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山西霍州署衙后堂西厢房内。59岁的曹端已是气若游丝,一双浑浊无神的眼睛,望了望病榻前问疾的知州,艰难地挤出了最后一句话:“诸大夫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賜,吾无遗恨矣!”
之后,他用颤微微地双手正了正自己的衣冠,便溘然长逝!
时值公元1434年。
大雅云亡。影响了一个王朝百余年,乃至以后六百年历史的鸿学硕儒,款款而去了。
这一去,一个时代的思想、道德高度,也随之跌落。
举国悲戚。州人、晋豫两省、甚至朝廷。
一
与所有的神童不同,小小年纪便名噪天下的曹端,出仕时,已经三十四岁。
而且,是题名乙榜。尽管,是乙榜头名。
河南渑池县城西北端的窟沱村,静静地依偎在韶山脚下,一条小河日夜流淌绕村北而过,北头一座长满历史故事的普通小院,便是曹端的故居。
曹端是傍着聪明、奇异而长成的。
二岁时,就可识数目、分得清四方。五岁时,便可指着古《河图》、《洛书》问学宫先生、“此星子白黑不同,为何?”七岁时,时常根据天气,问父亲,风雨雷电云霓从何而来,为何而有。
八岁,那年家境并不殷实的父亲,将他送入称为“里学”的村里小学。
他最早读的是《诗经》,便有感而发“不如是不成人子”。读《孝经》时慷慨道“不如是不成人臣。”
忠孝思想,牢牢地形成在他最初的意识里。
十八岁前,《四书》、《诗经》、《礼记》、《周易》、《春秋》业已通读完。为勤奋苦读,不负时光,他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勤苦斋”,并撰联“勤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苦,不苦如何通古今。”
苦读,储备了曹端丰厚的知识和思想。二十岁,便有著作问世。
《性理文集》是他的首部著作,这部尚未刻印的手抄本,大体为他的读书心得,目的是给自己定人生目标,立奋斗志向,从此专心于载道之文,不务词章之文。
这是一个通向哲理,放大理想的正确起点。
十年之后,31岁的曹端《家规辑》问世,两年之后,又著《夜行烛》等一批作品。
这两部为后世不断翻印,流传甚广,影响具大的著作,堪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尤是《夜行烛》为规劝父亲阐明儒学,排避佛老,把崇儒思想行为,语言规范贯穿于常人的日常起居,生活行为,后收入《四库全书》,影响一个时代人们的信念理想。
他的一生,究竟有多少著作,至今已无法完全统计,明史记载说“不下千种。”仅是清顺治十五年一次重刻《月川先生遗集》就有八种。
作为思想家,曹端先生已是名声独步,满朝无人出其右。而这不仅仅限于他的思想和学术著作。更令人敬佩的是先生的宽广胸襟!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53岁的曹端在他人生最辉煌时期,令人意外的著《存疑录》。
这是一本把经典中疑难问题总结归类而成的专著,目的是“存焉而已矣”,把疑难留给后人解决。
学问来于疑,疑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存疑不是水平低,而是水平高的表现。一代硕儒,把自己尚有不足的一面示人,正是先生勤奋、严谨、虚心的高尚品质。
也从此起,先生自称为“伊洛”后学,自觉地降低自己在思想学术界的位置。
出仕25年,潜心在一个九品学正的位置上,视名利若浮云,视富贵如敝履,上下求索,为国育材至死不渝。
有明一朝近三百年,武功首推刘伯温,理学肇始曹端修。一朝理学之冠、领袖人物的气度和胸襟,昭然天下。
若曹端,非能也!
曹端之前,既无曹端。曹端之后,多仰曹端。
二
曹端一生,为官始终在“学正”这个位置。
只是,从霍州到蒲州,再返霍州。
34岁出仕,59岁卒于任。一个25年出仕于最基层教育的官员。至死无怨无悔。
学正,是一个地方主管学子教育,民风教化的官员。与当今教育局长相比,其位置大体相同,所不一样的是学正,既有教化民风之职,还兼有“校长”之责。
教人德为先,曹端如是。
1411年的霍州,遭遇罕见的大旱,饥饿遍野。就读州学的学生,不少人已开始因饥而退学。当此之时,刚刚莅任一年的曹端,拿出自己并不富裕的全部俸银,救济给几位学子。也是这年的冬月,朝廷外放云南的官员赵任途径霍州,饥寒交加病倒在署衙驿馆,曹端慨然解衣衣之,给其路费、干粮。
州学贡生邢清,离霍赴太学,告别先生曹端时,双眼泪流,耽心家中寡母无人照看。先生说“你放心去,不要忧虑,我定照看好老人。”三年时间内,曹端对老人尤加厚待。日后邢清官至县尹,终生念先生恩德。
署衙司训张睿,外省人。35岁时年纪轻轻病逝于霍州。母亲年迈,儿子幼小。对此情况,先生自告奋勇为其主丧,自己掏钱买棺木、寻坟地。三年后又将其归葬老家。还拿出自己一年俸银,给张睿母亲。
一天盛夏的傍晚,先生无事闲出城西,汾西县买柴的中年人中暑死于路旁,妻抱儿在路边泣哭;欲卖儿葬夫。先生见状,令人取席槁将其埋葬,又取二匹布赠于夫人。妇人十分感激:“非逢仁人,吾母子继而死。”
伟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总是体现在最细小之处。以德取人,以儒化人,先生把最高最优秀的一面,淋漓地展示给霍州人。其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
人人都说曹先生。
乡贡生文昌,一日偕众同辈在风月场玩耍,稍倾便欲退返回,众人劝他,你在这曹先生又不知道,他回答:“假如知道,以何面目见先生。不如把这时间用来看先生的书,听先生的讲话,饥可忘食,寒可忘衣。岂可从流俗?”
城外有一位卖柴的中年人,一日,在别人付柴资的小米中,意外得一金钗。第二天,他返往十几里路,把金钗送还主人,有人说,不是偷来的东西,何必还。他回答:曹先生是有道之人,以道教化霍州,作为霍州人,岂不知化乎。
连卖柴的农民都受先生的教化,先生以德从化,受到霍州人的普遍尊崇。
作为学正,先生破例首兼霍山书院山长,倾力育人教人。
作为思想家,一代硕儒教授学子,先生是胜人一筹的,明代取仕科考以四书五经为主,先生是研究此领域的翘楚,他一改八股教育方式,編《四书集注》用作教材,开一代教风之先河。
明永乐1414年,曹端任霍州学正的第四个年头,甲午乡试,霍州的任宣、郭晟等八人同时中举。当时轰动乡里,人称八鳌,并建八鳌坊。
三年之后,明永乐十五年,丁酉乡试,霍州的薛熙、李叙、梁惠、田甫、刘胜五人同时中举,时人称五桂联芳,并建立五桂坊。
六年之后,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乡试,霍州的高彧、张俊、张伦、卫俨四人同时中举,再次轰动霍州,时人称四俊接武,并建四俊坊。
一时间,曹端大名远播。汾西、四川、云南、保定,连朝廷的官员,争先把子弟送往霍州。
1418年正月二十四,先生母亲病故,他便离霍返渑池老家,途中三天时间,身着草苫,头枕土块,饭不入口,归家奔散。
同年冬月十一月初十,先生父亲病故。年内大丧批考,先生倚墓庐所,丁忧双亲。
次年,河南新安乡贡文搏,来到先生墓庐处,求学于先生。到年底,先后有10余外省本地学子慕名而来。
祖坟坡下的一片土窑洞,权当先生丁忧期间的学堂,朝起暮落,书声伴着先祖亡灵。这一幕,竟有四年。
丁忧行将期满,曹端遂赴蒲州学正。
三年任期,吏部考绩先生优。霍州、蒲州众学子分别上章请奏朝廷,请曹端任于本州县,霍州奏请折先抵朝廷,先生遂补霍州学正。
一个九品学正,道德闻望竟如此受地方尊爱。引起满朝关注,山西按察使张政,以平常礼专门一见先生。相谈一日被先生所感动,欲编当朝一贤人录以先生居首,并赠诗大赞先生。
1426年陕西全省乡试。慕先生公正硕儒大名,巡抚请先生至陕主持乡试。见面之后,先生对同僚讲:“取土在乎公,如盖房,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村。”期间,有一本地官员写信求先生照顾子弟,先生对他复信:“抢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
公正,廉明,先生之品德,赢得陕西一省口碑,之后陕西三次乡试,皆请先生主持。
三
公元1424年,霍州学子郭晟被朝廷外放西安同知,路过蒲州时,他专程来县衙,拜别恩师曹端。
县衙庭院内东南角的凉亭下,师徒把杯茶饮。
新同知踌躇满志,他请教先生,外出做官,当如何处紧。
先生手摇纸扇,沉思良久,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怠,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一段师徒间不经意的对话,36个字。甚至连他们也未能想到,竟成为延续近千年中国官场文化中的精粹箴言。
36个字,是先生浸淫儒家思想几十年的心得爆发,也是他官场十几年间身体力行的自觉惊醒。更是一种江湖对庙堂的渴望和呐喊!
也从此以后,这铁律不变的36字官箴,世代相传,成为了中国官文化中的公廉说。
一百年后的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河北无极县知府郭允礼,上任伊始,便将箴言刻于石碑,镶在县衙内,引以为警。又是五百年过去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河北无极县委将此碑竖于县委楼前,以此印证言行。
1841年7月,广东平山人颜希深任山东盐政后,刻官箴碑竖自己办公厅内数十年。之后,其子彦检任浙江巡抚,效仿其父以诚事君,以德惠民,以廉驶吏,刻碑警醒。十多年后,其子彦伯焘任西安知府,效祖父、父亲,亲自刻官箴碑,置于碑林,传承至今。
这便是清朝著名颜氏三杰公廉故事。
无极碑,西安碑林碑,成为全国目前保存下来的两块官箴碑。见证着中国官文化的传承与广大。
古衙犹在,明镜高悬。这36字官箴,生生不息,朱镕基总理在任期间,也曾多次推荐此箴言。
曹端之前,既无曹端。曹端之后,多有曹端。
四
曹端走了!卒于任上。
戚哀的唢呐声,飘荡在署衙广场的夜空,如诉如泣。
霍州人,用最崇高礼节为先生哀葬。
生前先生多有遗愿,死后归葬渑池祖坟,侍奉双亲。
然而,英魂却难归。
子弟料理先生后事,检点之后,先生竟分文未遗!
一代先儒魂归故里愿望落空了。
遗憾之余,料理后事的子弟,霍州城黎明百姓,人人泪哭先生,不敢相信,先生清廉,竟落到连埋葬自己的银两都没有。
为官清廉,是一种道德,一幅侠骨,更是万千情怀,可成就一个人的一世英名。同样,可诋毁一个人一生的善良愿望。
七月初九,霍州城东西两街的近百间商铺,几乎全部关门挂起了排排白幡,城内,没了炊烟,没了笑声,有的只是满城愁雨热泪。
一支二里长的队伍,人人浑身素装,裹拥先生棺木出城东去。
霍山脚下的杜苏沟村西,一堆新坟凭起。厝居于此的先生面向西南,静静地等待什么。
十三年后,清翰林学士黄谏赴任途经渑池,欲祭拜先生。得知先生厝葬霍州,慷慨不已,遂捐资将先生回迁故里。
作为有明一代思想大家、精神领袖曹端,一生上承往圣之统,下继群贤之学,有德、有言、有名、有实,在岁月流淌的长河里,其光辉日灼。明亡清兴,他穷其一生所倡导的儒家精神,与日俱兴。咸丰十八年,兵部尚书彭泽评价先生为“明代理学之冠。”
随之河南巡抚奏请朝廷,彰表曹端配享孔庙。
渑池县奉旨,落实先生配享孔庙事宜。此时,曹家已过七世,均是贫困农家,清贫如洗,拿不出刊文公旅所需之资。
清廉之风,一脉相承。虽是尴尬,但先生亡灵有知,定含笑九泉。
还是先生学生的后人,集资捐款,凑齐所需费用,完成先生入孔庙事宜,得以圆满先生功德。
1860年,曹端正式配享孔庙,曰静修。与156位历代先儒一起永享从祀。
其时,距先生离世,过去了426年。
五
春寒料峭中,我拜谒了曹端故居。
一条窄窄的土路尽头,是一座规模很小的静修祠。堂内,高堂而坐的是先生塑像。目光深沉,丝毫不显配享孔庙的尊荣。院内墙根处,堆放着两块不知何时从霍州随先生而到此的剥落残旧的石板石条,与先生相伴日夜。
祠左边墙外,一块空地高墙上,是一排早已破落不堪的11孔土窑。这是先生卢墓时上课用的教室。微风摇起,树枝飞响,仿佛是当年师生的高吟低唱。
爬上两米的土垅,便是先生占地约五亩的祖坟。
一堆直径三米的砖砌坟头,一块高大的墓碑,就这样凝固起一个人的灵魂,一段历史的风云,一种思想的伟大。
斯人已去,一抔黄土。然先生不死,灵魂永生。
千年霍州署,依然沉静肃雅。还是先生供职16年曾经住过的厅堂,而今,已是闻名全国的廉政文化馆。先生的主题塑像,高大峻然,把一曲高昂激扬的廉政主旋律唱响天下。
先生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故土渑池窟沱村,随着先生配享孔庙的声望,民国时期,因先生字月川,曾命名月川乡,如今已改为曹窟沱村。
出村南去三五里,便是渑池县城,为追念先生功德,激励后学,县政府设立了曹端奖学金,并把县城的第二小学改为曹端小学。
行政区辖渑池的三门峡市,也高举起曹端廉政文化大旗,市豫剧团自创自演了《曹端还乡》廉政题材剧目,巡演省内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先生塑像近20座,祠庙三处,专门研究会十余个,研究先生的专家、学者不下百人,各项文章专著上千篇(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种典范。
思想家、教育家、公廉模范曹端,千古不朽!
责任编辑/魏建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