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议如何为小学生减负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37321
■罗 丹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一、小学生学习现状

(一)从小学生家庭作业现状

绝大多数小学生作业繁多,主要集中在数学、语文作业,大多数学生花1.5小时以上完成家庭作业,经了解高年级学生表示,新学年家庭作业并没有减少,学生每天都要花费3小时以上完成家庭作业,特别是考试以前,每科老师会布置大量试卷给学生完成,读书学生抱怨作业根本无法完成,有些小学生甚至提到作业无法完成便自己胡乱写答案、抄答案、甚至找家长帮助其完成家庭作业。翻阅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可以发现有部分拔高题,有的属于超纲题,这些题目是在小学阶段难以给学生解释清楚的,有的给学生只是一个答案,也没有准确的解释,有学生反映,老师给其解释时,只要一个答案,至于过程如何得来,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占据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其他正常活动的基本时间。如:自理时间、家人陪伴时间、与其他人交流的时间,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在儿童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

(二)小学生考试现状

据了解,小学生的各个年级均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通过比较低年级和高年级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小学一到三年级每一学期都有期中、期末考试,在高年级,学生除了有期中、期末考试以外,还有每月一次的月考。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学校推崇。各种调查证明了过多的考试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新一轮的减负对小学生的考试做了严格规定,但是在严格的执行中,大部分的小学并没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规定,低年级没有取消考试,高年级没有减少参加考试的次数和竞赛的次数。

(三)小学生教辅资料配备现状

小学生绝大部分教辅资料都是关于练习的资料。学科资料特别是关于语文、数学的教辅资料五花八门,主要有学科报纸、学科作业本、学科试卷。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由学校发的和老师推荐购买的。在询问学生的资料购买问题是,有家长反映,学校发的资料占少部分,大部分资料由老师推荐学生购买。虽然大部分资料老师没有强制学生购买,但是所学资料会在课堂上使用,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必须购买,平时也会配合老师要求监督孩子做这些练习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有明文规定学校禁止过度发放教辅资料书,但是实际上教辅资料屡禁不止,最终,这些教辅资料屡禁不止,转换为学生的作业,进而转换为学生的负担。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环境中,不仅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地各类群体。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时间被大部分的作业占据,而从作业中获取获得的知识大部分为间接经验,学生获得的大部分经验为间接经验。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个体的身心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占有一定的时间,这主要表现为量变。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以后,量变产生质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小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小学生的基本的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如:做家务,照顾自己,认清楚自己在家中的角色,学会做手工,学会料理家事等等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培养和锻炼孩子。而这些能力是在作业中,教辅资料中,课堂中无法锻炼获得的。如果学校给学生太多的作业压力、考试压力,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规律,有揠苗助长。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他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全部被饥饿所占领,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人的全部意义是吃,其他什么也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地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工作者的阶段性,因此我们在确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时候,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能“一刀切”,“一刀煮”。“教育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发展方向”。

(二)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

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给小学生太多的压力,容易导致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要适应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的,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把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也即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不同的年龄特征。

三、外国教师对中国小学生减负的看法

对于亚洲学生负担重,美国的老师们全都知道的,尤其是韩国的学生,天天要上补习班,甚至连在教堂唱诗班的人都要去补习班,以提高自己唱诗的水平,已经让美国老师们感到匪夷所思了。所以,对于让小学生减负,老师们普遍持赞同的态度。

  第二大的问题就是不明白什么叫“一教一辅”。我跟他们解释说,就是规定家长只能买一本教材,一本教辅。由此可见,中国的小学生减负问题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给小学生减负?应该如何给小学生减负?是单纯地给小学生减少考试就可以了?还是仅仅只是让小学生学会玩就可以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

四、减负的具体策略

(一)作业减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人一谈到“减负”,就认为作业越少越好,“补课”应该要完全禁止,考试应该要越少越好。但是我们需要明确认知的是,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老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才能够认识到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作业量减少学生的负担就一定会减少吗?学生的负担是此时此地,当时当地减少了,确保作业减少了以后,他们未来的负担就不会过重吗?因此,在减轻负担方面,仅仅是就学生的的作业量方面改变吗?学生老师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作业,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例如:在学习元角分时,老师可以不给学生布置如此多的计算题目,可以多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元角分,比如跟着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在家帮父母做家务赚取自己的零花钱,出门去旅游时使用自己的小金库等等。在这些生活中的场景中,完成这些课堂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学习的兴趣,无论是老师布置的习题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学生自然不会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成是一种负担。

(二)课外补习班减负—规范补习班

课外补习班是否是一定错误的?没有课外补习,学生们难道就能减轻负担?课外补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课外补习为什么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呢?如果当学生上课外补习班没有使自己的成绩提上来,这个时候补习班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当补习班成为学生的负担的时候,问题不在于减少培训班,而在于怎样规范培训班,使培训班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提高成绩,学生成绩上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学生难道不会越来越对学习充满自信心,然后感觉学习越来越轻松,然后减轻负担。

(三)教辅资料减负—改革教辅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做教辅资料、分重点班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何使教辅资料适合学生,使重点班、分班教学等手段方法,适合现在的小学生,这些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的不断变化,如今的小学生和几十年前的小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对教辅资料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教材、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做出朝着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去发展。不做或者是少做,这些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做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