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华,建国初期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曾风靡全国,使5000多万人从文盲中解脱出来。当时,毛泽东称他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这位普通的部队文化干事,因此被提升为国家扫盲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党籍、军籍、公职后被遣送原籍河南郏县农村,但追求依然矢志不渝,在紫云山下的蜗居内把44年的心血献给了《拼音新案》。
北汝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它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它从源头——中岳嵩山白龙池,蜿蜒而下,曲曲折折从西到东贯穿郏县全境。千百年来,它奔流不息,滋润着两岸的良田沃土。它流到郏县东南红石山下,又像调皮的银龙,闪着水晶似的粼光,打着旋调头朝北,经过阴山山头,绕了个大半圆,又回到阴山山根,奔腾东去。
阴山山头的南边,有个依山面水的小村庄,叫汪来湾。阴山北侧,那片被汝水圈起来的土地,叫河里圈。这里星罗棋布着大小13个村庄,其中紧靠阴山山根的那个叫李庄村。
1921年农历7月27日,汪来湾祁家的窑洞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祁建华。
祁建华出生于汪来湾祁家,成长于河里圈李庄村。李庄村,南去一里是阴山,西去一里是汝河。或打柴阴山上,或放牧汝河坡。山和水孕育了祁建华阴山上石头一样坚强的性格、汝河水一样勇往直前永不回头的精神.正是这种性格、这种精神,铸造了他传奇般的坎坷人生路。
苦难童年
逆境会唤起
他坚定的意志。
——拜伦
祁家祖祖辈辈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祁建华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亩祖业地。一家人的生计,靠父亲扛长工、打短工和母亲勤俭持家来维持。日子紧紧巴巴倒也过得去。添了个男孩,给祁家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希望。奶奶求神问卜,说是他们家时来运转的征兆。
俗话说:“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事也凑巧,就在祁建华出生的第二年,一场大水过后,汝水河道西滚,祁家多年前被河水淹没的三亩河滩地又淤出来了。真是“吉人天相”,这是老天爷恩赐的。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一家人高兴极了,实想有了这三亩地,从此就有好日子过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会料到,这三亩河滩地居然害得他们家破人亡。当祁家正做翻身梦时,地已被村上一家姓王的地主霸占了。官司打到县衙,县太爷接受了对方的贿赂,讲“礼”不论理,没收了祁家的地契文书,把地断给了对方,一帮衙役用乱棍把祁建华的父亲赶出了衙门。祁家哭天无泪,叫地不灵,三亩河滩地没有争回,连原有的一亩祖业地也搭了进去。父亲是个只折不弯的硬汉子,官司打输了,连气带饿屈死在村头的破庙里;奶奶出外讨饭,饿死在河滩上,尸体被狗啃得只剩下几根骨头;姐姐被送去做童养媳也被折磨而死;接着两个弟弟也相继而死。七口之家死了五口,剩下祁建华母子二人,孤儿寡母在死亡线上挣扎……
阴山垂泪,它是祁家悲惨家史的见证;汝水呜咽,它在倾诉旧中国的罪恶。
二十年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连队诉苦会上,祁建华声泪俱下地回顾了这段痛心的往事。他说:“战场上我啥都不怕,权当自己是死了的人。”是的,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祁建华历经劫难而一直勇往直前,也许靠的就是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吧!
天无绝人之路。祁建华的外婆家就住在离祁家不远的河里圈李庄村。两个舅舅年富力强,兄弟两个把祁建华母子接到家中,靠挑脚担担儿、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平白添了两张口,两个舅舅的负担更重了。
常言道:“汉子不吃十年闲饭”。祁建华没到10岁就已经放羊、割草、打柴,做辅助劳动了。12岁就顶呱呱地跟舅舅下地干农活了。李庄,向南一里紫云山接阴山,向西一里是汝河。祁建华日不错影打柴、割草、放羊,不是往山上,就是去河坡,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山上有山上的乐趣,河里有河里的欢快,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享尽了大自然的爱抚、陶冶和洗礼。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过,看眼前的河水淙淙地流过,感受暖风从面颊拂过,祁建华觉着自己要飞起来了,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祁建华14岁那年,向母亲提出了要读书的要求。他们家旁边就是河里圈国民小学。看到人家的孩子蹦蹦跳跳去上学,他羡慕极了,每次从校门前经过,他总是放慢脚步,或者稍站片刻,聆听一下那琅琅诱人的读书声,每当这时候,他的心仿佛追着书声跟进了教室里。母亲很理解孩子的心情,可一家人终年粗茶淡饭尚吃不饱一顿,怎能上得起学呢?于是含着眼泪说:“孩子,不是妈不让你上学,谁叫你生在咱这穷家里,怨你的命吧!”
天从人愿。这年冬天,祁建华有了学习的机会。国民小学的王哲卿老师,不顾校方的阻止和同事的非议,免费在学校办了一个晚间识字班。老少男女谁来都教,只要报个名,拿本书来就行。可祁建华连识字课本也买不起,因此名也不敢报。开班了,祁建华按捺不住求知的欲望,悄悄来到学校,人家在屋里学,他就在外边学。数九寒天,冷风刺骨,滴水成冰,祁建华心里却热乎乎的,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不知是怕别人看到耻笑他,还是怕老师发现撵走他,心口一直咚咚跳个不停。果然,老师发现了他,他怯怯的眼光迎来的是老师慈祥的目光。老师不但没撵他,还把他领进了屋里,安排了座位。从此,他成了识字班上的正式学生。“ㄅㄆㄇㄈ”是祁建华有生以来最早认识的四个字。它们深深铭刻在他的心坎上,永远是那么清新美好,那样震颤心弦。“ㄅㄆㄇㄈ”并非文字,只是帮助识字的注音工具。它一到祁建华脑子里就生了根。乃至为祁华以后的成长、创造发明奠定了基础。
祁建华学习时专注、用心。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王老师。王老师认定祁建华是个有志向的孩子,好好培养,前途无量。他心想一定要帮这个穷孩子一把。识字班一结束,王老师就帮助祁建华进了河里圈国民小学。
祁建华上学了,一家人很高兴,他更高兴。入学前有个编级测验,他借来一年级二册及二年级三册课本,白天干活抽空读语文,晚上油灯下面演数学。一测验,王老师也喜出望外,祁建华语文、数学都是优等,一入学就插班到三年级学习。1935年,祁建华在河里圈国民小学毕业了。
啊,苦难的童年,难忘的岁月!
学生时代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诗经》
河里圈往南翻过阴山五里之远有座著名古镇——三教堂(现在的堂街镇)。那里当时有一所私立民治中学,设有高小部和初中部。祁建华初小毕业后,来到这里就读高小和初中。三教堂的五年学生生活,是祁建华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有位叫张奎光的老师担任该校教导主任。后来得知,他是党派到这里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祁建华是受他影响最大的学生之一。
张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情景,祁建华每每提起来还记忆犹新。张老师兼任的是初中一年级语文课。上课铃响了,他登上讲台,开头就说:“同学们,我讲这门课,不死照课本。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可以讲点老的,讲点新的,讲点半老不新的。像报刊上发表的适合我们口味的文章,你们看怎么样?”话讲到了同学们的心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堂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一篇短文:“同学们!希望你:莫踌躇,莫叹息;无须畏悸,胸膛挺起;面向着真理,大胆地走去;冲过这黑暗,踏平这荆棘,笑脸迎接你的,是光明的胜利!”几十年后,它一直像号角一样激荡在祁建华心里。
有一次张老师把祁建华叫到住室说“我这里有本书,你拿去看吧。要读够十遍,然后再来见我。”
祁建华接过书一看,原来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他拿回书认真读起来,当读完十遍,全书差不多会背了。祁建华高高兴兴来见张老师。
张老师问:“读过了!”
回答:“读过了。”
“谈谈感想吧!”
祁建华茫然了。只顾着读,没有仔细思索,有些体会也只是朦朦胧胧,似是而非,捉摸不定。一时回答不出来。
张老师郑重地对他说:“可不能学五柳先生啊!读书要求甚解,这本书里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含意。拿回去再读十遍。”
第二天,他找张老师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体会。张老师高兴地说:“你读懂书中的意思了!”并告诫祁建华说,“读书要学会独立思考,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有独立的见解,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接着他又问祁建华:“这本书好不好?”“当然好啦!”“比这好的书多的是,可当局不是不叫出版,就是出版了也不叫看。你说这是啥道理?这叫说理不走理,挂羊头卖狗肉。”
这年纪念“五四”青年节,祁建华就以“挂羊头卖狗肉”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在“五四”特刊登出后,引起校内外很大的震动。惹得国民党的特务也注意起祁建华来了。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天他到一家羊肉馆吃羊肉。馆里窗明几净,陈设堂皇,中间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像。他选择了一个座位,要了一碗羊肉汤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听有人在讲三民主义。仔细品味觉得不对劲,碗里的肉不是羊肉是狗肉。正在这时他听见小堂馆又在大声喊叫:“羊肉!羊肉!又肥又烂的羊肉!”他不由得怒火中烧,立即喊过来责备说:“你卖羊肉哩,为啥碗里尽是狗肉?”堂馆并不争辩,反而坦然地说:“老兄!不要大惊小怪,现在的世道哪有说真话卖真药的!到处不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吗?”“你们这样干,对得起孙总理吗?”他指着孙中山先生的像反诘说。
文章虽短,但讽刺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情绪,却溢于言表。
1940年“双十节”(民国国庆日),学校举行演讲比赛,班里推举了祁建华。“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一次说话的机会。”他心里想,“可自己公开场合从未说过话,到时候说不成下不了台怎么办?”他忐忑不安,畏难起来。
张老师知道后,对他说:“谁也不是生来啥都会的。叫你干,你就干。”帮助他拟定了一份讲演稿,题目叫“半汉奸”,还一字一句地对他进行辅导。张老师的鼓励,使祁建华有了信心。他先背会稿子,然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一遍一遍练起来。来到桑树园里,对着桑树讲;来到山顶上,对着石头讲。功夫不负苦心人,比赛那天,祁建华登台了,开始像坠入五里雾中,头脑直懵,两腿直颤,连题目也记不起来了。稍一定神,看到台下张老师投来的鼓励的目光,他的心底平静下来了,头脑也充实了。“同学们!”他简直不相信这是自己的声音,那样响亮清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半汉奸!”会场静极了,像在山上对着石头讲一样。接着他一口气讲完了全文。这是一篇以反对日本侵略,反对投降为内容的文章。为激发大家的情绪,最后他振臂高呼“反对日本侵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
他成功了!他的讲演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在以后的岁月里,为推广“速成识字法”,他又成功地作过几百次报告。
知生莫如师。1952年张奎光老师在一篇《我所认识的祁建华》文章中写道:“祁建华的特点,不是天生聪明,而是有一种无比高度的苦干精神。学习上是这样,工作上也是这样,就是在同学中有威信,也是靠这种精神树立起来的。记得有一次学校为修一条路动员学生去汝河背石子。不少人怕出力,想方设法逃避或少背点。而祁建华却用担子挑,一人胜过十多人,博得师生们的一片掌声。这种精神使祁建华浑身充满一派正气。当时的学校,是地主土豪子弟的天下。他们把刀子、手枪带到学校,耀武扬威,仗势欺负贫穷的学生。祁建华可从来没有人敢欺负他。三年级时,他结合一批正派学生,帮助教导处整顿校风,使学校一度出现正气占上风的局面。”
祁建华的一切聪明才智,都是从埋头苦干中,细心钻研中积累起来的。从他身上,使我们更相信“只有努力,没有天才”这个道理。
张奎光是祁建华的老师,也是导师。他们的师生情谊长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愈加深厚。1988年张奎光从北京专程来到郏县看望他五十年前的学生。师生来到当年民治中学旧址,现在的堂街镇中。新盖的宽敞的教室,掩去了过去的旧迹。唯有校园中那一潭清澈的池水还未改旧颜。故地重游,往事历历,止不住感慨万千。
速成识字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1942年祁建华初中毕业,由张奎光老师引荐,他先后到襄县颖桥和郾城县某小学任教。
中原沦陷后,祁建华不愿为日伪服务,就弃教还乡。种田吧,家里地无一垅;做生意,哪有本钱!去扛长工,没人用自己这个“读书”人。与张老师的联系断绝了,他成了一只失了舵的小船。真悔恨自己当初为啥不跟张老师一起去陕北呢!他登上阴山山顶,极目远眺,大好河山被日寇的铁蹄践踏,汝水在哀泣,大地在呻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的热血!此时,他深深感到了孤独、哀伤,觉得自己是一个最没有用处的人。他忽然想起,张老师给他写的最后一封信是从遂平寄出的,好,去遂平打探一下张老师的消息。结果空跑一趟,不但消息没有打听到,中途被歹人抢劫,差点丢了性命。
遂平回来后,母亲再也不让祁建华出门了。当时社会上土匪蜂起,光郏县城东就拉起来好几道“干”,当时又叫“游击队”。外寇内匪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如在滚油锅中过日子。母亲对祁建华说:“世道混乱,你哪里都不要跑腾了,忍饥挨饿咱守在一起,就是死也死在一块儿。”
祁建华绝望了。他想起了张老师,想起了张老师给他讲过的陕北。张老师一定是去陕北了,可陕北对自己是那样遥远不可即。“想陕北,望陕北,没有双翼不能飞?……”他不时地默念着。
没有事干,没有书也借不来书读。百无聊赖,每天闷闷不乐地待在家中。
一天,他拿着一本旧字典翻弄,发现每一页上自己都有不少生字虽然初中毕业了,也当过老师,可自己识字太少了。现在有的是时间,那就学生字吧,这样时间也好打发一点。
他埋下头读起了字典。为了安静,他来到山上的石洞里,一页一页地学起来。开始进度不快,回生现象很严重。头天学的,第二天有的就忘了。后来他发现字典中同音字很多,就把它们一个个挑出来,排列成同音字表,然后用注音字母标上音。这样,识字的速度快多了,不到半月,一本8000多字的字典居然认完了。
祁建华读字典摸索到的这个识字方法,就是他后来创造的“速成识字法”的雏形。
1948年4月28日,祁建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政大学。在参加夏屯工作中立了功,被评为宣传模范,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野战军十六军卫生部任文化干事兼做宣传工作。如鱼得水,他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他的聪明才智有了充分施展的天地。
作为文化干事,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战士学文化。当时的战士,差不多全是穿上军装的农民,绝大部分没有上过学,是文盲。他们认为学文化比打仗要难,一天学了两个字,中间不会两头忘。加上不是行军就是打仗,哪有心思学文化。
汉字难认又难写,一天教几个字的三、五教法,又和实际结合不起来,难怪战士不感兴趣,不愿学。祁建华回想到自己上学时学拼音,读字典识字的经验,受到启迪:何不先教战士学注音字母,然后注音,进行较大数量的突击识字,这样注音就会认的快,学的多,也许会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他精心制作了注音字母表,挂起来,一个个指着让大家学。
他大声念:“ㄅㄆㄇㄈ”
战士中有人小声读:“哕哩哕嗦!”
“ㄉㄊㄋ!”
“吃饱不饿!”
“ㄚㄟㄊㄝ!”
“我是你爹!”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战士们认为:注音字母又不是字,学了有啥用,更不操心学了。祁建华犯愁了。时值新中国诞生前夕,东方已现出曙光,全国将要完全解放了。这些血和火锻炼出来的每一个战士,都将成为新中国的建设骨干,没有文化怎么成呢?怎么才能闯过学拼音关,打开战士识字学文化的突破口呢?他在思索着,探寻着。
恰巧,政工组调来一个政工员,他叫王祥德,是“解放”过来的战士,他被国民党抓来当兵时,反动派把他的孩子摔死在他的面前。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有刻骨仇恨。过来后,觉悟提高很快,在淮海战役中立过大功。领导指派他做政工工作,他热情高,工作积极,可文盲一个,说不出啥道道来。做政工工作,没文化怎么成?他迫切需要学文化。于是,他就成了祁建华打开突破口的第一个速成识字试验对象。
一个迫切教,一个急需学,二人合作了。按照祁建华的计划,王祥德第一天就奇迹般地学会了注音字母。然后,以它为辅助工具,不到10天,有500多个生字的《人民军队三字经》,就全部学完了。王祥德识字的速度,既提高了他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祁建华的教学信心。祁建华又从字典上挑选出2000个常用字,编成顺口溜,注上音,王祥德又用20天时间,全部学会了。又经过写话练习,他不但能阅读书报,还能写简单的应用文,彻底摘掉了文盲帽子。
接着在渡江作战和向西南进军的战斗空隙里,运用这种识字方法,又使一批看护员一个个摘掉了文盲帽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战斗任务少了,战士们学习文化提到了日程上来。
一天,西南军区卫生部主任王秀竹找来祁建华对他说:“你的识字方法,战士们反映很好。许多人要求推广哩。过去的试验都是小型的,这次给你一个教导队,再试验一次吧!”
祁建华摩拳擦掌,高兴极了。
“60名学员,一两个月教会2000字,就算你完成任务!”主任最后说。
学习班开始了。
祁建华请领导作了动员,又搬来王祥德给大家现身说法。
王祥德说:“我过去是个文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祁老师的识字方法,使我在一个月中睁开了眼。能看书报,能写家信,现在还能写些小文章。你们比我年轻,比我聪明,一定会比我学的更快更好。学习时不要轻看注音字母的学习,别看他们怪模怪样的,它可是咱识字的拐棍。只要学会它,汉字注上音,一拼就会念,识字就像吃字喝字的一样!”
思想通了,学员们的学习劲头非常高。1950年5月2日开始正式学习了。
第一天,大家学会了注音字母。做到了会认,会拼音。
第二天,按生字表,早上教了80个字。祁建华想,经过复习和巩固,这一天学会这80个字就不错了。上午上课时,本想进行复习,不料,学员们一致要求再学新的。说早上的都学会了。一考查,真的,大家都会了。于是,又教了100个生字。到下午,同样的情况,根据大家的要求,又教了100个生字。
5月5日,大家一致要求,这一天要学500个生字。
“能行吗?”祁建华疑虑重重。
“能学会!明天是星期天,我们还可以进行复习巩固嘛!”学员们异口同声。
好吧,就教500试试看。如果不行,下星期一再复习一天。
星期日下午祁建华不放心,来各班了解学习情况。路上碰到战士郑先知。
郑先知说:“文干,不行呀!”
祁建华忐忑不安,说:“太多了吧,多了会嚼不烂的。”
“你猜错了,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学。大家还要求多学哩,不信你去问问!”
祁建华来到学员中间,果真如郑先知所说,昨天的500个字,大家都学会了,并一致要求生字表上剩下的1000多字,明天要一天学完。
干劲可鼓而不可泄,祁建华为战士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深深感染了。
5月7日星期日,祁建华利用早上两个小时,上午一部分时间,把生字表上剩下的1000多个字全教完了。然后让大家互教互学,集体复习。他一直和学员们在一起,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口干舌燥也不去喝水。一遍一遍地念,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累得他汗流浃背,也不离开一步。提问的人越来越少,最后一个提问题的也没有了。
祁建华站到讲台上问大家,“今天学的字是不是都会了?”
回答:“都会了。”
祁建华如释重负,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了。他领着大家又重认了两遍,然后让大家转过身去,看后面的生字表。
这是2000字的没有注音的生字表:他要考查一下,看大家是否真的都会了。他不按顺序,对学员一个个进行提问抽测,结果没有难住一个人。
六天学会了2000字,这速度是出于祁建华的预料之外的。
以后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他又挑选出700个字,也教大家学会了。
接着进行阅读复习和写作练习。这样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个教导队的60名学员全部脱了盲。试验成功了。根据试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征求了干部战士的意见,祁建华对识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识字方法定名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王秀竹主任写了《卫生部的文化学习是怎样搞起来的》一文,祁建华写了《狼吞虎咽学识字》一文,教导队部分学员写了一些体会文章,一起在西南军区主办的《勇士报》上发表了。于是,“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轰动了整个西南军区。
此后,“速成识字法”相继在西南军区、贵州军区、中南军区……继续试验着,推广着。
1951年6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收到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关于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汇报材料,随即通知祁建华进京当面汇报。
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军宣教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亲自把祁建华介绍给与会同志,并说:“创造速成识字法,祁建华同志是有功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51年12月批准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嘉奖某部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创造者祁建华的决定”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赠予“模范文化教员”的光荣称号。
1952年4月23日,中央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表彰大会,文委主任郭沫若亲手给祁建华颁发了奖状。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的社论。全国扫盲运动开始,“速成识字法”在全军全国普遍推广。
毛泽东主席说:“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立新中国的必要条件”。他称赞祁建华是“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刘少奇副主席说:祁建华是“我国仓颉以后中国第二大文人”。文化部长陆定一干脆称呼他是“中国第二大圣人”。
5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并要求各地研究提出运用“速成识字法”在本地区扫除文盲的初步计划。
9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工人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
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任命祁建华为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出了祁建华,发明了‘速成识字法……”祁建华的事迹编成了歌曲,在全国流行,发行连环画,拍成教育电影片,各大报刊,电台广为宣传他的事迹;各大区,各大城市纷纷邀请祁建华作专题报告。
一时间,祁建华的名字随同他的“速成识字法”。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祁建华成了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风云人物。
由祁建华而引发的扫盲热潮,像狂飙一样在全国风起云涌,并直接引发了第一次扫盲运动。祁建华走上了事业的顶峰,成了中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教学新法
实践出真知
——民间格言
祁建华在新中国成立前当过小学教师,参加解放军后是文化专干。推广“速成识字法”过程中,讲过数百次课,作过数百次报告。有效果好的,有效果差的,有成功的时候,有不成功的时候。每一次他都细细思考,细细总结经验教训。
1951年后,祁建华所在部队在东北休整,准备赴朝作战,住在辽宁义县。讲课,做报告,繁忙的一天过后,晚上按理该休息了,可祁建华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在为一个问题寻找答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使学员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越思考越没有睡意,就出外走走。天已是后半夜了,月光如水。独自一人走在街上,静悄悄的。走一阵他站住了,面向天空,闭上眼睛,脑海里顿时平静如镜,紊乱的思绪一扫而空。再睁开眼睛看天空,月明星稀。用眼睛盯上一颗最亮的星星,看不了一秒钟,眼光就移开了。再用眼睛盯住月亮看,眼光则久久离不开。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的肉眼看到的星星,只是个单一的亮点,没有内容,没啥看,所以思想集中不起来。而月亮上,黑白相间,构成多种形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所以思想就能集中。从这里祁建华得到启示:联系到教学上,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主体。老师讲课空洞无物,突不出重点,学生听着乏味,思想就不会集中,就不能学好;老师讲的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学生喜欢听,思想就能集中,这样才能学好。后来,经过反复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大家称它为“祁建华教学新法”。
这个教学法共包括互相联系,一环套一环的十个内容:①善于启发,讲好要点;②酝酿交谈,讲义练评;③分工合作,互教互学;④自觉遵纪,人在思想在;⑤科学组织,巧妙编号;⑥自由测验,互相监督;⑦暂停信号,正邪纠偏;⑧发言评优,扬先启后;⑨积极奋勇,敢于进取;⑩自由讲话,全面锻炼。
这套教法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志愿军某英雄团,赴朝前听过祁建华的报告和讲课,赴朝后把祁建华的教学方法在教育训练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该团某营干部赵嵩山给祁建华来信说:
祁建华同志:
入朝后,我们采用你的教学法,在教育训练中作了重点试验,效果很好。我部新同志数量很大,思想情况很复杂,怎样扭转的呢?我们每次进行教育,都采用边讲边酝酿,分段讲,分段巩固,随时测验的方法,使战士思想集中,很好消化教育内容,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军事训练方面同样采用这种方式,就地讲,就地做。做一阵,讨论一阵,及时宣扬好的,坏的进行批评,成绩非常显著。使我们在各兵种战术、技术学习等练兵当中,获得全师优胜单位,受到师的通报表彰。我们分队六班有六个新战士,他们都是入朝时才补充的新参军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拿过武器,也没有受过教育。采用你的教学法,使他们在一星期之内,学会了六种兵器的使用,还学会了班排进攻和防御中兵力火力配置、队形变换和各种地形的利用。射击技术上,第一次实弹射击,六班出现了五个特等射手,获得了优胜班称号……
祁建华的教学方法,在对青少年实行普通教育方面也行之有效。
辽宁省义县一位小学教师给祁建华来信说:
祁建华同志:
我是义县砖城子小学的教师,叫李守仁,今年二十五岁。
采用您的教学法,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把我的体会向您汇报如下:
(一)能使听者思想集中—思想不溜号。
过去在课堂上,有许多时候,学生们确实看似在专心听讲,其实心不知溜到哪里去了。这确实是一件很难解决的问题。您的教学方法要求“人在思想在”,学生们都知道,老师讲完,马上就要酝酿发言,思想要溜号,就听不着老师的言语,记不住老师所讲的内容,那就发不了言。这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课堂秩序很好,听讲精力集中,这是采用您的教学方法起的作用。
(二)能补记听者忘记的部分—克服“听十忘三”的毛病。
我们过去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十个问题,许多学生往往是忘三个,记住七个。这个“听十忘三”的毛病是很严重的。事实也是这样,教者一口气说下去,讲了好多内容,让学生一齐记住,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自从用您这一方法后,教者讲完一个问题,马上找同学发言。这个同学说一部分,那个同学又说一部分,这样学生们都在当堂接受教者所讲的全部东西。这就克服了“听十忘三”的毛病。讲完一个问题,立即组织同学酝酿发言,当堂就能把学的知识巩固住。
(三)克服了先生讲、学生听,费劲不小收效不大的现象。
过去我在课堂上,往往是呱呱的一直讲下去,使学生们听得很厌倦,有不明白的地方不能当时获得解决。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使课堂空气非常沉闷。教者一堂课讲得口干舌燥,也不知学生们是否领会了教的内容。结果是费劲不小收效不大。
采用您的教法后,讲一个问题,立即组织同学酝酿,通过“看”学生们的发言情况,就可以了解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和学紧密结合,克服了教师满堂灌,学生糊涂听的弊病。课堂的秩序井然、紧张、活泼。
赵嵩山、李守仁反映的是五十年代他们试行祁建华“教学新法”的情况。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其中有学校校长教师写的,也有县委书记和文教干部写的。是金子总要发光的。祁建华被解职返乡后,他的教学新法像“速成识字法”、“速成珠算法”一样,不胫而走,自发地被人们学习着、采用着、传播着。
郏县八里营学校教导主任史富才,是祁建华的老战友,多年来在他们学校坚持推广祁建华教学法,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他在一篇体会材料中写道:“我们学校,经学习使用祁建华同志的‘教学新法,加上学校管理配套,使校风大有好转,学校秩序稳定,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劲头大,学生情绪高,整个学校显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学习成绩来看,升学率1984至1988年连续四年在全县夺冠。三、四年级在县同级语文、数学双科竞赛中分别获得二、三名。”薛店乡吕沟小学,地处偏僻的山区,过去升学率一直很低,有些年甚至是“光板”。1988年暑假开学后,民办教师吕广欣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课。他采用了祁建华的“教学新法”。教学质量获得惊人的提高。他在《灵活妙用,短时高效》的文章中写道:“今年初中招生揭晓后,我愕然了,真正体会到祁建华教学新法的内在潜力。升学率破天荒达到百分之百。考上县初中一名,是几十年我校唯一的一名,考上乡重点中学七名,其他全部考上了乡联中。语文人均成绩68.5分,最高分85分,最低54.5分,70分以上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深得群众的好评。”
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这些学校对祁建华教学新法的试用和推广,都是自发的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被有关部门发现,就会受到蛮横的干涉和阻止。原北海市干部学校校长、心理学家朱冠球,系统地研究了祁建华的教学方法后,认为这个方法是科学的,值得推广的。他在题为《实验祁建华如何使听众集中思想与消化内容的教学方法总结》一文中,从心理学角度,对于祁建华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不幸,这位可敬的学者为此给自己招来横祸,“文革”中以“为右派分子张目”的罪名被迫害致死。
一项真理的出现,开始总是要受到一些人排斥的,它要为人们所接受是要经过一定过程的。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也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速成珠算
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
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
在工作中,结合起来。
——马雅可夫斯基
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汇流;中华文化,塑造着中华儿女的形象。在中华文化的滔滔江流中,谁能够添加上哪怕是一滴水珠,也是难能可贵的。
“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解放初期在工人中、农民中和解放军战士中,扫除掉了数千万文盲,为提高人民的素质,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9年,时任平顶山军分区司令员的邱志新专程到郏县祁建华的家中认师。在抗战年代,邱志新只上过三年半小学,识字不多。五十年代他用“速成识字法”脱盲后,能读书看报,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三十七年才相见,邱志新紧紧握住祁建华的手说:“我如今能成为一个分区的司令员,多亏了老师的识字法啊!”
人民给予了祁建华应得的荣誉和地位。
永远脱离不了本分老诚的农民意识的祁建华,总是觉得自己的贡献太小,人民给予的荣誉太大,他一刻也没有觉得自己是成功者,他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锲而不舍地进取着。
继创造“速成识字法”之后,祁建华先后又创造了“速成珠算法”、“教学新法”和“汉语拼音新案”。只可惜,后面这三项创新,没有“速成识字法”的时运好,至今没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推广。然而,它们却实实在在顽强地存在着,自发地表现着自己。如今,它们在民间流传着,影响在逐渐扩大着。
在推行“速成识字法”的过程中,有些工农出身的战士,脱盲之后又提出了学习珠算的要求。刚解放的广大中国农村,珠算和识字是同等重要的。为适应这种要求,祁建华对我国有几千年传统的珠算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和精心的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科学的创造。
珠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祁建华又给他增添了新光彩,增加了新的内容。珠算起源于汉末,元末进行了一次大的改进,到明清已经非常盛行。后来传到国外,在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在我国它是最普及的计算工具。它方便、灵活、准确,哪位做会计工作的能离开它?现代的计算器代替不了它,所以有人说:“珠算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取消不了。”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试验,让珠算能手和精通计算器的人进行比赛,结果在速度上,准确性上,珠算能手都取得了优胜。算盘珠子上凝结着一千多年来中华儿女的智慧。
然而,了解珠算的人多,精通珠算的人却很少。原因是,像识汉字一样,珠算不好学。在解放初期的农村里,一个村上有一两个略晓珠算的人,就被识为珍宝。所以广大工农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在扫除文盲的同时,迫切掌握珠算技能也是时代的要求。
祁建华1937年在上小学的时候,曾跟村上一位粗通文墨的老先生学过珠算。在部队战士们要求学珠算,他就按老教法教他们先从加法学起,学“三盘清”(又叫小小九),俗话说:“学会小小九,能把天下走。”
战士们开始学时劲头很高,争先恐后,想着跟学识字一样,突击几天就可学会。可是一接触实际,大家的情绪慢慢低落了。
加、减、乘、除,口诀太多太难记。有的战士说:背口诀像啃铁板一样学不走,什么“二一添作五”,“起几来几”,“见几无除撞九几”……,把头脑“撞”的颠三倒四的。所以,有的学了“三盘清”后不学了,有的九归片学到四归,不愿学下去了。
识字能速成,珠算就不能速成吗?这个念头在祁建华脑中不断闪现。他反复琢磨着,战士学着困难,重要原因在教材上,它虽是前人经验的结晶,但太烦琐,其中有捷径和窍门吗?他一时进入了珠算的境界。
珠算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他一项一项苦苦思索起来;口诀,他一句一句推敲着。
“三盘清”,一上一,二上二,这是加法口诀,叫一倍加法。用不着读那么多口诀,一遍就行了123456789+987654321=1111111110规律出来了。小小九只不过是创造者的珠算游戏,用处不大。口诀不用背了。
九归片,归,是除的意思,就是分东西。口诀中说的不少,“添作五”是啥意思?二一添作五,四二添作五,六三添作五……,凡是除数是被除数两倍时,都得添作五,即商是0.5。一个东西两人分,一人半个;“逢几进1”呢?凡是除数与被除数相等时,就是“逢几进1”,几个东西被几个人分,每人一个。于是,祁建华对九归口诀进行了大胆的删节和改进,每归少者两句,多者也只有四句,好学又好记。
在钻研过程中,对大数乘法,多位除法,他又创造了定位法,卡位法;对珠算解决小数、分数、正、反比例及开方等,也找到了一套独特的运算方法。
流传多少年的珠算教学程序,被祁建华打破了。他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创造了一套科学的“速成珠算教法”通过试验,效果很好。初学者,快者10个小时,慢者20个小时,都可以全部学会。
1964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给予了以下鉴定:“……由感性到理性讲解,容易理解接受,能缩短时间。用珠算运算分数,正反比例,是新颖罕见的。定位最先进。”
不为名,不为利,遵循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孜孜追求的祁建华,继“速成识字法”之后又做出了新贡献。
老天对祁建华命运的安排是不公正的,科学上一段辛勤的跋涉之后,等待他的不是坦途而是人生道路上的雪山草地。
历史误解
再大的风浪
折不断海燕的翅膀
——艾青
是人的自然本性,还是特定环境造就?祁建华有着一个刚直倔强的性格特点。只要是他认准的道理,选定的目标,就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地去努力,去争取,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万头牛也别想拉回头。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奥秘,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始。
速成识字法的普遍推广,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有多大,无法估算。党和人民给予了祁建华应有的荣誉和地位。淳朴老实的祁建华总觉得自己为人民做得少。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因此,他不但没有居功骄傲的思想,而且发自内心的呼喊,党啊!祖国啊!我要继续努力,发奋工作,涌泉报答党的培养之恩。正当他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为祖国创造,为人民奉献着的时候,厄运悄悄降临到他的身上。
也许是祁建华不该获得那样大的殊荣,不该得到那样高的职位,也许是出于有的人对祁建华的嫉妒和偏见,祁建华被误解了。
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时,有人就不无嫉愤地说:“一个‘速成识字法,一时把祁建华捧上了天!”
也该天真的祁建华倒霉,一次在中南区的报告会上,报告开始,他说了一句“如果速成识字法讲完还有时间,我还想给大家讲点速成珠算法。”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指责他是节外生枝,是对主持会议的邓子恢同志占用了他的报告时间不满,是不尊重领导的具体表现。祁建华有口难辩。
不幸的是这件事并没有使祁建华受到启发,得到教训。他仍然我行我素,一有机会就讲他的“速成珠算法”、“教学新法”。
于是说他坏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说:祁建华一个“速成识字法”就出尽了风头,还想出风头!那个说“尾巴翘的太高了,连首长都不放在眼里”……这些话传到了总政首长的耳朵里。
于是“速成珠算法”、“教学新法”还没有推广,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了。
“祁建华以后讲课做报告,要经主管单位批准!”总政某首长指示。
罩在祁建华身上的那道耀眼的光环,渐渐暗淡了。
祁建华蒙在鼓里,天真地认为自己没做错事,继续钻研他的“教学新法”、“速成珠算法”。
1953年春,他接到指令,去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政治学校学习。1954年秋结业后,留西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55年西南军区撤销,他去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1955年9月,又接到指令,去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学习。学习期间,部队授衔授以上尉军衔。1957年元月结业,去重庆北碚职工大学,调令没下,由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要回,参加整风运动。
祁建华以一颗赤诚之心,参加了政治部直属队的整风会。会上领导要大家不要有顾虑踊跃发言,帮党“整风”。祁建华哪知道这是“引蛇出洞”!他老老实实讲出了自己心里话。他的“教学新法”和“速成珠算法”是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出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它们像“速成识字法”一样是有社会价值的。他不理解为什么一直被压着,不能得到推广。
本想这样给领导提,以求解除领导对这两个方法的误解,不想却招来横祸。
他的话音刚落,就立即遭到了围攻。
“这是攻击部队领导!”
“典型右派言论!”
七嘴八舌,嚷成一片。
祁建华,遭受批斗。
他心里不服,口也不服。
“我不反党,我愿为党死!把我零刀碎碎,骨头砸砸,也找不出一个反党细胞来!”
他大声鸣冤叫屈。
一切申辩都白搭。他被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
1958年3月21日,成都军区处理右派分子委员会做出决定:开除祁建华党籍,撤职、降级,送四川省冕宁县农场劳动改造。
1958年4月2日,成都军区及法庭判决:剥夺祁建华军衔,开除军籍。
曾几何时,显赫一时的人民功臣,眨眼间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昨天被人捧到了天上,今天一下子又掉进了地狱。他忍受着命运的摆布。
冕宁县农场,地处四川边远山区。冒着淅淅沥沥的雨,踏着泥泞不堪的路,怀着困惑悲伤的心情,祁建华上路了。这时,他想起了家,跋涉了三十六年建起还不到一年的家;他想起了妻子,她马上要临产了,太对不起她了,多么想看她一眼,向她道个别啊!可是连这点权利也给剥夺了!“世荣啊!你要多保重!”他默念着,眼泪流出来了,和着雨水流个不停。
农场的劳动虽然重,他并不怕,拉车,挑担,打柴,喂猪……,风里雨里,严冬酷暑,坡陡路滑,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从小就有这方面的锻炼。使他最难忍受的,是饥饿、寂寞、歧视和凌辱。
过去热烈的场面,仿佛就是昨天,几千双火一样热情的目光对准自己,刚走下讲坛就被围个不透风,竞相递过钢笔和日记本让自己给签名……。这一切一去再也不复返了,除非偶然梦中出现。如今,白天除了役使自己的吆喝声,再没人敢与自己说一句话;遇到的不是睥倪的白眼,就是朝自己唾唾沫星子;连拖着鼻涕的小孩也凑上热闹骂几句,偶然还恶作剧地喝住自己,叫立正,就得立正,不让走,就不敢走!
祁建华还经常被逼迫跳进齐腰深的大粪池里刮粪,手上脸上都是屎,有时屎溅到嘴唇上,嘴一动,屎就进口中。后来祁建华问他的学生:“你们知道大粪是啥味?”学生无语。他说:“那是苦的!”当时,有位和他在一起劳动改造的高级领导愤愤说,真是糟蹋圣人。
“我到底罪孽有多大,这样惩罚我?还是人吗?”祁建华哭天没有泪。
最难熬的还是夜晚,一天繁重的劳动过后,等待自己的是低矮的茅屋,空空的漆黑的四壁,孤独、寂寞、饥肠辘辘……,不眠的夜是那样漫长!
在活下去比死还困难的选择面前,祁建华没有想到死,他觉得只有彻底绝望的人,才会走上死路,而他呢,事业还在,“教学新法”,“速成珠算法”,还有待他去补充完善。目前的遭遇,不过是历史老人开的一个小玩笑,对他的误解,终有一天会解除的;他的研究成果,也终有一天会被社会接受的。为等待这一天的到来,他要顽强地活下去……。
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给肚皮补充每天几碗稀粥的不足,野菜、草根、树叶……他都弄来吃。有一次他发现老乡挂到树上快要刮干的牛胎盘,喜出望外,拿回去煮煮饱餐一顿。
“祸从口中出,病从口中入”,由于他这样不干不净地乱吃东西,肚子一时填饱了,可疾病也慢慢积累起来了。他一天天消瘦下来,最后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实在支撑不住,他倒下了。
昏迷中,他被送到了冕宁县医院。服药后从他肚里打下半洗脸盆蛔虫。医生说:“要再来晚点,怕就没命了。”
1961年,他的右派分子帽子被摘掉了,和其他一些人一起住到冕宁县招待所,等待安排工作。“这段漫长而艰苦的路,总算走到头了。”他心里想。
同来的人,一个个都走了,最后就剩下了他一个。
“这是啥原因呢?”他去找县委宣传部长询问。
“啥原因,你应该知道!”部长训斥地说,“顽固不化!谁叫你一来这里就教你的珠算,兜售你的黑货,你还是回去改造吧!”
祁建华想申辩,话没出口,一个粗壮大汉走出来不论分说就是重重的两个耳光,他被打得鼻口蹿血。
“顽固不化”,这句话倒真的说对了,祁建华对他的研究成果,何尝有一天忘怀过。原来祁建华住进招待所之后,闲着没事,他心里就痒痒起来,于是就组织服务员,教起了珠算,他怎能想到,这时教珠算还有罪。
劫数未尽,祁建华又回到农场,继续劳动改造。
1963年,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下,祁建华按退职处理,带着他已经四岁的女儿,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河南省郏县堂街镇那片山环水绕的热土——河里圈李庄村。
祁建华再不是飘浮的云。他的身影熔入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亿万农民之中。
他被人们遗忘了。
革命妈妈
拼着一切代价,
奔你的前程!
——巴尔扎克
祁建华一生中受到教益最大的,一个是张奎光老师,另一个是革命妈妈张文秋。
张文秋,这个响亮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的。她十岁为反对封建婚姻,毅然脱离家庭,参加了革命。坐过敌人的牢,受过敌人的酷刑,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一辈革命家。
她有三个女儿,两个是毛泽东的儿媳妇。大女儿刘思齐是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妻子。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毛泽东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介绍与空军干部张士弟结了婚;二女儿邵华(与思齐同母异父)是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的妻子,生子毛新宇(毛泽东唯一孙子)。
革命妈妈,最喜欢对革命有贡献的青年人,在祁建华1951年底调北京之前,她已经有了九个英雄模范儿子,他们是:张积慧、赵宝童、高玉宝……到祁建华恰巧是第十个。
对张妈妈的关怀和鼓励,对于张妈妈一家的深情厚谊,祁建华是终生难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是得志时,还是落泊时,张妈妈的谆谆教诲,一直是他前进的动力。
给邵华签名
1952年春,有一天张妈妈邀请祁建华和空军战斗英雄赵宝童等给北京金融系统的职工作报告,去会场的车就要开动了,张妈妈从家里走出来,身后跟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张妈妈指着祁建华对她说:“邵华,那是你建华哥哥,过去认识认识。”
“建华哥哥!”邵华欢快地跑过去,对祁建华说:“妈妈已经和我们说了你创造的‘速成识字法,你真不简单呀!我去听你的报告,你欢迎吗?”
“欢迎,欢迎……”祁建华有点局促不安地连声说。
邵华当时还是一个快乐的中学生,对一切都好奇。一路上,一会儿想知道“速成识字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一会儿又想知道这种方法在普通学校里能不能使用,问这问那。亲切无间的热情,很快消除了祁建华心理上的生疏感。
说着话,邵华掏出了她精巧的日记本,让祁建华给她签名留念。祁建华工工整整写了一句鼓励的话和自己的名字,邵华还记下了他单位的地址。短暂的相处,他们真像亲兄妹一般。
张妈妈第十个儿子
两天后,邵华打电话对祁建华说,妈妈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张妈妈是高干,又是毛主席的亲家,总政领导早给他介绍过。没登过大雅之堂的祁建华没去之前有点胆怯,为壮胆,就拉了一个战友同往。
张妈妈早在家里等候。祁建华一进门,张妈妈就亲切地迎上来,他立刻感觉像回到家里一样,忐忑不安的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
张妈妈指着给他介绍了大女儿思齐和小女儿邵琳。二女儿邵华,也亲切地点头示意。
中午,张妈妈用丰盛的菜肴款待了他们。
交谈中,张妈妈称赞了“速成识字法”,说这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张妈妈说:“一个农村穷孩子,创造出这么大的成果,真是不容易啊!”
停顿以后又说:“人们都叫我革命妈妈,我已经有九个英雄模范儿子了,他们常来常往,你就做我的第十个儿子吧!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要常来,有啥困难尽管给妈妈讲。”
“可亲可敬的妈妈啊!”祁建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眼湿润了。
依依不舍地离开张妈妈家,走在路上,他的脚步既敏捷,又轻快。
从此,祁建华经常去看望张妈妈,就像这个温暖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张妈妈慈母般关怀他,鼓励他。有时给他讲自己的革命经历,有时给他讲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的事迹。
“革命果实来之不易,它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它啊!”张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并告诫祁建华:“你创造‘速成识字法这个贡献不小,但不要满足,更不能骄傲,要继续奋进,创造更多的成果,造福于人民。”
祁建华虔诚地聆听着张妈妈的教诲。
遗憾终生
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速成识字法是迅速扫除文盲的有力武器。”“祁建华识字专家名副其实!”
祁建华受宠若惊,激动得泪水直流。自己的识字法连毛主席也知道啦,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多么想见见毛主席,亲口向他老人家汇报,几次想向张妈妈说出自己的心愿,都没敢张口。毛主席日理万机,咋好去打扰他呢?想了又想,最后决定,送给他老人家一张照片吧。
他照了相,放大两张,工工整整写上名字,一张送给张妈妈,一张托张妈妈送给毛主席。
没过多久,张妈妈对祁建华说:“照片我送去了,你猜主席说啥?”说到这里她笑了:“主席看看照片,又看背后的字说:‘这是送给张妈妈的吗?我接过来一看,可不是,我拿错了,把送给我的一张拿来了,送给主席的留在家里了……”
有一次,张妈妈问祁建华:“你想见毛主席吗?”
张妈妈说到自己的心坎里,朝思暮想几次想说而没敢说的心愿。
“找机会,我带你去!先作个思想准备。”张妈妈蛮有把握地说。
祁建华睡不着觉了!天天盼,夜夜想,如果这一天来临时,自己笨嘴笨舌,见到主席说不成话咋办?他想呀想,腹稿打了一次又一次,在脑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然而,天不从人愿,祁建华没等上这一天,就到政治学校学习去了。此后,他再不可能有这机会了。
这件事,使他遗憾终生!
该成个家了
1952年,祁建华已31岁了,但还没有成家。对此事张妈妈很关心,她对祁建华说:“过去部队生活不安定,现在安定下来了,该成个家了。我帮你!”
她询问了祁建华的要求条件,忠厚的祁建华还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说不来具体条件,羞羞怯怯地说:“只要本分,两个人合得来就行。”
张妈妈是想给他选择一个品貌兼优的人。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给他进行物色。
一天,张妈妈对祁建华说:“有一个姑娘,我给她介绍了你,
她表示很愿意,你们先见见面,交谈交谈。”
认识见面后,姑娘果然年轻貌美,言谈自然,举止大方,真是光彩照人,没有挑剔,使祁建华这个自卑感很重的人自惭形秽。进一步了解,原来是中央某领导的女儿。这使他更犯嘀咕了:“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怎能和首长家结缘,况且年龄上还有差别,别自找没趣啦!”自始至终,他话说的很少,连个明确的态度也没有表示。
姑娘失望,忿忿然走了。
好事多磨,接连张妈妈又给他介绍了几个,也许姑娘们认为,祁建华是个乡巴佬,不中意,也许认为祁建华志大眼高,看不中自己,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好不容易寻找到一位姓毛的姑娘,张妈妈想,这次总该成了吧,好像悬着的一颗心也落了地。这姑娘,老家是湖南的,与毛主席还有点远亲,父母在北京,她在成都工作。经张妈妈介绍之后,双方都很愿意。这时祁建华在长沙第一政治学校学习,姑娘在成都上学,张妈妈是通过书信给他们牵上的线。他们还没见面,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起感情。
紧锣密鼓通了一年多信,祁建华回四川工作后专程到成都找她,想商量结婚的事。谁知见面后,姑娘冷若冰霜,口袋里掏出另一个男人的照片给祁建华看,并且说:“这里没有你的位置了,我已经有对象了。”
一年多的红线一时断,祁建华好不灰心丧气!
张妈妈几经周折,也没有与祁建华牵成这条红线。
三十六岁时,祁建华在成都成了家。这个女子就是四川姑娘刘世荣。
慈母情深
1963年4月,祁建华退职从四川返回河南老家的途中,去北京看望了张文秋妈妈。
看着一身破衣烂衫,满脸憔悴的祁建华,张妈妈流下了辛酸的泪。
她让祁建华洗了热水澡,又给他换上了一套新衣服。
张妈妈对祁建华的遭遇深表同情,能不能妥善一点安排呢!
她让祁建华在自己家里住下,自己到有关部门述说祁建华的情况,争取合理一点安排。然而,反右是波及全国的一场大运动,当时是无论谁也爱莫能助的。
祁建华给张妈妈讲述了自己破裂的婚姻后,张妈妈叹息着说:“都怪我当初没有给你选好一个人呀!”祁建华要走了。
张妈妈知道当时农村日子艰难,就送一些钱和粮票给祁建华。祁建华说啥也不要,可张妈妈硬塞进了他的衣袋里。
张妈妈慈母般深情地对他说:“人生在世,有顺境有逆境。关键是顺境时也要留意,逆境之中更需毅力。你要记住,啥时候都不要丢弃自己的事业啊!”
祁建华挥泪告辞了张妈妈。张妈妈的临行赠言,一直萦绕在耳边。
1996年,二野军大校史研究会主办的《革命熔炉》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扫盲新星惜早殒》。文章称他为扫盲新星,悼念他英年早逝。尽管这篇文章言过其实,确也有意外的喜悦。祁建华通过这条线索与中断了近40年的原部队取得了联系。1998年,邵华将军受母亲张文秋之托,电请祁建华进京。由于体弱多病,祁建华让其女儿祁宏伟代表自己专程去看望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张妈妈。正是张妈妈,在祁建华被打成右派,准备把《速成识字法》付之一炬时,她劝说义子振作精神,留下“青山”。此时的祁建华在打发女儿启程后,含泪面北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重谢老人家不忘之恩
拼音新案
谁要是想着将来,就有生
活的意义和目的,就会使
他辛勤努力,却不让他休息。
——歌德
只要朝着确定了的目标,一直走下去,理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有的人能在顺境中做出成绩,有的人则在逆境中得到成功。最可贵的则是另一种人,不论顺境逆境,他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祁建华就是最后一种人。
1963年5月,祁建华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别故乡整整十五年了,像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妻子,可怜的妻子,跟自己结婚五年,受株连陪伴自己遭受了五年折磨。因不愿离开四川,临行前把四岁的女儿送给他,扬长而去了。家母健在。土改时分的两间房屋,虽然破旧,仍能遮阳挡雨。上奉亲,下养小,他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想当年视之如珍宝,看今朝弃之如敝屣。”祁建华黯然悲伤。我绝不是朽木一根,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人。四十来岁正当年,怎能就此完蛋!不怨天,不尤人,路靠自己走。
他愉快地接受了生产队派给的农活,管理一个四、五亩大的菜园子。
祁建华向来是个“宁叫累死牛,不让打住车”的人,没有多久,他把菜园子管的比以前谁管的都好,整畦、施肥、浇水、除草……忙个不停。多劳动从不多要工分。由于他身体强壮有力,干起活来不要命。浇菜自己推水车,自己改畦。大忙季节,不分昼夜,累了就躺在菜畦边睡一会儿,醒来后接着干。他忘我工作,不图私利,得到群众的好评。群众称赞说:“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大能小,祁建华是好样的”。
祁建华归田后,无职一身轻,虽然生活苦,而精神压力解除了。劳动之余,他成了自由人。别人在空闲时,不是打扑克、下棋,就是聊天,他却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继续搞起他的研究来。他在菜园里劳动,比别的劳力自由。菜园活不忙的时候,他就义务传授珠算经验。不久,他的几个经验传遍了方园近百里。
“祁建华神经啦,他这是图个啥?”开始群众不解地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这给祁建华留下了一块用武之地。他的发明创造又派上了用场。附近群众纷纷把孩子送到祁建华那里学珠算,学识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祁建华高兴透了,来者不拒。“有教无类”,当年孔子收学生要收“束修”,祁建华却不收分文学费,完全尽义务。
祁建华的作为,为自己正了名。
他的“速成珠算法”、“速成识字法”、“教学新法”扩大了影响。
祁建华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意义,虽然累一点,可心情很愉快。菜园里的活,他比以往更卖劲。他知道全队社员吃菜问题要靠他解决。他也得靠这每天十个工分来养活母亲和女儿。生产队收入太低,他一人干活养活三口人,生活很紧张,常常接受队里的“特供。”
不久,母亲走完了艰辛的人生之路,与世长辞了。剩下他们父女相依为命。他们住进了菜园的菜庵里。
菜庵东西宽二米,南北长三米,这只有六个平方米的小天地、既是祁建华和女儿生火做饭的地方,又是居室,还是他传授经验的课堂。每到晚上,庵里坐满了学习的小学生,有的坐不进去,就坐在庵门外的土墩上。
冬天来了,草搭成的菜庵四面透风,里边温度比外边高不了多少。来这里学习的孩子不断增加,怎样让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又不受冻,又能坐下学习呢?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祁建华把仅有的一条囫囵被子让女儿盖上,自己蜷缩在一团破棉絮里瑟瑟发抖。白天的劳累使他困乏极了,合上眼没多久,就又冻醒了。夜罪难熬啊!这时他想起了一个故事:过去一个地主,晚上也想让长工给他干活。三九寒夜,将长工只穿一身单衣锁在磨坊里。心想,他冻的受不住时,就会给他推磨磨面。长工冻饿难忍,又怎能受了这个气。他并没有推磨,而是扛一块磨盘,在屋里跑动,一会儿可不冷了。到天明热得浑身汗流。地主开门一看惊呆了,只见长工热汗淋漓,而面一点也没有磨。问其原因,长工说,我穿的是神仙送给我的“火龙衫”。地主信以为真,就用自己的貂裘换了长工的“火龙衫”。地主穿上火龙衫,在去走亲戚的路上冻死了。
“火龙衫”是假,干活取暖倒启发了祁建华。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把破棉絮盖到女儿身上,在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中,干起活来。白天队里运到菜园田头的四十多车猪圈肥,一篮篮挎到菜地里,撒到菜畦里。越干越暖和。天亮了,粪也挎完了,可也累得浑身汗流。
“这终不是长久之计,得有个万全之策。”他忽然想起保存红薯的红薯窖。有了!在菜庵底下挖个像红薯窖似的大地洞,既可以挡寒,又可以学习,不是两全其美吗?他稍微歇息一下,就手持铁锨挖了起来。同学们听说后,也前来助战,帮助“施工”。时间不长,一个精心构思的地下宫殿挖成了。
在这里,速成识字继续进行,在这里,教学新法得到验证,在这里,速成珠算不断发展。地下宫,中国罕见的地下少年宫!
1966年12月31日早晨,祁建华一边做着饭,一边教女儿学“汉语拼音方案”。女儿念念,写写,有几个总是记不准。学了一会儿,忽然愣怔了。问她原因,她说:“一拼容易,两拼有的容易,有的难,三拼音最难。”一石激起千层浪,祁建华感到惊奇,七岁的小顽童竟提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汉语拼音方案”确实有不足之处,有的地方,甚至不如“注音符号”易学。比如“eng”,注音字母一个“之”就够了,何必搞那么繁杂。现在自己有的是时间,何不试试,设计一套新的注音符号呢?
说干就干,是祁建华的一贯作风。过去速成识字法,用注音符号拼音时,声介结合再和韵母相拼,是他教速成识字的成功经验,决定把声介结合制出符号。思路有了,他思想高度集中。试着制作符号,b +i一比试着划一划,没结果。再b+u一不,苦思瞑想仍没结果,p引一皮,p+一扑,m+i一米,m+u一木……逐个琢磨,绞尽了脑汁。两个小时过去了,仍没有结果。岂能就此停止,祁建华像着魔似的继续进行。l+ü一律,他眼睛一亮,u(乌)头上加两点(ü)读淤,如果头上加一点u读须,中间加一点u读扑不是也行吗?他豁然开朗了,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试制符号有了关键性的突破。这样不到一个小时,祁建华制出了点点多的单声单韵符号74个!符号制出来了,声韵两拼。祁建华如获珍宝高兴的没法说。等女儿红卫下午放学后,赶紧把女儿叫到跟前说:“字母制出来了,你就先学学吧!”一学奇迹果然出现了,天刚亮,他背着红卫就向同村任朝兴家里走。朝兴逐个指着字母,红卫一个一个念给他听,一个不剩。任朝兴也感兴趣了,说:“建华也给我抄一份,我也学一学。”
任朝兴学会符号后,以它为拐棍,自学一个月,学会了速成识字教材上的2800多个生字,摘掉了文盲帽子。
这套符号有生命力吗?能为群众所接受吗?群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祁建华把它拿到群众中去检验。人们好奇地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举出许多实例,模拟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让他拼记,结果都得到了满足。
“呵,真不错!”大家异口同声地赞许说。
在群众的启发、建议和帮助下,又发现了一些新音素,并相应地制出了一些新符号。使这套拼音符号,由原来的24个增加到85个,最后发展到了112个。其中声母79个,韵母23个(普通话用声母55个,韵母12个),音素符号10个。凡是人口能发出的声音,都能拼记。
这套拼音符号,好学,好拼,出口就准。但是,点点太多,外形不美,两笔画的符号还大量存在,不便于书写。所以,第二步必须改进符号造型。在极端缺乏资料的情况下,祁建华开始了第二步攀登。正当他苦苦找寻攀登之路时,一位中学教师雪中送炭,给他了一本《红旗》杂志。上面有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毛泽东1951年在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关于文字改革问题的讲话。毛泽东主席说:“方块字,千年来害人不浅。”“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又说:“把注音字母多改一些,改用两拼,以便代替汉字。”“在制作字母方面要花工夫。”“笔画要向一边倒,文字要能做到真正简单,每字一笔,不纠缠。”还说:“改革是费时间的,费十年时间也可以,不必求快,但一定要好。”毛主席的话,给祁建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祁建华确定了改进字母的原则:一笔成,不纠缠,笔势顺,一边倒,形象简便,美观大方,看着顺眼。
遵循这个原则,在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新的拼音符号一个个地创造出来了。向菜地托粪,重篮时挎着,轻篮时提着。于是创造出了“τ”(提),表示胳膊提个篮了。捡菜畦里的石子,捡起两个拿在手里碰,就创造了“Б”(石)。“ü”(淤),法文、拉丁文、汉语拼音方案中都用了,一本不想改。他的学生任钊见说:“三笔麻烦,不合原则,该动就动。”怎样动呢?思索了好长时间没有解决。有一次做饭时,他思想走了神,饭淤了出来,于是,就又创造出了“∪”(淤),表示饭从锅里淤了出来……。
地球围绕太阳转了十个三百六十五圈,转到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这套“汉语拼音新案”终于创造出来了。10年的里程是艰辛的。为了一个字母的诞生,祁建华不知在自己身上、地上、纸上画过多少次,思索的电流不知在脑海中冲撞了多少回。
长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折磨,使祁建华原本魁梧的身躯佝偻了。瘦削的面皮上爬满深深的皱纹。乍一看上去,像个讨饭的老人。然而,拼音字母却像一个个“十月怀胎”的婴儿依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欣慰地笑了。他问:“什么文字不能拼呢?你说吧,方言、外语、少数民族语言,你说出来,我就能用拼音字母写出来。”
祁建华认为,他创造的这套拼音字母,能够同汉字一样读,拼写的文字不仅优于现行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而且可以成为取代现行汉字的中国拼音文字。这话,笔者也为之惊愕,然而细细一想,祁建华也并非是痴心妄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要不断演变和改革,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方块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但由于汉字数量大,笔画多,自身不发音,造成汉字难学、难记、难写、难用。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几次大的扫盲运动,扫除了大批文盲,但至今仍然文盲众多,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四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改革汉字,是现实的需要,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字从低级向高级、从烦琐到简便的发展,是人类文字的发展规律。从世界各国使用文字的状况来看,世界文字将由表音(拼音)文字一统天下,而中国文字的发展走拼音文字的方向,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从近几十年的情况看,汉语走拼音文字这条道路是不容易行得通的。现在一下子拿出一个东西来取代有几千年根基的汉字,谈何容易。但祁建华毕竟用他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汉语拼音新案”,我们相信,不管中国文字走拼音化或是汉字自身发展的道路,它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祁建华最后形成的“汉语拼音新案”共有音素字母112个,其中由67个字母组成的“普通话拼音方案”完全适用于普通话语言;由85个字母组成的“通用拼音方案”适用于我们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语言。只要是人体器官能发出来的声音,都能用他创造的字母准确地记录下来,祁建华称此为“音能”的发现。经检索,国内外书刊中从来没有“音能”这个概念。
试验证明:用它作识字的辅助工具的“速成识字法”,用以扫盲,可在百小时之内,使文盲脱盲,识字2500至3000个,能阅读书报和写一般应用文;用以普通小学,可使小学生在一学期内突破识字关。掌握3000——3500个常用字,为阅读、写作和学好各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试想,此法如在全国得到推广,这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将是一个多大的贡献!
两次婚姻
当爱情的波浪被推翻之
后,我们应该友好地分
手,说一声“再见”。
——莎士比亚
祁建华走过的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在婚姻上也一样是崎岖的。他有过两次婚姻史。
事物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祁建华上下寻觅了多年,知音一直没有寻觅到。他36岁那一年,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个少女的钟情。
1957年春天,祁建华到重庆北碚区职工学校做报告,会后校长派两位姑娘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其中一位推托有事,先回去了,另一位一直送着,走了一程又一程。祁建华多次让她返回,她都不肯。
两个人沿着河堤,踏着松软的土地,并肩向前走。不善言谈的祁建华寻找不出合适的话说,沉默着;姑娘想着心事,也不说话。和风宜人,杨柳依依,行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大好春光,两人似乎都没有去欣赏。
还是姑娘先开口,打破了这尴尬的场面。她涨红着脸怯生生地问道:“听说你是河南人?”
“是的。老家在河南郏县。”祁建华回答说。
“家里都有什么人?”
“只有一个老母亲。”
“再没有别的人了?”
“没有了。”
问的简洁,答得干脆。姑娘站住脚不再往前走了。她掏出一张纸条递给祁建华,说了声:“请多联系!不送你了!”然后扭头就跑了。
“啊!这是投石问路呀,”祁建华先是一怔,一回神明白了。
他目送着姑娘的身影慢慢消失了,心里甜甜的。
他呆呆地站了一会儿,环视周围的风光,他感到心旷神怡。
回到驻地,他打开还留着姑娘芬芳气味的纸条,上面写着姑娘的姓名刘世荣,还有她的地址。
刘世荣一口气跑回学校后,脸还在发烧,汗水浸透了内衣。这是一个少女第一次向男人表白胸怀,心跳得厉害,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她渴望着爱神的降临……
祁建华接到机关通知,立即返回成都。安顿之后,给刘世荣发出了第一封信。
这封信,祁建华是考虑再三才发出的。过去多少机会都错过了,如今自己是已过35岁的人,按理该早有个家了。与刘世荣虽只见过一面,留给自己的印象还不错,朴实大方,而且人家还是主动的。以往为钻研“速成识字法”自己婚姻大事上的多少机会都错过了,这个机会,再也不能失掉了。
刘世荣对祁建华是早闻大名,从而面对他已有所了解,早就产生了爱慕之心。接到祁建华的信,她掩盖不住内心的高兴,立即写了回信。信中一开始就说:“接到你的信,我真是太幸福了!”接着对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进行了一番称赞。并表白说:“我最钦佩像你那样有事业心,有创造精神的人!”
祁建华接着给她回信说:“再不要说什么名人了,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最普普通通的人。‘速成识字法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创造,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我能够,也应该做的事。”
从此,你一封,我一封,两人书信传情,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对方的信。
通信使他们增加了相互了解。
通信使他们的两颗心越靠越近。
一个多月之后,他们结了婚。
独来独往36年之后,祁建华找到了伴侣。
羡慕名人的刘世荣,欲望也得到了满足。……
万万不曾想到,他们的幸福日子还没有过多久,不幸的命运就来到他们中间。祁建华被划为右派分子,狠批猛斗之后,被送农场劳动改造。这是1958年的3月,仓仓促促建立起来的这个家,不到一年就濒临破碎。
刘世荣此时已身怀六甲,幻梦初醒,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祁建华一夜之间成了“敌人”,遭受株连,她也成了无业游民。快要临产了,只好投靠到成都近郊的六姐家中。
分娩时胎位不正,吓坏了六姐,四处奔波托人才住进了部队医院,最后保住了母女两条性命。
祁建华正在接受改造,不允许他回来照料妻子,也没有钱向家寄,含泪写了一封信祝她们母女平安。
不管多苦多难,刘世荣没有半句怨言,她对祁建华一往情深。她不相信,说什么他不相信祁建华会是“右派”;不是人为的错误,就是历史的误解。她期望一年半载之后祁建华就会被解除误解,重新复职的。
她的希望落空了。年复一年,祁建华仍无出头之日。无职无业,生活没有着落,怎能长期寄人篱下!道路漫长,不知何处是尽头,她动摇了,为了生活,她决定提出离婚,决心与祁建华分手了。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祁建华也无可奈何。
然而,刘世荣提出的离婚条件不足,有关部门不予批准。事情拖了下来。1963年,祁建华返回河南老家后,刘世荣赶到河南,在郏县人民法院,两人办了离婚手续,从此各奔前程了。
女儿长大出嫁走了,祁建华不免感到孤独、失落。
1981年,作为省政协常委,祁建华来到与郏县交界的襄城县双庙乡搞社会调查。祁建华一边搞调查,一边办“速成珠算”和“汉语拼音新案”学习班。
在颖河岸边的大李村,祁建华已经住下半个多月了,每天一群青年男女围着他,祁老师长祁老师短叫得他心里甜滋滋的,使他一扫寂寞、失落的心态,又感到一股青春的活力在升腾。
这年春节,学习班放了几天假,祁建华没有回家过年,女儿不在跟前陪伴自己,还不如在这里会有学生时常见面的。
先前是学生轮流请老师吃饭,春节这两天,他不想打扰人家,就买了烧饼,一口水一口饼,一边吃,一边用蜡纸刻珠算提纲。
大年初一的下午,女学员李巧梅来到祁建华临时居住的房前,想请老师往家里去,看到老师正在桌前埋头写什么,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她悄悄走进,老师仍无觉察,“老师写字入魔了!”巧梅要与老师开个玩笑,她蹑脚屏息,猛地从老师手中抽出铁笔,祁建华笑了,李巧梅也笑了,一个笑的欢快,一个笑的天真。
巧梅要请老师往家过年,老师说:“我这里有快餐,更方便!”看到桌上没吃完的半块烧饼和半杯没有热气的凉开水,巧梅的鼻子酸了,眼角的泪珠差点掉下来。
李巧梅,二十一岁,高中已毕业。她不善言语,是个温柔、坚毅有见解的姑娘。在珠算学习班中,她学得很快,还辅导别的伙伴。
祁建华老师满腔热情,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感染过她。现在是万家欢乐的时刻,老师却一个人经受着寒冷、寂寞,没有香甜的饭菜,没有溢香的美酒。巧梅眼前闪现过一个念头,我要是个男孩该多好啊,可以跟随老师,为他分挑重担,朝夕相伴,可我是一个女孩家……她脸有点发烫,不再想了。
巧梅把老师请到家中,盛情款待。
晚上,她拿出祁建华写有创造“四速”经过的本子在灯下细看,“速成识字法”深受群众欢迎的历史镜头,老师为创造“教学新法”而黑夜探索试验的惊险情景,十年忍辱负重创制“拼音新案”的经历,令她感动得掉下串串泪珠,而人民功臣的目前处境,又令她同情不已!老师的创造发明应该发扬光大,老师应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青春的热血在胸中沸腾。当晚,她失眠了。
过了春节,祁建华要去许昌买纸做教学卡片,巧梅主动要陪老师前往。30多华里的路程,要走十几里的土路才到公路,他们骑一辆自行车而去。
祁建华根本不像年近六旬的人,他精力充沛,一路上轻快地蹬着自行车,身后的李巧梅感受到老师身上仍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调查和试验结束了,听说老师要走,学员们都依依不舍。巧梅和同伴们商量后,一齐陪送祁建华老师来到他里的家。两间西屋,土墙蓝瓦,二尺见方的小窗,向小屋送着新鲜空气。不是祁建华打开那两扇龇牙咧嘴的屋门,谁会相信,这就是当年“特等功臣”的居室。走进屋里,一群老鼠四处躲藏,土块剥落的墙壁上,是姑娘们熟悉的字母,一张不大的老式木床,配着一张灰黑的老式的木桌,几张残缺不全的小木凳,还不能满足于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几个姑娘惊呆了。老师为印材料,不惜花自己的薪金,而家中却这样寒碜的令人不可思议!
李巧梅的心里又是一酸!
在这里,她对老师十年艰苦创造,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里,她知道了什么是平凡和伟大。
在这里,她播下了理想,志向迸发出一股向前的力量!
巧梅回到自己家里,突然感到心里失落落的。
第二天,她又风风火火的,跑了100多里路,二次来到河里圈。
是谁让她来?是爱情的魔杖!勇气何处来?是爱情的力量!
爱情是个谜,谁也猜不透,摸不准,一个年逾花甲,一个二八豆蔻,能走到一起吗?也许别人从没想过,他们俩也没想过,然而爱情的魔杖,却使他们越走越近,最后走到一起来了。
午饭后,李巧梅告辞要走了,祁建华送她来到汝河边。这个从爱情的风雨中走过来的人,早就从心眼里爱上了这个姑娘。但四十岁的年龄差别,和自己清贫如洗的家庭岂不委屈了姑娘!沿着河边,他们默默地往前走……,天意的安排,25年前重庆嘉陵江畔的那幕剧,又仿佛重演。何等巧合;时令:春天,地点:河水岸边。河水映出人物:一男一女,所不同的是,祁建华不再是36岁的英俊军人,和他并肩而行的少女,不是健壮的刘世荣,而是稍嫌瘦弱的李巧梅。
还是女方先打破沉默。
“祁老师,你喜欢我吗?”
“我,我很喜欢你。”
“你一个人生活不感到孤独吗?”
“时间长,习惯了!”
“该有个人照料你的生活啦!”
“我有时也想过,不过……”
“没有合适的,对吗?那咱们结合吧。”
祁建华沉默了。
“我知道你在想啥,年龄大,我也愿意,房子破,我不嫌!”
“那也不行!”祁建华坚决地摇了摇头,“你家里……”
“我的事,我做主。”李巧梅字字响亮,双目透出坚定的目光。
祁建华没有再说什么,伸手握住巧梅发烫的手,把她放在自己的胸前。
不久,他俩结婚了。
对于他们的婚姻,社会上曾有许多议论,有非议的,有不理解的,也有嘉许的,一阵风过后,现已烟消云散了。
一年后,他们的小女儿诞生了,老夫少妻把爱情、理想的希望都凝聚在聪明可爱的女儿身上。更令祁建华欣喜的是,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四速”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验证。
人们都衷心地祝福他们!
1991年,李巧梅又被教育部门安排到本村学校做了一名光荣的国家教师。她确实成了家庭的好当家,祁建华事业的好帮手。
这一伴就是二十年,直到祁建华这只烛火油干蜡尽。如果没有李巧梅,祁建华晚年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大的创造力。许多年,祁建华都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使后来平反了,他也几乎把工资都用在研究上了,而李巧梅却不弃不离,甘愿跟着他过这穷困潦倒的生活。晚年的祁建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是李巧梅陪他走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程。
老骥伏枥
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
不了他自己,他在历
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泰戈尔
1979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喜鹊欢唱的日子里,祁建华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政治部寄来的信。信中有军区直属队常委1979年2月15日做出的《对祁建华同志原划右派问题的改正结论》。结论说:“反右斗争中祁建华同志对部队的一些领导同志提了不少意见,但不是右派言论。所谓右派问题属于错划,应予改正。经报军区政治部批准,决定:撤销原成都军区处理右派分子委员会1958年3月21日对祁建华同志右派问题的处理意见;撤销原军区军事法庭1958年4月2日剥夺祁建华同志军衔并开除军籍的判决书;恢复其政治名誉,恢复其党籍,恢复原级别,改定行政19级。按当地的规定办理转业手续,商请地方安排适当工作……。”
祁建华被彻底平反了,盼望了整整二十二年。他的手在抖,心在跳,大颗大颗的眼泪滚出眼眶,滴湿了手中的文件。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对谁都不偏不倚。是秦桧,千年后也叫他跪着,是岳飞,百年也要平反。
祁建华登上了阴山,感到天是那样阔,地是那样广。远方的山头上一轮夕阳在燃烧,大地罩上了通红的晚霞。红光中祁建华佝偻的腰板挺起来了,青春的血液在他年逾花甲的躯体里奔流。他禁不住吟起曹孟德的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不久,他被地方政府分配到一个乡里任扫盲专干。祁建华不嫌官小职微,打起背包就出发。
建国三十年了,农村的文盲人数还是多得惊人。他一头钻进一个1000多口人的村子里,摸底,动员,组织扫盲班,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他的“速成识字法”采用“汉语拼音新案”,识字速度更快了,数日内就使昔日的“睁眼瞎”掌握了文化知识,一个个走进了学习科学技术的大门。
河南电台以《平反之后》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接着,他被特邀当上了河南省政协常委。
初战告捷,祁建华认为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未经请示,他就在乡政府办起了扫盲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开始的头一天,乡里主管文教的领导找到祁建华怒冲冲地说:“这培训班经过批准了?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立即解散!”
培训班流产了。
从此,全乡的扫盲工作再也无人过问。祁建华百思不得其解:“不让搞扫盲,要我这个扫盲专干做什么?”
祁建华是个闲不住的人,作为一个政协委员,他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像一头雄狮,不甘心被笼困锁封。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搞社会调查,实验和推广自己的经验。他先后到过许昌、信阳、洛阳、平顶山、襄县、新郑、永城、宜阳、太康、兰考等县市。在学校他介绍自己的“教学新法”,在金融部门,他讲授“速成珠算”,在广大的农村,他实验用拼音新案扫盲。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款待。速成珠算被广泛印发,众多的男女青年,都被他吸引到身边来。其中不少是初中生、高中生。祁建华因人施教,传授知识,训练他们做扫盲骨干。
祁建华还应郑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聘请,到所属函授学校讲课,都获得成功。
实践证明,祁建华的几个发明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需要,社会需要,祁建华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欲速则不达,路得一步一步地走。祁建华吸取了前一段工作的教训,他静下心来,在几位学生的协助下,专心致志地总结整理“四速新法”,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光明日报》、《河南日报》都登载了有关祁建华及“四速”经验的报道文章。《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第一次刊登了他创造的对文化教育有深远意义的“汉语拼音新案”。祁建华的名字又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
四面八方的信函纷至沓来。求学的,认师的,报喜的,有军区的司令员,有工厂的厂长、工程师,有教师,也有学生。
南京某厂高级工程师张悠德在信中说:“祁建华同志:好久没有听到您的消息了,万分想念。1952年我在湖南常德市念高中时,我们小组被命名为‘祁建华小组。小组成员后来全部考上了大学……”。
信中还对祁建华的新创造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这每一封信对祁建华都是有力的激励和鞭策。
祁建华期待着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期待着政府部门的采纳和推广。盼望着自己的热血点缀四化建设的宏图。他节衣缩食,积累经费,带上六岁的女儿上省城,进京城进行汇报,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同时,回到家,义务举办学习班,自费编印教材,免费供学员使用。在平时也是这样,只要是来找他求教的,他都欢迎而且包教包会,还时常包吃包住。为了补贴口粮,他和妻子李巧梅在阴山上开垦了四亩荒地。春种秋收辛勤耕耘,而每月200元工资,也大部分都用在“四速”新法的试验和宣传上。
有人不理解地问祁建华:“在人们竞相捞钱,搞个人现代化的时候,你这是图个啥?”
祁建华回答说:“想到全国还有那么多文盲,旧文盲没扫完,新文盲又出现了,我心中着急啊!恨不得我的识字法马上推广,一下子把他们的文盲帽子都摘掉。”
平平淡淡的真实。他把扫除文盲作为自己的天职。这就是祁建华。
1997年9月,已是77岁高龄的祁建华,仍在冢头镇一所小学的课堂上,辅导学生们学习。不料病魔无情地向他走来,他病倒在了课堂上。经过及时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今生怕再也上不去课堂了!啊!祁建华,你是一支蜡烛,为了照亮别人,甘愿燃尽自己!
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新法”的功效是实实在在的,毋庸置疑的。
1999年4月2日至5月6日在郏县堂街镇李庄小学一年级又进行了一次有律师见证、公证处公证的成功试验。对祁建华的《汉语拼音新案》的重大价值,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证:
1、《汉语拼音新方案》改变了法定《汉语拼音方案》中一些难认、难拼、难写、难读、难记的弊端,使拼音与文字融合得自然、方便。
2、运用这套《拼音新案》教学,可使文盲、一年级儿童在4个小时内学会拼音字母,80个小时学会3000个汉字,能够阅读书刊报纸。
3、普及这套《汉语拼音新案》可使小学学制缩短一年以上。仅按小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本计算,全国每年可节约上千亿元。
4、《汉语拼音新案》的国际意义在于:可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得以准确、快捷地记录下来。有朝一日推向国外,可能成为比英文更便于学习、更容易熟记的“全球村”文字。
5、《拼音新案》的语音合成方法,很有可能在计算机语言合成方面引发一场革命。
祁建华的创造发明,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认可,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显现出来;祁建华本人,也再一次被人们重视起来。
1999年9月13日,反映二野军大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千磨万击》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出席首映式的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得知祁建华仍然健在,生活难以为继时,对在场的战友们说:“我们不能眼看着为革命立下功勋的战友就这样清贫下去。”是年9月20日,刘华清、张衍(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联名给时任平顶山市委书记田承忠写信。“祁建华于建国初期曾任国家扫盲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为郭沫若同志兼),对50年代全国扫盲运动有一定贡献。该同志在反右运动中被划成右派,平反后全家生活实难为继。对国家建设曾做出一定贡献而今生活又十分困难的同志,须要给予必要的关照,……使其能安度晚年。”
1999年10月8日晚上9点多钟,二野军大研究会河南分会秘书长徐式赞,从省会郑州冒着哗哗秋雨终于找到了住在紫云山下的祁建华。校友重逢,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当祁建华得知70多岁的徐老受刘华清、张衍二位首长的重托,专程来调查落实他的生活待遇时,满腹苦痛竟一句也道不出来。徐老这次受命而来,是与当地政府协商解决祁建华的生活问题的,这一夜,两位老校友谈得很多、很远。但祁建华只字未提生活困难。他向自己的战友介绍《拼音新案》的创造经历,介绍《教学新法》、《速成珠算》、《识字新法》的诱人实践。
他还让自己的战友向首长捎话,《拼音新案》不仅对教育后代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国家安全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比如,我国的军事指挥系统、交通、通讯、航空领域,现在使用的电脑软件,绝大部分都是舶来品,很不安全。如果把《拼音新案》有可能制成使用软件,这也算是一个老兵对国防事业的一点贡献吧。望着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徐式赞又一次被他的百折不挠精神、忘我的创新意志所感动。鼓励他说,这心血不会白费,丰硕成果终将会造福人民。祁建华苦笑着回答:“我还能看到这一天吗?”
2000年,《人民日报》社派人对当年报道过的典型人物祁建华进行了走访。
2001年,年愈八旬的祁建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他一生结晶,发明创造的《速成识新法》和《汉语拼音新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拼音新案》的普及推广。好在他的学生——原郏县电信局副局长刘顺廷等人还在从事着他未竟的事业。
啊!祁建华,你是一轮燃烧着的夕阳,宁愿坠入深渊,也要把最后的光明和温暖留给人间。
责任编辑/何武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