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下沙,江边小镇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10364
巍巍钱塘,日出东方,随着改革创新风潮涌动钱江,在杭州东部湾,钱塘入海口,这里的一个个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涌立潮头。

  要知道,曾经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是后人从钱塘江——围垦造地出来。当滚滚东去的大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拐弯,刚好是一个“之”字形,恰巧与浙江名称来历吻合,这让许多人刮目相看起来。但当地人没有扶摇高攀,为这里取了一个极其朴实的名字——下沙。

  而这里的小镇,自然而然就是这“之”字上面一点,我并未夸大其事。关于小镇,我拿过大奖的《江南小镇》一文,有道“杏花春雨江南”和“小桥流水人家”自不必说,即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与“吹面不寒杨柳风”说法,也让人感觉到一个水灵灵的江南。那风轻雨柔的江南小镇,注定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

  问题是一个在滩涂围垦上建起的小镇,一个以大江大河替代小桥流水,这让我想象不出这江边小镇的况味?

  那天,当中国作家采风团决定要走进钱塘江畔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采风时,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永芳急了,拼命给我打电话。因为他在杭州另一家开发区工作时,我们就已熟悉,所以电话里我们没有过多客套,他直接了当说:“建议将下沙特色小镇建设,增列为中国作家重点采风内容。”

  当时我没有半点犹豫,开诚布公说:“兄弟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江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也是全国前十甲的开发区,这些应该是我们大树特树的。”

  我言下之意,千万别拿江边小镇来喧宾夺主。王主任当然是聪明人,听话要听音,听锣要听声,马上明白了我的意图,急忙冲着我解释,“我们这个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开发区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美丽乡村碰撞一起的产物。”

  噢,关于小镇,他不说我倒很清晰,他这一说我反倒糊涂起来。我在电话里“哈哈”一笑,“兄弟,你什么时候学会忽悠啦?”

  我这一说,他更着急,话也结巴地说不出来,“不——不——我是这么个意思……”他那吞吞吐吐的样子,引得我止不住笑出声来。

  不瞒大家说,这个时候我嘴里已经迸发出几句诗话——

  “那几天,我天天在想/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我想呀想呀/每次想起‘小镇这两个字/我心里便泛起温暖、泪花或热血/因为小镇曾经是我的摇篮。”

  如果这算是我心中的疑惑,或者是以诗的方式表达的话,那我就顺手拎来。这次采风本来安排在G20峰会前,考虑那段时间开发区工作太忙,直至将采风延至杭州丹桂飘香,潮起钱塘的时节。

  但又限于时间,我们这批中国作家,虽未能欣赏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景象,却在这里领略到钱塘下沙涌动着现代国际化城市之壮美,确切说下沙仅是杭州一个副中心城市,在许多方面它又给了我们超越主城的经济脉搏与现代都市韵味。

  譬如,那经济转型凤凰涅磐的滚滚大潮,那改革开放勇立潮头的弄潮风采,那创业创新浪潮奔腾的千军万马,那特色小镇潮鸣电掣的磅礴气势……

  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起曾在杭州任过知府的苏东坡,留下的那段千古佳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莫非古往今来,钱塘江大潮,早已激发了无数豪杰的情怀,洗礼了无数英雄的身心,这才使得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钱塘下沙卷起千堆雪——

  一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这是古代诗人为我们所描述的小镇美景。

  从百度检索得知,小镇通常是居民不多的集中地,比城市小一点,英语叫smalltown。一般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地处一般较为偏僻,更多在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国人更多习惯称之乡镇。

  在这里,人们可能更喜欢像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也许,开发区王永芳副主任所说的特色小镇,应该就是诸如此类的小镇。

  追溯“特色小镇”的前身,在一定程度上,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延续,与现在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情形比较侧重于产业和产品特色。

  从过往的经验看,这种突出产业特色的做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而且这种方式从珠三角、长三角逐步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取得了成效。

  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则是对原有的模式有所拓展,产业特色不再仅仅是制造业和贸易产品,还要突出服务业,例如商业贸易、休闲旅游、创业创意等;还要进一步从产业特色向生活宜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和拓展。

  这对于一般乡镇,我们都可以变着法子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可是眼前是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根本就没有小镇基础的地方,这个特色小镇建设怎么推得动呢?

  解铃还要系铃人,我们找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永芳,他耐着性子给我们解说:“开发区是我们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如今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现在到了一个需要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调结构、转方式。”

  仔细揣摩他的话,我们慢慢发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靠过去以“铺摊子”为主,转向现在“上台阶”。

  上台阶,上什么台阶?

  我盯着王主任询问,他不紧不慢告诉我们:“这里有两个台阶可上,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产业升级。”

  “呵!”我们惊叹并恍然大悟。难道这就是中国开发区如何发挥新一轮改革试验田作用的奥秘,也是时下开发区如何打造特色小镇的两个轮子?

  在疑惑中,我还是敬佩地看了王永芳一眼,蓦然令我们同僚们刮目相看起来。他笑笑地向我们摆了摆手,“你们在开发区多跑多看,一切会清楚!”或许,这就叫旁观者清。

  然后,王主任叫来经济发展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让她带着我们去探秘开发区的特色小镇。

  人们都说,下沙是创业创新的天堂。这里传承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这里孕育了东芝、辉瑞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这里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这里集聚了国内外心怀梦想的创客,这里落地了众多的改革试点,这里串起了驱动发展的创新走廊。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刻,让人们对杭州这座副城有着如此惊艳的新发现。我们先来到一个叫大创小镇,为什么取这一名字?我想各如其人,即大创业,而不是小创业,可能涵盖产学研创全过程。

  看地形,大创小镇主要沿着杭电、理工、计量、新加坡科技园、杭州市高科技孵化园区一线,依托开发区内的十四所高校,三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一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特色园区等创新载体。

  新加坡科技园王浩高级经理等在门口,接待了我们。他先如数家珍告诉我们几个数字:

  目前小镇内拥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200万方,入孵创业项目五百五十余家,一大批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科研院所在此筑梦;1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7家研发(技术)中心集聚发展。创业不仅仅发生在研究机构、高校、企业,也发生在车库、咖啡馆等看似简陋的创客空间。这与美国硅谷的发展何其相似。

  在一家叫和达高科的公司里,负责人介绍说,本公司作为小镇政府性科技服务平台,在区域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经多年运营,园区规模已达三十余万方,企业数量超450家,创造税收逾亿元,呈现了开发区引进和培育科技型创新创业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为主导的创意设计园;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为主导的服务外包基地;以智慧健康医疗、医疗大数据服务等智慧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命科技中心;以及正在建设的满足科技企业逐步产业规模化需求的加速器共五大平台。

  结合小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引擎,和达高科努力打造了科技产业引进和培育一体化服务平台。

  空间上,形成了创业苗圃,项目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到产业化基地逐步延展的创新创业空间承载体系。

  产业规划上,形成以国家级孵化器为主体的开发区主导科技产业综合孵化平台,以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和信息科技产业加速成长平台为两翼,以工业4.0、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项目服务基地为节点的科技平台布局规划。打造特色鲜明,资源要素集中的平台组团格局。

  在服务上,注重创业服务生态链的建设,明确提出形成创业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技术平台服务、中介服务、公共事务服务、教育服务、信息交流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创业社区生态体系。

  走到一个叫WE-LINK.“1024”创新基地,作为开发区也是杭州第一批众创空间,已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与支持体系。这里负责人告诉我们:

  创新基地依托杭州高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以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生命科技中心加速器、服务外包基地等科技产业园区为支撑,以“和达高科”开放式创业生态体系WE-LINK伙伴计划为主导,将孵化产业链条向前延伸。基地以国有众创平台为核心,联合高校及民营创业平台,建立具有开发区区域特色的众创品牌,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格局。

  这里负责人说,在这个超级大孵化器里,所有的服务平台都是针对企业成长的痛点应运而生。

  后来我弄明白WE—LINK.“1024”的“WE”代表着我们,拥有着共同创业远景的伙伴,寓意“WE ARE TOGETHER”,“LINK”则代表着链接、整合、集聚各种创业所需的要素及资源。基地以“资源+渠道+平台”为核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且丰富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构建内容包括:“创业生态圈”、“合作生态圈”、“服务生态圈”,同时基地依托“伙伴工坊”、“伙伴咖啡”、“伙伴公寓”、“伙伴学堂”、“伙伴招聘”、“伙伴企服”、“伙伴金融”等载体,把创业服务放在第一位,帮助创业者提升能力,提高小微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帮助创业者对接高效、优质资源,进一步加强基地与入驻企业(团队)的互动,从而形成平台带动项目,项目促进平台发展的创新良性循环,构建共生、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格局。

  正是特色小镇这种对创业创新包容的生态,给下沙提供了由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土壤。

  每年设立六亿元的科技专项资金和三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发展。

  去年下沙科技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三,比上一年度提高了近八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支出为四个多亿,同比增长百分之六十,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十,比上年提高三点五个百分点。

  小镇大力推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上市融资”等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投资环境,积极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了25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二亿元的贷款风险池基金。

  与海邦基金、和力海达等多家基金公司共同创建健康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等五支创业引导基金,已投资项目七个,拟投资项目十个,计划投资一亿元。

  贷款风险池基金推荐企业17家,同时,启迪之星、天使汇等天使投资项目、建行“助保贷”项目推进顺利。为更好地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小镇牵头创立了“创新创业,助力梦想启航”品牌对接服务,成效明显。

  创新要吸引人才,于是小镇去年新增“国千”、“省千”及“市521”等领军型人才18名,累计达77名,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24家,累计达127家,其中产值上千万企业36家、产值上亿元企业七家。

  为更好地吸引和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去年年特色小镇获批杭州市第一批海智基地。此外,小企业负担不起测试设备和软件的高额成本,于是小镇就有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于是小镇有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一大批专业领域“大佬”正在下沙集聚,为下沙带来了众多先进的科技项目,让智慧制造在下沙绽放光芒。

  走出大创小镇的孵化中心,介绍人一定要我们抬头看看这一建筑形态,我惊呼:“主楼是一个展翅飞翔的美丽蝴蝶,与附楼刚好组合成一个展翅翱翔的大蝴蝶结。”

  哦,小镇的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求美,不追高。看来特色小镇的“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关键是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让回归自然、田园生活不再遥远,让绿色、舒适、惬意成为小镇的常态。

  许多创业者向我们反映,下沙的魅力在于,只要你有好技术或idea,其他都不是问题。从一张工位,服务整个开发区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科创走廊,到特色小镇,下沙为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打造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金字塔型创新平台。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小镇不仅成为整个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骑绝尘”。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下沙制造”正在向“下沙智造”转型。

  一个个孵化器、众创空间成了创业者们的“家”。在这里,技术咨询、指导,组建团队,寻找资金,理顺公司组织架构,工商注册……市场化运营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店小二”们会为创业者提供精准化服务。

  中科极光的董事长助理刘治告诉我们说:“这几年,中科极光科技公司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圆十三亿中国人看电视的中国梦!

  企业从三种色彩开发起步,为什么三色、怎样形成三基色激光,美女刘治仿佛给我们进行了一堂科普。这一由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合作的首个结晶——中科极光激光显示项目。

  于今年5月11日,作为国内首台三基色全LD激光大屏幕电视在下沙下线,将达到年产三万台激光显示电视的规模。确切说,这是小镇孵化出的一个重量级——列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项目,实现了中国产业弯道超车。

  ……

  望着下沙一派生机盎然,企业迸发出洪荒之力,我不断寻问自己,是什么让下沙有那么多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

  现在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因为下沙拥有创新的生态环境。经发局工作人员补充说:“开发区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应该构建最好的双创平台,孵化一批创新企业。重点是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发展体制生态。因为生态比创新本身更重要。”

  慢慢惦量着她那十分朴素的语言,觉得话像她人一样美丽实在。是呵!“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工位注册制度、“创业新政”、“减负新政”……一个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形成以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和下沙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

  这时我的诗,真的是情不自禁——

  “特色小镇,是什么/那里有钱塘么?有大潮么/那里有沙地么?有芦花么/有妈妈生育我时的胎盘么/有我艰难跋涉的脚印么/有我和我打工者们说不尽的民风民俗么/有我一开口就想唱的绍兴莲花落么/呵呀,什么都有/这里就是我的故乡/给点阳光雨露,就会茁壮成长。”

  如今一个更大的创新生态圈正在下沙形成。千千万万个小而美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中,构成了下沙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想必这也是下沙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产生世界级的钱江大潮——“弄潮儿向潮头立“。

  二

  谁都知道,杭州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有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江潮,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富春江,有烟波浩渺、星罗棋布的千岛湖,有峰峦叠嶂、层林尽染的天目山,有千里涌波、百舸争流的京杭大运河,还有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湿地。

  正因为这些,杭州这里的特色小镇,才更具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自然之美,落落大方、楚楚动人的精致之美,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典雅之美。

  下沙作为一座得天独厚的副城,它与众不同的是绿色,成为它的天然基因,也是它最具竞争力的资源。所以一走进下沙,别以为这里开发区,就是众多工厂的集聚地。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当钢筋、烟囱、水泥厂这些工业时代的标志渐渐淡去,当休闲、创意、“互联网+”这些绿色经济的新名词渐渐清晰,推动下沙这座副城前进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

  那天一早,当我们走进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产城融合、山水相依、江城合璧的独特韵味。

  这里作为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镇,医药健康产业是浙江省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下沙作为杭州“新药港”和“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医药健康产业在全市规模和占比均具集聚优势。

  在一般人们的想象中,医药园区是什么?通常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大,化工生产中的空气恶臭污染严重。所以,一见到辉瑞公司的负责人,逮住机会我劈头盖脑就问:“你们生产污染严重吗?”

  他向我微笑地说:“辉瑞公司创建于1849年,是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辉瑞致力于探索、研发、生产和推广优质、安全和高效的处方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健康生活。辉瑞还与全球范围内的卫生保健提供者、政府以及当地社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进一步拓宽我们药品的覆盖范围,提供更为优质的卫生保健和卫生系统支持。

  每天,分布于九十多个国家的辉瑞员工致力帮助人们享有更快乐、更健康、更长久的健康生活。你说我们的生产怎么会在污染中制造呢?”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一座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因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改变政策取向”,下沙用行动作出最坚决的表态。

  2015年9月,全球医药巨头辉瑞宣告落户杭州下沙。作为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继默沙东后开发区再次迎来重量级项目。辉瑞成熟药品业务集团总裁杨宇翰表示,这个项目将会创建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开发与生产于一体的本土化生物药综合基地,为中国和全球的患者带来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优质药物。

  有人说:其他城市是绿色点缀建筑,下沙是建筑点缀绿色。不必非去最负盛名的世界遗产地西湖,或是阡陌纵横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随意在下沙城中走走,有桥有水的地方,一定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的空隙,处处绿意盎然。

  不经意间拐到江边的绿道,很长时间也走不到尽头。东部医药港小镇规划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小镇以“一中枢”+“三功能区”的基本布局,着力建设“研发智库中枢、医药智造细胞、产业服务细胞、配套生活细胞”四大主题功能区块。

  辉瑞生物制药(杭州)公司高级总监王英群,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们。他说:“在我们抵达小镇的二、三个月前,投资约三点五亿美元的辉瑞全球生物技术中心已经正式破土动工。这是辉瑞在全球第三个、在亚洲的首个生物技术中心,也是辉瑞近八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今年小镇计划完成生物医药加速器一期主体结顶,辉瑞全球生物技术中心开工、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首期实验室建设和首批三个团队的整体入驻、科惠医疗等产业化项目的引进落地。

  据介绍,该小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及生物医学工程,以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服务对象,打造专业的生物医药孵化链,通过前期孵化培育,中期加速核心支持,后期助力产业化,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技术与新药创新创业小镇。

  如今全球前十大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已有过半在小镇内投资,包括辉瑞、默沙东、雅培、拜耳、礼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知名药企正涌入中国,而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杭州深得大佬们青睐。

  有数据显示,去年,小镇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二百亿,占整个杭州市比重近百分之四十。预计到“十三五”末,小镇的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五百亿元产值。

  杭州下沙,绿在产业。“十二五”以来,下沙针对涉及化工、印染、电镀行业的十七家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并完成了七十余家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

  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节能技改、排污治理等举措,开发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固废产生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也均呈现持续减少的良好态势。

  扳着指头我数了数,产业升级对开发区至少表现在五个重要方面:

  首当其冲是生产型服务业,因为开发区过去一直是制造业为主,要使制造业的价值链得到整体提升,就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进制造的服务化和服务的制造化,以及服务的知识化。制造的服务化就是制造的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在价值链所占比重能够提高。

  以辉瑞来说,一线工人只有百分之十,其他百分之四十是做研发的,百分之四十是做市场的,还有百分之十是做管理,也就是说辉瑞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员工都不做制造,但也不能说辉瑞不是制造业企业,但是它是制造业的服务业。

  其次,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上,开发区应该有所作为。

  再次,开发区还有一些重化工产业,要提升开发区的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现代化改造。还有开发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此外,开发区目前虽然拥有大量的高技术组装业,但这些并不是制造,仅仅是组装,仅仅能称得上是高技术组装,因为这些组装业的技术标准都不是开发区自己的,研发设计都不是自己的,就不能称为制造。因此,开发区要强化设计产业,把组装转向自主研发制造,这也是开发区的使命。

  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到来。下沙这场绿色革命,方兴未艾。开发区作为杭州工业经济主平台,产业基础雄厚,为践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以小镇建设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下沙智造以富士康钱塘园区为主体,实施“工业4.0柔性制造研发基地、智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等项目。

  这里负责人告诉我们,年底还要启动富士康柔性制造研发基地的建设,开工实施士兰微电子、和利时自动化等一大批产业智慧化等项目。

  正因为有了这些项目,才使得下沙的发展更有品质,更加绿色,更加协调,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这也是下沙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下沙呵下沙,源于自然,守护自然,融入自然,绿色始终是底色。

  此时,我的诗性又一次狂滥而起。

  “特色小镇,是什么/我明白了是父亲的大江大河/是妈妈的辽阔草原/是故乡袅袅炊烟/是情人在栅栏中亲吻/是我们先辈最伟大的智慧/是我们最尊敬大师的创造。”

  以绿色环境为标志,绿色经济为核心,绿色生活为目标,下沙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坚守生态红线,淘汰落后产能,治水、治气、治废……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下沙正大步前行。

  三

  如果我没有记错,应是三年前春节,国人到日本排队抢购马桶盖,结果千里迢迢拿回国,恰是杭州下沙日资企业生产的。一款日本购买的智能马桶盖,让国人熟知了“下沙”这个地名。

  时下下沙,从智能马桶盖到攻克癌症的靶向药物,从操作误差不超过0·02毫米的机器人到每小时下线54000瓶娃哈哈纯净水的全自动生产线,“下沙智造”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尤为可贵的是,下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的特色小镇,还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

  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这种新型社区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性改变。这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种生存状态,已经成为下沙这座新型城市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晚上,我们沿着下沙的金沙湖边散步,只见挖掘机的轰鸣声,运输车辆的马达声此起彼伏,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一打听,继一期2013年对外开放之后,金沙湖公园湖体Ⅰ标段正式动工开挖,被称为城市“东部之眼”的金沙湖拉开了二期开发建设的大幕。

  棕榈树、游步道、碧水、芳草地、沙滩,游走在金沙湖一期公园之中,杭州市民体验不到的南国海边度假的浪漫,在这里被下沙人找到了。金沙湖公园总面积约七点八万平方米,包括植物入水湖岸、沙滩湖岸、湖中岛植物入水湖岸等。根据计划,今年要完成Ⅰ标段工程样板段的土方开挖、驳岸砌筑、湖体防水施工等相关工作,为金沙湖工程推进奠定基础。

  水是城市美丽的灵魂。下沙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对列入年度“五水共治”实施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按每年不少于15亿元、三年50亿元的总规模,落实资金配套。截污纳管、排水管网清淤和排涝水等项目逐一实施。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去年以来,辖区28条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一边是浩淼江水,蒹葭苍苍,一边是绿茵如锦,雁落鹜飞,风光迷人的杭州下沙沿江景观带被人们誉为“最美的沿江大道”。

  目前沿江景观公园二期项目也在有序施工之中。打造花园式生态型副城,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建设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优化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生态功能区(“一江”即沿钱塘江湿地生态区;“一湖”即金沙湖生态区;“二廊”即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北线生态长廊;“三园”指高教园区西区、东区生态公园以及体育生态公园三个生态核心区),绿地面积达到77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

  大学城的时尚女教师赵新是杭州本地人,三年前结束了钟摆式的生活搬进下沙小镇的新家。原先,住在城西的赵老师早晚驱车一小时上下班,搬来后她感觉每天业余时间多了,生活节奏慢下来了,早上去金沙湖边晨跑,闲时泡泡茶、看看书,还养了一露台的花,周末不时约小伙伴们来开发区觅食、娱乐、购物。

  “市区该有的,开发区现在也都有。”赵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满是骄傲。

  久居海外的某企业高管姜博士,带着一家四口工作、生活在杭州下沙。离美之前,他很犹豫,要不要把妻子和孩子带回来。后来,姜博士惊喜地发现,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一切都不比发达国家差。

  今年春天,他把家属接到了这里,而今,他的妻子也在同一家企业上班,而两个小孩都在国际幼儿园读书,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

  话到这里本想收摊,但考虑中国各类开发区先后经过几十年的练达,如今面临一个难道,就是如何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加速升级换挡期——走“高端高新、集聚集约、智能智慧、优质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或许,这也是当下一场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工业4.0潮流,对我们提出的全新要求。这仿佛是下沙中秋钱江大潮,属于一年一度最汹涌澎湃的时刻。

  而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开发区,制造业是我们的主打,却好是我们特色小镇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我们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悠关当地的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如何推动我们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

  所以我要借此文,斗胆向下沙建一言:下沙在工业制造上非常强势,可否再培育一个智慧小镇。

  具体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对特色小镇的定位、规划原则、建设要求、入选标准、筛选程序、扶持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为形成“百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打好基础,最大限度地让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律动。

  因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承担了杭州工业经济主平台的重任,不过,普通老百姓对下沙的认识,却常常停留在“简单加工”、“代工”层面。

  漫步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的小镇,我们在这里还欣喜发现,在“下沙”马桶盖背后,还有一支“智造”大军队伍——九阳、奥普的智慧家电越做越好,华银教育多媒体、数源移动通信等公司的信息化终端在各地受到欢迎,和利时的过程自动化及信息化系统名声在外,普望生物成为国内目前领先的肝硬化和肝癌诊断试剂开发公司,民营企业福膜新材料研发的特种薄膜打破了行业进口壁垒……

  因为一直以来,开发区着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眼下正发力向“智造”转型。全球一流的机械手企业、九阳的智慧小家电、智能马桶盖……智慧产品集聚的背后,是整体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我们有目共睹,下沙这里曾是钱塘江潮奔腾入海前留下的滩涂之地,如今已是集聚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七百余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沃土;这里曾是全国各地劳动壮力围海造田的拓荒之地,如今已是吸引海内外有识之士有为青年大展身手实现梦想的创业福地;这里曾是一座产业基础雄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这里是一座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的大学城,这里更是一座国际范十足的现代新城。

  正如去年底,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更令我们眼睛一亮,原来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我又开始寻找下沙小镇留给我们的诗话:

  “特色小镇/她是一艘穿棱的乌篷船/她是一架转动的风车/她是一条长长的街巷/她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她是一棵镇口香樟树/她是一首无言的恋歌/她是祖祖辈辈繁衍的地方/她是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地方/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我想呀,想呀——我亲爱的特色小镇!”

  到这里,这更让我对王永芳先前关于特色小镇的话,终于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特色小镇,“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如从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看,生产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王主任听了我的诠释,会心一笑,“我看你不像是一个作家,倒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经济学家。”

  我只是朝他“哈哈”大笑,我没有告诉他,“本来经济研究就是我的正业,而中国作家仅是我的副业!”望着过去的海涂荒滩,如今已经生活着50万的居民,矗立起一座现代化国际新城,看来如何补好特色小镇建设这一课,已经不容置疑,迫在眉捷!

  如果G20峰会已经把杭州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对下沙人来说则是又一次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他们开始从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到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从陆游“一楼一夜听春雨”到戴望舒的“江南雨巷”……

  正用一颗诗意栖居的心,向世界敞开着特色小镇合作交流之门——特色小镇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承接推进改革的平台,如今正形成了一个杭州气派、江南韵味、中国特色、世界多元的特色小镇,勇立钱塘江这一世界大潮的前列。

  难道说,这正是“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作者简介:

  张国云,工商博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主任,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卢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