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见过黄金开花吗?你听过白玉发芽吗?
这样奇特而美丽的景象只有我们家乡独有。
请你到我们家乡来,看黄金开花,听白玉发芽。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的家乡,在黑龙江省西南边陲。松嫩两江在此携手相握,捧出一片一望无际的坦荡平原,平原核心那片凸起的亮点标注着:“肇源县古龙镇”。肇:意为开端;源:意为源头;古:意为久远;龙:意为中华民族图腾。我们的家乡,就是“肇源县古龙镇”,您顾名思义地想想,就会知道我们家乡是多么与众不同了。
一、龙脉蜿蜒的土地
说到我们家乡肇源县古龙镇的历史,就要追溯到那个人神不分的上古时代。有一天,土生土长的嫩江黑龙游弋到三岔河里愉快地嬉戏,巧遇长白山天池的白龍沿第二松花江水道顺流而来,二龙一个精壮,一个俊美,自此两情相悦,两江之中就多了无数条小龙。是年大汛,小龙们随波逐浪来到了“老龙口”,由此涌入了郭尔罗斯草原。它们钻入地下,翻转滚动,搅得地上地下沸腾一片。它们纵声欢笑,流连忘返,后来索性都留在了这片土地里。它们翻滚的身躯在地下定格,形成了此处丘陵起伏的生动地貌。我们家乡这盘旋曲折的不凡地形曾引来无数风水传说,而种种传说又都指往同一个方向:龙脉涌动,人杰地灵。
先人告诉我们,黑龙江里那条黑龙的龙头就高昂在肇源县古龙镇境内的立陡山上。龙嘴就洞开在立陡山前。千百万年前的一次洪水来袭,老龙口豁然开放,喷金吐玉。黑龙将它一路狂奔携带千里的江心淤泥一股脑儿倾泻于此,在立陡山下的大江湾中累积成深达数米广达百里的肥沃黑土层。直到今天,古龙镇的立陡山下还保存着诸如“老龙口”,“二龙山”,“白龙驹”、“卧龙岱”等等与龙有关的地名。老一代古龙人有曾问典得知,立陡山下这片土地是松嫩平原的核心,为世界三块黑土地中的最佳所在,是千金不换不可移易的“地眼”。
龙脉蜿蜒,天成地就。时间与空间同步塑造着历史的辉煌,地理与人文共同镌刻着这片土地的不凡。65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了游牧民族的足迹和农耕文化的萌芽。3500年前,3000年前,1000年前,500多年前……此地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今天的古龙镇境内区区方圆几百里内,已经发现并被确认的古文化遗址有十几处,分别属于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渤海文化、辽金文化、驿站文化类型……密集而完整,悠久而连续的古文化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令国内外的考古专家们追问不休赞叹不已,这片土地缘何有如此魅力?这片土地果真有经久不衰不可磨灭的魅力!
让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穿越到千余年前的辽金时代。那时,位于中国北方的大辽帝国兴盛一时。与汉民族紧密毗邻的契丹人研习文化、学习农耕、创制文字、“蕃汉分治”,迅速由渔猎游牧民族强大起来,最终定都上京,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此后,辽不断发兵南下,步步紧逼,南宋被迫与其达成“绍兴和议”俯首称臣。此时,北方女贞民族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完全依附于契丹文明。
古龙镇西南部的西南得根古城曾出土过多个各类式样的石臼石杵,这是古人舂米而食的历史证据。而相关史料则进一步佐证,南宋使者带来的粟米饱含了和平的诚意,女贞加工的粟米满含对强盛王朝的倾慕。如此推理,此地“粟米”成“贡”的缘由,既可能是汉民族文明向北方的传播,也可能是嫩江台地上本地农耕的优选。
我们穿越到元朝,这里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封地。今天古龙镇立强村高岗之上的富强古城中心,设立着区县级治所郭尔罗斯猛安(猛安:治所名称,相当于县)。封地在此的蒙古王爷身着蒙古袍,案上有肉有奶有炒米,还有草原上采来的榛果黄花。在猛安的四周,草原辽阔而茂盛,偶有马群掠过,蹄声踏踏如雷远去,红白黑各色的骏马鬃毛拖地,快如闪电,带起的烟雾滚滚飞旋,久久不散。牛羊成群地在草原徜徉,牧人歌声飘渺,猎犬吠吠呼应。史料记载此地最为有名的贡品,即是名马、黄花(忘忧)、榛果,以及精细舂磨的西南得根(西南得根:今古龙镇永胜村原名)小米。
昼夜兴替,王朝更迭,百年过后,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已由蒙古易为满清,而西南得根小米始终是进贡的“方物”。
建国初期,现古龙镇境内曾经有三个小乡:繁荣乡,富强乡,永胜乡。后来永胜乡与繁荣乡合并为古龙乡,又演变为古龙镇,2001年富强乡“合乡并村”并入古龙镇,三乡合一,终于成就了今日的古龙镇。
“古龙”这个不凡的名字,现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是满语:意思是水边的高埠。一种认为是蒙语,汉译为连在一起的水泡子。我们更倾向于满语的这一种学说。
有据可考:雅克萨之战前昔,清皇帝为了传递情报和运送粮草方便,从京城到战争前线,设置了第一批驿站。此处的驿站名为兀噜(兀噜:古龙的原名)站。该驿站的名称因历代记载不同,先后发生过咕噜、古楼,轱辘等语音流变,最终定名为古龙。
新中国建立了,“真龙天子”已是历史的尘埃。可是“古龙”这个名字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越叫越响,其因由不断有人反复追问。
二、古龙贡米“黄金开花”
古龙小米为历代贡物,此地家喻户晓,其他省份却鲜有人知。
千年之交,“古龙贡米”轰然唱响全国,其核心原因是“古龙”这个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宣传。古龙小米生自嫩江台地上,长于温润气候里,肥沃的黑土地一年一熟,温带大陆性气候提供了140多天的无霜期,让每一棵植株都尽情沐浴了光照,感受了风雨,吸纳了得天独厚的物质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贵品格。古龙镇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古龙贡米(小米)增加了竞争力:她,蕴涵了更多的有机质,更多的微量元素,更多的膳食纤维,更多的各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矿物质。
盛夏,半人高的谷子伸展腰肢,次第绽放细小的花朵,清风拂来,远处路过的人都能闻到隐约的粟米香气。秋风起时,谦逊的谷子低下了沉重的头颅,长风过境,广阔的谷地自风的中心荡开一圈圈波纹,如硕大沉重的黄金花朵一瓣瓣在广袤的土地上盛开。endprint
黄金开花,不仅是古龙贡米丰收时的真实写照,更是古龙贡米踏踏实实一路奉献赢来的美誉。从南宋到金代,从蒙古到满清,“粟米”始终是纳贡名单里不可或缺的珍贵贡品。文献可考:清朝王爷值年班,为君王带去“西南得根小米”。新社会劳模进京参会受奖,“敬献”给伟大领袖的还是本地最“像样儿”的古龙小米。
最让古龙小米声名煊赫的,莫过于建国后接连几次受到国家级的嘉奖。辛勤劳作加特殊机遇,古龙小米一举走上了“通天”之路,从此“贡”而喧声,天下闻名。
1951年,古龙镇道宝村普通农民方纯志种谷“打冒高儿”,15亩地收获谷子13950斤。消息引来了县委书记任国栋同志的关注,他亲率农业技术员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方纯志的谷地“苗眼宽、苗全、苗多、苗匀、苗壮”,研究总结出“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新耕作方法,随后一连召开多个全县现场会,推广改良点葫芦和耲耙的经验。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肇源县1952年的谷子总产量较上一年度增产92.9%,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肇源县的农业成果得到中央关注,被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授予“丰产县”光荣称号,奖爱国丰产奖旗一面,奖金一亿元(旧人民币)。县委书记任国栋同志被授予“爱国丰产模范工作者”称号,获爱国丰产金星奖章一枚。
在“肇源丰产经验”的生发之地古龙镇,谷子的种植更是喜报连连。继道宝村方纯志破了谷子产量记录之后,古龙镇大革村也因谷子喜获丰收获国务院农业部爱国丰产奖旗。1958年,古龙镇永跃村徐秀芝等7位姑娘在5亩地上种谷“攻关”,当年获得亩产718斤的好收成(当时谷子亩产平均200——240斤),又放了丰产卫星。《人民日报》记者拍下了徐秀芝们拥围着高高谷垛的照片。丰盈的谷子与健美的“谷子姑娘”相互映衬,显示出突破传统意义的美。据古龙镇永跃村亲历那个年代的老人们讲:当时,来参观的人都火急火燎地打探谷子丰产的秘方,临走还非要拽几棵谷茬儿回去研究不可。那年来参观学习的人实在太多无以计数,都要到那片地里去看,去拔谷茬儿。后来,五亩多地试验田的垄形全部被踏平,甚至于连根植于垄上的谷茬儿也都了无踪迹……
肇源丰产经验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科研部门的重视。国家农业部农政司领导及土壤专家熊毅亲到肇源检查指导。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文章,全国各地领导及科研人员来肇源参观学习。创造了丰产经验的功臣任国栋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的“等距宽播,合理密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16字丰产经验在全国推广,继而成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总结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的重要参考,“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八字宪法”,准确指明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着力点。此后,农业“八字宪法”在全国农村延用20多年,为全国粮食稳产高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横历史,“古龙贡米”的发展脉络条理清晰不言自明:“肇源丰产经验”促使古龙谷子的总产量提升数百倍;品牌唱响令“古龙贡米”的文化贯通五千年。
肇源县古龙镇境内大青山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谷子是此地最早驯化培育的农作物,小米是人类食用最早的一种米。6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这里农耕,他们将谷子磨出的草籽仁儿叫“米”,因颗粒小,而称“小米”。在食不果腹的游牧渔猎年代,小米虽然产量不高,口感清淡,但也极大地滋润了祖先的生活,帮助他们渡过了饥寒交迫的苦寒岁月。
随着封建社会农业科技的极大进步,人们逐步发觉了小米的医疗价值。《本草纲目》说,小米可以“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在寻常百姓家,小米从来都是最好的滋补良方。人生短短几十年,年幼、病弱、伤痛、衰老接踵而至,小米可以补产妇、代母乳、养病、养伤、养老,从摇篮到坟墓,小米细密地滋补着人们血肉之躯每一个节点的各种虚损,让人耳聪目明、身轻体健。
6500年后,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生命基因里早已不可抗拒地镶嵌了小米的遗传密码,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与小米血缘相亲,不思量,自难忘。这一口小米饭,微微黄、微微甜、微微香、微微喧软;这一碗小米粥,微微温暖、微微油亮、微微滑利、微微粘稠……任你是谁,当温热的小米粥流入腹中,都会觉得五脏六腑处处熨帖,精力体力不易察觉地缓慢恢复,纵使此前生计疲累精神萎顿,也会在小米粥的滋养中重新振作起来,又能无惧无畏,战天斗地慨而慷。
古龙镇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谁能比我们更了解小米呢?我们打小吃着小米长大,熟悉它从发芽到收获的每一个程序,了解它平凡朴实,又坦诚无私的高洁品行。小米身躯微小,其貌不扬,既无明艳色彩,又无浓郁芳香,它沉默不语,坚韧不拔,身体力行为每一个人铺垫生活的丰足。它传承本色、甘于平凡、从古到今滋润这方水土这方人。
世界喧嚣,红尘繁华,现实常常令我们欣喜与不适,往往在幸福得不知所措之时又常常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我们内心本真的愿望,催促双足去追寻人生的原意,我们本能地从寻求小米开始。我们相信,与我们血缘相亲的小米,昨天不会阻挡我们追逐精彩的脚步,今天也不会拒绝我们寻求安慰的心怀,小米早已融进我们的血脉、构成我们的骨骼、浇筑成我们的血肉乃至是灵魂。
在我们古龙镇那几十个朴实的村庄里,薅谷子曾是每一个农家孩子春夏之交的必修课。那首流芳千古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描述了诗人对世事繁杂的衷心感慨,也展现了诗人对粮食的一片真情。我们为什么想念家乡的小米?因为它的精神,它的文化,它的情感,它的颜色,它的营养,它的味道在今日神州大地尚无可取代!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谷子从野草到小米的前世今生,熟知谷子从草籽到小米再到贡米提档升级的过程,古龙小米脱胎换骨、百砺成金,历经千年进化,走过艰辛的路途,终于实现今天的嬗变。“古龙贡米”现经现代加工技术润色,颗粒均匀,色泽柔黄,营养全面,口感温香,质量已远非历史上所有的“贡米”可比。在西南得根小米“进贡”的几百年后,“古龙贡米”伴隨滚滚飞驰的车轮,已到达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安抚人们辛劳透支的身体,安慰他们远离故土、飘然无依的灵魂……endprint
我们相信,只要你见过,只要你吃过,你一定会爱上古龙贡米,温柔淳朴、坦荡真诚的古龙贡米,一定不负你倾慕的真心。
三、稻谷含香白玉发芽
水稻本不是这片土地的原产物。
水稻原产自东南亚。在北方国度,她是身材娇小、水土不服、脾气古怪的“南国公主”。在最初刚刚到来的日子里,她喜怒无常,体弱多病,“第一年高产,第二年减产,第三年绝产”,让侍候她的人们身心受尽折磨哭笑不得。
然而,立陡山下大江湾里的土地是宽厚包容的,古龙镇的干部群众是聪慧勤劳的,经过数十载的碰撞磨合,如今,立陡山下15万亩优质稻田里,稻谷含香白玉发芽,优质大米“脱胎玉质独一品”,“冰晶玉肌飘清韵”。2001年,这15万亩水田,被评定为“全国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平均亩单产达到了600公斤,总产超亿公斤。每年金秋来临,立陡山下的各类稻谷悉数被抢购一空,流向高档消费的餐桌,成为新时代的“御米”。
从喜怒无常到稳产高产,从体弱多病到脱胎玉质,改天换地,实至名归。这一切怎么来的呢?勤劳智慧的古龙人民给出了答案。
全世界只有三大块黑土地,一在乌克兰,一在北美洲,一在中国东北。松嫩平原正是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立陡山下的大江湾又正是松嫩平原的核心,肥沃厚重不必多言。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块优质的土地一直在洪泛区里撂荒。野蒿如林,野草绵密,獐狍野兔四处乱窜,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但若是有探访者进入其中踏查,定然会被这里“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丰富活泼景象惊呆。此时的江湾地,还未展露出一丝丝驯服,在天地间放肆呼吸、野蛮生长。
这广袤平原、膏腴沃土,怎容得如此浪费?国人看在眼里,叹在心里,不断琢磨与江湾地和谐共处的方法。
1956年,国家规划修筑了全长10.7公里的防洪大堤,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兔蹲岗子”一直到肇源县立陡山下“通杆气”。亘古沉睡的大江湾自此有了开发的可能。當犁铧在古老的处女地上犁出第一道垄沟,这片土地蕴含的魔力被哗然唤醒,创业的华彩乐章也奏响了第一个音符。
1973年,肇源县委县政府号召:开发沿江河套。当时的肇源县委书万力同志亲自率领规划队深入江湾踏查,规划开发方案。他们用仪器划定一条长8公里的基准线,以此为轴,统一规划10条道路,东西走向路5条,从北向南依次是:纲要路,黄河路,长江北路,长江路,长江南路;南北走向道路5条,从东往西依次是:长富路,双富路,大寨路,小康路,永革路。这10道路纵横交错,修筑成形,将原本汪洋一片的大江湾分成方方正正的29个大块,使新开垦的土地,一亮相就是标准的方条田,“阡陌纵横万亩连”,让人见之生喜不自禁。
新生的土地大有脾气:农人们说,江湾地“查拉”(地方土语:粗糙、冷、硬的意思。),但它先冷后热,先弱后强,庄稼只要能站稳脚跟,土地自有无限潜力。种玉米,江湾地不易“抓苗儿”不好种,禾苗出土后也显得瘦弱,可是一进伏里,在高温高湿的空气里,那庄稼棵子日日夜夜都在拔节生长,以不可思议的迅速长出岗地上玉米近两倍的身量,结出硕大的玉米穗,在岗地玉米普遍单产最多300斤的时候,创造了单产1500斤的神话。
江湾地种高粱亩产近千斤,产量超岗地近半;江湾地种葵花,硕大的花盘仿佛农家的草帽……然而,江湾地也不时失控,场面惨不忍睹:如遇早汛,生长正盛的庄稼就会内涝夭折;如遇大汛,丰收在望的果实也被洪水提前夺走;葵花植株在内涝中最为可怜,高高的身躯慢慢扑倒,美丽的花盘委入淤泥……
肥美的土地不能获得预期的丰收,失意的农人彼此安慰:这是上天注定的。如果岗上地丰收,江湾地就要内涝。江湾地丰收,岗上就旱得减几成年。一连20年,农人们困在仿佛打不破的黑色魔咒之中,苦苦求索祈盼仓廪丰实的光明。
20世纪,农业科学家指出,“旱田改为水田是本地农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科学家的指引将肇源人的目光投向了大江湾,肇源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广开言路,科学决策,决定在“旱改水”上大作文章。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天外之音,还是比传说还要美丽的神话?肇源县农业科研工作者却信心十足,他们遍阅典籍,苦心专研,一年又一年反复实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开发江湾的难题。
1981年,肇源县兴安乡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翌年开始在全县小面积试种。为了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造大江湾,1984年,肇源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承包水田的农户,原有土地固定不变,懂技术、有经验、善管理的农户还可以连片承包水田。”自此,聪明的头脑抢占先机,敏锐的目光紧紧追随,勤劳的脚步疾速奔走,一时大江湾里到处都有了劳作的身影、幸福的欢声笑语……在全县种稻高潮迭起之时,肇源西北部古龙镇开发水田的步履艰辛而深重。缘何?面积太大,船大掉头难啊!
古龙镇立陡山下江湾地最大的问题有三:弱碱、阴冷与易涝。科研工作者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调酸洗碱、扣棚育秧、江水泡田、机械整地、缺锌补锌、缺硒补硒、优选良种,机械插秧,机械收割……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研究解决。作物的所有需求,逐步满足。年复一年,肇源县古龙镇立陡山下大江湾里优质水稻栽培技术日臻成熟完善、不断提档升级。20世纪90年代,出身南国的水稻公主终于与北方大江湾的黑土地完美融合,不仅把根系深植于大江湾的泥土里,还成了这里农业主产作物,成了年年高产稳产、年年丰收的“铁杆庄稼”。
1994年,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证立陡山粮食的稳产丰产,国家投资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小区——立陡山小区开工建设,总投资2193万元。在这项宏大的工程设计里,将原有两处控制范围有限的古龙灌区和富强灌区合并,新建一座流量为6.48立方米/秒的排灌站,命名为“立陡山排灌站”。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亲自题写了“立陡山排灌站”的站名。立陡山排灌站总装机容量840千瓦,共有三台700毫米的轴流泵,总控制面积9.25万亩,总灌溉面积5.76万亩(水田)。endprint
古龙镇干部群众冒严寒战酷暑,不懈奋斗三年,在大江湾里修成了与立陡山排灌站相配套的路、渠、沟和田间结构工程。修成干、支、斗、农渠383公里;修成干、支、斗、农排水沟392公里;修成10条农田路全长65公里;修成田间配套结构物1035座。完成了土方量3300000立方米,石方2100立方米,砼方7780立方米。共用水泥2178吨,木材276立方米,钢材435吨……工程之巨、血汗之多、用心之深无法一言尽述。
1996年,立陡山农业综合开发小区建设完成。这是肇源县有史以来最具规模,最有档次的农业开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荫及子孙的不朽工程,势必永载肇源史册。有了立陡山农业综合开发小区的庇佑,古龙镇立陡山下一举成为全肇源县最大的水稻王国。在富饶的神州大地上,在古龙镇400平方公里的怀抱里,水稻这骄傲的南国公主,终于开始了她在北方的幸福生活,15万亩稻田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天朗气清,温凉适度,净水滋润,膏腴培植,智能调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水稻公主甜蜜蜜美滋滋地茁壮成长,并一次次提升产量与品质,繁育出了队伍庞大,生生不绝的的优秀子孙。
小区周边,更有2400亩鱼池随之镶嵌于田垄之滨,8000亩林地崛起于江湾周围,原属岗坡间隙,新栽培了七座果园,花果飘香……立陡山农业综合小区建成,让古龙镇立陡山下的整片土地提档升级,真正被养成为“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沃土息壤。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立陡山下的大江湾里,一片蛮荒,风吹草低现狐狼。五十年后的今天,立陡山下一马平川放眼量不尽,畦畦稻谷,花香千里,年年无恙,岁岁丰收。古龙镇的民间艺人编出一套顺口溜:“开发前,这里是看山光秃秃,看田湿乎乎,看地没有路,看收成直想哭。开发后,看山一片葱绿果飘香,看田稻海无边方连方,看地条条大路宽又长,看水鲤鱼鲫鱼塘连塘,看人满面春风喜洋洋!”
四、党建工作出新务实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被我们党的历史一再证明了的真理。2016年乡镇党政换届。古龙镇新任职的党政班子成员,不忘初心,紧密团结,谨遵习总书记的指示,满怀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立志要把古龙镇建设好。
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古龙镇党政班子成员们不断提高思想站位,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黑龙江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树立“五个好作风”,争当“三个好把式”,心怀群众、放眼前方、脚踏实地、认真履职。
党建抓得实,工作才能做得好。古龙镇党政班子以党建为“纲”,以具体工作为“目”,纲举目张,用党建统领全局,析困境之因,求振兴之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会一课统一思想;建设阵地组织活动;疏理信访树立新风;美丽乡村改善民生几大策略,稳中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党建出新,三会一课统一思想。
“千条计万条计,落不到地白费力。”为把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新闻落实到田间,为将国家、省、市、县各级会议精神从文件贯彻到基层,古龙镇党政班子活用“三会一课”,坚持周学习、月例会、季总结、年述评,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每周四上午九点,镇党委定时召开党员大会,结合当前的热点新闻,结合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上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古龙镇工作实际,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参会的各战线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当天下午就将学习内容传达到位,将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各支部按季提交支部工作总结,镇党委督查跟踪监督问效。
夙夜为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风雨兼程,基层党员的工作笔记里,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
3月,开展“2016年度村官承诺、绩效考评”,召开“‘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召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推进会。
4月,黨政班子下乡走访调研。
5月,召开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会议。
6月,召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主题民主生活会。
7月,开展党委书记牵头、支部书记讲党课和“七一党建工作表彰大会”,对4个先进党支部和17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
8月,召开“村支部书记、站所长半年工作述职大会”和“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
高强度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全镇党员干部坚定了信念、洗涤了灵魂,达到了思想的高度统一,紧紧围绕在镇党政班子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发为人民服务的干劲,提升了党性觉悟和思想境界,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建出新,建设阵地组织活动:
建设阵地方能组织活动,开展活动方能统一思想。新时代的党员活动是开放的课堂,能有效提升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党在基层的良好形象。
以前,古龙镇的14个村大部分没有活动场所,村级党组织开展活动极为不便。201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共投资98万元,新建和维修了8个村支部办公室和村民活动广场,提供了思想阵地,促进了党建活动的开展。2017年,镇党委又投资75万元,在镇政府所在地古龙村建设了占地3000㎡的便民活动广场,广场一建成,党员群众就喜不自胜地组织起活动。为庆祝建党96周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古龙镇干部群众先后举办了“庆七一广场舞大赛”、“庆七一篮球赛”和“喜迎七一党的生日主题文艺晚会”等多次活动。活动亮出了党员身份,锻炼了党员能力,增加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了党在基层的形象,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有效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endprint
党建出新,疏理信访树立新风:
十九大精神指引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必然要求,只有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才能树立新风、增加威信,政令畅通,收获民心。
立陡山排灌站进水口处江沙淤塞,涉及一个长期未得到妥善处理的信访案件。几年前,有些人在国堤外私建民堤,利用隔断水域养鱼种稻牟取私利。这段民堤改变了嫩江水流的方向和速度,致使江沙向进水口淤积,严重影响排灌站提水灌溉。稻农和排灌站的管理者多年多次上访,但因情况复杂,触及矛盾多,县乡领导多方努力多次调解收效都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访愈演愈烈,上访者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省长热线告状。
从实际出发,对人民负责。古龙镇党委政府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2017年初,古龙镇党委就此事组织专项调研,征求多方意见,召开了专项工作会议,拟定稳妥方案,按照省水利专家要求,在县防汛指挥部已下达限时拆民堤通知书,当事人仍无动于衷的前提下,依据《防洪法》规定,联合多部门对阻水民堤进行了强行拆除。
2017年2月14日,古龙镇党委政府会同县城管大队,镇派出所、卫生院成立联合执法强拆工作组,动用多台挖沟机和翻斗车,对私建民堤实施依法强行拆除。全体镇村干部办公,数百群众现场观看,重型机械往来穿梭,场面壮阔震撼。当日将违建的480多米民堤全部拆除,并将约12万立方米的渣土清理干净,恢复了排灌站进水渠的畅通,保证了8万亩水田春季正常生产用水。一个重大而棘手的信访案件就此彻底解决。
一次声势浩大、收效良好的执政行为,一次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新风行动。不仅显示了古龙镇党委政府班子的坚强有力,政令畅通,也显示了他们想从根本上解决信访稳定问题,以实际行动保证人民幸福的能力和决心。
党建出新,美丽乡村改善民生: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始终敲打着古龙镇党政班子成员的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把工作做到实处,真正改善民生,2017年,古龙镇党委从党建工作出发,以人民生活幸福为落脚点,投资156万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伴随着项目落实的脚步,古老的驿站古龙镇在人们的眼里日新月异:宽敞平坦的公路为群众提供了出行的便利,风姿秀美的风景林为群众改善了安居环境,新安装的多个高清摄像头,织就疏而不漏的“天网”,为群众维护安全稳定,环卫大队日日巡查,为群众整理出清雅的生存空间,如田野般熨帖的带状公园,为群众提供了城市一般的休闲健身场所……
党建出新,村品经济重塑形象:
2017年,古龙镇党委响应党中央号召,召开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确立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发展村品经济,切实为农民增收致富,将发展重心放在立镇产业建设上和村品经济建设上,立争重振古龙小米雄风,塑造古龙大米形象,全面叫响古龙贡米品牌。
在水稻种植产业方面,以立陡山村为中心打造了水田生产示范区。立陡山村积极改良品种,已经与外地商家签订了5.5万亩的水稻订单。镇党委还积极申请发改委项目资金2300万元,促进立陡山水稻种植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通过镇村两级党组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农户握着订单搞生产,让软弱涣散村的旧貌换新颜。
为开展“村品经济”建设工作,各村党支部都积极谋划产业发展。道宝村发展肉羊养殖业,为上访户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信访压力;得胜村发展木耳种植业,村支部书记带头做实验,变后进为先进。河南村党支部更是能够创新思路将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发展棚室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产品直接出口俄罗斯,是全镇党建结合村品经济的重要代表。
党建是党的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建的永恒课题。新一届古龙镇党委、政府心怀人民,踏实开拓,以实际行动,让党建深入民间,深入每一位干部群眾的心里。
三会一课统一思想;建设阵地组织活动;疏理信访树立新风;美丽乡村改善民生……古龙镇党委、政府把所有工作都抓在前面,落到实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党建走下图板,走向村屯,走向田间地头,走到大街小巷,占领了思想高地,转变了机关作风,推动了社会发展,带动了经济繁荣,把握了让群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进步的钥匙,让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激发出无穷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
2017年9月,肇源县委组织部开展组织工作项目拉练。经过全县55个党委书记的仔细审视,古龙镇在16个乡镇5个社区6个县直党委中脱颖而出,综合评分获得全县第二名。古龙镇党政班子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令人心服口服。
五、产业升级脱胎换骨
古龙镇扼守着肇源县的北大门,距县城100多公里,距省城260公里。多年来,“偏远”的位置,“闭塞”的消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观念,延缓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岗上坡下的田垄里至今还生长着前世的禾苗,遥远宁静的小村庄至今还唱着古老的歌谣。然而也正因如此,地产的谷子稻米才能远离尘世喧嚣,保守住本地小米大米黄金白玉般的天然高贵品质,使它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纯真不渝,小小身躯深涵底蕴。今天,古龙的谷子稻米仍以原始的样貌,原有的精神,殷殷传递着乡情、友情、亲情,给人以健康保证与心灵的慰藉。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大“字号”为东北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更是为古龙镇农业的未来发展点亮灯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遵循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古龙镇党委、政府的新班子积极求索,不断聚焦谷子(小米)和水稻(大米),积极探索产业链壮大延长的方法,不断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endprint
2016年,古龙镇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讨论,深度挖掘古龙镇自有的“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实地踏查,村村遍访,座谈研究。镇干部,村干部,种粮大户,企业商家,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纷纷为党委政府进言献策。归结出的线索基本明晰:古龙镇坐拥标准化的水田15万亩,还有适种谷子的土地12万亩,这样的基础,这样的资源,在全国县级里实属罕见,只要继续推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只要把配套宣传、物流设施做大做强,本镇现在已有的品牌就能推向全国发扬光大,前人未竟的事业就能完成且尽善尽美。
大家论底蕴、论资源、论优势,看品牌、看市场、看问题……共识达成:水稻创牌是古龙今后发展的根基,谷子提档是古龙明天腾飞的翅膀。本地的小米大米是苍天厚土的恩赐,是勤劳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稀世珍宝,所以,本地原生的“贡米文化”和新生的“御米文化”必须继承,必须坚守,必须发扬!思想渐趋统一,理念逐步清晰,镇领导班子信心满满,古龙镇的干部群众群情激昂。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相提出工作方案:
首先,统一思想,把握规律。正视现代销售渠道为人民带来的巨大便利,集中全镇努力,打通阻塞谷子稻米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次,打击盗版,维护尊严。彻底清除市场上的仿冒包装,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再次,重振旗鼓,夺回市场。古龙大米曾因质优价廉,一度将“五常大米”拒之于大庆市场门外。却因此多年被有些商贩拿去冒充“五常大米”在大城市的市场里谋取暴利。古龙镇若能打破困扰多年的思维瓶颈,杜绝这大米产品“张冠李戴”的现象,定能获得比输出原材料更加丰沛的回报。
有精通农业生产的乡镇干部对种稻方式提出建议:唱响品牌必须统一品种,质地优良的古龙大米,若能统一作物品种,让白玉般的米粒整齐划一,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那么,十五万亩土地的产出将不可估量!
有专种谷子的种粮大户介绍谷子的脾气秉性,对宣传思路提出倡议:谷子受不得任何污染。想种谷子,土地至少三年不施化肥农药,让土壤自洁,哪怕一点点上年残留的农药化肥,谷子也难以迁就拒不发芽。有人试探谷子的秉性,将谷子种在高粱的茬口上,种一次不发芽,种两次不发芽,第三次换了一个品种,仍然不肯发芽。剥开垄上覆土,只见谷种已零落成泥,这谷子也跟君子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啊!
有消息灵通的致富带头人带来新的消息:去年有本县企业与阿里巴巴联手,只用一年时间就创造了本地特产粮食的销售神话,我们与他们合作怎么样……
集思广益,大道至简。正因古龙历来偏远长久闭塞,进步的空间才分外高深宽阔;正因期待了太久太久,人们对繁荣富强的渴望才分外焦灼热烈。
创业不易守成亦难。在创新成为最大神话的今天,古龙镇党委、政府不赶风潮,不追时尚,审时度势,依旧因地制宜选择了农业,选择了实际,选择了“守成”基业,选择了自有品牌,选择了黄金白玉般的小米大米,制定了黄金白玉般辉煌锦绣的规划。
结合实际才能行稳,把握规律才能致远:发展基地、选择地块,选育良种,试验示范,制定輪茬计划,与农户签单,申请地理标志,做好“原料车间”…… 一个发展的猜想令人憧憬:让农民每亩增收500元,那是什么样的景象?一年做强一个品牌,会收获怎样的表情?
2017年,古龙镇与鲶鱼沟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签订谷子种植合同10000亩。预计2018年订单可达到20000亩。最终目标是60000亩。
与云天化集团合作,签订多种农产品购销合同。
与五常米业公司签约,签订水稻种植合同5.5万亩……
2017年2月,电视剧《青谷子》拍摄基地向各地游客开放……
2017年3月,古龙镇最大的村永胜村成立农村综合服务体:全权负责产品加工技术的探讨与推广;谷子品种的选择与改良;电商平台的建立与运转;古龙地理商标的注册与保护……
2017年8月,央视关于《古龙贡米文化》的专题片投入拍摄……
2017年9月,《肇源文艺》特刊——《古龙之春》编撰付梓,将全方位、全角度、全景化地展示古龙镇的历史现实。带着古龙人的情感,带着古龙人的心意,带着古龙热土的温度,古龙镇的人文地理,带着古龙特产的美妙,走近天下所有的朋友,走遍神州每一片土地!
六、黄金白玉点亮明天
古龙镇曾有两个美好的名字,一是“繁荣”,一是“富强”,几十年间,“繁荣”,“富强”被人们千次万次地呼唤,声声饱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如今古龙镇的谷子已经生长出颗颗黄金,古龙镇的水稻已经雕琢成粒粒白玉,它们黄金白玉的光芒已将古龙镇的明日前途照亮。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商已经介入,物流已经畅达,漫长的路途已不再是古龙贡米行高致远的桎梏。古龙贡米将带着与生俱来的地理标志,带着北纬45度黑土地绵密而踏实的重量,带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许,层层筛选精细加工,袋袋仔细密封包装,一千克一千克轻松优雅地进入快捷的物流系统,不论你的诉求在神州何处,三天之内就能带着诚意与你相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时刻,古龙贡米,你坐拥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立陡山稻米,你誉满神州的日子还会远吗?
肇源县古龙镇,我们深深挚爱的家乡。你这方水土如此慷慨大方,你这里的人民如此智慧勤劳,你这里的党政班子如此坚强向上……你这里的土地怎能不一年胜过一年,一代胜过一代地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
肇源县古龙镇,我们深深挚爱的家乡。今天,黄金在此开花,白玉在此发芽,今天,我们由表及里地相信,你繁荣富强的明天倚马可待。或许,它就像电视机更换频道,只需按动某个机关,那个景象就会轰然乍现,色彩斑瓓……
责任编辑/彭中玉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