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省西南部,有一座以开发锡业而美名传扬的山水城市,它就是蜚声海内外的锡都个旧!而在个旧市偏西北一隅的鸡街镇倘甸村委会冲口村,有一位现年48岁的壮族农家女。这位农家女从1994年8月至今,凭借其“踏实肯干能吃苦,真诚处事有人缘,爱岗敬业勤钻研,求真务实口碑好”的品质和口碑,经历20个春秋的摸爬滚打终于凤凰涅槃,实现了自己从一个传统的农家女到农民工的转变,继而又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到现代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转变。这个令人称羡刮目的农家女,她就是一步一个坚实脚印从农民工队伍飒爽英姿地走来,2000年7月加入党组织、2014年4月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如今已肩负着红河锌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副总经理重担的王平。
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农民工起步的王平硬是从实践中念会了积跬步致千里的秘诀
时光回到1994年8月,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王平,经热心人举荐成为了个旧市倘甸选厂的一名砂泵工,从此她人生之路开始由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到农民工的转变。
王平是选厂旁边倘甸村委员会冲口村的女儿,长大后她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冲口村的媳妇。1984年春节王平结婚后,凭着自己的精明干练和吃苦耐劳,很快便买来一台磅秤,每天起早贪黑为周边一碗水、白科邑、老黑地,甚至开远市所属的崩达、左奶山等村寨要进行蔬菜、水果、牲畜、五谷杂粮等农产品交易的村民复称轻重。除此之外,她也会常常肩背一个冰棒箱,走村串寨去卖冰棒。碰到倘甸的赶街天,村民们又能常常看到王平大声热情地吆喝着过往路人,一边卖凉米线,一边卖烧豆腐。应该说由于王平的勤奋努力,她婚后的小日子在冲口村过得还算滋润,也比较恬静。
也许热心人正是从王平每天风风火火的言行举止中,不知不觉发现了这位农家女不同寻常的某些经营管理潜能,几经推荐,王平摇身一变有幸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并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走到今天。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王平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当初面对要弃农从工的重大选择时,也曾怯生生瞥了热心人一眼,旋踵语气十分自信地反诘道:“我们生活在小山村有什么不好呢?虽然每天粗茶淡饭,硬枕凉席,但却是日食百草,夜饮山泉,这不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人到无求品自高吗?”
不料,这热心人接过话茬便连珠炮般地一顿穷追猛打:“你应该知道的呀,如果当年的郭沫若不走出自己的家乡沙湾镇,那他肯定就不会成为后来誉满华夏的一代文豪!而假如当年的陈毅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张安井村,那他日后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末了,热心人情真语热地诚邀王平:“别在纠结了,走出冲口村的那一亩三分地吧!出门三里远,另有一重天……”
然而,人们也许很少能够知道,如今已担当着红河锌联公司每年上亿元原材料采购及生产所需的各类备品配件、燃料、辅料等物资供求资金周转重任的王平,20年前,她也曾恋恋难舍自己所承包栽种的那40亩橘园里何时扬花?何时挂果?年收入究竟如何?是热心人言简意赅、循循善诱的那一番番真情点拨,让她渐自心明眼亮、茅塞顿开。并最终毅然决然下决心走上打工谋生之路,从而使她逐步认识和知道了橘园外面的世界,其实真的很精彩,也很出彩,更是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机遇、挑战,传奇和诱惑。从此,犹如离弦之箭的王平在生产实践中,开始了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上下求索和艰难跋涉。
曾记得,刚开始守砂泵期间,王平每天除了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开好砂泵外,还相当好奇地总爱缠定有选矿经验的师傅们问长问短,直至弄明白事理。诸如,这些像土一样的原矿怎么通过摇床摇一摇就成了精矿?那些从低位池泵到高位池的“砂”究竟为什么就值钱?天长日久,差不多也就半年光景,她就对选矿浮选工艺的生产流程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有一次,当她无意中窥见由于精矿沉淀池隔板缝隙过大,使得一些已选好的精矿随着排放尾水从缝隙中流入了尾矿库,她遂心疼地想到,这流走的分明是人民币啊!说时迟,那时急,也没有任何人安排或布置她,只见王平一溜烟跑回自己家中,麻利地找来一些废旧衣物,默不作声地悄悄将缝隙堵上。别小看这么的一堵,其实为厂里“堵”回来的那可是大把大把的钞票啊!在车间主任的管理岗位上,王平不期发现有的人上夜班时因为打瞌睡,竟自忘了添加选矿药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精矿实收率低,她遂亲自跟班蹲点,言传身教大家一定要务必恪尽职守,严格按操作规程的要求定时定量添加选矿药剂,从而使其选矿实收率得到明显提高,直接为厂里创造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
尽管王平仅有初中文化,但天资聪颖、口若悬河的她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始终坚持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的观念,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实践认知中得到锻炼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学会搏击风浪,踏实认真地扮演好自己各个人生阶段的角色,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久她便成了领导眼中可堪重用的得力帮手,继而又成长为现代民营企业管理团队中屈指可数的主要骨干!
月复一月,有目共睹,肩挑着重担的王平始终恪守不渝为企业发展壮大而东奔西走
在红河锌联公司熟识王平的人们都说,王平一旦进入工作状态,那简直就像一匹昂首嘶鸣、四蹄生风,只知道朝着既定目标向前一路奔驰的战马!此言一点不假。果不其然,王平就是属于那种嘴有一张,手有一双的女人。
1995年底,进入农民工队伍仅一年多的王平即得到选厂领导赏识,遂被委以浮选车间主任一职。尽管选厂属于私营企业,但是麻雀虽小,其五脏俱全。当时厂里的生产经营管理、采购销售工作、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等一应俱全,与正规选厂的那一套运作方式也相差无几。在浮选车间主任的岗位上,王平带领着二三十个兄弟姐妹任劳任怨地一干就是四五年。2000年初春,眼望责任心强、乐于吃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王平日趋成熟,厂领导又不拘一格安排她肩负起全厂原材料采购供应、产品销售的重任。
也正是在2000年的11月,可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婚后十多年的一般普通家庭夫妇,大多开始积攒和贮藏美好生活的玉液琼浆时,王平却迎来了咀嚼苦涩的无奈与挣扎。原来,一心一意埋头只为“大家”而顾不了自己小家的王平,因长年四处奔波难以照顾家庭,从小青梅竹马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家庭,夫妻感情日渐疏远以致走向了破裂,最终她不得不被迫与丈夫分道扬镳,从此更是将自己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所喜爱的采购销售工作中。王平的这段人生境遇,似乎真的应验了上帝为她关上一道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扇窗的话。以致至今仍孑然一身的王平给人的印象就是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就连2012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小儿子王隆苢也都心生感叹自己母亲真的太不容易:“她一个人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既要为打工东奔西走挣钱养家糊口,又要操持家务孝敬双亲供养自己上大学……”
“别说了,苢儿,妈有什么不容易的呀?只要你与你哥兄弟俩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能有一个好出息,妈就是再苦再累再难心里也是甜蜜幸福的。”王平适时打断了儿子的话语。她从不愿自己经历的困苦过多地影响儿子的思想和情绪,随之心地坦然地回眸一笑。
对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王平自有其一番独到的见解。她始终这样认为,人生在世原本就是离多聚少,悲多喜少,忧多乐少,一句话说到底,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作为普通的草根百姓,究竟又有多少人真正地能遂心所愿、无怨无悔呢?说穿了一切都是只有让它随缘就份,缘深缘浅、路长路短,真的没有人能够预先知道。既然是两座山,就永远不可能碰到一起;而只要是两个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刚一转身迎面就给撞了个满怀。毕竟任何人的婚姻家庭幸福与否,那都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所在。
岁月如过眼云烟。12年前,就在白手起家参与创办如今已拥有1300多名职工、数亿元固定资产的红河锌联公司艰难起步的日子里,王平与生俱来的那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严于律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精神,再一次得到了检验和印证。
这不,很多年以后,每当回忆起创业初期那段艰难岁月,红河锌联公司创始奠基人王树楷之妻李曼娥也不禁百感交集吐露心声:王平这人虽然来自农村,但她精明能干,反应极快,且又勇于担当,每每安排分派给她的任务,不要说是过夜,她甚至基本可以做到不过点。并开门见山地认为,王平的确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她多年来与自己的丈夫、儿子一道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而自己的儿子,又总是喜欢把公司里最难最重的担子压在王平肩上。曾记得有一次自己与丈夫谈及公司的人与事时说:“王平这人就像拍打篮球,你越用力,她就蹦得越高!不是吗?你只要给她10分的任务,她保证会给你圆满完成到12分。”听完妻子李曼娥的这番话,企业家出身、曾获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的丈夫王树楷亦连连点头称是。
那一个时期,王平主要负责的是采购筹建公司所需要的各种原材辅料。联锌公司的建设,其主要成果就是从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烟尘中提炼分解出有用的有色金属,让有害的钢铁灰尘变废为宝,点渣成钞。这是一项堪称具有当代世界领先水平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不仅能有效解决相关原材料的“无米之炊”,还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净化环境,所提炼的锌、铟、铋、镉等有色金属产品更是市场前景广阔,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口皆碑的综合效益。
有知情人透露,为了这个在2005年已初见成效的环保产业项目,近10多年来,王平舍得吃苦、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充分体现。她一年四季天上飞、地上跑、水中穿,一路马不停蹄、风雨兼程地将自己的身影和足迹,深深镌刻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昆钢、攀钢、武钢、邯钢、宝钢、承钢、鞍钢、包钢、首钢等全国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甚至包括越南的海防、西贡等地的钢铁企业,也都能找得到她风尘仆仆寻找钢铁灰尘的蛛丝马迹。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平十年如一日在其所负责的原料、物资采购重任中,始终时时处处为红河锌联公司的发展着想,以红河锌联公司的利益为重。从方方面面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王平在长年与山南海北各路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洁身自好地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从不以任何贪欲而为之,也不以任何不义之财而取之。她经手敲定的每一单生意,总是深思熟虑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以致从与其打过交道的上百家厂商渠道获得的数据证实,同类原料、物资,王平到手的价格始终是要比其他企业拿下的价格低15%左右。且王平的每单采购业务均账物相符、手续齐备,货真价实,来路清楚,经得起挑剔检查。
年复一年,付诸行动,心中充满爱的王平逢年过节牵挂得最多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2007年以来,在红河大地上蓄满盎然生机的锌联公司相继获得云南省优秀民营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全国先进院士工作站等众多荣誉和奖励。迄今公司已吸纳并解决了上千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与再就业,有力地拉动了周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而已经在锌联公司就业多年的王平,仍时时不忘自己衣胞地冲口村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于是,她经常积极牵线搭桥推荐村里的中青年到公司就业。目前,经她介绍到公司工作的就有徐林、王树学、曾召旺等20多人,分别在生产、供销、驾驶等岗位讨生活。
在王平简单明了的人生履历中,她与冲口村父老乡亲的情谊最深,感情也最真!2005至2007年,经过民主选举投票表决,身兼锌联公司原料采购之职的她,仍被300多村民选为村民小组长。在村民小组长的任期内,王平现身说法对村民们灌输得最多、也最贴切暖心的话,那就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深讲透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她鼓励村里的孩子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她倡导邻里间要团结和睦、友好相处;她希望村民们要通过辛勤劳动早日脱贫,尽快走上致富路;对村里有意愿打算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她都予以正确引导,热情引荐。
王平坦言,她之所以在干村民小组长3年的时间里,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好村民邻里间农田山地里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等事宜,这全得益于从小耳濡目染其父王保春的所作所为。现年74岁的王保春,年富力强时曾有过担任冲口村老村长10多年的经历。有着50年党龄的王保春,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属于那种群众基础好、威信高、有头脑,说话做事有人听的老村干,因其工作业绩普遍得到村民们的赞扬,年轻时也曾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奖励!王保春与老伴罗美英是从小一起读书长大,又一起互相爱慕的有情人。结婚已经51年的这对农村夫妇一生养育过王平、王树红、王梅、王艳4个儿女。当问及儿女们的话题时,早已与老伴闲居家中颐养天年的王老汉笑眯乐呵呵地说:“我们家的儿女们一个赛着一个地有孝心,赶上如今的政策好,儿女们一家赛着一家吃饭穿衣不愁,孙子孙女无忧。”
王平生于1985年8月的大儿子王隆旭,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个体经营户,6年前顺利走入婚姻的殿堂,现如今已为含辛茹苦的母亲膝下添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孙女儿。
“与其去烧香拜佛胡乱花钱,毋宁拿出点孝心来待好村里的父老乡亲。”王平这样语气铿锵地说过,也这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了。
从2010年至今,冲口村80岁以上的刘秀英、王保田等10多位老人,每年春节,大家都不约而同会收到心地善良的王平馈赠的100元钱和一桶食用油;而每当明月高悬的中秋节,每位老人又都会同样收到王平给予的100元钱和一盒月饼的祝福。此外,村里70多岁瘫痪卧床多年的洪汝全、70多岁双目失明的杨绍和这两位特殊老人,也常常能得到王平温情脉脉的眷顾和探望!王平这些扶老助残的爱心善举,受到了冲口村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面对面与王平气定神闲谈及其人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个又一个转变时,只见她神色淡定地莞尔一笑:“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全都缘于自己前后能有幸撞到王氏父子这两位比寻找人生伴侣还要难得遇见的大恩人,名良师,好领导。”
2014年4月28日,鲜花和掌声一齐朝着喜注心头的王平走来!在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隆重表彰的第八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王平有幸跻身全州受表彰的30名先模人物之列,并且她是以对红河锌联公司发展壮大作出特殊贡献的农民工身份,以及其致富不忘众乡亲的实际行动,一举成为全州450万各族红河儿女学习的榜样。当她从中共红河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冯海阳手里接过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时,披红挂彩的王平更是显得喜形于色、春风拂面、容光焕发、踌躇满志。难怪她逢人便喜上眉梢地说:“其实自己真的很普通,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荣誉,皆因红河大地上有了令人刮目的红河锌联公司。”
人生的机缘,有时就是这样冥冥中充盈着无穷尽的缕缕幽思。的确,这正如要是没有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就没有著名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同样的道理,假如没有红河锌联公司的异军突起,也就没有自己的一切。王平由来在心底这样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认为。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走向成功后的王平对恩师王树楷王浩洋父子的教诲没齿难忘
红河锌联公司大手笔运作实施的固废物钢铁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环保工程项目,严格遵循着曾获得国家五项发明专利的“火法富集—湿法分离多段提取耦合技术”,一举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做到了对整个生产流程确保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难怪该项目在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十二五”期间的“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亦被中共个旧市委、市人民政府列为了全市产业发展“二次创业”战略决策实施的一个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而一旦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每年将可新增处理固废物钢铁烟尘再生利用生产能力为80至100万吨、实现年生产锌锭4万吨、铟锭4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上缴税金近1亿元。而这个项目的组织策划者,正是全国知名冶金专家、王平心灵的祭坛上至今仍留存着一炷清香、两行热泪、三拜长跪的恩师王树楷。
其实,仅过去的2013年,由王树楷创办的红河锌联公司仅新区生产基地就取得了处理钢铁灰尘瓦斯灰40000吨、生产合格锌锭11000吨、粗铟13吨的生产经营业绩,一举实现了新区生产基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全年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三亿多元。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司干部职工的努力付出与辛勤汗水,是全司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奋勇攻关的结果。同时,也凝聚着作为公司经营副总经理王平的殷殷心智和汗水。要知道,王平走马上任公司的这一重要管理岗位,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
在王树楷坦坦荡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70年人生旅途中,其为社会所做贡献最具有代表性的聚焦点和闪光点,应该是2006年4月由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书40万字的学术专著《铟冶金》。这部浓缩着王树楷毕生心血与智慧的专业书籍,揭示出我国铟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广阔愿景。就连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永年在欣然为该书所做的序中,也不无感奋、直抒胸臆地盛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树楷:“作者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的生产与研究,有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撰写此书必定能使书的内容丰富、实用,使与铟产业相关的学习、研究人员受益,对现实铟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王平除了对王树楷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心存感激之外,还对其子王浩洋的知遇之恩与信任之情念念不忘。
对,王浩洋正是前面曾说过苦口婆心动员鼓励王平毅然走出冲口村,加盟到农民工序列里一起拼搏向前的那位热心人。当年意气风发的王浩洋,敢于丢掉手里端得牢牢的那只公务员的“铁饭碗”,下海创办了属于自己名分的小选厂。2002年4月,其父退休后秉承着人生如白驹过隙,努力奋斗必成功的壮志豪情和科学精神,主动放弃安居省城昆明安度晚年的舒适生活,凭着手头上东挪西借来的200万元资金,重新回到个旧鸡街冶炼一分厂这块“老根据地”,率领着儿子王浩洋、儿媳曹亚芸、员工王平、李祖云等五六个人,开始了全身心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红河锌联公司艰苦创业的漫漫征程。
王树楷与王浩洋紧密携手打造的红河锌联公司这艘战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终极目标,分明堪称是一出父子同台联袂向循环经济要效益、要好效益的雄歌壮曲。怎奈天地不公、鬼神有私,2012年7月5日,一场从天而降的惨烈车祸,让老骥伏枥、壮志未酬的王树楷在倾其所有研发攻关的世界级领先项目宏愿曙光已频频闪现之际,竟自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王浩洋没有被击倒,他与家人、朋友、全司员工一样,把悲痛深深抑在心底。只因王浩洋肩上的千钧重担万万不能落下啊,他要踏着父亲的足迹,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全司员工继续攻关夺隘,摧城拔寨,去夺取红河锌联公司最后的胜利,以告慰其父的在天之灵。
王平,作为亲历过红河锌联公司创业、发展的资深员工,公司点点滴滴的嬗变,她都一青二白眼睁睁铭刻心里。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和蔼可亲的老董事长王树楷悄然与世长辞,也曾让她肝肠寸断,泪如雨下,六神无主。而眼望手中握紧接力棒的王浩洋继承着其父未竟的事业,知人上任,任贤举能,大刀阔斧,锐意进取,坚持梦想,迎接辉煌,她不禁喜出望外,精神抖擞,甩开臂膀。于是,铭记着王树楷、王浩洋父子俩“以人为善,以邻为伴,以苦为荣,抱团取暖”的谆谆教诲,王平心海中重又泛起了阵阵温暖如春的涟漪!
榜样的力量是行动的指南。不论何时何地何故何事,王平都清楚明白地知道,历经这么多年市场磨砺的红河锌联公司,目前已被列入红河州屈指可数的2户跻身全省中小和非公企业上市培育的重点企业,只要晓以时日,令全国瞩目的环保高科技上市公司中,就应该有王氏父子为之呕心沥血、披坚执锐的红河锌联公司的一席之地!
的确,人们从走出寨门乾坤大的王平身上有理由相信,王平自己更是坚信不疑:红河锌联公司的明天将更美好,更壮丽,更充满无限希望和富有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覃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