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33345
■廖 艳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发展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在创立之初就拥有与生俱来的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是通过理论的创新,创建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暴露,资本主义步入了成熟阶段,人民生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结合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并在对整个自然和社会精神世界的哲学进行详细思考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了世界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看待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出具有新的价值和社会效用的思想方法。在创造的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创新主体的内部需求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欲望(创新主体自身的目的、特点),对现有的物质或者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创造重新排列其结构,加入新的元素,从而不断上升,形成具有新的社会价值的理论或者实践。在创立之初,马克思哲学就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且结合实际对这两种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改造,马克思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理性思考判断,马克思哲学才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对立的格局。

  在列宁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的世界情势和其他现实国际情况、社会矛盾,列宁在深入研究世界局势后,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新的论断,他还总结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很重大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离不开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创造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当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科学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化概括、发展创造,例如毛泽东同志曾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从认识论、方法论、历史唯物论等多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伟大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军队建设、国家外交等各个层面的开创性理论,确定了国家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面向新世纪更加复杂的社会发展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思想回答了社会建设中的各项关键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理论。这个思想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国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一项结合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开创新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历程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其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在革命和建设各个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飞跃都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结果。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时代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也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这样的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要必须以更加宽阔的眼界、更加富有开创性的思维、更加踏实的行动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推动其更加深入地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对中国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哲学发展方向进行了详尽思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系统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一)结合时代特征,更加深入具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经典作家们的经典哲学文本,详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内在精神,研读经典,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到发展等各个阶段的不同历史情况,结合实际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语言和潜在精髓。

  通过阅读作家们的理论著作可以学习到他们的思想精华。例如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可以理解他们如何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又如何去借鉴他们思想中的可取之处。

  通过研读经典,还可以更加促使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在当前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当中有精神支柱。从而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义,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要在实践中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论是上述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初本身而言,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脱离社会实践,能够积极创新。人类的物质社会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也具有规律性。只有不断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才能够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自身也不断完善,实现飞跃。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实际,只有不断投身于实践、研究实际情况,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有效的发展,使其更好的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

(三)要在实践中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内容和层面,并且应与大众的人文素质统一

“坚持和发展”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原则,因此无论是对马克思哲学总体上的分析,还是对于其中各种具体学科领域发展的分析,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都应该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不能简单否定。另外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要分得清层面和角度。例如在求真、求善、求美方面的创新是有所不同的,在是否建立价值哲学、是否立刻转化为人类所用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在进行理论探讨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大众人文素质的发展也应得到哲学创新的重视,大众素质的提升,不能和哲学创新脱轨,要根据实际,结合大众的接受能力和个人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受众接受形式进行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各种理论,各种观点性工具在各个层面上深入人心。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玄学,它作为改造世界的哲学,需要不断的结合实际,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需要不断的冲破传统哲学的狭隘才能够有力的进行社会批判,从而进一步直到人们认识实践、投身实践,改造社会。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的分析才能找到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高度的具体途径,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它,从而推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