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怀赤诚写春秋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0939
时刚 时春丽

  一个不吝啬给予的人才更值得欣赏与敬重,其人生才会有更大的气象和格局。

  ——采访手记

  引 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狱中所赋的悲壮诗句,掷地有声,气贯长虹,充分表达了一位反专制反腐朽反压迫,撕裂黑暗、追求光明的斗士崇高的信仰、豪迈的气概和对国家与民众的无限忠诚,可谓千古绝唱。

  丹心撼日月,壮志铸伟业。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的矢志不渝、无数布衣百姓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才有了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才有了东方大国的隆然崛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耀世名言,亦是数千年炎黄子孙中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奋斗者的价值取向。肯将社稷的安危、民族的盛衰、苍生的苦乐牵系于心、竭诚奉献的人,必将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有所建树,在璀璨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梁金安即是这样的人。

  众所周知,梁金安总是以一种与生俱来的进取精神去追随自己的最大兴致,总是力图尽善尽美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竭盡全力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以不负岁月的馈赠。

  “你把心中的世界化为人们眼中的风景/朝着你瞩目的方向我看见一道彩虹/你以坚实的步履丈量崇高的追求/用质朴的情愫传递一种温情/你以赤子的担当播撒大爱的种子/让民族风骨在挺立中传承/莘莘学子在你的华章里感知力量/芸芸众生在你的声音中绽放笑容。你 把斑斓的记忆化作伟大历史的见证/游进你浩瀚的书海我看到一片光明/你用辛勤的汗水洗去岁月的尘埃/让美好的夙愿沉淀一份厚重/你以战士的忠勇捍卫母亲的尊严/让五星红旗在礼敬中升腾/四海宾朋在你的视野中发现惊喜/华夏儿女在你的奉献中收获感动。”这是一首赞美梁金安,名为《你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的歌曲。凝练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动人心弦,令人遐思,将人们带到一个追寻者为国为民,披胆沥胆的境界中。

  伴随着歌声,我走近了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中国人民公仆研究会会长、文化学者梁金安,并用手中的笔悉心描画与记述……

  斯时,丁酉仲夏。

  上 篇

  贫寒砺志。机要战线献青春。“妈妈,儿子不孝啊!”舍身救战友。幸见周总理。心细如丝保国安。谁说西北汉,未怀天下事?

  梁金安的祖籍河南汝州,20世纪三十年代,洛阳一带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梁金安的祖父挈妻将子逃荒到陕西西安。落脚之后,一家人勤苦度日,渐有起色。尤其是梁金安的父亲梁才开的一群泡馍店、乾进饭店因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更因其仗义疏才、赈济灾民而为人们所钦敬。1946年农历八月初三,一个风摇雨落的日子,梁金安来到这个世界。他的第一声啼哭声音是那么大,仿佛预告他的童年将是多么不幸。果然,71天后,即农历十月十四,家梁横折——父亲意外受伤,撒手人寰。母亲悲恸欲绝,以泪洗面。然而,为了抚育襁褓中的次子,还有小金安的一哥一姐的长大成人,她毅然从丧夫的阴影中走出来,挑起生活的重担。可叹的是一群泡馍店和乾进饭店因梁才的不在,力不能支,生意衰败,只好关门歇业。母亲承耕种之苦、怀断炊之忧,一家人的生活坠入贫困之中。

  1953年春,7岁的梁金安背着用布袋子装的父亲的尸骨,年长他两岁的姐姐背的也是用布袋装的三婶的尸骨,在母亲的护佑下,从西安赶往河南汝州。千里奔祖茔,只为父亲和婶母的遗骸归故土。之后,梁金安在汝州杨楼镇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念了两年书。1955年夏,梁金安返回西安。嗣后,在日照新村小学就读,并以全校第一的考试成绩升入华山子弟学校。

  寒门出贵子。中学时代的梁金安品学兼优,不仅担任班长、最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且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俄语成绩更是遥遥领先。因而,深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拥戴。而陕西人特有的豪爽、仗义、敦厚、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在梁金安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也深得亲友、邻里的夸赞。

  值得一提的是,梁金安喜欢听故事和阅读文学书籍。小时候,他爱听大人、说书先生讲英雄豪杰、江湖侠客杀富济贫、忠君报国的故事。听完后,熟记于心,还能给小伙伴儿讲。和同学也总是做打打杀杀的游戏,而且每次梁金安都是当英雄好汉,不当奸臣坏人。小学五年级,他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岳飞传》、《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文学名著,从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汲取力量,树立理想。于是,“长大了,我也要当英雄,侠肝义胆;也要心怀天下,报效国家”的英雄情结,便深深地根植于梁金安的心宇,以致多年后将其梦想化为现实。

  命运,是只无形的手,常常在你意想不到时将你推到一条或坦荡或崎岖的路途上,以致让你无法选择。

  1963年3月的一天,正读初二的梁金安突然被叫到校长室,校长一脸严肃地告诉他:“准备一下,一周后去北京上学,具体报到地点走时再说。”听着校长的话,梁金安如闻天外之音,茫然不知所措,只有点头的份儿。

  就这样,17岁的梁金安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来到北京。入学后才知,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干部训练班,他被特招入伍了,陕西省只他一人。

  这是国家的机要战线,这是国家的隐蔽领域。这里没有刀光剑影,亦无硝烟弥漫,却是对敌斗争的战场,保卫祖国的前沿阵地。国与国之间,或友好或敌对,都需这样一个“哨所”或沟通或监听,都要有这样一群无名英雄去战斗去献身。

  梁金安,走进了一个陌生而神秘、令人紧张又令人兴奋的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单调而枯燥、令人敬畏又令人神往的世界。凭着对训练科目学习的兴趣,凭着勤奋刻苦、执着顽强的精神,更凭藉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一腔热血与激情,梁金安以全班第一的学习成绩圆满完成了训练任务,成为第一个获“独评”的一名优秀机要译电员(训练班原有300多名学员,毕业时仅有26人,绝大多数因训练中某项不合格而被淘汰)。尤其是1965年7月训练期间,梁金安因政治可靠、思想进步、成绩优异被吸收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因10年“文革”间隔,1978年8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65年11月25日,機要干部训练班毕业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身戎装、神采飞扬的学员们在班长梁金安的带领下,齐声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梁金安出发了,他被派遣到祖国北疆黑龙江齐齐哈尔某部任3号机要译电员,这一去就是十年啊!

  光阴荏苒,往事依稀。

  ——那年梁金安所在部队团长荀学彬8岁的小女儿身染重病,急需输血抢救。然而,医院血库告急,只有号召指战员献血。荀学彬太爱小女儿了,他不想再次失去爱女,因大女儿两年前也是患这种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因当时仅输了300CC血,不够,生命没保住。几十名官兵走进医院,又摇着头走出,因为他们的血型不符。梁金安闻讯赶去了,他的血型与患者对上了。于是,他挽起衣袖输了300CC;不够,又输200CC;还不够,再输100CC。600CC鲜红的血液输入病危的小女孩身上,她苏醒了,睁开一双美丽的眼睛,苍白的面颊泛起红润,嘴角掠过一丝微笑。她得救了,而原本体弱的梁金安却晕倒了。朦胧中,他看到团长荀学彬向他行了个庄严的军礼——那是一个父亲源自心底的感激。

  ——1968年盛夏,梁金安、任俊杰,还有几个战友一起去齐齐哈尔西北的雅鲁河学游泳。在规定学游的水域内,河水只有齐腰深,并无危险。但任俊杰嫌水浅,执意要去桥墩底下深水处游。结果,卷进一个漩涡,沉没了。任俊杰奋力挣扎,蹿出水面,朝着梁金安大声疾呼:“3号救我!”3号即梁金安的代号。梁金安想也没想,一个猛子扎过去,一把拉住任俊杰的手欲冲出漩涡。不料,任俊杰却用另只手死死地抱住梁金安——溺水者的惯常动作。这使梁金安无法再游动,身体也开始往下沉,连呛了几口水。他一边用力拨开任俊杰那只紧抱着他的手,一边大声对任俊杰说:“别抱我,攥住我的手,随我游!”幸好,用尽全身力气的梁金安终将任俊杰拖出漩涡,向浅水区游去。任俊杰脱险了,梁金安却因体力消耗过大,几天后才恢复元气。后来,任俊杰给梁金安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你冒死救我,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20年后的一天,任俊杰与梁金安在西安市彩印中心门前相遇,任俊杰同他的妻子林淑芳、两个女儿齐刷刷地跪在梁金安的面前:“老战友,你让我找得好苦啊!20年了,我无时不在想念你,今天终于找到你了,就让我们全家以这种方式向你致谢吧!”路上行人不知这里发生了什么,纷纷围拢过来。梁金安连忙扶起老战友:“这是干什么!赶紧都起来。”20年未见,他们却能一眼认出。梁金安与任俊杰紧紧地抱在一起,热泪横流……

  ——那年去舒兰县,在山上架线。梁金安的战友、5号译电员董四清不小心从电线杆上掉下来,摔到十几米深的山脚下,梁金安急忙同战友下去抢救。送到半拉山医院后,十多天了,董四清摔伤的腿仍不见好转,伤口往外流黄浓,腿有伤残的可能。医生束手无策,董四清苦不堪言。梁金安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经当地一位老者的指点,梁金安和战友把董四清摔伤处——熊瞎子窝上的野草割下一捆。捣碎十几根,调成糊状,然后敷在伤口上,两天后除去再敷新的。如此疗治多次,伤口竟奇迹般的愈合了。腿保住了,董四清紧紧握住梁金安的手,流下感激的泪水。

  往事如烟,流年似水,但留在记忆深处的永远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

  怎能忘怀:1973年6月9日-12日,梁金安奉命执行特殊任务,即赴西安机场负责迎接、保卫周恩来总理到陕。也就是那次,梁金安有幸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他与周总理相距只有几步远,他多想走上前去,跟总理说句话,握一握总理那拨动世界的大手。然而,他不能。严格的规定、铁的纪律,不允许他越雷池半步。他目不转睛地望着总理那苍老、瘦削的脸庞和两道浓长的眉毛,望着总理那透着慈祥而刚毅的神色和亲切、有力的手势,激动的心快要跳出胸膛,无限敬意油然而生。从此,周总理那雕塑般的身姿便深烙在梁金安的脑海中,以致数十年的梦里常常凝神端详……

  怎能忘怀:1966年末,梁金安和几位战友刻毛主席诗词。那时的毛泽东诗词大都是从红卫兵油印的小报、传单上获得。搜集了3个多月,共有40首。每首诗词后面都有注释,有些解析出自名人之手,如郭沫若、陈毅、臧克家、赵朴初等;毛泽东对自己的部分诗词也有批注、诠释;赵朴初的文章专门谈怎样学习毛主席诗词;李进对毛泽东诗词有17处解释;还有毛泽东的手书、信函,以及毛泽东与柳亚子诗的唱和、诗友交往中的逸闻趣事。收集了40首,梁金安和战友们如获至宝,欣喜若狂,遂用蜡纸在钢板上刻,然后用油墨印。一个多月里,全是休息时间去做。抄啊抄、刻啊刻、印啊印、读啊读,不知疲倦,不怕手指磨出茧子,年轻的军人就是这样表达真挚而火热的情感。约20万字,够厚了,梁金安和战友们把它装订成册,梁金安还写了编印前记:“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的诗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政治、思想的顶峰。为了使我们在学习时能正确地领会和理解诗词的内容、时代背景和深刻涵义,我们根据搜集到的几种对毛主席诗词的解释材料,选编成册,供同志们学习时参考……”手刻本《毛泽东诗词》,是对毛主席诗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历史见证,亦为时代的缩影。

  怎能忘怀:1970年初夏,母亲患病,梁金安想回西安探母,因“备战备荒为人民”形势紧张,部队未允许。当部队给假时,母亲已病入膏肓。母亲患的是胃贲门癌阻,跟她说话,她明白,也点头,却没有丝毫力气回答你。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母亲已积劳成疾。她勤劳、善良、刚毅、坚忍,独自把儿女抚养成人。母亲恩深似海,梁金安还没来得及报答啊!他坐在母亲身边,仔细端详着母亲因病痛折磨而憔悴、苍白的面容,眼前浮现出当年背骨葬父、母亲因蹚冰冷的洛河而卧床不起的场景。留下病根,常年酸痛,但母亲还是挺过来了。如今,她熬不住了,终于倒下了。然而,梁金安却不能守在床前,因为部队只给一天假,也就是说当天得归队。“妈,部队只给我一天假,我今天还得赶回去。妈妈,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奉您,儿子不孝不孝啊!”梁金安边说边扑进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母亲,已无力再拥抱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了,只能吃力地抬起细弱的胳膊,用青筋暴突、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摩儿子满是泪水的脸颊,而后摆摆手,示意儿子回部队。然而,梁金安看到了,看到了母亲那抖颤摆手的瞬间,两串浊泪从眼窝涌出……此时,梁金安能为母亲做点什么?他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跪在母亲床前,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妈,我走了,我还会回来看您的。”然而,当梁金安再次回西安时,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与儿子阴阳两隔了(1971年农历正月十五母亲去世,年仅56岁)。梁金安擦干泪水,坐上雇来的卡车,和哥哥一起将母亲的遗体运回河南汝州与父亲合葬。自古忠孝难两全,深明大义的母亲怎能怨儿呢?然而,心怀愧疚的梁金安却再也没过过正月十五,46年了,元宵节早已随母亲的离世而不复存在。

  军旅生涯,峥嵘岁月,梁金安的人生履历表上镶嵌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

  宿舍、餐厅、机要室、图书室,四点成一线,构成了机要译电员全部的工作、生活轨迹,单调而丰富。单调的是坐在机要室里面对的只有电文、密码、翻译。值夜班时从晚上8点到次日早8点,12个小时,寸步不离,也无人对话;丰富的是图书室藏书很多,古今中外名著任你阅览。梁金安渊博的知识、宏阔的视野、高尚的情操,得益于军营10年不倦的阅读、摘抄,不停地探寻、思索,从而使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纯粹的高度,抵达空灵而纯净的世界。是的,《战争与和平》、《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资本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家》、《子夜》等,都为梁金安提供了丰赡的精神食粮,带他走进了云谲波诡的社会和人的深邃、复杂、善变的内心宇宙,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翻译准确,从无差错,无论是特急电报还是普通电报,梁金安总是一小时之内送达首长手里。因此,他年年受到部队各级的表彰、嘉奖,并被提拔為班长(1975年12月转业时已为连职干部)。而“五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学习雷锋标兵”等荣誉的授予,则标志着梁金安的迅速成长、成熟,在“革命熔炉”淬炼成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75年末,原想当一辈子毛主席的“红色传令兵”的梁金安,恋恋不舍地摘下红五星帽徽、红领章,告别了军营。那一刻,他热泪盈眶;那一刻,他百感交集;那一刻,他豪情满怀。他深知,转业回地方,迎纳他的将是崭新而有为的岗位,将是陌生而相容的群体,将是复杂而宽广的社会。然而,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是他人生的又一个战场,都有他人生不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梁金安来到北京,被安排去国家工商总局工作。领导看了他的档案,重用了他,任命他为市场司市场处处长。

  “乡愁是离家时的那条小路,乡愁是妈妈在风中挥动的手。乡愁是老屋前静静流淌的小河,乡愁是月光下村头那棵弯腰的柳。”每当吟诵这样的诗句,梁金安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首都北京生活,还有一份体面、光鲜、大有可为的职业,这让同年转业的战友羡慕不已。可是,梁金安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地想一想,原来故乡依然留驻在心底。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他好像听到一种声音在呼唤,呼唤他回到少儿时读书的地方,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回到留下他父母足迹的地方。生性率真、敢想敢为的梁金安不再犹豫了,他申请调转工作。历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1978年8月,他回到魂牵梦萦的西安,在陕西省国防工办新闻中心任新闻干事。他重新拿起略显生疏的笔写文章,重新背上他钟情的相机,为劫后重生的祖国,为奋发进取的人们,为风起云涌的时代留下闪光的瞬间。让我们通过几组镜头一窥梁金安那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为祖国赢得的荣誉吧。

  镜头之一:1986年12月,领导指派梁金安陪同接待波兰代表团访问西安,主要的任务是摄影。在随同波兰代表团走进西安某军工企业时,梁金安发现该团的女翻译格外引人注目。她长得很漂亮,高鼻子、蓝眼睛、皮肤白晳,身着呢子大衣,脚穿高跟皮鞋,身材高挑儿,风姿绰约。然而,大家只欣赏她出众的姿色,却忽略了她“不美”的地方,那“不美”之处被梁金安发现了。原来,这个军工企业是生产兵器的。工厂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生产区,每个区都有固定产品,如有的生产弹壳,有的生产引信,有的区负责装药。这样划分的道理不言而喻。按照企业规定,各区人员只能在本区作业,不得去他区走动。但对国外参观团来说,这个规定就行不通了。人家来参观访问,要看整体看全貌。这个女翻译从甲区到乙区途中,趁大家不注意蹲下来假装提鞋,实际是借机把两粒铁屑塞进鞋里。梁金安发现了,但他不露声色,继续观察。从丙区到丁区,女翻译又蹲下一次,将一两粒铁屑装进鞋里。梁金安在机要战线、国防部门战斗、工作多年,凭经验就知这里面有问题。于是,他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中央军委外事办保卫局局长。局长很重视,当即做了部署。怎样在既不使女翻译难堪,又不因此而伤害中波友谊,按照局长的安排,当代表团成员从几个区参观完来到企业会议室后,让服务员巧妙地脱下女翻译的皮鞋,即可真相大白了。结果是,服务员帮着女翻译脱掉呢子大衣,然后看一眼她的皮鞋说:“您的皮鞋脏了,上面有油污,我帮您擦一下,好吗?”女翻译心里有鬼,连忙说:“NO,谢谢。不麻烦您了,等我回宾馆再擦吧。”服务员说:“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边说边硬把女翻译的皮鞋脱下来,同时放下一双拖鞋,转身离去。女翻译顿时花容失色,优雅顿消,望着服务员的背影长叹一声,颓然坐在沙发上。果然有问题,女翻译穿的皮鞋是特制的,鞋里有特殊装置,可容纳微小物品。经检测,女翻译装进鞋里的几小粒铁屑是制造107毫米钨铀破壳穿甲弹的原材料,即钨合金。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窃取,一种间谍行为,但因中国与波兰是友好国家,此事不宜深究。波兰代表团走后,梁金安因心细如丝,办事严谨,高度负责,保护了国家利益,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镜头之二:1988年10月,以色列代表团秘密访问中国,来到陕西西安,梁金安奉命执行陪同、摄影任务。领导的指示:如果代表团成员提出照相,你不仅要照还要照好,但照片不能看出是在中国拍的。这就给梁金安出了个难题,因为代表团要去西安大雁塔、华清池、终南山等风景区游玩,这些名胜古迹举世皆知,拍出来怎能瞒住世人呢?这就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如何调好角度,如何对某一全景艺术化取舍,如何将人与景巧妙结合,梁金安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下了一番功夫。结果是拍摄的照片既满足了以色列代表团成员猎美、猎奇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也履行了中以双方的“君子协定”。以色列人很满意,临别时,他们逐一与梁金安相拥,夸赞他的摄影技术is very good!

  镜头之三:美籍华人周思仁先生是著名爱国华侨,曾多次来华。他在埃及经营一家军火公司,同多国做军火生意。为使中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设备,他将世界尖端产品出售给中国,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防御、作战能力。周思仁先生对祖国素怀深情,真心让祖国尽快强大起来。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即周思仁先生的夫人是中国大陆一位著名电影演员,且他们的结合颇富传奇色彩。爱屋及乌,周思仁先生感情的砝码自然倾向于中国。1986年2月,梁金安受组织委派,陪同周思仁一行在西安参观、览胜。于是,兵马俑、碑林、大雁塔、华清池、钟楼、半坡猿人遗址等名胜古迹均留下他们的身影,而这些照片都是经梁金安之手拍摄的。梁金安总是白天拍摄,晚上冲洗,次日早餐时交到对方手里。由于照片的拍摄构思新颖、角度独特、画面清晰,达到了最佳效果,周思仁看后十分高兴,连声称赞:“拍得好,拍得好!”边说边拍着梁金安的肩膀表示感谢。

  镜头之四:1986年6月,美国战备协会主席亨利·米利四星上将一行来华访问,梁金安负责接待、陪同、摄影。这位身高1.94米的二战老兵,对中国很有感情,也非常欣赏中国大陆上许多闻名于世的胜景。梁金安陪同亨利·米利上将一行去了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兴教寺、草堂寺等地,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并同亨利·米利上将结下了深厚友谊。有一插曲可以说明:6月上旬的一天,梁金安因天热没穿袜子,这一细节被亨利·米利上将捕捉到了,于是他和梁金安开起玩笑:“你的摄影是is first-rate(一流的),但是你不穿袜子。”说着,竖起大拇指,接着又摇摇头。梁金安则风趣地说:“您虽然穿袜子,但如果不洗脚,脚丫子一样臭。”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亨利·米利主席与梁金安告别时说了这样两句话,令梁金安深受感动:“谢谢你陪伴我在中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美中两国应该世代友好下去,就像我们俩这样。”

  镜头之五:2002年6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来华……

  镜头之六:1985年8月,瑞士东方公司董事长雷夫汉一行访华……

  ……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20余载,梁金安以其国防工业新闻战线记者的身份接触、结识了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友人,为他们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播撒中国人民的情谊,传递中国爱好和平、世界大同的声音,从而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也许有人认为事属寻常,也许有人认为不足为奇。的确,梁金安并无惊天动地的事迹,亦无显赫的地位与权势,更无值得炫耀的物质财富。然而,有谁否认,一个将党旗下的誓言奉为圭臬,视他人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奉献者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呢?

  下 篇

  传承为己任。自费猎素材。王定国题书名。毛新宇致贺信。心作笔,情为墨。捐书8万册。谁说十年功,未铸一把剑?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生亦有四季:少儿、青年、中年、老年。岁月流转,生命轮回,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概莫能外。

  2006年9月,梁金安到了退休的年龄。“光阴如白驹过隙啊!”梁金安自言自语,不禁长叹一声。赋闲?不可能。梁金安怎会是告老还乡后在家养花弄草、遛狗逗鸟、搓麻布棋之人,亦非跳广场舞、逛市场、名山大川去旅游的“逍遥派”。对梁金安而言,退下来,只是战场的转移。是战士,永远在冲锋。

  清晨,阳光透过绛紫色窗帘均匀地洒在梁金安的卧室,狭窄而简陋的楼室顿时明亮起来,也温馨多了(梁金安的家位于北京复兴路桂苑小区)。其实,梁金安早已起床,此刻,他正坐在书桌前翻阅30多年前珍藏的1976年1月15日的《空军报》,头版整版登载着首都人民举行隆重吊唁仪式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报道。读着读着,梁金安的思绪飞回1973年6月9日在西安机场见到周总理的幸福场景……

  其实,梁金安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景仰是始于少儿时代。家在西安的梁金安,小时候就听到街坊邻居闲聊时讲当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故事,讲“西安事变”前后周恩来和张学良的故事。上学后,也听老师讲述周恩来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如何保护、辅佐毛泽东,如何智斗蒋介石,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传奇故事。也就从那时起,周恩来的名字便刻在他的心里,以致参军期间和回北京、西安工作后,收集、购买了许多报纸、书籍。而眼前摆放的《解放军报》、《人民军队》、《空军报》、《参考消息》、《西安日报》等多家报纸合订成册的“报纸集锦”,正是梁金安1976年至1978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工作期间收集、留存的。望着敬爱的周总理遗像,梁金安按捺不住怀念之情,他猛地站起来,对着周总理遗像默默发誓:我要写周总理,写我心目中的周总理!

  然而,书柜存放的1000多万字的资料,还是冰山一角,而且多版本的周恩来的人物传记书名异而内容同,可选取的素材空间小。要想写一个真实的完美的周恩来,需要大量客观的、鲜活的、立体素材。怎么办?再搜集再积累。于是,梁金安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异乎寻常的寻访之路。

  片段之一:2012年7月16日,梁金安登上北京开往江苏淮安的751次列车,去周恩来纪念馆查寻、收集资料。众所周知,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那里一定有很多关于周恩来的故事和传说,纪念馆也一定有丰富而翔实的周恩来平生的事迹。对此,梁金安满怀期待。7月中旬,正是大中小学放暑假的日子,列车上拥挤不堪,连车厢的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梁金安买了张硬座票,可硬座也无座(买票时即知),只有站着。难道梁金安不知此时出差车票紧张吗?知道。但他非去不可。因为之前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联系时,他们曾答应给寄资料,可催促几次不见片纸只字,还能等下去吗?于是,就有了这次明知无座也乘车的淮安之行。过道上、两节车厢连接处,梁金安足足站了10个小时,到站时已是两腿酸麻难以站立,是列车员扶他下车的。还好,在周恩来纪念馆复印、购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装满一背兜。

  片段之二:2011年至2012年,梁金安三赴西安,查寻资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是周恩来抗日战争、解放戰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活动场所,那里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风范、他的功绩。如1936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的接触、会谈就在这里;周恩来与张学良的莫逆之交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原始资料便显得弥足珍贵。梁金安悉心搜集,遍访亲历者的后代、知情人,获取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有的是从未披露的。然而,梁金安为之付出了辛苦。三次乘坐火车去西安,其中两次都是“站票”。晚7时至次日6时,11个小时的行程,又是八、九月份炎热的季节,对于一个年逾花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折磨与煎熬。有一次,他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在后半夜去列车餐厅买了个座位,但条件是你得买份饭菜,方可坐到天明。买吧,不饿也得买——不买不卖座。

  片段之三:北京站附近有家经营牛肉甩面的小店,那里的服务员认识梁金安,因梁金安每次出差,只要是饭口儿,乘车前他总是走进这家吃碗甩面。下车后,他也常是找个小馆儿,或在路边露天小吃吃碗面条,为的是节省时间也节省钱。每次坐火车,途中吃的都是从家带来的小区饭店卖的1元钱一个的玉米饼和在家洗好的黄瓜,还有两头大蒜。看他吃的食品,瞧他朴素的衣着,听他实在的话语,车上对座的旅客还以为他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村老头儿呢。

  片段之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促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这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以其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纵横捭阖的外交能力,以及谦谦君子的风度和人格魅力征服了与会各国政要尤其是西方大国首脑,使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形象迅速得以提升与重塑。从而,打开了新中国外交大门,也为中国日后加入联合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周总理的外事活动,梁金安阅读了很多报道,也收集了不少资料,从中却发现,有些广为发行、流传的书籍、文章里,重大事件的记述明显失真,需追根溯源,查证核对,以求本真。梁金安要对文中的主人公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因为,他的写作将采取一种心灵化、艺术化的写实笔调,出之以大量的生动细节,铺就真实的底色。为了编著《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一书,梁金安决心自费出国,沿着周总理的外交足迹去探寻去捕捉。从2008年到2016年,梁金安先后到过俄罗斯、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法国、芬兰、德国、泰国、荷兰、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聆听了许多周恩来在国外的生动故事。如在欧洲奥地利,前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赫姆的公子会见了梁金安,并请他到家里做客。一进总统金壁辉煌的客厅,梁金安就看到了那汉白玉的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的画像,足见主人对中国领导人的崇敬之情。此情此景,令梁金安十分感动,交流中,他得知了周总理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多年来,梁金安就是这样坚持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不仅耐心细致地搜集笔下主人公的平生要事、手稿、书信、照片等,而且结合外出实地查寻、走访,以考察观感认证文献史料,以鉴别比较推进思考探求,以辩证思考升华体会经验,从而形成稳健的文风。

  多年来,梁金安就是这样透过历史烟云,去感受、触摸、遐想,因为那是国人共有的记忆。他深知,描述、展示时代的风云人物,除了自身必须拥有深厚丰富的文学知识、纵横宽广的文化视野、客观独立的历史态度和审慎思辨的生命价值观,还要掌握相当高的艺术审美创造能力,才能保证纪实文学作品情节饱满而又曲折丰富、人物真实而又鲜活生动、情绪恰当而又层次深入,才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深远的影响力与恒久的生命力。

  2012年7月,梁金安拜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的夫人、老红军王定国(时年102岁),请她为即将付梓的《周恩来1976》一书题词。原以为这位世纪老人会题“伟人周恩来”、“楷模周恩来”、“贤者周恩来”、“大智大勇周恩来”之类的词语,不料,这位革命老人挥笔题下的竟是“公仆周恩来”五个大字。对此,梁金安自然没有异议。归后,梁金安面对题词,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有深意、有品位,进而激动不已。公仆,这才是对周总理最确切的价值定位啊!

  “总理啊总理,你生前为党为民、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撒尽骨灰,魂归大海;你生前光明磊落、两袖清风,身后万民怀思、千古流芳。总理啊总理,你是人民的公仆,伟大的公仆,无人与你比肩的公仆啊!”写下这段话,梁金安已泪流满面。

  于是,继2013年3月《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后,《公仆周恩来》也于同年10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紧接着,《写不尽的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梁金安1966黑龙江》也相继出版。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习仲勋为主人公的长篇纪实文学《咆哮的黄河·习仲勋》(四卷)已于2016年11月送审,即将出版。至此,梁金安撰写、编著、主编的以弘扬公仆精神、传承公仆文化为主题的10部书(360万字)将成系列赫然问世。

  梁金安的书,无论是写周恩来还是写毛泽东,抑或写习仲勋,都凝聚着他心中对伟人对英雄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拥抱来讴歌他的写作对象,把全部精力和心血融入书中,浇灌出一部部内在热量极大的书。

  这是大视野、大手笔、大情怀、大格局,藉此,梁金安完成了从普通退休者到著名作家,从“小我”到“大我”的华丽转身,走进了万众视野中……

  10部书,一年一部,梁金安,你是以怎样的速度、怎样的才情、怎样的精神写出来的呢?人们问你,你笑而不答,只有你的妻子、儿女才最清楚你的苦耕你的付出——因你从未对他人说。

  ——10年间,梁金安很少安安稳稳地吃顿饭,有时一碗饭刚吃几口就撂筷,转身进书房拿起笔写起来——想起几句话生怕饭后忘了;某单位的几间库房,既是存放他新书的仓库,也是他的写作间兼卧室。写《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时,他足不出户整整40天。渴了,喝瓶事先储备的矿泉水;饿了,就叫外卖——小区饭店的玉米饼,外加备好的黄瓜、大蒜、牛奶和酒。抢时间,只为如期交稿。文稿完成了,人瘦了20斤。

  ——10年间,梁金安的睡觉已养成习惯,即每晚只睡一觉,不管睡几个小时,醒了不是看书就是写作,直到天明;也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靠在沙发上,睡一觉或打个盹儿,就算休息了。“接著睡嘛。”梁金安摇摇头:“接着睡睡不着了,躺在那浪费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金安牺牲了多少睡眠时间,无法计算,只能说,寒来暑往,他平均每晚约睡4个小时。

  ——10年间,每当写作遇到瓶颈时,梁金安就把伟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名言用毛笔写下,贴在库房的墙壁上激励自己。叹气时,抬头看看,低头再写。

  ——10年间,每当送审、出版遇到挫折时,梁金安就用“不经几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诗句鼓励自己。摇头后,调整心态,昂首再战。

  ——10年间,每当工资花光、出差出书缺少资金时,梁金安就默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俗语宽慰自己。焦虑中,儿女资助,妻子支持。

  ……

  然而,梁金安无怨无悔。因写作对他而言,不是职业,而是精神的召唤、时代的担当,是有关生命和灵魂的事业。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视为己任;也因他深知,弘扬公仆精神,传承公仆文化,是一项“育人铸魂”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能在其中尽己所能,为人们提供思想滋养、精神引领与心灵启迪,从而见贤思齐,焕发斗志,有所作为,是件多么幸福多么自豪的事,怎会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呢?

  2013年12月18日,《公仆周恩来》新书首发式在北大举行,隆重而热烈。周恩来亲属周尔鎏、周秉德、周秉和莅临,周恩来机要秘书李金德的女婿、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刘春之子刘歌,多位开国元勋子女、国家领导人后代出席,曾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新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跳高女运动员郑凤荣到场,政界、学术界、商界、新闻界代表、北大学生代表及首都各界代表参加。梁金安鞠躬致谢,演讲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37年了,但他的精神不朽、思想永恒、功绩长存。我们难以忘怀,也不会忘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江山,需要我们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崇高风范、爱国爱民情怀,需要我们学习也需要我们传承。传承是一种责任,传承是一种担当,传承是一种光荣。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国家就不会强盛。“越己者,恒越。”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接过先辈先贤手中的火炬,照亮自己,奋力前行;超越自我,实现梦想。北大的莘莘学子,你们是“骄子”中的“骄子”,当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中国的未来是你们的,是属于奋发有为的年轻一代。请记住: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相反,在你和你们的照耀下,中国将更加辉煌!

  掌声响起,群情激昂。北大沸腾了!

  2016年12月26日,《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首发式暨爱心捐赠公益活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敬仰与热爱毛泽东同志的老将军、老革命、老党员、红军后代、爱国人士300余人参加。毛泽东同志的嫡孙毛新宇将军因有其他公务未能出席,特发了贺信:“由于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能来到活动现场。预祝梁老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以‘感恩德·忆伟人为主题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远方的思念·悼念毛泽东唁电集》首发式暨捐赠公益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梁金安在首发式上即席演讲,他说:“开国领袖毛泽东,对中国人民而言,他从未离去,就在我们心中。40年了,从不需要想起,因我们从未忘记。历史是一条由既往奔向未来的长河,因而没有人能够撇开历史的地基而构筑现实和未来的空中楼阁,忘记历史就像丧失记忆一样可怕。若此,我们怎能忘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打下的红色江山呢?怎能忘记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创建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呢?又怎能忘记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创新马列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萌生的改天换地的力量、迸发的奇光异彩呢?”接着,梁金安话锋一转,手指众人置身的北大图书馆和室外虽已寒冬却依然苍翠的松柏,激动地说:“当年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担任图书馆理员,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北大创办《新青年》刊物,高扬起中国革命前沿阵地上一面鲜红的旗帜。这里,是伟人、先驱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是写满光荣与骄傲的一方圣土。这里的一捻黄土万金不易,这里的一粒柏子万世芬芳!”屏息凝神的静听之后,便是热烈而长久的掌声……

  “但得一本书,感知伟人魂。”这是广大书迷、一代伟人的崇拜者、追慕者的心声。梁金安听到了,且听得真真切切,听得心潮起伏……

  捐书!2013年至2016年,梁金安走向上海、天津、江蘇、浙江、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将《公仆周恩来》、《国际视野中的毛泽东》、《咆哮的黄河·习仲勋》(上、下卷)等新著慷慨捐赠:

  ——中央电视塔精神文明博物馆 10000册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00册

  ——天津南开大学 2000册

  ——外交学院 1000册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 1000册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消防总 队 600册

  ——河北涿州市 25000册

  ——苏州太湖书院 1000册

  ——北京市兴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300册

  ……

  据统计,捐赠8万册,价值600余万元。

  8万册,如同8万粒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展叶、开花,那芬芳馥郁随着阵阵春风飘向远方,悦心怡情,人们陶醉其中。而育花人仍在播撒……

  对梁金安的善行义举,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道。在梁金安的家乡河南汝州捐赠(1.3万册)的仪式上,一位赶去报道的媒体记者当场赋诗,以表敬意:“捐赠万卷书,捧出赤子心。谁不赞梁公,矢志报国恩。”

  十年磨一剑。如果将梁金安10年10部书喻为一把“书剑”,那么,剑锋指处,定是一片洁净,一道彩虹,一派妖娆……

  尾 声

  2016年1月8日,“公仆周恩来”逝世4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公仆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梁金安出任会长。“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梁金安,术业专攻,不遗余力。

  公仆情怀公仆心,传道何惧万里行。2013年始,梁金安在写作的同时,踏上了传扬公仆精神,同心复兴民族的宣讲之路。

  梁金安不能不讲,不能不说。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孪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金钱至上,道德滑坡;党风不纯,腐败严重;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环境污染,雾霾频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频频“亮剑”,力除弊端。八项规定,横空出世;党风好转,民心归依;攻坚克难,繁荣经济;精准扶贫,缩小差距;修复生态,美丽河山……

  然而,深化改革,强国富民,并非一夕之功,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梁金安所到之处,宣讲的“实践《共产党宣言》第一人”,即是以周恩来为光辉典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记党旗下的誓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公仆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宣讲稿,有力地驳斥了“周恩来精神”过时论,深刻地阐述了公仆精神的丰富内涵,明确地指出了公仆精神在当下不可或缺亦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深远意义;而《毛泽东诗言志》,则使听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数年来,梁金安行程10万余里,宣讲近百场,北京、天津、湖南、河南、安徽、山西、深圳等地的院校、机关、部队、企业、乡村都响起梁金安激昂的声音,留下了梁金安匆行的足印。毋庸置疑,梁金安研究的是人格,激荡的是心灵,凝聚的是力量,坚定的是信仰。他为世界画一双眼睛,让人们穿越时空看到中国独特的风景;他为民族擎起一把火炬,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光明和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21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周恩来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第四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梁金安以“实践《共产党宣言》第一人”为题,畅谈了“公仆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博得与会者一致好评。美国、日本、印度、波兰、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向梁金安先生发出邀请,请他去他们的国家作访问学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古稀之年的梁金安,正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度、“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与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与忘我,挥洒炽热,播撒希望,迎纳丰硕……

  啊,梁金安,一怀赤诚写春秋。

  责任编辑/廖全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