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金秋,重庆。巍峨挺拔的歌乐山下,奔腾东流的两江之畔,第六、第七军医大学——两支曾分别来自四野和二野的英雄部队,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光荣合并。从此,一颗新兴的军事医学之星,越过无数炮火硝烟,穿过重重历史尘湮,在祖国大西南升腾,在战士期盼中启航。志士仁人,百川归海,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中正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中央医院、中国红十字会高级护校等卫生机构的优秀人才,纷纷纳入这一光荣的集体;在后来的建设发展岁月中,西南军区总医院、总后重庆办事处大坪门诊部、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转隶学校,融入三医大的辉煌历史之中。60年风雨变化,60年战歌不息,在总后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届届校党委,带领着一代代三医大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把人民嘱托当成职责使命,把姓军为兵当成服务方向,将学校建设发展成为一所军事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
回首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无论她的诞生还是兴建,她的曲折还是繁荣,都是一曲曲以“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军队”为主旋律,贯穿了热血与拼搏、使命与奉献的壮丽乐章。
今天,当我们走进第三军医大学的前校门,宽阔的绿荫大道直通校园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铭刻在草坪巨石上的十个军绿色大字——“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这是第三军医大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延续的建设发展基本思路,更是60年建校史上一块坚实的柱石。
“两个取胜”的提出者,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时任校长的程天民院士。
将军在这里铸过盾/连绵的大漠对我说/将军在这里铸过盾/起伏的群山对我说/日出日落 岁月长河/一颗沙粒就是史书一册/冬去秋来 浩荡烟波/一滴热血就是丰碑一座/酸甜苦辣知多少/喜怒哀乐都是歌/热血丹心塑军魂/茫茫戈壁写忠诚/这里的希冀/是将军的嘱托/这里的飘逸/是将军的传说。
这首题为《核盾将军》的歌曲中的人物,正是我国著名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我国防原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
1986年,程天民接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五任校长时,学校正面临着特殊的背景和困难。全军从1985年起精简整编,决策裁军百万,程天民上任时正是裁军高峰期,军医大学更是当时编制裁减的重点单位。1986年学校一次性减少了400多名干部,按照编制比例,学员定额、病床编制、办学经费都相应减少了,招收的各类生源加起来只有971人,三所附属医院的床位总数压缩到了1450张。
与其他三所军医大学相比,第三军医大学的办学实力属于居中水平,地理位置更没有优势,八十年代的重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学校附属医院的住院收费甚至比本地最普通的旅馆收费还要低。
就全国形势而言,很多地方院校都在增加招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而作为军队院校,不仅不能扩大规模,还必须不断压缩编制,以服从军队大裁军的全局需要。
同时,“文革”期间,学校招收了大量短学制学员,他们毕业后在学校的教学、医疗、科研队伍中占了较大比例,而六十年代的本科毕业生太少,导致了学校教医研力量的基础和素质相对较弱,缺乏四十岁上下的技术骨干,业务梯队青黄不接、科研人员结构比例失调。
如何在困难条件下寻求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就这样突兀地摆在了程天民面前。
今天我们已无法全面考证那时的决策全程,但我们知道的是,1986年11月21日,在学校的论文报告会暨校友联谊会上,程天民首次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战略思想。他指出,根据全军精简整编的形势,学校的规模不可能像地方一些医科大学那样不断扩大,要确立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战略思想,在提高教学、医疗、科研质量上,提高学术地位上多下功夫;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我军特色的第一流医科大学,不仅应有一流的科技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设备条件,要出一流的学生,出一流的医疗质量,出一流的科技成果,而且这些都应具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具有军医大学的特色”。
经过细致的调研论证,1986年12月26日,程天民在全校干部大会上明确了“两个取胜”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指导地位。1988年8月,程天民在亲自主持制定的《1988-1990年建设发展规划》中鲜明指出:“创办第一流医科大学,就是要把我校放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去比较。根据全军精简整编的形势,我们不可能同地方重点医学院比规模的大小和编制人数的多少,而应当在对国家、对军队的贡献上,在发挥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的作用,即出人才、出成果上,以及在社会的学术地位上去竞争”,明确“在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应当确立‘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战略思想”。从此,“两个取胜”正式成为了第三军医大学的办学战略思想。
“两个取胜”办学战略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质量与特色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质量是特色的基础,特色是质量的体现。没有质量的特色,形不成真正的特色,也不可能具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易体现质量的内涵和价值,也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此,军医大学办学的质量和特色是不可分的,只有具备高质量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才能为发展医学科学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才能提高学术地位”,两者共同决定军医大学的办学实力强弱以及竞争能否取胜。
具体来说,“以质量取胜”就是学校的建设发展不依赖扩大规模、增加编制,而是要实现教学、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服务和政治思想工作水平的高质量,实施高质量的科学管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效益;“以特色取胜”就是不搞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国家与军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有舍有取,发挥原有优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在若干领域中形成特色。
作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程天民认为“两个取胜”还应当体现在不同层次上。首先,应当具有军队专业技术院校的特色,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军”字,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其次,应当具有军医大学的特色,全校要以“军事医学”为特色;第三,质量和特色又主要依赖并体现在学科和人才上,即具有特色专长的、高质量的学科和人才,要把三所附属医院办成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各个学科要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专科特色,科技干部要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专长。
“两个取胜”办学战略思想提出后,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校上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实现了办学发展的全新突破。“两个取胜”是第三军医大学办学理念的一次大飞跃,它既是对过去办学思想的肯定和反思,更为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清晰的方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军事医学领域产生了“三三效应”,即: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烧伤医学、野战外科学和防原医学),产生了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程天民、王正国)。“三三效应”传为名扬军内外的佳话。
直至今日,“两个取胜”办学思想,得到了学校连续7届党委的一贯坚持和发展,历经28年的实践检验和丰富拓展,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发展共识和传家宝,并在2009年正式确立为第三军医大学校训。
在“两个取胜”思想指导下,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其突出的军事医学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国家教委和总部机关的肯定。总后勤部曾两次在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认为“两个取胜”恰如其分地回答了院校办学的深刻问题,是解决军医大学发展问题的正确路子,为军医大学办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正确的办学道路。国家教委高教司,国务院学位办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多次组织专家来校考察,并连续两年在学校召开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及管理会议,认为“三军医大在高等医学院校激烈竞争中,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并发展军事医学,培养出高质量军医人才,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创造出一种新形势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型办学思路”、“三医大的军事医学特色在全军乃至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个取胜”办学思想使第三军医大学在不占优势的地域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党的创新理论、军队建军方针和中国高校发展战略、符合学校实际,且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办学治校之路。原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来校视察后说:全军院校就是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2012年7月,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集中讨论如何继续加强“两个取胜”,并得出学校“因‘两个取胜而生存、而发展、而著名”的结论。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取胜”铸就的一方军魂——“心之所系,情之所归,魂之所依”,几代三医大人都坚守“热爱三医大、扎根三医大、建设三医大”的永恒信念,孕育出赤诚报国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创一流的攻关精神,人和心齐的团队精神。没有天时与地利,大家不甘落后、心手相连;没有厚实的根基,大家从零开始、从头起干。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立足岗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用理想、用信念、用热诚,让一切从无到有、从弱变强。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取胜”在军事医学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在重大理论创新方面,开拓了我国防原医学、冲击伤学和创伤弹道学研究,建立了过牵效应、负压效应等系列创新理论,创建了中国战创伤救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高原肺水肿的概念与分型。学校获得的七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五项来自于军事医学。在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创立了烧伤测量九分法、早期补液公式、大范围早期切痂等系列烧伤诊治新技术,烧伤救治率提高到99%;阐明了核武器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放射复合伤提出了有效救治措施;制定了火器伤早期救治原则和防治技术;系统研究了高原病发病机制与医学防护措施;在国内最早开展新型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生物效应与防护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推动了我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研究的发展,为新武器研发提供了重要生物学依据。多年来,学校建立的系列军用标准、条例、手册、预案和方案,有效解决了部队的实际问题。在骨干卫生装备研制方面,成功研制出23种一线战伤急救器材、新型扫雷防护装具、“系列新型装甲救护车”、我国第一列“卫生列车”、“微波防护服”等装备器材,通过扩试、定型、列装部队,有力提升了部队卫勤保障力和战斗力。在为部队服务方面,发挥学科人才的优势,通过讲学、卫生宣教、技术办班、技术帮带等方式,主动为部队一线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部队卫生服务水平,举办野战外科、野战内科、军事预防医学、高原病防治、卫生防疫等各种理论技术培训班百余轮次,培训人员覆盖全军各大军区及军兵种,为全军基层部队培养卫生技术骨干万余名。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取胜”引领找寻到的文化——因为,宏大的目标方向,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个精神支撑就是文化内核。“姓军为兵”的天职,溯源了“红色”这样一种贯穿于党史军史、源远流长的原始基因。文化特质就是“红色军医”四个大字。红色军医中的“军医”,泛指从事国防卫生事业和军队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军医大学教学、医疗、科研和服务保障等各条战线的全体教职员工。“红色军医文化”功能是铸魂育人,其灵魂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而她的形象,则是红军山头永远矗立的“小红”。“红军坟”的故事,激励大家育红观、守红线、创红业。2012年初,校党委按照“品牌化、系统化、规模化”思路,不断深化拓展和丰富发展红色军医文化,构建了红心向党的铸魂文化、红盾为战的使命文化、红医大爱的道德文化、红才辈出的创新文化、红警长鸣的廉政文化、红旗必夺的创争文化、红火和谐的人本文化、红屏闪亮的网络文化、红壤养育的环境文化、红线严守的安全文化十大内容体系,赋予校园文化深厚内涵。
我们看到,信念与军魂是第三军医大学滚烫血液中一直存在、并被不断挖化的内核和底蕴,那么它的载体和具象便是引领学校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发展、目前仍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强化深化具体化的“两个取胜”办学思想!
历史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014与1986,这两个年份既有不同又有相同。今天,改革的潮流又再次空前高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成为大势所趋。相信,“两个取胜”办学思想必将成为学校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顺利完成转型发展的助推力。
责任编辑/廖全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