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梦见油菜花开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1200
林宜成+戴佳

  

  

  

  “今年我将把杂交油菜示范种植基地扩大到600亩,这几天,我正忙于流转田地。”

  8月23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湖南省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会长沈昌健给我打来电话。“处暑”至,秋忙始,沈昌健似乎更忙了。

  常年与油菜为伴的沈昌健中等个子,一脸黝黑,是典型的农民模样。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人,却享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湖南省劳动模范”、“常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常德市农民科研之星”等众多荣誉。他和他父亲培育出的杂交油菜,具有稀植、高产、省工、省种等优点,以其最高达330公斤的亩产赢得业界瞩目,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油菜大王”、“农民科学家”。

  你能相信这是一对普通农民父子所创造的奇迹吗?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坚守梦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30多年如一日,循着父子俩执着的人生轨迹,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超级杂交油菜梦”在一对普通农民父子身上绽放出的绚丽光芒——

  三株野生油菜,青黑胡茬儿蓄成长白美髯

  ——“泥腿子也能搞科研!”

  临澧,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这里是我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挖掘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碳化稻谷,凝聚着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过的祖辈的智慧。在沈昌健的父亲心中,袁隆平一直是他崇拜的偶像。

  袁隆平,世界无人不晓、声名远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世界级科学家,他研发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不断刷新纪录,攀登科研高峰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他从小立志学农,与杂交水稻签了一份生命契约。“第一次听袁隆平的故事,父亲就心潮澎湃”。沈昌健说。

  沈昌健的父亲叫沈克泉,曾是一位很专业的养蜂人。在左邻右舍眼里,他是位神奇的老人。“脑子转得快,总爱捣鼓些新东西。”

  1978年7月的一天,这位“爱捣鼓新东西”的养蜂人,在贵州深山里发现了3株不同寻常的野生油菜。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也就是贵州的这次巧遇,让沈昌健父子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回到老家,父亲并没有简单地把野生油菜种到地里,而是凭着那股子‘捣鼓劲,就如何保存野生油菜的优质特性并在后代植株中延续的问题,做起了杂交油菜的研究。”沈昌健回忆起“与杂交油菜为伴”的最初往事,憨厚的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

  虽然是个农民,沈克泉从未放弃对杂交油菜知识的钻研。生活中的他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购买科技书籍,白天搞生产,晚上学知识。缺少助手,他就培养聪明好学的二儿子沈昌健,要求正在读初中的他在学业之余阅读有关杂交油菜制种的书籍,教他怎样种植油菜,怎样进行油菜杂交授花粉。为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沈克泉慕名找到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易冬莲、省农科院黄崧等油菜专家,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两位专家被他的诚意感动,给他赠送了专业油菜种植书和两种优质油菜种质材料。

  “没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他将山洞进行隔离来育种,用塑料袋和木柜分装不同的油菜种质材料。刚开始搞油菜杂交繁育时,土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他在屋后山坡上开荒整地试种。”对当初的科研艰辛,沈昌健记忆深刻。

  苍天不负苦心人。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被认定转优趋势明显。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这一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年3月,首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闻讯后,沈克泉格外激动,希望自己培育的新品种能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和肯定。他挑选了两株1.8米高、花冠两人合围才能抱住的巨型杂交油菜,租用了一辆小货车,千里迢迢驰往武汉。在盛大的开幕式现场,700多位国际顶级油菜专家被小货车上的巨型油菜惊呆了,来自法、德等发达国家的专家仔细观察后,不禁用生疏的中文发音惊呼:“中国农民真棒,让我们第一次看见这么巨大的油菜!”在场的两位中国专家也表示:“这两颗不育株种质材料优良,是三系杂交难得的好材料。”

  一石激起千层浪。普通农民父子繁育出超级高产巨型杂交油菜新组合,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通稿,被海内外80多家报刊采用。得知消息,华中农业大学傅庭栋院士找到沈克泉,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沈老,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您培育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大有前途!”

  傅庭栋的一席话让沈克泉热泪盈眶。从研究杂交油菜开始留胡须,他发誓不成功不剃须。青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终于得到中国“杂交油菜之父”的肯定与帮助,怎能不激动!

  科研路上坎坷重重,沈克泉流泪不止这一次。沈克泉父子多年艰苦研究、试验培育出油菜品种“友谊三号”,半卖半送给农民,反响极好。不料,某部门派人找上门來,说农民怎能搞出这样的发明、培育出杂交油菜新品种,当场认定沈克泉的种子是假冒伪劣,要罚款8000元。沈昌健坦言,当时家里没钱交罚款,全家人都劝父亲放弃他的杂交油菜。“后来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如果我们现在退出不干,那制假的名声就坐实了,就要背一辈子。”

  县农业局退休干部谭友斌专门去探望他,沈克泉流着泪、捶着胸说:“难道农民就不能搞科研?”谭友斌在基层农技推广岗位工作了一辈子,深知沈克泉背后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

  拉着沈克泉的手,谭友斌给他打气:“沈老,泥腿子也能搞科研,总有一天会证明你是对的。”

  借债做科研,屡败屡试坚持30多年——“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

  春天是生命颜色最张扬的季节。

  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李子花竞相绽放出一树树醉人的诗篇。然而,在沈昌健父子眼里,春天最美丽的花当属那金黄的油菜花。

  冬去春来,田埂上的衰草刚刚发芽,油菜花就悄悄地开成一片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它不顾春风乍暖还寒,不管春雨薄情寡义,只是憋足了劲儿,粲然怒放。endprint

  回首往事,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身后是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那里闪着靓丽也藏着暗淡,能品出甘甜,也飘过一丝丝苦涩。对这位农民父子来说,搞科研注定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

  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开花时节,套袋、观察、检查纯度,顶着烈日授粉,冒雨搭隔离棚;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的,需要一个个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角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

  沈克泉经常通宵达旦地忙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儿女劝他休息,他说如果不做完,数据搞混就糟糕了。无数个夜晚,沈昌健一觉醒来,看见父亲房里还亮着灯。

  2007年4月的一天,沈克泉晕倒在地里。医生说:“这是劳累过度,营养没跟上。”正是油菜盛花期,沈克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从家里到试验地来回4公里路,每天就吃一顿饭。在诊所打完点滴回来,沈克泉又下地了。邻居沈绪华说:“我真服了他们父子,长期一盏马灯支在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也劝过,说搞研究那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农民搞,太苦了。可沈老回答说,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的超级杂交油菜研究渐入佳境。专家实地考察后,纷纷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且品种达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

  取得这样的成就,沈昌健一家人历经的,是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科研路上,再苦我们也不怕,最大难题是没钱。”谈及经费,沈昌健一脸无奈。

  在沈昌健家,没几样值钱东西,除了两台用于冷藏种子的冰柜。天井里,摆满了装着种子的小盒子。盒子是自制的,将硬纸盒剪、拆、粘,用订书机订成。在沈家,这样的盒子有上千个。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油菜科研,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沈昌健曾跑过一段时间的客运,每天纯收入200元,是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已经欠了几万元,家里已经没东西可变卖,能借的人也都借了,请人做事还没给工钱。”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饭碗扒了两口又放下:“昌健,把车卖了吧。”父亲的话让沈昌健说不出“不”字。毫不犹豫卖掉中巴车,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杂交油菜,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好些年里,沈昌健夫妇俩已经没买衣服了。妻子朱春贵一条毛巾用了5年,上面几个破洞很是刺眼。“2006年正月初二,妻子上山砍树搭大棚,山陡路湿,一脚没踩稳,滑下来,腰部扭伤落下后遗症。”沈昌健眼里闪着泪光。

  “随着超级杂交油菜科研的深入推进,科研与示范推广任务日益繁重,光靠我们父子俩独打独拼,已远远不能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沈家父子创建了临澧县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所,组建了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西南大学著名油菜专家傅东辉博士慕名到基地考察,并主动选题,承担该所选育的“贵野A”不育材料系统DNA研究。

  然而,就在梦想初现曙光之时,沈克泉却病倒了。医生诊断,沈老患有结核病,劳作时脱衣服受了凉,咳嗽不止,结核球挡住呼吸道,生命垂危。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我没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几天后,沈克泉去世,终年70岁。

  家人遵从遗愿,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他们懂得,“让我日夜守护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

  2013年,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的“追梦”事迹经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无数人为之动容,为之点赞,当年,父子俩获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精彩的颁奖词,就是对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的最大褒奖。

  续父辈梦想,展伟业宏图——“一定会成功的,是我们一家人不倒的信仰!”

  油菜花开花落,梦想点燃激情。

  父亲沈克泉的去世,令儿女们悲痛万分,而沈昌健尤甚,多年与父亲朝夕相处,携手科技攻关的他深知,超级杂交油菜“沈油杂819”系列新组合的高产试验示范与品审是父亲多年来未竟的事业,他必须替父亲完成梦想。

  几年来,沈昌健戴上父亲戴过的斗笠与草帽,带上父亲写过的笔记本,不论天晴下雨,踏上父亲走过的路,晒黑了脸,累弯了腰,父亲生前含泪的嘱咐始终萦绕在耳边,他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

  春华秋实,硕果满枝。2011年5月,“沈油杂819”新组合高产示范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220公斤。

  湖南省澧县国家油菜示范园负责人李远华也来信报喜:“沈油杂202新品种,试验5亩,亩产225公斤,与2010—2011年度全国参试的35个杂交油菜比较,具有以下优势:茎秆粗,分支多,抗性好,荚长角密,籽多饱满,抗倒伏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今年测产预计亩产达到25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可排到全国前三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沈昌健、傅东辉等科技人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方法》的专利申请,并获受理通知书。

  一次次成功,让沈昌健信心更足、劲头更大。2014年下半年,沈昌健走南闯北,攀亲结缘,临澧县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所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携手同心,其利断金,好消息接踵而至。

  观光型白花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成功推出。“这种白色特种油菜既能观赏又能榨油,还具有花瓣大、花期长、花朵数多和无病虫害、不倒伏,抗裂荚性较好等特点,每亩能产油菜籽150公斤以上。”沈昌健介绍说,目前,他牵手临澧县祥云旅游公司,已就《一种观光型白花甘蓝型油菜的选育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专家经过评审,一致认为该品种符合低芥酸、低硫苷标准,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硒。该品种农艺性良好、高产、抗病,并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其白花的性状,对发展农村观光旅游经济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沈昌健一脸兴奋。

  超级杂交油菜种子搭乘神舟十一号“上天”。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上天,首度搭载了辣椒、西葫芦、银栗南瓜等种子。沈昌健的超级杂交油菜种子位列其中。“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种子通过航天育种,其品质和品种都有望得到提升。”沈昌健说。

  初心不忘,追梦不止。目前,沈昌健和他领导的科技团队正着手和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共同引资创建冬季农业科技开发集团,集中连片租用冬闲农田,实行机械化耕作,播种与收割,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油菜。临澧县农村实用技术研究所和县油菜研究协会正计划筹建临澧县超级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集科学研究、品种选育、繁育、示范推广、油菜籽加工为一体,并以该中心为龙头,创建“中心+协会+农户+股份制”的菜籽油加工厂,努力创建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高科技企业。

  “专家说,我国植物食用油自给率只有38%,而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杂交油菜品种,那就是我的中国梦。今年我们的品种有望通過省级审定。如果推广100万亩,一亩保守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为农民增收3亿元!”

  憧憬未来的发展,沈昌健信心满满。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