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大学一种教育理念一直备受重视,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仍存争议,目前没有形成规范性的表述,且概念与内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丰富中。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美国的general education概念翻译而来,吸收了古希腊自由教育思想,是指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其理性养成,使受教育者具备“择其善者而识之”的能力,成为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朱镜人,2014;张运贵,2009)。
一、地方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创办的大学分校(张楠,孙晓鲲,2016)。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建立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是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国外与国内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基本一致,建立初衷都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式高等院校。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1)通识教育建设缺乏系统化(如理念片面化、定位不合适、培养目标职业化、就业为导向等);(2)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尚需提高(师资、质量监控、内容“知识化”、形式过于网络化、学分“小甜点”等);(3)校园文化氛围不强等。许园,朱镜人(2015)比较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我国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工科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通识教育上不能千篇一律,要理解通识精髓、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开展、独特设计、校企联合、“同行导师”、通识与专业融合,培养具有多元发展的高质量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供给。因此,地方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要结合时代对青年的要求,着眼当前实际情况,梳理新的理念与学生人格培养路径。
二、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扎实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新作为、新内涵,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战略主题,也推动了当前通识教育的改革。庞海芍,郇秀红(2016)认为,通识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上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从国家人才培养角度,大学生培养的标准是“德法兼修、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具体表现为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修德以正身、勤学练本领,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投身实践、服务人民,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有为青年。乔东亮等(2017)认为,当代青年,尤其大学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青年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三、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
人格,源于希腊语persona,早期指的是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西南大学黄希庭(1998)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从心理健康的层次论来分析,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高层次内容,主要表现为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因此,健全人格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黄希庭、郑涌、李宏翰,2006)。大学生是青年的杰出代表,是未来的脊梁,其人格培养目标应该是健全人格。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从信念、品质、责任、能力四个方面梳理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目标。笔者总结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我意识明确、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弹性好,是追求社会梦想与人类幸福的良好社会公民。四、地方应用型大学学生人格培养路径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民,强调理性养成(朱镜人,2014)。人格培养的路径原则是: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体措施是:设计优秀的通识课程;开发“第二课堂”的实效、实践与实习教学训练中注重大学生新时代下自信、自立、自强、自尊与责任心、进取心、适应、挫折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做好榜样引领作用,在师资队伍提升中,讨论当前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指导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从教师获得人格感染;在校园氛围方面,注重对大学生人格美感的提升,以文化人,以景化人,以管化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具体路径为:(一)参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通识教育领域设置内容
按照哈佛学院通识教育的设置,主要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在人文学科领域,所有课程都被称为“伟大的文学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对作品有充分的理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人物介绍等。多人文学科作品的理解,能充分去欣赏它,并从文学中获得能力,这与文学专业教育要区分出来。通识教育的人文学科主要包括文学、哲学、美术。社会科学,可能主要涉及思想、民主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科学和数学,主要开设相关导论性的自然科学课程,课程可以涉及到数学、物理、生物的导论性课程。(二)导师制与研讨式小组
这种模式,在大多数自然科学领域不如在人文社科领域中效果明显。所以,导师制要注意设置的领域,尽管导师制是比较花费人力财力的模式,但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在大学高年级设置比较好。导师制也一般对于有思想、有成熟价值,关系学习与生活,以及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主动探索的学生非常有效果。 在新时代下当前互联网微时代,将通识教育的导师制与专业、“第二课堂”、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结合效果也较为明显。(三)整合资源,探索通识教育新形式
通识教育主要载体还是课程建设,因此首先要形成一个比较科学与规范的课程体系,参考哈佛、耶鲁以及中国香港台湾与大陆通识教育做的比较好的学校,架构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养成,提升社会公民素质。其次,要探索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模式,线上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以及探索课堂的延伸手段,提供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模式。通识教育的网络课堂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仅仅是网络或智慧课堂,而要增加实体的课堂,尤其是有些课程是必须利用地面课堂进行的,比如美术、音乐、舞蹈等表达性艺术。最后要多让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社会,体验生活,利用实习、实践等活动,极大提供学生在社会成长,即学习及成长,达到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