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时代的青春书写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2934
黄菲蒂

  这是一个有关青春书写的文本。作者赋予“青春”二字多重含义。青春是人一生中可宝贵的时光,更是一种代表着许多美好品格的精神气质。作品中,青春是主人公缪伯英的全部人生主题。她的生命在青春的年岁戛然而止,青春即是她全部的人生岁月,但更是一种血气方刚的精神状貌。缪伯英借溺婴事件出场,这件事也成为她意识到旧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起点。一生致力于女子职业教育的父亲对缪伯英的启蒙和支持是她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推动力;杨开慧、何孟雄、高君宇、毛泽东等是她志同道合的革命伙伴;李大钊先生则是她真正走向革命途路的人生人生导师。由此,缪伯英成为李大钊先生亲自介绍入党的中共第一位女党员,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对缪伯英人生影响甚大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被提炼出来,形成多个场景和片段,主人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就在这样一个时序发展里脉络清晰,其命运也与此休戚相关。她既有男人般的勇敢和担当,“维护正义,何来害怕?本姑娘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叫缪——伯——英!”又泼辣顽皮,有孩童心性,“你不仅不讲理,还有性别歧视!学生就学生,凭什么还要加个‘女字?”她爱憎分明,忠于内心,对为个人利益蝇营狗苟的陆鑫源拒之千里;对胸怀天下,深明大义的何孟雄至死不渝。对未竟的革命事业,她此生不悔,“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憾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至胜利……”伯英身上有同学少年,书生意气之蓬勃;有敢作敢当,刚烈磊落之性情;有敢爱敢恨,忠贞不渝之爱情;有坚如磐石,初心不改之信仰;有为国为民,以身许国之壮烈。这些高贵的人生品格因她的牺牲而定格,其英雄的悲壮意味更显浓烈。

  李大钊先生曾有《青春》(发表于1916.9.1《新青年》2卷1号)一文,其气象之宏阔,寄寓之遥深,言辞之恳切,令人振奋而沉思!而缪伯英、何孟雄这等有志青年之青春气质应是对先生此文的最好注解,亦是对先生之心的莫大慰藉。

  “嗟吾青年可爱之学子乎,彼美之青春,念子之任重而道元也……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热血青年们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站起,其家国之责任重而道远矣。“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个人之青春贡献于祖国之再生,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青春二字对个人和时代变得如此重要,它是人的蓬勃气质,更是时代和祖国的生之寄望!繆伯英的一生是五四时代进步青年的一个青春符号,在毛泽东、杨开慧、何孟雄、邓中夏、高君宇的身上都有着缪伯英的影子;山河破碎,多少热血青年共赴国难,生死度外,他们是时代的青春符号,是家国命运的寄寓和希望。时代选择了有为青年,青年又塑造了伟大时代,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个无限的外部世界因个人命运而呈现出来。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的我们太需要从这些先辈们身上继承不朽的青春意志,为我们的时代奋发图强。作者经历的也是一次情感创作,在饱含青春真挚与热情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到作者对人物的爱与诚。从这一点上来说,创作的青春朝气与作品的青春主题天然契合。至此,作者也就最终完成了本书的青春书写。

  这还是一次旗帜鲜明的英雄书写。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因有缪伯英、何孟雄等这样的民族英雄而幸运,我们更有记住并传颂英雄的历史职责。在意识到繆伯英的革命事迹还未被更多记录之时,作者选择以真诚之笔为英雄书写。在一个所谓欲望化写作、身体写作充斥,已然不提文学道德的语境中,选择正面歌颂真善美的革命英雄主义,我们难得的听到了灵魂的声音。肯定人性光辉有时候比揭示人性罪恶更难。我们太需要从文学中听到生命的强音,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作品采用蒙太奇式的结构,把一个个重要场景放在镜头段落中表现,颇具画面感。开篇病房里的战斗一幕,紧张激烈,抓住读者阅读期待;中秋家人的团圆一节,展现给人一个书香富裕、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一张一弛,在镜头运动和场面转换中推进叙事,语言节制生动,节奏清晰明快。而作者出色的母语写作能力使此番历史纪实的文字有了散文的诗意。随手捏来两段,你看“目光越过院墙,可望见宅内桂花树华盖如荫,深黄色小花星星点点杂然其中,轻俏可爱。屋后青山之上,植物葳蕤丰茂,满目浓绿。”读来有古汉语之蕴藉优雅。“乡村的中秋夜是有声音的,蝉在树上,蛙在田间,长一声短一声,有节奏地鸣叫,像舞台上配合默契的演员。大山、树木、房屋……都在静悄悄地倾听。月光把人影拉得忽而长,忽而短,时而重叠,时而分离。空气中满是稻草燃烧过后如煎饼一样的焦香。”则有现代汉语之清新晓畅。笔触在新旧语言之间来回跳荡,把握自如。而中国南方乡间的清新野趣便在这贴切的描摹里栩栩如生起来。也恰是乡土中国的人情氛围之深厚养育了朴素高洁的可爱的人们。作者还十分注意动作和环境对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在谈到未来中国女子职业教育时,“缪芸可说得忘情,一把推开窗户,漫天月色蜂拥而至,桂香雀跃。”足见其洒脱的性情以及做事的决心与力量。作品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之写法是对古典美学的自觉运用。

  作品人物塑造得体,语言表达精致,但对时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和社会运动状况把握不够,这必然导致其思想深度的欠缺。而作品在史料的基础上有虚构和演绎的成分,因此其是否为报告文学文体亦值得商榷。当然,作品青春主题的表达是蓬勃的,英雄书写的态度是鲜明的,从这点上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温暖而有希望的写作。

  责任编辑/魏建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