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现状与防范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518
■张琴凤/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诈骗的现状和特点

根据360“安全大脑”、360猎网平台发布的《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24476元,创下近五年新高,较2017年人均损失增69.8%;从受害者年龄分布上看,90后已超越80后成为最大受骗群体,00后正在快速成为网络诈骗的“新目标”,该年龄段受骗群体从2014年的0.7%迅速增至15.8%,近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7.0%。而当前,大学生群体正是90后和00后。作为网络主要受众群体的大学生,他们对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依赖性,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长期置身于各类网络环境,使他们成为各种网络诈骗的重要对象。

  另一方面,网络诈骗链条产业化、手段升级化、目标精准化、热点新型化的趋势也使大学生面对各种诈骗信息和信源时更加难以甄别和判断。具体来说,一是网络诈骗组织团伙作案、分工精细,呈现产业化趋向。以电话诈骗为例,团伙在组织下分为卡务组、话务组、取款组和拆资组,各组外围还随机招募成员,骨干之间配合紧密,上下游单向联系,构成完整闭合的诈骗链。而这些团队成员还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网络虚拟电话改号、APP制作,甚至制造接收机、伪基站等,团伙成员将各种技术手段运用于实施诈骗;二是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随着公安机关打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诈骗分子也在不断地翻新诈骗手段和花样。从QQ盗号诈骗、虚假中奖诈骗、兼职刷单诈骗、虚构亲人突发疾病或手术诈骗,到机票改签诈骗、冒充领导老师诈骗、快递丢失双倍赔偿诈骗,再到伪装公检法人员虚构帐户涉嫌洗钱、各大社交平台的茶叶滞销,帮忙买茶的“卖茶女”诈骗,新型诈骗手段一次一次刷新人们的眼球和认知;三是网络诈骗目标精准化。诈骗分子从原来“广撒网”的模式转入对精准目标实施诈骗,通过非法买卖信息等方式收集目标群体个人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诈骗,提高诈骗得手率。四是网络诈骗热点新型化。诈骗分子在定制骗术脚本时会不断地紧追社会热点,编造与之密切相关的骗术,使公众轻信,陷入骗局。同时随着各类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诈骗分子也随之活跃于兴起的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的爱心捐款骗局、“朋友圈”投拉票骗局、点赞骗局、直播间骗局等,哪里有流量,哪里吸引公众,诈骗分子就流窜作案到哪里。

二、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和原因探析

大学生群体是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的重点人群,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他们往往缺乏重要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易被诈骗分子得手。虽然通过各类反诈骗教育和宣传,大学生们的防骗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校园诈骗案还是屡有发生,防不胜防。笔者从当地派出所反馈给本校的诈骗报案情况中了解到,仅2018年度就有25例涉嫌诈骗报案,其中刷单被骗6例,网购、快递丢失退款诈骗5例,盗用QQ冒充亲友诈骗4例,多倍返现诈骗3例,游戏帐号买卖诈骗3例,二手网交易被骗2例,贷款被骗1例,直播平台被介绍吸粉软件被骗1例。这其中还不包括未报案的数据统计。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现状有:

(一)刷单诈骗仍是大学生受骗的重灾区

从派出所反馈的25例报案信息来看,无论从大学生遭受诈骗案例数量还是诈骗金额,刷单被骗仍旧高居各类诈骗类型的榜首,是大学生受骗的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想兼职赚钱的特点,潜伏于各种兼职群、论坛,发布“在宿舍躺着把钱赚了”、“轻松刷单,月入五千”等等极具诱惑力的校园兼职广告,诱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上钩,甚至有学生多次刷单,损失金额巨大后才发现自己被骗。

(二)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交平台潜在的诈骗风险高

从这些遭受诈骗的案例中发现,QQ、微信、网购、游戏这类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平台是学生遭受诈骗最多的渠道。尤其是通过盗号,冒充亲友虚构手术、意外,谎称机票改签等,成为继刷单被骗后的第二大沦陷区。新兴的抖音(其中一例“多倍返现”被骗的信息来自于抖音)、直播间等平台也随着大学生的追捧度而逐渐成为诈骗分子的作案阵地。相反,对于中奖诈骗一类,学生们保持着比较高的警惕;对于一些股票、期货等金融类的诈骗,因为离绝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圈较远,也不会轻易涉及。而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信用卡诈骗、贷款诈骗潜在的涉骗风险也越来越高。

(三)学生受骗信息反馈滞后

笔者在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诈骗信息和陷井时,极少会跟家人、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核实,遭受诈骗后要么选择报警处理,要么选择自己默默承受。学生们常常因为羞愧、后悔、懊恼等心理,觉得对熟人难以启齿,不愿提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绝大部分受骗案例还是通过派出所的反馈信息知情的。甚至有老师在做事后谈心工作时,受骗学生知道自己的经历被老师知情,情绪非常激动。他觉得自己身为学生干部,轻易被不法分子套路诈骗,事后还被老师知道,自尊心上受到了很大打击。

(四)损失被追回机率极低

因为网络诈骗受害者分散,小额度的立案困难,网络诈骗本身的隐秘性、复杂性、跨区域性等特点都给侦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而大学生被骗报案后提供的证据或线索又很有限,导致损失被追回的机率极低。

  那么大学生何以如此轻易地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点人群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涉世不深,内心相对单纯,导致防骗意识不强。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护下,对社会丑陋面的认识不足,导致面对各类精心设计的诈骗套路时防范意识欠缺。

  二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或被动或主动地暴露给诈骗分子。大数据时代,每个网民在网站、APP等留下的足迹都被智能地采集、记录,尤其是对于90后、00后这些“原始网络土著”,网络已经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据浙江法院审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统计,2015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此类案件30起,2016年 36起,2017年 141起,2018年198起。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这些个人数据,实施精准诈骗。另一方面,诈骗分子还会通过社交平台,加好友,闲聊等方式,套取大学生的重要信息,许多学生对此却掉以轻心,主动将重要信息泄露给诈骗分子。

  三是心存侥幸,盲目自信自己不会落入诈骗圈套。面对诈骗信息,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所耳闻,却觉得离自己很远,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成为诈骗目标或盲目自信自己不会落入诈骗圈套。还有小部分学生被骗一次后,潜意识已预知是诈骗,但仍旧不甘心、不舍得前期被骗的钱财,继而发生二次、三次被骗。

  四是诈骗手段升级,花样翻新、作案隐蔽和作案专业化的客观原因,大学生难以及时有效甄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大学生的单纯相反,诈骗分子为了实现诈骗目的,分析目标心理、研究作案手段、编造话语骗术、制造病毒程序,无所不用其极,使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落入骗局。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在网络诈骗橫行的形势下,必须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的全社会联动的打击、防范机制。在国家层面严厉打击网络诈骗、遏制犯罪;在社会层面强化行业监管、净化空间;在高校层面创新举措、加强教育;在个人层面提高认识,防范未然。

(一)相关机构管理层面

(1)加强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实现全链条打击。除了重点打击当前发案突出的通讯网络诈骗类犯罪外,还要注重打击通讯网络诈骗犯罪上下游犯罪链条。对非法线路商、服务器租赁商、提供手机恶意程序、木马病毒、贩卖银行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销赃取款等上下游犯罪环节或人员追根溯源,实现全链条打击。

  (2)加快大数据立法进程,使打击网络诈骗有法可依。在法律层面填补网络犯罪空白罪状、明确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之间的法律界限、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加强隐私保护立法、完善电子证据取证制度。从立法、司法、执法齐头并进,强化对网络诈骗的惩治力度。

(二)社会层面

银行、金融企业要建立新业务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强化网银、网络支付等金融信息技术的安全防控能力,加大对非实名办卡、非实人用卡等情况的自查和监测力度,主动发现漏洞,主动加强监管;通信行业要主动收集、筛查诈骗电话、短信信息,及时关停或封堵;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自律,如APP强制授权、越界收集用户隐私等问题,亟待正视和解决。

(三)高校层面

(1)体系创新,将网络诈骗防范融入相关课程,提升网络诈骗认识。结合思政、法律、金融以及形势政策课程,将网络诈骗防范纳入课程教学体系,配合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诈骗的特点,着力提升防骗意识。

  (2)机制创新,深化警校合作机制,建立反诈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当地公安资源,积极构建警校协作反诈体系,建立警校反诈教育实践基地,积极把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前沿的专家请进来,向全校师生传授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

  (3)制度创新,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常态制。将反诈工作列为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必备内容,确保安全教育工作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切实将安全主题班会内容落实到每一位师生。

  (4)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实现对学生反诈骗教育前置化、全面化。例如针对入学新生,在学校新媒体平台上设计制作反诈骗知识题库,让新生们关注答题,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前置化反诈教育。

(四)学生个人层面

大学生除了要加强金融法律知识学习外,更要主动学习网络诈骗的手段、类型、工具等,不断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和能力;面对利益的诱惑要时刻保持理智,切忌贪小便宜、心存侥幸;对于个人重要信息要有保护意识,不可轻易对外泄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