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母爱高于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0262
裔兆宏

  妈妈,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无论你身在何处,有她就有幸福的希望。在山西太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母亲”,她有656个子女。这些“孩子”有的曾是问题少年,而多数则是曾经锒铛入狱的“浪子”。

  而他们来到“母亲”身边后,则痛改前非,自食其力,有的还成了业界精英。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韩雅琴。

  2016年的3月太原。春寒料峭。

  那天清晨,当我在太原北郊的阳曲县青龙镇,见到韩雅琴时,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位神采奕奕、身体硬朗的母亲,竟然是年近八旬的老人。韩妈妈头戴白帽,衣着朴素、快言快语、嗓音洪亮。

  作为一名曾经的下岗女工,韩雅琴为什么要收养这么多的孩子?

  一

  1983年11月21日。

  清晨。太原街头。寒风萧瑟。冰冷刺骨。

  40多岁的韩雅琴戴着白帽、系着围裙,正在带着姐妹们趁着早市,摆摊卖早点,挣些生活费。

  “阿姨,能给我一点吃的吗?我两天没有吃过东西了。”忽然间,一个少年怯生生地来到她摊前。那少年十六七岁,衣衫褴褛,脸上道道污痕,还有一双不安的眼神。

  韩雅琴抬头再一细看,向她乞求的仅是个领头的孩子,与他围拢过来的共有4名少年,他们也都是灰头土脸的。

  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韩雅琴转身就拿了几根油条,盛了老豆腐,端给了他们。那几个少年立马接过手来,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之后,他们用脏兮兮衣袖擦一把油渍渍的嘴,连声谢谢也没说,转身即离开了……

  中午时分,韩雅琴一进小吃店,吓了一跳:早上那几个孩子又出现了。他们有的正埋头剥葱,有的在扫地。除了屋里的4个,窗户外面还站着5个孩子。这一下,让韩雅琴慌了神。

  就在他们正准备进来时,她却挥手拦住了他们。她急忙冲着几个孩子大喊:“谁让你们干活了?你们这是干啥,这么小年龄,赶快回家念书!”

  让韩雅琴没想到的是,她这一喊,顿时竟让这几名少年争相诉说起来。

  一个说:“阿姨,我爸妈离婚了,我不回家了。”

  一个说:“阿姨,你不收留我们,我们就去砸银行玻璃!那样,警察再来抓我们进劳教所,就有吃有住了。”

  ……

  听了这些话,韩雅琴急了:“千万不能这样,阿姨帮你们想办法……”

  韩雅琴的话还没说完,为首的少年王岳虎突然一边哭一边说:“阿姨,就让我们叫您声妈,您就收下我们吧!”说完,向其他3人一使眼色,几人竟“噗通”一声,跪在了韩雅琴面前。

  随即,那4名少年“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

  “妈妈!”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令人心痛,望着几张稚嫩的脸庞,作为母亲的韩雅琴顿时心生怜悯。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那一刻,韩雅琴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张开双臂,把他们都搂到了怀里:“你们想叫我妈妈就叫吧,妈妈收下你们啦。”

  ……

  原来,他们从太原新店劳教所出来后,基本上没有家,有的也不愿回家,只能四处流浪,晚上就住在火车站的水泥管道里。

  从此,韩雅琴开始收养了这些特殊的“儿子”。因少年王岳虎的年纪最大,他便被韩雅琴认定为大儿子。

  当晚,4人便寄宿在早餐店里。

  第二天,王岳虎又带来5名小兄弟,又是齐刷刷地跪成一片,在“谁不听韩妈妈的话,天打五雷轰”的发誓中,韩雅琴觉得进退两难,但她最终还是点头认了。

  两天之内,小小的早餐铺里就多了9张嘴,这让早餐铺里其他员工十分不满。

  韩雅琴,原是山西太原市第十三冶金建筑公司一名普通女工。1983年6月,企业分流时,一部分职工离开这个国企,开始自谋生路,韩雅琴便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市的韩雅琴,1955年从吉林延边会计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延吉天宝山铜矿工作。1964年,因支援内地建设,才来到太原十三冶金公司工作的。让她没想到的是,人到中年,她却遇到了下岗。

  一向性格倔强的韩雅琴,从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并没有让她的意志消沉。下岗不久,韩雅琴就组织带领43名姐妹,雄心勃勃成立了一支建筑队。

  她带领姐妹们先是花两个月时间,替一家医院盖了一个太平间,赚了3000元。没过多久,她们又在原单位的帮助下,建成了几个活动板房,开始卖早点。

  然而,让韩雅琴没有想到的是,这几份早点竟然改变了她以后的人生。

  日子本就过得很难,韩雅琴竟然把这些孩子都留下了,同伙的姐妹们议论纷纷。怎么办?

  办事果断的韩雅琴,决定召开一个内部会议,通过投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时,韩雅琴认为自己是领头的,肯定有人支持她,但出乎意料,大多数人却投了反对票。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韩雅琴实在不忍心赶他们走,她脱口而出:“那就‘下级服从‘上级吧。”

  最终,韩雅琴说服了伙伴们,收容了这些解教少年。

  那时,韩雅琴刚从单位下岗,带着一群人自力更生,生活不易。再接收一帮刑释解教人员,艰难程度可以而知。

  但韩雅琴暗自下定决心:“一个是养,十个也是养。”她想,既然给孩子们当妈妈,自己就要当好这个妈妈。

  不过,接收容易养育难。收留了那么多“儿子”,小饭店的职工们都有意见,最终许多姐妹只好与她分道扬镳。

  这一下,韩雅琴的心里就更急了。她给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认我做妈妈,就得听妈妈的话。”

  多个人就多张嘴。面对众多的孩子,韩雅琴每天把桶拿到饭店,等到剩菜盛满后,再拿回家。切点萝卜、土豆,加一瓢水,就着这点儿油星和孩子们吃饭。要不,她就和孩子们拉上平车,去国有菜市场里捡人家不要的菜,切去腐烂的,然后拿回家腌成咸菜。

  还有,一下子增加那么多的孩子,家里显得十分拥挤。怎么办?卧室能挤下的就挤着睡,床铺不够时,就把木板搭起来睡。被褥少,韩雅琴就去大街上找来广告布,做成被面;找来布条,充当棉花……

  可是,韩雅琴收养的“儿子”越来越多,竟然连厕所里也都住上了人。

  母爱,让儿子们灰色的眼睛看见了彩虹,让绝望的人生看见了阳光。

  作为母亲,韩雅琴不仅要关心“儿子们”的饭碗,还得教育他们,预防他们再次犯罪。

  俗话说,无事生非。韩雅琴教育改造“儿子们”的首要原则,就是:除了不停地说教,还让他们保持劳动状态。她说:“很多人本来就很懒,如果老是让他们闲着,说不定会给你惹出什么乱子。”

  这个做法,从她收容第一个孩子起,就一直保持到现在。

  刚开始,就是让“儿子们”在早餐摊刷锅洗碗,搞清洁。后来,韩雅琴发现这些活还是太少,加之收容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就做起了义务劳动。

  当时,正赶上太原十三冶居民小区煤气改造,各家各户都在拆除炉灶,大量的砖头堆在外边,而小区人行道都是土路。韩雅琴决定带领儿子们动手硬化这些马路。

  他们拉车捡回这些砖,又一块块铺在马路上。这样一干就是半年多,让十三冶居民小区及其附近街道的道路都硬化起来。

  居民出行方便多了,这事在周围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十三冶的总经理发现后,特意召开了500人以上的处级干部会议。会后,很多干部见到韩雅琴就诉苦说:“总经理说我们这些人的觉悟,还没你这个下岗工人的觉悟高。”

  更意想不到的是,十三冶的领导被韩雅琴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决定给予其6万元的经济补偿。

  第一次靠劳动就赚来这么多的收入,让孩子们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良好的口碑随之而来,同时走出高墙的孩子们也逐渐明白,“靠劳动吃饭”才是硬道理。

  这6万元钱,竟然成为韩雅琴安置帮教事业的启动资金。

  接着,她和孩子们成立了劳动服务队。在最初几年时间里,帮医院建太平房、掏大粪、伺候病人,别人不愿意干的他们都干,慢慢有了一定的积累。

  韩雅琴的事迹在周边传开后,一时间,登门跪地叫“韩妈妈”的情景便屡屡发生,韩雅琴的“儿女”们也越来越多,到1985年,她已收留50多人,救助安置的担子更重了。好在当时韩雅琴的小饭店越做越大,还成立了英辉建筑安装公司,自己建了一栋房子,作为这些孩子们的栖身之所。

  随后,公司揽下了很多工程,规模越做越大,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这样,韩雅琴决定,资助几个有能力的儿子们搞实业。这些儿子们的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涉及到了餐饮、建筑、煤矿开采等几个行业。

  在韩雅琴的言传身教下,他们也收留了更多的流浪孩子、问题少年,成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基地。

  二

  “既然到了这里,就都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就要面朝太阳,不能背对太阳。”

  从收留这些孩子们的第一天起,韩雅琴就反复强调这句话。

  面对这么多孩子,教育管理成了头等大事。

  虽然韩雅琴管教得相当严格,但是一些邻居仍对韩雅琴的举动抛来白眼。谁家丢了东西,首先怀疑韩雅琴收留的孩子,就连邻居们的猫猫狗狗丢了,第一时间就去敲韩雅琴家的大门。

  韩雅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这些孩子就算是一堆烂泥,我也要把你们捏成人样!

  她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同吃同住,不允许对任何人有一丝嫌弃和歧视。有一次,因对方称呼韩雅琴的儿女们“劳改犯”,她竟然与之发生了激烈冲突。

  韩雅琴有一个习惯,每天清晨,喜欢在院子里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大门外有个女人朝着自己的方向指指点点。

  她上前询问后才知道,这个女人是街道居委会主任。

  话还没问上两句,那个主任就一口咬定,她家的石棉瓦不见了,就是韩雅琴的“儿子们”偷了。

  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个居委会主任的声音竟然越来越大:“就是你家这些劳改犯们偷的,就是!”

  让韩雅琴特别讨厌的,就是别人称她的“儿子们”为劳改犯。

  当时,那个主任的手里还握着一个扇子,那是她晨练用的,看她那样子,一脸的骄横,神气活现,理直气壮。

  面对她的无理指责,韩雅琴一怒之下,上前一步,夺过她的扇子,就朝她的脑袋上一顿乱打。

  这口怨气算是出了,而她的区政协委员资格也随即被撤销。

  “孩子多,全睡大通铺,晚上睡觉之前我就数脑袋。”韩雅琴不允许孩子们夜间外出。因为,她不仅担心他们的安全,更害怕他们学坏。她晚上都会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经常出现的场面是,孩子们挤在韩雅琴的身旁,静静地听她讲故事,或者看她缝补衣服。

  韩雅琴是个有智慧的女性。古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她,则是“一部《弟子规》治‘全家”。“凡是到我这儿来的,不背《弟子规》,就不给分配工作。”韩雅琴要让所有孩子学会做人。在她看来,最起码的是听话。

  她买来《警钟长鸣》录像带和许多法律类书籍,抽空就领着孩子们学。不管白天再苦再累,晚上,都是她和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孩子们有的脚趾甲长了,有的裤子破了窟窿,有的袜子破了个洞,她就一边给孩子们剪指甲、缝衣服,一边听孩子们给她念报纸、读书。她找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孩子们一段一段读给大家听。

  由于曾经的经历,有时孩子们会被外界误解,出现极端情绪。有一次,又到了晚上读书时间,孩子们却因为白天一件事耿耿于怀、不愿读书。韩雅琴知道孩子们有了情绪,她想了想,问道:“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世界上谁最聪明?”

  孩子们都说不知道。她便说:“其实最聪明的,就是你们。”

  孩子们说:“妈妈,你说这话真对,我们犯过错,但都很聪明。”

  韩雅琴说:“对。发生了不愉快,不要和人打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成功是给有理想的人准备的。”

  如何扩大安置能力?如何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

  为了磨练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爱劳动、能吃苦的习惯,韩雅琴有意识地带他们拉着平板车,义务铺马路,十几年不间断,一共铺了十几条街几万平方米的马路。

  有一次铺路时,韩雅琴发现二虎只顾速度快,质量却不过关,于是狠狠批评了他。二虎心里不服气,便赌气用手刨土挖砖,结果把10个指头磨得鲜血淋漓。

  韩雅琴看到后,一把抓过他的手,眼泪吧嗒吧嗒就往下掉:“儿啊,妈是想让你明白,做人做事要严丝合缝,容不得半点马虎迁就呀!”

  韩雅琴坚强地承担起了胜似母亲的义务,默默忍受着其间的苦衷。有一次,孩子们因为一件事要出去“拼命”,韩雅琴为了拦住他们,不小心跌破了腿。

  晚上回到家,她向自己的儿子王辉诉苦,儿子年轻气盛,一句话就呛了回去:“你这么大岁数了,谁让你惹这么多事!”话音刚落,他突然看见妈妈的眼里涌满了泪水,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背过脸去一个劲地抹眼泪。

  从小受惯了妈妈疼爱,看惯了妈妈坚强一面的王辉,真想不到自己一句话,竟让妈妈受了那么大委屈,恨不得煽自己两个嘴巴。

  从那以后,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妈妈,替妈妈分忧解难。

  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安置更多的人。然而,要搞好多种经营,就得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韩雅琴到处联系,把素质较好的孩子送去学烹饪,学电器修理,帮助他们创业自立。

  为了让“儿子”们有安定的家,顺利走上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光明之路,韩雅琴先后开办了理发店、修理店、饭店等十几个门店。

  韩雅琴常说,家有千亩地,不如自己有手艺。她决定送“大儿子”二虎去学烹饪。

  借了2000元交了学费,不曾想,二虎很快就回家了,并告诉韩妈妈:“自己坐不住,不想学”。

  韩雅琴愤怒了,一把抄起鸡毛掸子,狠狠地抽在二虎的屁股上。

  “不争气的东西,人家叫你劳改犯,难道你就想一辈子做劳改犯?怎么就这么不珍惜学习机会!”

  二虎一头扎进韩妈妈的怀里。两人哭成一团。二虎终归学成。韩雅琴为他开了一家小饭店。后来,二虎还在全市烹饪大赛中获得了“服务明星”称号。

  韩雅琴在孩子们心目中威信极高,对于她的责备,孩子们很是忌惮。

  一位大学教授赞其教育方式是“刚柔并济,有魅力,有侠气。

  凡是有大爱之心的人,是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的。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区政协委员虽然撤了,但它没有阻止韩雅琴收留刑释解教人员,她的儿子数量却一直在增长。

  因为媒体的多次报道,在山西的大墙内掀起了一股“韩妈妈”热。服刑在教人员纷纷来信,要认她为“妈妈”。而她也总是有求必应,不断地回信、寄钱、寄物,满足“儿子”们的要求。山西省司法厅和监狱管理局的领导也热情邀请她,到监狱帮教送温暖。

  刑释人员邵某,由于多次犯罪,回归社会后,一直没有户籍证明。在韩雅琴的帮助下,背了23年“黑户”之名的他,终于在太原市涧河乡落了户。

  2002年,又有人来“认妈妈”。那天,一位满脸胡须、一面沧桑的男子,举着一张释放证明,“扑通”一声跪在了韩雅琴面前。

  “当时,那张释放证明正好挡住了他的脸,他一站起来那苍老的样子吓了我一跳。”韩雅琴一问,才知他比韩雅琴还大一岁。

  他叫阎建国。当时,他已经67岁。他16岁时,受继母殴打而流浪社会,之后8次入狱,在高墙内度过了51年。

  “你比我大一岁,千万不能叫妈,要不,叫姐姐也行!”

  “我一定要叫您妈妈,我一辈子没母爱,叫妈妈我心里温暖……”

  阎建国还泪流满面说:“有妈就有家,有家就有爱,妈妈你收下我吧。”

  在某监狱,张某躺在床上不能站立。因为犯罪,身为军人的父亲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张某因此陷入了绝望。2001年,张某以儿子的名义,给韩雅琴发出第一封信。韩妈妈很快复信,并把自己一个月的426元工资全部寄给他,还发动周围人寄信安慰他。

  此后,一封封来自韩妈妈的信件,成了张某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在日记中写道:“韩妈妈,我的亲妈妈,生命中自从有了您,它真的变得很美丽。我要托起巨石往前走,去勇敢地迎接生命的青春。”

  那年中秋节,韩雅琴看望了这位日夜思念的“儿子”,两人相见的一瞬,眼泪夺眶而出,就像多年未见的亲人。

  “妈妈离开时泪水打湿衣衫/如今才知道说一声再见有多难/我是感情的伤害者/更是感情的收获者/我闭上眼睛/却怎么也忘不掉妈妈的笑容/在这万家团圆之夜/我是多么激动/又是多么幸福!”

  2001年的中秋佳节夜,一名服刑人员在狱中饱蘸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中的“妈妈”便是韩雅琴。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投奔韩雅琴的儿女络绎不绝。韩雅琴原先的“儿子们”逐渐长大,还有新认的“儿子们”越来越多。这些人来到太原之后,基本都被韩雅琴安排在了太原市区。

  而韩雅琴的周围邻居们不乐意了。他们早年对问题少年惶恐不安,现在居然还要面对日渐增多的成年出狱人,抱怨声和责骂声越来越多。其中,有些人直接上访,要求太原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

  如何面对刑满释放人员?大道理谁都会说,可是一到关键时刻,社会的宽容度就显得窄了。

  也许,帮教事业就是曲折的。在反对声一片高涨之后,突然间这些声音沉寂了。为什么呢?

  原来,从2002年开始,太原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6项整改,主要是修整小街小巷,拓展马路等工程。一夜之间,韩雅琴名下的十多处房产都被划入拆迁范围。

  一下子养家糊口的老本没有了,一百几十个孩子一下子没有了饭吃,没有了房子住,这怎么行?要知道,韩妈妈的这些儿子们,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啊,他们被拆红了眼,立马要和拆迁队拼命……

  韩雅琴突然遇到了麻烦,这是她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孩子啊,咱们不能为了这个小家而不顾大家啊,6项治理是为太原这个大家的兴旺,咱们忍一忍,紧几年,就会慢慢地好起来,孩子们放心,不过几年,我们还会有这么多的企业的。”韩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她的儿子们。

  “我能怎么办,我总不能带着148个孩子在太原市区要饭吧。”韩雅琴想,车到山前必有路,既然在太原市区已经无法立足,那就把目光转向农村。

  经过多次交涉,韩雅琴最终选定在一个小山坳里安了家。那里,归阳曲县管辖,在太原市区以北20公里。

  当时,韩雅琴已66岁的老人了。

  让韩雅琴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偏僻的小山坳,虽没有太原市区那样繁华喧闹,但也没有了旁人对他们的指指点点。

  可是,屋漏偏遭连阴雨。

  就在韩雅琴她收养儿子们即将去小山坳时,她的亲生大儿子却生病住院了。

  她的大儿子,是省委宣传部的办公室主任。此时,因为身患重病,日夜思念她,可她却没时间到医院照料。那天,当韩雅琴赶到儿子的病重床前,儿子临终前最后一个心愿:就是想再吃一次妈妈包的饺子。

  可是,韩雅琴第一次包的水饺,却给那些嗷嗷待哺的干儿子吃了。当她第二次包好水饺,再次送到病房时,大儿子已经撒手人寰了……

  大儿子临终,竟然连这么一个小小的心愿也没能满足!

  那一刻,韩雅琴悲痛欲绝,泪如雨下。她感到这些年实在你欠儿子太多。

  可是,还没来得及抚平失子之痛,回头看看那些等待着自己安排的孩子们,韩雅琴心急如焚。

  此时,她不得不擦干了眼泪,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我不是个好妈妈,我没顾得上他。”谈及此事,韩雅琴老人落泪如雨,“我的心里很疼他,可是我的时间不够用。他有父母,而那些孩子们曾失去母爱、失去家庭的温暖,他们比他更需要妈妈的爱。”

  ……

  在那里,她承包了1500亩荒山,办农场、盖大棚、喂猪、养鸡、开荒、种树,承包荒山辛苦费力,见效慢啊,而投资50万在农场周围建的砖厂,由于种种原因,却迟迟不能开工。

  砖厂为什么迟迟不开工?原来,是当地的村民出来阻止砖厂的开工,他们要补偿。

  韩妈妈的那些儿子们,整天呆在那个孤独的小房子里,等待着事情的解决,如果不是韩妈妈的劝阻,也许这些儿子们会用极端的办法处理了。

  然而,尽管后来的事情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一种隐隐的危急还潜伏着。

  韩亚琴在小山坳里的砖厂,因靠近太大高速公路,那一年,阳曲县政府决定拆毁。考虑到这家砖厂的性质十分特殊,在拆毁当日,阳曲县政府特意抽调了100多名警力,来维持现场秩序。

  即便这样,双方当场还是发生了摩擦。

  在韩雅琴的儿子们中,张永刚表现得最为激进,不停地斥责当地政府寻求政绩,不顾他们的死活。最后,韩雅琴虽然亲自出面,但劝阻仍没有效果。

  “砖厂被拆后,这些孩子们的心也就散了。”韩雅琴知道很多人伤心,但没料到会出大事。

  在砖厂被拆毁后,心灰意冷的张永刚,跑到了西安,卧轨自杀。

  铁路方面发现了其身上的遗书。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韩妈妈,你永远是我最尊敬的妈妈,但是您救不了我,连最后一点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拆就拆了,我们还可以干其他工作,为什么要走上绝路呢?”韩雅琴说自己始终都不明白:张永刚为什么要自杀?最后只能认为他“钻牛角尖,认死理”。

  那些年,无论是早逝的亲儿子,还是自杀的干儿子,都让韩雅琴伤心欲绝、愧疚不已。

  然而,母爱的责任与坚强却强烈支撑着她。这种坚强与责任,让韩雅琴不容迟疑。

  三

  面对曾经犯错的人,许多人往往会下意识地“避之唯恐不及”,一些企业对这类人同样“敬而远之”。

  时光荏苒,在人们口口相传中,“韩妈妈”的名字在高墙内不胫而走。韩雅琴用母亲般温暖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一颗颗曾经扭曲的心灵。

  在韩雅琴的656个孩子中,最大的82岁,最小的13岁,都管韩雅琴叫“妈妈”。

  2005年,刚满13周岁的范辉,因为盗窃,在武汉市被逮捕,后被送入劳教所。这个从小父母双亡、6岁开始混迹江湖的孩子,练就了一身偷盗“本领”。他曾伙同他人,一晚上就偷出一火车皮的苹果。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范辉解教后,被送到韩雅琴这里。

  范辉的教育问题,曾让韩雅琴头疼不已。此时,范辉已13岁了,可他从未上过学。为了不伤害其自尊心,她特意安排范辉去乡村小学读书。因为,那儿人数较少。但,范辉对学习还是很抵触。

  “你不识字,以后娶不到老婆哦。”在韩雅琴的反复引导中,范辉最终磕磕绊绊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

  33年,韩雅琴以伟大母亲的胸襟养育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她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做事,送他们上大学。其中不乏人才。

  在韩妈妈的带动下,她的“儿子”们已有十多人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了村长,还有的当上了国有大型煤矿的生产科长。“儿子”们成才后,又互相帮助其他家庭成员,推动兄弟们共同致富,共谋发展,并深入监狱帮教送温暖,使韩妈妈的可贵精神和良好家风得以传承。

  给别人建大棚被骗,17岁的高绍军被迫流浪。在火车站,韩雅琴收养了举目无亲的他。处久了,韩雅琴觉得这孩子“像水泥附在墙上,倍儿硬!”

  于是,高绍军被送往城建学校学习。后来,他当了白云酒楼的经理,一步步做大,现在他的企业已在太原赫赫有名。他的山西会馆,去年就纳税870万元。

  2015年7月8日。太原城南寨公园广场上。

  一大早,“爱心馒头”助残就业进社区活动就开始了,十分惹人注目。搞这个活动的是韩雅琴的干儿子张国亮。

  说起张国亮,不少人竖起大拇指,他开办的馒头厂已先后收留了数十名刑释解教人员,解决了30名残疾人及家属就业难题。

  34岁的张国亮,做晋城花馍远近闻名。但他的身世也很坎坷。张国亮12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母亲离家出走,刚刚小学毕业的他,因失去母爱,干脆辍学了。他在村里捡废铁渣、开搅车,后来便跑到县城馒头房打工。馒头房以制作民间花馍为特色,张国亮勤奋能干,很受师傅赏识。

  然而,就在张国亮日益受到师傅器重时,他的父亲又突然去世了。母亲出走,父亲离世,让这个尚未成年的男孩饱受打击,觉得自己活着没啥意思。

  渐渐地,张国亮在县城认识了一些“朋友”,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变得越来越颓废。18岁那年,因为寻衅滋事,他被判拘役6个月。

  从看守所出来后,张国亮生活无着,四处漂泊。听说太原有个“韩妈妈”,从“里面”出来的人只要找到她,就会得到帮助。他来到省城十三冶的街头,找到正在早点摊炸油条的韩雅琴。

  韩雅琴热心地给张国亮端来早点。吃着香喷喷的饭,连续几个月露宿街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张国亮,顿时泪水“唰”地流下来。被韩雅琴收留后,张国亮结束了流浪生活,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此后还找到工作,成了家,有了女儿。

  2012年5月份,张国亮和朋友合伙做生意有了一些积蓄,便琢磨着用自己做花馍的手艺创业。他再次找到韩雅琴,提出创业想法。

  在韩妈妈的支持下,2012年10月,张国亮来到尖草坪区北下温村,开办了英辉丰源馒头加工厂,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由于他的馒头是用晋东南传统工艺加工,口感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两个月后,销售量迅速提升,每天销售馒头从1000多个增加到1万个。

  “爱心手擀面,一块八一斤;爱心馒头、花卷,5块钱3袋;豆包、糖包、菜包、枣馍,啥口味的都有啊……”

  2014年1月26日,在太原市老军营小区市场内,穿着白色大围裙的李建明边吆喝着,边一瘸一拐地忙着为居民们装袋拿馒头。他像这样售卖爱心馒头已经快1个月了。

  而在这1个月前,曾两次入狱、且身患残疾的李建明,从湖北来到太原,投奔韩妈妈。他说:“太原让我感到温暖,打算在这里定居,好好卖爱心馒头,做个好人!”

  李建明属羊,今年50岁。1987年、1993年分别因盗窃罪和抢劫罪被判入狱,刑期是5年和无期;2012年,减刑5年3个月出狱。服刑期间,李建明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病,全身关节变形,活动不灵活,手指不能伸展,右腿行动不便,有些瘸。

  走出高墙之后,李建明倒腾过水果,开过电梯,揽过电瓶车送人的活儿,也当过交通协管员,但没有一个干长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原来的朋友都成家立业,有房子、有车,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心情一直很郁闷,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

  2014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慈善人物颁奖晚会“慈善之夜”播出后,坐在电视机前的李建明,听着韩雅琴的故事,心潮澎湃,他决定要来太原找韩妈妈。

  12月25日,李建明来到太原,与市、区两级司法部门取得联系,并找到了韩妈妈。了解到李建明的情况后,韩雅琴当晚就安顿他在帮教基地住宿。

  李建明从南方来,衣着单薄,韩雅琴还让人给他买了棉大衣、保暖裤、棉鞋。

  就这样,李建明成为韩妈妈的第638个儿子。

  2014年12月29日,韩雅琴安排李建明在太原市英辉丰源馒头加工厂上班,每月工资1800元。

  李建明说:“太原让我感到温暖,我就在这里定居了。”

  ……

  韩妈妈累呀,33年来,她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因为孩子多,操心的事就多。

  多年来,韩雅琴每天只睡4个小时,凌晨3点准时起来给孩子们熬粥喝。时至今日,韩雅琴依然如此。

  她的办公室和卧室连在一起,不大,朴素;咸菜、烙饼和白开水,便是一顿早饭。

  而韩雅琴则说,这些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群体,“他们就站在悬崖边,如果你推一下,他也就下去了,可如果你拉一把,扶他一下,那他就会对祖国、对社会有用处。”

  服刑人员杨某说:“韩妈妈亲呀!穿上韩妈妈的鞋,咱今后走的每一步路都要对得起妈妈。”

  今年5月7日,母亲节前夕,韩雅琴又给几个孩子举行了集体婚礼,她一路见证着孩子们成家立业。

  在韩妈妈的卧室里,二三十床崭新的被子摞得整整齐齐。哪个孩子结婚,她就会送哪个孩子一床被子。这位年近80的老人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被子,像她的人一样,暖和而特别。

  在656个孩子眼里,韩雅琴是最好的妈妈。

  然而,在亲生子女们眼里,她却是一个忽视子女的“坏妈妈”。

  韩雅琴的亲女儿王英,逢年过节回娘家,总会吃个闭门羹。因为自己的妈妈都去监狱,看那些她眼中的“坏孩子”了。王英曾为此多次抗议:“为什么他们要来抢我的母爱?”

  韩雅琴却说:“你有很多人疼,他们无人关心”。

  可王英哭着对她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我妈那么伟大”。

  ……

  韩雅琴的亲孙女王海莲,对奶奶也是一肚子的怨言:“我回家连口热饭都没得吃,也没人管我,感觉这不是我的家。”

  还有,韩雅琴还曾让孙女管束那些“坏孩子”。因为如此,当时才15岁的孙女王海莲,还差点也被带坏了。

  “如果将来你奶奶去世了,你不需要去哭,反正会有很多人去哭。”

  这段母子间的对话,最终传到了韩雅琴的耳朵里。当时,韩雅琴禁不住一阵心酸。因为,说这对话的母子,是她的大儿媳和长孙,那位奶奶便是韩雅琴。

  ……

  30多年过去了,昔日年幼的长孙都开始在社会上打拼,未必记得儿时的那段话,但年近80的奶奶却对此记忆犹新。韩雅琴明白,儿媳口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接纳,反而让亲情更加疏远。

  韩雅琴为此感慨道:“我不怪家里人,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接纳这些人。”

  大爱厚德,情暖人间。

  33年间,韩雅琴用母亲的怀抱迎接一个个走出高墙的刑满释放人员,用微笑感化了一个个回头的浪子,让一个个“浪子”找回了母爱,找到了温暖的家……赢得了社会普遍的尊重。

  一位司法人员拉着韩雅琴的手深情地说:“韩妈妈,您就是把昔日脱缰野马拧在一起的那根绳,您就是洗净了无数心灵的那股清泉!”

  不知从何时起,韩雅琴的生日被挪到了每年的“母亲节”那天来过。

  现在的韩雅琴,她几乎每日都会接到众多子女打来的电话,与同龄的老太太相比,她的生活显得热闹很多。

  走进她的房间,虽然众多子女送给她很多礼物,但是她唯独喜欢那块挂在客厅里“爱心妈妈”的匾额。

  她说:“每当看到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几十年间,我受的委屈全都会忘记……”

  责任编辑/魏建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