升级改造、“智慧石朝”通讯网络覆盖工程等紧锣密鼓进行。

  石朝今非昔比,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金秋时节走近石朝,感受着这里发生的變化。曾经的荒山荒坡,如今已是瓜果连片。放眼望去,集镇变靓丽了,公路修到村村寨寨,汽车开进了农家,处处欣欣向荣、活力迸发。

  敢问路在何方?穷则思变,交通设施的改善,带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致富脱贫。2013年,大漆村村民申海,外出务工回乡,创办了石朝乡第一个农民合作社,即通盈香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村400多户农户种植香榧。还引进了自己过去打工的老东家,江西万年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生产,产加销一条龙。农民不愁销路,种植积极性空前,如今已发展香榧2万多亩,带动137户贫困户就业。2017年春节刚过,165名贫困群众从公司领取了180万元工资,心里乐开了花。

  交通改变一切。2017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482元,距离全面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日子越来越近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遵义市生态移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仁志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建成覆盖13亿人口全面小康社会重大战略,向全国发出了冲锋令。2015年6月,习总书记视察遵义,在贵阳主持召开西部省区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出: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从而拉开了我国规模宏大,前所未有的易地扶贫搬迁序幕,易地扶贫搬迁进入新时代。

  由于历史和地理复杂因素并存,经2014年贫困人口全面识别,遵义市尚有92万多贫困人口,而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计划的有近20万人。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从市生态移民办、市扶贫办了解的数据看,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两年多来,全市共完成项目235个,建成住房44922套,搬迁入住174575人,解决移民就业59347人。2018年还有5900多户23000多人搬入13个安置点,年底将达到搬迁20万目标。同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改”工程32000多户。

  这么宏大的搬迁运动,牵动着多少人心弦,凝聚着多少干部心血,汇集多少领导者智慧。搬迁后的吃喝拉撒、生存、就业、服务、管理等等,特别是老百姓从山里进入城镇,忽然从农民变成城里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邻里关系等一时半会难得适应,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是简单的问题。

  石朝乡的搬迁最具典型。今年完成了288户,1316人搬迁,搬迁到新蒲57户247人,搬到县城安置点96户,628人,搬至石朝安置点96户,440人,实现了跨区域搬迁,非常艰难。纪实电影《出山记》,记录了石朝乡贫困户搬迁的全过程,震撼人心。

  看了《出山记》,有网民评价说,真是不错的政策,我从没想过有这么多惠及农民的政策,竟然还要三番五次地去做思想工作,贵州真是太美了,美如水墨;贵州也太穷了,穷到垫底,太多的人穷到无法想象,穷到连政策都不可能会忽视掉你,希望更多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在移民搬入新居后,一个小男孩在新家门口,面对记者镜头,一脸彷徨,疑惑地问道,这是谁的家?这也是我的家吗?

  网民说,看到这里眼泪还是掉了下来,人居住的原生态被打破了,故土难离,在短时间内,恐怕连小孩都不适应,很多事情无法说清楚,只有等平静之后,心才归顺自然。

  在石朝乡大漆村,有一户叫申学王的贫困户,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老林,路不通,喝不上自来水,核准为搬迁户。扶贫工作组几次上山去做工作,碰了一鼻子灰。

  申学王说:“我祖辈就在这里过,都过来了,我为啥子要搬?你拿八抬大轿抬我,我也懒搞得搬。”

  儿子听到了,跳过来对申学王说:“你不搬,我要搬,我在这儿过够了,晚上看个电视都花儿马踏的,出去赶个场还要走老远。”

  申学王说:“你要搬你各人搬,老子就是不搬,我要守到这个老屋,为祖宗们烧香望坟。”

  儿子威胁说:“好,你不搬,你各人养老送终,以后我管不到你。”

  两父子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得很凶。工作队同志上去劝架,进一步疏通工作。

  儿子边争吵边哭起来,对申学王说:“我们长年住在这个鬼咔咔,穷得叮当响,耍个女朋友都耍不到……”

  申学王听了这话,低下头,沉默了。传宗接代的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

  为了搬与不搬,两父子关系搞得硬生生的,几天互不理睬。

  后来,又经过驻村干部几次调和,两父子关系渐暖。九头牛都拉不动的申学州,终于被说服,同意搬迁。驻村干部立马帮助联系好搬运车,组织人从山上把他家所有家什都搬下来,入住了县城移民安置点。现在逢人便说驻村干部的好。

  正安瑞豪安置点,是全市最大集中式移民安置点。

  我们顶着烈日,驱车前往。瑞豪安置点管理中心主任吴太玺接待了我们。谈起这个安置点的建设,吴太玺滔滔不绝。

  他说,县委按照孙志刚书记“六个坚持、五个一批”要求,在正安北部新城最好的地方选择这块地建设,离县城公里,占地402亩。周边建有县医院、第四小学、建政中学、九中、湿地公园,社会化管理服务最好,读书就医都方便。目的是要让来自各个乡镇的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住下。安置点规模在全市最大,省里都是数一数二。安置住房修建了33万平方米,65栋楼房,可以入住3217户,14834人。修建地下车库10万平方,门面四万平方,绿化率35%。

  我曾经听说这个安置点创下了5个全省第一。一是建设时间最快,从规划到建成不到1年;二是安置人口最多,可以安置将近15000人,目前已入驻13000多人,相当于新建了一个集镇;三是管理机构规格最高,省政府批复成立了正科级街道办事处,在全省是第1家;四是网格化管理最到位,实行楼长制、苑长制管理,从搬迁农户中选举楼长、苑长,让农民自主参与到管理中来;五是服务水平最好。街道办事处为移民建立了服务场所、农耕场所、公共场所、文化广场、公交车站、技能培训中心,可以按时开展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就业等培训,让农民尽快实现身份转变。

  孙志刚、李再勇、龙长春、魏树旺等省市领导前来视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得到异口同声的夸赞。时任分管副市长,为了这个安置点没有少操心,数次到这里调研,现场解决问题。他说,大家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点建设和搬迁工作,提高搬迁精准度,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快、安得好、问题少”。

  吴太玺是一个非常机智老练的乡镇基层干部,曾在瑞溪镇做过副书记、人大主任,偶尔舞文弄墨,工作经验十分老道。他说,曾经多次去边远山区查勘农民住房,很多天穿地漏,摇摇欲坠。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盯着我们,就像看到救星一样。我们心里难过,心酸得很。看到一贫困户,房子低矮、潮湿,四壁漏风,一家人挤在昏暗的屋子里,衣衫烂篓,面黄肌瘦,看得人只掉眼泪。这些人,我们不伸出援手,还能活下去吗?所以我认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这些人就像杜甫笔下的天下寒士,如今政府给予他们这么好的房子住,那才真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们走到一幢三层楼房,看见一家搬迁户的门没有关,便径直走了进去,一家人正坐在屋里看电视。主人一家有点诧异,看见吴主任来了,赶忙站起来打招呼。

  我们在客厅坐下与郑兴建摆谈起来。郑兴建是小雅镇工农四合村人,今年刚满40岁,本人患尿毒症,因病致贫;媳妇跑了;两个孩子,大女儿15岁,读初三,小儿子12岁,读初一。

  郑兴建家住在高山上,坡陡路滑,条件很差。他患病后,3天做一次透析,已花去了10多万元,家里一贫如洗。要不是合作医疗报销,要不是扶贫政策支持,把他们一家从四合山上搬迁下来,这个家的境遇可想而知。

  郑兴建说,感谢党和政府,挽救了我的生命,挽救了我们一家!我一定要争气,在小区内开个药店,做点小生意,自食其力,把日子过好。

  吴太玺介绍:郑兴建和大多数搬迁户都是今年6月10日搬迁来的。当天,几千户贫困户从小雅、碧峰、中观、斑竹、庙堂等地络绎不绝搬来,场面十分壮观。有的农户搬进新家,激动得哭起来。

  全市类似的移民安置点有数十个,情况各异。扶贫搬迁复杂而艰巨,虽然搬出来了,但以后大量工作还需要去做,不可能一蹴而就。

  众人划桨开大船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风雨同舟,一路同行。

  遵义脱贫攻坚这件大事,牵动着远在东方的上海。2013年,国务院明确上海对口帮扶遵义,沪遵两地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原则,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方针,上海先后派出两批援黔干部到遵工作,召开7次对口帮扶会议。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投入帮扶资金累计5.07亿元,实施项目296个,成效斐然。

  遵义绿水青山,纤尘不染,绿色产品风行天下。今年5月,遵义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特色产品直销上海。一片片清香四溢的茶叶,进一步拉近了山海相隔间两地的距离,为两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财气、商气,激活了遵义农产品销售、展现遵义魅力的一池春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遵品入沪”等扶贫协作模式开启了扶贫创新新未来。

  上海市领导时时牵挂遵义老区。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分别率两任市长杨雄、应勇,几次风尘仆仆莅临遵义,深入习水桑木镇、正安土坪、和溪镇以及务川、湄潭、汇川农村、学校、产业园区、帮扶点考察,亲切看望贫困户,看望师生员工,看望扶贫一线干部。那一缕缕和煦的阳光,让老区人民感觉暖暖的。上海市三个区的鼎力帮扶,如虎添翼,为遵义脱贫攻坚锦上添花。

  好雨知時节,润物细无声。全市人大、政协机关、国有和民营企业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

  2018年3月,遵义市人大“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正式开启。人大代表献计献策,精准发力,不甘落后。相继开展绿色农产品、扶贫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专题调研,实施工作监督。专题询问教育扶贫行动执行情况,查找问题,提出意见,推动扶贫工作拿出“绣花”功夫,落实精准要求。市人大会议成员各挂帮点协调落实扶贫项目43个,解决资金9000多万元,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赤水市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做到做给群众看,说给群众听,带着群众干,领办产业项目136个,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政协机关在这场大决战中责无旁贷,大有作为。“百千万行动”风行全市。数千名省、市、县政协委员主动投身于大决战中,建言献策,全力推进“千家委员企业帮扶千个贫困村”行动和“万名政协委员结对万户贫困家庭”行动,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尽职尽责、献计出力。

  贵州茅台集团帮扶道真,贵州信合联社帮扶务川等等,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大担当、大作为。全市25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到脱贫攻坚中来。民营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成为最好助推剂。

  市政协委员何文德说,扶贫事业是一项光彩事业,我们要“致富思源,扶危济困,发展企业,回馈社会”。

  2015年12月,贵州森航集团董事长、市政协委员何文德主动向桐梓县政府提出,选择环境恶劣、偏僻落后的马鬃苗族乡作为扶贫第一个战场,在那里打响了民营企业扶贫的第一枪。

  3年多来,何文德投入4亿多元,在马鬃乡打造康养示范基地、生态旅游胜地、红苗文化福地、古茶体验园地。以中岭村为主,中岗、龙台、梅子、桃子4个村为辅,打造茶竹旅一体化产业扶贫基地。已流转土地10000多亩,整治土地7000多亩,移栽茶苗5800亩,帮助群众就业脱贫,创业致富,每天吸纳200多个贫困人员,年平均开工资600多万元。红苗度假景区已投入营运,当地42户群众从事旅游,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何文德与187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何文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他说,我从事创业10余年,始终以“不尽之财以还百姓,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把“真扶贫、扶真贫”作为森航的大事来做,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语言朴实无华,但却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扶贫情怀,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他用实际行动拉动一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几千人脱贫。

  像何文德这样的扶贫勇士太多太多,不能一一记录他们的光辉事迹。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阶层人士、有识之士纷纷参与进来。众人划桨开大船,扶贫路上,砥砺同行,扶贫之花结出殷实的硕果。

  为有牺牲多壮志

  攻坚路上,荆棘遍地。有的人永远回不来了,与河山长眠;有的人虽然回来了,却伤痕累累。

  逝者逝矣,生者善之。他(她)们长眠于遵义红色之土。

  2018年1月4日,在遵义市“两会”开幕式上,破天荒地为一位因公牺牲的女孩默哀。宽敞的会议大厅哀乐低垂,1000多名参会人员整齐地站起来,低头默哀,顿时呜咽一片。

  时间追溯到2018年1月2日。

  新年第1天,徐梅早早地起来,匆匆忙忙洗漱完,吃了早餐,就打电话预约督导组的同志一道前往习水开展督导工作。

  下午两点半,督导组一行3辆车一起出发前往习水。大雨一直下个不停,雾气笼罩在上空。下午4时许,当徐梅乘坐的轿车行驶到仁怀大坝一处下坡弯道时,前面车辆发生了追尾事故。

  同行的赵一目睹了事发经过,流着泪遗憾地说:“如果她向前跑几米,就可以进入安全地带,就不会出事了。”

  但是徐梅没有,提着警示标志锥逆向跑过去,当时她心中想着更多人的安危。

  这个地方是大桥弯道,大雾弥漫。如果再次发生事故,会造成更大伤亡。而就在徐梅跑向桥中央那一刹那,一辆白色轿车像脱缰野马疾驰而来,对直撞向徐梅,几声巨响,鲜血溅了一地。

  紧随其后的习水督导组副组长郑启彦目睹了这一幕。看到发生车祸,他把车靠在安全处停下,急忙跑过去,看到徐梅躺在路中央,鲜血直流,立即把电话打给在仁怀工作的表弟和市卫计委领导,请求派救护车火速救援。随后又打给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急切地说:“向书记,不好,出大事了,在仁怀大坝发生车祸,督导组有人重伤!”向承强立即指示公安交警、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现场。

  很快,仁怀派过来的救护车紧急将徐梅送往仁怀市中医院抢救。习水督导组组长王凯稍后赶到仁怀中医院抢救现场,看到被撞得血肉模糊的徐梅,两腿发软,失声痛哭。

  徐梅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25岁,花一样的青春,从此与山河长眠!

  徐梅生活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小就有和常人不一样的经历。乖巧懂事、自强独立。她的人生格言是:“努力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

  这样一个乖孩子,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扶贫工作之外,也没忘记照顾父母、关心别人。在被组织派到习水督导的几个月里,与同事们一起,用双脚走遍了习水全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走访、调查了解上千户贫困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格言。在出事那天,还在叮嘱同事们多穿衣服,天冷路滑,注意不要摔倒了。

  当徐梅父母听到徐梅牺牲的噩耗,感到天塌地陷,在徐梅遗体旁,伤心欲绝,欲哭无泪,内心撕裂般疼痛。

  在采访徐梅牺牲的过程中,市扶贫办副主任、习水督导组组长王凯提供了一份他写给徐梅的祭文,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雨罩青山,山河垂泪,草木呜咽,天地同悲!

  此时此刻,亲人悲痛,朋友伤心,同事哭泣,和你相处4个月的战友伤心欲绝。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相信,也不愿相信,几天前还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你,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年轻,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向我们道一声别,你就走了……

  事业未捷身先逝,长使英雄泪满襟!徐梅妹妹,你用生命谱写了无怨无悔、大公无私的青春赞歌,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历史将永远铭记你的名字!

  倒下,是为了更好地站立,脱贫攻坚路上,还有风雨、泥泞。徐梅妹妹,你未竞事业,我们将继续完成。我们将以你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不畏山高路远,不畏风霜雪雨,不畏艰难险阻,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在遵义精准扶贫攻坚大决战中,倒在路上的还有自驾车给贫困户送水管,遭遇车祸壮烈牺牲的习水教育局正科级干部徐先文;自驾摩托在雨雪天气走访贫苦户,摔下悬崖牺牲在家门口的余庆县龙溪镇小河村支部副书记杨正清;还有身患绝症,临死前牵挂搬迁户生活的湄潭岩坪村委會主任王正文......

  当年长征遵义之战,牺牲数百红军,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换得江山分外娇;而今扶贫大决战,干部们的热血和汗水,定能夺取决战小康全面胜利,迎来幸福开红花!

  尾 声

  “不分昼夜,没有周末,就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这一年,亏欠最多的是父母、妻儿和家人,等到打赢这一仗的那一天,我们再来弥补。”督导组组长王凯说的这段话,在朋友圈中广为传播,悲壮而真切,让我感动不也。

  “群众不脱贫,我们不脱钩。”正是成千上万干部群众有着这样的一份执念,让遵义扶贫大决战之花处处绽放,硕果累累。

  虽然遵义有5个县市已脱贫出列,但还有3个县仍在浴血奋战,战斗仍在持续。

  精准脱贫,任重道远。我们还在路上,阔步迈向远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