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豪情望北京……”小时侯,满天的歌声都传递着人们对北京的向往。在我们的心里,北京天蓝云白,阳光灿烂,金水桥下流水潺潺,天安门上光芒四射……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雾锁京城,首都成了“雾都”,人们戴上了各色口罩,车辆在白天也时常开着大灯。北京怎么了?据传这雾霾是河北烧麦秸所致,又说是汽车尾气惹的事。不管咋说,京城一有雾霾汽车限号成为首选措施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刨根溯源,不同标号的汽柴油似乎成了“罪魁祸首”。在北京的“南大门”,有个油田叫华北油田。30年前,这个油田开始建炼油厂时,就将目标定为“炼出一流的高品质油品”保供北京。30年间,这个炼油厂紧跟北京前进步伐,以“给首都提供清洁合格的油品保障”为己任,由一个油田炼油“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型炼化企业——华北石化公司。30年来,为了保卫北京的蓝天白云,为了心中的梦想,几代华北石化人饱蘸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了一个个卧薪尝胆的中国故事。
2017年春天,一个叫“雄安”的陌生地名,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华北石化公司西北方向的数十公里处——就在不少人为国家这个“千年大计”欣喜若狂、津津乐道时,位于北京大兴的国际机场工程建设捷报频传: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毕,新机场航站楼混凝土结构封顶……这桩桩件件国家大事,牵动着每一个华北石化人的心,因为在建厂30周年这个喜庆年份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就在华北石化公司附近!更可喜的是,这个石化公司的“千万吨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要修建通往北京新机场的航煤管道,以确保及时给新机场输送先锋油……
一时间,华北石化公司显得如此重要!
一
机遇,又是一次机遇!
伴随河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促进河北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重要指示的步伐,华北石化公司启动了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这喜事儿把职工激动得乐呵呵,不少人走路时哼起了小曲儿。
可是,突然间要换公司“主帅”!
众目愕然:这“非常时期”,何人填补空缺的“帅位”?
终于,传来消息:“要‘空降个‘一把手。”
在2013年11月份那几天,可以说华北石化人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公司发展面临好机遇,忧的是在这非常且关键的时刻不知能来个啥样儿的“主帅”。
“他行吗?”当得知来人叫“张栋杰”时,有人先画了个问号。
于是,尽管张栋杰人未到,已成为众职工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昨天我上网一搜,可了不得,新来的这领导不一般呀!”
“是,我也看了,他是个‘奇人。”
“旗人?是少数民族?”
“什么呀,你到网上仔细找,有篇稿件的题目叫《陇原奇人张栋杰》,说的就是他。”
互联网使人变为“透明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很快使“张栋杰,何许人也”的疑问有了较为完整的答案:
张栋杰,男,汉族,1959年5月出生,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人,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任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工会主席、副厂长、陇东产能建设项目经理,1999年9月任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厂长兼采油技术服务处处长,2003年7月任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2004年4月任庆阳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2009年1月兼任甘肃省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无疑,人们知道的不只是张栋杰简历,还有更多:
——2004年4月,他到庆阳石化公司就任总经理、党委书记时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那阵儿,由于种种原因使“不稳定”问题凸显,最严重时有职工举着拆下来的装置部件喊着口号“闹腾”……面对这么个“乱摊子”,张栋杰在就职时的干部大会上实话实说、推心置腹,没想到他亲自写、亲自说的那些话被职工奉为“4·25”讲话啧啧赞叹、广为流传。
——他到庆阳石化公司任职不到3年,使原油加工量、上缴税金、员工收入等实现“五个翻番”。尔后,又组织实施了甘肃省多年来的最大项目——300万吨搬迁改造项目。
——他潜心研究企业控制建设投资及降低生产成本等课题,编纂了《油气藏工程实用预测方法文集》等专著,发表技术论文10多篇,获国家、省部级技术成果奖10余项。有记者写的题为《陇人中的骄子——张栋杰》专稿为证,他是“甘肃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企業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获得者。
有细心人在网上有关资料中读出了新感受:张栋杰14岁时就可背起200斤重的麦子,在村上每天和成年人一样挣的是10分工;当过民办教师,文理兼备;1984年任长庆油田采油二厂调度室副主任、采油一大队大队长时才25岁;从上学到参加工作,他只在西安呆了8个月,其余时间就一直在陇东的黄沟野岭间摸爬滚打……
就在网上信息吊足职工“胃口”、提升了大家“期望值”之际,对这些“风声”浑然不知的张栋杰,告别黄土坡上的沟壑川峁,风风火火地奔向冀中平原!
出北京,向南!
没有一丁点坡路,全是宽敞整洁的高速路。张栋杰打开车窗,厚重的雾霾催促他又迅疾关严了车窗玻璃。听着沙沙车声,他陷入沉思:如果没有雾霾的话,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此时此刻应该可见时远时近的灯光。倏地,那想象中的“灯光”使他不由得想起了不知是谁写的诗句:“两三灯火是故乡”。故乡,故乡,越走越远的故乡吔。现在是凌晨,应该说是昨天吧——2013年11月21日,下午4点,在召开的庆阳石化公司干部大会上,集团公司有关领导宣布了免去他原职务的决定。晚饭后,顾不上与相伴多年的同事、朋友打招呼,就直奔西安机场。晚上9点上飞机,12点多到首都机场。这不,眼下正往位于河北省任丘市的华北石化公司赶……endprint
从陇东塬干冷气候中走出来的张栋杰,对冀中平原初冬的寒气似乎毫无察觉,脑海中的意识流像电影,一幕幕闪现:山梁、梯田、河流、沟壑……这些熟视无睹的陇东塬地理地貌突然间成了他的挂牵。是呀,能不挂牵吗?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那片土地。正因为此,他是真不想离开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庆阳石化公司,那里是他难以割舍的家,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呀!没有那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的磨砺,他这个“西北冷娃”怎么能变成记者笔下的“一条真汉子”。是哪个记者写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他在一篇报道中说:“张栋杰身上具有甘肃人吃苦、拼搏、诚实、善良、重感情的品质,对黄土塬的故土爱得深厚。他爱故土,更爱石油事业,且多才多艺,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到了酷爱的地步……”一阵小旋风,有树叶拍打车窗。张栋杰直起身子,望了望车窗外看不透的夜幕,又想起一同事的临别赠语:“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要远离故土的确不易。况且,读书之人大都善良。此行要去扩建一个千万吨炼化企业,无疑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这‘勇气和毅力就包括要做好‘得罪人的准备。所以呀,凡事在心里要多转几圈,一定要改掉西北人‘生、硬、冷、倔和直来直去的毛病……”想到这儿,张栋杰为这位同事的坦率而激动,遂暗自思忖:“自己早有个‘自画像——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裤子上本来就有两个裤兜嘛,那就一个兜里装‘自身优点,另一个兜里装‘自个儿的缺点,在不同场合注意搭配就是了……”
赴任途中,张栋杰的思绪在“昨天、今天和明天”徜徉……
第二天——11月22日上午,华北石化公司召开干部大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领导宣布了“张栋杰任华北石化公司总经理”的决定!
早就名声在外的这位新领导,初来乍到当然引人注目。那么,人们看到了什么?有人说:“张总在职工食堂就餐,住在公司公寓一个屋里,里面有办公桌,还有书柜,堆得满满的,所以他就是‘四个一样了——吃饭和职工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不管天气好坏一个样。他只身一人,除了休息,其余几乎全是工作时间,时常在夜里十一二点还有班子成员或基层干部在他的住所聊工作。”有人发现,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宿舍,张总的嗜好是翻书、看资料。无疑,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典型的西北人,地方口音挺重。
有道是“旁观者清”,其实呀“旁观者”再清楚也难以理解总经理张栋杰的“压力山大”。为啥?事情明摆着,在他来之前,公司上下费尽千辛万苦把千万吨项目前期工作理顺了,好不容易要启动施工程序了,却无法开工。原因嘛说起来都是“硬道理”: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从最高时的100多美元跌至四五十美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中石油力降成本、压缩投资,由规模扩张变为“稳健发展”,所以要压缩建设项目。为此事,他到华北石化公司后把椅子还没坐热,就速与中石油有关部门商谈千万吨工程的启动,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压倒性意见是:先把建成的500万吨项目作用发挥好就行了,“千万吨”就别建了!
这不啻于当头一棒呀!
不知在多少个云遮月、星不明的夜晚,张栋杰透过住所窗户望着炼塔上闪烁的灯光沉思。烟,一根接一根地抽,思绪如袅袅青烟在脑海起伏。想当年,华北油田古潜山冒出“千吨井”那阵儿,在全国石油系统“红”得发紫。相比之下,长庆油田的产量低得可怜,上千名干部职工成建制的奔赴冀中支援华北石油大会战。他参加工作后在长庆油田采油队值守油井时,时常在漫漫长夜里望着东北方向发呆——远方的那里,不仅仅有首都北京,还有个华北油田——报纸上说“年产量超过千万吨,为国家原油产量上亿吨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他虽然向往华北大油田但来不了。如今,他来了,就与华北油田为邻,却时过境迁,没赶上“千吨井”和千万吨年产量的红火期,本以为能赶上炼厂扩建的“千万吨项目”也是生平一件幸事,可萬万没想到自己刚到这里听见的却是让千万吨项目“下马”消息!
张栋杰如鱼梗在喉,知道一吐为快,就是不知咋吐。
翻资料,听汇报,与班子成员交谈……渐渐地,他舒展眉头,像打开天眼似的发现“几颗希望之星”:
第一颗——河北省振兴经济、建设石化基地”之“星”。素有“全球钢铁一半在中国,中国钢铁一半在河北”之说,钢铁、水泥和玻璃作为主要产业,为河北省的经济腾飞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是重污染企业,再加上产能过剩等原因,在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欠缺“后劲”。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促进河北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重要指示,河北省实施了一个“6643工程”,就是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3000万标箱平板玻璃。在调整产能结构的部署中,石化企业成为推崇重点。为此,河北省在2014年又提出了“‘油头、‘化身、‘纤尾”的战略构想,华北石化公司的炼化产品几乎与这一战略中的“头、身、尾”全沾边。况且,河北省不是说说而已,在他未来之前,地方政府为这个千万吨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费尽周折,做了不少工作。早在2010年6月,河北省政府专门为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付志方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沧州及任丘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牺牲假期,抽调监测设备为华北石化公司的千万吨项目作环境监测;任丘市把华北石化公司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工程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头号工程,专门成立协调机构,并由副市级领导带队,与相关科、局人员和华北石化公司同志一起进京赴省,请示汇报,沟通协调。为给千万吨项目建设腾地,任丘市又组建专门队伍,到紧邻华北石化公司的任丘市东、西八两村挨家挨户做搬迁动员工作,组织群众代表到长沙、苏州等地参观考察安置楼建设。接着,聘请国内高资质设计院,规划设计了3000多户村民的安置房。自项目谋划到现在,张云川、胡春华、张庆伟、付志方、孙瑞彬等河北省领导和郭华、张宇、赵国权等沧州市领导,多次到任丘市和华北石化公司调研,协调解决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
第二颗——北京新机场之“星”。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机场建成后当属世界一流,从开始规划就是大手笔。大机场飞机多,近期规划是每年起降飞机60多万架次,远期规划上百万架次。是飞机就得用油,毛主席早就有言在先:没有油,那飞机就是一堆废铁。华北石化公司与新机场仅百余公里,占尽“地利”优势……endprint
第三颗……
为政之道,贵在“谋势”。“希望之星”使张栋杰找到了“谋势”之基。审时度势,就抢抓机遇“借势”。于是,数次班子会议之后,分别由公司领导带队多路出击。南到省会石家庄,北去北京大兴的新机场指挥部,请示、汇报,沟通、交流,一次,又一次。终于有好消息传来:河北省将主动与中石油商榷“再次启动千万吨项目”事宜;尤其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改变了原来单纯靠中石化给北京新机场的供油方案,愿与“近在咫尺”的华北石化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好消息”让职工长精神!却给“主帅”加了压。张栋杰不止一次在思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铁要先自身硬”。眼下,华北石化公司还是亏损企业,如果不尽快消除亏损,早晚会被亏损灭掉。“自身”这样儿,咋好意思谈千万吨项目“上马”的事!于是,有那么几天,有人发现张总话少了,时常闷着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儿。那么,这又是咋回事?行为心迹,看看他在纸上留下的字就清楚了:
一、战略思路……
二、战略目标……
三、戰略理念……
四、战略任务……
五、战略管理……
每一条后面都有对具体内容的描叙。其中,在“战略思路”中,他主张践行“仁、和、诚、厚”理念,突出质量效益。在“战略目标”中,提出的愿景是“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华北石化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实力炼厂、效益炼厂、精品炼厂、文化炼厂、和谐炼厂。”在“战略理念”中,他一口气陈述了对“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等12个方面的新见解,对“责任主体”的要求是“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对“人才理念”的诠释是:“论文凭更论水平,重能力更重业绩。”对“战略任务”,他写了个“一二三四五”,无论哪一条都是实打实。请看:
战略任务:一年要翻身,两年增效益,三年大变样,四年上台阶,五年创辉煌。
1.一年要翻身:走出亏损低谷,踏上盈利征程。2014年减亏3亿元,企业全面扭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股份公司炼化板块平均水平,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夯实和谐发展基础,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总体好转……
2.两年增效益:2015年实现利润2亿元以上,进入盈利企业俱乐部;企业发展方式、运行质量达到板块中等水平;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环保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千万吨升级改造项目强力推进。
3.三年大变样:2016年实现利润3亿元以上……
4.四年上台阶……
5.五年创辉煌……
明眼人一看可知,这是在写年度工作会议报告。有天晚上,一班子成员到张栋杰的住处“串门”,发现这一“秘密”后感到新鲜,遂问:“张总,不是有秘书吗,这活儿你还干!”张栋杰徐徐吐出一口烟,说“秘书也很辛苦,况且无论多么好的秘书也不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领导是咋想的?”他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笑道,“多年了,一直爱写写画画的,也习惯了。不过,还真有点体会,那就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亲自写讲话稿的好处多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可以改善理性思维、提高理性认识,能逼着自己把问题想深想透。所以说,对这文字方面的事儿可不能单纯靠秘书呀……”一席话,使听者点头称“是”。
一眨眼,就到了2014年1月26日。这一天,华北石化公司召开八届四次职代会暨2014年工作会议,新来的总经理张栋杰首次在大会上作报告。尽管这个报告很长,可还是让职工代表听起来觉着新鲜。报告在肯定公司“六大成绩”之后,分析面临的形势时,一下子罗列了6个方面的问题,无论哪一条都振聋发聩。在陈述“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水平不高”这个问题时,指出:2013年,在中国石油26家炼化企业中,华北石化全年亏损4.16亿元,是炼油业务加工国内原油唯一亏损的企业。在阐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巨大”这一问题时,他用洪亮的声音说:“……秦京输油管道即将停用,如果津华线不能在秦京线停用前建成,公司将减少200万吨原油供给并面临关门停产的窘境;经济技术、节能降耗指标在炼化板块排名后五位的局面亟待改善……”更让人如坐针毡的是“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这一条:“2005年公司升格为副局级单位,2012年升格为正局级单位。机构升格了,可不少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修养水平、法制政策水平、分析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技能业务等没有随之升格,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千万吨炼化企业的要求。还有,地方政府领导频繁来访,兄弟单位学习信息化的人络绎不绝,这阵势蒙蔽了不少人的双眼,沾沾自喜,失去了开拓创新动力,对上级单位检查出的问题,缺乏闻过则喜的诚意,欠缺从源头上整改问题的决心……”
台上在用重锤敲响鼓!
台下有窃窃私语者为新领导的直率暗自叫好。
会议讨论期间,职工代表空前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亮开嗓门说工作报告挺“实”:讲成绩有板有眼,摆问题有理有据,措施具体,目标明确,尤其是那个“一二三四五”的战略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雪蕴春意风拂枝,撒绿播红绽春花。
如果说前段时间张栋杰是眼睛向外“借势”的话,那么现在他回过头来要通过抓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造势”——振奋干部和职工的精气神,让“自身”素质上档次,与建设千万吨炼化企业新目标相匹配。于是,由各级领导分别主讲的形势任务报告会一个接一个。一时间,“全面深化改革改造”成了热词,“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造一切不利于责任主体作为的管理方式,改变一切不适应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管控方法”,诸如此类的文词儿走出文件、走进基层车间和公司机关各部门,变为生机勃勃的实践:
——全员竞聘,择优上岗……
——推进内部市场化改革……将富余人员向检维修业务分流,根据个人技能特点和岗位需求竞聘上岗,落聘人员全部转岗培训、考核上岗;对检维修公司实行内部模拟法人,正规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endprint
——按照“相近职能并岗、精干高效”原则编制定岗方案,按照生产满负荷和机关后勤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等原则定员,按照“内容全面、文字精简、表述准确”原则制定“岗位职责”,使机关处室和基层单位分别由16个、13个减少到10个,将中层管理人员由207人降至99人……
就在“大改革”风生水起之时,各项“工程”快速推进: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超常规方法及措施,终使“千万吨升级改造工程”起死回生。2014年3月24日,国务院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环境保护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治理大气污染行动方案》中指出:要尽快完成华北石化升级扩能项目,并明确了完成时限。据此,集团公司有关方面9月4日召开了“重新启动华北石化炼油升级扩建项目”部署会。
——以三“催化烟气脱硫工程、国V柴油质量升级工程、装置大检修”为标志的“大战役”全面展开,43个项目建设在组织实施的200天会战中高潮迭起。
——精细之风熏染出了全员“见菜拾篮”的新风貌,“零起步、砍三刀、四清理、压五费”等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举措的实施,使“创收增效工程”成效日趋明显。
“借势”又“造势”,赢得“势”喜人。
2014年9月24日,重新啟动千万吨炼油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动员会在公司隆重召开。张栋杰和艾南等公司党政领导,迎来了前来贺喜的华北油田公司和任丘市等油地“客人”……
二
再次启动的千万吨项目建设动员会,搭起了大干快上的新舞台。大幕拉开,抑扬顿挫地“吹拉弹唱”之景扑面而来。无疑,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是“编剧”,也是“导演”,又是“演出人员”,甚至还是“跑龙套”的,哪个能清闲!请看——
剧目之一:“蓝天保卫战”。雾霾厚重,云山雾罩,管廊和炼塔影影绰绰。副总经理张景涛走出中控楼,望了望看不透的天,把口罩往上拽了拽,向“海市蜃楼”似的生产区走去。
可能是看着这个厂子长大的缘故吧,张景涛一踏上通往厂区的路,就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自从1989年从华东石油学院炼油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华北石化公司后,每次技改或扩建项目他都是“打头阵”。七分准备,三分建设,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说囊括了每个项目前期工作的方方面面。就说这千万吨工程吧,2006年谋划时,作为主管领导的他主抓技术一路工作,从项目审查、工艺路线方案制定、技术设计、可研报告起草、环评等等,直到地方政府核准、中石油审批……
“叮咚”一声,手机提示音打断了他的思路。张景涛凑近手机屏一看,是生产运行处处长周世岩发的一个段子。遂暗自感叹:高手在民间呀,这段子编的,妙,绝!
沁园春·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新妆失效,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张景涛前几天见过这个段子,遂顺手发给了周世岩,没想到周处长比他知道的还多,说这个段子的“经历”可不一般,去年也就是2013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代表驻地看望大家并参加联组讨论时,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习总书记面背诵了这首词,引起一片笑声。张景涛不大相信这种说法,就抽空到百度上搜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心想:有政协委员在如此重要场所背诵《沁园春·霾》的直接,还有政府工作报告中“节能减排等指标没有完成”的坦诚,环保压力能不层层传递吗……从2014年起,北京市环保局、质监局牵头研究制定第六阶段车用燃油地方标准,力争2016年发布实施。这个俗称为国VI的汽、柴油标准,旨在将各种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降到最低,指向直接是炼油企业的质量升级。而华北石化从2009年起执行的是国Ⅴ标准,2006年筹划千万吨项目时还是超前按国Ⅴ标准设计的。千万吨项目前几天重新启动前,又按新标准调整了原方案。这个方案既有产品质量升级方面的要求,更有环保升级的硬杠杠。同时,在常规生产方面,要力促原有的500万吨产能装置按国Ⅵ标准试制出新产品,还要确保装置排放达新标。知之不难,行之惟艰。以加热炉为例,新标准的规定是:尾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由原标准的每立方米240毫克降至100毫克、二氧化硫由850毫克降至50毫克。对烟气脱硫、燃油锅炉等装置的排放要求,新指标一个比一个“硬”,“硬”得实在是苛刻,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就像举重运动员,当举重量达到临界值时哪怕是再增加1公斤都有可能压得起不来。但这扩建厂子的事儿毕竟不是举重,“起不来”也得“起来”,不然就别建。而要“起来”,就得有新技术。就是为了打破“有标准、无技术”的僵局,张景涛和同事一连多日分路行动,查找资料、电话咨询、出外参加技术交流会、跑意向单位,走远的,看近的,找遍国内找国外的。在一系列相关前沿技术中好不容易选好工艺包准备实施时,又赶上北京即将召开APEC会议,将治理空气污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连任丘这个县级市都采取车辆限号措施。为助力北京“蓝天计划”的落实,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颁布了总经理令和保护环境的20条措施,本着“宁误加工量、宁误效益和工期也不误环境”原则,调整检修和开工时间,力保污染物排放最低。因此,在昨天的生产例会上,张栋杰总经理要求正在实施的“催化烟气脱硝改造、超声波电脱盐改造、污水处理场脱臭、硫磺平面调整”等项目加快进度,做到“当年立项论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并达到预期目标,确保生产、安全和环保工作平稳运行……”
张景涛清楚,这厚重的雾霾无疑使周世岩心头的“环保压力”骤增,在人都不敢深呼吸的天气里,他把我张景涛发过去的这个段子又发了回来,“潜台词”还用问吗!就是共勉:把涉及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要抓紧、抓紧、再抓紧。唉,这雾霾,闹腾得让人心里像猫抓似的。周处长是抓生产运行的,而炼厂的“生产运行”和环保工作就像孪生子,好多时候是“结伴而行”,他能不急吗!嗨,这个周世岩,他要是还当教师的话,哪会有这“压力”。1990年他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后,一到油田本是渤海学院的老师,教过的四届学生有多一半毕业后来到了华北石化公司,不少人早已成为公司管理部门和车间骨干。学生来了老师能不来吗!1995年周世岩调到公司后,正好赶上100万吨扩建工程。这么多年,从基层车间到公司生产运行处,他一直在为生产方面的事忙碌,100万吨、300万吨、500万吨扩建,对哪一个项目都没少费心思。就说目前实施的千万吨扩建工程吧,环保问题始终是他的“心结”。不说别的,仅仅为落实属地排放管理责任、安全环保“零事件”报告制度和强化安全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周处长与主管领导及部门人员就不知费了多少精力和口舌。VOC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为从源头治理,他和相关人员按照新环保标准要求,力促公司7个治理项目的实施。正是为了加快其运作步伐,确保关键项目的“三个当年”,昨晚张景涛和同事又加班加点到深夜,再一次将正在实施项目的技术方案论证了一遍。此时,他正急匆匆地往污水处理场脱臭施工现场赶……endprint
尚未看清现场景,忽闻现场声:
“这鬼天气,高处的活儿是没法整,等霧霾小一点再说。那就先干低处小活吧,注意安全!”张景涛一惊,这不是周处长——周世岩声音吗,他昨晚和自己一样,也是熬到深夜,今天这么早又到了现场!
嗬,那不是副总经理金彦江吗,他也来了……
剧目之二:操练“紧箍咒”。春寒料峭,万物复苏。2017年2月28日上午,华北石化公司在建工程工地上热气腾升——正在召开的“千万吨项目全面推进暨春季百日会战誓师大会”点燃的激情,在迅速扩展、蔓延。公司党政领导及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参战的设计院、PC总承包商、主要施工分包单位、监理公司和第三方检测及主要制造厂商代表单位将士,聆听着千万吨升级改造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总经理李力斌的讲话。戴近视镜的李力斌温文尔雅,一副学者风度,吐字清晰,嗓音洪亮:
“……千万吨项目自2010年8月获得可研批复到2012年11月获得初设批复,直到今年,几经波折获重生……项目施工图共包含129个设计单元。主要包括新建工艺装置13套:5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30万吨/年轻烃回收、22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340万吨/年渣油加氢处理、29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为保证项目建设按总体计划全面推进,将建设的全过程分为五个大的阶段,期间要部署‘三大战役,以确保实现项目2018年5月中交、年内投产目标……”
听着,听着,人们觉得这位新来的领导讲话很有个性,究竟是怎么个“个性”法,就听听他是咋说的吧。在讲到工程管理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四大控制”时,他不仅用“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等理念和常用语提要求、敲警钟,更有趣的是讲开了故事。比如,在提及“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的话题时,他讲了一句“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对工程质量三令五申后,突然话锋一转,说“所有细节都是成败的因素。这方面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劣质的马蹄铁毁了一匹战马,战马毁了一个将军,将军毁了一场战争,输掉的战争毁掉了一个国家。再看看:埃及的金字塔屹立五千年了,中华长城已巍峨两千余载,这些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工程,其存在已远远超越工程概念,不仅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记,更是隐含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伟大精神!再反观我们:每一个工程管理者,如何看待所肩负的质量责任?在华北大地将建成一个什么质量级的千万吨炼厂?对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讲完“四个控制”,接着讲“推行5S管理,保证现场规格化”时,他讲着讲着又是故事:“如果一个杂乱无章的现场能干出安全工程、优质工程和快速工程,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一个‘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破了一扇窗户不及时修缮,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有垃圾的路上,很快就会有更多垃圾。始于日本的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最终是素养的提升。再讲讲‘一件小蓝裙子的故事:说一个小女孩在学校表现很好,老师就奖给她一条漂亮的小蓝裙。回家后,妈妈见她不干净的脸和裙子不协调,就给她洗脸、梳头。之后,发现家里的物品摆放不整齐,与女儿的新装扮不相配,就立即打扫归拢。孩子父亲回家后,发现整洁的家与杂乱的院子不协调,就清扫庭园、粉刷院墙。邻居们看见了这一家的新变化,纷纷仿效。很快,街道干净了。之后,不知不觉地整个小镇变得清洁整齐了。谁能想到,一条小裙子竟有如此效应。那么,在我们的施工现场,哪一家承包商能最先穿上这件‘漂亮裙子呢……”
“这讲话稿肯定不是秘书写的,挺有意思。”
“不是有意思,是有水平。”
有的参战人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还不熟悉这位新领导。相比之下,公司机关不少人对李力斌就有个大概了解:西北人,老家在甘肃天水市,1990年走出校门后就进了兰州炼油厂。这兰炼可是个“老字号”企业呀,那是国家“一五”计划中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属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石化基地。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口口相传的“一袋大米心连心,一根针里透严细,一把扫帚立标准,一副扁担见精神,一代铁梅传作风,一条油杆刮效益”的“六个一”故事,诠释和弘扬着“兰炼精神”;更有通过数百次实验完成的“尿素脱蜡”和“硅铝小球催化剂”两项炼化工艺技术被业界颂为“金花姐妹”。凡有炼厂处,就有兰炼人。就是在这个“石化摇篮”里成长起来的李力斌,于2005年告别黄土高塬,赴南中国海北部湾边的广西石化公司任工程处处长,参与组织和建设了中国南方炼化板块的“一号工程”、也是中石油南方战略的开篇之作——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2017年1月3日,李力斌又一路北上,就任华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助力眼下这个千万吨炼化工程建设。与“千”字号工程结缘的李力斌,只身一人到华北石化公司后,也住在职工公寓,与总经理张栋杰为邻,一日三餐排队打饭……“我来以前,千万吨工程就在强势推进,来后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能有啥新名堂?”尽管李力斌时常谦逊的这样回答他人,但有目共睹:他是一个“干事的人”。有人说“李总主要操练的是‘紧箍咒”。不知内情的人对这话难理解,知道的当然清楚:初来乍到的李力斌,着手抓了3件事,即完善计划管理体系、整个项目的管理程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约束条件和客观因素的不断变化,各种制度和要求不可能一劳永逸,亟需及时补充、完善、统筹和调整,并使其快速变为成千上万施工人员的扎实行动。无规矩难成方圆,这“规矩”就是“紧箍咒”。而要念好这个“紧箍咒”,不能“想当然”,要和实际对上号就需扑下身子到实际中去、到施工现场去。李力斌无疑通晓这道理,就几乎天天不离工地:与各参战单位反复商讨、对接,梳理设计、采购及施工各环节的进展情况、资源条件和保障措施,逐项制定各装置和单元的三级网络计划,并以计划节点为目标签署军令状。虽说“军令如山、承诺如命”,但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岂能单纯靠“自律”。于是,就有了雷打不动的项目协调例会、安全质量例会,至于专题工作会和现场碰头会那就没准点了,有时一天能开六七个会,甚至夜深人静时仍有从施工现场的简易会议室传出的激辩声。设计部门、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监理单位、施工承包商、项目管理部等人员清楚,在施工高峰期,现场有近万人在施工。为了使这些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队伍统一步伐、踏点运行,李力斌在制定和发布“千万吨项目三级网络计划”时,将各个装置、专业的工作精确到了天或小时,使各项工作的展开有了抓手和目标,全力以日计划保周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endprint
一眨眼,到了“春季百日会战”的收尾阶段。
这天上午,李力斌到千万吨项目主装置现场督查进度。他分别在340万吨渣油加氢装置、290万吨加氢裂化装置和130万吨连续重整装置施工现场察看后,用一连串问号把施工方负责人“敲打”得站立不宁。临走时,又把相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千叮咛、万嘱咐:“钢结构施工时的高空作业危险度高,又与基础施工交叉,更需严格遵守安全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土方回填、地坪施工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无塌陷;要高度重视计划的严肃性,优化现场施工界面,确保工程进度。大家都是施工队伍的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安全、质量、进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要责任到位、用心工作,各项工作自然能顺利统筹推进……”
这就是李力斌,只要一到工地总是在念叨“紧箍咒”!
剧目之三:超前为“雄安新区”让路。一掷春雷浪千层,八方梦聚五洲惊。2017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传出后,距雄安新区仅二三十公里的华北石化人异常兴奋。张栋杰欣喜之余,不由得陷入沉思:这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今后无论怎么规划必然有讲究,是大手笔。可眼下正在极力推进的任京航煤管道约有27公里从雄县穿过……思量来,思量去,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虽然没有任何人打招呼说“不行”,但必须超前行动——给新区建设让路!
于是,有新思路应时而出。
4月6日上午,一辆大巴车驶出华北石化公司大门,沿着大广高速,行至雄县出口,张栋杰、张景涛、宋运通和公司科技信息部、计划处的刘宗余、南晓钟、孙玉虎及设计院有关人员下车后,沿着管线原来的路由边走边看,时而俯首凝目,时而登高望远,在比划、探讨着管线新路径……现场踏勘,现场定调:绕开“雄安新区”远期的2000平方公里控制区,初步拿出了东西两条改线方案。
“时间紧迫,越快越好!”张栋杰下车时又叮咛了一句。
一行人回公司后,相关领导和部门人员又是一番紧张忙碌。一周后,出炉了一个向河北省发改委汇报的完整方案。4月28日,省发改委在廊坊市召开会议,文安、固安、广阳等相关县区领导也到会。会上,确定的是西线改线方案,即管线绕过雄县,经文安,过霸县,再到固安,整个管线途径6个县区,比原来的路由多出35公里。尽管各县区领导在會上有表态发言,但会后到各县区出具路由审查意见、一起到现场再次踏勘时,尽管事前有廊坊机场办公室协调,但一涉及到具体搬迁时有的地方难免困难重重。没办法,就再改路由,又多绕了七八公里。路由好不容易确定了,仍有土地预审、规划预审、社稳评价、入户调查和防洪、坟场、林业调查,以及安评、环评、地震灾害评价等等程序。有些事说起来很简单,但办起来往往是婆婆妈妈的琐碎难缠,急不得,慢不得。好在华北石化公司这些“搞过工程的人”习惯了,将一切麻烦和苦恼都看作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有总经理张栋杰的铿锵话语不绝于耳:“为了北京的蓝天白云,一定要准时把高质量的航空油输送到新机场!”所以,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跑”、不厌其烦地“忙”……
三
在华北石化公司千万吨扩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日子里,我们再次来到建设工地。本想围绕“30年庆典”活动采访张栋杰,可却被他拒绝。他说“不要写我,还是写30年吧。30年来,不知多少人为这个厂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是赶上了好机遇,再说来这儿时间也不长。”我们自然晓得:这的确是张栋杰的心里话!在长庆油田成长起来的正局级干部有10多个,20年前我们采写的关于长庆局局长史兴全的中篇报告文学在《人民文学》发表,现在再读这篇作品,仍让人振奋。张栋杰同史兴全一样是顶天立地之人,是能担当任何重任的干将,但却不事张扬。无疑,他说的没错,30年来华北石化公司走的是一条极不平坦的创业之路,其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赞的人和事。
于是,我们将采访的触角向别处延伸。
这一天——2017年6月3日,上午10点左右,华北石化公司大门前,国旗、司旗,在靓丽的中控楼前耀眼;一条六车道的公路,在亮堂的大门前夺目。中控楼与公路中间,横亘的电控门似“铁将军”,婉拒着一切不速之客。偶有本公司人员进出时,在大门口的指纹识别区用手指轻轻一摸,隔栅栏就自动开合。这时,一辆大轿车在公路旁戛然而止。下车的四五十个大人小孩,头戴安全帽列队走近电控门。可电控门欺生,不认他们的指纹,一队人遂静候门卫开通专用通道。
有人问:“这么多人!干啥的?”
领队人答:“今天是公司以‘弘扬石油精神、重塑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这是邀请的家属代表。”
男女老少一队人,首先参观的是中控室。这里,是华北石化公司的神经枢纽,一个个电脑屏幕上分别显示着各车间装置的运行状况。讲解员用激光笔射出的小红点指着电脑屏上的彩色曲线和密麻麻的数字说:“这是工艺流程图,这个是机组性能曲线图,这是数据表,这些是各种参数趋势图……一旦发现异常,就在电脑上调整流量、压力、温度和震动等参数,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需要在现场调整的,通过对讲机联系……”
“这几个是管什么的,怎么还戴着帽子?”
“这些按钮可不能随便动,闹不好会导致全厂停产或其他事故。正是为了防止误碰,才给他戴上了透明的防护帽。”
“我知道了,就像发射火箭的按钮,喊完倒计时一摁它,就轰地发出去了。”一个八九岁男孩的神态把大伙逗乐了……
走出中控室,来到生产区。登上视察台瞭望,南边老厂区,有魏巍炼塔、密如蛛网的管廊抢眼,还有那大大小小的球形和柱形罐,绿的、红的、白的、银色的,高低不等,亮盈盈地展示着各自的丰满和壮硕。转身望北边,在建的千万吨配套工程工地上,有彩旗、横幅醒目,人影匆匆,吊车起舞,机声隆隆,弧光闪闪……在环保装置区,青年志愿者讲解员做完含油污水和处理后的清洁水样对比后,指着远处烟筒里袅袅上升的白色雾气说:“那纯粹是水蒸气,不是烟尘。厂区所有排放口一天24小时实时监控,直接上传沧州市环保部门,并与国家环保部的监测系统联网。就是说,这个污水处理厂变废为宝,不向外排放任何污水和废气。大家可以深呼吸试试,是不是啥味儿都闻不到……”endprint
近两个小时的见闻,升华了职工家属们的激动,热闹了归途。有两个“孩儿妈”,嗓门挺亮:“孩子在这儿工作多年了,一直牵挂着他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今天一看呀彻底放心了!”“谁说不是呢!这实地一看呀,比咱们想象的不知要好多少倍,怪不得孩子常说‘我们厂走的是现代化道路,别再用老眼光看了!”
几个“爷爷辈”的年长者,也争着开腔:“哎,知道吗?这个厂现在的一把手叫张栋杰,从西北来的……”
“这是‘旧闻了,你还新鲜?”
“‘旧闻曾经是新闻,你知道这个厂第一任厂长是谁吗?”
一个大问号,打开了记忆之屏!当年的化学药剂厂,也就是今天的华北石化公司,这是一个油田的集体记忆呀!
几个老人的话题,将我们带入了“时空隧道”——
机会是时间之流中最好的瞬间。
对华北油田而言,1985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瞬间”:新年前夕——198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华北油田视察。期间,总书记应邀题词:“新年要有新气象”“中华要振兴,科技做尖兵。”1985年元月1日上午总书记离开油田,下午,局领导班子成员就召开会议,商讨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題词”等事宜。
很快,在全油田掀起宣贯热潮。
“新年要有新气象!”在总书记这一题词中有两个醒目的“新”,新上加新令人振奋,新新相随催人奋进。当时,有“千吨井”和千万吨年产量作后盾,华北油田稳坐全国石油系统“油老三”位置,让油田以外的不少人羡慕得以一睹古潜山油田风采为荣,身穿“道道服”、脚蹬大头工鞋的油田职工时常激动得走路都带风。正是在油流奔涌的辉煌期,宣贯胡耀邦总书记“讲话”和“题词”的热潮,使华北石油人强烈意识到了每年千万吨原油带来的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为啥?因为石油是一次性资源,“石油河”瘦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1978年以后,潜山油田的勘探高峰期已过,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储采比例失调,原油产量递减加快……不断增强的忧患意识,使油田上下加深了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醒世恒言的理解:要确保发展后劲,就必须跳出“油老三”带来的光环,在茫茫原野踏出新足迹,蹚出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时,油田面临的难题是:在储量不足、产量递减的情况下,轻质油还不能全部回收,每年有大量伴生气放空烧掉,同时又要斥巨资购买化学药剂用于钻井。同时,不仅每年要长途购运生产用油,而且生产保温和生活取暖还要消耗原油近14万吨,热效能低、污染环境。“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油气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呢?”居安思危的油田决策层,发动职工和家属化解着问号……很快,有系列举措顺势而生。其中一项就是:在挖潜保稳产、力保“油老三”的同时,着眼于综合效益的提高,填补油田炼化生产空白——
建设化学药剂厂!
1976年展开的华北石油大会战,使古老的任丘大地眼界大开,看到了这块土地上亘古未有过的“热闹”。“油田又要建新厂”的消息传出后,再次让油田总部机关所在地的任丘市东大坞、城关镇、北五里等6个村镇的村民感到惊奇,一连多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话题,不少人欣喜之余难割舍。那时候,“回迁户”等词儿尚未流行,农民们淳朴得就是——农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时在田间地头转悠,望着远处绿油油的苗,抓起脚下黏糊糊的土,自言自语:这是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呀,可眼下要在自己手上丢掉……
村民们清楚,石油上人做事向来利索,只要打雷就有雨。
还真这样,时间不长,成群成群的人来了!成堆成堆的水泥、沙子和钢材运来了……很快,沧州行政公署和任丘市委、市政府领导也来了,要在占地499.07亩的土地上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历史铭记着这一天——1986年9月12日!
这一切,预示着村民们从未见过的炼油厂呼之欲出。于是,在往日一出家门可看见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通向厂址的一条公路,宽阔平坦。为在开工前抢修好这条路,油田公用事业处以会战形式紧忙乎,多次组织处机关干部和基层职工到修路工地义务劳动,修路面63000多平方米,修排水沟300多米,盖涵洞40多个,砌排水沟4000多平方米……
——成批成批的设备远道而来。器材供应处千方百计开绿灯,提前安排采购计划。驻北京、天津、沈阳、上海等地的物资采购人员,想方设法订货,催交、催运各类特种钢材1400多吨。
——相关技术人员进驻施工现场。一幢破旧的板房门旁,挂上了一个“工地设计小组”的小牌牌,出出进进的油田设计院设计人员,忙忙乎乎地检查施工质量、完善设计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匆匆身影让不少施工人员为之激动:“他们本来是穿白大褂的,却整天工服不离身,不叫也自到,比我们还辛苦……”
——管理局和供应处等单位及施工方相继成立了现场组织及领导机构。梁树奎副局长牵头负责现场施工的一系列工作,“化学药剂厂筹建处”从局机关迁到了油建公司家属区附近一个“四合院”,靠前指挥,挂牌督办……
创业艰难百战多,众志成城掀高潮。
在霸县岔北联合站凯旋的油建二公司二大队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直奔化学药剂厂工地,用帆布搭了个简易工棚,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共计2000余名的华北油田油建职工与来自玉门、大庆、四川、洛阳、锦西、沧州炼油厂等地的近千名参建者,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无畏精神,战严寒,斗酷暑,人拉肩扛,艰苦拼搏。管理局工程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日调度、周分析、月安排、季总结,尤其是每次总结后的大表彰,激溅起了工地上的滚滚热浪,在往日生长五谷杂粮、雨后收获蛙声的土地上,有炼塔和管廊等建筑节节攀升。
1986年年底,在建的药剂厂一期工程告罄!
1987年3月底,二期工程如期完成;6月底,圆满完成第三战役任务!endprint
争戴大红花,奏响跃进歌!
为确保工程建成后顺利投产,1987年年初,管理局从玉门、大庆、沧州炼厂等地陆续调来一批操作工和技术骨干。初来乍到,不少人吃住困难,就住旅店、或投亲靠友。条件艰苦不在乎,齐心协力抢进度。来自油田30多个单位和从外部调进的1100多名化学药剂厂职工,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和星期天,不少人连续数月不休假。有的青工将婚期一推再推,有的把家里发来的急信和电报藏起来不让人知道,一心扑在工地上;一年前从外单位调来的老工人,一直忙得顾不上回去搬家……
在紧张而繁忙的工地上,有个“大嗓门”——这是人们给厂长乔明凯起的绰号。有那么几天,有人突然觉得“不正常”,身边好像少了什么似的,细观察,原来呀是“大嗓门”嘶哑了,就像出了故障的舌簧喇叭,嗤噜嗤噜地响,很难听清在说啥;一细瞅,乔厂长的眼睛布满了血丝;一细想,他能不这样吗!平时几乎天天“泡”在现场,走到哪“喊”到哪。他是从油田油建二公司调来的,在工地上施工的主力队伍也是来自油建二公司。令不少人纳闷的是,他不但不“照顾娘家人”,还动辄让他们难堪,在大会小会上常点名批评,不是说质量有问题,就是嫌进度慢。如此这般几次后,有个施工队的队长脸上挂不住了,找乔厂长求情:“厂长,今后对一些小问题能不能别在會上说,你在私下里一说我们立即整改还不行吗!”没想到厂长一开口,让这位队长无话可说:“你们明明知道我来自‘建二,不给我长脸,还有脸找我?记住,怕丢人就把活儿干漂亮!”末了,这位年纪不算大的厂长又补了一句:“你小子听着,我刺打你说明你还有救,我要是不理你,你就玩完了,知道吗!”不是有个电影叫《乔老爷上轿》吗?当时还有个红极一时的小说叫《乔厂长上任记》,所以嘛,乔明凯除“乔厂长”这个雅号和“大嗓门”绰号外,还有个“乔老爷”的称谓。话虽这么说,其实大伙清楚:乔厂长怎么能是“老爷”呢!他当官不像官,心直口快,从不藏着掖着,有啥事当面锣对面鼓,过后从不往心里去。
“泡”在工地上的何止“乔老爷”!
在常减压和催化装置试运行时,厂党委书记李庆元等领导,早出晚归,操心的事儿没完没了。催化装置试投产时,副厂长伊锡珠从早晨7点多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钟,“熬得”两条腿都不听使唤,走路打趔趄。副调度长王宝德也是一个“夜出昼不伏”的汉子,调度车辆、调拨用料、处理工序上的衔接矛盾,等等琐事儿缠得他时常在夜里一两点还难入睡。妻子在农场干活时从装满稻草的车上摔下来伤了腰,老王回去“看了看”,就匆匆回到工地。
上下同欲,活怕人干!
1987年12月6日和27日,一期工程——年处理15万吨常压装置和7万吨催化装置分别投产,并一次成功。与同类工程比,建厂时间缩短了200多天。至1988年1月15日,加工原油17266吨,生产汽油2738吨、柴油1901吨、渣油10964吨。
新厂“早产”是大喜,喜事当然喜庆!
1988年1月18日下午,化学药剂厂一期工程试投产一次成功祝捷大会在油建二公司工人俱乐部召开。鲜花,彩旗,锣声,鼓声,歌声,掌声……到会祝贺的石油部有关司、局领导,河北省支油办、沧州地区、任丘市政府等单位和部门领导,讲话时用的那词儿全是在褒义词中挑的上上品!
于是,华北油田从此有了自己的炼油厂——炼塔、罐群、厂房,似孔雀开屏,为冀中大地增添了一抹现代化工业的浓墨重彩。
在华北油田乃至任丘地区占了个“第一”的炼油厂,就像白洋淀边的一颗明珠,成为人们的新爱。新厂区、新环境,新队伍、新工作,化学药剂厂人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全新的前行路上,开始了新的风雨历程。
在厂领导眼里,新建的化学药剂厂就是一个“摇篮”,出产品,还要出人才。正是为了这“两出”,班子成员首先给自己立了“四个一样”和“四个一”的规矩。“四个一样”就是取消了接送领导上下班的专车,同职工一样乘坐通勤车;不开小灶,同职工一样在职工食堂排队买饭;不拿高奖金,与职工一样计分算奖;不搞特殊,分配生活物品时与职工一样按人头算。“四个一”是:党政领导成员每月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每人承包一个车间,每人在基层车间有一名联络员,每月有一天为“厂长或书记接待群众日”。制度在墙上,更在行动中。生产一到急、难、险、重关头,冲在前、干在先的总有厂领导。第一次大检修期间,党委副书记姜兴周脚被设备部件砸伤,他不顾伤痛,依然是每天吃在现场、干在现场……
有憧憬、有激情,就吃苦不觉苦。当时还是“小年轻”的王青玲,刚进厂实习时,一到机泵隆隆、塔炉和管线交错的地方,心就像设备一样冰凉。很快,师傅们的热情和生产现场热火朝天的气氛烘热了她,使她感受到了苦中的乐趣。当时是四班三倒,上大夜班时晚上11点多就要到厂。那阵儿,由于配套设施简陋,再加上管线细,在冬天冻凝的事儿成了家常便饭。一旦管线冻凝,抱着蒸汽管线吹扫时,人淹没在大团的蒸汽中,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工衣上下湿漉漉,双脚冻得发麻发木,就时常跺跺脚接着干,一直到管线扫通正常为止。大检修时,大部分活儿由车间职工干,每一个塔炉换热器都要打开入孔进行检查,从塔内出来后个个成了“大花脸”。塔上塔下都是人,你看我,我看你,笑声一片。望着车间门前空地上堆满的螺栓、阀门和垫片等零碎,听着现场大喇叭上播送的大干快上小故事,年轻气盛的王青玲时常激动得不能自已。人改造环境,环境也在改造着人,渐渐地,熏陶出了她对工作、对他人的乐观、积极态度,“见困难就上”不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王青玲的名字就一次次上了工地的大喇叭。荣誉感增强了归属感,高耸的炼塔,矗立的油罐,还有厂房里那闪烁的灯光,不知不觉间成为最美的风景,机泵的轰鸣,甚至连厂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塔一炉都变为心上的牵挂。
同王青玲一样,其他年轻职工在“爱炼厂、当主人、献一计、做贡献”等活动中也焕发出了“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涨热情。1989年春节时,一连多日下大雪,厂交通车受阻,散住在油田各单位的近百名倒班工人靠步行每天准时上班。一位家在任丘农村的大学实习生,春节过后回厂时,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步行几十公里,按时回厂。一位家在河间县的职工,骑着自行车往厂里赶……endprint
全新的生活,就这样继续;
全新的事业,就这样开拓!
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雄起的炼塔下“现场直播”着与化学药剂厂一起成长的“连续剧”,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四
新厂新风貌。
建厂不到一年,化学药剂厂就在全油田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介绍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经验。在外人看来,这个新厂子顺风顺水,有“苗”何愁长。可让厂长乔明凯和其他厂领导着急上火的事儿却是“有‘苗长不大”,时常找油田领导“诉苦”:说千道万,就是要钱、要扩建!
其实呀,局领导心明似镜:前几年在筹建这个厂时,主要目的就是建炼油厂,生产油田自用油。那为啥不叫炼油厂,起了个“化学药剂厂”的名儿,不伦不类的。说来话长!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原分属石油部、化工部和纺织部等部门及地方管理的炼油、石油化工及化纤企业。将“上游”和“下游”一分为二后,中石化和石油部(1988年9月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各管一段。与油气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不少人遂生感慨:“石油企业变成了高位截瘫患者,只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除这个原因外,再加上原油指令价过低等,导致石油企业越忙越亏损,用专用词儿说叫政策性亏损!要扭亏就必须植造“双腿”——想方设法建设自己的炼厂,因为当时炼厂利润颇丰。但建厂可以,没必要张扬。具体到华北油田这个炼厂而言,年加工能力只有十几万吨,况且,炼油的事儿嘛毕竟归中石化管(直到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以长城和黄河为界、按地域再次重组后,中石油才名正言顺地有了更多管辖的炼油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个炼油厂,乳名儿就叫“华北油田化学药剂厂”。就在乔明凯嫌厂小一次次找管理局要立项扩建时,局领导也是忧心忡忡:在化学药剂厂投产的1987年,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国原油产量将持续稳定在一亿吨以上,且逐年上产。各油田都在瞄着新目标摩拳擦掌:大庆油田要在年产5000万吨的基础上再稳产十年,胜利油田要在1990年建成第二个大庆,辽河油田要在1990年争当“油老三”。而因古潜山油田闻名于世的华北油田,连续10年稳产1000万吨以上后就像坐上了滑梯,产量说降就降,把“油老三”变成了“油老五”……
“靠油吃饭”的油田人出路在何方!
正值油田上下展开“大讨论”寻找新出路之时,发誓要建大炼厂的乔明凯还真开始筹建百万吨炼油厂了!不过,这个厂不在冀中,在内蒙——华北油田呼和浩特炼油厂。这个厂与二连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阿赛长输管道建设“捆绑”在一起,并称为“内蒙古石油开发建设三项工程”,早在几年前就得到国家计委批准,并列入国家“八五”重点项目,所以说这是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说明叫响的炼油厂。1989年5月上旬,乔明凯北上内蒙任新职后,接任化学药剂厂厂长的是祖国民。李庆元与乔明凯同时调走后,继任党委书记的是金龙欣。“新官上任三把火”!还真应了这句老话,祖国民和金龙欣这俩搭档走马上任后燃起的三把火是“上规模、上化工、上技术”!
“就是为了这‘三把火,把祖厂长急得‘上蹿下跳”!
请注意,将“上蹿下跳”移植在此是褒义,这是若干年后一职工夸老厂长时的原话。也许是“天时地利”的缘故吧,祖厂长拿出的扩建药剂厂方案与油田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思路正好对接。于是,局领导几番审时度势、组织专人论证后,终于通过了药剂厂技改方案。
进取意识一旦遇上“好政策”就会“得寸进尺”。
通过小型技术改造后,化学药剂厂的原油年加工能力提高到了22万吨,催化由7万吨/年提高到9万吨/年……可祖国民仍不“知足”,又盯上了100万吨目标。为了让这百万吨技改方案顺利通行,厂长祖国民、党委书记金龙欣等厂领导和相关人员不知费了多少周折。酸甜苦辣难说清,但有关人员看得清:祖厂长坐上212吉普车顶烈日、冒风雪,不知往外跑了多少趟,跑得“相关领导和部门人员”躲都躲不开。其实呀,有些事情本来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或一个公章的事儿,几分钟就可搞定,可操办过程有时急死人,“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似乎成了某些人的“办事原则”,总有“领导不在”“还没研究”之类的“礼貌用语”脱口而出。祖国民虽是一厂之长,再急也得陪笑脸……
心诚则灵,终于打开了百万吨技改项目的绿灯!
如果说化学药剂厂诞生于油田储量接替困难和产量下滑期、实施22万吨扩建工程时赶上了管理局债务沉重的资金短缺期,那么扩建百万吨时面临的则是全局经营性亏损形势。正是为迅速扭转成本大幅度上升、职工总量严重过剩等困难局面,管理局1995年制定并实施了“三年成本不升、投资不增”战略,把生产经营的盈亏点作为目标成本的最高封顶线,对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就是在油田20多万职工和家属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艰难情况下,将投资向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高科技项目倾斜,开始了化学药剂厂100万吨技改工程建设——
1995年5月1日破土动工!
1500多名参建者绝大多数来自油建二公司,同属华北石油人,深知油田上下对这一工程寄予的厚望,遂把“时间就是效益”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行动,决心在16个月内竣工投产!按常规,如此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20多个月才能完工。
一切为了早投产!建设者跑在了时间前面……
正在全厂上下喜气洋洋准备为百万吨技改工程贺喜时,总公司专家组进行中交检查时在施工尾项中查出问题数百个。有专家说,如果在10月底达不到中交条件,年底就不可能投产。与其在冰天雪地里艰苦作战、仓促投产,不如来年四、五月春暖花开后稳稳当当开工,这样的话既可避免恶劣天气对投产的意外影响,还可使职工少受苦和累,工期也在常规的24个月之内,无可非议。但祖国民算的是时间和效益两笔账。当时,市场成品油价格飙升,柴油价格高居2650元/吨,汽油2500元/吨,平均超出常规价格300-400元,只要投产,每天净增利润近百万元。如果等来年施工,将失去5个月宝贵时间,意味着要丢失1亿多元的利润。把账算到这份儿上局领导也坐不住了。副局长刘海胜牵头,迅速成立了由祖国民等3人组成的药剂厂技改工程收尾工作领导小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小组成员吃住在现场,对所有问题消项处理,层层落实甲乙方责任,掀起了一场“大干20天保中交”的会战。施工单位增加人力投入,把工作计划由“天”细化到了“时”,中午在现场用餐,当天任务不完不下班。10月17日,段大钧等管理局党政领导和有關处(室)长到现场办公,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为保证试运行的各项工作顺利进展,厂领导分工负责、周密部署,只要设备、管线具备条件,就立即吹扫、单机试运,在一月内完成整体装置的中间交接。尔后,主动抢上,完成电气和DCS调试等工作。期间,为了不分散祖厂长和其他行政领导精力,金龙欣主动挑起抓好小装置生产的担子。每天上午上班前,他提前赶到调度室,主持召开生产调度会,适时解除燃眉之急,确保了小装置平稳运行……endprint
——1996年10月20日,CO锅炉1号炉一次点火成功。至此,宣告技改工程的水、电、气、风4大配套系统全部投用。
——11月9日,百万吨联合装置开工试运,标志着这一全局瞩目的“九五”重点工程由建设阶段转入生产阶段。
——11月26日,采油二厂、采油一厂联合供应技改工程的首批原油,沿扩建的原油复线进入罐区。
——11月28日,供水系统微机远距离自控系统投运,实现无人值守……
蓝图变美景,吸引来期盼的目光。
1996年12月13日,参加管理局1997年工作会议的200多人,上午8点分乘几辆大轿车,顶着浓雾到化学药剂厂参观竣工的技改工程。在多年未见的浓雾天气里参观管理局新培育的经济增长点,让人自然产生诸多联想:地质勘探难有大的突破、上产稳产难度增大、债务沉重、资金紧张,这一切犹如层层浓雾制约着油田发展……此时,百万吨技改工程为化学药剂厂带来的崭新气象让人们眼前一亮,“雾里看花”,“花”未逊色,朦胧的只是双眼。穿过浓雾,希望凸显!大家为这一巨大工程优质、快速落成啧啧称奇。在化学药剂厂调度室,祖国民高兴地说:“技改工程常压装置已于12月6日开工,10日生产出了合格的化工轻油和柴油,全套装置经过热紧无漏点……1997年计划加工原油100万吨,销售收入18亿元,吨油利润40元;1998年可加工原油150万吨,吨油利润将提高至200元,已形成油田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是伴随着管理局年度工作会议加快的“提高综合效益”步伐,化学药剂厂技改工程——重油催化裂化装置12月22日正式喷油投产,全套流程打通,宣告技改工程全面试生产成功,标志着化学药剂厂以现代化的英姿进入国内百万吨炼油企业行列。喜讯传来,局党委和管理局的贺信在第一时间道出了全局上下的喜悦之情……
五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没有人清楚祖国民和金龙欣是否知道鲁迅这句名言,但他俩和班子成员“干着眼前的、想着后面的”做法正好是对这句话的诠释。早在谋划百万吨技改工程时,他们就“吃在碗里,看到锅里”,到管理局领导那里见缝插针地把“年加工能力百万吨的炼厂建成后,如果仅仅是炼油太可惜了”之类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说得刘海胜局长深有感触,曾在多场合说:“化学药剂厂领导永远不会满足,他们的想法和步子总是催着你当领导的要多想问题。”副厂长姜兴周、白跃华,尤其是总会计师马表和主管计划的副厂长刘金尚最清楚,祖厂长和金书记一有空就算细账,无论怎么算,结论都是“必须增加化工产品”!要上化工项目就得有专门技术、设备和人才,而当时的化学药剂厂,这些全是空白……多年后,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儿,不少老职工异口同声的说:“孟凡泽就是祖国民厂长和金龙欣书记那届班子为了上化工项目‘挖来的专家!”
那是1989年年底的一天,一封来自华北油田化学药剂厂的求助信飞到了孟凡泽手上。拆开信封细看,原来呀是这个厂有一个列入国家“八五”规划的项目——筹建2500吨/年聚丙烯生产装置,眼下着急的是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令孟凡泽纳闷的是,对方不知从哪儿把自己的事儿了解得如此详细,晓得他1965年从北京工业大学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毕业后,放弃留京工作机会,参加了建设大庆炼油厂的会战;知道他1978年作为中方副主谈参加了全国重点工程——大庆30万吨/年乙烯工程为期两年的引进谈判;也知道他把脱乙烷塔再沸器上的定位管阻汽排水技术成功移植于聚丙烯气体分馏装置丁烷塔,仅用一根钢管替代了一个凝水罐,受到了石油部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更清楚他1982年成功试制的中国第一个旋流式喷头替代了美国专利技术,用一次就可节约费用4万美元;还知道他1987年调到石油部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后,研制出了常压塔旋流式系列喷头,并获国家专利。在密麻麻的信笺上,一连有好几处把自己尊称为“炼化通”,字里行间洋溢的是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991年春节前夕,孟凡泽以“借”的名义来到华北油田化学药剂厂。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正是2500吨聚丙烯工程建设的紧张期,在风风火火来往的职工眼里,黑发、浓眉、明眸、方脸、中等个头、背稍微有点驼的孟凡泽,从“借”来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不当外人,全身心扑在了聚丙烯工程上。白天跑现场,晚上伏案设计、修改图纸,每天工作长达十四五个小时。饿了,常用咸菜、馒头充饥。睏了,就躺在用几把椅子对接的“床”上迷糊一会儿……活跟上人走。可能是因为有了个孟凡泽的缘故吧,厂里又将聚丙烯产能增加到了5000吨。在国内外石化行业技术发展很快的形势下,为使新增设备及早派上用场,孟凡泽就及时跟踪收集、整理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资料,结合实际计算、论证,改进设计。仅半年时间,他和同事一起修改、完善了24项工艺,解决技术问题300多个,补充、完善设计和施工图纸1000多张。
1992年年初,聚丙烯工程投产方案出炉。
在投產前那段时间,人们发现:白天,在厂区食堂里,夹着饭盒的孟凡泽一日三餐几乎每次是最后一个打饭,还时常是边走边吃。晚上,办公室的灯光基本上就没有关过。他究竟在忙啥?同事最清楚:为确保投产后不出“粘料”,他以其他炼化厂的教训为案例,仔细分析,反复研究,终于发现在操作环节对聚合原料中微量杂质控制不严等关键问题。之后,详细优选工艺参数,将注意事项列入操作规程,使操作指南更趋完善。
苦心人,天不负!
1992年6月30日,是化学药剂厂历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随着聚合釜出料口的打开,洁白的粉状聚丙烯如清泉倾泻而出——华北油田第一套石油化工装置和第一代石油化工产品诞生了!让人们欣喜的是:装置投产时,首釜产出合格产品在国内实属罕见,打破了这类装置投产出“粘料”的“定则”,创出了国内同类型装置投产的一流水平!
“人才,真是个人才呀!”
人们在钦佩孟凡泽的同时,更加感到了他的价值和“份量”,“想方设法也要把孟凡泽调来”的呼声更高!于是,一封又一封商调函寄出去了,始终无回音。厂组织、人事部门两次派人南下胶州,商调未果。就在孟凡泽被“借走”的这段时间,虽然长期未在原单位工作,可一如既往的被“娘家人”评为先进,大照片依然在“光荣榜”上醒目,同时原单位还准备“重用”他。尽管如此,化学药剂厂这棵“梧桐树”还是引来了“金凤凰”——1993年5月,孟凡泽全家迁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华北油田。endprint
成为化学药剂厂一名正式职工后,孟凡泽更是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原因嘛明摆着:厂里费了那么大的劲把自己当个人物似的调过来,如果办不成几件像样的事就无脸见人!当然,对一个钻研学问和技术的人而言,更大的动力源自追求事业成功的梦想。或许是这种内驱外“压”的缘故吧,孟凡泽一天到晚是没完没了地忙,既为生产上的事着急,又醉心实用科技的研发。当时,我国聚丙烯年产量为100多万吨。其中,液相本体法产量占总产量的40%。随着国内外对聚丙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装置的技术标准已经落后,势在必行的迫切任务是: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型催化剂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但实现想法的做法谈何容易!丙烯聚合采用的N型催化剂,在国际上都属先进技术,以石油化工为主业的中石化一直在研究,仍未取得工业性成果。因而,在一些石化专家眼中似乎有这样的定论:液相间歇本体法(小本体)聚丙烯装置,只能生产低档产品,以此为原料的话仅能用于简单的日用品注塑。而孟凡泽偏不信这种说法,并把打破这一“定论”作为攻关课题。为此,他对搜集掌握的大量资料,认真计算、分析后,精心制订了生产试验方案。
1993年春天,实验开始!
圆梦之路总是曲折蜿蜒且坑洼不平。同其他单位的试验一样,N型催化剂一投入生产,“暴聚”“粘料”等现象接连不断,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类似情况持续了近半年。“屋漏偏遇连阴雨”,赶上了聚丙烯产品市场疲软期,即使将质量不高的产品降价也卖不出去,导致库存大量积压。因此,有人产生疑虑:“人家大厂子都做不出来,咱这小厂就别再费心劳神地折腾了!”耳闻各种说法,如坐针毡的孟凡泽脑瓜是清醒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凑合,科研不容许一丝一毫的气馁和懒情”,他加倍努力着:逐一跟踪观察加料—升温—聚合—闪蒸—置换—去活—出料—化验等工序,录取数据,分析研究。一个周期需要10多个小时,他不分昼夜地跟班,一跟就是五六个周期。终于,有了新突破——发现问题所在:在工艺方面,对闪蒸去活把握不好,致使分子量不稳;在化验方面,方法欠妥,导致参数不对,操作不稳。发现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立即完善方案,继续试验。终于,喜讯随着迎庆1994年元旦的鞭炮声降临——采用新型高效催化剂生产出了稳定的高档聚丙烯粉料!
好事随风传得快!
河北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后得出结论:新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有的指标超过了从国外引进的连续法聚丙烯产品。优异的产品性能,很快拓展了市场。台商上海同发公司董事长陈先生用过本产品后,亲书感谢状,并赠铜匾。北京某厂以该产品为原料试制成功单向拉伸糖果包装膜,改变了原来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另有上海、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用户纷纷订货。1995年上半年,高档聚丙烯产品被评为1994年度河北省科技新产品,7月又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并列入1995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中国石化报》以《新型聚丙烯粉料问世》为题作了报道:“……一个新投产的聚丙烯装置,居然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专家赞叹,业界震惊!”
如果说扩建百万吨技改工程是朝着把小厂做“大”的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建成5000吨聚丙烯工程则是朝着把小厂做“强”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为了这“两大步”,登上“招贤榜”的何止一个孟凡泽!
连续多年,化学药剂厂坚持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接收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选送生产车间技术人员脱产到石油大学攻读研究生,组织数百人业余攻读石油加工、高级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函授研究生课程,选送近400人次到齐鲁石化、兰州炼厂、武汉石化等厂家对口学习,结合装置大检修等工作营造传、帮、带浓厚学习氛围,在大力培养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青工到高一级岗位锻炼等,走出了一条出产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新路子。
随着人才和技术瓶颈的逐步突破,在神州大地各大炼厂林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化学药剂厂科技增效日趋明显。尤其是在1997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炼化行业时,国内众多50万吨以下的小炼厂被强行关闭,化学药剂厂因“规模”和“效益”优势与“关停”劫数擦肩而过。未“劫”余生的喜悦更使化学药剂厂人尝到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甜头”。于是,全厂上下瞄准“安、稳、长(长周期运行)、满(满负荷)、优”目标,逢修必改,逢改必扩,大搞技术改造,大上技术措施。化工一路开发生产了丁烷气、杀虫剂等产品,“淀花牌”聚丙烯粉料成为国家级新产品。炼油一路两套生产装置长周期开炼705天,创当时炼厂长周期开炼最好水平,提前3年实现厂首次党代会提出的“跻身全国油田同规模炼厂先进行列”目标。尽管小厂有了“名气,”被誉为华北油田“四小龙”,在油田大部分单位亏损的情况下年年盈利,可化学药剂厂人仍不“满足”,依然追求规模效应,将目光瞄准了扩建300万吨的二期技改工程!1999年至2000年,先后完成260万吨/年工程及其配套系统改造工程、1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迁建工程及配套项目,并在1999年4月下旬,引进了“全球第三套、亚洲第一套”的意大利泰克尼蒙特公司的双环管连续聚全新工艺,使6万吨/年聚丙烯项目落地生根,实现了“炼油和化工一体化”的华丽转身。
企业和人一样也有“个性”,因为企业的主宰是人。与其说人是运气的工程师,不如说是自己个性的工程师。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运气”。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材料,有人造出了宫殿,有人建成了陋室。化学药剂厂人求新求变的“一根筋”,决定了他们居小攀大、守土思洋的脾性,大了还想大,强了还要强。从1997年由化学药剂厂更名为“华北油田第一炼油厂”,到1999年9月油田重组时划入核心业务后更名为华北油田公司第一炼油厂,再到2000年7月上划中油股份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石化分公司,改的是名稱,不变的是追求。虽然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可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未变,像传家宝似的届届相传——
六
通往崇高目标之路,总是崎岖而艰难。endprint
2000年划归中石油股份公司后,与华北油田分锅立灶的华北石化公司,就像嫁出去的闺女,要自立自强——想办法过好“自家”的光景。况且,毕竟是企业,还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肩上有重担,脚下路不平。进入股份公司后,不仅标志着拉开了与国内石化行业激烈竞争的序幕,而且踏上了与国外大公司论伯仲、比高低、共经纬的竞争轨道。为使各炼化企业明智抉择出路,股份公司将所属炼厂分为“好、一般、差和最差(亏损)”四类,在投资政策上,向效益“好”和“一般”的倾斜,支持扩大加工规模。对其余两类,除必要的安全、环保项目外,暂时不再投资。在资源政策上,首先保证盈利多的企业。在分配政策上,对亏损企业调减工资……华北石化公司在四类企业中位于哪一档?华北石化人心中有数。论炼化能力:尽管每年接近300万吨,但低于股份公司炼厂平均水平的326万吨/年,在炼油板块直属地区公司中排列倒数第三。论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商品率89.29%、加工损失率1.42%,在中石油炼油板块18家地区公司中排名均为后三位。论产品质量:由于装置流程短,缺乏精制手段,使产品质量很难保证。2003年1月1日以后,国家规定汽油烯烃含量要小于35,而华北石化公司的为45-50。论科技水平:由于连续数年资金不落实,导致装置技术含量没有多大提高。论管理:比较粗放,没法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如此大的差距,又面临股份公司在投资政策等方面的“马太效应”!前进之路在何方?落泪不如握拳头。以“追求卓越,永不停步”为企业精神的华北石化人坚信:只要胸中有目标,再难也能闯出新路!
那么,目标是什么?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姬乃业等公司党政领导在一次次形势任务教育会上的铿锵话语,使1600余名职工心明眼亮:不管如何艰难,也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很快,围绕“建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海洋里搏风击浪的石化公司”目标,“低成本发展、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战略应时而生……战略落地,遂有铿锵步伐响起——从年加工能力300萬吨向500万吨进军!
于是,就有了一群开拓者、建设者、亲历者追梦不停步的感人故事,正像张栋杰说的那样:“事情是大家干的,没有这个伟大的群体,没有大家的实干苦干,就没有华北石化的今天”。我们无法一一讲述这个群体的故事,只能信手拈来,挂一漏万的略叙二、三。
一颗苦心育“甜果”:厂区如画的风景日日趋新,可在为之感动的齐建勋眼里,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将诸多问题梳理后集中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上,变成了夜深人静时的苦苦思索。
1989年从西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华北石化公司的齐建勋,由一名实习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很快又成为领军人物——公司科技信息处总工程师,在实施10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500万吨升级改造项目时,几乎每个方案总体流程的编制和物料平衡计算等都由他负责。因此,被厂领导誉为“参谋”,被同事称为“智囊团成员”。
责任如此重大,能不“望星空”吗!
在500万吨扩建项目初步设计中,连续重整项目的工艺包制约着整个项目的设计进度。为自行开发这个工艺包,公司成立了由齐建勋任组长的攻关小组。技术攻关不像别的力气活,外人再着急也帮不上忙,齐建勋和团队成员只能自己和自己较劲:研读成堆的国外炼厂技术资料,调研分析国内炼化行业先进技术……作为科技工作者,面对的不仅仅是比蝌蚪还小的方块汉字,更多的是一般人望而生畏的外文字母,还有图纸上那些像天书似的点和线,以及由外文字母组成的抽象且枯燥的计算公式,费心劳神不说,关键是费时。时间不够就“五加二”“白加黑”,在抽象的分析论证及计算中,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夜以继日地飞呀飞!一直“飞”了近三个多月,终于“飞”出黎明前的黑暗——优化调整后的两段逆流再生工艺、新型闭锁料斗系统等新技术,不仅适应公司装置、节约投资和费用,而且诸多指标均为国内先进水平。
“大家千万别夸我,我这股劲头都是逼出来的。”
齐建勋在赞誉声中说的这句话,可不是随便冒出的谦辞。不明就里的人有可能以为他在发牢骚,只有了解他身世的人才晓得这是他对自个儿人生体验的精辟提炼和总结。出生在河北省昌黎县东北部一个偏僻小山村的齐建勋,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尽管四处求医,还是落下了腿脚不灵便的残疾。幼年求学期,为按时到校,他每天早早起床,顶着漆黑的夜幕在时上时下且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摸索着行走,来来往往渡过一条必经的湿滑小河时,不知摔过多少次跤。一次次摔倒爬起来的他,走呀走,在走向知识殿堂的那条山路上,一走就是十年。大概是因为腿脚不便的原因吧,这十年间他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不容易,不简单”。作这个评语的老师和同学哪里晓得,还有更多更大的“不容易”在考验着齐建勋。1983年,期待已久的高考结束不久,他得知自己的考分远远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即将实现梦想的兴奋,使他和父母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可命运总爱琢磨“苦命人”——齐建勋报考的某大学以身体方面的残疾为由拒绝录取!好在他的心在生活的苦水中已浸泡多年,习惯了厄运的打击。更庆幸的是,他那颗对不幸已“麻木”的心是清醒的,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走上复读之路……遗憾的是:上帝似乎还要磨练他的耐性——第二次高考虽榜上有名,可残疾的腿依然迈不进高等学府。耐心之树生黄金。擦干眼泪的齐建勋决定自谋职业——钻研无线电技术。同时,不忘复习课程,继续参加高考!“雄心壮志,能打败菩萨。”信念坚定的齐建勋终于在1985年以优异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他比常人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高校生活,在化学工程专业领域如饥似渴地吮吸了四年。那阵儿,他从未考虑所学知识在什么地方能发挥作用,只是凭着在“苦难”中积淀的韧性精神,学,学,学!直到走进华北石化公司大门后,他乐了——自己的所学所思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凭着在童年时期就被“逼出来的”不认命、不服输的韧性精神,不放弃每一个为公司壮大增砖添瓦的机会。作为科技人员,参加技术交流、实地考察、或到相关厂家调研像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100多天需出差在外。齐建勋腿脚不灵便,一路慢跑才跟上别人的正常走路速度,每次到目的地后都是一身汗。尽管如此,他从未向任何人提出过需要照顾的要求。有时为赶时间,一天要辗转好几个地方,这对好身体的人而言都有些吃不消,而齐建勋时常右手掐左手,暗自给自个儿鼓劲:“挺住,‘坚持最后五分钟!”endprint
2005年6月初的一天,外出参加“加氢膜分离技术交流”的唯一名额落在了齐建勋头上,按当时情况,他有充足的理由不去:发高烧,正在输液!可他把学习和技术交流的事儿看得比命还重,没说二话就拔掉输液针,独自踏上去西安的路。到达目的地刚住进旅馆,浑身上下发冷,头重脚轻,连去医院的力气都没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向他袭来,恨不得倒头就睡。可一想到领导的信任和这次技术交流会的重要性,自幼就晓得“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等典故的齐建勋,拂衣整冠,打起精神,到附近一个私人诊所打针退烧。之后,急往学习交流的场地赶。参加学习和交流的3天,是他持续发烧和打针吃药的3天。学习会结束了,身体也逐步康复了。让他欣慰的是虽有病却未耽误学习,并出色完成技术交流任务。就是在西安学习的那几天,他听说同屋住的室友是来自洛阳炼油厂连续重整车间的,便支撑着虚弱的身躯与对方长谈,了解对方在重整工艺方面的技术特点……回公司后,他向领导汇报时提出了去洛陽炼油厂考察的建议。于是,“十一”长假期间,齐建勋与几个同事赶到了洛阳。令对方现场人员吃惊的是:对这个腿上有残疾的人可不能小瞧,你看他明明是来学习的,却对有关流程细致琢磨后提出了质疑,有些问题让人都不好回答。更让洛阳炼油厂有关科技人员意外的是:齐建勋和同事们赴洛阳“取经”回来后,根据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简化了180万吨柴油加氢设计方案中的装置工艺流程,省掉了许多设备,节省的投资可不是一个小数。接着,为加快500万吨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节省投资,他们夜以继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型管桩方案,实施后,又节省投资上千万元……
在“时空”这个大容器中,盛放着每个人用言行培育的“果实”。有人收获的是“苦果”,有人收获的是“甜果”。齐建勋收获的无疑是“甜果”,不仅多,且个个形、色、味俱佳。有人粗略统计过:除他牵头作过公司一系列技改项目总体规划流程和扩建方案的编制、完成500万吨扩建项目的重整工艺包设计外,在解决催化装置技术改造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方面,提出的两套催化改造柴油质量控制方案,使回炼油减少了10%;提出的催化装置合理回炼比数据,有效提高了催化装置的加工量;提出的解决催化装置和催化加氢装置热联合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使加热炉燃料大为减少。为满足北京奥运会对清洁能源的要求,需调整500万吨扩建方案中的欧Ⅲ标准设计。为此,齐建勋与同事们又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熬”,终于“熬”出了“催化分馏塔顶分凝分离、汽油脱二烯烃处理、重整改质、汽油醚化”等6项先进技术,力促华北石化在中石油同类企业中率先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京Ⅳ汽柴油,并从2008年元月开始供应北京市场,成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的“及时雨”。
科技之花结出的丰硕果实,源于雄厚的理论知识“土壤”:有负责编制的《华北石化公司科技论文集》、有亲自撰写的20多篇论文获局、省级以上成果奖等“土壤”垫底,齐建勋的“实践之树”能不长青吗!作为自然人,自幼就患小儿麻痹症的他可以说属“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强者!将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集于一身,在为自个儿赢得“中国石油规划先进个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油科技先进个人、华北石化公司劳动模范”等殊荣的同时,助推华北石化公司炼化业务登台阶、上水平,成为企业和员工拥戴的“香包”。他用行动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这无声的语言,向包括“当年未录取他的高校”在内的那些“买椟还珠”者警示:
高考——不是“选美”!
工作——不是“走秀”!
一个硬邦邦的“实汉子”:“任何作业都可能发生事故!”华北石化人没有不熟知这句安全警语的。当然,还有那句耳熟能详的安全理念:“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炼油厂的设备及油气产品比较集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是突出特点,一旦发生事故,产生的是连锁反应,无疑会导致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存在决定意识,高危行业的这种特点时时刻刻在提示着每一个“石化人”,尤其是500万吨扩建工程开工后,“安全规程”似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像宝剑高悬、岂敢妄动!但人上百口,啥样儿的都有,“万一”呢?俗语曰: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况且,扩建工程施工队伍东西南北的都有,队伍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天气等自然因素,谁敢保证百分之百的不出问题?正因为此,华北石化人不仅有一张常念“安全经”的“婆婆嘴”,还有一双实时收听厂区安全情况的“顺风耳”,更有一双闻风而动的“飞毛腿”。若提起这方面的人和事,众口一词首推于建忠。穿越时空隧道,可发现他一个个“奋不顾身”的镜头:
镜头之一:是滴水成冰的一天,凌晨5点20分,正在调度室值班的于建忠接到报告:“球罐区液化气泄漏!”险情就是命令。说时迟,那时快,老于起身冲出调度室,刺鼻的液化气味使他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不由得加速奔向出事点。是大雾天气,加上泄漏的液化气,罐区一片朦胧。老于一头扎进令人窒息的“雾气”中,眯着眼睛、屏住呼吸仔细检查。手眼并用,凭感觉摸、靠经验研判,终于弄清缘由:气压机入口分液罐因压力超高导致安全阀起跳,液化气在高压下喷射而出,如不及时切断液化气,哪怕是遇到一星火花,后果就不堪设想。危急关头,他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处理泄漏!他来不及戴手套,扶着冻得“咬手”的扶梯艰难而快捷地攀上罐顶平台,沉着冷静地关掉安全阀的截断阀。在油品车间值班人员的紧张配合下,迅速倒换流程,终于排除险情。
镜头之二:大雪覆盖原野,气温急骤下降,小催化装置到液化气罐区的管线阀门被冻得死死的。一周后,天气转暖,阀门开化,突然间液化气喷涌而出,现场雾气腾腾……此时,在管线上方有油建二公司一名职工正在专心致志的动气焊,对脚下方的情景全然不知。这时,就在这时,如有火花下落,瞬间就是火海。于建忠速奔现场。“关掉焊枪,快!”他不顾一切地踩着溜滑的管线飞跑,边跑边喊。终于,迅速关掉阀门,又一次避免恶性事故!
镜头之三:暴雨天气,积水成潭,在装置区即将被淹的危急关头,于建忠第一个跳入齐腰深的污水中清理涵洞;在装置区污水无法外排的情况下,又是他第一个钻入4米深的含油污水井打开了挡板;在联合装置投产期间双脱区容—602罐汽油外泄的紧急情况下,又是他第一个爬上大罐关掉阀门;DCS室南管网液化气外泄,又是他第一个冲上去抢险……endprint
这就是于建忠,用看似平常的“瞬间一冲”,一次次避免了“惊天动地”的事故。关键时刻裂变的“冲劲”,来自于平时的聚合“发酵”。在他当调度长的1400多个日日夜夜里,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上班时间是8点,可每天7点前他准进厂,至于什么时候回家就没有准了。除正常工作外,他惦记的就是施工和生产现场的事,一有“不好苗头”的风声,就像闪电似的往前冲。一次,一次,又一次,他用无声的行动告诉人们:“舍生忘死”的壮举其实看起来很平常,平常得人人都会做;英雄,本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他们——就在我、你、他的身边。但是,英雄就是英雄!就像鹰,有时也飞鸡那么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由普通人变为英雄,不需要多么高的学问,简单到对他人、对工作、对事业有一颗赤诚之心就行。无疑,脸上写满四方奔波痕迹的于建忠,就有这颗“赤诚之心”!自从1987年调入化学药剂厂后,他就让周围职工刮目相看。
——有人说“他是一个敢啃硬骨头的人”。在500万吨扩建工程冲刺阶段,催化装置二号再生器顶部的126个孔需要扩大。刚开始,专业施工队同意承包,但一钻孔就崩了两个钻头,施工队意识到这是块难啃的骨头,不想干了。厂领导心急如焚,找于建忠商量“怎么办”。看完现场,于建忠二话没说“拍了胸脯”:“交给我,48小时完活!”话好说,事难做,众目聚焦:只见于建忠同调度室10名小伙子钻进再生器,一凿子一凿子地在敲打。再生器衬里材质耐磨性很强,是一般钢材硬度的好几倍,一榔头下去,虽声大震耳,却只在衬里留下一个小坑点。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于建忠,和同事轮番上阵,重复着简单而艰苦的动作。手震肿了,耳震木了,可无一人歇息,敲呀敲,把太阳震得落在了西边,把星星震得都不知掉到哪个爪哇国去了,恼怒的月亮扯了一片云朵堵在了脸两侧……一直敲打了37个小时后如愿以偿,为开工赢得了时间。此时,有人发现“提前完成任务”的于建忠,像患上了虚脱病,周身难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人说“于建忠这人是个‘小琢磨,一有空就‘曲不离口,书不离手”。于建忠听后坦言:“我原先只是高中文化,眼下面对的现代化炼油厂,不琢磨行吗?”一语明心,他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与担当“翻译”成了常用语:“作为企业职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厂子的事儿做好,就是给振兴国家的大事助力。”朴素的感情和道理催生出了“爱厂、建厂、兴厂”的自觉行动。他一年365天早出晚归,系统学习只能靠挤时间、多动脑、勤实践。每天,到全厂各装置系统检查生产情况时,总要把流程走一遍,察看主要装置方位和“水、汽、风流程”走向。由不熟悉到熟悉,由熟悉到能发现问题,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知情者清楚,他之所以能成为行家,还有关键的一条——看书。无论是在夜间的值班室,还是在家里的床边,顺手能拿到的总是《炼油化工》《油气加工》等专业书籍。每天吸收一点点,日积月累他就成了“大胖子”。学以致用,于建忠就时常琢磨生产上的事,理出头绪后就提建议,许多建议被采纳后成效显著,尝到甜头的他就没完没了的学。老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他由“小于”变成了“老于”,对相关新知识、新技术还是倍感兴趣,不仅自购了一台电脑,还参加了哈尔滨大学计算机知识的函授学习。闲时学习忙时用,他学到的那些新东西还真在联合装置开工中派上了大用場。别看老于在工作上是个“大能人”,可收入不敢和一些“有文凭”的人比。因为他没文凭,职称就上不去,工资表上小数点前的数就比一些有职称的人小。每当有人拿这事儿逗乐时,老于总是笑呵呵的:“我要是图钱,早就当个体户去了!”那他图啥?人们看得清楚,他图的就是工作,只要能为炼厂兴旺发达多做一些实事,心里就踏实。因而在职工眼里:“老于这个调度长,称职,倍儿棒!”
——有人说“老于是个‘闲不住的人”。啥意思?原来呀,这话特指的是他修旧利废的事。厂里每次大检修时,时间紧,任务重。就说那一次吧,500万吨工程建设刚起步,正常生产的车间迎来了大检修。小催化、小常压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后,新老管网碰头迫在眉睫。此时,一个阀门、一段管线如有问题就可能延误进度。关键时刻,于建忠组织人员将拆下来的管线阀门有序排放,将生锈的螺栓在机油里浸泡清洗后备用。为防止“万一”,他详细核实管线的使用及拆迁时间,并抽样测检;将废旧阀门刷漆打压后按不同规格摆放。责任心能使心变细,忙着修旧利废的老于惦记着“质量”二字,对低压水线、风线或临时排污线等压力温度要求较低的辅助流程,就尽量采用抽样测厚合格的旧管线,对蒸汽、油、瓦斯、液化气等需耐压力、耐腐蚀的管线严禁使用旧管材。在整个检修期,将调度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回收的管线用于管架支撑、采暖线、非净化风线及冷却水线。至于回收并利用的阀门、法兰和螺栓等,多得都没法统计。
一看这些事儿就不难理解:于建忠为啥能从一个基层操作工逐步成为调度长、厂长助理、公司副总经理,原先只是高中文化的他凭啥对一个现代化的炼油厂“指指点点”!这就应了那句外国哲言:“空袋子立不起来!”“立起来”的于建忠当然是“充实的”:胸有爱厂之心,心有爱厂之情,情有爱厂之景,景有爱厂之行,行有爱厂之“果”……
一串串密匝匝地“步履”:500万吨扩建工程热火朝天,正常生产紧锣密鼓……边建设、边生产的工作头绪万万千,奔忙的脚印千千万。回望往日走过来的路,在深深履道上,有簇簇“花儿”绽放。
嗵嗵嗵——一路小跑而来的是小宋。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你看他胖嘟嘟的脸盘红扑扑,宽宽的额头汗津津,眉里眼里洋溢着喜气。啥喜事?还用问吗?这小宋——宋运通在2004年又是“运”气极其“通”畅。年初,与韩国某公司相关人员一起跑东颠西地忙了4个多月,首次引进特种设备基于风险的检测(RBI)技术,有针对性的确定了二催化装置、柴油加氢装置的检修范围、检修深度和检修项目,实现了应检项目不漏、不应检项目不检,增强了检修的计划性和经济性。刚撂下手头这些活儿,又风风火火往北京赶,接连参加了股份公司组织的两次技术会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他正喜滋滋地要进会议室,给厂里100多号人介绍日本COSMO石油公司在炼油生产、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合肥机械研究所的RBI新技术……宋运通的运气为啥这么好?“与洋人打交道、出外学习”等好事儿都让他赶上了,莫非还真是“运通”这个好名儿送来的好运气!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