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
地处冀中平原的范官屯的土地上,悄然莅临了一支别样的队伍,他们一派儒雅的学者风范,或谈笑风生,或凝神沉思。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15名资深专家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专家调研团”。他们当中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世界经济调研》主编王秀奎;中国社会科学马研室科学发展观研究室博士、世界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刘宗超等皆为国内乃至国际农业经济方面的高端学者和权威人物。
专家们先参观了沧州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连锁厂,望着这座淡绿色的二层小楼,整洁宽敞的院落,井然有序的车间……专家们一边仔细观赏,一面啧啧赞叹,到了生产实验基地,当那一排排闪闪发亮的大棚远远地映入眼帘的时候,专家们都不由自主地睁大了眼睛,没等主人介绍,纷纷自作主张钻了进去,啊!那鲜绿欲滴的“博爱三”黄瓜;那洁白如玉的“白天鹅”甜瓜;那鲜红艳丽的“澳大利亚106”西红柿等分外诱人,这就是用专家们提供先进技术所生产肥料培育出的骄人成果,见过大世面的专家们,这个用手摸摸,那个定睛看看,一个个喜形于色,笑逐颜开,棚内荡漾着一片由衷的惊叹声,有的甚至一反学者的斯文与矜持,忍不住动手摘下瓜果,稍加擦拭便大口吃了起来……
陪同参观的是一个个子不高但精神十足的庄稼汉子。他就是这片产业的主人——沧州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树行。他在这些大人物面前侃侃而谈,说到得意处,眉飞色舞,引得在场的专家们频频颔首微笑。
半天的观摩很快就结束了。临别,徐更生面对着张树行,也面对着同行的专家以及在场的县镇领导,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在这里,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工程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也看到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效应。
无意从政的他,竟意外地当起了官,而善于经商的他,却又种起了菜,这一下,让他再次同刚刚离开的土地结了缘。
1997年,正在邻乡承包砖厂且干得红火的张树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意外地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也难怪,对于他这样一位敢想敢干,并且颇具经济头脑的人来说,那些渴望早日脱贫致富的乡亲们,理所当然地寄予了莫大的厚望。
大家知道,张树行的事业正顺风顺水,他眼下承包的砖厂,正赶上天津加速城市建设,火爆的建筑市场,行情一路看好,砖厂利润十分可观。他已经在这里苦心经营了3年,也正是该得到回报的时候,此时要放手,损失可想而知。他自己清楚,如果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别人,将会得到什么结论,那将是铺天盖地的反对之声,他更明白自己村里的混乱状况,那是一个岌岌可危的乱摊子啊!
仅在稍稍的犹豫后,张树行便毅然撤出自己在砖厂的股份,回到自己的村子,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挑起了村民赋予他的那副担子。
他的信条是,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总该为大伙做点事情!
哪知,尽管他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村里那挠头局面还是让他大伤脑筋,除了班子的乏力,人心的涣散,村里需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修公路,整修街道,整顿奄奄一息的砖厂……整天忙得象个急速旋转的陀螺。
这当儿,村里响应县镇关于“西菜东扩”的号召,在这片从来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土地上,决定尝试一下温室蔬菜种植。为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经集体研究决定,由村里投资,统一建起了12个温室大棚,计划按建设费用的70%承包给村民,村里补贴30%。
囿于传统观念,也可能出于对蔬菜种植的陌生,这些新建的大棚竟无一户承包。
怎么办?难道眼看着集体投资就此闲置?难道就听任上级的号召无疾而终?
一向急公好义的张树行又一次站出来:如果实在无人承包大棚,我愿不要村里的补贴,按建设费用100%的价格一个人全部买下来,由“两委”决定按实际费用作价,不能让集体受损失……
就这样,这个生在黄土地,长在农家院却从未“专心”侍弄过庄稼的人,在继续当他的村主任的同时,异想天开地当起了“菜把势”。
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季下来,他的菜不是病害,就是虫害,再就是枯苗,死苗。尽管下力气不小,也请教了不少行家,可这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生性好强的他陷入苦恼之中。
要干就要干好,干不好不如不干,这几个棚既然接过来了,菜种下了,就一定想法种好,种出名堂!他给自己打着气。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就在这年8月,县镇领导陪同一位北京生态文明研究院的营销人员来到了这里,向他推销他们厂生产的“生态肥”。后来才知道,这些人也想通过这一“推销之旅”,寻求自己的合作伙伴。单在青县,他们已经走访了好几家,都不痛不痒地碰了壁。张树行在耐心地听了产品介绍后,凭他的敏锐和直觉,马上决定留下四十袋底肥,并且立刻划出了专门地块,搞起了对比实验。
两个月后,结果显现出来了,这种“生态肥”果然名不虚传,凡用过肥的地块病虫害明显减少,并且杜绝了枯苗死苗现象。这个偶然的结果,一下子增强了他对于这种肥料的信心。他脑海中电光一闪,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现在自己所在的县正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河北省又是环京津菜篮子基地,如果我们生产推广使用这种肥料,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提高品质,更重要的是更符合国内国际对于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项目。
主意一定,张树行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县镇有关领导,直扑北京,找到了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直接面见刘宗超院长,强烈要求加盟其生产网络。
对于这样一个主动找上门的农民企业家,刘宗超院长至今提起依然印象深刻,对他们的第一次谋面记忆犹新:言辞急切,没有普通农民惯常的思维和低微的言行……一番有来有往的交谈后,他们俨然成了相识多年的朋友,彻底消弭了那种专家与农民的那种距离感,他们当即签定了合作协议,开始了愉快的合作。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就在北京之行前夕,张树行已经和有关领导考察了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在山东、北京等几个连锁厂,情况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乐观,有的领导便好心地劝他,对于这个项目,你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他的回答斩钉截铁:通过我自己的实验,我看准了这个产品,质量不错,技术也不错,他们没干好,不说明人家的技术不好,他们没干好,也不说明我干不好,这个项目,我认为有前途,我干定了!
张树行所接触的“生态肥”,是一种生物有机肥。实际上是运用由刘宗超博士主持的国家“九五”规划生态文明课题——“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产业”理论而研究出的“纤维快速分解菌”与有机生态肥工厂化生产的生态还原技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的最新有机生态肥。它是建立在一种崭新和先进理论上的专利产品和推广成果。具体而言,它是利用大量的秸杆、蓄禽粪便、草泥、蔗渣、生活污泥等工农业废弃物用纤维快速分解菌并辅以细菌激活素和固氮、解磷、解钾和中、微量元素造粒挤压而成,特点是:腐熟快,成本低、肥效高。已通过多方面的检测和鉴定,并大批进入了市场。在全国已发展了数家连锁厂。2004年已经申报了新型使用型专利——一种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方法,并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发的2005年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证书。
请读者原谅饶舌,引用了这么多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笔者意在说明,这项技术如此先进,可当时有几人像张树行那样慧眼独具呢?何况,就当时而言,张树行也并没有了解这么深入这么细致,甚至,在他们第一次洽谈的时候,这个产品还没有真正取得专利呢!我们对他不能不从心底加以佩服。
在采访他的时候,我惊异于他对这项技术的熟悉和青睐。每当谈到“生态肥”,他两眼放光,才思泉涌,滔滔不绝。在同他的交谈中,“生态文明”“循环经济”“无公害生产”“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透着时代气息的字眼不时地从他的嘴里冒出来,那么贴切、自然,毫无炫耀或掉书袋之感,我不禁暗暗赞叹,一是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的正确;二是为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可心的知音,三是为我们的农民兄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和磨砺中,精神面貌有了提高,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竟然同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攀上了亲戚。我清楚地知道,一项正确的理论,如果不能同实际相结合,是空头理论,如果这项技术束之高阁,那也于世无补,同时,如果我们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人摸象,得不偿失。我在为刘宗超博士庆幸的同时,更为张树行高兴!
渐渐地,我走进了这项造福人类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走进了张树行的沧州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
出于对黄土地浓浓的情愫,出于对生态文明理论以及生态农业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他竭尽心力点燃了一把充满希望的农业科技示范星火。
张树行永远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性格,认准的事,说干就干,从北京回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名为沧州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的工厂就建起来了……可谓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两排已经废弃的厂房,十几个工人……很快,产品也出来了。
事与愿违,开工后的两年里,企业不仅没有盈利,相反还搭进起七八十万元,这么好的技术,这么好的产品,却把厂子办成这个样子,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期间,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村里去了,厂子的事情几乎无暇顾及。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担任总经理,直接领导这个企业。他不能让这个本应朝气蓬勃的“宁馨儿”胎死腹中。
他清楚,对于一个新产品,别人不可能象他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给予认可。要有耐心,更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办法,有一支过得硬的营销人员。在技术保障、产品质量无忧的情况下,营销就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此,他从沧州人才市场招聘了6名大中专毕业生,从理论到技术到市场,一直到营销方法一一进行培训。同时将全国的市场划分成不同区域,各自为战。接着,又利用较有影响的报纸发布广告,在电视台举办专题节目等,主动出击,造成声势。果然,《河北科技报》的广告刚刚刊登,咨询、求购的电话就纷至沓来。在这过程中,他吸取以前的教训,旗帜鲜明地他做出承诺,在推销中,凡是送出去的样品,分文不取,最大限度地取信于民,让利于客户,用最终的效果争取用户,赢得市场。
张树行在忙完手头工作后,还主动深入到有名的大蒜之乡--山东金乡,产棉大区--新疆,河南等大宗用户产区进行产品宣传、技术服务和推销,摸索探讨出一套依靠协作单位、用户关系进行连带式、启发式、捆绑式销售的方法。
坤源企业渐渐打开了市场……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山西、福建、新疆等都有了“生态源牌”生态肥的身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显著的质量,可观的回报,让坤源公司以及“生态源牌”生态肥声誉鹊起。
“这肥料果然有这么好吗?”面对笔者玩笑式的提问,张树行也报以微笑,他知道,这不单单是我个人的疑问,也道出了许多农民内心的疑虑,他没有作王婆式的正面回答,却娓娓同我讲起一个小小的故事。
当初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张树行的一个营销经理找到了一位自己当年的关系户---石家庄农科院研究员,大地种业公司经理赵文庆,当听到他们的来意后,这个著名的棉花专家把脑袋摇成了货郎鼓,连称不成,同农业交往这么多年了,什么样的肥料没有见过,但无论什么肥料,尽管都夸得天花乱坠,但都没有看出什么明显的效果,难道你们的肥料还有什么胜出一筹的地方?
张树行没多加解释,只是说先不要急于下结论,最后,碍于朋友的情面,赵文庆留下了一些叶面肥。经过一季的对比实验,赵文庆惊奇地发现,喷施了“生态源”的棉花,不仅长得好长得壮,生理病害少,脱落少,不早衰而且产量还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一下,他服了,更恰当地说,他被“生态源”征服了!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来说,看重的不是纸上的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样一来,他不仅成了“生态源”积极的用户和宣传员,他的种子公司也成了“生态源”的实验基地,他俨然成了“生态源”的义务推广专家,按他自己的话来说,看来,我是再也离不开“生态源”了!
河北省临西县是一个棉花种植大县。2003年开始由临西农华公司引进生态源系列有机肥,经过4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农民增产增收,特别是在改善土壤环境,减轻农作物病害,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生态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良性循环利用的巨大作用。
临西县吕寨乡姚楼工作站辖区,以棉花种植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多年盲目使用化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微乎其微,且连年重茬种植,棉花前期死苗问题非常重,是全县棉花病害高发区,棉农年年为此一筹莫展。该工作站樟柳寨村村民李其瑞,是位爱科学、肯钻研的农民,他带头在自己的棉田施用生态源叶面肥,当季棉花收获后,产量由原来的每亩三、四百斤一下子提高到了五百五十斤,高产地块突破了600斤/亩。
当地贾庄村一瓜农杨立会,由于连年重茬种植西瓜,虽有产量但口感不好,价格上不去,收益也不高。他在施用“生态源”果蔬专用肥和叶面肥的同时,搞起了棉、瓜间作,选用了早熟西瓜品种和优良棉花品种进行套种。结果到了收获的时候,亩产西瓜高达5500斤,平均价格0.5元/斤,亩受益2750元,秋后棉花产量达到了489.5斤,衣份41.5%,合计亩纯收入达到了3105元。
……
4年来,随着农民对生态农业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源肥料在临西及周边十几个县市大面积推广,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和认可。据统计,“生态源”牌肥料施用面积已达到100余万亩,叶面肥施用面积扩展到了500万亩,使农民直接增收受益超过4亿元。
仿佛为了继续打消我的疑问,张树行当即让手下人员摘来了他的实验基地的甜瓜,西瓜以及雪花梨,让我现场品尝。别说,乍看起来与其他市面上出售的没有什么不同,可吃到嘴里,不仅皮薄,肉厚,汁水多,而且明显地甜度大。他自豪地告诉我,你现在吃的梨,距真正的采摘期还有一个多月,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应该还要更好吃,甜度还要大。要知道,这地方的梨树因为多年传统型的种植,粗放式的管理,早就品质退化了,不仅产量低更重要的是病害多,皮厚皮糙,木质素增多,吃起来难啃难咽,怪不得农民们这几年都赌气不种了,刨的刨,弃的弃,可这些施用了“生态源”的梨树竟神奇地“返老还童”了,让果农们重新看到了丰收的希望!因为这是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呀!
就为这,沧州坤源公司先后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河北省放心农资企业”;被沧州市政府授予“重点龙头企业”;省技术监督局授予“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放心示范”单位;“中国3.15诚信会员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国诚信企业协会评为诚信会员单位;被《河北农民报》吸收为事业发展顾问委员会顾问单位,事业发展理事单位等;生态源牌有机肥被河北省土肥总站评为河北省重点推广产品;央视上榜品牌;“河北省放心农资产品”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权威部门有机食品生产资料认证。
笔者受邀参加第二届金丝小枣高产擂台赛暨企农对接启动仪式,那来自田间地头的火爆气氛,让我亲身感受了农民那发自内心对于生态源的认可。
2013年10月9日,青县天河宾馆。
还不到早晨八点,大厅里就涌满了许多农民打扮的人,还在农忙时节,这些人来此干什么?
原来,沧州坤源公司第二届金丝小枣高产擂台赛暨企农对接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会议由青县电视台主持人王辉主持——这些年,她多次同公司营销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同菜农、果农等悉心交谈,采访,见证了坤源公司成长与壮大的历程!
在赵金城副经理致词后,就开始进入第二个环节——沧州坤源公司合作伙伴、优秀经销商代表发言,立刻迎来了一个高潮,并且一浪高过一浪,欢笑荡漾在每个与会者的脸上,更甜在每个人的心上。这些拿惯了锄头的庄稼人,也许语无伦次,但每个人的发言都情真意切,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是沧县杜生镇中大王村的贾如谱,他说,去年他的四亩200棵枣树,真是让他伤了心,僵烂裂果闹得几乎“全军覆没”,今年他使用了生态源套餐肥后,枣树叶子变厚了,变绿了,还不掉叶,不掉果,再也没有出现过僵烂裂现象,这个生态肥我是彻底服了……
沧县杜生镇中大王村的刘波之,从1982年就种植枣树,自己可以说在当地是个枣树种植的专家,但是,就是这个僵烂裂果一直解决不了,三年前,他无意间用上了生态源套餐肥,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生态源套餐肥就是神!
这是泊头市齐桥镇范立文,他是优秀经销商代表,他说,生态源不仅拯救了金丝小枣,提高了产量,提高了品质,而且对大田作物也发挥了非常惊人的效果,说话间,大城县用户刘焕贞拿出了几株结着双棒的玉米秸,吸引了大会许多人的目光,这就是我家地里的玉米,六亩地几乎百分之六十的植株都结了两个玉米,并且个个籽粒饱满,他竟然还兴致勃勃地现场赋诗一首:科技创新求发展,莫失良机“生态源”,生理病害全驱赶,各种作物现奇观,喜获丰收又丰产,绿色肥料生态源,生态蓝天你托起,科技创新走在前……人们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他说出了大家心里的话……
大会现场还电话连线了远在新疆的种枣大户许中庆,他是沧县崔尔庄前桥村枣农,今年2月在新疆且末县承包了200亩的灰枣园,全部用的是生态源肥料,他由衷地告诉大家,这个肥料,在新疆也显效明显,树势旺盛,产量提高了百分之30-40,惹得当地的许多老百姓全来参观,并表示也要用这种神奇的肥料……
河间市景和镇的经销商刘继丰说,他是从坤源的用户变成经销商的,原因很简单,三年前,他种了400棵枣树,最高产量是三四千斤,而使用生态源后,没有了僵烂裂现象,今年的产量达到了7000斤,最让人感动的是生态源的售后人员,那是贴身式的服务,管家式的服务,所以,我就加入了这个行列,我明年的销售目标是200吨……
而轮到给获奖者发奖时,更是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掌声雷动!贾如谱获得了董事长特别奖,奖品是一吨价值2600元的生态源套餐肥,他笑得几乎合不上嘴了;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枣农都说出对生态源肥料的认可。领奖者们开心的笑容,台下枣农们羡慕的目光,热烈的掌声,汇成一道最美的风景!
听说刘宗超博士已于昨晚就到了!
人们早就希望见到这个人了!
在他发言时,会场上鸦雀无声,人们都放出崇敬而感恩的目光,真的,不用多说,对于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人们不是在书斋认识了他,而是通过生动的实践认可了他,朴实的人们无以言表!只是用更大的掌声给予回应!
张树行借此机会,深深地对刘博士以及与会的用户及获奖者表示了诚挚的谢忱!他依然没有过多的套话,望着台下那一双双期待而热切的眼神,张树行道出了自己的打算——企农对接,让我们的坤源生态肥公司取消一切中间环节,由公司负责区域销售、技术指导以及售后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最大让利于棉农、果农、粮农……话音未落,一阵暴雨般的掌声骤然响起来,仿佛要冲破这高高的楼层……
他决不满足于自己获取的既得利益,相反,他更注意在营销中完善的自己的服务,在服务中推广自己所获得的崭新的经营理念以及崭新的生态农业观念。
为了更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益,也为了扩大“生态源”的影响,全方位为广大菜农,果农,茶农等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张树行特地在公司成立了一个集科研、种植、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协会,明确职责:提供肥料;培训技术;推荐品种;推广新的种植模式;同时开通了一部服务热线,由专人负责接听客户打来的咨询电话,解疑释难。
他们以农民的朋友自居,以心贴心的服务真心对待他们。大小型的观摩会;定期的现代化农业知识讲座;根据农时有针对性地深入田间地头搞讲座开分析会;对使用后提高产量的用户还开展奖励活动,他们使出全身招数为广大农民朋友排忧解难,不管是用户还是非用户,也不管是品种问题还是种植技术问题,只要有人找上门,就义不容辞地给以帮助。
2005年春,张树行到山西新绛县进行技术指导,到了目的地已经接近上午11点了,他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就赶紧搞起了讲座,这些年,他是一边搞经营,一边忙里偷闲学习农业方面的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在同专家的交道中学到了许多最前沿的理论和知识,已俨然成了肥料与温室种植方面的专家,自己可以说清的就自己讲,自己不明白的就出资聘请县内外资深专家讲。之后,他又逐个回答菜农们的提问,一直到下午2时才吃上了饭。
还有一次,大蒜之乡--山东金乡有客户来电话反映肥料效果不好,他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经过认真研究,认为是当地菜农管理不好,技术欠缺,于是他耐心地进行了系统的种植培训,还深入到大棚里现场指导,五月的天气已近初夏,大棚里气温都达到了零上30度,他直讲得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在河北临西,天津宁河,一提到坤源公司的营销部经理赵金城,都赞不绝口,充满崇敬之情,因为,他用坤源人特有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他们……
你听,那些农民是怎么说的,“他们是请也来,不请也来,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想去地里了,可是他们却执意拉着我们去地里再仔细查看,现场指导….
“这些年种地,没看过像他们这样的人,不管买农药的,买种子的,都不像他们这样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
就这样,以张树行为代表的坤源人,用自己的真诚和汗水收获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和称赞,把一座金色的丰碑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成功不是偶然,是他以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希望的蓝天。
我曾这样问张树行,现在看起来,你确实是成功了!如果设想当初没有看准这个项目,或者上马后又半途而废,你现在应该是个什么状况?
他爽快而自信地回答,这个设想不成立!那不是我的性格,我有把握认定自己的眼光不会错!并且既然看准了,谁说也不行,不干出名堂,决不收兵!
他没有自诩,这个自幼出生在黄土地上的汉子,当年因为人所共知的所谓成分问题,一直处于生活和社会的最低层,初中毕业的他,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竟无缘升入高中,被粗暴地剥夺了进一步深造的权利。他只有深怀愤满之情,躬耕于垄亩之上,但那一颗桀骜不顺的心何曾安分下来?他默默地抗争!默默地等待自己的机会!他在村里乃至乡里第一个拿到了驾驶证,第一个买了黄河汽车搞起了砖瓦运输,并且还建起了一个象模象样的碳酸饮料厂,在别人还在手工灌装的时候,他已开始搞自动化灌装了,如果不是有人拉他去承包砖厂,现在的他兴许是个食品饮料业的企业家了!即使是在干砖厂的时候,他的产品也是闻名天津的免检产品,有这殊荣的,在青县可以说是第一家。望着面前的他,我的眼前不由地幻化出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这个人就是在当前荧屏上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这不正是一个现实版的“李云龙”吗?在变幻诡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他所体现的不正是一种可贵的“亮剑”精神吗?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他打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致富后的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里,没有忘记那些还没有走出困境的乡亲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作为一位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致富后的张树行始终把回报家乡,热心公益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就在他早年外出承包砖厂的时候,每年为当地的校舍整修出工,捐砖等,累计达二三十万元。
回村后,张树行对自己的乡亲们更是如同善财童子,逢难必帮。村里的鳏寡孤独病了,他送上几千,有的人遇到难事,他送上几千,县里镇里要维修校舍,他闻听后,送上几千,村里每年正月要请剧团来唱几天大戏,费用他一人全包了,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县里提倡捐资助教,他第一个捐出了一千元。
村里一个15岁的曲姓少年,得了一种不知名的病,多方求治,不见好转,卧床整整四年,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不久又赶上父亲患癌病故,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张树行闻之县城一位老中医医技高超,变出钱雇车每天接送这个少年去县城按摩,按摩费也由他负责,如此经过两个寒暑,少年的病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渐渐地可以自己下床行走,到可以生活自理了,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他已经自己开着电动自行车上班了,生活重新绽开了笑容,他的母亲感动得逢人便说,没有树行,哪有俺儿子的今天啊!村里不管谁家有了难处,只要他知道了,都会慷慨解囊,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捐助;镇政府修建,他捐出2万多元的石材……
有人为他大略算了算,自1985年起,他先后用于捐资助教,扶危济困等,累积资金近百万元。可一谈到这些,他总是淡然一笑:“这块土地养育了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因此,他先后两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佳政协委员”;“十佳科技带头人”;县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誉为一个富有爱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张树行实实在在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不仅让广大的用户朋友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增加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独特的经营,为广大的农民送去了技术,更新了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陈旧的精神面貌,而代之以崭新的风采。一定程度上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坤源公司把自己做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场”和推广基地,燃成了一丛汹汹燃烧的科技星火,张树行则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先进科技的“播火者”!试想,如果我们在全国农村,都推广这种生态肥料,将对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土地的有效利用,地力的涵养和恢复,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等等将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将发挥多么大的威力,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好,循环经济也好,生态平衡也好都将不是一句空话!吃的是绿色健康,住的是绿水蓝天,也都将不是一个奢望!
在希望的田野上,张树行和他的坤源公司将走进一个更光明更广阔的明天!
责任编辑:彭中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