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0万年以前,在地球的中更新世,不安分的欧亚古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向北漂移,终于两大古陆板块发生俯冲碰撞。于是,地壳分层变形、加厚、隆升,就有了如今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而今,一群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与同样尚属年轻的青藏高原不期而遇、激情碰撞,在苍茫雪域绽放出一连串绚丽多彩的火花。这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年轻人的感人故事。
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也是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就开辟了青藏高原通往西南及东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是西藏自治区连接川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能力快捷通道,对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改善沿线投资环境,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建设,加快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攻坚步伐,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林铁路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线路穿越高烈度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高岩爆、高地温、高地应力、软岩变形、冰碛层、风积沙、泥石流、坍塌滑坡及洞口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十分普遍。拉林铁路施工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多、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一点儿也不亚于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青藏铁路。拉林铁路建设工期紧,全线于2015年6月底开工建设,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的是先期开工两个控制性工程标段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桑加峡谷的巴玉隧道。2014年12月工程中标,他们当月就进场动工。既然是控制性工程,就不能拖整个工程后腿。而踊跃报名上雪域高原奋力拼搏的,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指挥部里这样一些有故事的年轻人。
为着信念去西藏
青年人固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指挥部工程调度桑立通说他就是为着信念来西藏的,但他却经历了一段信念从建立到破滅再到重建的心路历程。
小桑今年28岁。2011年,他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朋友介绍他去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小桑一听说要去的工作单位是央企,又与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对口,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他向往着在大央企干一番大事业!
可谁知道小桑在公司脚还没站稳,公司所在地山西省会太原市的市中心都还不知道在哪?入职培训一结束,小桑就被公司派到山西中南通道铁路建设工地。工地在山区,小桑整天和修路的农民工在一起同吃大锅饭、同住简易工棚、同到工地修铁路。看看农民工,再看看自己,一身的粗布工服,一样的灰头土脸,哪还有大学校园里那个意气风发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模样?而离自己在大学就憧憬着西服革履的央企铁路工程师模样差距更是太远太远。太原?太远!他自嘲说,这正应了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太原了。要不然,无论老家山东临沂,还是自己小家德州,呆哪儿都比呆在这远不着村、近不着店,连人都少见的山区铁路工地强。
理想的跌落,使小桑完全没有了在工地再坚持下去的勇气。他干了不到一年,决定自己试着到市场经济的大潮去自由冲浪。
市场经济五彩纷呈,的确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机遇。这期间,市场给了小桑太多的选择机会,他也做了许多的尝试,学到了许多东西,直到在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才算站稳了脚,做公司管理工作。
然而,小桑在市场大潮的打拼中,总有种要么是单打独斗、要么就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没有了校园里的同学情,也没有了单位里的同事情、战友情。借用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国家外交,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似乎也同样适用。桑立通再次感到迷茫了,虽然他立于市场的潮头,大风大浪并没能将他淹没,但是他知道,他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需要一种归属感。他还在尝试着、追寻着。
恰在这时,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现正在西藏修建拉林铁路。“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蒙古族歌手乌兰图雅的这首歌在小桑的心里陡然响起,他心里一下亮堂了。人们说西藏是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他一直向往着去西藏。但是他心里明白,更重要的是他要归队,他要回到中国铁建队伍中来,这才是他所要的精神寄托,是他的归属。于是,小桑毅然决然地辞去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的职务,踏上了前往拉林铁路的旅途。不,他说这不是一次旅途,而是他人生的新的征途。
从西藏林芝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向西330多公里,便进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桑加峡谷区域。小桑一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被眼前的景像震撼到了。只见雅江两岸陡峭高耸的大山似乎都拼命地往中间的一点空隙挤压,压得谷底愈加深不可测,江水也愈加湍急,在大山脚下左突右冲,猛力冲刷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向着下游一路奔腾狂泄而去。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建在山大沟深、水流湍急的峡谷一侧半山腰上。他们承担着拉林铁路控制性难点工程巴玉隧道的施工。
小桑2015年3月20日归队,指挥长和同志们对他的归来表示热情欢迎。根据他的专长,指挥长分配他担任工程调度工作。他二话没说一头钻到工地,了解施工现场情况,熟悉和优化工程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调度安排组织施工。了解他的同志说,这回重新归队回来,小桑像是换了个人一样。有同志却明知故问:你好好的不在家乡陪在妻子女儿身边,却离家别子上高原;你好好地放着房地产公司高管职位不干,却在高原这荒山野岭无人烟的地方修铁路。图啥?
小桑反问:你看看咱们指挥长白国峰、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总工程师乔志斌,还有你、我、他,指挥部每一个人,谁又不是从平原到高原?谁又不是离家别子?(笑:哦,没结婚的除外)他们图啥,你又图啥?
小桑没有直接回答同事的明知故问,因为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的来的,那就是要发扬中铁十二局修建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的那股子“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再战川藏拉林铁路,续写高原新的辉煌!小桑说到他初到高原最让他感受至深的一件事,那是一次在藏区的路上,他看到几个虔诚的佛教朝拜者每走几步就双手合十敬天,然后四肢伏地,朝着神圣的寺庙方向长长地磕个响头,起来后再走几步,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伏地长磕头。他定定地看了好久,目送着他们这样匍匐叩首缓慢前行。他感慨地说,佛教信众有着多么坚定的人生追求,终生矢志不渝。我们中国铁建的筑路人也一样,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如今,我们无怨无悔来到西藏高原修建拉林铁路,不为钱能挣多少、住房有多大、职位升多高,只为早日建成拉林铁路,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安康。
小桑在他写的一篇日记《我所理解的信念》里写道:“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所理解的信念,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为高原铁路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理想,从近了说,就是早日建成拉林铁路,大家平平安安、高高兴兴的回家去。往远了说,就是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筑路人的应有贡献。”
笔者问指挥部的其他同志,高原缺氧、生活艰苦、施工艰难,你们为何而来?
没有谁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也没有谁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大家憨笑着你推他说,他推你讲,谁都不回答我的问话。
你们不说,我可怎么写啊?我有点着急了,心急头便发晕。大家忙提醒我这里是高原,别着急上火,小心高原反应!
笔者立刻恍然大悟:这就是答案!正如小桑所说的,党和政府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繁荣昌盛,把铁路线划到这儿了,不管是谁,总得有人来修路架桥,把这条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路。高原就在这里,只要你来了,那就是在默默地奉献。大家从内地平原到青藏高原,从繁华城市到高山峡谷,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早日修通拉林铁路,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因此,只要在高原干着,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都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高原续写着浪漫爱情
巴玉隧道进口技术主管刘渺是个腼腆的90后东北小伙,他的那个她叫蒋文君,也是一个90后大学生。他们是在工作中收获的甜蜜爱情。
刘渺和蒋文君在大学期间都没有谈恋爱。固然,父母的叮嘱,他们专注于完成学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听说了也亲眼看到了许多学哥学姐们的校园之恋,甜甜蜜蜜也仅到大学毕业时,就划上一个大大的休止符。毕业分手后,天各一方,情难再续。即使感情不断线,也要饱受异地之恋相思苦。这不是他们的爱情选项。
2013年大学生毕业季。刘渺从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蒋文君从安徽铜陵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两个人相隔千里,却不约而同都签约到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又都分配到第二工程公司同一个公路项目部。小刘干工程技术,小蒋做劳资管理工作,虽然两个人岗位不在一起,但有意无意地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就这样,刘渺和蒋文君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两个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笑着说,这就是他们的缘份!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是共同的铁道建设事业牵的线,让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2014年12月,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先期控制性工程标段之一巴玉隧道完成招标,由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当月就要进场动工,现场急需大量施工技术骨干。
巴玉隧道位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桑加峡谷区域,隧道进口在雅鲁藏布江边的峭壁上,隧道出口在藏木水电站库区水域之上,全长13073米。公司领导实行人性化管理,考虑到高原施工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上高原的人员不能硬派,而是动员大家自愿报名。
从动员会上刘渺了解到,修建拉林铁路意义非凡。拉林铁路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也是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自治区继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又一重要铁路大通道。拉林铁路西连青藏铁路,北接拉日铁路,将来与尼泊尔、印度的主要口岸相连,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
刘渺从公司领导和老职工那里还了解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承建的标段,一头是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一头是“鬼门关”五道梁,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称为“天路”。中铁十二局集团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在青藏铁路干得非常漂亮,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刘渺直听得热血沸腾!他积极主动地报名要求上青藏高原,去修建拉林铁路。他对领导说,青藏铁路我没赶上,川藏铁路我一定要上。听刘渺说他要报名上高原,蒋文君有些不放心,刘渺安慰她说,我年轻,没事,有那么多同事一起呢!
这是刘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参加的第一个铁路项目。刚到拉林铁路工地,他还处处感到新鲜好奇。听到雅鲁藏布江水在脚下欢腾狂舞的涛声,他就想大声地唱歌;看到白云在山腰缭绕,他就想给自己拍照。可是,第一次进隧道掌子面凿岩放炮,他却吓得跑出去几百米,蹲在地上大口地直喘气。
这时,没有领导批评他,也没有同事笑话他,指挥长白国峰走到刘渺跟前,伸出大手拉他起来,然后拍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就又大步地朝着隧洞里走去。
刘渺看到白指挥长、乔总工程师他们走在前面,看到工友们走在前面,就连农民工也走在他的前面。再看看自己的身后,他竟是最后一个。刘渺有点不好意思了,赶快拉拉安全帽的系扣,紧紧防护服的皮带,也像指挥长和工友们一样,大步地向隧洞的深处走去。
就这样,有白指挥长他们在前面带头示范,刘渺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请教,他在高原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很快得到锻炼和进步,从技术员做到了巴玉隧道进口的技术主管。蒋文君却总惦记着在高原的刘渺,几乎每天都要打个电话或者发微信问问刘渺,在高原身体怎么样?吃饭吃多少,睡觉香不香?刘渺回答总说,没事,没事,都好着呢!
蒋文君还是对刘渺的情况放心不下,也主动向领导要求上高原。刘渺上高原才不到三个月,蒋文君也来到了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放下行李,她就迫不及待地搭上一辆去工地的便车,到二十多公里以外的巴玉隧道进口去见刘渺。到了隧道洞口,正赶上刘渺和施工队的农民工一起从洞口出来,一样的工作服、安全帽,浑身灰土,满脸泥浆,一身疲惫不堪的样子。蒋文君朝着这群人使劲地挨个看去,愣是没认出刘渺就在这群人里面。她听刘渺说是在洞里干活,但从来没亲眼见过洞子里干活什么样?这会儿她才看到,原来就是这副慘兮兮的样子啊?
刘渺一出洞就看到了蒋文君,他感到很意外,但是躲不过去了,只好径直走到她面前叫了声:“文君,你怎么来了?”
蒋文君此时却说不出话来,心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她从包里掏出湿纸巾,默默地为刘渺擦净脸上的泥水,刘渺立刻又是一副帅气的模样。刘渺又问:“你怎么也来了?”
蒋文君反问:“怎么,你能来,我就不能来?”
“这里可是高原啊!”
“我知道,不是高原我还不来呢!”
两个恋人的重逢,没有花前月下、灯红酒绿,也没有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就在这雅鲁藏布江畔,就在这海拔3500多米的拉林铁路巴玉隧道洞口,两个恋人相互鼓励、相互坚持着,他们就是这样演绎着现代年轻筑路人的爱的情怀、爱的浪漫。
笔者为这对恋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想要采访写写他们。他们忙摆手拒绝:“千万别,我们才刚来。在我们指挥部,夫妻双双上高原的还有好几对呢!”
是的,刘渺和蒋文君的故事在高原并不是特例。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还有巴玉隧道出口工区长康富润和指挥部物资部陈静、隧道出口技术主管杨玉彬和指挥部办公室宋征、隧道进口桥梁主管陈宪忠和指挥部物资部范国珍、指挥部财务主管陶克涛和指挥部实验室俸晋莉等等,都是恩爱夫妻。如今,他们不能在自己年老的父母身边尽孝,有的却还把孩子托付给年老的父母,夫妻双双为着共同的信念,为着共同的事业,相互鼓励、支持,也相互体贴、照顾,一起将他们的爱情镌刻在青藏高原之上,镌刻在拉林铁路之上。
说到孩子,有两个与爱情无关的小插曲。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探亲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去幼儿园接孩子,幼儿园老师用警惕的目光看着他,质问道:“你是孩子的什么人?”乔志斌回答说:“我是孩子的父亲啊!”老师根本不相信,怕他是人贩子一类的坏人,说:“哪来的父亲?从来没见过孩子的父亲来接孩子。”就连孩子直叫乔志斌“爸爸”,老师也坚决不让他把孩子接走。此时此刻乔志斌好无奈。
工程调度桑立通回家探亲时,两岁的女儿不认识他,不但不让他进门,不叫他“爸爸”,晚上还不让他进屋上床睡觉。小桑对女儿说:“我是爸爸呀!”就连妈妈在一旁证明小桑就是爸爸,女儿也不认,坚持说:“我爸爸在太远太远的太原!”此时此刻小桑好尴尬。
无论是乔志斌的无奈,还是小桑的尴尬,还有家人的误会、甚至是反对,指挥部的同志说他们也都常常遇到,但也都一笑了之。因为他们在高原,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艰险都挺过来了,这点小委屈又算什么?
高原上的钉子精神
高原是美丽的,尤其是由四川进入高原。川藏线拉林铁路大部分处于冈底斯山及喜马拉雅山脚下,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这里既有终年不化的雪域冰川,又有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风光绮丽的湖光水色。川藏线以她那独有的美丽风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
然而,高原又是严酷的。她以高海拔、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而令人生畏,望而却步。旅游尚且如此,那么在高原施工筑路架桥,更是对人的精神、意志、毅力的严峻考验。中铁十二局集团承建的巴玉隧道,就是这样一个考验场、试金石。巴玉隧道进口工区经理陈永,就是一个经得起高原考验的80后小伙子。
2006年,陈永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工作,也算得上公司里年轻的“老职工”了。由于工作性质与他大学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对口,因此他干起来得心应手。先后干过石太客运专线、宜万、太中银等几个铁路工程项目以及几个高速公路项目。2015年,公司将陈永派到拉林铁路上来,指挥长白国峰将陈永带到高山峡谷之间的巴玉隧道进口,将这里的施工情况给他一介绍,他就明白派他到拉林铁路的原因了。原来,巴玉隧道施工留不住人。
都知道高原筑天路,其艰难、艰险、艰辛、艰苦不是常人在内地能想像得到的。能来高原的就是好汉。为了能让大家到高原能上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中铁十二局指挥部的领导班子动了不少脑筋。指挥部以感情留人,时时处处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经常和职工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和农民工交朋友,谈感情,给大家以人文关怀。
指挥部以环境留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办好职工伙食,每顿饭有干有稀,有绿菜、鲜肉,为职工建有学习室、娱乐室、球场、书屋、浴室、氧吧,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指挥部以事业留人,宣传拉林铁路是西藏自治区连接内地和中尼、中印的重要铁路大通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路,拉林铁路建设意义重大,筑路人义不容辞,要敢于担当。
指挥部以荣誉留人,在职工当中开展劳动竞赛和创先评优工作,每月出满勤的奖励,干得好的评先,干得优的记功。开工以来,年度特殊贡献奖、年度优秀员工、青年岗位能手、火车头奖章、省劳动竞赛一等功等各种荣誉,职工当中都有多人斩获。
指挥部尽管处心积虑想留人,想方设法在留人。然而,经不住高原巴玉隧道偶尔露出狰狞面目,立刻前功尽弃,吓退许多人。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说,巴玉隧道进口施工因为环境艰苦、施工危险,尤其隧道里高地应力突然引发的岩爆,严重时危及到人身安全,开工才一年多时间,先后竟有五、六十人因为胆怯相继离开不干了。
陈永明白了,让他来,就是要让他这个年轻的“老筑路人”做出个样子来,把队伍稳定住,把人留下来。陈永二话没说,把行李往临建工棚里一扔,换上安全防护服,穿上高筒雨靴,头戴安全帽,就钻进隧道里去了。从此,隧道的掌子面上什么时候都能看到陈永的身影。凿岩开挖,陈永在现场细心地作技术指导;爆破出碴,陈永也在现场调度指挥车来车往;断面支护,陈永还在现场进行安全防护检查。又一个工序循环开始凿岩开挖了,陈永准在掌子面上。别人一个工序干完出隧洞休息,他这个工序刚跟班干完,下一个工序又上去了。架子队的农民工说,只要在洞子里看到陈永经理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了。
说也怪,其实也不怪,自打陈永到了巴玉隧道进口工区,工区很少有人因为胆怯害怕而離开的。2016年3月,施工架子队有两名陕西藉的农民工因为家里有事要离开工地回去,临走时特意找到陈永说,我们可不是害怕走的哦!等办完事我们还要回来,您可一定还要收下我们!在陈永的带领下,隧道进口施工顺利,平导月成洞210米以上,正洞月成洞180米以上,目前进口平导工期由滞后赶超到超前2.4个月。
大家称赞陈永是高原上的一颗钉子,只要瞄准目标钉进去,他就不屈不挠、锲而不舍。陈永的妻子孩子在老家山西榆次,他到了高原,真就像钉子一样扎下去就不动摇、不退缩,甚至连家也很少回去。陈永的妻子一次因车祸受伤,脸颊骨骨折打了块钛钢板固定。家里几次打电话来叫他回去看看。可是陈永一拖再拖,说是马上就回,可就是回不去。直到妻子骨折痊愈,该把钛钢板取出了,他才很不情愿地回到家,陪妻子到医院取出钛钢板,不等缝合拆线,他安慰妻子几句,迫不及待地又回到他魂牵梦萦的高原,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拉林铁路。
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200万年前印度和欧亚两大古陆板块的俯冲碰撞,使地壳分层变形、加厚、隆升的同时,活动山体内地应力大量地积聚,形成很大的应变能,当应变能量超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岩石就会迸发出来。这就是岩爆的通俗解释。
深掘到山腹13公里多的巴玉隧道,就给山体内高地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于是,隧道掘进的掌子面岩石轻则剥落,重则爆裂并弹射出来。岩爆就这样在巴玉隧道的掌子面不可预测地频繁发生,严重危及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施工进度。走进巴玉隧道开挖洞口,笔者惊讶地看到掌子面的施工人员竟然是头戴钢盔,身穿防爆服在作业。他们笑着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防护。
岩爆,岩爆!这个施工难题就这样摆在了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的面前。
乔志斌也是个80后小伙。2006年,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先后经过郑西铁路、张集铁路、拉日铁路施工现场的锻炼,很快成长为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在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挑起了总工程师的重担。
2014年12月,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组建进场,设计院向指挥部移交线路勘测桩。一行人走到雅鲁藏布江边,设计院的同志向雅江对岸的悬崖峭壁一指,说:“喏,隧道进口就在那儿!”乔志斌一看顿时头都大了。别说到隧道口进一步查看桩点,准备开工,当下就连过江都困难。隧道进口下面雅鲁藏布江水流湍急,需要先架一座过江便桥。从公路到江边直线距离不足300米,可是因为无路,他们下到江边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隧道的出口也是在雅江岸边的峭壁上,隧道出口下面就是藏木水电站库容区,水深120多米,施工便桥便道都没法修建,施工器材要靠船运到对岸,再肩背人扛才能到洞口。
乔总每当想起进场之初的这些困难,说:“与岩爆比起来,这些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多流些汗没什么。而岩爆的背后,却是死神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呢!”
的确,他们只用了短短四个月,利用雅江枯水期架设过江便桥到隧道进口,购买船只从库区运送施工器材到隧道出口,开挖施工便道,搭建住宿工棚,完成了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岩爆却是要伴随着施工的全过程,何况岩爆的突发无规律可循,有时是瞬间突然发生,有时又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岩爆同样是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有专家经过现场调查说,拉林铁路高原高地应力地质特殊,隧道岩爆规模和程度均可能超过其他地区,对工程施工安全和工期会造成很大影响。
面对岩爆难题,乔志斌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一方面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岩石动力学、岩石爆炸动力学方面的技术文献和资料,学习掌握国内外有关预防和消除岩爆的技术措施。一方面花大量时间蹲守隧道掌子面前,冒着岩石随时弹射出来的危险,仔细观察岩爆发生的过程,录下视频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岩爆规律。終于乔总发现巴玉隧道的岩爆,多发生在新开挖的掌子面上,岩石比较坚硬干燥。针对这个特点,在凿岩开挖工序,他提出了全面采用全断面一级机械化配套施工方案,配备进口的三臂液压凿岩台车进行30m超前地质钻探预报,配合地质雷达、TSP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围岩地质情况探测和开挖作业,提高施工效率。在爆破工序,他提出了多采用“短进度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减小局部应力集中发生。在爆破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岩石除危、应力释放”环节,必要时注水软化新开挖掌子面的坚硬干燥岩石,进一步消除岩石内应力。在支护工序,配备一台湿喷机械手喷锚支护作业,采用混凝土加钢纤维锚喷防爆支护等措施,有效地减少岩爆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和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在拉林铁路12个标段中多次获得“拉林铁路隧道成洞新纪录创建单位”、“安全质量创优先进单位”称号,被授予奖杯和流动红旗。乔志斌也荣获2015年度火车头奖章。
笔者问乔总工程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你们已经成功攻克了岩爆难题?
乔总急忙摆摆手说:不!还不能说已经攻克。既然岩爆无规律可言,那么我们就时刻都在面对岩爆的新课题。即使我们在岩爆施工中取得了一点进展,那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
年轻人的领头羊
当笔者采访将要结束时,有年轻人质询:“为什么不采访一下我们指挥长白总和王书记?他们才是我们年轻人的领头羊啊!”
在指挥部73名干部职工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有55人,占了职工的73%。而指挥长白国峰是70后,来拉林铁路指挥部之前,任中铁十二局五公司工会主席,公司党委班子成员。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是个老铁道兵战士,今年已经59岁了,他参加过的铁路建设项目可以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可是他们却坚持引经据典地说:据说联合国重新划定了人的年龄分级标准,60岁以下都属于青年。我们当然也是年轻人!是的,老战士永远是年轻,他们才是年轻人的带头人!
笔者问白国峰指挥长:“您是干政工干部出身的,工程管理应当不是您的长项。可是您怎么就敢接上高原修建拉林铁路控制性工程的任务呢?”
白国峰轻描淡写地说:“组织上决定了,我就来了。”
“这也太简单了。”
“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管是做政治工作,还是搞工程管理,首先我要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公司党委班子成员。因此,我只有勇于担责的义务,没有推卸责任的权力!”
“那就讲讲您的故事?”
“我哪有什么故事?还是年轻人的故事多,你就把笔触对准他们吧!”
“您就讲讲您作为公司工会主席、政工干部,是怎么转型抓工程管理、抓拉林铁路建设的?”
白国峰指挥长笑了笑,借用南宋诗人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著名诗句说:“如果要抓好工程,功夫在工程之外。”
“功夫在工程之外”。这才是一篇大文章。工程技术难题自有工程技术专家按照技术规范去处理,而指挥长和党工委书记要解决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为此,指挥长白国峰和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深入研究年轻人踊跃上高原的心理状态,在年轻人好奇、新鲜、兴奋的热情期过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定人心和稳定队伍的思想管理工作,要让年轻人上得来、安得下、稳得住、干得好!
指挥长和党工委书记在抓进场临建时,就要求指挥部和项目工区必须建立职工活动室,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一些棋牌比赛、书报阅览、知识竞赛、卡拉OK、书画学习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活跃了年轻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感到身在高原不再寂寞。
白国峰抓管理,头一件事就是抓职工食堂。高原气压低,水烧到八十多度就开锅了,这样的温度做米饭面条都夹生。职工吃不好,还怎么干活,怎么完成任务?于是,他不怕花大钱,给职工食堂添置了高压锅、压力蒸箱等适合高原的厨具,安排专人负责采购新鲜蔬菜副食,从内地高薪聘请做得一手好菜的厨师。有了这几招,职工食堂办得深受大家欢迎。
指挥部80后、90后的年轻人多,白国峰安排每天班前半小时的职工道德课堂,给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讲课的内容很多,从理论学习、时事政治、思想道德,到办公礼仪、艺术启蒙、茶酒文化等,凡是对青年职工有益的,或者是他们有要求想要了解的,都安排进来,使职工受益匪浅。他想的是年轻人的思想教育,要先从立德开始。他多次结合自己的进步成长的体会,跟大家语重心长地讲:“年轻人在单位按部就班地无差异化地工作着,区别不大。而一个人进步成长的快与慢,往往就看业余时间是怎么安排的?而你们与他人将来的差异,可能就取决于每天这半小时的道德讲堂学习。”他引用著名作家柳青的话说:人生的路很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不好,就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叮嘱年轻职工一定要走好人生的这关键几步。
党工委书记王延福在抓队伍管理中经常深入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职工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需求,注重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被年轻职工称为“年轻人的知心人”。青年职工王小波有段时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王延福书记在和他聊天中了解到,原来他的母亲患癌症住院治疗,花费较大,他有些为难。王延福及时和指挥长商量,安排王小波回家探望母亲治病,同时组织动员职工捐款三万余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指挥部也给他困难补助,帮助他解决母亲的医疗费用。王小波很感动,探亲回来安下心来,工作更卖力了。
下在工程之外的功夫,必然在工程中反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是拉林铁路控制性工程巴玉特长隧道和巴玉三线大桥,桥梁结构、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条件困难、安全风险大,施工进度一时缓慢,比正常工期晚了十几个月。为了不耽误工期,白国峰指挥长配备先进机械,强化施工管理,王延福书记做好人的思想动员工作,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白国峰指挥长和王延福书记的带领下,指挥部的年轻人奋力拼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巴玉隧道目前隧道平导月成洞210米以上,正洞月成洞180米以上,已创巴玉隧道施工最好成绩。进口平导由工期滞后反超到提前2.4個月。巴玉三线大桥施工也取得很大进展。
在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指挥部,年轻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工程部80后工程师党续平,2011年大学毕业到中铁十二局。集中培训之后,他们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他们就要到各个项目部真枪实弹地干铁路,在实践中去展现自己的才干了。忐忑的是不知道会分配到什么陌生的地方去?当领导在念人员分配名单时,坐在小党身边的同学——重庆人小贾口里直念着:“重庆,重庆!”果然,小贾就分到重庆项目部。小党的妻子(当时还是女朋友)在西安,于是他也默念着:“西安,西安!”谁知他却没能如愿,而被分到拉(萨)日(喀则)铁路项目部,拉日铁路修通后,又转战到拉林铁路,继续战高原。妻子到高原工地上来看他,还没说一句问候的话,妻子自己先因高原反应大口地直喘气。妻子体贴小党,劝他别在高原干了,也别在中铁十二局修路了,回到大城市西安,凭自己的技术能力,怎么也能找到个好工作。可是小党摇摇头说,不!大家都在这儿干,我怎么能一个人当逃兵一走了之?拉林铁路不修通,我就不离开高原。
杨玉彬和妻子宋征都是80后,杨玉彬是巴玉隧道出口技术主管工程师,宋征在指挥部办公室。两口子2015年“五一”刚刚新婚,丈夫六月就要上高原参加修建拉林铁路。一对新婚夫妇舍不得离别,妻子宋征便辞去自己在天津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夫妻双双一起上高原。2016年春节还没到,双方父母就又是电话,又是视频,一再叮咛两口子要按照老家习俗,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可是,隧道出口由于在库区上,库区水深120米,相距水电大坝也很近,施工与大坝、库区安全遇到许多以前不曾有的困难,施工准备工作非常复杂,使隧道出口工期已经滞后好几个月。为了赶上工期,出口工区春节坚持施工。杨玉彬是出口工区技术主管,怎么可能丢下工作回家过节?小杨不回家,宋征也不回家,要留下来陪小杨在工地过春节。
还记得2014年刚进场时,还没有便道、没有工棚,指挥部的一帮小伙子就住在藏民扎西家。扎西没出过远门,工作之余,不住地问小伙子们铁路为什么是铁的?火车是什么样?话来语去,小伙子们跟扎西成了好朋友。扎西说了,等铁路修通了,火车开到我家乡了,我一定要给火车献条洁白洁白的哈达。小伙子们说,到时候,一定要请你坐着火车去拉萨!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坚持创新、充满青春活力和乐观浪漫的战斗集体。他们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精心建设拉林铁路。拉林铁路不断地向前延伸、再延伸,指挥部的年轻人也在继续书写着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
责任编辑/卢旭大约200万年以前,在地球的中更新世,不安分的欧亚古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冈瓦纳古陆北缘微陆块不断解体,向北漂移,终于两大古陆板块发生俯冲碰撞。于是,地壳分层变形、加厚、隆升,就有了如今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而今,一群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与同样尚属年轻的青藏高原不期而遇、激情碰撞,在苍茫雪域绽放出一连串绚丽多彩的火花。这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年轻人的感人故事。
拉林铁路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也是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就开辟了青藏高原通往西南及东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是西藏自治区连接川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能力快捷通道,对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改善沿线投资环境,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建设,加快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攻坚步伐,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拉林铁路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线路穿越高烈度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高岩爆、高地温、高地应力、软岩变形、冰碛层、风积沙、泥石流、坍塌滑坡及洞口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十分普遍。拉林铁路施工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多、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之高,一点儿也不亚于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的青藏铁路。拉林铁路建设工期紧,全线于2015年6月底开工建设,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的是先期开工两个控制性工程标段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桑加峡谷的巴玉隧道。2014年12月工程中标,他们当月就进场动工。既然是控制性工程,就不能拖整个工程后腿。而踊跃报名上雪域高原奋力拼搏的,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指挥部里这样一些有故事的年轻人。
为着信念去西藏
青年人固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志向。指挥部工程调度桑立通说他就是为着信念来西藏的,但他却经历了一段信念从建立到破灭再到重建的心路历程。
小桑今年28岁。2011年,他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朋友介绍他去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小桑一听说要去的工作单位是央企,又与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对口,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他向往着在大央企干一番大事业!
可谁知道小桑在公司脚还没站稳,公司所在地山西省会太原市的市中心都还不知道在哪?入职培训一结束,小桑就被公司派到山西中南通道铁路建设工地。工地在山区,小桑整天和修路的农民工在一起同吃大锅饭、同住简易工棚、同到工地修铁路。看看农民工,再看看自己,一身的粗布工服,一样的灰头土脸,哪还有大学校园里那个意气风发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模样?而离自己在大学就憧憬着西服革履的央企铁路工程师模样差距更是太远太远。太原?太远!他自嘲说,这正应了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太原了。要不然,无论老家山东临沂,还是自己小家德州,呆哪儿都比呆在这远不着村、近不着店,连人都少见的山区铁路工地强。
理想的跌落,使小桑完全没有了在工地再坚持下去的勇气。他干了不到一年,决定自己试着到市场经济的大潮去自由冲浪。
市场经济五彩纷呈,的确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机遇。这期间,市场给了小桑太多的选择机会,他也做了许多的尝试,学到了许多东西,直到在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才算站稳了脚,做公司管理工作。
然而,小桑在市场大潮的打拼中,总有种要么是单打独斗、要么就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没有了校园里的同学情,也没有了单位里的同事情、战友情。借用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国家外交,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似乎也同样适用。桑立通再次感到迷茫了,虽然他立于市场的潮头,大风大浪并没能将他淹没,但是他知道,他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需要一种归属感。他还在尝试着、追寻着。
恰在這时,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现正在西藏修建拉林铁路。“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蒙古族歌手乌兰图雅的这首歌在小桑的心里陡然响起,他心里一下亮堂了。人们说西藏是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他一直向往着去西藏。但是他心里明白,更重要的是他要归队,他要回到中国铁建队伍中来,这才是他所要的精神寄托,是他的归属。于是,小桑毅然决然地辞去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的职务,踏上了前往拉林铁路的旅途。不,他说这不是一次旅途,而是他人生的新的征途。
从西藏林芝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向西330多公里,便进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桑加峡谷区域。小桑一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被眼前的景像震撼到了。只见雅江两岸陡峭高耸的大山似乎都拼命地往中间的一点空隙挤压,压得谷底愈加深不可测,江水也愈加湍急,在大山脚下左突右冲,猛力冲刷出一条狭窄的通道,向着下游一路奔腾狂泄而去。中国铁建十二局集团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建在山大沟深、水流湍急的峡谷一侧半山腰上。他们承担着拉林铁路控制性难点工程巴玉隧道的施工。
小桑2015年3月20日归队,指挥长和同志们对他的归来表示热情欢迎。根据他的专长,指挥长分配他担任工程调度工作。他二话没说一头钻到工地,了解施工现场情况,熟悉和优化工程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调度安排组织施工。了解他的同志说,这回重新归队回来,小桑像是换了个人一样。有同志却明知故问:你好好的不在家乡陪在妻子女儿身边,却离家别子上高原;你好好地放着房地产公司高管职位不干,却在高原这荒山野岭无人烟的地方修铁路。图啥?
小桑反问:你看看咱们指挥长白国峰、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总工程师乔志斌,还有你、我、他,指挥部每一个人,谁又不是从平原到高原?谁又不是离家别子?(笑:哦,没结婚的除外)他们图啥,你又图啥?
小桑没有直接回答同事的明知故问,因为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的来的,那就是要发扬中铁十二局修建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的那股子“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再战川藏拉林铁路,续写高原新的辉煌!小桑说到他初到高原最让他感受至深的一件事,那是一次在藏区的路上,他看到几个虔诚的佛教朝拜者每走几步就双手合十敬天,然后四肢伏地,朝着神圣的寺庙方向长长地磕个响头,起来后再走几步,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伏地长磕头。他定定地看了好久,目送着他们这样匍匐叩首缓慢前行。他感慨地说,佛教信众有着多么坚定的人生追求,终生矢志不渝。我们中国铁建的筑路人也一样,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那就是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如今,我们无怨无悔来到西藏高原修建拉林铁路,不为钱能挣多少、住房有多大、职位升多高,只为早日建成拉林铁路,给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安康。
小桑在他写的一篇日记《我所理解的信念》里写道:“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所理解的信念,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为高原铁路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理想,从近了说,就是早日建成拉林铁路,大家平平安安、高高兴兴的回家去。往远了说,就是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筑路人的应有贡献。”
笔者问指挥部的其他同志,高原缺氧、生活艰苦、施工艰难,你们为何而来?
没有谁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也没有谁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大家憨笑着你推他说,他推你讲,谁都不回答我的问话。
你们不说,我可怎么写啊?我有点着急了,心急头便发晕。大家忙提醒我这里是高原,别着急上火,小心高原反应!
笔者立刻恍然大悟:这就是答案!正如小桑所说的,党和政府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繁荣昌盛,把铁路线划到这儿了,不管是谁,总得有人来修路架桥,把这条线变成实实在在的路。高原就在这里,只要你来了,那就是在默默地奉献。大家从内地平原到青藏高原,从繁华城市到高山峡谷,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早日修通拉林铁路,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因此,只要在高原干着,个个都是好样的,人人都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高原续写着浪漫爱情
巴玉隧道进口技术主管刘渺是个腼腆的90后东北小伙,他的那个她叫蒋文君,也是一个90后大学生。他们是在工作中收获的甜蜜爱情。
刘渺和蒋文君在大学期间都没有谈恋爱。固然,父母的叮嘱,他们专注于完成学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听说了也亲眼看到了许多学哥学姐们的校园之恋,甜甜蜜蜜也仅到大学毕业时,就划上一个大大的休止符。毕业分手后,天各一方,情难再续。即使感情不断线,也要饱受异地之恋相思苦。这不是他们的爱情选项。
2013年大学生毕业季。刘渺从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蒋文君从安徽铜陵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毕业,两个人相隔千里,却不约而同都签约到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又都分配到第二工程公司同一个公路项目部。小刘干工程技术,小蒋做劳资管理工作,虽然两个人岗位不在一起,但有意无意地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就这样,刘渺和蒋文君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两个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笑着说,这就是他们的缘份!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是共同的铁道建设事业牵的线,让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2014年12月,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先期控制性工程标段之一巴玉隧道完成招标,由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当月就要进场动工,现场急需大量施工技术骨干。
巴玉隧道位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桑加峡谷区域,隧道进口在雅鲁藏布江边的峭壁上,隧道出口在藏木水电站库区水域之上,全长13073米。公司领导实行人性化管理,考虑到高原施工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上高原的人员不能硬派,而是动员大家自愿报名。
从动员会上刘渺了解到,修建拉林铁路意义非凡。拉林铁路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也是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自治区继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又一重要铁路大通道。拉林铁路西连青藏铁路,北接拉日铁路,将来与尼泊尔、印度的主要口岸相连,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
刘渺从公司领导和老职工那里还了解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承建的标段,一头是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一头是“鬼门关”五道梁,平均海拔高度4600米,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称为“天路”。中铁十二局集团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在青藏铁路干得非常漂亮,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刘渺直听得热血沸腾!他积极主动地报名要求上青藏高原,去修建拉林铁路。他对领导说,青藏铁路我没赶上,川藏铁路我一定要上。听刘渺说他要报名上高原,蒋文君有些不放心,刘渺安慰她说,我年轻,没事,有那么多同事一起呢!
这是刘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参加的第一个铁路项目。刚到拉林铁路工地,他还处处感到新鲜好奇。听到雅鲁藏布江水在脚下欢腾狂舞的涛声,他就想大声地唱歌;看到白云在山腰缭绕,他就想给自己拍照。可是,第一次进隧道掌子面凿岩放炮,他却吓得跑出去几百米,蹲在地上大口地直喘气。
这时,没有领导批评他,也没有同事笑话他,指挥长白国峰走到刘渺跟前,伸出大手拉他起来,然后拍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就又大步地朝着隧洞里走去。
刘渺看到白指挥长、乔总工程师他们走在前面,看到工友們走在前面,就连农民工也走在他的前面。再看看自己的身后,他竟是最后一个。刘渺有点不好意思了,赶快拉拉安全帽的系扣,紧紧防护服的皮带,也像指挥长和工友们一样,大步地向隧洞的深处走去。
就这样,有白指挥长他们在前面带头示范,刘渺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请教,他在高原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很快得到锻炼和进步,从技术员做到了巴玉隧道进口的技术主管。蒋文君却总惦记着在高原的刘渺,几乎每天都要打个电话或者发微信问问刘渺,在高原身体怎么样?吃饭吃多少,睡觉香不香?刘渺回答总说,没事,没事,都好着呢!
蒋文君还是对刘渺的情况放心不下,也主动向领导要求上高原。刘渺上高原才不到三个月,蒋文君也来到了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放下行李,她就迫不及待地搭上一辆去工地的便车,到二十多公里以外的巴玉隧道进口去见刘渺。到了隧道洞口,正赶上刘渺和施工队的农民工一起从洞口出来,一样的工作服、安全帽,浑身灰土,满脸泥浆,一身疲惫不堪的样子。蒋文君朝着这群人使劲地挨个看去,愣是没认出刘渺就在这群人里面。她听刘渺说是在洞里干活,但从来没亲眼见过洞子里干活什么样?这会儿她才看到,原来就是这副惨兮兮的样子啊?
刘渺一出洞就看到了蒋文君,他感到很意外,但是躲不过去了,只好径直走到她面前叫了声:“文君,你怎么来了?”
蒋文君此时却说不出话来,心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她从包里掏出湿纸巾,默默地为刘渺擦净脸上的泥水,刘渺立刻又是一副帅气的模样。刘渺又问:“你怎么也来了?”
蒋文君反问:“怎么,你能来,我就不能来?”
“这里可是高原啊!”
“我知道,不是高原我还不来呢!”
两个恋人的重逢,没有花前月下、灯红酒绿,也没有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就在这雅鲁藏布江畔,就在这海拔3500多米的拉林铁路巴玉隧道洞口,两个恋人相互鼓励、相互坚持着,他们就是这样演绎着现代年轻筑路人的爱的情怀、爱的浪漫。
笔者为这对恋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想要采访写写他们。他们忙摆手拒绝:“千万别,我们才刚来。在我们指挥部,夫妻双双上高原的还有好几对呢!”
是的,刘渺和蒋文君的故事在高原并不是特例。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还有巴玉隧道出口工区长康富润和指挥部物资部陈静、隧道出口技术主管杨玉彬和指挥部办公室宋征、隧道进口桥梁主管陈宪忠和指挥部物资部范国珍、指挥部财务主管陶克涛和指挥部实验室俸晋莉等等,都是恩爱夫妻。如今,他们不能在自己年老的父母身边尽孝,有的却还把孩子托付给年老的父母,夫妻双双为着共同的信念,为着共同的事业,相互鼓励、支持,也相互体贴、照顾,一起将他们的爱情镌刻在青藏高原之上,镌刻在拉林铁路之上。
说到孩子,有两个与爱情无关的小插曲。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探亲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去幼儿园接孩子,幼儿园老师用警惕的目光看着他,质问道:“你是孩子的什么人?”乔志斌回答说:“我是孩子的父亲啊!”老师根本不相信,怕他是人贩子一类的坏人,说:“哪来的父亲?从来没见过孩子的父亲来接孩子。”就连孩子直叫乔志斌“爸爸”,老师也坚决不让他把孩子接走。此时此刻乔志斌好无奈。
工程调度桑立通回家探亲时,两岁的女儿不认识他,不但不让他进门,不叫他“爸爸”,晚上还不让他进屋上床睡觉。小桑对女儿说:“我是爸爸呀!”就连妈妈在一旁证明小桑就是爸爸,女儿也不认,坚持说:“我爸爸在太远太远的太原!”此时此刻小桑好尴尬。
无论是乔志斌的无奈,还是小桑的尴尬,还有家人的误会、甚至是反对,指挥部的同志说他们也都常常遇到,但也都一笑了之。因为他们在高原,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艰险都挺过来了,这点小委屈又算什么?
高原上的钉子精神
高原是美丽的,尤其是由四川进入高原。川藏线拉林铁路大部分处于冈底斯山及喜马拉雅山脚下,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这里既有终年不化的雪域冰川,又有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风光绮丽的湖光水色。川藏线以她那独有的美丽风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
然而,高原又是严酷的。她以高海拔、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而令人生畏,望而却步。旅游尚且如此,那么在高原施工筑路架桥,更是对人的精神、意志、毅力的严峻考验。中铁十二局集团承建的巴玉隧道,就是这样一个考验场、试金石。巴玉隧道进口工区经理陈永,就是一个经得起高原考验的80后小伙子。
2006年,陈永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工作,也算得上公司里年轻的“老职工”了。由于工作性质与他大学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对口,因此他干起来得心应手。先后干过石太客运专线、宜万、太中银等几个铁路工程项目以及几个高速公路项目。2015年,公司将陈永派到拉林铁路上来,指挥长白国峰将陈永带到高山峡谷之间的巴玉隧道进口,将这里的施工情况给他一介绍,他就明白派他到拉林铁路的原因了。原来,巴玉隧道施工留不住人。
都知道高原筑天路,其艰难、艰险、艰辛、艰苦不是常人在内地能想像得到的。能来高原的就是好汉。为了能让大家到高原能上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中铁十二局指挥部的领导班子动了不少脑筋。指挥部以感情留人,时时处处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经常和职工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和农民工交朋友,谈感情,给大家以人文关怀。
指挥部以环境留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办好职工伙食,每顿饭有干有稀,有绿菜、鲜肉,为职工建有学习室、娱乐室、球场、书屋、浴室、氧吧,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指挥部以事业留人,宣传拉林铁路是西藏自治区连接内地和中尼、中印的重要铁路大通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路,拉林铁路建设意义重大,筑路人义不容辞,要敢于担当。
指挥部以荣誉留人,在职工当中开展劳动竞赛和创先评优工作,每月出满勤的奖励,干得好的评先,干得优的记功。开工以来,年度特殊贡献奖、年度优秀员工、青年岗位能手、火车头奖章、省劳动竞赛一等功等各種荣誉,职工当中都有多人斩获。
指挥部尽管处心积虑想留人,想方设法在留人。然而,经不住高原巴玉隧道偶尔露出狰狞面目,立刻前功尽弃,吓退许多人。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说,巴玉隧道进口施工因为环境艰苦、施工危险,尤其隧道里高地应力突然引发的岩爆,严重时危及到人身安全,开工才一年多时间,先后竟有五、六十人因为胆怯相继离开不干了。
陈永明白了,让他来,就是要让他这个年轻的“老筑路人”做出个样子来,把队伍稳定住,把人留下来。陈永二话没说,把行李往临建工棚里一扔,换上安全防护服,穿上高筒雨靴,头戴安全帽,就钻进隧道里去了。从此,隧道的掌子面上什么时候都能看到陈永的身影。凿岩开挖,陈永在现场细心地作技术指导;爆破出碴,陈永也在现场调度指挥车来车往;断面支护,陈永还在现场进行安全防护检查。又一个工序循环开始凿岩开挖了,陈永准在掌子面上。别人一个工序干完出隧洞休息,他这个工序刚跟班干完,下一个工序又上去了。架子队的农民工说,只要在洞子里看到陈永经理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了。
说也怪,其实也不怪,自打陈永到了巴玉隧道进口工区,工区很少有人因为胆怯害怕而离开的。2016年3月,施工架子队有两名陕西藉的农民工因为家里有事要离开工地回去,临走时特意找到陈永说,我们可不是害怕走的哦!等办完事我们还要回来,您可一定还要收下我们!在陈永的带领下,隧道进口施工顺利,平导月成洞210米以上,正洞月成洞180米以上,目前进口平导工期由滞后赶超到超前2.4个月。
大家称赞陈永是高原上的一颗钉子,只要瞄准目标钉进去,他就不屈不挠、锲而不舍。陈永的妻子孩子在老家山西榆次,他到了高原,真就像钉子一样扎下去就不动摇、不退缩,甚至连家也很少回去。陈永的妻子一次因车祸受伤,脸颊骨骨折打了块钛钢板固定。家里几次打电话来叫他回去看看。可是陈永一拖再拖,说是马上就回,可就是回不去。直到妻子骨折痊愈,该把钛钢板取出了,他才很不情愿地回到家,陪妻子到医院取出钛钢板,不等缝合拆线,他安慰妻子几句,迫不及待地又回到他魂牵梦萦的高原,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拉林铁路。
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200万年前印度和欧亚两大古陆板块的俯冲碰撞,使地壳分层变形、加厚、隆升的同时,活动山体内地应力大量地积聚,形成很大的应变能,当应变能量超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岩石就会迸发出来。这就是岩爆的通俗解释。
深掘到山腹13公里多的巴玉隧道,就给山体内高地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于是,隧道掘进的掌子面岩石轻则剥落,重则爆裂并弹射出来。岩爆就这样在巴玉隧道的掌子面不可预测地频繁发生,严重危及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影响到施工进度。走进巴玉隧道开挖洞口,笔者惊讶地看到掌子面的施工人员竟然是头戴钢盔,身穿防爆服在作业。他们笑着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防护。
岩爆,岩爆!这个施工难题就这样摆在了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乔志斌的面前。
乔志斌也是个80后小伙。2006年,从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后到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先后经过郑西铁路、张集铁路、拉日铁路施工现场的锻炼,很快成长为年轻的工程技术专家。在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挑起了总工程师的重担。
2014年12月,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组建进场,设计院向指挥部移交线路勘测桩。一行人走到雅鲁藏布江边,设计院的同志向雅江对岸的悬崖峭壁一指,说:“喏,隧道进口就在那儿!”乔志斌一看顿时头都大了。别说到隧道口进一步查看桩点,准备开工,当下就连过江都困难。隧道进口下面雅鲁藏布江水流湍急,需要先架一座过江便桥。从公路到江边直线距离不足300米,可是因为无路,他们下到江边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隧道的出口也是在雅江岸边的峭壁上,隧道出口下面就是藏木水电站库容区,水深120多米,施工便橋便道都没法修建,施工器材要靠船运到对岸,再肩背人扛才能到洞口。
乔总每当想起进场之初的这些困难,说:“与岩爆比起来,这些困难真的算不了什么!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多流些汗没什么。而岩爆的背后,却是死神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呢!”
的确,他们只用了短短四个月,利用雅江枯水期架设过江便桥到隧道进口,购买船只从库区运送施工器材到隧道出口,开挖施工便道,搭建住宿工棚,完成了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而岩爆却是要伴随着施工的全过程,何况岩爆的突发无规律可循,有时是瞬间突然发生,有时又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岩爆同样是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有专家经过现场调查说,拉林铁路高原高地应力地质特殊,隧道岩爆规模和程度均可能超过其他地区,对工程施工安全和工期会造成很大影响。
面对岩爆难题,乔志斌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一方面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岩石动力学、岩石爆炸动力学方面的技术文献和资料,学习掌握国内外有关预防和消除岩爆的技术措施。一方面花大量时间蹲守隧道掌子面前,冒着岩石随时弹射出来的危险,仔细观察岩爆发生的过程,录下视频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岩爆规律。终于乔总发现巴玉隧道的岩爆,多发生在新开挖的掌子面上,岩石比较坚硬干燥。针对这个特点,在凿岩开挖工序,他提出了全面采用全断面一级机械化配套施工方案,配备进口的三臂液压凿岩台车进行30m超前地质钻探预报,配合地质雷达、TSP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围岩地质情况探测和开挖作业,提高施工效率。在爆破工序,他提出了多采用“短进度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减小局部应力集中发生。在爆破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岩石除危、应力释放”环节,必要时注水软化新开挖掌子面的坚硬干燥岩石,进一步消除岩石内应力。在支护工序,配备一台湿喷机械手喷锚支护作业,采用混凝土加钢纤维锚喷防爆支护等措施,有效地减少岩爆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和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在拉林铁路12个标段中多次获得“拉林铁路隧道成洞新纪录创建单位”、“安全质量创优先进单位”称号,被授予奖杯和流动红旗。乔志斌也荣获2015年度火车头奖章。
笔者问乔总工程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你们已经成功攻克了岩爆难题?
乔总急忙摆摆手说:不!还不能说已经攻克。既然岩爆无规律可言,那么我们就时刻都在面对岩爆的新课题。即使我们在岩爆施工中取得了一点进展,那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
年轻人的领头羊
当笔者采访将要结束时,有年轻人质询:“为什么不采访一下我们指挥长白总和王书记?他们才是我们年轻人的领头羊啊!”
在指挥部73名干部职工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有55人,占了职工的73%。而指挥长白国峰是70后,来拉林铁路指挥部之前,任中铁十二局五公司工会主席,公司党委班子成员。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是个老铁道兵战士,今年已经59岁了,他参加过的铁路建设项目可以说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可是他们却坚持引经据典地说:据说联合国重新划定了人的年龄分级标准,60岁以下都属于青年。我们当然也是年轻人!是的,老战士永远是年轻,他们才是年轻人的带头人!
笔者问白国峰指挥长:“您是干政工干部出身的,工程管理应当不是您的长项。可是您怎么就敢接上高原修建拉林铁路控制性工程的任务呢?”
白国峰轻描淡写地说:“组织上决定了,我就来了。”
“这也太简单了。”
“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管是做政治工作,还是搞工程管理,首先我要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公司党委班子成员。因此,我只有勇于担责的义务,没有推卸责任的权力!”
“那就讲讲您的故事?”
“我哪有什么故事?还是年轻人的故事多,你就把笔触对准他们吧!”
“您就讲讲您作为公司工会主席、政工干部,是怎么转型抓工程管理、抓拉林铁路建设的?”
白国峰指挥长笑了笑,借用南宋诗人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著名诗句说:“如果要抓好工程,功夫在工程之外。”
“功夫在工程之外”。这才是一篇大文章。工程技术难题自有工程技术专家按照技术规范去处理,而指挥长和党工委书记要解决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为此,指挥长白国峰和党工委书记王延福深入研究年轻人踊跃上高原的心理状态,在年轻人好奇、新鲜、兴奋的热情期过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定人心和稳定队伍的思想管理工作,要让年轻人上得来、安得下、稳得住、干得好!
指挥长和党工委书记在抓进场临建时,就要求指挥部和项目工区必须建立职工活动室,经常组织职工开展一些棋牌比赛、书报阅览、知识竞赛、卡拉OK、书画学习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活跃了年轻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感到身在高原不再寂寞。
白国峰抓管理,头一件事就是抓职工食堂。高原气压低,水烧到八十多度就开锅了,这样的温度做米饭面条都夹生。职工吃不好,还怎么干活,怎么完成任务?于是,他不怕花大钱,给职工食堂添置了高压锅、压力蒸箱等适合高原的厨具,安排专人负责采购新鲜蔬菜副食,从内地高薪聘请做得一手好菜的厨师。有了这几招,职工食堂办得深受大家欢迎。
指挥部80后、90后的年轻人多,白国峰安排每天班前半小时的职工道德课堂,给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讲课的内容很多,从理论学习、时事政治、思想道德,到办公礼仪、艺术启蒙、茶酒文化等,凡是对青年职工有益的,或者是他们有要求想要了解的,都安排进来,使职工受益匪浅。他想的是年轻人的思想教育,要先从立德开始。他多次结合自己的进步成长的体会,跟大家语重心长地讲:“年轻人在单位按部就班地无差异化地工作着,区别不大。而一个人进步成长的快与慢,往往就看业余时间是怎么安排的?而你们与他人将来的差异,可能就取决于每天这半小时的道德讲堂学习。”他引用著名作家柳青的话说:人生的路很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走不好,就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叮嘱年轻职工一定要走好人生的这关键几步。
党工委书记王延福在抓队伍管理中经常深入到年輕人中间,和青年职工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需求,注重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被年轻职工称为“年轻人的知心人”。青年职工王小波有段时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王延福书记在和他聊天中了解到,原来他的母亲患癌症住院治疗,花费较大,他有些为难。王延福及时和指挥长商量,安排王小波回家探望母亲治病,同时组织动员职工捐款三万余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指挥部也给他困难补助,帮助他解决母亲的医疗费用。王小波很感动,探亲回来安下心来,工作更卖力了。
下在工程之外的功夫,必然在工程中反映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是拉林铁路控制性工程巴玉特长隧道和巴玉三线大桥,桥梁结构、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条件困难、安全风险大,施工进度一时缓慢,比正常工期晚了十几个月。为了不耽误工期,白国峰指挥长配备先进机械,强化施工管理,王延福书记做好人的思想动员工作,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白国峰指挥长和王延福书记的带领下,指挥部的年轻人奋力拼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巴玉隧道目前隧道平导月成洞210米以上,正洞月成洞180米以上,已创巴玉隧道施工最好成绩。进口平导由工期滞后反超到提前2.4个月。巴玉三线大桥施工也取得很大进展。
在中铁十二局拉林铁路指挥部,年轻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工程部80后工程师党续平,2011年大学毕业到中铁十二局。集中培训之后,他们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他们就要到各个项目部真枪实弹地干铁路,在实践中去展现自己的才干了。忐忑的是不知道会分配到什么陌生的地方去?当领导在念人员分配名单时,坐在小党身边的同学——重庆人小贾口里直念着:“重庆,重庆!”果然,小贾就分到重庆项目部。小党的妻子(当时还是女朋友)在西安,于是他也默念着:“西安,西安!”谁知他却没能如愿,而被分到拉(萨)日(喀则)铁路项目部,拉日铁路修通后,又转战到拉林铁路,继续战高原。妻子到高原工地上来看他,还没说一句问候的话,妻子自己先因高原反应大口地直喘气。妻子体贴小党,劝他别在高原干了,也别在中铁十二局修路了,回到大城市西安,凭自己的技术能力,怎么也能找到个好工作。可是小党摇摇头说,不!大家都在这儿干,我怎么能一个人当逃兵一走了之?拉林铁路不修通,我就不离开高原。
杨玉彬和妻子宋征都是80后,杨玉彬是巴玉隧道出口技术主管工程师,宋征在指挥部办公室。两口子2015年“五一”刚刚新婚,丈夫六月就要上高原参加修建拉林铁路。一对新婚夫妇舍不得离别,妻子宋征便辞去自己在天津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夫妻双双一起上高原。2016年春节还没到,双方父母就又是电话,又是视频,一再叮咛两口子要按照老家习俗,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可是,隧道出口由于在库区上,库区水深120米,相距水电大坝也很近,施工与大坝、库区安全遇到许多以前不曾有的困难,施工准备工作非常复杂,使隧道出口工期已经滞后好几个月。为了赶上工期,出口工区春节坚持施工。杨玉彬是出口工区技术主管,怎么可能丢下工作回家过节?小杨不回家,宋征也不回家,要留下来陪小杨在工地过春节。
还记得2014年刚进场时,还没有便道、没有工棚,指挥部的一帮小伙子就住在藏民扎西家。扎西没出过远门,工作之余,不住地问小伙子们铁路为什么是铁的?火车是什么样?话来语去,小伙子们跟扎西成了好朋友。扎西说了,等铁路修通了,火车开到我家乡了,我一定要给火车献条洁白洁白的哈达。小伙子们说,到时候,一定要请你坐着火车去拉萨!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坚持创新、充满青春活力和乐观浪漫的战斗集体。他们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精心建设拉林铁路。拉林铁路不断地向前延伸、再延伸,指挥部的年轻人也在继续书写着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
责任编辑/卢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