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及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194


  中山大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其中怜悯是存在缺点的好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于遭受此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由六个主要成分组成,分别是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情节需有突转与发现,他们的同时出现可以引起恐惧和怜悯的效果。性格和思想决定行动的性质。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性格占第二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获了最佳剧情类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大奖项。电影主要讲述了三位火枪手,贾马尔,萨利姆,拉蒂卡的在印度孟买发生的跌宕起伏的成长故事。贾马尔和萨利姆是一对兄弟,他们小时候原本可以快乐无忧的生活,但是由于母亲在一次大屠杀事件中被袭击杀害,贾马尔也在那次大屠杀中认识了他一生中的另一位最爱-拉蒂卡。那次大屠杀事件后,这三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被一所孤儿院收养,每天以乞讨为生。后来这三个年轻人在发现孤儿院的负责人为了要增加乞讨的收入,要将他们的眼睛弄瞎的计划后,趁机逃走。在逃跑过程中,拉媞卡因为跑的慢而落在后面,已逃上火车的萨利姆本已抓了她的手,却突然在一瞬间故意松开了手,眼看着拉媞卡再被孤儿院的人抓回去。顺利逃离的兄弟俩安顿在泰姬陵附近,贾马尔以给游客提供导游服务为生,而萨利姆则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的财物。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但是贾马尔对拉媞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说服了萨利姆一起回到孟买去寻找拉媞卡,可是一系列的变故使得他虽然找到了拉媞卡,却再次失去了她──她被黑帮老大夺去;而兄长萨利姆也成了黑帮的一员。为了能让拉媞卡在某个地方看到贾马尔,贾马尔参加了拉蒂卡最喜欢的百万富翁节目,并突破重重难题,最后不仅让萨利姆幡然醒悟,也能最终与拉蒂卡在一起。但是最终三个火枪手无法都在一起,他哥哥萨利姆自杀了。虽然电影的结局还是比较美满的,电影中也有不少幽默的场面,但是笔者认为这还是一部阐释悲剧主题的电影,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悲剧人物论也处处可见。

  首先,整部电影情节完整,突转与发现不断呈现,由母亲的被杀害——遇上拉蒂卡—被孤儿院收买—逃离孤儿院—导游生活—重回孟买,找回拉蒂卡—失去拉蒂卡—与拉蒂卡在一起,整个故事情节总是让人们看到主人公从逆境转入顺境时,又突然由顺境转入逆境,跌宕起伏,使人惊心动魄。而且情节上的安排也是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能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乘某事。例如,历史上的确在印度孟买有发生了大屠杀穆斯林人的事件,所以导演在情节安排上,母亲在这次大屠杀中成为其中一名受害人是可信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的事是可信的;未曾发生的事,我们还难以相信是可能的,但已发生的事,我们却相信显然是可能的。”还有,孤儿院想通过弄瞎孩子的眼睛来增加乞讨收入也是的确存在的事情。这样的建构故事情节,能使人更信服,更能产生怜悯与恐惧。怜悯是我们对主人公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我们认为贾马尔与萨利姆的母亲本应该可以和他们一起逃离的,我们也认为拉蒂卡本来也可以跟他们一起上火车,从此脱离那孤儿院,或许就不会产生他们当时重回孟买后发生的一系列悲剧。而我们的恐惧是由于主人公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被私立孤儿院收养并被弄残废后到外乞讨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我们也会有如电影主人公那样相似的遭遇的可能。而且造成这些事情的发生,是由于电影主人公的过失而造成的。其中这些过失,既有萨利姆心怀恶意,故意放手,没有在一起逃离孤儿院时将拉蒂卡拉上火车,也有萨利姆一时冲动,杀人后为了保命而加入了黑帮,还有在外力逼迫下,拉蒂卡与贾马尔的分开。

  然而,造成这些过失也与主人公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行动的性质,性格在悲剧六大主要成分中占第二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三位主人公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好人的要求,他们不是好到极点的人,也不是极恶的人,他们都是有缺陷的一般人。萨利姆相信适者生存的道理,他行事果断,不受任何道德规则约束。他既贪婪又残忍,不惜出卖拉媞卡以换取财富。但是他对贾马尔是有兄弟情谊的,曾在贾马尔危难时刻救了他性命,也在最后一刻被贾马尔的行为所打动,救出了拉媞卡。虽然他对世俗的名声与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他又将兄弟情谊置于名利之上。贾马尔却与萨利姆性格完全相反,贾马尔是富有同情心的,他对拉媞卡的感情由最开始逃亡的时候产生的同情,到在与拉媞卡共患难时升华为友情,再到两人在孤儿院生活时产生的亲情,最后贾马尔因青少年时期违背诺言产生的愧疚感转变成他要去寻找拉媞卡的动力,而他们的爱情萌发就是发生在贾马尔第一次拯救拉媞卡的时候,他们两人的感情线在整部电影中清晰感人。一个人的优点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个人的缺陷,同样拉媞卡的唯一缺陷也是她的优点,便是她有美丽的外貌,否则也不会被黑帮老大夺去,并造成后面的萨利姆为了成全他们而自杀的悲剧。所以,这一桩桩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净化就是宣泄,澄清与提升,是通过怜悯和恐惧的效果来实现的。净化通过悲剧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加深对某道德情感的理解与启迪,从而能净化心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我们看到了贫民窟的残酷人生,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残酷人生中的未曾放弃的理想与纯真,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在竞争强烈的社会中是否也曾从未放弃我们的梦想。

  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艺术作用就是在观众中产生恐惧、怜悯以及“净化”情感的悲剧效果。悲剧可让人抒发怜悯与恐惧之情,促使人格健康地发展,因为我们会对不幸者产生怜悯之心,并恐惧我们自己也会遭遇到类似的厄运。然而,悲剧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乐观的,积极的,它是用悲伤的形式去唤醒我们沉睡的情感,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悲剧将人生存的最痛苦,最残酷的一面展现出来,让人们能正视死亡,正视人生痛苦,同时悲剧不是让人消极应对,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积极看待生命的永恒。

  俄罗斯著名美学家曾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依据”,“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然雄霸了两千余年。”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悲剧理论不仅被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所运用,历年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像魂断蓝桥,人鬼情未了,白琼等电影都有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即使像契科夫的《樱桃园》也被认为是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建构的戏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不仅贯穿其中,同时,导演也加以创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三个火枪手一开始天真烂漫的幽默情节,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后来遭遇的种种苦难的怜悯与恐惧。最后,导演也没有让整部电影都是灰色的基调,而让结局比较的完满。但是这完满的结局并没有能让我们微笑,而是让我们对三个火枪手的人生历程的反思与自省。

  注释:①任晓燕.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2).

  ②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

  ③练维维.东西方电影形态的差异性[J].青年记者,2008(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