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培养构建地域文化设计共同体的民族之“道”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32544
■杨 平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地域文化与设计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地域文化也已形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地域决定了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繁衍、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它包括了一个区域、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经验、习俗、艺术、伦理道德和对人类世界的认知等内涵,是涵盖了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复杂综合体。

  地域文化一般从自然、历史、现实这三个方面作为最基本的资源构成。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了人类不同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民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具有跨时空的同步性。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自然形成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兼蓄并存的格局。振兴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是每一个民族都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设计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承载体和传播媒介,很大程度上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因此,“设计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多样性的,这种设计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规律一脉相承,反映出设计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各种方式方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突出民族文化,只有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审视周围的其他民族文化形式,找出异同,才能让自己的设计与众不同,才能提炼出最具有民族精髓的东西而让其独放异彩。

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不可缺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共同遗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在于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出发,正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习俗的优良传统,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塑造特色经济,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当下,全国屡见不鲜的却是各地不同历史文化遗存或多或少的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占领与蚕食,其情形有如外来生物入侵般,文化生态灾难可想而知。南北地域随处克隆,东西水土似曾相识,普遍失去了地域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与人文灵魂,漫步在各个城市街头早已司空见惯的街头景象:苏派粉墙漏窗竹影早已婉约雅致的北上登陆京城巷陌,徽派白墙黛瓦也已悄然西向侵入古都领地;更不消说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等西式建筑风格堂而皇之地遍布于大江南北。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地方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已难以还原,但至少文化脉络仍可有迹可循,地域文化内涵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得到不断修缮与扩充,其与民族“活性化”同步存在发展的属性,也使得自身拥有着“造血”机能。各地方也只有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因地制宜,才能不陷入盲目建设与胡乱跟风的恶性循环中,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散发着天然气息,仅需稍加梳洗妆扮才是天生丽质、健康,散发着自信魅力的自然之美。

三、“儒释道”文化的影响

俗语“艺多不养身”,形容人是如此,引申到地域来说也是一样。一个地方的特色与资源众多,如缺乏主干特色的突出印象,反倒失去了其地方个性和独特魅力,倒不如某一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打特色牌,凸显专而精,如景德镇的“瓷都”、樟树的“药都”称号等,都是地区在历史发展中所自然形成的本土特色和对外卖点。

  放大到国家文化层面也能如此理解,本土特色就是国际优势。一个国家作为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是看其整体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源自其民族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当下我国设计水平的发展滞后,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中国设计师的思维里普遍存在着只关注、膜拜发达国家的现代商业设计现象,急功近利,模仿抄袭严重,给人以缺乏发扬民族文化为使命感的“无根之木”印象,而意识不到自身文化的本土优势是其根源。由于传统文化资源在提升地域形象、打造地域名片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各国各地区已竞相抢占传统文化资源的制高点。

  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民俗也包括了高雅,要上升到哲学思想文化的方向指导层面,就需要从精神内涵上去体现沉淀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底蕴,并能在当今世界依然能够发挥引领人生方向而实现精神境界升华的启迪作用。唯此,就要从中国文化古典美学的角度,从影响中国文化根基的“儒释道”文化出发,“儒释道”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源泉,而其中“道”文化又是历史最悠久的本土文化,道家的《道德经》既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巨著,也是人类哲学文化思想的宝贵财富,“道法自然”的哲学文化思想,朴素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以道为本,以德为行”、“道不可致,德不可至”、“天人合一”等道家哲学中崇尚自然,倡导和谐的思想理念,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对解决当今世界复杂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国设计文化发展方向的理想状态是在国际视野下,制定突出特色传统文化的设计策略,具体着重于分析道家哲学在美学上的体现和影响,研究分析其沉淀在中国民族文化思想中“贵生”、“乐生”的生命观及护佑思想,对比日本禅宗美学对日本当代设计的影响,找寻护佑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道”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契机。

四、培养构建中国“道”文化设计共同体

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提到:“在世界当代设计发展史上,难见中国人的印迹,当代设计发展中的思想、观念或技术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中国人参与其中。中国设计,缺乏自身设计语言和设计思想,没有原创性的设计理论。没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大师和理论家,无法与西方同行平等对话,在国际设计界没有话语权”。笔者以为,培养和构建中国设计共同体未来的方向发展,尤为关键的是设计师本身应受到共同文化体系熏陶和影响,从而在各类不同的设计作品中集中表达出蕴含道意美学理念,并逐渐形成带有哲学思想深度的设计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既提供给普通民众消费者具有文化精神的引导性价值和文化厚重感魅力的应用体验,又进而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能发出一致性声音,并凸显文化独特性的价值。

五、结语

如何能从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摆脱盲从和迷失发展方向的困惑,笔者以为,从“道”文化中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彰显出“道”文化元素的设计发展思路,才能给予真正有益于中国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养分,走出一条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代发展的新路,将是我国抢占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的重要制高点。再适时把握文化、观光、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出“道法自然,中华道行”的传统文化共同体的设计发展战略,对内深挖传统文化潜能,苦练发展内功,积极对应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形成内外配合,一软一硬,双管齐下的国家内外发展战略思路,积极谱写出我国设计在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