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 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各地的文化服务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实地走访基层文化馆、文化站,了解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尤其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的情况:全县总人口有108万,设立县级文化馆1个,编制15个,其中在岗人员8人,其中混编混岗5人,在编3人。下属乡镇设立文化馆分馆2个,业务人员共10人;其余20个乡镇,各设有文化站1个,文化业务人员各1人。
一、基层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的困境
目前基层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使文化系统内的人员调用和人员流动带来了消极影响。此外基层文化站编制少,待遇低。部分基层干部被混岗使用,常年承担行政工作,职称评比困难;工作人员长期兼职或被长期抽调等都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站的职能发挥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经费投入的困境
基层文化站工作经费目前主要依靠乡镇政府解决。由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可用财力减少,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层文化站活动经费欠缺,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个别文化站甚至成为“空壳文化站”。(三)人员结构的困境
目前,基层文化站业务人员结构表现为年龄高、学历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在本次调查中,业务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5岁,获得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不足35%,且大部分人员为低级职称。调查还发现,基层文化站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匮乏,尤其在音乐、舞蹈、戏曲创作或理论等领域。部分业务人员专业不对口或是业务能力单一,业务开展需要外聘专业老师,影响了基层文化站更好的发挥其工作职能,满足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业务培训的困境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不断提升,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基层文化服务骨干队伍,文化馆必须不断加强系统内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和轮训。通过走访调查,基层文化站的业务培训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行政计划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令,多为临时性的行为,缺乏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以传统的培训。受困于总体经费不足的限制,制定的培训计划无法彻底落实;管理者在理论学习和创新培养的支持不足等,都影响了业务培训的开展。二、基层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基层文化站走出人才队伍建设困境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见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核心推动力是人民群众。要抓好基层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更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进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二)健全制度,创新机制
要走出基层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应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立足实际,不断创新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未来几年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黄金时期,更应把握机遇,有步骤的建立健全选材、用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支满足基层文化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选材”是基础。首先要科学设置基层文化馆编制名额,确保人才队伍的规模化建设。针对目前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充分考虑该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文化需求内容、文化免费开放项目等因素,科学制定文化馆的编制总数。其次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向社会选拔人才,树立多渠道的选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的道德素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优先考虑人才的业绩水平和人员队伍结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用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树立以能力、业绩为主要参考指标的人才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队伍的能力结构。
加强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管材”是保障。通过科学的管理,既能留人,更能留心。其一是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的政策保障,从精神鼓励,资金奖励,职位、职务的晋升等多方面着手,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工作成效。其二是健全对人才的评价体系。合理构建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的结构,科学利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发挥评价体系对人才队伍管理的作用。依据评价体系,严格管理业务人员的岗位调动,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断促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增强队伍工作活力,促进基层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
基层文化站走出人才队伍建设困境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维持和提高,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2016 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规模,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专业人员”。《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公共发〔2016〕38号)要求“各地要对本地区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可见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对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工作应积极响应号召,落实国家政策,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实现队伍自身的“造血能力”。通过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对总分馆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的要求,完善培训制度,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在制度的完善中要重视“转变”与“结合”。转变,就是培训内容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方式由传统转向信息资源共享等先进手段,培训体制由单一的行政计划转向依法、规范的激励各方参与。“结合”,即培训计划与培训目的结合,培训制度建设与业务人员能力、基层文化站工作的实际结合,单一培训与综合性培训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文化部“示范性培训、公共文化巡讲、远程培训”和省级、市级文化部门的各类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和经费投入,促进队伍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切实提升。
新时期,随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的全面展开,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全面实施,基层文化建设遇上了建设和发展的机遇,也将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大力加强基层文化馆、文化站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紧迫而重要。因此,走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需要从更新观念着手,以健全制度、落实政策为保障,以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造就领军型的基层文化馆馆长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以着力打造一支人员规模化、结构合理化、业务专业化、服务高效化的文化人才队伍为主要目标,为基层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