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史学家肯尼斯·杰克逊将美国郊区比作马唐草。马唐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野草,茎直立或斜生,下部茎节着地便生根横向蔓延成片,繁衍迅速。美国的郊区发展就像马唐草一样,一旦开始,便如野草般迅速蔓延开来。
一、美国郊区化的起源概述
肯尼斯·杰克逊和罗伯特·菲什曼的观点认为,美国郊区化始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初。两位学者关于世界的郊区化是起源于英国还是美国,美国的郊区化起源于何时有着分歧。菲什曼认为,美国的郊区化起源于19世纪后期,比英国晚了一个世纪之久。1870年后,典型的郊区形式才最终转移到美国。19世纪末,在美国工业城市以外兴起的郊区是郊区历史中的典型体现。杰克逊认为,郊区作为一种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就是城市的边缘地带稳定有序的发展,且郊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心城市,城市居住人口也从中心城市向郊区流动。郊区化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郊区的居住人口每天要通勤到中心城市上班,下班后又回到郊区生活,即生活区与工作区开始出现分离,城市功能也出现分区。杰克逊认为美国郊区化首先出现于1815年左右的纽约布鲁克林。这一时期,布鲁克林的郊区化开始时,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且布鲁克林的居民的通勤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亨利·宾福德同杰克逊的观点相似,认为美国郊区化起源于19世纪前期。我国以王旭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认为只有城市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50%以上,实现了城市化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出现向郊区扩展的现象。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大城市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迁移。①还有一些学者甚至将美国郊区化推至二战后,认为二战结束后,向郊区的大规模迁移运动才开始。总而言之,中美学术界对于美国郊区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根源是在于对于郊区以及郊区化的概念理解不同,且与郊区作为近代以来人类居住模式的独特性有关。
二、驱动美国郊区化的因素
(一)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及对生活环境要求提升
进入工业时代后,美国城市社会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有经济实力的居民自然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要求。例如,城市居民对家庭居住空间扩大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绿化的新要求,对空气质量的新要求,对社区邻里构成的新要求等等。然而这些新要求是中心城市所无法满足,难以实现的。在远离中心城市的空旷的土地上在郊区,土地价格更便宜,新社区的房屋更大,空气质量比中心城市更好,郊区社区的开发者们打着寻求理想家园的旗号,成功吸引了有购买实力的富人搬到郊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驱动美国郊区化的主观因素。
(二)中心城市的城市病恶化
20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最早建立起来的中心城市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城市街道拥堵,住房老旧,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失业造成的社会安全问题等形成一股城市离心力,促使着城市居民逃离中心城区的喧嚣,去开辟更舒适、清净的生活环境。日积月累的城市病,形成了中心城市与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人们对于居住在中心城市的意愿逐渐减少,只有贫苦的社会底层人士才会无奈选择继续在中心城市生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郊区购买大房子,以及花费更多时间在通勤上。城市病的恶化是中心城市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推动郊区化的客观因素。有学者认为,当城市病得到一定程度解决时,重归中心城市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就从现在美国城市的发展来看,显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三)联邦政府的住房政策
经济大萧条后,国家资本主义的盛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干预范围拓宽。1949年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中的住房政策间接推动了郊区化。“城市更新运动”是有联邦政府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解决城市下层住房问题、进而治理中心城市的运动。这次运动从初期以清理贫民窟为主,发展到中期以商业性大规模开发为主,再到后期发展为以城市综合治理为主。虽然这场运动旨在解决中心城市的问题,取得的实际成果有限,也没有直接鼓励大家到郊区去。但是这场更新运动使得新旧矛盾交织,间接推动了更多有能力的人们逃离中心城市,迁移至郊区。“新政”时期,联邦政府播出专项资金,建立专门的机构,解决经济危机时期失去房屋的房主的住房问题。二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复员和“婴儿潮”的人口爆发式增长,从而引发的“房荒”问题,联邦政府一方面采取立法、设立专门机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来调动私人公司的房地产投资热情。联邦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既为投资者解决了房屋销售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减少了购房者的风险方卖弄的顾虑。投资者开始在中心城市的近郊开始建房,美国的郊区面积得到迅速扩展。
(四)交通方式的进步
步行和马车的时代,出行的效率低下,城市人口的空间流动很慢,居住在城市汇总的大多数人不能长途通勤就业,自然难以出现郊区化现象。随着交通技术方式的进步,当城市交通大众化时,便会加速城市的人口流动,为长途通勤创造有利条件。此时,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中上层人士就会在中心城市就业而到郊区定居,故而郊区化就会加速发展起来。1815年纽约与布鲁克林之间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公共交通——蒸汽渡船,具有大众特征的郊区化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之后有轨电车、蒸汽火车、汽车等大众化的交通方式的陆续登场,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也因此不断加速着城市郊区化的步伐。总之,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动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是主动远离中心城市建设郊区的主观动力。交通技术的革新,为郊区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联邦政府的政策对郊区化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心城市拥挤的空间,无法承载大型产业的发展需求。工厂向郊区搬迁的同时,也将一部分人口迁移至郊区。致使城市经济的发生地也从中心移至郊区。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就是在各种推力和拉力的综合作用下而迅猛发展起来的。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和乡村人口。自此,美国率先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美国的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它既有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部分,也有符合美国实际国情的特点,它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都具有独特性。美国郊区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速度超前,郊区化程度比较成熟。在美国郊区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经验都值得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来学习借鉴。但是由于美国郊区化本身“个性独特”,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辩证地去对待。
注释:
①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5.

