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林清玄专辑 笑傲红尘 心灵鸡汤 心灵驿站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闲笔(一)——“本性”“道”“诚”“仁”

时间:2010/9/9 作者: 空静水然 热度: 89004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法,一个中心。佛法谓之“本性”;老子谓之“道”;《中庸》谓之“诚”;儒家谓之“仁”,殊途同归。
  
  世间每个人本性都是圆满俱足的,因为被世间种种五欲六尘所沾染蒙蔽,本性都被掩埋了,若想恢复本性,只有放下执着、分别、妄想,抛开七情六欲、名闻利养,须知一切皆是虚幻,如梦幻泡影。若一味只图享乐,今世生则今世乐,做事损人利己,若行的一些善事,功过相抵,或许还可以做人,若是作恶不断,来世轮畜生、饿鬼道,那个痛苦是人间难以想象得到的。
  
  佛家讲以清净心对待一切,一切法唯心所现,心清净了,方得可认得万事万物的本质,看到他们的本性,突破人们所设生活的三维空间,与四维、五维乃至更高层次维间的生物对话。
  
  《菜根谭》语录: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老子的《道德经》中贯穿始终的一“道”字而已。“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不可道,不可名,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道”渊夕,似万物之宗,湛夕,似或存。它是统领万事万物的最高规律。“和其光,同其尘”道存在于万物中却又高于万物,若想去理解它、感触它,只有远离世俗,守拙抱朴,回归自然,达到婴儿般淳朴天真的状态,无欲无求,无为而无不为,以不争而争。犹如水不与万物相争,滋养万物,谦虚能容,故无物能敌,此乃以柔克刚。柔以不自觉中潜入万物而莫之能挡。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即自然,自然即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的道,与万物相处,应能容之,顺之。顺则和,和则无纠,万物和谐,生机勃勃。
  
  万物本有其各自的生存状态,发展规律,强求改变,只会破坏自然,危害人类,人与人之间亦是此理:顺之,友之,谐之。
  
  《中庸》是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中庸”二字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也是中国人世世追求的处事之法,做人之道。《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天所固有的道,对万物真诚,是人应该遵循的道。中庸即无过之无不及,恰好处在中间的状态,故而与万物和谐。但这里所说的中间状态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中间状态。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叫王祥的人,因为继母冬天要吃鲤鱼,于是他就脱了衣服卧在冰上求鱼。冰忽然裂了一个缺口,两条鲤鱼从中跳出来。此时现今说来滑稽可笑,无人可信,只因我们心性已迷,此乃孝感动天,至诚至孝之举,连天地鬼神也会被感动。
  
  古时候,每遇大旱时节,皇帝定会吃斋沐浴,祈祷上天,降雨解难,若心诚,则天地自然会有感应,不过几日便会普降甘霖。
  
  现在人做到真诚不容易啊,没有古时候的环境了,但是《中庸》中说过内心真诚而达到明白事理,这是先天的本性,这样的人如果生在世间,定是上上人,将来会成为大贤人,救济众生。若是通过明白事理达到内心真诚的,这是后天的教化,同样也可以达到真诚的境界。
  
  儒家是现实对大多数人最实际的一门学问。儒家讲的是“仁义”。《论语》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念念想到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不要让别人去做。现在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太少太少了,各自为各自的利益奔波,哪里还想到别人,孰不知助人即助己,这是在结善缘,有舍才有得,真正把自己舍出去,那得到的福报真是太大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心中有人仁,眼中才能有人,处事才能顺利,福报也必然会愈来愈大。
  
  孔子最推崇的一个学生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民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物质生活带来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满足只如昙花一现,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恒久的。在这样一种贫困的状态,颜回心里却是乐呵呵的,因为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安贫乐道,是智者的体现,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若得福贵,却不以其道,羞得之;若去贫穷,不以其道,耻去之。内心守着一个“仁”字,贫穷与我何异与?天地仁,故而万物生长,君子仁,故而民风淳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