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岛内壁立千仞、瘴疠之气环伺不已且民风彪悍,从而也就成为唐代贬官流放的重要之地。大量的朝中重臣、高士被贬来琼,对当时仍处于荒蛮蒙昧状态的海南而言,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启蒙之机。中原文化之所以能迅速与海南本土的黎族文化相融合并成为海南文化的主导,也正得益于此。
一、唐代至琼贬官的概况
唐代是贬谪制度逐渐完备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大规模贬官来琼的高峰期。纵观唐代贬官,因在中宗复辟、韦后擅权、安史之乱、永贞革新、朋党之争、宦官专政等政治事件中失利而被贬谪海南的官员竟多达七十余人,真正到达海南各贬所的贬官也有四十余位。他们主要贬往崖州(22人)、儋州(7人)、振州(8人)、琼州(5人)四地。这些至琼贬官多为朝中肱骨重臣,其中,曾任职过宰相的就有7位(韩瑗、李昭德、韦方质、崔元综、韦执谊、黄甫镈和李德裕)。这些重臣文相谪居海南,势必会对中原文化的文化传播和海南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唐代至琼贬官多数仍以服役、耕种为主,但也有15人谪任各地官员。其中,除韩瑗谪任为振州刺史外,谪任县丞、县尉的有4人(王义方、李昭德、李邕、姚绍之),贬为司马、别驾等军府之官的有2位(唐地文、杨知至),贬为司户、司户参军等职,主管户籍、婚嫁、田宅、杂徭、道路之事的有9人(辜玑、韦执谊、黄甫镈、崔元藻、薛元龟、李德裕、李鄠、李敬伸)。他们虽然官位较为低微,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并促进中原文化与海南本土黎族文化相融合。
总之,唐代谪琼官员,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和中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他们无论是寄情山水、写诗撰著,还是助民耕种、教化办学,都会促进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对海南文化的启蒙。中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海南文化的主导,也正得益于此。
二、唐代至琼贬官对海南文教事业发展的贡献
唐代以前,海南仍是一片化外荒蛮之地。但唐代大量贬官以其较文化修养为海南的文化启蒙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当时传播中原文化坚实的中坚力量和伟大的先驱者。唐初的王义方,在目睹海南吉安当地文化教育发展落后,民众梗悍蒙昧的局面后,主动召集各部蛮酋,聚徒开班、讲学授礼,用中原儒家文化启蒙并教化海南的黎民。一段时间后,他们出入有序,登降有礼,跪拜有仪,可谓是“清歌吹龠(音yuè),登降跽立,人人悦顺”。此后不少部落首领都将自己的孩子亲自送到王义方那里接受儒家礼乐文明之教,有些百姓也在王义芳的影响下,也都出行谦让有序。在他长期的努力下,吉安从一个蒙昧落后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弦歌四起”的礼仪之乡。王义方贬琼办学,真正开创了海南文教事业的先河,使海南开始步入文明时代。后世至琼贬官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在海南各地广传中原文化、陆续开班授学、积极促进海南文化教育事来的发展。可见,王义方办学一事对海南整体文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同重要的意义。难怪后世《光绪澄迈县志》一书中说:海南“旧俗颇陋,与中州相远。一变于汉之锡光,再变于唐之义方,三变于宋之守之”。
唐代中期,素有才子之称的宰相韦执谊,在处理琼山政务的同时,亦不忘在教化未及的琼山兴办教育、培育学子。他在郑都(今咏雅村)创办里学(私立的村学),并聘请专业的教师以孔圣之道教授学童。此外,他还经常抽时间亲自去给学子讲学。在他的努力下,周边各村纷纷遣子入学,甚至不少外乡学子也纷纷前来求学授教。据说,学子们每逢春夏时节,就会聚集在里学前面的香莲塘周边读书诵词、赏荷咏诗。一时间,中原文化在当地可谓是蔚然成风。韦执谊去世以后,当地之人还特将香莲塘更名为圣莲塘,以纪念他对郑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唐代晚期,吴秀贤挈妻携子、举家迁至琼山张吴图都化村,并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从而使当地宅第庙祠遍布,耕读办学蔚然成风。据史书记载,至唐宣宗时期,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已经兴盛起来。
此外,至琼贬谪官员还为海南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作。如前文所述的韦执谊在海南著有《市骏骨赋》《规谱》等作品流传于世;李德裕在流贬海南的途中作多首诗词记载所见所感,至海南后谪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题诗凭吊先贤、做词北望思乡,写下诸多诗文,他在海南著文49篇,集为《穷愁志》;李邕诗词、书法冠于当时;吴秀贤置经典书画于琼山张吴图都化村,并与韦执谊、辜玑一样在海南续修诱谱。唐代还有诸多官宦文人在至琼贬官的流贬途中作文赠诗,他们与这些贬官一起为海南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为海南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示范作用。
可见,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海南得以真正延伸开,并在悄然之中改变着海南文化的结构,而这其中,至琼贬官的努力和影响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他们为海南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并最终使后世的海南逐渐呈现人才昌盛,势与内地齐声的局面。
三、唐代至琼贬官对海南农耕文明发展的贡献
唐代谪琼贬官多数具有地方从政的经历,他们本身熟悉中原先进的农耕工具和生产方式,掌握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当他们面对海南黎民刀耕火种的农业耕种状态后,便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农业知识来改造海南落后的农耕状态,从而使海南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韦执谊教导当地百姓垦荒耕田,种植黑豆、玉米、狗尾黍等旱地作物,并带领导百姓修建岩塘陂和亭塘坡两条水利工程,以灌溉田地、造福百姓。其中尤为著名的岩陂塘水利工程,引水长流、灌溉一方,将打铁坡建成了旱涝保收的一方粮仓。此外,他还依据当地地理及植被的特征,引导民众牧羊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韦执谊在海南的这些举措,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在海南积极传播了中原农耕文化,为当地农业明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晚唐时期,辜玑曾在琼州大旱时带领百姓凿井修渠、引水灌溉田地。
总之,唐代至琼贬官在海南的举措,对海南农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唐代至琼贬官对海南民风的影响
在贬官极力促进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下,唐代海南的民风也随之发生改变。唐代以前,海南岛内化外黎民“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踑踞,乃其旧风。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獠皆然……俗好相杀,多构仇怨”至唐初,海南黎民不知礼法、俘掠不忌,民风仍然梗悍不驯。但在唐代海南贬官的持续教化下,海南沿海周边的本土黎民开始接受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导,其风气日渐转好。如儋州吉安县的黎民在王义方的教化下,变得出入有序,谦让有礼。韦执谊、李德裕、吴秀贤等人教习黎汉民众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海南民风的转变。同时,唐代海南贬谪至琼的官员多举家承贬而至,他们的后人在海南化黎后,也会以中原儒家文化改变海南本土黎民的风声习气。可见,至琼贬官对海南民风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唐代晚期,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洽的局面的出现。
此外,唐代至琼贬官的高尚人品和曲折的经历,以及他们投荒承贬后仍能坚守儒家道义名节,竭力为海南的发展奉献自我才智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海南本土的民众。他们像一座风向标一样,指引着唐代海南民众前行的道路和方向。
总之,唐代至琼贬官对海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但启蒙、教化了海南黎民,而且为这块昔日的文化荒漠积淀了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为后世海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基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