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壮歌一曲动梨乡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热度: 9404
黄庭寿

  

  

  “舍身救人,归于穷泉永幽隔;千人迎灵,纸鹤万朵寄哀思”……

  2016年2月29日下午4时30分,一幅幅挽联挂满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殡仪馆的大厅。这里人流涌动;这里庄严肃穆。在低回的哀乐声里,2000多人缓缓走过刘小兵的灵前。除了亲人以及领导、嘉宾,吊唁者绝大多数是自愿前来的市民。这是一个悲壮的时刻,一个年仅43岁的年轻教师,同事眼里的“刘好人”,学生眼里的“刘师傅”“刘爸爸”,为抢救落水群众,不幸牺牲;这是一个欣慰的时刻,那么多的亲人、师长、领导和自发赶来的群众为他送行,成为感动广元、感动苍溪的一道风景线!

  苍山静默,溪水含悲。刘小兵短短的43个春秋,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追寻英雄的足迹,走进他平凡而崇高的心灵世界……

  一段农校读书的经历,让刘小兵养成了沉默坚毅的性格。超越自我,永不言败,这是刘小兵的人生信条。

  苍溪县元坝镇将军村,一个环境优美、民风古朴的村庄。1973年2月20日,春寒料峭的一天,刘小兵就诞生在这里。1981年9月,刘小兵读小学了。由于天资聪颖,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他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在父母眼里,他的聪明程度超过了哥哥、姐姐,是振兴门庭的希望。

  带着众人羡慕的目光,刘小兵步入了初中。读初一时,他遇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道“坎”:由于父亲患上精神失常症,加上青春叛逆期的影响,刘小兵的成绩一落千丈,成为了一名后进生,最后发展到读不下去的地步。他大哥刘元学心急如焚,把他安排到罐头厂做零工。3个月下来,年幼的刘小兵磨破了手掌,吃足了苦头,心里升起了一个无比强烈的愿望:我要读书!刘元学见状,让他写下保证书,把他送到元坝农校读书。

  说是农校,其实全校仅有20多人,差不多是差生的“收容所”。经过生活的磨炼,刘小兵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他没日没夜地拼命读书,成绩像翻筋斗云一样往上窜。在李光禹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他不仅在奥数中获得等次奖,而且在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苍溪师范,成为元坝农校办校多年来输送的唯一一名中师生。

  三年师范生活,刘小兵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身上的艺术细胞最大程度地得到激活。他爱好广泛,书法、绘画样样得法,门门入理。他的师范同学王明康在微博中写道:“小兵心怀铮铮铁骨,是个标准的男子汉,他练各种技艺真的很苦,而且不是一般……”他能歌善舞,爱弹吉他、拉二胡,打架子鼓、吹小号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些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多面手。在乡镇教书时,刘小兵正是用自己广泛的爱好引导学生。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习兴趣更浓了,不少“网迷”再也不迷恋上网,班上的学生都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刘小兵用自己的才华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哺育着、呵护着学生们快乐地成长,深受教职工们赞赏,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2004年,刘小兵调入了苍溪职中。从一名物理教师“改行”上数控、钳工课,刘小兵毫不犹豫地进入新角色。说实在的,“钳工”听起来简单,上手也相对容易,但要精通里面的门道,不下苦功夫是根本不行的。为此,刘小兵与“钳工”较上了劲。下课时,他与学生一道学习钻研,业余时间,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操作间,一弄就是大半天;有培训的机会,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收拾行装就走。正是凭着一股钻劲、犟劲,他先后获得全省、全市“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技能标兵”等荣誉称号。“师高弟子强”。他指导的学生奉天福、杨晨,先后获得2007、2008年度广元市技能大赛第一名。“只要他出马,就能领奖”,职中的师生交口称赞这位获奖专业户。长期与机械设备、工具打交道,刘小兵的手掌黝黑、厚实,长满老茧。学生在日记中提到了这双手:“那是一双粗糙的手,也是一双灵巧的手,一看就知道是老手。”

  执着追求,永不言败的信念,刘小兵不仅用于工作,也用于生活。他浓眉大眼,长着络腮胡,被同事亲切地称作“刘胡子”。但身材不高,仅有1.66米。这样的身高在高人林立的篮球场上,不要说打主力,恐怕连替补都很难当上。但刘小兵偏偏不服气,读师范时,他就是篮球场上的常客,以球风飘逸、传球意识好出名。出来工作了,他保持了打球的良好习惯。去年苍溪职中举办了一次篮球赛,刘小兵所在的球队是公认的弱旅。但奇迹发生了,刘小兵带领球队一路杀到半决赛、决赛。“无独有偶”。在两次关键比赛中,刘小兵都传出了绝妙的助攻,最终如愿以偿拿到冠军。“与其说是刘小兵的篮球意识,身体素质起了作用,不如说是他的团队意识、奉献精神更胜一筹”。总结篮球场上的得失,其他球队输得心悦诚服。

  是男人就要撑起一片天,他用挺直的脊梁,滚烫的心灵,百炼钢化绕指柔,完美地诠释了孝道、师道……

  刘小兵的父亲曾经是闻名乡里的能干人,先后在元坝供销社、仪陇邮电局、原苍溪工交局工作。然而好景不长。1974年,他父亲不幸患上了精神失常症,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从此,这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庭,笼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刘小兵有三兄妹,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执着追求,他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他的哥哥常年在外工作,姐姐家处农村,他一边上班还要时时回家看望父亲。有一次,父亲离家出走失踪,他得到消息后,立即请假回家,召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四处寻找。他一边找一边呼喊着父亲,真是“父子连心”啊!那以后,为不再让父亲走失,他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的学校,边上班边照看父亲。真可谓命运多舛。2004年,父亲、母亲双双瘫痪在床。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他却做到了几年如一日地孝敬父母,他微薄的工资几乎全用在两位老人身上。那以后,他整日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父亲、母亲、学生,三者都是自己所爱的人啊!勇敢坚韧的小兵用博大的爱心、孝心编织着人间最真挚的情谊。为不影响教学,他把父母安置在姐姐家里,每逢休息日和课余闲暇,他总要回去陪伴父亲,询问父母身体和饮食情况,陪他们谈心,嘘寒问暖,为母亲端屎端尿,洗衣做饭,端水喂药,捶背揉腿。双亲虽然承受了病痛的折磨,儿子的尽心服侍奉养却着实慰藉着老人的心怀。一家人虽然生活贫困,却同享天伦之乐。“羔羊跪乳,乌鸟反哺”,为孝敬老人,他对年老病重的父母不离不弃。可是,灾难和不幸一次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2005年父亲去世,2007年母亲又不幸离开人间。接二连三的打击,给他家庭经济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他从不向单位叫困难,而是以自己养成的节俭习惯,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他穿着很“土”,从不讲究,从不穿牌子货,一双皮鞋也要穿上三四年,不烂不丢。很多同事的手机换了一次又一次,已是三星、苹果等,可他还用的是旧手机。多年的负担使他没有积蓄,买不起房子,一家三口就住在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学校公租房内。

  对学生,刘小兵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传道授业,修身立德。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政治学习笔记本、普法学习笔记本、“导师制”手册、班主任工作记录及一切教学资料。翻开政治学习笔记,记录着工工整整的学习笔记,“导师制”手册详细地记载着与学生谈话谈心的情况,班主任工作手册里,记录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点滴。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说“刘老师矮胖的身材,身体健壮,看起来很严厉,其实他很和蔼可亲,有时会笑得很腼腆,学生们都喜欢他”。

  刘小兵担任班上任的2018级数控二班,有个女生叫曹秀群,是全班唯一的女生。由于性格内向,加上力气很小,学习钳工课很吃力。刘小兵看在眼里,不厌其烦地为她做示范,对钻孔等比较危险的作业,他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让班上男生包教包会。去年底期末考试,曹秀群钳工课获得83分的高分,名列全班第二名。得知曹秀群的母亲是彝族人后,刘小兵多方奔走,为曹秀群争取了“温暖工程”资助。班上一些同学用钱没有计划,找刘小兵借钱的不少。刘小兵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一百、两百地借给学生,有时自己兜里没钱了,还找别的老师借。学生花钱没节制,不仅增加了家族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刘小兵一琢磨,决定对部分学生实行“计划管理”,把他们的生活费统管起来,按计划、按进度使用。这一招很有效,但却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一个不大爱做家务的粗豪男子当起了“帐房先生”,帐目一清二白,不差分毫。这件事让学生家长知道了,他们干脆把钱直接打给刘小兵,逢人便讲:“刘老师就是‘信用卡,我们信得过”!

  一位学生讲述了刘老师爱生如子,勇斗流氓的事:

  199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也就是刘老师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学生宋某在校门口与校外无业青年发生了口角。在双方争吵过程中,该青年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在宋某面前耀武扬威,周围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吓坏了,一时束手无策。该青年得寸进尺,扬言要砍翻宋某。在此紧急关头,正好路过的刘小兵老师发现情况不对劲,一个健步冲上前去,挡在了宋某和校外青年之间,并对该青年进行了厉声呵斥。刘老师的举动出乎了所有人预料,包括那名校外青年在内。在人高马大的校外青年和明晃晃的匕首面前,瘦小的刘老师整整矮出一截,但是,正是这样一位瘦弱的刘老师,像母鸡护着自己的鸡仔一样,将所有的学生挡在了自己的身后。此时,周围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赶到了现场,那名校外青年一看势头不对,连忙逃之夭夭。

  对家人,刘小兵关心备至。1995年隆冬时节,在中土乡教书的刘小兵带六年级毕业班。一天下午,他正在为学校书写标语,有人给他捎话,说是他妻子持续低烧咳嗽,病得厉害。刘小兵一听傻眼了,他妻子在鸳溪镇上班,离中土50多公里。况且交通不便,咋办?刘小兵四处借摩托,好不容易在深夜才借了一辆。他紧赶慢赶,赶到鸳溪已是凌晨两点。病中的妻子看到他灰头土脸的模样,委屈和责备烟消云散,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带着毕业班,刘小兵不能耽搁,天不亮又出发行走在返校的路上。

  刘小兵的心里包着一团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火苗“呼啦啦”地上窜,一瞬间照亮了无比充实无比高贵的灵魂。

  “我们下午5点过才到剑阁新县城,入住靠近河边的宾馆。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他跳入江中救人,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苍溪职中教师伏华林回忆说,2月25日下午,他们与刘小兵共7名教师,带领8名学生前来剑阁县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元选拔赛。

  剑阁县公安局初步调查显示,25日18时许,梁某邀约郭某聚会,郭某又约上战友张某等多人前往。21时许,张某独自散步至清江河边醒酒。郭某找寻到张某,在河边交谈了几句后准备离开,郭某搀扶张某站立时不慎掉入水中,张某见状跳入水中施救,因两人都不善游泳,无法游回岸上,郭某在水中挣扎并同时呼救。

  调查表明,当晚正在河堤上散步的李渊等三人以及刘小兵等两人听到呼救后,立即赶到事发地,刘小兵率先跳入水中进行救援,紧接着,李渊也跳入水中与刘小兵一起施救。

  “或许是到楼下买东西,听到了呼救声,他就赶过去,跳入江中救人。”事发地距刘小兵入住的宾馆不到50米,伏华林说,“刘小兵老师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好同志,有着一副古道热肠……”

  经过共同努力,落水的郭某、张某及施救者李渊先后上岸,刘小兵的身影却迟迟没有出现。

  “刘小兵游到离岸较远处的张某身后,用力将张某向岸边推,李渊则游到离岸较近的郭某身旁,抓住她向岸边游。”据当晚出警民警介绍,他们从留在岸上的外套中找到证件,得知那名没有上岸的施救者叫刘小兵,苍溪县元坝镇人,现系苍溪县职业中学老师。一个半小时后,26日0时许,刘小兵被打捞上岸。一个鲜活的生命,已经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我们无从推测刘小兵纵身跃入清江那一刻的心理活动,但我们知道,他的故土元坝镇将军村,是一个民风淳厚,乡情浓郁的地方,亲戚、邻里相互帮衬,已经成为一种家常便饭;我们知道,刘小兵的父亲母亲是热心肠,曾经无私地资助过罗志贵、刘元有读书,二人后来学有所成,当上了教师;我们知道他待人宽厚,从不与人斤斤计较,罗英老师动情地说:“刘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好哥哥,我刚融入苍溪职中时,与刘老师同一个专业,他不以老教师自居,除了指导我们上课,评先进时他总是推让,他把名利看得很淡。”近年来,他主动献血至少四次,鲜红的献血证还清楚地记录着他一次又一次的爱心。为灾区、红十字会捐款捐物,为患重病的学习、老师捐款等,他总是行动最快,并尽量多捐一点。别人对他“滴水之恩”,他一定会“涌泉”相报。

  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刘小兵不笨,也不冲动,在生死抉择的时刻,他用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地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急公好为,不避危难,这是梨乡厚土文明风尚的传承,是人民教师高尚师德的体现,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刘小兵的壮举必将为我们民族精神财富增添极其辉煌的一页。

  责任编辑/孙明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