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8946
■翁就勇/浙江树人大学

一、前言

高校是对思想青年改造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一直是青年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阵地,编写适合当代青年学习的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创新思政教学课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一)适应高校教育理念转变的需要

“课程思政”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教育目为出发点提出的重要概念。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科技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工具化倾向明显。在专业和学科建设逐渐细化的情况下,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呈现分离的趋势,形成教育目标异化和教育领域缺失的问题。学科发展细化和专业化是适应科学发展的需求,但导致不同学科的学生严重异质,相互攻讦、不理解的现象比比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培养青年健全人格、理想信念、道德素颜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实现不同专业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更是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加强自身教育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课程政治化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实力的措施和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以“德”促进人生价值实现发展的目的。

(二)适应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地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改革的同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学校课程构建、教材改革、学生思想变动和受教育意识、思政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在不断的变化。学校教学系统围绕专业的调整和改革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被挤压到边缘地带,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调整陆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但受到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于教育部门重视而高校实践未能有效落实的尴尬境地,思政教学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提升。而且没有相关客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相互支撑,单纯依靠“孤岛式”的思政课,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相关资源进行呈现,而其他学科的所蕴含的“隐形”资源尚未被发掘,实践性的教育资源更具生动性、可感性,更能反应教育的本质,在当下各学科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学科课程中,能够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资源作用,形成各学科的良性互动与补充。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塑造,更是实现社会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人发展的同时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思想多元涌动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鲜明的价值引导和主旋律作用使人们的理想更加坚定,精神更加饱满、昂扬,成为激荡人心的力量。在促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指路人的作用,承担其教育者的德育担当。

三、课程思政的构建

高校作为思想传播和弘扬的集散地,要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教材和课程开发是课程思政的前提,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编写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势在必行。高校是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科对象、学科概念、范畴和学科特色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作用,尊重高校教育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育人资源,完整准确的把握学科的精神内核和实质,对社科类学科中的大的伦理、美学艺术、辩证思维等深入发掘,调动自然学科的伦理价值、家国责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各学科育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学和人文的交融。课程开发要形成教学成果,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体现教学总思路,育人全过程。从课程分析、教学理念、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环节引发教材和学生思想的共鸣,形成对学生思想的隐形教育。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慎重选择,科学选取,以培养学生德育通视为课程特色,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政和专业课的界限点,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以培养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的原则。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为保证思想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协同作用,要对专业学科所蕴含的价值文化予以提炼,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载体。对学生发挥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生动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关键,更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要发挥各学科教师的能动创造性,所有课程教师形成合力,不管是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还是社会实践课等,都要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以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形式和受用终身的思政育人内容,改变以往思政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互联网+精品课堂”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以相互支持形成师生思政课堂的积极互动。

(三)形成教师合力,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学生头脑”

多学科形成的课程思政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政治理论学生兴趣为依托,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亲近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才的现实意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各学科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述时,要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以个人魅力、学科特色和真情实感,拉近理论与青年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处于信息时代的环境,将发生在身边的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各学科渗透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以鲜活的、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实例阐述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形成对学生的情感感召,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思想上的认同,成为青年学生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归于实践,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和各学科实践活动中推动学习理论向行动实践转化。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理论向教学实践过渡的理念工具,要以课程资源开发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前提,以教育改革发展共同体为建设依托,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要保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高校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新思想的育人魅力、学科合力,为新时代建设各项事业提供具有正能量的人才队伍、学科支持和高校环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