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361
钟奋生

  1967年,是文革风暴刮得异常迅猛的一年。一季度全国发生了三件大事:1月5日,上海“一月风暴”夺权,影响波及全国;1月23日,中央决定部队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支左部队”由此而产生;2月5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

  1967年6月30日,伴随着一股红色革命风暴的热浪,我们从江西修水县红星小学毕业了。进入中学后,我们便各奔东西了。谁也没有想到,一别50年之后,除已故的15位同学外,其余43位同学都联系上了。2017年9月,我们又在美丽的江西修城相逢了!

  相逢是一首动情的歌,相逢是一幅炫丽的画。

  相逢是跨越世纪的缘,相逢是血濃于水的情。

  一

  9月22日,笔者返回故乡江西修水县,与分别整整半个世纪的小学同学在马家洲相聚。修城的同学漫不经心地要了一杯绿茶,我却坚持要一碗故乡的“菊花麻子豆子茶”。守华同学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打一下胡衍荣同学的电话,因为50年后,他对别的同学记不太清,对我的印象却特别深。我一个电话拨过去,报了我的名字,问他是否还记得我?他说怎么不记得。我赶快要他过来,就像五十年前喊他到我家来玩一样。他飞快地赶过来了。这是50年后,我们头一次相见。相互都还认识,那股童年时期的神韵,都还没变。

  没有时光阻隔的尴尬,也没有那种过份的激动。同学之间的情感,几乎就是在一瞬间融洽,不需要再有一个“预热期”,好像我们分别不是50年,而仅有5天。我们开始无拘无束,倾心交流着往事……

  从西安赶来的徐章和同学,满脸微笑,透着那种大道似水的神情,向我们回忆:当年他与方腊根带着六位女同学去串联,坚持到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位男同学,美美地赴韶山转了一大圈……从杭州回故乡的万长菊同学,还显得那么年轻漂亮,我们是隔壁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相隔这么多年,似乎也没有那种时光阻隔的生疏感……从佛山赶回故乡的龚祖国同学,我还记得他在学校打乒乓球的灵活身影,我们聊起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往事……原住在我家对面的查菲菲同学,向我提起当年我从共大毕业后,分配到三都杨梅山茶场参加工作的情景。当时,与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小伙伴都来为我送行,她也是其中的一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那时是到河背车站乘车,路程比较远,要步行穿过一片茫茫的沙滩,还要过一座浮桥……

  一晃五十个春秋过去了。五十年前,我们恰似东方初露出一轮鲜红的太阳,眼下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转了一大圈,又正如夕阳在天边熊熊燃烧。五十年后的重逢,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原点。我们高高兴兴,开开心心,自自然然,融融洽洽,心灵撞击到一起。

  我们随手捧起,五十年前一朵朵美丽的生活浪花!

  我们静心寻找,五十年前那个永生难忘的世界!

  于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时间老人望着我们在深情地微笑……

  同学情是纯洁的。红星小学的同学情,不仅是纯洁的,而且是奇特的。在众多的同学情中,她恰似傲然屹立的一枝独秀;恰似高山奇峰上的雪莲,经受寒冬的洗礼还显得格外鲜艳。

  为什么红星小学的同学情这么特别?这么能够融洽,而不受岁月阻隔的影响?红星小学同学情的根基在哪里?特点在哪里?亮点在哪里?

  二

  我们将目光折返回来,可以看出,红星小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一个火红的年代,形成特殊的红星小学。

  红星小学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她是在“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中诞生,像一朵奇葩盛开在人间。当“文革”的硝烟散去,其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叩击我们心灵的则是深深的美好回忆……

  “文革”进行曲,第一个强有力的音符,便是“破四旧,立四新”。那时,我们“西摆街”改名为“红星街”。教育改革之风也迅猛刮起,为方便全城学生就近读书,每个街道都相应创办起小学。“红星小学”为此应运而生。红星小学只有唯一一个六年级的毕业班,由于一度“停课闹革命”,我们读了两年六年级。我们班主任刘斌老师,满脸的络腮胡。当城郊鸡鸣山那座古庙被红卫兵摧毁,刘老师便组织我们上山去挑被毁古庙的青砖,用来搞学校房屋基建。一块古青砖,足有三块红砖重呵……刘老师担任我们班主任时,正值中年三十五六岁。他1930年出生,2002年9月在修城去世,享年72岁。

  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家在西门口周边,还有几个是附近农村西门坑的山里学生……

  二、一条街道的近邻,形成特殊的小伙伴圈。

  一条街道上的同学,除了学校里面学习在一起,放学后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我们居住那一片的同学,还共饮一口刘家井水。每逢星期天或寒暑假,同学之间会结伴上山去砍柴。当我们深入进西门坑山源里,还能经常与居住在那里“大树下”不远的陈跃同学相见,他会从老屋里奔出来,隔着那条清清的小河,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你们又进山来砍柴呀。进来坐一下啵!”我们城里的同学感到格外亲切……

  三、一场风暴的洗礼,形成特殊的同学情感。

  那阵子,毛主席向全国的红卫兵发出了“经风雨见世面”的号召,我们是“红小兵”,也与那些读中学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紧急行动起来。当时班里成立了5支串联队,共有25位同学参加了大串联。我们在县革委串联站开了介绍信,而且每人还领取了13.5元的串联补助费。

  我们这支串联队穿着军装,背着背包,打着队旗,浩浩荡荡,翻越茅竹山,向南昌城进发……

  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搞宣传,几乎跑遍全县所有农村,我也有幸参加。当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去了。还有几位不参加排演、个子高大的同学,如李宝龙、王华荣等,他们也去了。他们是去帮我们挑演戏道具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阵营非常壮观,老师也去了四五个人。我们都背着背包,自己带上被子。在下乡演出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与陈老师一路,不知怎么走在队伍的后面,与前面大部队脱节了。当时手摇式电话都不多,更别说是手机。走散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根本无法联系上。当然,演出的目的地是明确的,下一站我们要到什么地方,这边公社或大队要么电话通知对方,要么派人步行去沟通联系。因此,我们所到之处,都会有人来热情迎接。当时我心想,我们走在队伍后面,拖了大部队的后腿。到了目的地,估计会受到他们嘲笑。但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竟还先到目的地。而且等了很久,大部队人马才到,他们神情还显得非常疲惫。陈成荣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一路询问当时老百姓,没有走弯路,后来居上。你们自称对这一带熟,脱离人民群众,凭经验主义行事,怎么样?吃亏了吧!”讲罢,他叉腰仰天哈哈大笑……endprint

  第二件印象比较深的事:记得我们到乡下一个地方,那里一帮山里的小朋友打鼓来迎接我们,两人抬着一面颇有历史沧桑感的大鼓,行走了好几里路。晚餐是吃红米饭,我原来从没有吃过红米饭,当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竟添了八小碗饭吃,创下老师与同学饭量之最。当天晚上演出完毕,我们打着地铺就睡在公社戏台的木地板上,男同学睡一边,女同学睡一边……

  第三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我们在乡下演出时,许多同学患了眼疾,是那种传染性极快的“红眼病”。一双双眼睛里面像布满了血丝,挺吓人的。老师赶快叮嘱还没有患眼疾的同学,千万不能对视他们,不然就传染上了。我们土话称这种眼疾叫“火眼”……

  提到当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事,黄华英同学有件往事印象极深:

  她也是宣传队员。当时每人要交七块钱伙食费,她由于家里贫穷,无法交出,就与主管宣传队的陈成荣老师(教导主任)达成协议,为了能参加这次下乡演出,她宁愿慷慨献出家里两袋米,来抵这七块钱伙食费。其实,当时她家里拿不出两袋米,还有一袋米是向同班王彦华同学家里借的,她父亲不去借米她就哭。

  陈老师经过一番静默分析,最后表示同意。不过,两袋米不是交给学校,而是要她送到第一站演出的棋盘村,学校便可在这一站少交一些伙食费。在那火红的年代,老师个个清廉,人人自律,自然不敢贪占她两袋米。

  黄华英家里有根上等好扁担,上山砍柴时她最喜欢用。眼下却不能拿来挑米,因为米送到了目的地后,扁担她不可能带去巡回演出。灵机一动,她找来一根小竹棍,到时候就可以随手丢掉。不过,万事都有利弊,她用小竹棍担两袋米压得肩膀痛呀。进西门坑大山源是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她挑着两袋米前行,那神情有点像当年人民公社的社员派送公粮,气喘吁吁,上坡下坡,累得够呛……

  黄华英同学还记得: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棋盘村演出,然后到了杭口、上杭等地。虽然很累,但很快活。每当看到演出受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我们就感到格外欣慰……

  我们也有静下心读书的时候,当时有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班里有一个共青团员,名叫李宝龙。他从农村转校过来就是团员,胸前佩戴着极醒目的团徽,那时显得非常荣光,有一种说不出的庄重与神秘感……还有革命烈士的后代杨大庆同学,经常在课堂上被校外革命组织邀请去,列席会议或参加游行……

  这就是在那特定历史环境下,生活的巨浪冲刷着我们的心灵,留下的特殊美好的回忆。我们的少年早已一去不复返,那个精彩的片段,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三

  当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在故乡修水挥毫泼墨、吟诗会友时,古都修水县城四周有一道坚固的城墙。城墙四个方向各有一扇进城的大门,每个方位进城都有不同的风味。那么,从西门进城是一番怎么的景象呢?這是一条颇有风韵的麻石街道,两边是古色古香的木屋。古人的智慧在城市泄洪中放着光芒。街道中间其实是一条宽而深的排水沟,排水沟的上面,盖着一块块呈淡黄色的麻石条,麻石条每块约有2米长,0.3米宽,0.2米厚。街道两边房屋的檐下,铺着一些规格不一的青石片,衬托着这条麻石街的古城风韵。

  进城不远,有一所小学,教室紧靠着街道,还开有窗户。不过,由于里面的位置比外面街道高,街道上的行人们,是看不到教室内情景的。只有顽皮的学生,才爱打开窗户往街道上望。这就是我们的教室。我们是毕业班,在这里读六年级。而且读了两个六年级。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黄庭坚孩提时,从西门口进古都修城的情景,一条笔直的麻石街在诱惑着他。或许他八岁所作的那首“送人赴举”的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灵感的爆发可能正是产生于从西门口进城之时呢。

  假如黄庭坚游到了西门口不进城呢?他自然还有美妙的去处。极有可能他会在望衙桥那座亭子里停留,望着桥下清清流下的溪水,或许会诗兴大发呢。离开望衙桥,黄庭坚会继续西去,这里一边靠山,一边临河。一条长龙似的木屋街靠山沿江,弯弯曲曲往前延伸,竟有五里路。这个地方叫“摆上”,也称“五里摆”。占了城里半壁江山。包括城里西边这一块,统称为“西摆街”。一直走到头,走到没有房屋的地方,仍有一条小道,继续往前延伸,延伸向广阔天地农村……宋朝的摆头上,江面是否也有座浮桥呢?暂还无法考证。

  黄庭坚如果站在西门口,既不想进城,又不准备逛摆上。那他准是对进城卖柴的山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顺着那条小道去寻找诗的灵感。于是,他走进这个大山源,小溪依偎着山风在轻轻歌唱,蝴蝶围转着野花在翩翩起舞。越往前走流水越清亮,越往前走景色越秀丽。黄庭坚似乎要寻找这条小河的发源地。突然,一只苍鹰从头顶掠过,他看到了爬在树上的青蛙……

  这个山源叫西门坑。

  黄庭坚还极有可能从西门口进城,信步前行,没走几步,会莫名其妙地停顿下来。这里一股特有的气场在吸引着他,他不由深吸一口气,眼前突然闪出一道灵光。若干年后,红星小学便在这里诞生了。

  四

  2017年9月23日,我们在宁红大桥江对岸集中,红星小学67届毕业班27位同学搭上一辆大巴车,离开修城向武宁方向行进。太阳隐藏在云层深处,雨毕竟没有落下来,当秋天还在紧紧咬着盛夏的尾巴时,不得不感谢苍天送给我们如此清凉的天气。汽车在叠叠丛丛的青山中穿行,我们庐山西海风景区两日游由此拉开了序幕。

  半个世纪之后的同学相聚,这种特有的“红星情怀”很快活跃着整个车厢的氛围,轻巧地将我们拉回到50年前的昨天……同学们有说有笑,唱着歌,讲着风趣话,乘坐在车上,简直就像云集在当年的教室里呢。

  大巴车刚进入武宁,停在“星海大酒店”旁边,同学们就疯狂似的在这里合影留念。三个两个,七个八个,跟谁留影,都觉得亲密无比;往那个角度照相,都感到风光无限。当然,背景多是身后的那座文峰塔。

  导游姓吴。她说话风趣幽默,首先带我们游玩文峰塔。我与李洪、段祝平、万长菊、查菲菲、黄华英、熊金根、刘荣芳、徐章和等许多同学,都兴奋地爬上了九层文峰塔顶。endprint

  武宁文峰塔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古塔毁于“文革”。跟修水的七层宝塔有相同的命运啊。现今文峰塔是2002年在原址按原尺寸仿原貌复建的。塔高41米,九层六面,塔内装饰典雅大方,书画碑刻充斥其间。登塔远眺,万顷碧波的庐山西海和清新隽永的武宁县城尽收眼底……

  游玩完这个景点,我们就上大巴车,武宁吴导与我们的讲解正式开始了。前面与我们的接触似乎只是属于“预热”。大巴车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行驶,吴导站在前面声音洪亮地介绍:

  “接下来的两天呢,就由我带着大家吃喝玩乐……你们五十年一别,红星小学的同学聚会,证印了一句话: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我们彼此有缘在一起,想想我都感到很幸福……”

  大巴车驶过一座宏伟的大桥,吴导继续向我们介绍武宁的风情:

  “刚才我们经过的那座桥,是1999年武宁全县百姓集资捐款修建的,2001年正式通车。通车后就在原来老的文峰塔的地方,修建了新的文峰塔。武宁很小,跟修水不能比呵。修水是江西第一大县,我们同饮修江水,修河是江西的五大河流之一……”

  从导游的介绍中,看得出她知识比较渊博,而且十分健谈,讲话底气挺足:

  “请你们往这边看,一片汪洋下面,是武宁一千多年的老县城,现在浸泡江底……我们等会就去武宁博物馆,它的外形,可以把它比作一个蚌壳,里面包含着几颗明珠。还可以将它整个建筑看作是一颗明珠,在西海边闪烁。所以这一栋建筑叫‘西海明珠……”

  通过参观游览武宁县博物馆,我们深切感受到武宁人民的文化底蕴与奋斗精神。大量库区移民的迁移,使武宁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武宁人民“舍小家,顾大家”,放弃故土,重建家园。武宁是移民人生的又一起点,移民也给武宁带来新的活力。截至2006年,武宁县核定登记库区移民16万人。武宁人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五

  中饭之后,我们来到“新世纪宾馆”,我与徐章和同学安排住在511房间。宾馆临湖,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放下行李,稍作休息。“2017年修水县原红星小学67届同学联谊会”,便在宾馆7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50年前,我们那次匆匆的分手,没想到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啊。这一步确实跨得太长了。匆匆的岁月,磨砺了我们的皮肤,染白了我們的头发。无情的死神,还拉走了我们的15位同学。然而,我们还健康活在这个星球上,能够在修城云集,在武宁风景区开展同学联谊活动,这是苍天对我们的厚爱。是我们人生一件非常珍贵的幸事啊!

  联谊会中,“红星小学同学群”群主李洪首先讲话,他感慨颇深地说:

  “在跨越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又在修城非常荣幸地相聚了。我们红星小学唯一一个毕业班的同学,而且读了两个六年级的同学又团聚了。我们这个缘分,是带有奇光异彩啊!我们这份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已经经受住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验!

  笔者则深深感叹:同学之情可以跨越时空,并且像水晶般的纯洁。同学是上苍安排的一场特殊的情缘,是古往今来一根牢固的感情纽带。她夹着一颗纯净的心迈入校门,又带着一个圣洁的灵魂走向社会。因此,不管社会如何浮躁,各阶层等级多么森严,只要走进同学之间,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空气立即变得清新了。人们心与心之间,开始真诚的交流;情与情之间,开始高度的融合。尤其进入人生老年之后的同学情,人们那颗心这时是去寻找对往昔的记忆,张开双臂去动情拥抱那轮初升的太阳。

  熊振邦同学(系修水中学高级教师)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兴写下一首诗,并深情地朗读:

  一别五十已成翁,群盼会聚话窗同。

  青梦虽随流年去,晚情已燃岁月中。

  万长菊同学的发言,充满着深情,她说:“同学们: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却带不走我们的思念和记忆;生活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与秉性,却改变不了我们的纯真和友谊。昨日的回忆,我们珍惜,因为她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今天的相聚,我们铭记,因为它拉近了你、我、他的距离;明天的憧憬,我们向往,因为有同学间相互牵挂的日子会更加温馨,更加绚丽!”

  在这次五十年重逢同学联谊会上,凑巧还遇上查菲菲、熊振邦、杨大庆、夏宾凤等四位同学的生日,修水旅行社还为他们订制好了生日蛋糕,在同学们的一片祝福声中,他们点燃起生日蜡烛,许下美好的心愿……

  接下来就是合影留念,唱歌跳舞,开怀谈笑……余兴未尽,又将“2017年修水县原红星小学67届同学联谊会”的横幅取下来,同学们在横幅上签字留念,打下自己人生的深深烙印……

  六

  庐山西海两日游中,我们乘画舫游船,畅游集山川、湖泊、河流、拱桥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文化景区——西海湾,还到了长水村尽兴游玩,这里是江西最有名的长寿村之一,生态环境极佳,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7%,气候舒适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长水村时,曾亲笔题词——“山水武宁”。

  这里育有被誉为“生物黄金”、“植物大熊猫”的红豆杉林。最大的红豆杉围径3.5米,树高25米,树龄达1000余年。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该地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在1000多年前,当地居民村周围种植了南方红豆杉,一直衍生繁茂至今。

  我们在这里欣赏美景,在这里合影留念,在这里与千年古树依依不舍,在这里寻找我们童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张利清同学在这里要与同学们告别了。她是从瑞昌市由儿子开车、爱人陪同赶来参加这次同学聚会的。他们准备从这里开车返回瑞昌。同学们给他们送行,包含着一种离别50年后又重逢的深情,万长菊等女同学还流下了眼泪……她家离我们家不远,可算是邻居吧。通向伞厂那条巷子,我原来经常奔进窜出。她家就居住在里面,我们同饮一口水井。她的姓名我感到陌生,但她的小名我记得烂熟,孩提时别人直呼她为“小二”……

  游玩完长水村,我们将从这里直接返回修水了。吴导在大巴车上开始向我们告别,万长菊同学情绪有些激动,接过话筒:

  “我们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动。有言道:流水不因石头阻,友情不因远而疏。通过这两天的同学聚会,我们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距离进一步拉进了。为了表示这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我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变老的时候》……”

  她在深情朗诵,50年前仿佛也是这个声调呵!大家在倾心听,在细细回味着诗的内涵,在静静的回想,或许还顿悟到什么……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

  最后的香与爱意,

  最后的,竭尽全力……

  我们已经变老,

  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

  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婴儿在啼哭,

  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

  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

  是的,五十年前我们还是金色童年,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已经到了变老的时候。毕竟经历了50个春秋的风雨,迈过了无数道坎坎坷坷。阳光与我们同行,还有夜空静静的明月,以及诗一般美好的童年回忆。在这个进程之中,非常遗憾,有15位同学英年早逝,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仍然健在的43位同学,一个不少地都联系上了。真是苍天有眼啊。我们在那个非常奇特的时空点上匆匆分别,又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空点上从容相聚。我们那段红星小学的同学情缘,带着火红时代的深深络印,带有奇光异彩与不可复制性,经受了半个世纪的考验,必将绵长而恒久!

  其实,我们的心还非常年轻,似乎在逆时光而行,穿越时空去寻找回来的世界。相逢了第一次,以后就会不断相聚;牵手了第一次,以后就不再分开。时间老人在望着我们微笑,我们则给时间老人一个拥抱。在生活的海洋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将留下一束束美妙的同学情缘的浪花!

  责任编辑/彭中玉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