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儿童之于成人的教育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3982
■赵馨媛/广西师范大学

  儿童一词,往往意味着“被教育”。出于对自身所具备能力的过分高估,成人往往难以看到儿童所具备的珍贵特质。然而儿童犹如一块天然的璞玉,未经世间百态的雕琢打磨,有着生机勃勃的好奇心和最纯真、最质朴的生活态度。作为这个世界的“新来者”,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新鲜感没有被磨灭,他们所具备的非特定性、开放性也远高于成人的,因此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会有着更加本质的认识。那么儿童之于成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一、成人应该转变“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的思路和观念

儿童是世界的“新来者”,儿童被赠予给世界,同时儿童也为世界带来新的未来和希望,才使得人类文明有了延续传递的可能性,人类世界才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但儿童作为世界的“新来者”,他们生来的身心脆弱程度使得成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儿童是“无知”的,是需要“无所不知”的成人去加以干预和教化的。

  然而相较成人而言,作为世界“新来者”的儿童,其非特定性要高于成人,这也就使得儿童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比成人要高得多。“与儿童相比,虽然成人也时刻保持着开放性,也兼具各种可塑性和可能性,但成人因其习性积累和责任承担,无论从客观需要还是主观意愿来说都比儿童的开放性和可塑性要低。”

  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我们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来思考,其实也许我们更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可以从孩子们那学到什么?别忘了,他们是新来者,他们带着我们久已失去的新鲜感和独创性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应该去学习的人,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

  因此,成人应当转变“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的思路和传统观念,面对儿童时,虚心求教。

二、儿童之于成人的教育意义

(一)儿童对生活的专注启示成人应活在当下

“焦虑”是时下许多家长陷入的困境之一。出于对于孩子发展和成长的焦虑,导致家长们普遍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通过牺牲“儿童当前的幸福”换取“未来生活的幸福”,然而现实往往以最沉重的方式告诉我们:“我们以最好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却教会了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痛恨这些东西”。

  相较成人,儿童是不带目的、活在当下的人,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成人对现实的“逃避”,将沉迷于过去和未来“幻境”的成人拉回到“当下”,将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活在此时此地的艺术教给成人。正如费鲁奇所言,“有一种懒惰是好的,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学到的:慢下来,不紧张,活在当下,享受自己。你有权利不带目的的生活。”

  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准备,“任何教育都要提高个体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儿童期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将重心安放在“此时此刻在此的儿童的生命状态”。

(二)儿童对于生命的享受启示成人接受生命中的“不完整”

儿童的生活是浑然一体的。生活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同时,也是做一切事情的同时。他们全身心地享受当下生活。然而成人对于儿童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期盼甚至是不合理的希望。这使得成人不断激励儿童向成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将儿童“塑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不仅仅让儿童失去自我,阻止儿童成为他们自己,同时使得成人脱离自己的生活,将生命的重心落在儿童身上。成人成为了儿童内心的“警察”,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指手画脚”。

  实际上,这是成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然而成人应该认识到“不完整”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无法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弥补过去的遗憾来弥补内心的“不完整感”,因此成人需要接受真正的、不完整的自己,理解我们生命中“无伤大雅的笨拙”。从而能够抛却强加在儿童身上的不合理期望,从儿童的立场重新衡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儿童信马由缰的思维以及对世界的不停追问加深了成人对世界的理解

儿童对事物的专注不带有判断、偏见和期待,这也就导致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长时间的高度的集中,这可以体现在儿童的走路方式上:“儿童的走路方式就好像一个刚刚出现在地球上的原始部落的人的游荡方式一样……他们不停地游荡,直到被有趣或有用的地方所吸引,比如一片他们可以砍柴的森林或一片他们可以放牧的草原。儿童就像他们一样。不停地走,不停地发现是儿童的本性,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成人受固有的习惯或成见的限制,从而渐渐对世间万物失去好奇和探索精神。然而儿童生机勃勃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发散思维不断地指向新的事物,并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和多维度的开放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从而对世界产生不停的追问。正如丰子恺所言:“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们是创造者,能赋予生命一切的事物,他们是‘艺术’国土的主人。”这种不拘泥于一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前身,它支撑着儿童不断追溯事物的本质,探求世界的多样性。就这个意义而言,儿童就是不断刺激成人反思他们所在的这个奇妙的星球的“牛虻”,他们之于成人的意义不亚于苏格拉底之于雅典。

(四)每一个儿童所具备的独特的发展方式和特点都提醒着成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蓝色星球上的唯一的“我自己”

YouTube上曾有一部关于儿童的动画短片——《children》。在这个短片中,所有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灰暗的天空下,他们有着同样的面孔、身材,嘴巴都是一个个被拉起来的拉链。孩子们的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额头上印有不同的编号。他们每天看到的事情都是重复的、无法改变的,他们在书本上记着一模一样的笔记,在试卷上写着一模一样的答案,甚至在画纸上都画着一模一样的画……

  虽然这部影片运用了较为夸张的手法,但也值得我们对影片折射的内容进行深入反思。心理学家们专注研究于对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提出儿童普遍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将这世界上的所有儿童都放进只强调共性的统一的“模具”里。然而在儿童真正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往往忽视了“差异性”这一重要的特点,忽视了每一个儿童都有着他们独特的发展方式和特点,更忽视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美丽的蓝色星球上唯一的“我自己”。

  儿童之于成人的重要意义,就是提醒成人发现这世界上唯一的“我自己”,重视每一个个体生命独特的发展方式和特点,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目标并给予最大能力的支持和鼓励,让每一个唯一的“我自己”真正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工业社会生产出的一模一样的“产品”。

三、成人和儿童应相互尊重,相互为师,共同进步

在了解到儿童生活之于我们成人教育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盲目的陷入“儿童崇拜”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在最初诞生之时是作为一种“自然人”的出现而不是“社会人”。他们在人类社会为促进全人类更好生活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规则、人类社会的道德以及其他方面的共识相较成人而言,是缺乏认识的。

  但是作为成人,我们应将这些可以促进人类更好生活的思想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循序渐进地“传达”给儿童,而不是“教”给儿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由具有怀疑精神的人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批判得来的,我们不应该让儿童认为目前的知识就是完全正确不容辩驳的,而是应该保护他们的批判精神及对问题深入思考的愿望。

  因此,成人应当转变“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的思路和观念,与儿童相互尊重,相互为师,共同进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