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借母溪的“远航”密码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0947
张远文

  引 子

  2017年10月18日,一个无比盛大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开启了举世瞩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大会十分明确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其中,“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这,对于湖南沅陵大山深处的借母溪与中远海运集团的定点扶贫工作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新策略、新方法、新责任,中远海运集团沅陵定点帮扶的工作队员们根据党的十九大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开始了新一轮不忘初心,勇毅顽强的砥砺前行。

  湖南沅陵大山深处的借母溪,山高壑深,林籁泉韵,美得让人心痛。千年的古藤老树,神奇的沟谷流水,充满原始的神秘。

  很美的借母溪,因为山高、林密、路远,却很穷。“有路不走借母溪的山,有女不嫁借母溪的汉。”这是多年前的真实写照。

  因为贫穷,借母溪至今遗存有一种借母生子的走婚旧俗——当地人称之为“狃花”。撮合“狃花”事的人叫“狃子客”。最后的一个“狃子客”,最后的一部“狃花经”,成为人类典妻制度的唯一文化遗存。

  一切的改变,源于2010年3月,那个春日的下午。一群习惯了劈波斩浪的人,一脚踏进了借母溪的深处。

  他们——就是中远海运集团沅陵借母溪定点帮扶的队员们。

  美丽与贫穷:相隔一朵鸽子花的距离

  2010年的初春,借母溪里的桐籽花开得正旺。

  狃花桥的岩壳边,村民张忠美正小心翼翼地放着蜂桶。一位操着普通话的北方中年人,汗流浃背地向他打问进山的路途。张忠美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问路的人,两年后,却在无路之路中,神话般地架设了一条长达27公里的巡护步道,让每一位进出借母溪的人,既爽心,又惬意。八年后,一直在“贫困陷阱”里仰天长叹的借母溪,一跃而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富裕示范村。一道道“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中远海运集团以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号召,深入国家级贫困县——沅陵,带动借母溪全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条在“大湘西”偏僻边远艰苦地区扶贫的新路子。

  “借母溪的酸辣椒、坛子肉好吃得很。”当年的问路人——中远海运集团派驻湖南沅陵的扶贫工作组组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唐旭东深有感触。这位从未来过湖南的北方汉子,在借母溪山民家里吃的第一道菜,就是酸辣椒、坛子肉。吃惯了面条水饺馍馍的他,当时被辣呛得眼泪鼻涕直流。几年后,唐旭东、柴全顺、许又模、朱建良、孙正阳、傅勤勇,一任接一任的建设扶贫工作组组长与队员们都成了地地道道“特别”的借母溪人,酸辣子、坛子肉都成了他们的最爱。

  为了尽快了解与熟悉借母溪,唐旭东与队员们从明溪口进山,过袁耳坪,取道陈家溪,沿溪行,进入上借、下借、金竹溪,翻越娘娘岗,穿越雄溪,跋山涉水,再走千塘湾,直至洪水坪。他们的脚步差不多踏遍了借母溪的三垭、四溪、八垴、二十三个湾、六十二条沟、八十一岭尖。步入郁郁葱葱、流水潺潺的大山深处,随处可见的是:古树苍茫遒劲,形态各异,有的似凤凰还巢,有的如飞龙下海,有的象仙女起舞,有的若老人卧枕,密密匝匝,层层叠叠,树荫蓊郁,不露天日。急流成瀑,缓流成潭的溪水,至清至柔,淌过一层层落叶,摩娑着五颜六色的石头,细细的,亮亮的,很温情,很纯粹。古藤老树长尾雉,沟谷流水有人家。由于沟谷植被的演化,借母溪形成了一种以沟谷森林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林相整齐,起源古老,珍稀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各异,是湖南省“天然标本”最集中、最齐全的“动植物天堂”。

  与美丽“天堂”极不匹配的是,借母溪老百姓的房屋虽多为土家吊脚楼,但少数房子仍盖的是杉树皮;田,是山脊涧底开垦出来的“冷浸田”,屁股大,巴掌大一丘一丘的,靠天吃饭,打着火把做秧田是经常的事儿;地,挂在房前屋后,得用岩石砌成高坎才能蓄得住土壤。春天来了,养几桶蜂;夏天来了,上山捉几条蛇;秋天来了,背上背篓去采猕猴桃、五倍子;冬天来了,带着狗扛着枪去打几只野兔、黄麂。更要命的是,即便种植或捕获一些山货,要肩挑背扛到几十里山路外的明溪口或军大坪集镇去卖,真是应验了“昔日深山借母溪,山高路险人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上回家日落西”的民谚。

  雄浑的崇山峻岭,欢腾的山川溪流,让他们留连忘返。

  原始的劳作,简陋的锅灶,无法抒寫天空的炊烟,又让他们深深震撼。

  2008年1月,当借母溪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民,柴不能砍了,蛇不能捉了,猎不能打了,药材不能采了,借母溪全村10个村民小组187户722人的生活陷入更加空前的困顿之中,年人均收入不足890元。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致富难,这五大难题如五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当地老百姓的身上,也压在唐旭东与队员们的心里。

  在借母溪深处,有一种树形高大挺拔,十分稀有、珍贵、美丽的落叶乔木,叫珙桐,素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每当繁花盛开时,头状花序下两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如白绫裁成,恰似白鸽展翅欲飞——那是百姓对山外世界的无限憧憬,对幸福生活的无尽渴望。

  守着绿水青山空叹息,端着金碗银碗讨饭吃。美丽与贫穷,始终隔着一朵鸽子花的距离。

  路径与融入:一艘“船”驶进一条溪

  沅陵借母溪国家自然保护区,位处具有国际意义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湖南、贵州、重庆、湖北边境地区)、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之一(武陵山系和雪峰山脉)范围内,北与张家界毗邻,西与古丈、永顺交界。其沟谷原始次森林分布在南北宽15.5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endprint

  借母溪村处于保护区的核心范围,由千塘湾村、借母溪村合并而成,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87户722人,其中35名中共党员,劳动力约400名,外出劳力232人,五保户5户,特困户22户,总面积为25.4平方公里,稻田面积568.9亩,林地面积34198.5公顷。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占40%,文盲占10%。借母溪路远、地偏、田少、林多,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生态公益林和劳务输出为主。

  如何破解美丽与贫穷这朵鸽子花的“摩斯密码”,中远海运集团借母溪定点帮扶的队员们陷入了沉思。

  “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大任;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的责任。”面对一座座山,一重重坡,一道道水,一边边湾,工作队开始马不停蹄地全方位了解借母溪民风民情,熟知村民的要求与愿望。短时间内,唐旭東与队员们,磨破了脚板,讲干了嘴皮,流干了汗水,走访群众180多人次,召集村民座谈420多人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220多人次。通过仔细分析与研究,很快,一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路成型:扶持一个村,带动一个乡,扩展一个县,突出“强基础、壮产业、兴教育”,出台《借母溪村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村庄整治规划方案》。

  “乡亲们,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你们拥有着这么美丽的大自然,有上万种稀有的动植物,满山都是宝。这是祖辈留给你们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这些财富,保护好这里的环境,利用好这些资源,搞好旅游开发,把路修通了,不久的将来,你们这儿就是一块黄金旅游‘宝岛。”这是唐旭东召开第一次群众大会时甜到乡亲们心窝里的一席话。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借母溪百姓期盼多年的一个梦想。“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中远海运集团的帮扶队员们牢记古训,说干就干,借助集团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围绕通路、通电、通水、通讯、通广播电视“五通”目标,争取各界全力支持,夯实基础设施。

  八个春夏秋冬,中远海运集团累计投入3485万元,捆绑项目资金6190万元。完成了洪水坪至千塘湾6.37公里的旅游公路拓宽改造;总投资980余万元的千塘湾至两岔溪4.2公里消防公路横空出世;37公里村组人行道和5座危桥改造精彩亮相;投资2300万元长达27公里的巡护步道蜿蜒如诗;10个村民小组170户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工,实现了同网同价。千塘湾饮水工程,使得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垭、塘坪、冒古洞等组村民安全饮水喜笑颜开;拉通8公里的通讯光纤线路,修建了2座移动通讯基站,通信网络覆盖全村90%区域,借母溪人终于赶上、融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全村187户全部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捆绑项目资金40多万元,加大借母溪村危房改造力度和村庄整治工程,52户贫困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捆绑各项扶贫资金198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游客接待、土特产销售、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于一体的土家族建筑风格的村级活动中心;筹措资金290万元,新建了“中远幸福苑”,使100多位孤寡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金竹溪发生火灾,工作队又筹资120万元,采取以外迁为主和本地安置为辅的方式对18户受灾户进行妥善安置,不让一个群众因灾返贫致困。

  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后,工作队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又紧锣密鼓地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栏”为目标的乡村“美化、净化”工程,着力打造“秀美村庄”。很快,大家齐心协力清路障12公里,清沟渠淤泥3000米,建沼气池10座,安装52台多功能节柴热水灶,改水7个、改厨60间、改栏40间、改厕65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围绕“兴产业、强基础”,工作队致力打造“美丽借母溪”。2016至2017年,又投资40万元实施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投资12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工程,177户农房“穿衣戴帽”焕然一新;投入240万元,实施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修建了千堂湾游客接待中心、西门游步道、中远幸福桥、望母亭、鸽子花桥、观光休闲亭,恢复了水碾房,优化了狃花文化广场等多处设施。古老的借母溪村“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借母溪,如深山明珠映入世人的眼帘。

  培植与嬗变: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时光依然回溯到2010年。

  古朴的村庄,树隙的阳光,溪边的花香,柳梢的清风,云上的鸟鸣,梨花带雨,鸡犬相闻,这让“久居樊笼里”的城里人“复得返自然”,不得不惊诧于这世外桃源般的安详宁静。

  唐旭东与队员们一边陶醉,一边沉思:如此迷人的风景,正是老百姓千百年的付出和守望,他们一直在默默地牲牺自己,固守着年复一年的贫穷,成全着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多少年过去,他们依然如眼前的大山一样,巍穆,甚至有些悲壮地站在原地。

  如何避免扶贫帮困的“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这是中远海运集团定点帮扶的队员们日思夜想的重大课题。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式扶贫”摘掉了逾7亿人的贫困帽子,但对于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扶贫必先扶其志,帮扶必得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变“输血”为“造血”,有的放矢,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达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

  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换言之,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诚哉斯言!剥离宏观而抽象的概念,回归本初,凝望借母溪这片广袤的大地时,中远海运集团定点帮扶的队员们所深切注视着的,正是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个体——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一步步夯实基础设施后,中远海运集团定点帮扶工作继续高度重视,高位推进,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匠心独具地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采取不同扶持方法,实行差异化、精准化扶贫的模式。endprint

  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明确指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蛇没了头就不会行走,鸟没了翅膀就不能高飞。一个村庄,好的领头人与班子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工作队通过组织考察、民主推荐、个别座谈等方式,把责任心、工作和带头能力强的人选入村支两委,配优、配强了村支两委班子,并且每年培养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建立一个永不言败的桥头堡。

  “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了让村支两委干部带头致富。工作队顾不上节假日休息,一次又一次地带领他们外出考察开拓思路、科技培训提高技能、资金投入作为保证。采取以会代训、选派和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先后到吉首十八洞村和贵州江口县寨沙村学习考察村庄整治与农家乐建设经验,开阔眼界,启发思维,增强致富能力。农村党员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主力军”,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八年来,工作队培养了一批农村党员成为“脱贫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济人和群众贴心人”。在征求民意、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订了借母溪村规民约,建立了严禁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捕滥捞、私搭乱建等行为规范“十二条”,确保不破坏一草一木、不捕猎一禽一兽、不滥捕一鱼一虾,切实守住借母溪的“原生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思路一改天地宽。工作队帮助村民因地制宜,先后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和蜂业有限公司,组建借母溪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借母溪农产品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大户+农户”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破解村民产销难题,利用借母溪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茶叶和农家乐产业。

  有思路,就会有出路。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居住在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东大门千塘湾组的村支书符星艳,率先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达40万元以上;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村支部委员符星龙建起农家乐,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茶叶基础的冒古洞组村主任吴显本,发展茶叶产业,年收入达15万元;交通不便、资源丰富的黄腊溪组的村专干孟迎香,加入養蜂的“甜蜜事业”,年收入也达6万元以上。

  如今,借母溪村的村支两委干部个个有产业,人人都是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率先致富,不再窝囊废了,说话有底气,做事有狠气,村支两委的号召力如同杜鹃岭上的花朵,既可以狮子啸天,又可以姹紫嫣红。

  在帮助村干部致富的同时,工作队对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种养积极性;通过聘请专家上门培训指导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企业合作方式解决产销问题。目前,借母溪村几乎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个产业大户,收入可观。其中杉木洞组被称为“采花大盗”的张忠美,养蜂达280箱,年收入超过20万元;借上组的农家乐带头人孟健全,一次性可接待游客100人以上,年收入达25万元;塘坪组养蜂大户吴绍雄养蜂60箱,年收入5万元以上。

  对一般农户,重点开展种养项目扶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一般农户发展农家乐、蜂蜜、茶叶三大产业相关的种养殖业。借下组村民符国林在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在开办农家乐的同时,养殖中蜂,两项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千塘湾组村民符太照养殖山鸡3000只,收入可达10万元。

  对贫困群众,倾注全部心力,全方位、多形式帮扶致富。“输血”与“造血”充分结合,“一个都不能少“地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

  对于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则采取以资金补助和实物捐赠的方式给予资助;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围绕蜂蜜、茶叶和农家乐三大产业,以奖代补,鼓励发展三大产业相关的种养殖业,并将项目细化到户,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责任明确到工作队成员和村支两委干部

  通过精准帮扶,借下组贫困户符竹林养蜂、养鸡,年增收1.5万元;胭脂塔组张开明养猪、养鸡,年增收3万元以上;冒古洞组吴高喜和千塘湾组的符毅洲养蜂,年增收2万元以上;金竹溪组李永胜养羊,年增收入达4万元以上。

  同时,工作队大胆创新“两项制度户”扶贫方式,对借母溪村“两项制度户”16户57人贫困对象,工作队在不动用原有国家给予“两项制度户”补助的前提下,从扶贫资金中按照人平1300元的标准专门安排部分资金,以股金的方式投入到借母溪蜂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股分红,每年至少可获人平400元的红利。

  工作队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将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扶贫效果,为山区精准扶贫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两项制度户”的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扶贫更在扶智,扶智更在教育。借母溪的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工作队每年拿出2万元专项资金,对借母溪乡军大坪和筒车坪两所九校进行支持,并积极联系社会资源对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为加大对沅陵支教力度,工作组积争取和配合中远海运慈善基金会联系“为中国而教”基金会,实施教育扶贫与助学励志项目。近三年来,“为中国而教”基金会共选派了三批一共38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到借母溪乡、北溶乡、清浪乡、陈家滩乡、大合坪乡、荔溪乡、盘古乡和明溪口镇等边远学校进行每批为期两年的支教。投入资金100万元,争取配套资金200万元,帮助军大坪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远航·追梦”综合教学楼、体育场、电教中心和物理生化实验室,帮助学校师生改善办公教学条件,全力扶持军大坪九校通过“合格学校”评比验收。积极贯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念,总投资260万元用于教育扶贫与助学励志项目:50万元用于军大坪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场、电教中心等);60多万元用于更新县内19所学校的课桌椅;30万元用于军大坪九校、枫香坪九校、筒车坪九校三所九校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30万元委托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用于建设两所“梦想中心”教室,改善县内19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设立“远航·追梦”励志奖学金,其中,30万元用于奖励借母溪乡军大坪九校、枫香坪九校、筒车坪九校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60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沅陵一中、沅陵二中、沅陵六中三所省市县级示范中学150名学习成绩优秀且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endprint

  要想成为赢家,首先必须成为专家。工作队采取办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大村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茶叶、养蜂、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680人次,为当地产业开发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挑选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搭建平台,开展航海专业人员“订单式”培训,共培训和输出航海专业人员18人,输出人员月工资5000元以上,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一对鲤鱼乖又乖,摇摇摆摆上滩来;闯过几多金丝网,绕过几多钓鱼台;簸箕簸出满天霞,筛子筛出幸福花;中远海运来扶贫,早淌金来晚淌银。”村支书符星艳每每与村民遥望锅锅垴上的蓝天白云,都会情不自禁唱起久违的土家歌谣。

  中远海运集团按照“扶持一个村,带动一个乡,扩展一个县”,突出“强基础、壮产业、兴教育”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旅游扶贫”,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八年来,累计实施项目38个,带动72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了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一直在“贫困陷阱”里仰天长叹的借母溪,一跃而成远近闻名的富裕示范村。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鳞次栉比的古朴吊脚楼,生意红红火火的农家乐,人们在高山云端中肆意体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美妙意境。借母溪,成为人们科考、旅游、探险、避暑、疗养、休闲的理想胜地,一道道“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看着借母溪老百姓一天天地脱贫致富,看着绿水青山一步步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唐旭东、柴全顺、许又模、朱建良、孙正阳等一届接一届倾心帮扶的中远海运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一个“绿”与“富”的良性循环正在这里形成。以人为本,葆有初心,行动改变存在。如今,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借母溪映入世人的眼帘,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不只是木鱼石的传说,更是借母溪的传说。

  思考与延伸:现在是未来的起点

  借母溪,又名“寄母溪”或“佼木溪”,隐藏着无数神奇的传说,无论是借母生子也好,寄母行孝也罢,这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大山,流淌万年的古老小溪,如今,在中远海运集团这艘大船的领航下,每一棵树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每一滴水都有着自己的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一届又一届的中远海运集团帮扶工作队员们遍访村民,淌尽山水,寻找支撑点,努力将扶贫工作由浅层意义上的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救济式、分散式,转变为深入的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入股式、整体式。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道,决定依托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国家级”品牌,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注资110万元成立湖南借母溪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着力打造“借母溪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同时整合借母溪蜂业公司、养蜂合作社、农产品开发公司,规范公司化运作管理,探索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人均1000元的标准,捆绑产业大户和全村365名贫困识别对象入股分红,推动借母溪乡村旅游业及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发展。帮扶农户开办15家农家乐,实现年收入400万元以上。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蜂蜜养殖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为每家贫困户免费提供10个以上蜂箱,发展养蜂户50户,年产值达1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打好“有机牌”,大力发展蔬果茶产业,种植红心猕猴桃30亩,惠及75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种植茶叶180亩,直接为20名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可实现工资性收入600元。通过订单化生产、网络化销售,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扶贫对象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村民孟群贤深有感触地说:“我原先在上海做木工,月收入大概4000元左右,看到扶贫后家乡的变化,回来开农家乐,我们做梦都没想到,借母溪这个穷旮旯里,现在会来这么多人,能有这么好的生意,平均每个月都会赚上两三万块钱。”

  “采花大盗”张忠美一边取着蜂蜜,一边眉飞色舞地诉说:“中远海运扶贫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我现在靠养蜂卖蜂蜜,一年收入都有二十多万,在县城有自己的借母溪蜂蜜专卖店,還在城里买了自己的房子,感觉现在的生活就象蜂蜜一样甜。”

  如今,只要你走进借母溪,总能听到这古朴而又现代的湘西民歌小调,婉转悠扬清新。屋后桃花,门前流水,精致的农家院落,喝一口泉水润一下嗓,揉一下眼睛仔细望,新农村的好风光,赛过神仙居住的天上。移步换景,处处给人赏心悦目、超凡脱俗的感觉。

  借母溪的山乡巨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13年8月6日,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韩永文一行专程赶到了借母溪“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指出要将借母溪沟谷原始次森林的生态优势转换为旅游优势,把借母溪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并把地处大山深处的借母溪作为省委办公厅的建整扶贫点,与中远海运集团一道,致力把“青山绿水”真正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2016年3月26日,“春涌张吉怀,神游借母溪”湖南首届春季乡村旅游节在借母溪浓情开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许又声出席开幕式,正式启动“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经济带战略,连线“张家界南线”三市四县战略合作。省财政厅原厅长史耀武、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怀化两任市委书张志银、彭国甫,沅陵县委书记钦代寿及县四大家领导多次深入借母溪,给定点帮扶的中远队员们送去组织的温暖,并一起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脱贫致富的老百姓,情不自禁地唱起古老借母溪的新歌谣:“山高高哟,高不过党的恩;水长长哟,长不过党的情;莫说千山万水,那个路难行,只缘北京有远亲;多谢那个哟,中远海运的好船长,领航我们去远行。”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中远海运集团带着使命,倾注热情,严格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本着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做好偏远山乡的脱贫攻坚工作。endprint

  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上天给了“中远海运人”扶贫帮困的一份困难,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份智慧。探寻、剖析中远海运集团借母溪旅游扶贫开发之路,诸多鲜活的密码,无疑,對于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密码之一:合力“联”动,是贫困地区“转变”的前提保障。扶贫工作不是一个扶贫工作队的事情,而是牵涉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只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中远海运集团定点帮扶借母溪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整合当地政府、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把效力发挥到最大化;在产业发展上,积极联合涉农部门,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上的支持,为产业发展建立“绿色通道”;在人员培训上,争取农办、科协和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为农民素质提升搞好全方位的服务;在扶贫宣传上,争取各级领导、社会名人、名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关注,为扶贫工作争取社会各个层面的更大支持。正是因为中远海运集团扶贫工作队整合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强有力的合力,使得借母溪村短短几年有了飞跃式发展。

  密码之二:找准“特”色,是贫困地区“思变”的观念引擎。一般来说,条件贫困地区往往资源贫乏、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缺乏农业竞争优势。中远海运集团扶贫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秉赋,善于变资源“劣势”为比较优势。借母溪村山高路远,交通落后,但森林植被良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境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就是它的比较优势;随着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气的提升,徒步、溯溪、探险、攀岩等户外活动的生态游、探险游的兴起,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又是它的特色优势;扶贫工作队借助旅游的东风,突出区域特色,围绕农家乐、蜂蜜、茶叶三大产业做文章,促进传统农业向优势特色农业转变。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通行条件,打开“山门”,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进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创建借母溪生态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蜂业有限公司和农产品开发公司,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

  密码之三:强化“带”动,是贫困地区“蝶变”的关键环节。“强村背后有能人”。借母溪村能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很大程度归功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2010年来,在中远海运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班子带领群众修路铺桥、抬杆架线、找水源、修水池,身先士卒;同时,带头开办农家乐、种茶叶、养蜜蜂,身体力行;组建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公司,解决农民的产销难题,拓宽农民致富途径。

  密码之四:激发“创”业,是贫困地区“求变”的重要源泉。真正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依靠工作队,重要的是充足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自己双手和聪明才智,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远海运集团帮扶借母溪村的实践,从培育茶叶产业到发展农家乐、蜂蜜,从修路到引水、建池、建房,从规范农家乐到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都是一步步“创”出的结果。实践证明,借母溪村“民富村变“,正得力于全村干部群众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得力于中远海运集团扶贫工作队在农民培训上的加大投入,以及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技能、崇尚科学、强化修养,造就了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构筑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有力的基石。

  密码之五:利益联结,是贫困地区“同变”的有效捷径。采取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捆绑产业大户和全村365位贫困识别对象入股分红,推动借母溪乡村旅游业及种养殖业、农副产品的发展,促进借母溪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持续有效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提前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目标。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借母溪村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0万元以上,达到了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标准。在产业扶贫中,往往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贫困户置身风云变幻的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很是微弱。如何有效防控风险,让脱贫更加精准高效?这就需要在贫困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套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必要措施防控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性的稳定收益。

  密码之六:志智结合,是贫困地区“终变”的持续动力。扶贫先扶志,有志则有智。兴教育,抓培训,广助学,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拔穷根,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八年来,工作队围绕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教育,实施了“远航·追梦”、“教育扶贫”、“助学奖励”、“农民技能素质培训”、“考察培训”等项目,培育了产业发展人才,加大义务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了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采取办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指导、送村民到湖南农大学习等形式,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给农村脱贫、农民致富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期盼与绵延:大道无疆,行在路上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根据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一群又一群的中远海运集团的远航追梦人,在神奇的借母溪,用他们的赤诚,深情地叩问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用他们的智慧,打破“经济不生态、生态不经济”的怪圈,把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扶贫新机制,多元化推动,让贫苦的群众获得幸福,让幸福的指数不断提升。他们,像一缕缕春风,一滴滴甘露,为借母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中远海运集团借母溪定点帮扶的工作队员积极配合湖南省委办公厅驻借母溪洪水坪、学宗溪的定点扶贫队员们,同时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互为沟通、互相协作,形成合力,为整个借母溪乡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殚精竭虑,布局谋篇。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