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精益求精夫子意 明白四达赤子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855
李雯静 王纯 王瑶 魏小雨

  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活出本来面目;身有知,手有艺,心有智,成就通达人生。

  ——郭昭第教育感言

  引 子

  一张不大不小的桌子,放满了各种书籍、杂志、文件,侧面是一个书柜,摆满了各种书籍。办公室并不大,但每次进去总感觉走进了一个偌大的书房。这便是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郭昭第教授的办公室。

  郭老师现任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文艺学重点学科、文学理论精品课程、文艺理论教学团队、美学原理优质在线课程负责人,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美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高校大学语文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成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6个,出版专著和教材18部,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地厅级以上奖励27项。1993年获甘肃省园丁奖,1998年获曾宪梓基金优秀教师二等奖,2010年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013年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负责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2018年初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调入天水师范学院之前,已在礼县师范学校任教12年,先后讲授过语文基础知识、文选与写作等必修课,也连续承担文学选修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事迹被《课程教材教法》报道,曾破格晋升讲师、高级讲师。

  厚德篇

  一个人阅读的广度厚度往往决定其思维的深度和认知的高度,甚而決定其精神的层次和生命的境界。

  郭昭第教授曾在《美与时代》(下)2015年第8期发表过一篇题名《让本心昭然澄明于大地及筑造——我的智慧美学探索历程》的学术自述。相信看了的人肯定会对他有一个初步了解。这篇自述回顾了他读书及探索智慧美学的历程。从西方到中国乃至印度,从文选到专著,从文学作品到文艺学、美学、哲学、宗教学等等,涉及之广、所读之深,真正体现了什么叫触类旁通。他的专著、教材及论文涉及教育教学、文艺美学、中国哲学和地域文化等方面。曾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解读周大新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的论文。他看了后认为学生写得太表面化,像一篇读后感,一口气给那位学生列了数十本相关参考书,且以理论书居多。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发现除了一两本书名稍有出入,其他的毫厘不爽,着实令人佩服至极。

  意大利人认为西方人用一只眼睛(技术)看世界,东方人用两只眼睛(知识、技术)看世界,而其他人都是瞎子。郭老师则认为:“西方人用两只眼睛(知识、技术)看世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往往用三只眼睛(知识、技术、智慧)看世界,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只是用一只眼睛(知识)看世界。”郭老师有这样的认识,也是这样践行的。他指出:“就精神境界而言,宗教学高于哲学,哲学高于美学,美学高于文艺学,文艺学高于文学史。倘若美学津津乐道于明快、匀称之类形式美,无异于表彰‘好色的本能。要使美学避免停留于低层次美感甚或所谓新感性的局限,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改造并提升为智慧美学。”《审美形态学》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他在深入反思传统美学学科困惑的基础上,探索了走出美学学科困惑的新途径,在其《审美智慧论》中首提智慧美学,后来在《智慧美学论纲》中更是将中国、印度和西方美学融为一体,并自成一家。还出版了《中国生命智慧论要》《中国智慧美学论要》《中国叙事美学论要》《中国抒情美学论要》等,在发掘中华美学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4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励,其中《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一等奖,被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和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期刊评介,名列长春图书博览会畅销书排行榜前3名及亚马逊文艺学美学图书前10名。

  有时想,郭老师作为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平日那么忙,是怎么做到工作与科研两不误的?其实没有别的原因,不过是将别人休闲和睡眠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和科研上。他时常半夜三四点给学生发微信推荐书目,或分享学术论文及有意义的文章,甚至提醒同事一些工作事项等等。有学生曾问老师为什么晚上不睡觉?他说半夜三四点常常是一天中最清净的时候,白天里忙得头昏脑胀,顾不上思考或思而不解的问题这个时候会因睡眠休息而思维敏捷乃至豁然开朗;寒暑假才是他科研的最佳时期,虽然有些成果因假期结束而搁置,但每到下一个假期来临,照例能重新拾起。这虽然使他付出了更大代价,也确实影响了思维的完整和延续,但也使他有了冷处理的机会。工作的酸甜苦辣,无疑拓宽了他的精神视域,提升了他的认知高度。他不忘记生活上求同存异,但更不会忽视学术上求异存同,不人云亦云,不受权威牵制,不为表象迷惑,这才是其保持赤子之心独立思考的根本。正如他自己所常说的:一个人阅读的广度厚度往往决定其思维的深度和认知的高度,甚而决定其精神的层次和生命的境界。

  启智篇

  真正的教育,最起码应该是文化教育,更高应该是生命教育,最高应该是智慧教育。

  郭老师热爱教师岗位,对教育事业抱有无限地热情和期望,并对当下津津乐道于生搬硬套死知识的功利化、浅表化、模式化教学深感忧虑。他深知死板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素质提升,试图通过教法上打破满堂灌的知识型授课方式,教材上不拘泥于任何一成不变的真理性教学内容,不断超越自己和他人,也力图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身知识、思维和方法局限,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最喜欢提问,常常让学生举手,并一一回答所提问题,往往先引导启发,得出相应结论,后又断然否定,在新的高度得出新的结论,继而又加以否定。有些同学不理解,以为老师多半因所讲文学理论、美学、哲学、国学,常常关涉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太过枯燥难懂学科,才以这种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满足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更重视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将非此非彼、亦此亦彼乃至非二非不二作为主要思维方法。

  许多学生只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性教学模式,所以他每提一个问题,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充分发表观点,然后像柏拉图对话录里的苏格拉底一样,不断推翻学生的观点,让其在思考,立论,否定,再思考,再立论,再否定中,实现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提升。有学生形象描述了这一情景:“如若台上有一人,不时以手入兜提裤,侃侃而谈,如言某学识如何,非但言语,乃至神情亦极恭维,则吾等听之,亦极钦服。然不久,其人必反而批之,仿若刚才所谈之人一无是处,而独自己洞若观火、真理在握者,其人非郭昭第也?郭为人不重衣着,常着夹克西裤,每授课,必带文件夹于腋下而入。开口授业,古今中外,仿若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常阐述一家之言,毕,而斥之曰浅薄,继而否决之。”也正是用这种独特方法,使习惯于非此即彼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学生,逐渐学会了用不二论思维方式去看世界,使他们不会太过偏激,懂得用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眼光看问题。他常常说,真正具有较高境界的语文教育,最起码应该是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高境界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和谐人格的人的教育;最高境界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智慧教育,是开启和培养无所执著、通达无碍、明白四达的生命智慧精神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知识、技术、智慧并重,解悟、证悟、彻悟同修。

  郭老师所授之课从文学理论、美学,再到哲学和传统文化,讲的都是学生们公认最艰涩难懂的课程,尽管阐理艰深,却不失幽默风趣,每到学生表情茫然时,会恰到好处插入例证、典故或故事,常常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并增加趣味,活跃气氛,使学生每每遭遇“头脑风暴”乃至茅塞顿开。有次讲松尾芭蕉一首俳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波荡响”,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一一作了点评,最后这样阐述道:“青蛙跳入古池塘前是有,跳入古池塘后是空。跳入前,古池塘和青蛙是二,古池塘不是青蛙,青蛙不是古池塘。青蛙一旦跳入古池塘,情况便顿然有别,两者融为一体,青蛙即古池塘,古池塘即青蛙。”接着说:“真正的空是承认人们所感受到的现象界和精神界的虚妄不实,而不是绝对的不存在。”如此精彩的解讀,着实让同学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因此,总有学生说每次听郭老师上课,不失为一大享受。

  他有儒家入世之念,倾心于“圣人之学”,但更多时候,崇尚道家超世和佛家出世思想。不论著书立说,还是驾驭课堂,总有一种超然世外、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风范。一位学生作了这样的描述:“一口西和(天水西和县)的半方言,把天下美学砍了三段:欧美、中国和印度/二层的阶梯大厅中,从西到东,从古至今,从故国到恒河/落满着玄色的沙粒,像班加罗尔的神庙/偌大的疆场,他遛着众神的坐骑——骡子和马/云烟宕起,秦州区沸腾的一锅八宝粥,熬着……/两小时后,他牵了头栗色的枣红大马,没错,是故国的!”因郭老师的潜移默化,学生们确实不再以片面极端的态度看待问题,偶尔用其思维方法想问题,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许多学生眼里,郭老师首先是一位严师,甚至是出了名的严,有些由此产生了埋怨甚至害怕情绪。用一位学生的话说:“郭老师给我带了四年的课,指导了三年的论文,指导考研,指导复试,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我都觉得老师要求超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即使从未被认可,但当每次被严格要求过的都能派上用场,得到其他老师同学肯定的时候,甚是感激,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我们的郭老师。”有位学生第一次写论文,当时什么都不懂,心气儿却很高,论文题目也起得很洋气,名曰《诗人何为》,仿佛当代诗人创作的成败得失就取决于她这篇论文,写完自我感觉良好,没怎么改动就去找郭老师,没想到郭老师一看题目就生气,再往下看,更生气,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瞧瞧,你写的这是啥?是啥?”

  “就这次的论文。”学生低声说。

  “论文哪有你这样写的,还诗人何为?”

  学生还想继续解释……

  没等开口,反问道:“你说,你能写好吗?你有能力写好吗?”

  学生还不服气:“我觉得好好准备一下,再掌握一些资料,应该差不多的。”

  “这都是如海德格尔等大哲学家写的题目,一般评论家、哲学家都不一定说得清。”

  也许郭老师觉得刚才语气有点硬,就放慢了语速说道:“我多次告诉你们如何写论文,你们就是不听!一篇好的论文,与正确选题分不开,选题切忌大而空,初学者尤宜窄不宜宽,要具体、新颖,有针对性,否则太大了把握不住,容易架空,不能准确具体透彻阐释;要结合自己实际,把选题做精,做透,做具体了,才算真正的成功。”

  郭老师看了看学生接着说:“你给我谈谈,到底看了几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几位大评论家的文章或著作?读了几部大诗人的作品?不是不让你写,能写好当然好!你才大二,读的书,接受的论文训练都有欠缺,只能从小处着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

  而严师的另一面便是和善,如春风化雨一般。冯友兰先生有一句话:“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没有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发生那种作用,有了那种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发生那种作用,这是一点也不能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诚哉斯言!他不止一次提醒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看书要能入能出,先入后出;不能未入先出,这样会酿成目空一切,浅尝辄止乃至一事无成的坏习惯。当然也不能死钻牛角,万一碰到不明白的内容,可先缓缓,待以后书读多了,自然会明白。当年熊十力便批评过徐复观未入先出的读书习惯!”他经常当面批改学生论文,有时会顺手拿出相关例证来,有时翻箱倒柜替学生找参考资料及理论依据。有位学生没按他的建议修改,还忍不住自语:“我们都认真改呢,为了改论文几天没见太阳了。”没想到郭老师听见倒一点没有生气,笑着说:“没见就没见么,太阳有啥好见的?”一句话倒把学生都逗笑了。他有时也会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旁征博引加以阐述,当然也有学生辩论。一个学生写的是儒家知行观,郭老师觉得有一处没写好,需要改动,学生不以为然。郭老师问:“存不存在知先行后的情况?”学生回答:“存在,但某些阶段以知指导行,总的认识过程是知——行——知循环往复。”觉得不对,又马上补充了几句。郭老师又问:“那存不存在知行同时发生的情况?”学生回答:“存在。”郭老师笑着跟她解释,并就这一问题谈了许多,学生还是觉得不妥,再辩,来去好几个回合。郭老师靠在椅子上半开玩笑地说:“你看你,把你我都绕进去了。”惹得学生不禁哄堂大笑。可以说,正因为郭老师平易、随和,同学们才敢辩驳;也正因为他一直教导学生独立思考,他们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反观平日所见多以老师为主,学生除了记笔记就是连连点头称是,还反驳什么?后来这位同学的论文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也因与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修改达五六稿之多,给本科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每每将学生的成功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不厌其烦,甚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当面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训练,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和一张演示文稿也不放过,指导的学生多次获“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等,他本人也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主持的13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其中“国学智慧教育创新实验研究”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弘道篇

  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好自己的一棒,绝对不能因自己的懈怠和疏忽使质量效率滑坡。

  郭老师生活极为朴素,不怎么注重衣着,戴一副眼镜,多挽起袖口,走路手插裤兜,步履极快,好像前脚还没落地,后脚已迈出,稍低着头,想必养成了思考习惯。在郭老师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好自己的一棒,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单位都是如此,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丝懈怠和疏忽而导致质量效率滑坡。他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超前策划并直接操笔诸如建设规划、升硕论证、评估报告等关涉学院长远发展重要文字材料,每次将年度考核优秀和学校评优选先机会主动让给别人,还牵头为学院资料室捐赠《乾隆大藏经》一套。

  许多学生和老师以为郭老师是一个精力充沛、做事干练、执行能力很强的人,其实他更是一个将感恩、坚韧、奉献作为基本生活准则的人。曾不止一次倡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一个人有了感恩的心灵、坚韧的意志、奉献的精神,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在他的指导下,两名研究生获第二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一名学生在感言里写道:“导师一丝不苟的备课态度让我钦佩。在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文本字体、大小、颜色、格式,标点符号,背景图片,播放动画等,导师都认真耐心地帮我逐个订正……最后在特等奖名单里听到了我的名字,真的是受宠若惊,我热泪盈眶地望著导师,内心的感激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感谢我的导师不辞辛苦地指导我们,尽一切可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另一名学生有这样的感慨:“第一个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昭第老师,他是个大忙人,但这次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老师都没有缺席,处处用心,赛前最紧张的时候老师陪我们一起熬夜,看着我把课件做好。”

  郭老师待人接物真诚、随意且平和,总是把学生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一样上心。一位学生去云南参加研究生复试,临走那晚,郭老师告诉应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他不但给她发了乡土文学相关书目的链接,还告诉她论文大致框架和逻辑应该怎么构思和陈述。为了顺利,还推荐阅读他的文艺学专著《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以前有好多学生得益于此书而考上名牌大学文艺学美学硕士研究生。由于走得仓促,该准备的东西没准备好,连发表过的文章也没复印完,页码标得牛头不对马嘴,复试出了不少差错。第二天郭老师细心询问复试情况,学生照实说了。郭老师发来微信:“细节决定成败,你的前途终究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有些学生自觉知识太过浅薄,不敢在老师面前多说话,反而是郭老师每次主动关心他们。一位学生在去广州参加研究生复试前,郭老师每晚都会给她发微信问东问西,时刻提醒复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学生知道郭老师每天很忙,不敢打扰太多,但郭老师总是让学生有问题就找他当面商讨。一天下午六点半,郭老师刚开完青年教师座谈会从会议室里出来,声音沙哑,有些疲惫不堪,但看到约见他的学生后仍然招手示意一起进了他办公室,没顾上喝一口水,便接着说考研复试应注意的问题,当即打电话向之前读完该校研究生的学生询问注意事项。那一刻这位学生很受感动。他劝放轻松,后来这位学生复试发挥失利,觉得对不起老师,不敢去见,郭老师再三发微信安慰,为其调剂费了不少功夫。

  有研究生这样写道:“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多,贵精就行。这方面,得益于我的导师推荐了如《道德经》《古诗评选》《古文观止》《美学散步》《人间词话》《教育的目的》等著作,并时常与我交流沟通,检查我看书的进度,询问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发表的几篇文章,都经过郭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一稿一稿地修改。学位论文修改过程中也有过分歧,有时甚至觉得老师过于严苛,但在开题答辩的那一刻,尤其当我坐在答辩席上听各位老师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突然懂了,懂得了郭老师的悉心教导,严格要求背后那深切的关爱和期望。郭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学会了刻苦耐劳,扎实肯干。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全心全意的关心、付出和奉献,使我明白了什么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加坚信现在的选择,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给我更大的力量继续前进。”一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谢辞中说:“郭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前行,这正是我获得国家奖学金、校奖学金、教师技能大赛奖的动力源泉。导师如父亲一般的慈爱与关怀不断地温暖着我、鼓励着我。先生明心通达、平等不二的智慧思想解答了我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困惑。‘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彰显本来面目;身有知,手有艺,心有智,成就通达人生。导师的这句话我将牢记一生。”

  每有毕业的学生聚在一起,总是谈起郭老师。在他们记忆中,郭老师依旧穿着偏黑或偏灰的衣服,拎着文件袋,行色匆匆地走进教室,这时总会有学生小声议论“老师肯定是刚开完会或处理完院里事务赶来的”。在他们心中,郭老师始终是与时间赛跑的人,是学生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魏建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