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今奇老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0992
鹤坪

  

  

  

  我借古镜鉴明月

  —— 写作缘起:生活中的“杏花村”和艺术中的“唐僧肉”

  一

  我陶醉在今奇老人神奇的“今奇猫”世界里,不可自拔,如此一年时间。

  杏花村在哪儿?我们毕生寻找的其实就是一个理想的精神和生活的氛境。为此,我们探索不止,顶着风雨往前面走。

  今奇老人在美国华人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中美艺术家当中,今奇老人近乎传说。

  今奇老人是朴素简从的,是笃实淡定的。他用中国水墨画谱写出了中国文化至善至美、至纯至臻的绝妙“神曲”。

  还要告诉你,今奇老人是一个轻财重艺、淡若隐菊的旅美老人。他把毕生用于画猫,画出了大境界、大涵養、大学问。然而,直到今天,今奇老人把“卖画”看得淡之又淡。他“不卖画”的理由其实是值得每一位美术工作者咀嚼和深思的“推背图”式的逻辑学命题:自己喜欢的画,你卖了干什么?自己不喜欢,你画它干什么?

  今奇老人的“今奇猫”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触及到了艺术的核心话题——具有唤醒特定观众的特定感受及其传达昂扬向上、从善如流的积极进步作用。

  可以说,今奇老人用水墨丹青给我们谱写了一部生活宝典和思想宝典。他用近乎宗教般的诚挚爱心讴歌着浓情似火的快慰人生、社会之亲与岁月和年轮的奥意和精微,迸溅出丰瞻裕如的大美至美的理想珠光。可以说,今奇老人从情绪与感觉到理智与思考两个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堪称充沛的滋养元素和学养资讯。

  从今奇老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考量,“今奇猫”是饱含人情温暖的,是温润如酥的;“今奇猫”复合和杂糅了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精神涵容,体现出了——对诗思与哲思相互交融的高级追求。

  就创作言,“今奇猫”用水墨画无比丰富的兼工代写的水墨语言形式,从形神、虚实、墨彩等诸多方面达到了极高表现水平,进入了艺术的“大化之境”与“臻美之境”,属典范的中国水墨画之上乘作品,部分作品甚至具有无可置疑的传世价值。比如《母亲》和《望眼欲穿》等。

  其实,传统的“从作品到作品”的学术研究方法,并不能涵盖今奇老人所展示和释放的精神风致和作派风范;冷峻的赏析往往只能削弱审美快感与哲思蕴含,无补于对博大精深的“今奇猫”艺术作品从全面宏阔到细致精微的“远观”与“近睹”。

  我们得静下来,用静水深流淘洗掉当代生活的种种杂质杂垢与欲念与动意,静静地坐在今奇老人面前。

  今奇老人往高处看,他是一座晶光四射的冰山;往深处看,这冰山已沉入海底,而暴露水面的仅仅只是冰山之一角。

  二

  不论从今奇老人的治学治艺态度还是从他的文采考量,你都不难感受到一股“通体皆活”的舒适度与“厚重工稳”的稳定感。

  我以舒适度与稳定感涵盖今奇老人的学术作派,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在今奇老人创作的“今奇猫”世界里,无处不迸发着思想珠光、理想珠光以及神机妙运的“美的构成”。从他运笔的企求、意趣、法度,皆含于画幅之中与情理之中;今奇老人似得天助,似有天然感应,似与天地交流,然后才是“合谢赫六法”,才是“抵宗炳绳墨”。

  法,在今奇老人这儿,就是艺术劳动生活的朴素工具,属画家的基础生存设备。今奇老人没有一幅“为法所使”“为法所役”的“为画而画”的今奇猫作品。法,在今奇老人那儿自然得就像呼吸。

  今奇老人是货真价实的“老人”,因为每一幅“今奇猫”都有一个立骨的“核”,这个“核”往往就是俗言的“画外功夫”——故事。

  今奇老人的画一如其史实:从幼年的襁褓失孤到老年的真水无香,浸透着战火的硝烟、生活的烟火、土地的沉厚与母爱的深沉滋养。而画幅的考究、结撰切入的角度,在颠覆寻常花鸟画图式构成的前提下,赋予崭新的图式奉献;突现出“猫史”与“猫志”以及“猫与人”“猫与其他动物”以及“猫与猫”构织而成的“猫社会”“猫世界”。突现了“猫言猫事”的无事不可“猫言”,无理不可“猫谕”的一个宽泛无比的——“猫化语境”。

  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水。而“读猫”又能唤醒我们哪那一种沉睡的审美意识呢?

  今奇老人赋予“猫化语境”的这种能变故变、触手尽变的无穷“变趣”,为我们演绎出了“妙到细微处,却在常理中”的朴素蕴含。

  纵是随类赋彩的《真理》《荣归》这样的盈尺小幅,都饱着充沛的文化意蕴,都堪比浓郁而醇美的香茗,或清洌爽净的陈年老酒。

  今奇老人的美术活动有两个结点、两个源点:一个是猫,一个就是美术。

  而今奇老人在结点和源点之间,搭筑了一座骑跨古今、中西合瓦的“审美猫殿”,这个“猫殿”精妙绝伦,穷古通今;这个“猫殿”,神妙能逸,通古喻今。

  三

  今奇老人崇尚“藏”和“简”。

  他简单到“知穷通,而守寂心”。

  他藏得深,流行书街画市的署名今奇的作品,只是龙之一鳞、凤之一羽。

  而今奇老人哩,神龙见尾不见首,潜入时间的深海,探幽索微,发乎猫言咪语。

  在美国,如今商街画市流行和传播的“今奇猫”,基本是印刷品或者复制品,几乎看不到今奇猫的水墨原作。

  我为着研究的需要,幸运地欣赏了今奇老人各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形式的“今奇猫”原作。但老人的房门,我至今未能敲开。

  除此之外,关于今奇老人的其他讯息,我无可奉告。另,对“今奇猫”的“审美考察”是我个人的私事,纯粹出于热衷与热爱,于当下的所谓“文化炒作”无关。

  人言可畏,在美国,我独与猫咪交流。

  我对“今奇老人”和“今奇猫”的审美考察是从夏天开始的。而此刻,秋风已经敲打着我的窗棂,窗外果树上的果子已渐渐地由红变紫。雁阵从天角划来,在往南方飞——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但“绳”在哪儿?由谁“引绳”?“名”在哪儿?由谁“引名”?(朱子所言“引名”,明里暗里指示的都是“引圣人言”。)从古往今,中国学术“重言”,而西方学术“重行”;中国人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述美女的理想姿态,但至今却没有出现一幅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那样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作品。所以,我用“欲审今奇,莫如涤俗。欲识咪言,归心于爱”指导此次的审美考察。endprint

  这里,我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事实证明:在以网络互联网为传媒主流的“大数据时代”,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别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样式、处世蹈略以及风致修为,加快和增容了它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以显赫的实绩再次证明:中国水墨及其水墨艺术的伴生产品,完全具备了流行世界的前提条件。“今奇猫”给了我们启示:中国水墨画在更广泛的国际文化大环境意义重大、使命艰巨!

  不论大众生活还是艺术生活,都把“唐僧肉”当作有利于成长壮大的物化精神启示。而“唐僧肉”在哪儿,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凉水沏茶慢慢浓

  —— 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丛谈

  一

  雖然篇幅有限,但我依然写下“凉水沏茶慢慢浓”作了本章的篇目。世上文章莫过一个虚文、一个实文,但凡为文,先得归心。

  是心动在先还是行动在先,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在禅家那儿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一千年也没说清。在俗家这儿,万念俱动,利来利往,而“心灵”在哪儿?

  据说今奇老人有过风火流利的年轻时代,然后进入木牛流马的中年时代。等到老境将至的时候,今奇老人渐渐地开始“扬弃”和“荡涤”了。

  今天的今奇老人使我想起宋代诗人林逋。其实后代只传下林逋“梅妻鹤子”一个传说,而忽略了林逋的诗人和画家身份。

  今奇和林逋好有一比,只是今奇不是隐居杭州孤山,而是隐身大洋彼岸的亚历桑纳州。林逋传下了植梅养鹤的清高自适生活。后代多有仿林逋植梅养鹤,以梅喻妻、以鹤喻子的隐士,如此“梅妻鹤子”跻身成语和典故,以此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清高、超然物外的情态;林逋的生活情态化是传统中国文人所选择的生存态度,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

  今奇老人画猫,抱定了“画就是了,不管它白猫黑猫”的姿态。

  今奇老人有一个可以上升为“观”的心得:好画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好画是画出来的!

  从简单到复杂,犹如磨境:不磨时光可鉴人;磨得久了,映照出的可能是一个狐猫蛇行的动物世界。

  写下稳稳当当“今奇老人”四个字,我就一头钻进如注的暴雨,任海风吹散多日来纠缠着我的诸多感慨与孤愤、幽怨与悲楚;任雨水浇头盖脸地给我进行一次从头到脚、从理智思考到情绪感觉的“洗礼”,冲刷掉三十年也许更久时间养成的欣赏习惯和写作习惯。

  中国俗语往往在把你带入妙境之后,不为你考虑妙境的出口。这样,为寻找精神和肉体的“出口”就成为古代士大夫毕生的功课。如此五千年下来,中国史传典籍及宗教经藏“审”和“考”属类的作品就浩如烟海了。

  这样,中国文人比西方文人早出三千年发现一个艺术的真理——艺术是瘸脚的。在中国人的发现之后,西方人才有了——“艺术是戴着枷锁的舞蹈”这个说法。

  中国文化妙在有虚有实,而西方文化讲理和求真。有了虚和实,结构和派生出了无限广阔的中国艺术的生发关系和审美构成,然后,审美诞生了。

  在审美诞生之前,人类不论为官为绅的还是挑担卖浆的,都在没完没了地为同样的三个问题苦恼,苦恼了三千年,也许更久。

  我从哪儿来?我在哪儿?我要往什么地方去?

  “三”是一个“是非”产物。天下的所有圣人的诸般学说,其实都在“舍一二,而言三”。比如艺术家,比如画家,毕生的诸般探索大莫过三个问题:1、画什么?2、怎么画?3、为什么画画?

  其实,这是终生缠绕着人类的永久的、无法挣脱的三个问题,神仙也逃不出这三个问题,直至问题淡化,成为境界。

  中国艺术尤其讲究“境界”,不入境界,堪比化外;一入境界,天人感应。

  这样,神仙带着一脑门子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去天下寻找“酉神”。酉是神尊,华夏巫婆神汉敬供的就是酉神。在《说文解字》里,酉,还有“老”的含意,当然包括老人。

  天地苍茫,神仙找不到酉神的居所了。

  这样有了延伸的诘问:“借问酉家在何处?”然而,由“牧童”回答了神仙的这个问题。

  应该由“神仙”回答的沉重问题,却由“牧童”以答非所问地顽皮姿态告诉给了神仙。这就是中国艺术高级之所在。牵涉到哲学和伦理学,架构出了由诗学(也就是审美学)和哲学融铸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美学;其中牵涉到心灵学层面的“移情”和性命学层面的“虚实”。而牧童指给神仙的却是个名叫“杏花村”的地名!

  其实,不论“杏花”还是“村”,都于“酉神”无关!牧童指给神仙的是一个足够神仙放纵想象空间的绝妙去处,但绝不直指酉神。

  “杏花”是谁?杏花盛开了吗?杏花嫁人了吗?杏花不论形与色、文与章,都构织出了人与灵的某种陶然乎我、忘情忘我的美妙氛境,所谓妙境。

  至于“杏花村”于酒的种种传说,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酉”与“酒”、“酉与巫”以及“酉与艺”等等与“酉”有关的话题自此打住。

  我听到“今奇猫”的猫言咪语了。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今奇老人慈祥宁静的亲切面影了。

  今奇老人“问道”,问到“猫咪”那里。

  “今奇猫”作下如是说,就涵盖和融铸了今奇老人的人生价值和艺术思想的温度和脉搏跳动的节奏。

  黑暗里,海喧哗着,一只误了归期的海鸥拍打着翅膀,盘旋在波涛与峰谷之间。似乎这只海鸥也有了融汇海洋、做一朵勇敢的浪花的准备。

  美有人的体温和自然的气味。美是形象的,是有生命会呼吸的。美是有命运的。

  二

  在纽约街头,远处过来一队中国的和尚。

  我相信在这支队伍里有怀才怀仁的大德高僧,但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当中没有唐僧。

  而英语chiha确实包含有“唐”、“唐朝”的含意。这样,英语世界的各国人民完全可能把这支和尚队伍理解为一支“唐僧的队伍”。

  当然,我所说的唐僧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唐朝赴“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endprint

  去年,我在持久地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术流变及其美术人物风格气质时,意外地发现:近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有两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却在整个二十世纪里被我们的美术研究领域及其广大的美术工作者给“遗漏”了。而这两个被“遗漏话题”却直接关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流变构成及其中国美术风格作派及其命运。

  这两个被“遗漏”的话题依次是:

  一、基督教文明求真博爱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圣洁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重大推进作用和客观贡献;

  二、留学以及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为拓宽中国美术观念和表现,所迈出的走向世界的豪迈步伐及其旅居海外期间所传播出的华夏文明之理想光芒!

  中国美术家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走向世界的步伐,美术家前赴后继的卓绝身影屡屡令我泪奔。旧《申报》消息有载:“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他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各个国家,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对他日后的绘画创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把今奇老人作为我“二十世纪旅居海外的中国美术家艺术生态田野考察”的开篇之作。我想,以“倒卷门帘”的考察方法研究美术人物,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更具有艺术研究的当下性与抢救保护意识。

  对于海洋艺术文明的探索,我们的老人们远比当代人卓越,也远比当代人勇敢.这里的“我们”是谁?这里的“老人们”又都是些什么人物?

  从对旅美华人艺术家今奇老人系列作品“猫吉符”的阅读,到对“今奇猫”系统考量、价值判断,整个夏天我陶醉于今奇老人的艺术氛境、学理意理,陶然复陶然,三个月不知肉香。

  “今奇”和“老人”是当下学术领域应当认真对待的两个问题。这儿,我从“老人”说起,然后不厌其口苦、不厌其心焦地把“今奇猫”及其“猫吉符”说个三年五年。

  三

  老话说得好:什么都可以错过,不能错过的是老人。经验和教训我们都必然从老人那儿获得,财富和债务我们都必然从老人那儿继承。老人是药,我们得到的必然是经验。倘若老人是病,那样也好作为我们人生和艺术的警策和启示,也好尽我们行孝的天职。人啊,怀了对老人的敬畏心,放下你为官为绅的架子,放下种种偏见和成见,洗心洗面地坐在老人面前。人啊,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地坐在老人面前,比什么都好。

  然后哩,没有然后。

  因为,今奇老人没有为所要经历的岁月打草稿,也没有准备如何让将要留下的年轮绽放出这样那样的漂亮图案。但镂刻在老人脸上的皱纹和笼罩在老人脸上的笑影,却无不透露出老人心底里难以抑制的种种对人生和过往的感慨——

  真过瘾!就冲活人一世经历的这份酷辣、这份焦杀,就冲这无根无底的学之海、爱之切,就冲这天地精光与甘泉善邻,来生我还作人!

  其实,以“为作人”的前提选择,确立了一代一代中国知识份子的道德坚守和道义准则。而“为作文”却在中国文人这儿裂变成诸多观念和样式。从古往今,中国文化的思想观历数次水侵火攻,煅铸出中国文化的基础气质和审美价值观念,这就是道!

  道不远人,不分化内化外。

  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奇老人这儿结构出一个丰富到复杂的中国艺术审美环境,其“今奇猫”所触及的必然是一个灵命和修为、逻辑性和美感意识,甚至触角直逼天地精神的奇妙天地。

  中国文人的学术配置远比西方文化人复杂,这是事实。中国文化的构成谱系也远比西方文化丰富,这也是事实。掐指细数,中国文化博大渊深,遑论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文献史载,就西安城马路牙子上那一锅炖肉的”老汤”,就比美国历史还要悠久-------遑论尧舜禹,遑论周秦汉,仅肩上的一担诗书哪本都不虚不假,真资格的史传典籍!然而,在以“为作人”为筑基的治学治艺的中国学子学术这里,没有一天停止过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也没有哪朝哪代停歇过中国学子走向世界的坚定而豪迈的步伐。

  仅中国学子的这份谦逊姿态就足以令世界各国文化工作者脱帽致敬。

  所以,采取”中国的饼子卷中国的菜”是一种相沿成袭的学术陋习;而“土枪打出了洋子弹”,才是一本正经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想手段,才是诠释中国文化、解构中国文化气质和作派的必然选择。因为,一代一代中国人走向了世界,顽强地根植于世界各地的土地之上,依着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该扬花时扬花,该结果时结果;没有一年误了花期,也没有那一年的“华而不实”!

  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所涉及的学科学识,不仅是符號学的“猫吉符”,更多发自诗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总之,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的哲学意蕴、审美触角以及他图画图式的命题命理,高滔雄浑而又豪迈豪华。

  今奇老人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一架有文有质的大山。而我只是这大山脚下“孤馆灯青,野店鸡鸣”状态下的一个匆促的“行脚”或者就是一个“靠山吃山”的鲁莽樵夫。

  老人是一座一座翻不完的大山。等到矗立在你面前的大山实在没有能力翻越的时候,那就停下来,找一角凉亭或者随便找一块苔斑石坐下来,读完我所记写的这个老人。沿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通过审美、走向快乐;借助行知、开启智慧;荡涤繁华,融入朝诵经、暮读史“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大散之境与大化之境!

  别把今奇老人融入的大散之境理解为“散仙境界”;也别把今奇老人融入的大化之境理解为“布衣境界”。可以说,在众声喧哗的当下世界文化话语环境里,今奇老人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显著的颇具“个案”特质的另类而排他的——奇峰峭境。

  当我写下《今奇老人》作文章标题时,难禁内心深处的万语千言与五味杂陈。

  这时,挂钟的钟摆叮咣叮咣地敲打着我。

  聊作写在前面的“弁言”,为今奇老人鼓呼。今奇老人是一座蕴藏丰沛的苍山,而此文只是这苍茫山峦下面的一间草庵。

  野渡无人舟自横

  —— 今奇老人学术配置的“复合之美”endprint

  及其“定位”研究

  一

  所谓“众妙之门”,其实指的就是艺术之门。

  不打开传统理论“武库”,根本无法说清今奇老人的学术配置。倘以流行的“美术理论”言诠老人的配置,必然委曲了今奇老人。倘以传统的艺术理论言诠今奇老人,这样又显然要劳累了我。因为,传统早走远了;而且传统典籍浩如烟海。传统文明在辉煌了三千年之后,“刀枪入库”踏上了“解甲归田”的回乡之路;传统成为一种艺术氛境,直至成为中国文化所普遍追求的理想境界。

  旷野里,是谁在唱秦腔,那焦杀刚烈的秦腔真得震荡得地动山摇。台湾诗人郑愁予写过两行好诗:

  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

  大风里挂起一盏灯。

  不读司空图《诗品》,你根本就搞不懂“诗”在中国传统文化那儿的神奇作用,更搞不懂“大风地里”的这盏“灯”为谁而明。一俟搞懂,审美之门才会为你洞开。

  诗与画异曲同工,不分昆仲;诗是画的“文字版”,画是诗的“解说词”,所以,才有了“文人画”这个灿烂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品种。

  今奇老人的“今奇猫”是典型的文人画。

  今奇老人反感流行,并且执拗地把种种“流行”划归于“流行感冒”。今奇老人稳重得像钟摆,铁了心不走出记录岁月和年轮的路线,并且以传统为依据。

  为此,我恶补中国传统审美典籍及其理论,如此一个月时间。

  把生活比作“众妙之门”这是近世以来的文艺鲜论。近世多生活的鲜论,好比明清多诗书的“文论”,好比魏晋多隐逸的“学问”,好比周秦的“治礼”与“作乐”的理论。自“废科考而改策论”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大跨一步,直面世界文化,当然“理论”也得跟上。

  这样。从“中西合瓦”到“百花齐放”也就成了中国文艺近世以来的题旨和命理。围绕着艺术门类各行当的“合瓦”与“齐放”,近世的论家也没有闲着,从古典的方术家“武库”抄起一件得心应手的“兵器”,这兵器就是“百家争鸣”。

  自此,鸡一嘴、鸭一嘴,艺术门类鲜论迭出,直至玄而又玄。

  从众妙之门到玄而又玄,中国艺术在数度的“杀出去”又无奈的“杀回来”之后,论家们脑门子一拍又为中国文艺“策划创意”出一条新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如此一百年时间的折腾下来,真资格的老祖先的“审美兵器”被押进了当铺,并且被当了个精光。

  比如现在论文艺,没人再谈“正、修、齐、治”了。其实,现在不谈不等于“正、修、齐、治”就入了“冰库”。所谓艺术的“配置”研究范围就涵盖“正、修、奇、治”,并余绪到“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八目”才是一本正经的中国传统艺术配置的研究道路。所谓三纲八目者为何?——明德、亲民、至善,是为文化之“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八目”。而今年人多谈“抽象”这个西方审美专用词,但表现出来的往往于抽象无关,直截就是“抽疯”或者“抽风”。

  今奇老人赋予“今奇猫”的就是这样一个堪称豪华的思想配置和艺术探索配置。所以,我说:“今奇猫”是一门大学问,堪称国珍荟萃。

  二

  在作了今奇老人的“纵横谈”之后,现在需要触及到他的“学术配置”问题了。简单地从“田野写生”到“美术创作”,制造了太多的“画家”和“画匠”。而今奇老人在我的理解当中,已远远挣脱了书房和画室的拘囿,进入了更加高级的境界。

  这个境界在俗家那儿被称作“画外之工”,在行家这儿被称作“内美”或者“内修”。“内美”的构成是一个复合话题,而司空图在《诗品》所涵盖的24种美的形态里没有谈及“复合之美”。很显然,复合之美是近世文明催生的具有前沿先锋意识的审美形态,被广泛运用于近现代的文学和音乐研究。而美术范畴可以追溯到的对“内美”及其“内功”论述的近代有影响的画家有两个人,一个是黄宾鸿提出的“内美”,另一个就是今奇老人提出的“内省”以及“杂揉人学入猫言”的治学理念。

  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体现出了显著的对“在场主义”表达手法“敞亮”和“去蔽”的持久追求。以《虎咪遇难》和《66猫》两幅为例,画的题旨和命理都远远超越了“花鸟画”的体裁制约,传输着更加充沛、更加隽永的哲学思考;同时赋予“花鸟画”更加宽泛的表达自由,拓宽了花鸟画之“花鸟精神”和花鸟画的境界延伸!

  大师李可染和黄宾鸿都曾经发出过“中国水墨渊博深远,出新推陈难之又难”的浩叹。李可染说得尤其准确:“中国水墨历史悠久,古人笔墨已臻完备,所以今人能在水墨范畴有一星半點‘推陈和‘出新,都难能可贵,都值得恭贺!”

  所以,今奇老人对花鸟画所作的精神开拓和境界开拓,是可资高评的!但是,今奇的“藏”和“隐”致使他如今依然“声名喑哑”,当然,这于今奇老人所选择的“自我封藏”处世方法有关。

  人各有志,而今奇老人选择的首先是“荡涤志”,其次他有让生命和艺术“于天地同德共志”的用心。

  俗以为,老人愈老愈坚,是为“老”之下品;老人愈老愈辣,是为“老”之中品;老人愈老愈润,是为“老”之上品。

  今奇老人知方守圆、知白守黑,圆润融通得几乎入了玄妙观。

  三

  其实,今奇老人是真资格的当代中国水墨画范畴“老人物”。

  有据可考的计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就拍摄了专题片《曹今奇画猫》;中央电视台在八十年代初也曾先后三次拍摄专题片介绍今奇及其“今奇猫”。

  对这些故旧的辉煌,今奇老人淡然相对;对可以增容和补益他个人及今奇猫传播的故人旧交的种种赞誉与高评,他都当作友朋之间的“抬爱”,并未当作个人艺术“成功”的筹码。

  在今奇老人心里,“成功”是一个近似于被妖魔化了的话题。因为,考察艺术家是成王还是败寇,角度不同,结果也就迥然各异。

  今奇老人谦逊地说:“倘以画论画,我的朋友都比我画得好;倘以画论人,我的朋友都和我一般高。”endprint

  是啊,今奇老人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任何一个艺术家(不论名头大小)都对艺术抱定了坚定的朴素用心,绝无杂芜杂垢的利欲动机,更无攀龙附凤的邀宠争宠居心。那时,大家共同拥有着一个名称——美工!

  其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和今奇老人交往的那些“美工”如今都是华夏大地声名响亮的水墨大家、丹青国里的巨匠和泰斗。

  关于今奇先生的艺术交往,我会在《一个太阳下的苦行者》一文里做更细致的陈述。这儿恐遭“拉大旗、作虎皮”嫌疑,不再罗嗦。

  能如此清晰地洞彻年轮和岁月真谛的老人已经不多了。当老人成为画坛的稀缺资源,我斗胆发出——不要让今奇老人成为中国美术的下一包“后悔药”!

  中国美术界在上世纪吃过三次"后悔药",第一次是七十年代江西的黄秋岩,第二次是川东江津的石壶,第三次是河南的李博安。这三位画家健在时,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整个美术界对此三位成就斐然的杰出画家无知无识、一无所知;一俟人逝灯灭,或因画展偶尔露面或因长官热衷此翁,整个美术界又一致在一夜间“发现富矿”,然后紧匆匆、齐刷刷大放“马后炮”——真大师笔墨,真巨匠作品,真资格大师!

  今奇老人会成为中国美术的下一包“后悔药"吗?这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美术问题,这是观念决定高度、理解决定深度、视域决定宽度的审美命题。作品和作家一样,是有命运的。而命运掌握在上帝手上。那上帝又仙居何方呢?

  我开始探寻上帝在哪儿?其实上帝就坐在我们中间,上帝就是我们当中认知清楚、思想健康、学术态度端正的每一个人。

  从意思意义说到意象意味一一今奇猫的审美意境荡漾开来、纵横高下,难得的纵驰裕隆,撩人心旌的大臻之境与大化之境的“今奇猫”,给美术家和评论家发出了声声浩叹:不再错过!绝不错过!

  我想,到了给行内行外人做一次审美洗礼的时候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

  —— 今奇老人“城隍庙加毕加索”的

  美术整合手法琐谈

  一

  我著文把今奇老人称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把锈锁”。

  很快就惹来了麻烦。先是今奇老人的学生们发声讨伐,接着是今奇老人的家属也发出“此言欠妥”的呼声。

  大家都处在祥和而安适的当下社会,砍断了今奇老人以及今奇猫艺术与历史的联系;大家一厢情愿地把故往生活的苦难、艺术的磨难和人生的艰难忽略不计了,从而制约了对今奇老人思想样式的开掘,并且狭促了对“今奇猫”艺术的境界开拓。

  在当下人的心里,对艺术和人生充满了种种从豪华到奢侈的理解,盛行和流行的“三观”全都经不住时光老人的考核。

  艺术作品承载作者的思考,但艺术作品的思想逻辑不是“竹筒倒豆子”式的简单简易,也不是“小胡同赶猪”式的直来直去;更不是“恶搞”、“整蛊”和“放蛊”。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所结构出审美关系之间,始终存在需要用精神观照、用灵魂交流、用岁月证明的“镜借”“镜鉴”过程。

  今奇老人犹如一面“镜子”。镜子不说话,却准确得像画家的眼睛。诗人说,画家的眼睛美在精准,准确得犹如一把尺子。

  我们习惯把这个“镜鉴”过程称作“照镜子”。其实审美观照就是照镜子,照的不是物化对象,而是心相。这样,镜鉴不论古今就有了鉴察和警戒的意味。汉荀悦《申鉴·杂言上》有“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镜矣。”

  今奇老人借“今奇猫”呈现出来的“心相”呈现出:铁是软的,脾气是硬的;智是方的,而行是圆的;言是猫化的,而理是人化的这样一个别具哲学特质的意题意理。所以,审美及其诠释今奇猫艺术必然要首先从打开“锈锁”入手,然后才能登堂入室,一睹堂奥。

  就艺术言,砍断了画家与历史的联系,就像割掉了尾巴的绵羊,其丑陋远不如一只骚狗!

  为此,我不为所动,继续“今奇猫学”的治理。

  今奇老人的《66猫》属旧作,其间潜伏着一个凄清到悲美的怀念故人的史实。怀念或凭吊,却选择了“托猫致哀”、用“借猫言咏情”,这就直通高级了。

  《66猫》的三匝余韵,别具沿坡讨源的哲思之功和新中有新、妙中增妙的诗思之美。如此,今奇老人足以令行内人敬佩、令行外人洗心洗目。况且,从图式到笔墨,不吃涩、不滑别,也堪称妙品。为着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广泛流行于美国城乡的“今奇猫”,我忽然想起丹麦安徒生创造的“美人鱼”及其际遇。安徒生在青年时代就创作了美人鱼,但终因种种原因,迟至晚年美人鱼的传说才流行于世界。我以为,不论是今奇老人还是安徒生,都在借猫借鱼隐喻和暗示人类的弱点,而彰显各自時代所吁求的社会良俗与至爱真情。

  当下论家多在论画时借“禅”言“悟”,村气而腐朽。今奇老人的理趣远比“悟”和“禅”要高级,首先,它是“直通精神”的,其次他用“以猫为符”的比兴手法涵诵人类精神领域,更比流行的《老虎图》与《狼图腾》要英明得多。往纵深处说,“虎狼符”仅代表了华夏文化对英雄主义姿态、理想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生存态度的狭隘注释,欠缺对于更其庞大的以弘扬博爱思想的基督教文明的紧密联系。所以,当我提出其建构今奇老人“猫吉符”审美体系的时候,再次引起一场余绪至今的轩然大波。

  二

  任何现存的艺术,都存在先天和后天的“瓶颈”。

  中国水墨画的“瓶颈”在哪儿呢?我以为,中国水墨佩戴着“中国画”这顶理想的便帽,努力了一百多年,始终在寻找交通世界的水墨語言秩序,均告失败。纵出了张大千、赵无极这样影响了世界美术的中国水墨大家,也并未解除西方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对中国水墨的种种偏见和成见。

  今奇老人在解除西方美术对中国水墨理解及解读方面,做出了令整个中国水墨届不得不叹服的伟大贡献。“今奇猫”以其鲜见的表达形式和纯正的水墨语言,触及了别具西方流行意识的“爱与崇高的活着”“爱与牲灵平等”这个崭新的水墨命题。endprint

  在艺术范畴,崇高作为美的类型几乎是无法企及的。因为,崇高只作用于自然界,这是西方哲学的陈旧“定论”。但今奇老人在六十余年(尤其近三四十年)以来,摸索和探索着——通向崇高的水墨语言,融铸华夏文明之光与“水墨光”;用中国水墨语言表达表现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图式符号和观念符号。

  所以,今奇老人的“今奇猫”很快就令西方媒体高调认同了我提出的“猫吉符”说法,从而巨大的增容和增速了中国水墨画对西方美术领域的影响。

  昨天逛街,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街边小摊上,我买了一个钥匙链,那钥匙链上的造型就是千百种今奇猫的开发产品之一种。印度小贩不失时机地给我推销另一个今奇猫的开发产品,他用生硬的中文说“些拔子,些拔子”,走出好远,我才回过神来,他给我推销的是“鞋拔子”,一只精美绝伦的今奇猫造型的中国人使用了两三百年的“鞋拔子”。

  在中国,美术事件往往只发生在书房和画室。而在美国,在实用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当代美术这里,美术首先是实用的,然后才是承载观念的。比如卡通和动漫,再比如钥匙链和鞋拔子。

  可以说,今奇老人呼唤“水墨走向世界”,呼喊了三十年也许更久。呼唤终究会得到回声。

  在中国美术的浩荡星空,每颗星星都在呼喊。

  呼喊终将得到回声,这是无庸置疑的。

  三

  在上世纪初,以林风眠和徐悲鸿为代表的第一代“留洋”与“公学”的中国水墨艺术家在直面细腻精微的以“拉斐尔”为代表的西方美术传统与日益强大的西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它们以相互抵御又相互交融的姿态呈现在第一代“留洋”的水墨艺术家面前时,他们几乎都没有逃脱“陷入迷茫”这个客观事实。他们去国时怀抱着“挣脱四王”“开拓新域”的愿望,适逢当时的西方美术学子也在摸索和探索着“挣脱拉斐尔”、“倾向印象派”的两条道路的选择之中。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第一代留洋公学的水墨艺术家鲜见的融会贯通的历史重任,他们以“顾左右而言他”的中国式观察和抉择手段,选择了走西方美术教育路线,但水墨不移,笔墨不移!

  这就像跟着媒婆去“相亲”的憨厚男子,没有看上相亲的大家闺秀,却瓷呆呆看着姑娘家的高屋大房,不但目瞪口呆并且烙印深刻。

  这样,第一代留洋归国的水墨艺术家给华夏大地带回来的是崭新的美术教育体系。除此之外,他们也以中国水墨的无穷魅力向全世界发出了“艺术在东方”的自己的声音。

  继之,刘海粟、吴冠中、赵无极等一大批美术学子以更迅疾、更迫切的心情走向了海洋文明。以上两代走向海洋的中国学者,裹挟着令黄土文明耳目一新的表达表现手段回归东土以后,从建构崭新的美术教育、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观念研究等诸方面建构出了以“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为主导的“中国画”进入了更广泛的大众视域,并且深受形上形下两方面的认同和赞扬。

  然后,然后没有然后了。因为,黄土地上发生了一幕幕悲剧喜剧、正剧闹剧。自此,海洋文明被妖魔化了,而更妖魔的是传统黄土文明对美术家从观念到表达的“绑架”,至此,“走向世界”成为“罪行”;至此,在长达将近三十年时间里,美术几乎成了“禁区”!

  文革结束,中国社会百业复归,万象归宗。但美术领域依然冰封雪裹,直到“八五思潮”之后,中国美术这棵千年古树才进入复苏时期。

  如此将近三十年的沉寂,中国美术于世界美术的交流,几乎成了绝响。在此三十年间,对海洋文明的种种鲜活记忆成了传说,但走向海洋文明却成了美术学子的白日梦想与痴心妄想!这一时期,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成了禁语。

  然后,才是第三代走向海洋文明的中国画家。这些画家人数众多,势如浩荡洪流,这样以曹今奇、木心为“领头雁”的来自黄土文明的中国画家,以其性格作派的多样多意,以其画种“国版雕油”的表达体裁分类,以“殊途同归”为指导思想,裂变成无数条别具“主观选择”的个人化奋斗道路。而这时的曹今奇刚刚迈入中年的行列。

  之后,不论水墨画还是中国画的观念之争和表现之争,中国画家都会迅速地以中西两种美术理解来分析和判断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原因在于——在美术家这儿,基督教文明对所谓借贷关系明显的英雄主义思想、理想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的怀疑和拒斥。同时,也并不欠缺对“一分为二”哲学观的拒斥。自此,中国水墨结束了“非此即彼”进入了“非此非彼”的崭新认识时期。

  不论明珠暗线还是打碎重整,中国水墨画在“八五思潮”当中的中心和轴心作用,都准确地说明:“突破瓶颈,中国画要走向世界!”中国水墨画家是中国美术队伍中呼声最强列,也是愿望最迫切的那一群人。

  中国画的“瓶颈”在哪儿?其实就是——走向世界!

  四

  今奇老人采取用“中国饼子卷中国菜”的方法,画过了前面三十年。然后,完整地接受了“八五美术思潮”的洗礼。

  那时的“今奇猫”还处在“草创”“草稿”阶段,虽得到冰心、赵朴初、李可染等朋友的“高评”和“举荐”,也得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CCTV的三次倾力推广,但今奇老人有了“让今奇猫走向世界”的用心和动意。

  今奇老人的朋友们不无调侃地说:“吆嚯,土枪想打出洋子弹!?算方法之一种吧,算道路之一条吧。毛主席不是说过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土洋结合算是一条路吧!”

  今奇老人行走在美洲大地,如此又是三十年。

  这一时期的今奇老人以及今奇猫从意理法趣四个方面,融入了中国儒释道文明,并使之与祟尚自然、天地正念的基督教文明相互交流交融,突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心正笔正”的高级追求。所以,今奇老人不仅仅是探索着,事实证明,他是中国水墨拓疆开域的重要角色。

  现在看来,今奇猫的观念和表达选择的“毕加索十城隍庙”的“古通陈黄、西抵至圣”的骑跨中西文化的研究路线。其美术意义远大于对画科画种的贡献。(陈指陈老莲,黄指黄稹。明代水墨大家。)虚实和有无之下的今奇猫构图之美,所彰显的中国文化作派,把今奇老人焊定在水墨艺术大家、画境界画修为的今奇老人以及“倒行逆施”的探索者。所以说,偌大古今中国画坛应当有今奇老人简淡卓然、特立独行的理想定位。当我们的审美视域聚焦于国内画坛而忽略海外赤子时,必然造成以偏概全的“近视眼”或者理论研究的“哥佬会”。习惯了“宏大叙事”而忽略螺丝壳所承担和记录的深海风情,这是美术理论的当下常态。值此,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正好拿来镜照。知非诗诗,未为奇奇。今奇猫所呈现的构圖图式世界,则是另一个足以令我们目迷神玄的审美妙境。观念,在观望什么的今奇猫,是天趣也是地灵:我的娘呀,把艺术家窥视的动作作用于笔下的猫咪,横竖都是毕加索的解构意识,而猫头的夸张被欣赏家忽略了,审美聚焦于叙述主角,然后天空和砖墙就成为“以色貌色”的主题辅助。今奇猫显然受到了中国民间石刻艺人雕刻石狮“十斤狮子八斤头”的影响。今奇猫散放着如莲花一般喜悦的画家自己的快乐心情,并在意味深处置入坚硬的文化思考和思想内核。这种思考,就是美术的意义。endprint

  用今奇老人写在“画跋”中的一首短诗结束本章:

  凹山凸海下行烟,兵率帅将地覆天。小鼠欺猫孙斥祖,燃冰取暖尺度弯。

  多日沉于写作,精神疲乏,从精力神力,趋于崩溃。水墨虽黑白两道,但三观不能颠倒;是非玄黄,但水墨之河终入正道。

  “今奇猫”和她的审美双翼

  —— 创作与欣赏:“九审”琐谈

  静固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 宋·苏轼

  今奇老人出生四个月,爹就去世了。

  爹没了,今奇的天空由谁来支撑?只有靠娘了。

  没了爹的孩子就像撒在青石板上的种子,除了听天由命,似乎只有绝路一条。可今奇命硬,硬如钢铁。其实“钢铁”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他的物质硬度:有的钢铁制成了炮弹,轰隆一声响,就结束了钢铁的使命。只有很少的钢铁被能工巧匠制造成了琴弦,铮铮琮琮,叮叮咚咚,从小到大吟咏着自然的秩序、人生的豪迈和社会的共鸣。

  今奇幸运地被“制”成了琴弦,并且幸运地被嵌置在“中国”和“水墨”之间,被演绎出了自己的那个声部。

  接着说今奇的事,说一粒“青石板上的草籽”所创造的一个审美天地。

  —— 写在“今奇猫”《审美六章》前面的话

  “老”就是一美,但被我们忽略了许多年。

  说完这话,我就觍着脸等着“网红”“粉红”朝我脸上吐口水了。别说吐口水,朝我乱箭齐放我才过瘾。评论工作者本来就是艺术大田里的“稻草人”,除了没肝没肺,穿衣戴帽似乎也没有画家、小说家讲究。

  在中国民间,画家下乡采风,老乡们亲昵地称画家为“游画匠”,仅一个“游”字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了;画家像一队一队的雁阵,从天角过来,往往会有一个掉队的“孤雁”,在追赶着雁阵的队伍。

  这只“掉队的孤雁”就是美术评论家,典型的审美工作者。

  这些年来,被忽略的审美样式很多,水墨画审美忽略的审美方法及其考量方法尤其多。局地的水墨画“评论”已经出现了“以丑为美”的主流倾向;年轻画家那儿对艺术都抱了“娱乐至死”的用心,中年画家都抱了“闷声画行画”的态度。总之,审美从大环境和小环境都面临“妖魔化”和“被妖魔化”的残酷现实。

  这样,我借写作“今奇老人”,不失时机地发出:“老就是美”的呼声。

  我打电话给“审美先生”,我问:审美先生近况安好乎?

  对方的回答令我心冷:“‘水军日渐强大,‘山寨渐成气候,形势对我军不利。”

  值此,我放言:一个让“时尚”和“青春”绑架了的美术时代,必然欠缺灵魂。灵魂缺席的任何形式都与艺术无关,都属于“艺术消费品”或者“文化用品”。其表达形式基本是以搞笑搞闹、卖傻充楞为主体的“杂耍”与“杂碎”,于审美无关。

  审美乱相,必然造成“三观尽失”、“六礼失序”。然后呢,钱袋满了,而脑袋空空;再然后呢,本是饥吹饿唱的艺术行当,涌现层出不穷的“天价”,成就了“鲜肉时代”文艺的这个“鲜”字!

  就中国水墨言,我根本就不把“鲜肉”往脚缝夹。因为,我喜欢“老”的水墨画那份筋头巴脑、焦杀刚烈的顽皮劲儿,我喜欢老年水墨艺术家的那份老辣老道、苍茫沉厚之下的弓马娴熟的作派。

  成熟的艺术,犹如皮之缠棍,欲老欲苍、欲老欲辣、欲老欲焦(而且是外焦里嫩的那一種)。

  我喜欢“老”,因为不论今古,在水墨画范畴都把青年时代视为“筑基”,把中年归入“筑剑”,而把“亮宝”和“大器”置放在生理人生的“衰年”。

  所谓“衰年变法”,说的就是老了以后的艺术变化及其方法。

  不论古今,中国水墨成就“大器”的大师、巨匠无不在经历了“衰年变法”之后,荡净铅华,淡妆素行,蔚然大师、巨匠。

  今奇老人不畏老也不惧老,听到这个“老”字,他噶儿噶儿地笑出了声音。

  时年八十多岁的今奇老人及他的“今奇猫”作品,由我进行审美评说,实在是有些诚惶诚恐。还好,今奇老人的性格及由他创作的那这一大批“今奇猫”所释放出的“老顽童”意味,使我终于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进入了不舍昼夜的审美劳动。

  审美首先需要有“陶然忘我”的投入,然后就是冷静的分析与判别、归类与界别,等等。审美不是“挂标签”,也不是“封王”,更不是“邀宠”。

  今奇老人是豁达的,他的内在心理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年轻的,甚至是天真烂漫的。只有在今奇老人的作品里,你才能进入到一个由简单和坦诚、无忌和充盈砌筑而成的“意理社会”与“法趣世界”。

  今奇老人及其艺术,融会贯通了高级艺术必备的由意、理、法、趣相互交织、相映互衬的诸多审美元素,具有从工艺美到艺术美两个方面所抵达的圆融圆润的高级艺术境界,充分地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真趣世界”与“至理妙境”。

  所有的大文化都首先应当是快乐的,“今奇文化”尤其如是。比如《真理》,再比如《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等等。

  不仅今奇老人是一门大文化,所有的老人都应当是一门大文化。在这个“搞笑搞闹”“娱乐至上”的所谓“文化消费”时代,我不揣冒昧地提出——只有老人和文化的结合,才堪称其大,才堪称卓绝,才够得上“传品”。

  就艺术言,我只向老人低头。这不仅只是说法,更是我个人秉持多年的审美姿态。

  老人是大文化,是浓郁的香酩,是辛辣的烈酒。而年轻人的特点是探索和发现。但探索分“有效探索”和“无效探索”两种,但发现并不意味着发明。所以呢,我为年轻艺术家鼓呼,而向老年艺术家低头。

  是为写在“审美篇”前面的弁言。

  1、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 今奇猫“得天趣”之审美与欣赏

  “今奇猫”只是今奇老人的精神世界外化的高级表达形式。还有更高级的,这就是今奇老人的精神配置、学术配置和思想修为配置。endprint

  有此三者凝聚出来的物化图符,才堪称画。不管画地为牢还是画脂镂冰,都足以涵容这个“画”的严酷冷峻。但中国书房阶层对“画”的诸种诠释远比俗浮要高级,也比俗浮对“画”的理解更“切身”。古人云:夫画者,文之极也。

  画可写心,画可写志,画可逸人,画可——直至,直至到了《苦瓜和尚画语录》那儿把“一画”说到了极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等等。

  前人显然把“画”说玄了,似乎画近乎于“巫乩”。

  其实,在研究了太多古往今来的“画痴”“画癫”“画疯子”之后,我也搞不明白“巫符和画幅”有什么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始自深奥而归于古愚,制造了太多“愚公”。所以,我对此次对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的审美考量,从开始就抱定“远圣贤、亲新论”的研究态度。

  说到“配置”,这是一个丰富的话题。说到艺术家的“配置”,这就丰富到了复杂。庸常的“美术评论”是不触及配置话题的。我固执地要触及“今奇老人的美术配置”,因为,今奇老人像一个“久已尘封”的思想宝库,我有打开这宝库浓厚的心理期许。但限于篇幅和客观具体的诸多原因,我无奈选择“简言”的表达形式,用“撮要”的方法,不打开这宝库的“锈锁”,而给这宝库坚固的墙壁开一扇天窗。

  在“今奇猫”作品里,显然有一种显见的“得天趣”的审美类型存在,比如《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再比如《真理》等等。

  不论古今中外,只要进入巨匠和大师的境界,都必然要经过“墨道”以及“绳墨”,探寻笔墨所承载的与天地精神的联系,有甚者都要经过一个貌似“走火入魔”“画如扶乩”的阶段。从中国水墨画角度来说,水墨本来就是“巫术之变种、符咒之别裁”,属远人近道、通神娱神的“小众艺术”。

  今奇老人在《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个审美阶段,所涵诵的除了哲思,更多是对故旧家国和人生社会所作出的图式反映。

  今奇老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到了复杂的程度,他的艺术经历驳杂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我以为,“得天趣”阶段的今奇老人,很像金圣叹,为人率性而为,恃才傲物,沉醉佛学,甚至入半僧半俗境界。

  当然,金圣叹是千年才出一个的“得天趣”的神授才子。而今奇老人显然赋予“得天趣”之“透天机”的“扶乩”作用。

  画家都有疯和癫的过程,今奇老人也没例外。

  2、笔有性 墨有情

  —— 今奇老人“性情美”之审美与欣赏

  初次接触“今奇猫”的读者,都会有一种“犹如出金、如铅出银”的异样感受。这种感觉强烈得就像触摸了“电门”,除了心智的震颤,更重要的是它“疏通”了我们久已堵塞的思想河道和“导引”了我们淤塞已久的传统审美习惯河床。

  以今奇老人的这幅《母亲》为例,然后余绪到他的众多作品。

  从“今奇猫”整体来说,它不属于流行的“宏大叙事”与“主题创作”范畴,具有显著的“清品”和“逸品”倾向。对习惯了当下美术欣赏的理论家而言,“清品”和“逸品”远在“神妙能逸”四品之末。而这幅《母亲》却从形式到内容两个方面,触及到“主体性”的题旨与命议,直至使这幅《母亲》幽华耀眼,使今奇老人的整个“今奇猫”系列通体皆活。更重要的是,这幅《母亲》从审美判断、审美反映角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简单的“视觉冲击”,它具有“直逼精神”的審美效用,而且每个人欣赏都会得出不尽雷同的个人审美反映,别具“诗无达诂”的审美号召作用。

  涵盖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的“性情”,我用“如沐春风,沛为雨露”八个字,我想足够准确了。

  唐代诗人韦应物尤其重视“笔性”与“墨情”。明末清初的司空图在解读中国诗品时,也把“笔性”与“墨情”置放在重要位置。

  笔性与墨情,贯穿于今奇老人的整个“今奇猫”作品,犹如串羊肉串的那一根竹签,使整个“今奇猫”系列别具适众适俗的仪式感和审美作用力。

  关于这幅《母亲》,我在《太阳下的风景》一门中,有更祥尽、更生动的表达。

  3、 阅世走人间 观身卧云岭

  —— 今奇老人以及“今奇猫”之“心意之美”欣赏

  在“今奇猫”作品里,几乎每幅作品都饱含着今奇老人“动心”和“用意”的高级追求。其实,动心和用意前者是生命学科的专用名词,后者是灵魂学科的专用名词。

  不论动心还是用意,都触及到人类感官的高级作用,比如做爱,再比如艺术劳动。其实,艺术劳动和做爱是异质同构的关系,并且都是付诸灵肉参与的“体力活”。

  要想知道艺术家劳心劳力进行完创作之后的那一份体力疲惫与“形空欲尽”的放释之后的畅美及其二者相交释放的“气氛”,非常容易,只需要在某一次做爱之后,想想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就可以了。

  所以说,艺术劳动是朴素的,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是直通精神的。西方的大师和巨匠们尤其喜欢把艺术说成“切入肌肤”。

  在今奇老人的“动心”和“用意”之下,技术和艺术在画幅上有了各自的倾向,比如“天猫系列”。“天猫系列”是今奇老人的“旺年之作”,所以这一阶段具有作品数量大、作品尺幅大、涉及题域大的特点。我不揣冒昧地誉这一系列别具“三大”特质的作品为“心意之美”。

  其实,技术和艺术没有孰优孰劣,它们不是处在相同的维度,所以很难对比。技术的核心是认知和操作,优秀的工匠和工程师他们都有极高的技能认知和娴熟的操控能力。而艺术的基础是技术,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和表达,优秀的画家和雕塑家都有极高的专业技术同时又有深刻的独立情感和出彩的表达手法。

  今奇老人的“天猫系列”所展示的“心意之美”,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融铸能力和技术与艺术融会贯通的圆融之境,体现出了特立独行的美术理解: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我”,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切即我”。

  用苏轼两行好诗涵盖“天猫系列”阶段的今奇老人,我想应该准确:endprint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4、俯拾皆是,不取诸邻

  —— 今奇老人及其“今奇猫”之“自然美”欣赏

  不论任何艺术形式,“自然”以及“自自然然”都属高级的观念和形态追求。

  自然可以是朴素的是简淡的,自然也可以是“洗炼的结构”和“含蓄的语言”。因为,所谓“自然”是人类对天地秩序、花木世界以及林林总总的生物社会的形象化摹仿。而艺术范畴的“自然”,则重大地区别着“铺锦列绣”与“雕馈满眼”的浮华与噪闹。

  今奇老人以及“今奇猫”的自然之美追求,重要的表现在艺术观层面的“俱道适往”和表现表达手法的“信手拈来”及“着手成春”。比如《尽在不言中》《哥俩好》这类以“猫”为画题中心以及“叙事主题”的“小品”。

  “小品不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见。其实,小品一词最早出自中国佛教经堂。在浩如“恒河沙数”的佛教经典传至华夏大地之后,为了传播的便捷和可行,僧侣们把“万语千言”的佛教经典,做过许多次节缩和洗炼,直到凝炼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言。此六字真言在佛堂就被称作“小品”。

  今奇老人寄予“今奇猫”的这个“小品意识”,完全暗合与继承了“宗教小品”的传播路线,从文与质、野与雅等诸多方面,凝炼和概括了“猫言”与“人言”的述求焦点,升华为一种生存态度或者生活哲思。比如今奇老人传得很远的那两句诗:神书好戏妙在假,正史精论不避虚。再如“今奇猫”系列之《欲九天揽月》,就是充沛地体现洗炼极端的笔墨图式构成的经典之作。

  从内容的简重简净到形式的简约简单,这是今奇老人堪称“老”堪称“辣”的笔墨语言“煅辞铸句”的功夫之体现。

  还是借鲁迅先生传世的那两行好诗来概括今奇老人的“自然之美”:

  荡尽铅华终无悔,褪却红衣学淡妆。

  另,今奇老人的许多“小品”,屡屡制造出“宏大叙事”的轰动效果。所以,我用“不争片张大,只求真容芳”称颂今奇老人的“自然之美”追求,应当算不上吹捧。

  5、超乎相外,得其环中

  —— 今奇猫之“纤浓之美”与“冲淡之美”比较

  就艺术言,美不是孤立存在的,美是对立作用之下的产物。

  简言之,在艺术家这儿,美也是手艺活。

  从数目众多的“今奇猫”作品里,我以比较关系学的“冲淡”和“纤浓”方法,把其区分出大致的两个审美归属,然后逐类欣赏。

  这样今奇老人的“今奇猫”系列就突现出了丰富裕如、盈满饱和的学识学理之功德,避开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行当把式的陈陈相印与雷同互见。

  今奇老人画猫,画得陶然到了“自矜”程度,自矜到了“坐树无言”境界。仅我淘洗出的今奇老人颤用的“冲淡”与“纤浓”两种美的归属,就高级透顶,美不胜收。

  纤浓之美者,如《望眼欲穿》;冲淡之美者,如《丫丫》。

  在这儿,我意外地发现:今奇老人的“冲淡”尤其近些年的冲淡特质的作品,远没有中国水墨之“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用意,也没有纤浓之质的“秉之欲往,识之欲真”的居心。他在冲淡与纤浓之间,反复交叉互射,用“毕加索”纤浓到凝采凝脂的绘画语言与冲淡到“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的中国传统水墨之“城隍庙”水墨语言体系,在进行一次旷日持久的美术语言对话。

  从纤浓处,我看到世界当代美术洗礼之后的今奇老人。

  从冲淡处,我看到面对世界当代美术耀眼繁华式的美术语言,中国水墨如“皮之缠棍”的水墨語言绽放出的语言光斑,有些光斑甚至就是方言。

  其实,我是很愿意在今奇老人的水墨语言里,读出“方言”的况味的。

  低级的水墨语言在国际大话语环境面前走“求同存异”为主的路线。只有高级的水墨语言,触及到了水墨方言。

  面对世界美术语言大环境,在适应之前,你得具备“抗体”;水墨只有具备了方言的特质,才是最好的抵御同化的“绝缘体”。

  扯远了,就此打住。

  6、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 今奇猫的“精神之美”欣赏

  对“精神文化”的探索,老祖先们远比我们走得更远,也远比我们更卓越地在艺术作品当中,早早就植入了“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的高级夙愿;也远比我们英明地在作品中置入“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的审美启示。

  当今奇老人选择“毕生画猫”时,他必然有“一道汤”的隐忧。但隐忧之后是什么呢?用民间的那句别具宿命论意识的“猫传说”开释今奇老人“画猫之忧”,我想这样靠谱一些。民间有“猫有九条性命”的传说,缘何苍天赋予猫咪九条性命?九命各司其职、同领一令,这不是别具象征意味的“载震载夙,载生载育”的上古“生殖崇拜”遗风的文化矿产吗?

  所以,今奇老人的“精神之美”追求,重大地推进着他,使他从一开始就拒斥“猫王”的称号,继而选择拒绝参与以花鸟画为名目的种种“森林封王”大会。这儿,我得大树一笔——在今奇老人的艺术世界里,“猫符号”的诞生,大有〈诗经〉“生民”的悲壮悲美意识;他骑跨“灵界”和“人界”、从生活幻相到审美幻相,结构出了人类认识论的“弧”。

  我们往往在雨后初霁的彩虹面前,感叹着天地虹光的无比壮美。但是,我们没有探索和发现“彩虹之所以呈弧状”的构成原理和神谕含意。这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永久命题,是艺术领域一个近似于“老生常谈”的构成美的规律。

  从A到B,庸常百姓需要十分钟走完这段路程,而艺术家可能一生也没有走完。

  不知玄幻,何以知中国水墨?!

  我尤其喜欢今奇老人笔下的那一批“直通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与猫有关,还有一部分明显与猫无关。画的什么,就是精神的符号;我把它们简言之“神符”。比如工写结合的巨幅《天趣》,再比如水墨淋漓的小品画《大自在》。值此,我做四行小诗置放于下,权作本文的结束。献丑献丑。

  吞吐大荒慰小我,天风浪浪说陈黄。

  古心观花称审美,老鹤顶丹披簑行。

  观花匪禁,由道反气。处得以狂,海山苍苍。

  值此,我放下手上的笔,结束了此次审美活动的拙劣表演。诚惶诚恐地给今奇老人鞠躬,给各位读者鞠躬。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