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以慕课、翻转课堂、微电影等为载体的新兴教学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之中。教育部相关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因此,以新载体带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成为研究热点。微电影作为最广泛地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新载体,探究其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思政课教学新路径,对促进思政课程改革,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困境
(1)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消解。教师权威产生是基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继而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尊敬、信赖和服从。或者说教师权威的地位由师生间知识体量的差距所决定的,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师生间知识量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拥有更多渠道去获取知识,这极大削弱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依赖性。同时,信息来源渠道的拓宽,也使得学生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上可以获得比教师更为丰富的信息,致使教师处于信息量的劣势方,教师的知识主体性地位从根本上被动摇。在学生接触信息中甚至还有许多与教师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念相互冲突的西方价值观念、网络潮流文化等,这更加剧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主体性地位的怀疑。(2)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陷入瓶颈。基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传统思政课理论教学单向讲授为主,学生在只能被动接受,师生间交流较少,整体互动性不强,思政课永远“高高在上”,缺乏足够地亲和力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而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实践教学,又受限于时间、经费、场地等客观因素制约,一直都存在着实践深度不足,组织难度大,不易于全员参与等问题,学生缺乏合适的活动载体将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去解决实际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将理论内化为品格,锻造为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总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多样需求,思政课极具价值的教学内容同样缺少有效的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热情。
二、以微电影为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依据
目前,关于微电影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从实践成果看,微电影属于电影一类的通俗艺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微”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微时长”,微电影播放时间较短,一般在三十分钟内;二是“微制作”,微电影拍摄极为简单(依靠手机即可完成),制作简易且周期较短;三是“微成本”,微电影投资较少,成本极低;四是“微放映”,微电影借助网络传播,放映终端多为手机和电脑。基于微电影的艺术特性和四“微”特征,现阶段一般作为理论课的案例载体和实践课的活动载体用于教学之中。作为案例载体微电影可以显著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作为活动载体微电影则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促进知行统一,而且运用微电影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强化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从而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1)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微电影是在当下青年中广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大量制作精良、广为传播的微电影都是由青年团队创作拍摄的。由于微电影大多出自青年人之手,其话语体系、叙事模式深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微时长”和“微放映”的特点也符合当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因此以微电影作为理论教学的案例载体,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更好的学生基础,易于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在传播方式上更加迅捷高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话语体系上更趋近学生的表达习惯,可以迅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枯燥”、“刻板”的印象,使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得到增强。同时,微电影的题材和内容大多与当代青年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案例载体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微电影的故事性还能将较为艰深难懂的理论进行通俗化的展现,让冰冷的知识获得温度,让枯燥的课堂变得鲜活,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2)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目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合适的活动载体来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造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难以实现将理论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而以微电影作为活动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微电的“微制作”和“微成本”的特征降低了学生的参与门槛,微电影的制作全过程都是有明确计划、组织、分工的团体活动,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微电影的拍摄可以利用学生零散的闲暇时间进行,不需要占用整块时间,也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参与时长,因此微电影是适合用于实践教学的活动载体。其次,学生根据一定主题创作和拍摄微电影,必须先要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主题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在综合整理相关资料和素材后,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加工,最终呈现出完整的微电影。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亲身体悟知识的过程,创作和拍摄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论和掌握,提升了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强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能赋予每一位视频参与者“知”与“行”的权利和自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知与行的统一。最后,微电影作为互联信息技术催生的潮流文化,在价值精神上与当代大学生高度契合,亲手创作拍摄微电影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同时,由于学生要在微电影的拍摄中扮演特定角色,这使得他们的身心都融入到影片中,将传统模式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实现了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强化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现行的思政课教学多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指定内容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但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意识和观点借助网络技术,依托各类通讯平台进行快速传播,致使教材内容难以紧跟社会热点。而且,大众化的教学方式难以与学生间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学生缺少有效渠道表达自身的教育诉求,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真实的教学反馈,这些因素造成思政课一直难以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微电影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则可以在师生间搭建起一个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创作拍摄微电影展现来彰显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真实情感,通过评论转发微电影来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问题的价值和道德评判,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创作、拍摄、评论、转发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洞悉学生的关注热点,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然后教师针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教学、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等形式予以解决,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则可以借助学校已有的大思政平台,联合校内各职能部门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
三、以微电影为载体构建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将微电影作为载体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确实能够显著提高教学实效性,但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微电影的载体作用,同时也为了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应尝试探索一条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课教学新路径。(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微电影作为教学载体,必须要与思政课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论是作为理论课的案例,还是作为实践课的活动,微电影的主题都应紧密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传递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避免出现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的倾向。同时,在以微电影开展实践活动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创作与社会热点、校园文化、青年成长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微电影,以此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
(2)搭建传播交流平台,扩大覆盖面。优秀的微电影教学资源只有呈现在学生眼前,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因此,高校应当着力打造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增加微电影的传播路径,扩大微电影的教育覆盖面。首先,高校可以在已有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下新增微电影专栏区,将优秀微电影资源上传,供学生学习、评论。其次,可以利用学校的官方微博和公众账号等,借助移动终端实时,快速传递信息的特点,加快优秀微电影资源的扩散速度。再次,可以在校园内的各类LED屏幕上循环播放一些短小精悍的优秀微电影,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也能受到微电影的隐形教育。最后,鉴于校内优秀微电影资源有限,为了丰富教育资源,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搭建微电影交流平台,组织微电影教学交流活动,吸引更多院校加入到交流平台中,实现资源共享,充实微电影数量。
(3)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微电影在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特殊价值,加大对微电影教学的推广宣传力度,提高教师运用微电影开展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应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优势,成立专门的思政微电影教学工作室,对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校内相关师资力量,给予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再次,应注重培养微电影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微电影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拍摄微电影的兴趣和热情,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文化土壤。最后,应建立健全微电影拍摄、制作和传播的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不论是教师授课采用的微电影,还是学生自行制作的微电影,都要层层审核,严加把控,确保微电影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杜绝在微电影中出现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1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
②王海,柴素芳.以微电影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 ,2016(04).
③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2015-07-27/2017-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